蓟县渔阳中学能住校吗: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39:00
                                              
16.杂交水稻之父
一、教学目标: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解题、导入新课
父,本指父亲。这里指首先发明和创造某种东西的人。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杰出的、他们也是很受人民尊敬的。袁隆平在全世界首先成功地进行了杂交水稻的实验,所以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3、回答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给课文分段,讨论段意。
三、总结:课文叙述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的取得的成就,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难、执着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望。
四、作业设计:
谈学后的体会
五、我的教学反思:
17、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
一、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人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激发学生理解、尊敬老师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激发学生理解、尊敬老师的情怀。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 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
2、理解“致辞”。(致辞,是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的勉励、感谢、祝贺等话。本课即是一位研究生导师在师生团聚会上发表的感谢小学班主任沈老师的讲话。)
3、提问:在这篇致辞里,作者讲了哪些内容呢?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⑴出示:沈老师 昔日 芝加哥 徒伤悲 厨师 歉意 原谅 簇拥 谆谆教导 幼稚
⑵开火车读,注意:沈为前鼻音;簇为平舌音;厨为卷舌音;
⑶理解词语的意思:敬仰 昔日 爱戴 惟一 留恋 倾注 栋梁 谆谆教导 抱歉 坦诚 羞愧 歉意 意气风发
⑷再读词语。
2、检查读书。
⑴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⑵分小组轮读,把课文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哪些部分是主要部分?哪几小节写了我们回忆小学生活?
(3)       文章如何分段?
2、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段(1—2)讲"我们"这些当年的"小调皮鬼"自发地来看望沈老师。
第二段(3—5)讲"我们"回忆起难忘的小学学习生活,回想老师的谆谆教导,内心充满了感激。
第三段(6)"我们"真诚地祝愿沈老师永远年轻、美丽、永远意气风发。
四、指导书写。
⒈出示:齐读。
⒉请学生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有什么特点。
⒊师边讲解边示范:
⒋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读一读,仿一仿。
谆谆教诲(          )(          )(          )
认认真真(          )(          )(          )
2、读一读,写一写。
这篇课文作者主要讲了三点意思。
一是
二是
三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激发学生理解、尊敬老师的情怀。
教学重点:
朗读品位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读出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第一段。
1、 生自由读第一段,准备用书是的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2、 分小组用第一节中的语句回答齐答老师的问题:
3、 师:师生团聚会的时间是------?
生:在结束小学生活,彼此分别28年的今天。
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怎么样----?
生:又自发地团聚在您的身边。
师:此时此刻心情又怎样呢?----
生:再美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我们的敬仰之情。
师:让我们怎么样----?
生:让我向您深深鞠一躬,并且献上一束鲜花。
师:我们又想告诉沈老师什么呢?----
生:沈老师,您知道吗?昔日的"小调皮鬼们",是那么爱戴您!
师:我出国学习好几年了?这次回国探亲,朋友问我旅行的安排,我说什么?----
生:惟一不可变动的计划就是看望小学班主任沈老师。
师:是啊,他们不知道什么?----
生:沈老师对于我这个已经做了研究生导师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4、 你从中体会到学生对沈老师什么样的感情?
5、 同桌练习像老师一样一问一答,要求读出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6、 指名一组同学练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师设问:"我们"为什么如此爱戴沈老师?是因为沈老师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教育了"我们"。
2、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做一些读书记号,看哪些地方体现了沈老师对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3、 讨论交流:(1)您在我们这些贪玩、不懂事的孩子身上倾注了多少心啊!
(2)在那个年代里,您说出这样的话,作出这样的举动,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3)师补充介绍文革年代的教育状况。
4、 练习朗读上面两句话。
四、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 老师的谆谆教导一直激励我们成长。老师教导我们的情景更令人难忘,谁能复述这个难忘的情景?
2、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有一次放学时的情景。
3、 这个事例体现了沈老师什么样的人品?有书中的一个词来归纳。同学们为什么会感动呢?
