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袍湾好玩吗:涨价、涨价:大蒜、绿豆怎就贵于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6:39
  涨价、涨价:

  大蒜、绿豆怎就贵于肉

  早在几年前,猪肉价格上涨已经着实让老百姓好好坐了一回"市场过山车",接踵而来的食用油价格上涨,方便面涨价,快餐、洗涤用品涨价……一时间,老百姓见面打招呼都离不开涨价的话题,CPI(消费物价指数)一下子就成了连平日最不关心时事的老大妈也津津乐道的时髦概念。时隔不远的今天,一些农产品价格又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芝麻开花节节高。大蒜、绿豆这些平日不起眼的小型农产品价格的疯狂飚高,贵过猪肉,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老百姓怎么着也想不到去年一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的大蒜,今时今日却成了赤手可热的金饽饽?面对大蒜、豆类的疯狂涨价,老百姓戏谑之为"蒜你狠"、"豆你玩"。

  "蒜你狠"、"豆你玩":大蒜绿豆也疯狂

  我们先来看看广东卫视近日的一则新闻报道:

  进入5月以来,全国各地的居名都惊奇地看到,绿豆的价格不知不觉已经跳上了每公斤10元钱以上,有些超市一度卖到了15元,甚至18元的高价。而黑豆价格也离奇攀升,一度超过肉价。往年两三元都卖不出去的黑豆,如今俨然成为菜市场上的新晋明星,最高价达到九元多一斤。"炒豆"热潮已造就了不少富翁,同样疯狂的还有大蒜。去年底以来,飙升的大蒜价格和房价一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今年中国各种市场都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投机气味,但气味最重的还是大蒜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今年4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而同期的全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了24.9%,三月份也上涨了18.5%。蔬菜价格的大涨却并没有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大幅增长,民众对物价的感受和CPI之间严重不一致。面对疯狂高涨的菜价,民众不断抱怨吃不起蔬菜,吃不起豆,吃不起蒜……

  "奴时代"的生活智慧

  随着大蒜、绿豆等蔬菜价格的急速上涨,越来越多的市民感觉花在蔬菜上的支出不断增加,一些网友纷纷发帖相互交流买菜省钱的妙招,并制定出最经济的"买菜时刻表"。继之前的"房奴"、"车奴"、"卡奴"、"孩奴"之后,"菜奴"这个新称号逐渐在互联网上火了起来。尤其是"80后"这代人,在不知不觉中已步入社会,并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过起了"上有老、下有小,左手供车,右手供房,怀里抱着孩子,背上背着老婆"的生活,每个80后的肩上至少背负着两种身份,也许是房奴、车奴,也许是卡奴、孩奴,甚至是节奴、菜奴。社会已经进入"奴时代",年轻人则成为"奴一代"。

  "菜奴"们的省钱招数花样繁多,环环相扣。下面列举一些:

  买菜时间有讲究。网友介绍,一般挑中午或晚上买菜。早上人多,属高峰期,菜新鲜价格也最贵,从理财角度来讲不适宜。"jenny663"介绍,中午趁休息时间买菜,人少还不闹心,价格方面摊主也会给予实惠,可便宜15%~20%。也有网友称,傍晚7时过后,不少摊主都想回家,余下的菜不多,这个情况价格最优惠,可以跟摊主狠狠砍价,还可以商量此类菜一次性全买了,在总价或单价上争取优惠,总体可便宜20%~30%。

  定点战术选摊主。"jenny663"说,有些女摊主爱斤斤计较,而男摊主大多不会,都会算便宜点或买时多送点葱之类的配菜,帮衬久了以后买菜也不会被忽悠,菜价也会相对便宜不少。

  买菜也要多比较。"jenny663"称,有一次她在菜市场买菜看到茄子,摊主已给了一个实惠价,她就买了一份,可到旁边的超市,看到特价茄子,成色差不多,价格还比刚才买的便宜了5%。她认为,超市经常会推出特价菜吸引客户,所以逛超市时也会多多关注菜价。

