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会员卡有效期查询:瓦哈比耶派在沙特阿拉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0:28




  瓦哈比耶学派于十八世纪中叶创建于阿伯拉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布(1703~1791年),他被认为是近代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的始祖。十九世纪末,甘肃东乡地区的东乡族马万福(1849~1934年),在西北地区首先创建了依黑瓦尼学派,该派被认为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尊经派,俗称新教。后来,中国伊斯兰教其他学派的学者们认为,中国的依黑瓦尼学派渊源于阿拉伯的瓦哈比耶学派,而依黑瓦尼学派的一些学者对此则持否定态度,并对这种联系表示反感,甚至为此互相攻讦达近百年而不休。那么,这两个学派究竟有没有联系,依黑瓦尼学派又为什么叵对这种联系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有从瓦哈比耶学派与依黑瓦尼学派的源流、两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宗教主张及其对穆斯林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去探讨,才能澄清我国穆斯林中一些人对这两派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得出一个比较全面而统一的结论。
  



  第一节: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关,瓦哈比耶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因此,追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对了解瓦哈比耶学派的兴起,也是十分必要的。  



  奥斯曼帝国是穆斯林建立的一个统治时间较长的苏丹(哈里发)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创建者,是土耳其奥斯曼和奥格汗第一。他的继任者穆拉德是第一个使这个王朝成为一个欧洲国家的土耳其艾米尔。到了巴亚吉德一世时代,他才从开罗阿拨斯支系的哈里发处在世取得了苏丹封号。奥斯曼原属游牧的奥古兹突厥人,早在十世纪就接受了伊斯兰教。十四世纪以来。奥斯曼人崛起于欧洲,占领索非亚,侵入希腊,称雄于巴尔干。十五世纪侵入匈牙利,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击败了拜占廷帝国,统一了小亚细亚。十六世纪时,打败了马木琉克军队,吞并了阿勒颇、大马士革和巴勒斯坦。继又占领开罗,麦加、阿西尔和也门相继归顺,终于成为东南欧的一个庞大的伊斯兰封建帝国,世界伊斯兰教的大哈里发。其属地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统治时间长达五百余年,在世界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十七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当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夺去它的大片领土以后,这个庞大的帝国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陷于一厥不振的局面。帝国的全面崩溃,虽始于十八世纪末,但导致它衰亡的病魔,却在它的兴盛时期就孕育着。公元1402年,以傲慢著称的巴亚吉德逝世后,他的儿子苏赖曼·穆罕默德和木萨兄弟两人为争夺王位打了十年内战。此后的七代苏丹统治时期,为争王位而兄弟、叔伯互相残杀事件,几乎有增无减。这种同室操戈、血溅宫墙的残酷争夺,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  




  奥斯曼帝国的继承问题以及苏丹们的只图享乐而疏于政事,也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情况早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出现了。公元1566年登上王位的色里姆二世,由于只图享乐、玩忽职守而导致母后、宫妃干预政事,这种情况竟历四帝达七十多年。它的最大弊端是随意任用官员和买官攀爵,更为严重的是军队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帝国的劲旅童子军团的日益骄横和干预政事,使帝国陷于最大危机之中。那些握有军权的实力派,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利用手中之枪,随意废立苏丹,甚至率兵叛乱。公元1596年,正当穆罕默德三世与奥地利发生战争时,童于军团的将领阿布杜勒·哈里木·卡拉亚兹吉发动了叛乱,夺取埃迪沙,进攻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公元1625年左右,穆拉德四世试图收复巴格达时,童子军突然哗变。1730年,苏丹阿赫默德三世准备对付阿富汗亲王的进攻时,童子军却利用时机推翻了苏丹。公元1804年,当雄心勃勃的色里姆三世决心医治弊端,革新政治时,又被近卫军团废黜了。到了公元1826年,马茂德二世才不得不使用残酷的镇压手段,解散了这个曾一度成为帝国支柱的童子军团。  




  连年不断的内战以及与威尼斯和波斯的长期交战,使帝国精疲力竭。而这时的欧洲各国正在强大起来,崛起的俄国已开始侵犯帝国的领土,拥有新式武器的反土联军,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劲敌公元1703年和公元1718年的卡洛维兹条约和巴沙维兹条约,使帝国丧失了欧洲的一半领土,到公元1770年的切斯米战斗中,帝国的舰队又遭到惨败,俄国在克里米亚建立了海军基地并取得了在土耳其水域自由航行的权利。从此,奥斯曼帝国陷人全面崩溃和任人宰割之中。公元1798年,拿破仑侵入埃及和巴勒斯坦。公元1815年,赛尔维亚人成功地举行起义后,在英、法、俄等国的支持下,希腊人终于取得了独立。这种入侵直到公元1833年欧洲列强特别是俄国在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大片领土后才告终结。而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列强入侵之际,由于总督、贵族或近卫军团的叛乱以及封建领主的独立等,使苏丹又无法组织一支强大的军团来保卫帝国的疆土。  