4、 我为什么要代表大家向沈老师道歉?
五、学习第三段。
1、 师:沈老师我们敬仰您,沈老师我们爱戴您,沈老师我们感激您,沈老师我们留恋您,沈老师我们衷心地祝愿您,比一比,看谁的朗读最能表达出对老师无限敬意,及为有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老师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2、 学生赛读。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设计:
1、  您在我们这些贪玩、不懂事的孩子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倾注了多少心血”的意思是(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  我就不信,文盲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国家的栋梁”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八、板书设计:
17、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
自发团聚——师恩难忘——真诚祝福
九、我的教学反思:
18、学与问
一、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对“勤学好问”这一观点的叙述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故事导入,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       出示:
鸡蛋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观察 芳菲 相辅相成 翱翔
(2)开火车读,注意:缤为后鼻音;瞬为卷舌音
(2)       释词: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观察 芳菲 相辅相成 翱翔 大林寺 殿堂 奥秘 好奇 强健 日新月异
(4)再读词语。
2、检查读书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2)分小组轮读,把课文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  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读后讨论:
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2、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连成一段话说一说。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自由读课文,思考:第一个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2、讨论交流。
四、指导书写。
1、出示:齐读。
2、请学生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有什么特点。
3、师边讲解边示范:
4、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  比一比,再组词。
辅        括        菲        滨
铺        刮        非        宾
2、  填一填,读一读。
无(     )无(      )     五彩(     )(     )
日(     )月(      )     花(     )花(      )
(    )(    )万变         相(     )相(     )
3、  摘抄《大林寺桃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学"与"问"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连成一段话说一说。
二、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 出示:"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铺路石。
2、 指名读,齐读,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3、 请自由读课文第一、二两节,以哥白尼为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4、 再读该句。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引读第三自然段。
2、 师: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生: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又怎样?小学生呢?有了问题可以怎样?又可以怎样?只要怎样?不管怎样?都可以?……都应该……古人说……(生略)
3、 同桌互相引读。
4、 指名一组试读。
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我们有问题时可以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还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请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 指名讲故事。
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
4、 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这段话。
2、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3、 齐读全段。
六、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2、 说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七、作业设计: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诗中的“尽”的意思是(                )
“始”的意思是(                )
这句诗的意思是(                                     )
这首诗的后一句是(                       )
2、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学”与“问”的关系是:(

3、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好处?
4、  搜集一些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设计:
勤学
18、学与问             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好问
九、我的教学反思:
19  悲壮的一幕
一、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自选一段背下来。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让我从千万里的高空飞向大地,在火与光的歌声里获得新生"和"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哀悼,哀悼……"等句子的含义。
4、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马洛夫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为人类的进步,科学事业的发展甘洒热血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时间:3课时。
三、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⒋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⑴出示:联盟 心如刀绞 蒙住 毅然 轰隆 寂静 科马洛夫 殉难 儿媳妇
⑵开火车读,注意:蒙的韵母是eng,不是ong。轰隆隆读时应变调。殉字第四声,难也读第四声。
⑶释词:联盟 心如刀绞 蒙住 毅然 寂静 科马洛夫 殉难 儿媳妇 泣不成声
悲壮 坠毁 民族英雄 故障
⑷再读词语。
2、检查读书
⑴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⑵分小组轮读,把课文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⒈自由读课文,思考:(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3、文章可以怎么来分段?
第一段(1--3)人们听到科马洛夫将要殉难的消息,无比悲痛。
第二段(4--6)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亲人,科马洛夫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神态从容地工作着。
第三段(7--11)科马洛夫毅然挥手向女儿告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告别。
第四段(12、13)人们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久久地默哀,这悲壮的一幕,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四、指导书写。
⒈出示:齐读。
⒉请学生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有什么特点。
⒊师边讲解边示范:蒙 毅 盟
⒋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  辨一辨,连一连。
险遭不幸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
勇于探险                存心险毒
用心险恶                几乎,差一点儿
长江天险                不安全的,可能遭到的灾难
2、  读熟课文。
3、  抄写词语。(自行勾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探讨研读,使学生了解航空航天事业的艰辛和风险,了解宇航员的风险,了解宇航员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了探索宇宙奥秘,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举。
2、 感觉宇航员科马洛夫在生命即将结束的一刻,仍然从容不迫地工作着的壮烈情怀。
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 老师的问题:
(1)亿万人民将怀着怎样的心情目睹民族英雄得马洛夫殉难?