  买菜也要看天气。网友"gujianning"提出了更绝的观点:多看天气预报,明天下雨,今天就多买菜,不会错的。他认为,一旦遇到天气突变的情况,菜价也会随之上涨。

  有些人则不甘心做"菜奴",将"开心农场"搬到了现实中,在自家空地上、阳台上种上小葱、大蒜等各种蔬菜。如此一来,自己种着很开心,看着也美观,吃着还低碳。

  "五花八门"的涨价逻辑

  为什么大蒜、绿豆会如此疯涨呢?一时间,面对社会大众的质疑和抱怨,相关学者、媒体、政府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专家认为是气候因素导致的减产和蔬菜出口增加所致;有学者指出是由于股市楼市的不景气,使得大量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炒作蔬菜,从而引发蔬菜价格暴涨。不少人甚至归结到去年"吃大蒜防甲流"的言论盛行,导致大蒜需求量短时间内猛增,市场上大蒜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上涨;无独有偶,近期在农业部召开的介绍近期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的发布会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马淑萍主动提及张悟本的名字,并称张悟本导致了绿豆需求的猛增。张悟本在其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宣称,多种疾病的治法就是喝绿豆汤,绿豆成为食疗的主要材料,北京甚至有"粉丝"一次性买几百斤绿豆存在家中。"绿豆食疗"盛行导致了消费需求增加,市场价格应声上涨。面对应接不暇的涨价原因,老百姓犯糊涂了:到底谁说的对?背后的真凶究竟是什么?

  2010年7月1日,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宣布,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因去年10月召集国内16个省区市上百家绿豆经销企业开会,串通涨价、哄抬绿豆价格,被物价部门处以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处罚。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关于大蒜和绿豆涨价的各种不同原因。以大蒜为例:

  一是气候因素。在5月28日第七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蔬菜价格涨价主要是由于气候原因,虽然不排除有炒作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今年以来中东部地区(大蒜的主要产区)气候持续低温,对大蒜的生产不利;加之大蒜市场连续两年的低迷,蒜农种植热情极低,又疏于田间管理,生产投入大幅下降,今年大蒜的亩产大不如前。来自大蒜主产区山东金乡的一位村支部书记周雪峰提到,"金乡地区约有50万亩土地,以往基本都种植大蒜,但去年有三分之一土地改种小麦等"。根据周书记以往的经验,供需平衡的情况下,金乡及其周边的大蒜存储量应该是120万吨左右,去年达到了150万吨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低迷,而今年的统计数字只有80万吨,缺口多达40万吨,供求失衡,这才是大蒜价格走高的最主要原因。农业部市和山东省农业厅发布的《大蒜涨价专题报告》中也提到,"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农业部门反映的情况看,播种面积下降和单产减少使今年全国大蒜总产至少减三成以上,这是造成今年大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如此看来,蒜价上涨的原因还是在于蒜农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锐减,产量下降所致;而气候原因和疏于管理导致的单产降低,更是加剧了大蒜产量的下滑。无疑,大蒜产量的下降是近期大蒜价格上涨的一个前提性基础。

  二是去年大蒜出口量增加。资料显示,我国大蒜产量很高,常年的种植面积为20.0~20.7万公顷,产量400万吨,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同时,冷冻大蒜头也是我国单项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2003年以来,每年出口量均超过110万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大蒜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近90%的份额。在《大蒜涨价专题报告》中显示,"2009年1~10月份,我国鲜冷冻大蒜头累计出口129.8万吨,出口额7.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44.2%。出口增加和国内产量下降双碰头,加剧了蒜价上涨"。面对国内大蒜价格之前长期不景气,国内大蒜生产、经销商自然更多地依靠出口渠道来获利,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不过从统计数字看,4.1%的出口增长量,似乎难以对国内大蒜价格迅速上涨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可见出口因素也仅仅是大蒜上涨的一个推动因素而已。

  三是价格上涨预期的影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常常会谈到,世界上的不少事情不会因我们对它有什么看法而受到影响,但有些事情却会因我们对它们持某种看法(包括做出某种预言)而受到影响。这个预言本身导致所预言的事情出现,那就是社会科学中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自我应验预言"。在大蒜涨价这个事情上"自我实现的语言"得以再一次应验。早在2009年初的时候,很多经销商就预计年末大蒜价格将出现上涨,因此都纷纷提前到产区抢购、储存大蒜,等待价格上涨;不少农户也预计到今年大蒜价格的走势,普遍存在一定的惜售心理,等待时机合适再出售手中的大蒜;这中间,媒体对经销商囤货和蒜农惜蒜的报道,以及一些专家对于大蒜价格走势的分析,在不自觉地向公众暗示蒜要涨价的"预言"……久而久之,"蒜要涨价"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于是在这种普遍的共识下,大蒜价格上涨真的爆发了。价格上涨的预期伴随着实质性的短缺和囤货惜售,严重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终于在短时间内将蒜价推高到一个可怕的高位。