  帝室王宫的种种弊端以及内部的叛乱和外部的入侵,使帝国整个陷入困境,而这时的“希贾兹、叙利亚和埃及这几个最古老的伊斯兰国家,命运也十分相似”。农业歉收,工业衰退,整个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大量的军费和苏丹与总督的挥霍,都落到属民的身上,敲骨吸髓的赋税和摇役剥削,使“老百姓垂头丧气”。(以上,《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著,吴云贵等译:《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7页)这种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衰落以及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穷困,对穆斯林来说,是继蒙古人于十三世纪初入侵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之后又一次最黑暗的时代。于是,深受新柏拉图主义和印度各种神秘主义派别影响的苏非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人们把精神上的困惑和希望。寄托于对圣门贤哲的崇拜上。因此,崇拜圣徒、圣墓的现象盛行于伊斯兰世界,所谓的筛海、马赫迪等也到处可见,甚至在圣城麦加有不少 “整天游手好闲,……专门充当向导,躺在地上等候前来朝觐的人”。而一些虔诚的哈知就是通过这些向导的引荐,将道堂筛海及圣徒的神秘主义及其尊行传播到四面八方。为了在圣城向筛海取得真正的“教门”,“这些朝觐者在朝觐期间,可能把他们一生的积蓄花个精光。”这种情况的发展,使穆罕默德时代严格的认主独一思想和尊行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十八世纪在穆斯林世界知识分子中,要求拯救伊斯兰社会的危机和改革非伊斯兰思想方式的呼声应运而生。瓦哈比耶学派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新兴派别。((英)彼得·霍布德著,梁丙添译:《今日沙特阿拉伯》。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页)  



  第二节:瓦哈比耶学派的兴起  



  瓦哈比耶学派的始传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布是沙特阿拉伯德伊叶西北的奥依纳人,他从小跟父亲学习罕伯里法学派的学说,曾在麦加和麦地那求学,后游历过巴格达、大马士革、巴士拉和波斯等地。他早期是个博学的罕伯里学派的布道者,后来信奉伊本·泰米耶的学说。该学说主张只崇拜真主,否认先知对伊斯兰真理的引进,反对圣品,对先知只以公仆待之。否认四大“默兹海布”,不承认圣裔、筛海、先贤品位及对他们墓庐的敬仰,反对高赞穆圣等。因此,泰米耶被当朝国王逮捕,死于狱中,其学说由瓦哈布继承。从此,瓦哈布即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泰米耶学说的传播者。他认为当时“在阿拉伯内地流行的诸如迷信、精灵之类的非伊斯兰教的崇拜和仪式,是伊斯兰教的堕落现象,”((日)田村秀治:《沙特阿拉伯》第5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他认为苏非派的“人神合一论和对先知的崇拜以及先知的外孙和早期穆斯林圣者的近于崇拜。”是陷入了多种崇拜的泥坑,损害了一神思想的纯洁性。他对纳季德部族和城市穆斯林的道德败坏,给予了强烈的抨击。他主张穆斯林要有一个“纯正的信仰,极度的质朴和对安拉的直接礼拜。”((巴基斯坦)马茂德著,吴云贵等译:《伊斯兰教简史》,第563页)他号召穆斯林象伊斯兰教初期那样严格信仰“真主独一”和遵守《古兰经》所规定的戒律,正确遵循先知的教诲。可以看出,“瓦哈比耶派教义的实质是对迅速发展的圣徒崇拜所表现出的强有力的反抗。”(〔法〕昂里·马塞著,王杯德译:《伊斯兰教简史》,第211页)公元1730年,二十七岁的瓦哈布在阿拉伯纳季德地区的游牧部落中开始宣传他的主张,到公元1745年前后,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信奉了他的主张,但遭到了什叶派和苏非派的反对,斥责瓦哈布的主张是邪说,瓦哈布是异教徒。他难以立足,遂于公元1749年逃往德拉伊叶,要求纳季德的艾米尔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保护。沙特不仅保护了他,还与他订立了“誓与你合作,直到正确的信仰得到恢复为止”的协议。(〔日)田村秀冶:《沙特阿拉伯》,第5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同时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瓦哈布。从此,瓦哈市与沙特在政治上和宗教上结成了联盟,他的宗教主张也首先在纳季德地区得到了迅速传播。瓦哈布与沙特的结合,导致了纳季德(内志)沙特家族与希贾兹(汉志)麦加圣族的尖锐冲突,这冲突在1791年瓦哈布逝世(另有1793年逝世之说)后更趋尖锐化。瓦哈布殁后,瓦哈比耶派的教长职务由沙特家族承袭了,纳季德王子阿布杜勒·阿齐兹一世(公元1765~1830年在位,既是王子,又是教长。于是,他打着推行瓦哈比耶派主张的旗帜,开始了一场与麦加圣族争夺阿拉伯统治权的斗争。“瓦哈比耶派人为一种新的热情所鼓舞,他们厌恶对希贾兹的穆斯林始祖陵墓的半偶象式的崇拜。在这种改宗热情的支持下,他们向北部和西部进军。”((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著,吴云贵等译:《伊斯兰教简史》,第563页)公元1801年底,阿布杜勒·阿齐兹率领瓦哈比耶派人攻占了伊拉克境内的卡尔巴拉,毁坏了什叶派伊玛目侯赛因墓的宏伟拱顶。1803年初,瓦哈比耶派人在向麦加进军中,因阿布杜勒·阿齐兹被什叶派信徒刺杀于达里亚清真寺面停步。但同年大沙特继位后,继续南下北进。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赶走了土耳其人,并毁掉了先知和哈里法陵墓的华丽拱顶。希贾兹的统治者、圣族谢里夫·阿里逃到了吉达。公元1805年又袭击了伊拉克什叶派圣地纳杰夫和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获得了大片领土。公元1811年后他们在达里亚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瓦哈比国。辖地北至叙利亚的阿勒颇,南至印度洋,东起伊拉克,西至红海沿岸,形成了一个大国。  