(2)面对死亡,面对即将永别的亲人,科马洛夫是怎样做的?
(3) "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这说明了什么?
(4)坚强的科马洛夫为什么会两次落泪?
2、 学生的问题:
(1)区分"悲痛"和"悲壮"的含义。
(2)理解"坠毁"、"殉难"、"沉浸"、|"哀悼"、"民族英雄"。
(3)课文的结尾为什么要用省略号?
(4)一个与宇宙飞船一同坠毁的宇航员为什么称得上是"民族英雄"?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听力训练。(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一声爆炸,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胶纷纷走上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地哀悼,哀悼……"
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说。然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二、 针对这一自然段提出问题:
(1) 为什么宇航员要与飞船一同坠毁?
(2) 是什么牵动了亿万颗心,让他们走上街头,默默哀悼?
(3) 课文结尾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
三、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 使学生知道飞船出了故障无法排除,打不开降落伞,人们将目睹科马洛夫殉难。
(2) 科马洛夫面对死亡,面对亲人镇定自若,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甘洒热血的民族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这悲壮的一幕,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四、 大组汇报交流。
(1) 指导学生学习"科马洛夫与亲人在屏幕上会面的情景"。
①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导语:面对亲人他控制了自己的感情,毅然决然地将剩下的时间用在工作汇报上。他争分夺秒地工作着,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 引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好科马洛夫质朴而又坚定的话语。
③ 讨论:飞行探险工作难道比生命还重要吗?
对国家而言,飞行探险的报告很重要。宇航飞船实质上就是载人的卫星。宇宙飞船是一次性使用的,乘员只有2--3名,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也只能是短短的几天。科马洛夫的报告对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的英雄壮举将永远载入史册。
(2) 带领学生学习描写科马洛夫在死神即将降临时工作的情形。
导语:科马洛夫决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生命,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① 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科马洛夫工作的语句,然后做必要的批注。
② 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A、 用"人拉的心不由得加剧了跳动"来反衬科马洛夫临危不乱,视死如归的英雄胆略。
B、 "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说明科马洛夫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完全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
(3) 指导学生读好科马洛夫与亲人话别的段落。("满头白发的老人心如刀绞"--"像爸爸一样当宇航员")
① 学习第七至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体会科马洛夫内心情感的波动。
② 讨论:坚强的科马洛夫为什么会两次"落泪"?
③ 学生再一次分角色朗读。
(4) 学习第十一至第十三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挥。
五、反馈。
我们的目的达到了没有?我们的问题是否解决?
(1)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束语:让我们怀着祟敬的心情默默哀悼,永远记住"1976年8月23日"。科马洛夫这个航天史上璀璨的明星,将照耀我们去探索、去追求。
(2)小组讨论。看看我们在学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六、作业设计:
1、  填一填,读一读,分一分。
镇定自(  )  (  )不成声    对答如(  )   昂首挺(  )
心如刀(  )   从容不(  )   口若(  )河   无忧无(  )
表示动作的词语有:
表示神情的词语有:
表示心情的词语有:
表示说话的词语有:
2、  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话部分。
3、  归纳对话的描写形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收集有关航天的资料,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2、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究的问题及有关资料。
(1) 载人航天器上怎样使用应急装置?
(2) 航天飞机与宇宙飞船有什么不同?
(3) 为什么可以用航天飞机发射和回收卫星?
(4) 为什么要建造国际空间站?
(5) 送一名宇航员上太空究竟需要多少钱?
(6) 在太空出血是什么情形?