  四是境内外游资的炒作。新华网2009年11月30日的文章《西方为何对中国大蒜涨价感兴趣》中提到:"大蒜之所以被投机者盯上,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被炒作的几个关键元素:其一是甲流在全球狂传播,人类束手无策,'吃大蒜杀菌防甲流'几乎不用宣传大家就能够明白;其二是去年大蒜价格跌到谷底,每斤居然0.1元左右,低价收购囤积赚高价容易;其三是2009年与2008年相比我国大蒜种植面积减少了一半,产量也锐减,物以稀为贵;其四是大蒜相对来讲比较耐贮藏,短期内不会腐烂变质;其五是大蒜有半年的生长期,短期内不可能快速复制增加等。"我国农产品总体而言处于较低的价格水平,具有很强的炒作空间,尤其是在生产环节价格更低,加之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它在一段时间的需求具有刚性,市场可操作性极强,自然受到游资的青睐。

  那么,大蒜涨价到底是不是游资在作祟?围绕这一问题目前争吵颇为激烈。《中国经营报》称,"'疯狂'的大蒜悄然点燃了部委间的'战火':对于大蒜等农作物产品的大幅涨价问题上,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和农业部先后表态,态度不一。一直认为是游资炒作大蒜等农产品的发改委此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近日,统计局和农业部则各执一词'驳斥'发改委的'游资论'。"顿时间,大蒜涨价原因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据发改委某官员称,通过派出多路调查组赴产销一线调查取证,发改委目前已经掌握了个别不法商贩炒作的证据。虽然"游资"、"炒作"等概念尚需进一步的界定,但是很显然市场上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炒家在兴风作浪,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剧了大蒜价格的疯涨。
  疯狂的炒家

  那么市场上的炒家是如何操控蔬菜价格,炒作蔬菜获利的呢?一位熟悉游资运作的相关人士透漏,游资的运作大都遵循这样一个过程:第一步,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全面掌握信息;第二步,通过合法手段打通资金进入流出渠道;第三步,制造信息不对称,导致各个环节喊涨;第四步,利用专家学者助燃"涨价潮";第五步,控制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完全操控价格。

  下面我们看看游资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布局的,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游资的行动策略和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线索。一般来说,海外的游资大多与一些国际著名的情报机构联系密切,通过长期合作来跟踪中国农产品的产供销状况。另外,很多大的投资银行和国际"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内部都设有专门的情报部门用来搜集中国农产品领域相关信息,并且不惜重金对中国农产品展开中长期的布局。据知情人士透漏:"短期的产品价格预测方面,海外游资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预测的准确率上下浮动不超过10%。远比国内一些期货公司、金融分析机构的预测能力要准确多了。"在信息来源这个环节上,游资可谓神通广大,他们可以从农业部门、统计部门、物价部门、行业协会、气象部门、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采购商、农产品供应商、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等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说,游资的信息渠道已经深入到生产、销售、监管的每一个领域中了。各种信息汇总起来,经过专门的分析师之手,就能对中国具体农产品的行情做出判断,以决定是否进行炒作。

  在预期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游资往往以投资商、采购商甚至是开发商的"外资"面目出现,其一旦被地方政府视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政府往往就会不遗余力,从项目立项到审批,从土地到环评都给予各种便利,而且人行、银监会、相关商业银行也会一路"绿灯"。具体来说,游资一般会打着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展现代农业的口号,进入当地农产品生产环节,与当地农户或者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同时,象征性地建设一些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积极承诺为地方增加税收,从而换取政策支持。等资金流入后,再通过诸多经营性支出诸如引进新品种、支付工资、支付农民土地流转租金等方式,将资金流出来。这样,游资通过合法的渠道套出了大笔现金。

  接下来,游资开始制造信息不对称。因为游资盯着的商品具有可储藏性(干辣椒、食糖、普洱茶、大蒜等),游资可以依托冷库仓储囤积,使政府相关部门无法掌握整个市场的真实流通状况。到底有多少农产品生产出来,又有多少在市面上流通,就都成了未知数。待时机成熟,游资猛然抬升价格,就会形成从上游到下游各个环节层层涨价的局面,价格炒作的"雪球效应"凸显。政府部门也会对这种突然袭来的价格飙升感到不解,顿时手足无措。在整个过程中,专家学者的分析判断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游资会很善于利用专家对产业的"权威分析"来引导民众的判断。

