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 乔木:张国立:“皇帝专业户”成功有诀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8:30
     他被称为“皇帝专业户”,演过康乾盛世的两位君主,与王刚、张铁林的“铁三角”坚不可摧;他又擅长塑造平民形象,一部《金婚》令他摘得“飞天”视帝的桂冠,可谓能上能下,游刃有余。而正在热映的国庆献礼巨片《建国大业》中,他饰演的蒋介石又受到各方高度评价——
    张国立:“皇帝专业户”成功有诀窍
                              杜仲华

  

    近日,张国立可谓双喜临门:一则,他因主演《金婚》荣获第27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二则,他在新中国60华诞献礼巨片《建国大业》中饰演的蒋介石,受到各方高度评价。
  在“飞天奖”颁奖盛典上发表获奖感言时,张国立又表现出他一贯的诙谐幽默的作风,自称很羡慕孙红雷:“他‘潜伏’的时间没我长。我拍摄第一部电视剧至今已29年,第一次获这个奖。感谢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使我能站到水立方的舞台上,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时代给了我们解放思想的动力,电视人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李咏说男人要成熟和自信,我成熟却不够自信。但从今天开始,我有自信了……”
  张国立的感慨是有道理的。像他这样一个铁路工人出身,没上过大学,貌不出众的文工团演员,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一个集制片人、导演、演员于一身的大牌明星,不是命运的格外垂青,而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正是时代赋予了他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的广阔平台……


          《宰相刘罗锅》:黄袍加身首演乾隆


  张国立与皇帝结缘,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一部郑少秋版的《戏说乾隆》让内地电视人开了眼界:原来历史还能“戏说”,皇帝还能“戏说”,一个戏说的故事还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后不久,一位名叫张国军的制片人带着剧本来到张国立家,邀请他饰演剧中的男主角乾隆皇帝。这部电视剧便是日后令张国立大红大紫的《宰相刘罗锅》。
  这个从天而降的“皇帝”使张国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当时他只在《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中演过一些小角色,名气还不大,能担纲男主角自然格外高兴;忧的是,已有郑少秋的乾隆在先,且风流侗傥,儿女情长,自己能当此大任并有所突破吗?仔细捧读剧本后,张国立对剧中既有帝王威严、又富幽默喜剧色彩的乾隆皇帝发生了浓厚兴趣。在刘罗锅与和珅一正一邪、一清一贫的明争暗斗中,起着平衡和仲裁作用的正是乾隆。这种有趣的“君臣斗”,正是《宰相刘罗锅》可能超越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之处。
  于是,张国立信心满满地登上了“皇位”:“当我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时,俯视跪拜在地的群臣诚惶诚恐,山呼万岁,我仿佛一下找到了皇上的感觉……”
  张国立的乾隆很快得到观众认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表演中有意摒弃了笼罩在皇帝头上的神圣光环:“皇上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我曾想,作为一国之君,封建大家长,乾隆怎能不顾自身形象,出宫寻花问柳呢?但设身处地想想皇上失去江妃的痛苦,想想深宫内苑的沉闷窒息,便找到了他行为的合理依据。”此外,皇上的一些小动作,如捂刘罗锅的嘴、挠刘罗锅的痒、与和珅玩狗跳障碍游戏等,不仅生动表现出君臣关系,也为传统的帝王形象涂上一层世俗
色彩。而这些,都离不开演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诠释,以及对喜剧表演分寸的准确把握。