三、小组资料展示。
四、组织学生开展"感受太空:太空航行知识问答"活动。
五、作业设计:
(一)   想一想,说一说。
1、“让我从千万里的高空飞向大地,在火与光的歌声里获得新生”这句话说明了科马洛夫                                    。
2、课文为什么要用“悲壮的一幕”作题目?“悲壮”可以换成“悲痛”吗?为什么?
3、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段?摘抄下来。
(1)       让你感动的原因是
(2)       读一读,背一背你摘抄的这一段。
(二)对话描写形式有三种,在文中找到例句,各模仿写一个句子。
1、  提示语在前:
2、  提示语在后:
3、  提示语在中间:
六、我的教学反思:
20、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一、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一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报纸的一般内容,阅读报纸的一般方法,读报的好处。教育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课文。
师述:有件事情也许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也许就是你的爸爸、妈妈,也许是你的爷爷、奶奶,他边读报纸边烧菜,报纸还没读完,焦味却已充溢房间——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二、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生词的意思,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佳肴yao
(2) 解释词语:充溢 佳肴 诚然 惊天动地 回肠荡气 层出不穷 诱惑 陶冶 良师益友 息息相通 受益终生
(3) 指名朗读课文。
三、根据问题自学课文:
1、出示问题:
(4) 报纸上有魔力吗?为什么这么说?
(5)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
(6) 该怎样读报呢?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
(7) 读报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8) 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发呢?
2、生自学后,交流。
四、 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 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2、 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3、 理解:
(1) 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 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五、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 篇末点题。
3、 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六、板书设计:
20、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每天读报有好处
怎样读报才有效
读报收益有多少
七、我的教学反思:
21望月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  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
4、学习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三)教学难点: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意境。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文中也有许多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板书课题:望月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3、  检查字词读音。
外甥     闪烁    比喻    云絮     呵欠      挑战
4、  指导描红“絮”“斑”“锁”
5、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6、  学生质疑理解词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
清辉:淡雅清纯的光辉。
凝望:出神地看。
瞳仁:黑眼珠。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通过工具书理解)
云絮:淡淡的云。
剪影:照人脸或人体轮廓剪纸成形。这里指事物的轮廓。
不假思索:假,借用。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通过讨论理解)
晶莹:光亮而透明。
隐隐约约:看起来不很清楚。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  讨论。
课文除了写月光下的景色,还写了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的事,以及小外甥对月亮奇特的想象。
3、  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  作者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指名读有关课文。
2、  作者描写的月下江景太美了,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3、  小组交流。
4、  全班交流。
图画中的景物有:月光、江面、芦荡、树林、山峰。
景物的特点:
月光——淡雅清纯
江面——浮光跃金
芦荡、树林、山峰——镀上花边
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朗读体会。
播放课文第一段的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朗读。
试背诵。
五、作业设计。
生字描红,临写。
背诵第一段。
写近义词(从课文中找)
光点(     )            凝望(     )
惊奇(     )            封闭(     )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  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作者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试背诵课文第一段。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从这句话你看出小外甥的什么特点?
3、 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 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又体现在哪里呢?