  其实,游资通过炒作赚取差价只是一个短期追逐利润的行为,并不是它的终极目标。游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完全控制,因为只有占据了市场的垄断地位,游资才能长期获得巨额利润。

  大蒜如何变身"白老虎"

  那么大蒜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了吃人的"白老虎"呢?郎咸平教授认为,在政府不太干预和产量大幅下跌两个前提条件下,大蒜炒家炒作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抓住低价的机会大举建仓。炒家首先在大蒜生产源头把大部分的冷冻仓库租赁下来,然后开始全面收购大蒜,并将其储存在冷库中,这样,上游的工作就完成了。

  第二步,控制下游。炒家必须全程照顾整条产业链,一般是通过经销商制度,对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一直到零售商,全部搞定,层层控制。各级经销商为了获得上游炒家大蒜的供应,需要层层向上交纳数量不菲的保证金。如果经销商违背炒家的行动步骤,就扣除相应的保证金作为惩罚。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上下游一致行动。

  第三步,炒概念,拉抬价格。怎么炒呢?去年五月份甲流出来以后,炒家开始放出消息,"大蒜可以防治甲流"。在五月份的时候,这些炒家收购大蒜的价格在0.3元/斤左右;通过炒作,到7月份的时候,大蒜价格就变成了1.5~1.8元/斤;9月份第二波甲流疫情起来了,大蒜价格继续上升。炒家就是借着去年五月份和九月份两波甲流疫情制造概念,不断拉抬大蒜价格。

  第四步,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炒家先在市场上卖出20%的大蒜,自己暗中高价收购,制造出涨价与缺货的现象。这样的方法循环数次之后,炒家通过控制发货的节奏与数量,最后全面拉高大蒜价格。因为大蒜储存条件比较简单,所以炒家可以完全控制出货的时间和节奏,有条不紊的展开炒作,控制价格。这期间,政府查的紧的时候,炒家就暂时放一放;政府一不查了呢,炒家再拉一拉价格。

  上述就是可储存农产品的价格操控方法。如果是不可储存的农产品(豆角、黄瓜、空心菜、大白菜等)价格,那么炒家又是如何炒作的呢?

  蔬菜炒作堪比"股指期货"交易

  炒家用的是短线炒作。炒家一边在市场上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抛售蔬菜,拉低价格,淘汰掉一些比较大的批发商;一边又去到蔬菜产地,以高于抛售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蔬菜。但是,炒家这样做是有条件的,我高价收购你的菜,你要听我的命令,我让你什么时候从地里拔菜,你就得什么时候拔菜。农民一想,现在菜价这么低,你愿意高价收我的菜,我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菜农立马与炒家签好协议,菜只可以卖给炒家,不准卖给别人。一般来说,这些蔬菜放在田里面两个星期左右是没有问题的。于是,等待低价抛售占领市场的动作完成以后,炒家开始下令菜农拔菜,运到市场,拉高价格出售。这时候,政府注意了,开始调控,于是炒家把价格稍微降一降。透过价格来来回回的几次拉降过程,炒家完全控制了价格,谋得暴利。

  特别要指出的是,像前面提到的可储存蔬菜的炒作方法一样,这类炒家也特别善于"制造概念",追逐新闻,进行短线炒作。西南大旱了,菜价立刻涨;油价上调了,菜价立刻涨;哪里下冰雹了,菜价立刻涨;发改委说全国物价太高了,他们就应声下落。毫不夸张地说,蔬菜价格对于新闻的敏感度,比之大蒜、绿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不少股民戏称炒作蔬菜堪比"股指期货"交易。