  纳季德沙特家族和瓦哈比耶派的行动,不仅使奥斯曼苏丹深感不安,而且触怒了全世界逊尼派穆斯林,特别是什叶派和苏非派非常反感。公元1816至1818年期间,奥斯曼苏丹先后派埃及总督出兵阿拉伯,经过十二年的反复较量,终于击溃了沙特家族,俘虏并斩首了阿卜杜拉。消灭了新兴的瓦哈比国。纳季德沙特家族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的七十年间奋力夺得的统治权,第一次被埃及人夺走了。  




  沙特家族的根据地——德拉伊叶,虽被埃及的将军们夷为平地,人民遭到血洗,但沙特家族并没有离开纳季德地区、阿一杜拉的儿子费萨尔·伊本·特尔其转入沙滩、牧区开展抵抗活动,瓦哈比耶学说在其所到之处,也同样得到了传播。此后,由于叔(特尔其·伊本·阿卜杜拉)侄(费萨尔。伊本·特尔其)间的权力相争,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于公元1836年派伊斯梅尔·阿噶乘机再次出击纳季德,击溃并俘获费萨尔,又扶持沙特家族的哈立德当了酋长;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欲谋从土耳其人的手中夺取阿拉伯半岛,便进行干预,不久便迫使埃及退出了伯方。公元1843年,费萨尔·伊本、特尔其乘机从埃及回到阿拉伯半岛,又恢复了纳季德的统治权,沙特家族失去二十五年的政教大权至此失而复得。费萨尔于公元1843年取得政权至公元1864年逝世,共执政二十年。但阿卜杜勒(公元1864~1871年,公元1875~1889年在位)于1864年继承其父费萨尔的王位后,由于与弟沙特(公元1871~1875年在位)发生王位之争,又导致了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土耳其于公元1870年派米德哈特·帕夏乘机夺回对阿拉伯湾的统治权,又支特哈伊勒的统治者穆罕默德介人阿卜杜勒与沙特的斗争。英国将阿曼、科威特、卡塔尔等变为自己的保护国,在海湾建立了强权。于是。沙特家族在外侵内争的不稳定局势下,终被哈伊勒的统治者赶出了利雅得,于公元1892年逃到科威特,又二次失去统治权。  




  沙特家族经过十年左右的亡命生活后,阿卜杜轨·拉赫曼之子阿布杜勒·阿齐兹·本·沙特重新夺回政权,瓦哈比耶派也重新得到了大发展。他们于公元1902年攻克利雅得,兼并了哈萨、汉志、杰页拉沙马尔、阿西尔等重要地区,实现了自穆罕默德以后阿拉伯半岛的又一次统一。  




  阿布杜勒·阿齐兹·本。沙特仿效穆罕默德时期的穆斯林公社制,于公元1910年创建了“伊赫万陶希德”,即尊主独一兄弟会。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使游牧民中的多数人定居下来务农,同时把居民点作为军事基地和瓦哈比耶派的布道据点,这是一种新的军事宗教活动形式。从公元1912年起,又在沙漠中的井和涌水池附近建造了住宅、礼拜寺和其它公用设施。组织伊赫万兄弟会成员七万余人,成立了大小不等的一百多个定居点。伊赫万兄弟会分为相当于常备军、预备军和后备军三种。常备军被分到伊赫万兄弟会定居点,担任精神上的领导,他们是后来南征北战,统一阿拉伯半岛的骨干力量。伊赫万除尊崇穆罕默德最初的宗教思想外,对任何技术只要和伊斯兰精神没有抵触,即使《古兰经》上没有明文规定也可以接受。同时,在反对参拜圣徒坟墓的原则下,而采取了一些比较宽容而灵活的主张。穆圣的坟墓受到尊敬,允许参拜,一些重要的圣裔坟墓也得到恢复,过去的一些过激行动逐步在得到纠正。于是取得了逊尼派和苏非派以及什叶派广大穆斯林的谅解。  



  伊赫万兄弟会所奉行的宗教主张,经阿布杜勒·阿齐兹·本·沙特的这一调整,基本上与阿拉伯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趋于一致。但阿布杜勒·阿齐兹、本·沙特移入西欧文化的政策,却引起了伊赫万兄弟会内部的反对,并且于公元1929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背叛事件,直到1930年才被平息下去。从此,伊赫万兄弟会被解散,阿齐兹为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宽容主张和现代化政策得到了实现。公元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并以瓦哈比耶派为国教,阿布杜勒·阿齐兹·本·沙特出任第一任国王并继任瓦哈比耶派的教长。现在沙特阿拉伯的国王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仍兼任瓦哈比耶派的教长,王国内的人民基本上是瓦哈比耶派。  




  瓦哈比运动,不是仅仅限于阿拉伯半岛,而是要全世界穆斯林地区最终实现瓦哈比耶派凭经(即《古兰经》)尊圣(即“圣训”)的主张,使穆斯林的信仰回到穆罕默德及其继承人四大哈里发时代的道路上来。因此,西方的东方学家把这一运动称作复古主义或原教旨主义。这个运动在国王兼教长的大力宣传推广下,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印度,该派的追随者被称为瓦里乌拉罕,在二十世纪声名很大,其首领赛义德·阿合麦德·巴列维还创建了“信徒战士兄弟会”。与此同时;在印度尼西亚、北非以及中亚等穆斯林地区也相继有了瓦哈比耶派的传教活动。  