5、 分角色朗读课文。
6、 了解诗句的意思。
(1) 学生解释。
(2) 教师点拨理解。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端着酒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低: 比…… 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啼:乌鸦叫。眠:睡。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秋天。平羌:平羌江。
7、 指导读诗,背诵。
8、 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 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1)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学习第三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思考:
这一段写什么?板书:相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让人想也想不到,又十分自然。“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4、 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5、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学习第四段
1、 齐读课文。
2、 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3、 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三、 录音,展开想象
1、 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 引导学生幻想。
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 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四、作业设计:
1、 抄写喜欢的句子。
2、 背诵课文。
3、 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计:             21  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   爱幻想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我的教学反思:
22、只捡儿童多处行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 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    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 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 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 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 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    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 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 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指导。
2、 学生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3、    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过渡导入
1、 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 指名回答。
3、 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院里
4、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 学习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 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 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     闹嚷嚷     挤     飞涌出     小天使
4、 指名读然后齐读。
5、 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 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 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 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 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 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 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四、 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五、 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2、  继续理解诗句内容。
(二)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三)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 学习第三第四段。
1、 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 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 学生交流。
5、 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 指名尝试背诵。
7、 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 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 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 齐读第四段。
(1) 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 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 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 学生讨论交流。
13、 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 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我的教学反思:
23、半截蜡烛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3、  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4、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
(二)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
2、 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 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 学生交流。
4、 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 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 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准字音。
(2) 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 讨论主要内容。
4、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练习。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二、    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 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 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 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    学习二、三、四段。
1、自读课文,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线条画出本文的故事情节,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的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再在适当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
四、 指导编排课本剧。
1、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泊诺德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3、  第一场的编排。
(1) 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 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 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需准备的道具:教师准备打火机,学生准备半截蜡烛、油灯
4、  指导其他几场的编排。
五、学生练排课本剧。
六、作业设计: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3   半截蜡烛
点燃     吹熄     重新点燃     端走
夺回     拿上楼
我的教学反思:
2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世界和平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珍惜我们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知道世界和平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珍惜我们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三、教学难点:
知道世界和平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珍惜我们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四、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五、作业设计:
雷利在信中呼吁了些什么呢?摘抄下来,同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2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我的教学反思:
习作6
一、教学要求:
1、能通过阅读作文《拔河》及老师的批语,明确作文怎样做到言之有序,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2、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对作文《拔河》加以修改,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教会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  教学重点:
理解老师的“眉批”和“总批”的内容,按老师的意见修改作文。
三、教学难点:
具体生动地刻画活动过程中的场面,并做到详略得当。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明确要求。
回忆拔河的情景,说一说。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作概述。
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  自读文章,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派代表在班上做汇报。
3、  指导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评语和学生汇报之异同,进一步明白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  学生认识“眉批”“总批”。
三、再读课文,明确改法。
1、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做适当批注。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师生共同讨论。
四、学生修改,誊写。
1、  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  学生自查自改,教师巡视指导。
3、  誊写。
我的教学反思:
练习6
一、教学要求:
1、  用钢笔描红。
2、  对照简化字任准一批繁体字。
3、  选择适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4、  照样子写句子。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漫画奇思妙想。
7、  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填写提示语。
三、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填写提示语。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任准一批繁体字。
3、选择适当的词填空。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书写习惯,体会重叠式词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认准繁体字。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题
二、  教学第一题
(一)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二)   指导
指名读句子。
让学生说说比较难写的是哪个字,难在哪里。
重点指导写“游”、“拣”这两个字。
(三)   练习
学生描红,仿写。
三、  教学第二题
(一)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说一说这题应怎样练习。
(二)   指导
1、  指名读一读左边简化字构成的词语。
2、  让学生将简化字与繁体字一一对应起来。
3、  比较相对应的简化字与繁体字,说说它们的异同。
(三)   练习
1、  繁简对照齐读。
2、  教师带读繁体字构成的词。
3、  学生繁简对照,自读词语,找出较难读的多读几遍。
4、  打乱顺序,任意指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四、  教学第三题
(一)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二)   指导
1、  请同学读一读所给的4个词语,老师可告诉学生这些词语都是表示疑问的代词。
2、  分别请学生读一读四句话。
3、  口头填词,再将句子读一读。
(三)   练习
1、  学生做题。
2、  读一读。
五、  作业设计:
分别用练习3的词语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照样子写句子。
2、熟记成语。
(二)教学重点:
照样子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
照样子写句子。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二、  教学第四题
(一)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学生说说本题要求中的重点词语是什么。
(二)   指导
1、  学习例句。
2、  指名读句子。
3、  “几乎不假思索地”在句子里是表示说话人的形态,神情的,再读一读,有无这个词语,句子意思有何异同。
4、  再读句子。
(三)   练习
1、  学生练习下面三题。
2、  学生汇报答案说理由。
3、  讨论研究从这些句子中可发现的规律。
三、教学第五题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二)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讨论,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练习
1、  学生练读。
2、  练习背诵。
3、  同桌练习背诵。
4、  指名背诵。
5、  全班齐背。
6、  成语接龙游戏。
四、作业设计:
照样子写句子。(见练习册60页  四)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口语交际:漫画奇思妙想。
2、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
(三)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光盘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六题
(一)审题
1、  谈话导入。
2、  请同学读高斯说过的一句话。
3、  看光盘《漫画奇思妙想》片段。
4、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5、  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  请学生介绍所知道的一些奇思妙想的故事。
2、  介绍我校学生科技获奖情况,及一些作品介绍。
(四)   讨论汇报。
1、  分小组讨论各自设想,准备发言提纲。
2、  全班交流。
3、  评议谁说的好。
4、  鼓励创新。
二、教学第七题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米字格中的“盖”、“青”的间架结构。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述要领。
(三)练习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  作业设计
完成一份书法作品。
板书设计:
练习6
(出示相应小黑板)
我的教学反思:
25  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仗句的特点。
4、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学习古诗《赠汪伦》,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四、作业设计:
1、  背诵,默写古诗。
2、  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3、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仗句的特点。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仗句的特点。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2、齐读古诗。
3、交流收集的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五、作业设计:
将《过故人庄》改写为记叙文。
板书设计:
25   古诗两首
(抄写两首古诗)
我的教学反思:
26  郑和远航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间: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理清课文脉络,试分段。
(二)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勾画出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扶老携幼
瓷器 脱缰野马 撕裂 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3、    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 魁梧 扶老携幼 脱缰野马
二、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险恶”把第一段分三个部分。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 、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详写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设计: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26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我的教学反思:
27、三借芭蕉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我们就一同去看一看其中一个 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
2、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反馈:
出示:芭蕉 汁水  捶胸  烘烘腾起  一抹  口诀  扛着  脚蹬头撞    猢狲    细雨霏霏
(1)读音。
“蹬”读deng,是后鼻音,“抹”是多音字,在本文就读“mo,“霏”读fei,“猢狲”读hu  sun;
(2)字形。
“蹬”的右半部分要注意,不能写错。
“手”和“抹”这两个字注意不同的横的长短。
2、开火车读。
3、齐读。
4、同座位互读课文,读通、读正确。
5、反馈检查。
指名读,师生评议。
6、理清文章层次:孙悟空为什么要借芭蕉扇?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三次借芭蕉扇?
(1)       根据孙悟空三次借芭蕉扇,把文章分为三个大部分 。
1-3  4-6  7-9
(2)生讨论。
(3)反馈。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课时目标:
1、  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了解孙悟空借扇的经过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设计1: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听写词语
芭蕉 汁水  捶胸  烘烘腾起  一抹  口诀  扛着  脚蹬头撞    猢狲    细雨霏霏
二、精读课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借芭蕉扇》
欣赏歌曲《猴哥》学生可以跟唱。
板书:孙悟空
教师:你印象中的孙悟空是什么样子的?
完成填空(        )的孙悟空
2、  学生,默读,思考:本课表现了孙悟空什么样的性格?画出关键句子,读一读
1)“孙悟空为什么要变作一只小虫?”读一读相关句子(机智)
2)“水泄不通”(性格火暴)
理解“泄”,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泄不通的现象?
用“水泄不通”造句
理解“岭动山摇”、“天昏地暗”的意思
3)从一些地方还能看出孙悟空的小毛病(急性子)
4)出示“孙悟空……借扇子”、“孙悟空把扇子还给……向西走去”
读一读,说体会
3、找一段你喜欢的课文,细细地去品味,可以美美地朗读,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分角色,配上动作、表情去表演读,读完之后,你还可以常识脱离课本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说一说
让学生写在小黑板上后,再贴在大黑板上
设计2: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听写词语
芭蕉 汁水  捶胸  烘烘腾起  一抹  口诀  扛着  脚蹬头撞    猢狲    细雨霏霏
二、精读课文
1、自读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你体会到铁扇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铁扇公主蛮不讲理)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第一次借芭蕉扇的结果怎样?