  谁家欢喜谁家愁

  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过程中,市场中真正的零售商--小菜贩其实并没有从蔬菜涨价中得到什么好处。小菜贩一般都是从批发商那里批发一些菜,然后到市场上卖给来买菜的居民,从中赚到一些差价。蔬菜价格的炒作对他们来讲,真的是惊心动魄,毫无规律可循,他们根本不知道蔬菜价格什么时候会涨,什么时候会跌。而且他们还会因为蔬菜价格的无规律变动凭空承担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同样,菜农也没能因为蔬菜的涨价获得更多的收入。炒家在蔬菜价格不景气的时候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菜农的蔬菜,菜农从中赚到的不过只是刨去各种种植成本后的一点微薄利润,一个辛苦费罢了;而高菜价带来的利润则全都落入了中间炒家的囊中。当然,面对菜价上涨,抱怨声最大的还是普通居民,他们才是高菜价的最终买单者和受害者。尤其是城市低收入者,他们因为菜价的疯长,面临更大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这中间,政府会出台相关的措施补贴低收入者去买菜。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补贴款最终去了哪里?还是流到那些抬高菜价的中间环节去了,肥了的还是那帮蔬菜炒家。他们不仅在炒作蔬菜的过程中赚的盘满钵溢,还额外拿到了政府的补贴款。

  一般来讲,蔬菜从种植到经销要经过这么几个环节。首先是农民种植蔬菜,将蔬菜卖给经纪人,接着经纪人再卖给批发商、供应商,最后由零售商负责销售。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经纪人、批发商和供应商、零售商都是其中的流通环节。农民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其收入是非常有限的。像制造业一样,农民只负责生产,是根本无法控制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很多时候还是一种小农生产模式,以家户为单位各自决定种植和出售,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市场信息闭塞,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策略。农民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无法对抗来自市场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所以以往的蔬菜涨价往往是来自中间环节过多和流通不畅造成的,因而只要对这些中间环节加以管控,建立绿色通道,减少流通成本,就可以有效地平抑菜价。这是有规则可循的。而现在的情况是游资进来了,在流通过程中覆雨翻云,市场变得复杂了,没有规律可循了,简单的供需规律、价值规律似乎无法解释市场价格变动了。炒家把蔬菜当做股票来炒作,把过去不公平的规则更加恶化了。过去只是盘剥农民,图利自己;现在变成了盘剥农民之外,还盘剥消费者。这造成了现在市场上的两难问题:菜贵伤市民,菜贱伤农民;而且菜贵了,农民也没有从中得到好处。所有的好处都被那些控制中间环节和渠道的人获得了,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为游资找到出路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意思是谁引起的麻烦,最后还是要从谁那里下手解决。疯狂的蔬菜背后是疯狂的炒家。

  近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的专项行动。目的是要坚决预防和制止游资投机炒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场调节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监管预案。其实,这种做法背后是严重的路径依赖。过去打击投机倒把,你打击东他就往西跑;你打击西他就往南跑;你打击南他就往北跑……打来打去也没有打掉游资。比如说现在国家出台"国十条"严厉打击楼市虚热,于是游资就逃离楼市,转战股权、黄金、蔬菜等。游资的特点就是不断游弋,寻找机会保值增值。如果只是一味简单粗暴的打击游资,结果就会导致游资东游西窜,祸害范围更加广泛。其实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直以来菜价涨的时候菜农感觉不明显,菜价降的时候消费者感觉也不明显的原因所在。

  要想让当前过高的蔬菜价格回归到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理性价格上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鼓励和引导民间游资进入到实体经济的领域,这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前面提到,既然游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那何不因势利导,引导民间游资联合农民构建产业链,按照农产品的比例分配利润,图利农民和消费者,使热钱冷下来,游资实体化。政府要做的是:一方面做好监管工作,打击垄断行为;一方面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的渠道等方面给予帮助。结果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价格炒作的问题,各方都能从中受益。从国际上来看,成熟的做法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成立农业合作组织等,思路大同小异,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搬照和借鉴。当然,对于境外的游资,似乎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规律去理解某种经济现象,而不关注这一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运作逻辑,是无法完全看清楚这一问题的,更不用说找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合理的解决办法。在大蒜价格上涨的问题上,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强调是市场供需不平衡造成的价格上涨,那么我们就不会继续去关注游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会看到游资炒作对社会经济运行造成的巨大危害性。但事实上,我们看到正是游资的存在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上升。如此一来,我们就应该从游资下手来解决物价上涨,而不是其他方面。

  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认为,显功能-潜功能以及正功能-反功能的交叉分类构成了功能分析的四个基本取向:显-正功能、潜-正功能、显-反功能和潜-反功能,对任何项目都可以按照这四个取向进行分析。目前对游资的分析,大都集中在它的显在的反功能上,相应的解决办法是采取坚决打击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从游资的潜在的正功能维度分析,就会看到如果引导得当,游资完全可以发挥积极正向的功能,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用。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某些时候问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我们看游资的态度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