  第三节:瓦哈比耶在中国  



  瓦哈比耶派的主张,同样传到了中国穆斯林地区。1886年(光绪十二年),今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林的马万福阿訇去麦加朝觐,受伊赫万运动的影响。回国后,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实际,联络当时河州的一些知名哈知,创建了依黑瓦尼学派。在此之前,也有一些朝觐归来的穆斯林介绍过瓦哈比耶学说。但真正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宗教团体则始于马万福,无疑,依黑瓦尼的创始人就是马万福,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中国穆斯林公认的。依照瓦尼主张“凭经行教,尊经革俗”,并针对当时中国穆斯林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十条革新意见,俗称“果园十条”。其主要内容是:(1)不聚众共同念《古兰经》,主张一人念,大家听。(2)不高声赞圣。(3)不多念“都吐”(祈祷词)。(4)不朝拜拱北。(5)不请阿訇念“讨白”(忏悔)。(6)不纪念亡人的日子。(7)不用《古兰经》给亡人转“费提耶”。(8)强调天命功课,不强调付功。(9)对教有义条款以简便易行为原则。(10)不能请人代念《古兰经》,善事也不能请人代做。(拙作《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中的“果园十条”是原始记载,比较简略)这些主张,逐步得到了一些穆斯林的拥护,形成了一个比较著名的宗教派别,成为中国伊斯兰教中的三大教派之一。  




  依黑瓦尼学派在我国西北地区传播后。立即受到格底目和各门宦的反对与抵制,斗争比较激烈。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论据是什么呢?依黑瓦尼认为:门宦朝拜拱北,“崇信教主、老人家等。是陷入了多神崇拜的泥坑,违背了伊斯兰教“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根本信条,是“异端”。各门宦则认为:依黑瓦尼反对崇拜圣徒和圣裔,是与穆圣作对。只遵《古兰经》原文而不相信注释,是反对历代先贤的功绩。主张“真主在被造化物之外”,是给真主定了方位,违反了“安拉无方所”的基本信念。因此,是瓦哈比耶。而依照瓦尼中的一些宗教学者则说:我们不仅不是瓦哈比耶,而且对瓦哈比耶耶也持反对态度,说我们是瓦哈比耶是不正确的。围绕着这些问题,双方互相辨论,互相攻击,轻则互骂,重则斗殴。其实这种对抗。不完全是为了明辨教义,也有争群众、壮蛰力的因素。那么,依黑瓦尼是不是渊源于瓦哈比耶呢?对此,须从马万福去麦加朝觐说起。  



  其一,马万福去麦加朝觐留学期间,瓦哈比耶在麦加地区有无传播呢?它对马万福是否有影响呢?这是探讨两派关系问题的关键所在。据马万福的亲属和知情人说,马万福于公元1886年(光绪十二年)同他的老师瓦里家阿訇去麦加朝觐和留学,公元1892年(光绪十六年)返回家园,共历时四年(也有说六年的)。沙特阿拉伯的历史记述,瓦比哈耶派创建于公元1745年左右。公元1804年瓦哈比耶派第一次征服了整个希贾兹地区。麦加知府加立甫,愿意与瓦哈比耶合作。公元1811年建立了瓦哈比国。这是瓦比耶第一个鼎盛时期,至公元1818年被埃及总督推翻。1843年瓦哈比耶派第二次在纳季德取得统治权,至公元1892年又再次失去统治权。公元1902年瓦哈比耶派又夺回利雅得,公元1932年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直至现在,瓦哈比耶派的教长一直由沙特王国的国王担任。按此,马万福在麦加求学时,正是瓦哈比耶派教长兼国王的阿卜杜勒·拉赫曼统治利雅得期间。这时,麦加和麦地那的确不在瓦哈比耶派的管辖之下,而是受土耳其帝国任命的总督奥思·拉菲格·帕沙的管理(公元1881~1906年)。土耳其帝国虽然奉行的是逊尼派,与瓦哈比耶派的一些主张是对立的,但“土耳其对其他宗教是宽容的。”((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著,吴云贵等译.《伊斯兰教简史》,第431~435页)他们允许各派同时存在。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内,不仅允许伊斯兰各教派传教布道,就是对基督教徒。只要不反对他的政权,也给予保留宗教信仰的权利。因此,瓦哈比耶派学说仍然在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继续传播着,并对前来麦加朝觐的穆斯林有很大的吸引力。  