(铁扇公主借了一把假扇子,孙悟空被骗了)
2、自读孙悟空“二借”芭蕉扇。
(1)读后同座位互相说一说这一段的故事,注意用上文章中好的词句,在说对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2)学生自读,交流。
(3)反馈,表演。
边读边想,铁扇公主为什么“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三、回顾全文
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你体会到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说的时候,指导朗读。
(3)要带领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把课文中的内容说具体。
四、板书设计
27    三借芭蕉扇
一借     给假扇                 足智多谋
二借     牛魔王骗回真扇         不怕困难
三借     献出真扇               敢于斗争
我的教学反思:
28、福尔摩斯的推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具体内容。
2、知道福尔摩斯善于观察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学习福尔摩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了解小说的具体内容,知道福尔摩斯善于观察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习福尔摩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示课题
1、 导入谈话:今天我们学习28课,福尔摩斯的推断。
2、 板书:  28课,福尔摩斯的推断。
3、 请学生谈谈对福尔摩斯的了解。
二、 学生自学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1、 学生自学课文。
(1) 读通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2)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 理解感悟
1、 出示思考题:我为什么要对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进行试探?是怎样试探的?结果怎样?
2、 学生讨论。
3、 语意理解:
(1) 我心中暗暗地想:“又在吹牛说大话了,他明知道我没法证实他的猜测是否正确。”
(2) 我尽量用温和的语调说:“小伙子,请问你的职业是什么?”
四、 朗读体会,讨论升华
1、 有感情地朗读。
2、 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 课外阅读有关福尔摩斯的的侦探小说。
我的教学反思:
习作7
一、教学要求:
1、  能通过看两幅彩图,仔细品读诗歌,把握《给奶奶送阳光》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和人物个性。
2、  能理解“习作要点提示”内容,了解“改写”可以分为哪几种。
3、  能在忠实于原诗,保持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合理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情节和细节说给大家听,并能虚心地听取别人的评议,对别人想到的情节贺喜节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通过看两幅彩图,仔细品读诗歌,把握《给奶奶送阳光》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和人物个性。
2、理解“习作要点提示”内容,了解“改写”可以分为哪几种。
3、能在忠实于原诗,保持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合理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情节和细节说给大家听,并能虚心地听取别人的评议,对别人想到的情节贺喜节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1、 回忆过去学过的《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孟号然之广陵》这类课文,说说这类课文的特点以及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课文。
2、 告诉学生:其实古代流传下来的是原诗,今天我们读到的配文是编者根据原诗想象补充了许多情节和细节,而形成的优美生动的故事。
3、 揭示本次的习作要求:运用类似的方法,把《给奶奶送阳光》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二、学生自己读“习作要点提示”前半部分,了解“改写”的含义及种类,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内容。
三、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诗歌,把握原诗主要意思和人物个性。
1、 仔细看图,阅读诗歌,思考:诗中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小女孩:天真 善良 孝敬老人
老奶奶:慈祥 乐观 风趣幽默
2、 进一步讨论:人物的这些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 我为什么要给老奶奶颂扬光?是怎样送的?结果如何?
(2) 诗歌通过这样一件事,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3) 你最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喜欢?请你有感情地朗诵给大家听。
四、 阅读“习作要点提示”的后半部分内容,提示改写中的注意点
1、 忠实于原文,保持整体框架不变。想象也要依据原文,合乎情理。
2、 补充必要的情节和细节,使内容更具体、生动。找准几个展开想象的关键点:
(1)“阳光洒满天地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 我是怎样包阳光的?
(3) 奶奶听说“我给你送阳光来了”时会有哪些举动、语言?
(4) 当发现阳光漏了之后,我会怎样?