  马万福是个阿訇。是当时河卅一个比较有思想、有学识并有刻苦求知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不远万里去麦加圣地,固然是为了完成朝觐的功课。但访求名师和研究伊斯兰教圣地的“教门”,求得一个对“伊斯俩目”的正确遵守,也是他的重要目的。而麦加是穆斯林的圣地,来来往往的朝觐者,远自全世界。近自阿拉伯半岛,每年不下数十万。朝觐期间,各种学派的交流传播,是历史性的惯例,马万福出于自己来麦加的目的,在当时阿拉伯那样一种时代背景面前,又在麦加这个各个学派都来朝拜的圣地,他能对当时轰动阿拉伯的瓦哈比耶派学说与抵制瓦哈比耶学说的激烈斗争充耳不闻吗?作为一个能“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悉心讨论,为求得到明确认识”,而且“他的好学精神和思辨能力也被麦加的许多学者所称道”(甘肃民族研究所编《伊斯兰教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9页)的大阿訇来说,一定会抱着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去研究探讨它的,否则,就不符合马万福的一贯治学精神和后人对他的评价的。至于说“马万福传播瓦哈比耶派的主张,接受其组织名称‘兄弟会’是不自觉的”,“他在麦加发现的正教,是古兰、圣训派……不知它就是瓦哈比耶派,”(《阿拉伯世界》1981年第5期,第40页)以及“对他(指马万福——笔者注)来说,瓦哈比耶派的名称不甚光彩,是不可向迩的”等说法,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相反,它贬低了瓦哈比耶派,贬低了马万福这个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其实,马万福在麦加虎关耶 “海力巴式”道堂受教期间,不仅受到当地宗教界的尊重,而且与瓦哈比耶派的活动家欧斯曼、赛为木二人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且在他俩的鼓励下,马万福始有改革中国伊斯兰教的决心的。据说他瞒着瓦里家阿訇,自带了三本瓦哈比耶派的经典回国,这三本经是:《克什分恕布哈其》,作者是阿卜杜勒·瓦哈布;《艾扎以卜穆罕玛其》,作者是穆罕默德者;《台夫西勒如海尼默阿尼》,作者是穆罕默德·阿路西·阿凡吉。后来,马万福自己编纂了一本名叫《布花拉响德》的经,由双印阿旬缮写成阿文版大量印刷,广为传播。同时,马万福以伯勒克维著的《妥若盖提穆罕默德定耶》中的十件“比大对其”为蓝本,拟订了“果园十条”,作为推行依黑瓦尼学说的主要依据。公元1931年,马祥臣、果园师和沃苏哥去麦加朝觐时,经在麦加的临夏瓦哈比耶派的接待人东乡尖子山同匐的睦系,文带来一批瓦哈比耶学派的经典5 经过一度的大力宣传,对推进颀黑瓦尼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经典是:《妥若盖提穆罕默定耶》,作者是瓦哈比耶派的学者伯勒克维,是伊斯兰教历l323年出版的。  

《引报最纳以米乃》,作者伯勒克维。伊斯兰教历1326年出版。  

《台福图赫如里依其卡其》,作者苏万阿尼,伊斯兰教历1347年出版。  

《以勒沙古》,作者穆罕默德阿凡吉,伊斯兰教历二342年出版。  

《沙米》,作者以卜尼阿比吉乃,伊斯兰教历1325年出版。  

《默知默奄佛台哇》,作者以卜尼台米那,伊斯兰教历1325年出版。  

《默知默奄热酒宜理》,作者以卜尼阿比吉乃,伊斯兰教历1325年出版。  

《以布达耶》,作者艾力默海夫促,伊斯兰教历1341年出版。  




  这些著作,主要是论证瓦哈比耶学说是正确的,瓦哈比耶学派以外的其他各学派的哲学和神学理论是不正确的。只信《古兰经》和早期编定的“逊乃”。认定正统派教旨有十件“比达叶其”,断定正统派教律中有七十三个“呼昆”是异端。认为四大道堂的哲理是错误的,先哲先贤不可能引领教徒进入天堂等等。  




  公元1945年,宁夏八坊铁家寺大拱北信徒喇善钦与马步云、马海比、麻沟哈知、洮州苟哈知、兰州包哈知等去麦加朝觐,在麦加接待人陕艾力(原籍宁夏八坊,东乡族,尖子山阿訇的女婿)的活动下,沙特瓦哈比耶的伊玛同胡展基接见了喇善钦,他从此改尊了瓦哈比耶,并成为宁夏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的接待人。1947年,喇善钦回到宁夏,并带回《希勒哈尼洒推艾》和《者瓦布里卡非》两本新经。前者的作者是阿卜都·热河麻乃·胡展基,伊斯兰教历1365年出版;后者为合木孙吉尼所著。伊斯兰教历1346年出版。这两本经都是阐述瓦比耶主张的,得到马得宝(尕白庄)的推荐与宣传。从此,在临夏地区出现了给“安拉”定方位的争论。所以,在研究瓦哈比耶、依黑瓦尼、赛来非耶的关系以及马万福这个历史人物时,不能离开当时的史实去随意论断,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其二,瓦哈比耶学派的主要宗旨与依黑瓦尼学派的主要宗旨有无相同之处,是研究两者关系的又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宗教学派在出现时,必然会提出自已的纲领性主张,每个主张一般都包含着该学派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等内容,这个主张也必定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反映特定环境下信教群众的思想状况。否则,它就得不到群众的信奉。这是一切宗教派别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必然规律。同时,各个宗教派别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也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因此,马万福在朝觐期间,受瓦哈比耶学派的影响,结合中国伊斯兰教的实际情况,创立依黑瓦尼学派,实际上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瓦哈比耶学派的主张,是针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和伊斯兰教的现状提出的。当时,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社会,是一个经济衰落、人民困难、社会素乱、部族割据、抢劫成风、政治不统一、社会不安宁的社会。伊斯兰教内部的情况也很复杂,教派林立,互相攻讦,特别是崇拜圣徒、朝拜筛海坟墓的现象到处盛行,“穆圣和圣门弟子时代的伊斯兰教的真谛几乎丧失殆尽。”(《阿拉伯世界》1981年第5期,第40页)瓦哈布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古兰经》和早期的“圣训”为立法依据,不允许对它做任何解释,反对苏非派和什叶派的神秘主义,反对崇拜圣徒圣墓等行为,呼吁穆斯林重新建立一个穆圣及圣门弟子时代伊斯兰教和伊斯兰世界而战斗。他和沙特家族结合后,增添了强烈的政治要求,成为沙特家族夺取政权的精神工具。从此,在传教方法上也改变了以往循循善诱的方式,主张先布道劝导,如果劝说无效,即以武力强迫其改归正道。在此期间,曾损坏过穆罕默德和侯赛因的墓顶,出现了一些过激的作法。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和两次大的反复,瓦哈比耶派始在沙特阿拉伯取得了国教的地位。现在的朝觐者,不论何派何人都可以到先知基去做“都哇”。



  
  依黑瓦尼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叶的中国。这时的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王朝正处于覆灭的前夕。政治上极为腐败,国民经济频于破产,帝国主义伺机继续瓜分中国。严重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以及民族歧视政策,使国内各民族人民陷于更加悲惨的境地。灾难深重的穆斯林群众朝拜道堂、拱北、圣裔陵墓,祈求太爷、老人家保佑的活动十分盛行。马万福深感十九世纪末中国穆斯林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情况与十八世纪阿拉伯穆斯林的境况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而受到启发。他认为中国穆斯林不仅受苏非派影响较深,而且还受中国传统思想的严重渗透。于是他回国后,经过准备,提出了“凭经行教,尊经革俗”的主张,反对崇拜圣徒,教主、老人家及他们的拱北,号召穆斯林回到穆圣和圣门弟子时代的伊斯兰教正道上.从而引起了在甘宁青地区老派(包括格底目和各门宦)的反对,双方辨经论道,相争不休。后来被军阀马步芳所利用,曾在自已势力范围内强迫其他派别改宗依黑瓦尼,因而更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立,与此同时,依黑瓦尼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从上述两个教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宗旨看,马万福不仅受到瓦哈比耶派的影响,并且还吸收了瓦哈比耶派的一些符合中国穆斯林实际的主张,创建了依黑瓦尼学派。情同理顺,没有相争的必要。  




  其三,马得宝去麦加朝觐时,瓦哈比耶学派是否已取得了麦加和麦地那的统治地位,马得宝传播的主张是不是也渊源于瓦哈比耶呢?  




  公元1936年,今宁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马得宝等去麦加朝觐时,竭见了沙特玉苏悟吉和瓦哈比耶派的接待人名叫筛海·艾卜董拉希。马得宝拜艾卜·董拉希为师,关系十分密切。回国时,他瞒着马麟等,带回了三本经典,一本是艾卜·董拉希著的《伊斯俩目助有什》,二为穆罕默德·艾米尼著的《海牙真理古鲁比》,三是胡赛尼著的《满克塔勒海》。回国后,马得宝又根据这些经的精神,自己编撰了《信仰问答》,从依黑瓦尼教派中分离出来,创建了赛来费耶。于是受到了各教派和门宦的反对,特别在马步芳的反对下,没有得到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信仰有了自由。该派才得到了传播。公元1976年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阿拉伯的历史告诉我们,公元1902年瓦哈比耶派的阿齐兹攻克利雅得,第三次取得政权后,于公元1907年夺回了整个内志地区。1925年进入安加,谢里夫退位。整个汉志地区为其所统治。阿齐兹成为汉志国王和内志苏丹。公元1932年9月21日始改国名为现在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在第三次进行统一阿拉伯的事业期间,阿齐兹于公元1912年曾建立了一个既是宗教组织,又是军事组织,也是促使游牧民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的“伊赫万兄弟会”。富有远见的阿齐兹,虽然继续信奉严格的瓦哈比耶的宗教思想。但他吸取了过去的教训,纠正了一些过激行为。采取了带有宽容主义倾向的政策,“恢复了一部分重要的拱北和坟墓”,特另是“穆圣的坟墓受到尊敬。”于是缓和了与苏非派和什叶派的矛盾,“获得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支持。”这对阿齐兹统一阿拉伯起了重要作用。从这段历史看,马得宝去麦加朝觐之际,正是瓦哈比耶派鼎盛之日。因此,他看到的各种经书,都是官方发行的,他所接受的思想,是经阿齐兹修正后的瓦哈比耶派的宽容主张,即“伊赫万兄弟会”的主张。所以,他回国后又从依黑瓦派中分离出来,另成立了赛来费耶派。  




  伊赫万兄弟会主张只信独一的“安拉”,反对崇信多神,严格遵守《古兰经》的规定,认真履行“五功”和献身圣战的义务,拥护和帮助同教兄弟,用伊赫万的互助,代替部族的传统互助,进而把信奉瓦哈比耶派的坚强信念与加强国家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政教合一的王国。  




  赛来费耶主张凭《古兰经》行教,并且只承认前三辈(即穆圣及其弟子和再传弟于)。如前三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解释时,只遵行证据充足,解释正确的意见,不盲目排除任何一个的解释,主张只承认对《古兰经》原文的正确注释,对一些隐暗的字意不妄加解释;反对崇信圣徒及教主、老人家,反对朝拜拱北和道堂,认为这种信念与伊斯兰教义不相符合,是多神崇拜。  




  从赛来费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马得宝的宗教主张看,它是渊源于阿齐兹修正后的瓦哈比耶学说的。据此可看出,在国外只有瓦哈比耶一派,在中国已分离出两支,即依黑瓦尼和赛来费耶。国外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分离是不必要的。  




  依照瓦尼与赛来费耶并不存在信仰上的根本分歧,只是论证方法上的取舍不同而已。在宗教仪式上,有一些微小差异如赛来费耶主张礼拜中三抬手等,而有些差异也不完全是宗教教义上的问题,如赛来费耶的留“满头”等。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比较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一些传统习俗往往和宗教礼俗交溶在一起,难以分辨。其实,宗教教义与民族习俗是有区别的,按理不能把民族习俗当作宗教教义去遵行。也有一些民族习俗最初来源于宗教教义,但当形成民族习俗后,它与宗教教义就有了一定区别。阿拉伯半岛的牧民和山区人民,在伊斯兰教传播前,就有留“满头”的民族习惯,据说穆罕默德曾经也留过“满头”,但因他很注意修饰,后来也就不留了。现在沙特拉阿伯人也有留 “满头”的,但他们只是把它看作民族习惯,并没有视为宗教教义,正因为如此,沙特阿拉伯王室成员中不留“满头”的也不少,留其他各种发式者也很普遍。  