(5) 我是怎样给奶奶捶背的,这时我和奶奶说了什么?
五、 试讲自己想到的情节和细节,讨论评议后写草稿。
六、 学生认真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
一、 教师评改。
选择想象丰富、情节安排巧妙的片断介绍给大家。
二、 学生继续修改作文。
三、 誊写作文.
我的教学反思:
练习7
一、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按要求写词语
4、学写反问句
5、熟记成语
6、读一读,再背下来
7、口语交际:学期总结交流会
二、教学重点:
1、熟记成语
2、口语交际:学期总结交流会
三、教学难点:
学写反问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用钢笔描红
2、  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  按要求写词语
4、  认识反问句,体会反问的作用,再照样子写出两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反问句,体会反问的作用
三、教具准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 指导。
(1) 指读句子。
(2) 提示写好:航  规   模
(3) 提示注意问题。
3、 练习用钢笔描红,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纠正。
4、 反馈:展示写的好的同学的字,全班进行评点。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
2、 指导。
(1) 仔细观察图画,看一看每组里的图画与字形的关系。
(2) 这几个象形字作为部首时,部首的名称是什么?
(3) 作为部首组成的字,大部与部首所表示的事物有关。那么,你能通过观察图画以及有关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具体地说说吗?
(4) 仔细回忆一下,哪些字属于这些部首?小组展开讨论,看看哪组说的多。
3、 练习。
4、 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明确具体要求。
2、 指导。
(1) 指名读要求》
(2) 想想:哪些词语是形容学习刻苦的?
(3) 哪些词语是形容风浪大的?
(4) 哪些词语是形容气势大的?
3、 学生练习。
(1) 学生尝试尽可能多写词语。
(2) 学生板演。
4、 同学互相评讲,然后读读词语。
四、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引导学生弄明白本题要求。
要求:读句子,说说每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照样子写句子。
2、 指导。
(1) 请学生仔细地读句子,体会一下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
(2) 再读句子,感受一下两句话的语气。
(3) 比较在表达形式上的区别。
(4) 读一读,想一想:这每组的第一句话是怎样改写为第二句话的?
(5)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余的句子。
3、 练习。
(1) 学生照样子写句子。
(2) 交流评议。
(3) 指名读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熟记12条成语。
2、  朗读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歌。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三、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明确要求。
2、 指导。
(1) 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要求边读边想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2)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每组两条成语之间的练习。
(3) 学生自由练说成语的大概意思。
3、 练习。
(1) 自由练读。
(2) 同桌互背。
(3) 指名背。
(4) 集体背诵。
二、 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2) 指名读题。
(3) 请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 指导。
1、 让学生小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弄清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
4、 弄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简称和全名的对应关系。
5、 教师范读。
6、 练习。
7、 学生自由读。
8、 指名读齐读。
9、 练习背诵。
10、 全班齐背。
11、 检查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写学期总结
2、  采用“学期总结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采用“学期总结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教具准备: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教学第七题
1、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认真总结自己本学期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养成上的收获。
(2) 把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人。
(3) 在黑板上写上“学期总结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2、审题。
(1) 指名读题。
(2) 帮助学生弄清楚本题的训练要求。
3、 指导。
(1) 启发谈话:同学们,这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本学期在老师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同学们在学习上、行为习惯养成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举行一次“学期总结交流会”,请同学们把自己这一学期以来在学习或行为习惯养成上的收获和进步说给大家听一听。
(2) 提出要求:
② 只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总结交流。
③ 说前只是拟订一个发言提纲,而不是写发言稿。编列提纲时要注意:一要弄清楚说什么,二要想好怎么说。
④ 每人都要先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说得好。
⑤ 每组都要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看谁说得最好。
⑥ 交流时,要注意文明用语以及说话的语气和音量。
⑦ 听的同学要专心,听完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练习。
(1) 每人编拟发言提纲。
(2) 每人在小组里练说,评议、推选代表。
(3) 每组的代表上台交流。
5、反馈。
教师评说学生发言情况。
我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