  其四,依黑瓦尼和赛来费耶一名出现的前前后后。瓦哈比耶派,最初自称是罕伯里派的继承者或“信仰真主唯一”派,反对派以其创始人瓦哈布之名而称为瓦哈比耶派。公元1912年,阿齐兹组织了“伊赫万”运动,始有“伊赫万”之称,“伊赫万”之意为兄弟会。依黑瓦尼在创立初期,自称“艾海里逊乃”,意为 “尊经”,故有“尊经派”之称。老教群众称其为新教。民国年间。“伊赫万”运动波及中国后,始有依黑瓦尼之称,依黑瓦尼意为兄弟会。赛来费耶虽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但该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自称为“三抬”,赛来费耶之称,只有少数人知道。到本世纪七十年代,才普遍称赛来费耶为“赛来夫”。赛来费耶意为“前三辈”。  




  一个学派的出现和命名,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包含着该学派的中心主张,而且也会反映出它受其它文化思潮影响的痕迹来。文化思潮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表现,是不能用数学公式计算和表达的,只能用比较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去认识它,证实它。从上述名称的移植和变迁可以看出,依黑瓦尼和赛来费耶的关系是密切的。但从取名艾海里逊乃到更名依黑瓦尼,不是没有原因的。取名艾海里逊乃,意味着马万福不是全盘接受瓦哈比耶派学说,而是有选择的。更名依黑瓦尼,与阿齐兹的“伊赫万”运动有关,它意味着赞同阿齐兹的瓦哈比耶派主张。  




  其五,麦加圣族与瓦哈布和沙特家族的关系。在研究讨论依黑瓦尼的源流时有一位宗教界知识分子说:瓦哈布是苏非扬的后代,苏非扬一直是反对先知的,所以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新老,都反对瓦哈布及其学说。要说清圣族谱系是不容易的。穆罕默德是希贾兹的古莱氏人,七世纪古莱氏人大体分为三支:艾布·苏非扬属长族,早年反对过先知,当穆罕默德占领麦加后,他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和先知结为近亲。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与他是亲兄弟。他们的子嗣穆阿威叶在叙利亚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他的后裔阿布杜·拉赫曼在西班亚建立了安达鲁西亚王朝。穆罕默德属于次族,其父阿卜杜拉,与阿布·苏非扬同属古莱氏人,也是同辈。穆罕默德没有留下男裔,但他生前留下一女儿法蒂玛与先知堂弟阿里结婚,生下毫三和侯赛因。豪三生子谢里夫,侯赛因生子赛义德,宰德是侯赛因的孙子。先知的至亲,后来在埃及建立的法带玛王朝是崇信阿里的什叶派建立的,并不存在血缘关系。当然还有其它一些说法,但尚无可靠资料证明它是事实。阿拔斯与穆罕默德同属次族,曾在伊拉克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先知的妻子海底彻是第三族,海底彻的同族祖拜尔,曾与先知的另一个妻子。即艾卜伯克尔的女儿阿以涉(公元614~678年)联合起来,在反对阿里的骆驼战役中阵亡。  




  瓦哈比耶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布,是纳季德的奥依纳人,穆罕默德·本·沙特是纳季德的酋长。十八世纪以来,两人及其后裔相结合,创建和发展了瓦哈比耶派,建立了沙特王国。  




  据此可知,苏非扬虽不属穆罕默德一族,但他俩同是古莱氏人,有着同一氏族内的长族与次族的关系。而古莱氏人长族与次族之间的争斗,在穆罕默德前就已发生了,到四大哈里发时,已达到顶峰。瓦哈布是十八世纪时的纳季德人,虽和穆罕默德同属北方闪族人,其祖先也可能是古莱氏人,但他是不是苏非扬的后裔,因相隔十个世纪千余年的变迁,已掌握的史料还不敢肯定这一点。如果他确属苏非扬的后裔,瓦哈布就和先知是同一氏族。沙特家族相传是阿德奈尼家族的后裔,和瓦哈布有近亲关系。瓦哈布逝世后,沙特家族继承了瓦哈比耶派教长职务。他们和麦加圣祖的矛盾和斗争,虽长达一百八十余年,积了许多怨恨,但他们自从阿齐兹任教长后,就主张应正确对待先知,而不是反对先知。  



  沙特家族是内志阿德奈尼家族的后裔,是瓦哈比耶派。哈希姆家族是汉志古莱氏部落的一个大族,穆罕默德就出自此族,也称作圣族.历史上,他们是麦加和麦地那两个圣城的传统卫士。二十世纪,这个家族的族长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当上了麦加的艾米尔,公元1916年成为汉志国王,与邻国内志的统治者伊本·沙特井列。公元1924年,谢里夫乘土耳其国民议会废除穆斯林政教领袖职位哈里发之机,宣布自己为哈里发,遭到内志伊本·沙特的反对,井鼓励和组织瓦哈比耶派大举进攻汉志。公元1925年,沙特占领了整个汉志,井宣布自己为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以谢里夫为首的圣族上层逃往安曼(谢里夫于1931年病故于安曼),哈希姆家族结束了在汉志的统纸以沙特家族为首的瓦哈比耶派与以谢里夫家族为首的圣族派成为水火不相容的劲敌。这就是“瓦哈比耶派反对圣裔”的史实。所谓“瓦哈布是苏非扬的后代。苏非扬一直是反对先知的,所以中国穆斯林,不论新老,都反对瓦哈布及其学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四节:正确评价瓦哈比耶派与依黑瓦尼派  



  从瓦哈比耶学派的历史和中国依黑瓦尼派的历史以及依黑瓦尼始传者马万福和赛来费耶始传者马得宝所提出的宗教主张看,不论是依黑瓦尼还是赛来费耶的学说,都受了瓦哈比耶派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的依黑瓦尼或赛来费耶与阿拉伯的瓦哈比耶派有直接的从属关系。中国的依照瓦尼和赛来费耶派是与中国伊斯兰教的实际相联系的,阿拉伯的瓦哈比耶派是与阿拉的伊斯兰教的实际相联系的。他们仅仅在各自国家的伊斯兰教中进行“改革活动”的愿望是一致的,相同的,而各自的宗教主张和仪式并不完全相同,革新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只能说在伊斯兰教思潮方面,依黑瓦尼和赛来费耶是受了瓦哈比耶运动的影响和启发,至少在反对苏非派的“人神合一”论和崇拜圣往圣墓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从这一点看,依黑瓦尼派和赛来费耶派的学说是源于瓦哈比耶学说的。那么,依黑瓦尼学派的一些学者为什么又断然否认这一历史事实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1.所属学派不同。中国的穆斯林,包括依黑瓦尼派在内,绝大部分属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阿拉伯的瓦哈比耶派是罕伯里学派的坚决拥护者。罕伯里学派的严格法学态度,曾受到大伊玛目哈乃斐的指责。所以,罕怕里派与哈乃斐派尽管都属逊尼派(正统派),但各自的法学观点却大不相同,前者较严谨,后者比较宽容。中国的依黑瓦尼,由于承认自己是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不仅仅吸收了瓦哈比耶派的一些观点和主张。所以不愿承认自己的学说源自属于罕伯里学派的瓦哈比耶派。  

  2.依照瓦尼派虽接受了瓦哈比耶派以《古兰经》和早期的“圣训”为准绳的主张,也反对崇拜圣徒及门宦、道堂和拱北,但对先知及陵墓仍表示崇敬。对“安拉”在被造化物之外的解释不尽相同。他们认为瓦哈比耶派不拜谒先知墓以及拆除先知墓顶、毁坏侯赛因墓并给“安拉”定方位是不正确的,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们不愿把自己同瓦哈比耶联系在一起。如公元1934年阿拉伯人散以吉·布华拉来青海西宁传教时,与马步芳信任的一些大阿訇关系十分密切,并在这些人的引荐下,深得马步芳的宠信和赞助,将其所讲的教义登载报刊,进行宣传。在散以吉的宣传鼓动下,马步芳不惜十万白洋。委派专人到阿拉伯购买《如海尼·默阿尼》百万册,发送给甘、青各大清真寺。后经河州祁明德阿訇的论证,认为这是瓦哈比耶派的经典,马步芳闻讯,立即下令收回该经并销毁。散以吉也因此离开了西宁。  

  3.汉志王国的统治者谢里夫被瓦哈比耶派推翻后,曾逃往国外印发了大量有关贬斥瓦哈比耶派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在世界穆斯林中广为流传,同时也流传到我国穆斯林中。在流传的各种小册子中,谢里夫以圣族和正统派的身份。宣布瓦哈比耶为异端和异教徒。我国穆斯林属正统派,加之不明真相,也不了解阿拉伯的历史,就信以为真。有一些人虽了解真相,但迫于国内传统的舆论压力。出于谨慎,也不愿将自己所知道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众。同时,依黑瓦尼与各门宦矛盾重,互相斥责,更无人敢于澄清。其实,瓦哈比耶派的过激行为和对伊斯兰教义的一些解释,曾一度遭到穆斯林世界的强烈反对,不仅仅是中国穆斯林反对,沙特家族也为此遭受了许多挫折,因此,他们修正了以往的一些过激主张。阿齐兹执政后,不仅修饰了先知墓庐,允许拜谒圣墓,并且恢复和修建了一些有影响的圣裔、圣徒和筛海的陵墓。同时,对“安拉”有“方位”之说也做了重新解释,而且还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本,发展繁荣民族经济,并放宽了一些宗教礼仪方面的细枝末节,特别对妇女给予了一定的宽待和地位。这样以来,就取得了世界大多数穆斯林的谅解,甚至连什叶派的学者们也“把过去对瓦哈比耶派的攻击归之于奥斯曼帝国的压力,并为他们的主张辨护,说他们是受了诽谤的公正教派。”(《阿拉伯世界》1985年第5期,第41页)所以,对瓦哈比耶学派,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瓦哈比耶学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而给予正确的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团结,而且对我国与阿拉伯人民的友好交往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过去,我国穆斯林由于不明真相而妄加指责瓦哈比耶派的各种不正确作法,应归于谢里夫及其亡国臣子们的不正确宣传。依黑瓦尼与各门宦之间的矛盾与争执,也应从尊重历史事实出发而于以消除。同时,依黑瓦尼派也不应忌讳与瓦哈比耶派在学说方面的联系。各教派应在我国信仰自由的政策指导下,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求同存异,爱国守法,拥护社会主义,为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