             “铁三角”:市场让我欲罢不能


  《宰相刘罗锅》的成功开了内地“戏说剧”的先河。此后由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组成的“铁三角”,通过续集不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将这一电视剧新品种的影响力推向极致。
  应当说,剧本固然是一剧之本,但若没有张国立、王刚、张铁林配合默契珠联璧合的表演,“戏说剧”也不会有今天的成色。例如王刚的和珅。和珅是乾隆朝一品大员、内阁大学士,有一定的政治谋略和理财本领,同时又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王刚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并未简单地将其表现为“胎里坏”,而是有分寸、有层次地提示了他的堕落过程,特别是用近似漫画的手法活现出人物诌媚取宠、外憨内秀、奸损贪欲,可赠、可笑、又可怜的性格特征。这样,当他与大臣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便充满情趣、智慧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色彩,而其中最好看的是他与张国立的对手戏。
  在张国立执导和主演《康熙微服私访记》第四部时,记者问他是否更喜欢和更适合创作“戏说剧”时,张国立却一脸严肃:“我不知道什么叫正剧,什么叫戏说剧,两者的概念不好界定。因为许多打着历史正剧旗号的电视剧,在歪曲历史和胡编乱造方面,比戏说剧还厉害。题材样式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它的主题不严肃。如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将战争描写得像一场玩笑,其实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揭露了法西斯的罪恶,你能说不严肃吗?”
  谈到“皇帝专业户”问题,张国立道:“我是一个演员专业户,皇上我也演,但演的是我所理解的皇上,戏里的皇上,而非历史上的皇上”。
  对“戏说剧”会否产生“审美疲劳”,张国立坦承:《唐熙》拍到第三部时,他确实想“金盆洗手”了,但市场却让他欲罢不能。因为市场好,收视率高,广告收益丰厚,无论制片方、电视台还是观众,都希望把它拍下去。无疑,张国立已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之路。

 
           《金婚》:“潜伏”29年才“封帝”
  虽然在荧屏上过足了“皇帝瘾”,但以提倡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为宗旨的“飞天奖”却并未青睐于张国立,直到他“触电”29年之后,才因《金婚》而“封帝”,不禁令他感慨万千。
  其实《金婚》只是张国立“转型”后的一部代表作,近年来他制作、执导和主演的“平民戏”还有《亲兄热弟》、《想爱都难》、《大生活》、《相伴》和刚刚在重庆开机的《不如跳舞》。
  演皇帝时,他威严霸气,器宇轩昂,谈笑间治国平天下。
  演平均民百姓,他宛如邻家大哥,终日忙忙碌碌,为生计而操劳,还经常爆发家庭口水战,有时很轴,很犟,有时又像个窝囊的受气包。
  从皇帝到平民,他真是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古能今,游刃有余,表现出越来越宽广的戏路和越来越成熟的演技。
  “飞天奖”对张国立的评语中说:张国立在《金婚》中,将个人的幽默、智慧倾注于角色中,生动表现了男主人公佟志几十年的婚姻和生活境遇,在普通人的人生中挖掘出不普通的人生感悟……
  在《金婚》中,张国立和蒋雯丽饰演一对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50年的夫妻,年轻时相互折磨,中年时被第三者折磨,步入老年本应风平浪静了,又被四个儿女折磨。两口子吵吵闹闹一辈子,却依然忍耐着,坚守着,相爱着,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却又是当今中国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现实。也许正因如此,《金婚》才会引起观众的通感和共鸣。
  首次饰演佟志这样的产业工人,对张国立来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他进入演艺圈之前本来就是个铁路工人;对他而言最大的挑战是50岁的年龄跨度。尤其是演20多岁的小青年时,人们会说他“装嫩”,“老黄瓜刷绿漆”;而张国立却告诫自己:不管演老还是演少,都不能“使劲”,比如演青年就身板挺着,两眼瞪着,神气十足;演老人就低眉、垂首、弯腰——“我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出人的精神状态”。

 
        《建国大业》:追求“神似”的蒋介石
  一般说,演真实的历史人物首先要求演员必须“形似”,所以才有了“特型演员”。张国立不是特型演员,长相也一点不像蒋介石,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在国庆60周年献礼巨片《建国大业》中饰演的蒋介石,却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同。何故?追求“神似”,以演技取胜是也。
  试妆时,张国立要求化妆师不对他的眉骨、颧骨、鼻子做任何处理,只在唇上贴了一撇小胡子,穿上中山装,就俨然变成了“蒋委员长”。
  “邬君梅(宋美龄的饰演者)见我第一面就叫Dear ling,叫得我直犯晕……她说我突然觉得你演得特别性感,不论你说话,你的节奏感,都让我觉得你就是蒋介石。”张国立回忆道。而与儿子蒋经国演对手戏时,张国立竟把饰蒋经国的陈坤演哭了。陈坤说,父亲的气场太强了,我有些受不了这种感觉。张国立说,他说他不像,我说我也不像,咱谁也别考虑像不像的问题,就是扮演一个人物,演好人物关系。
  陈坤提到“气场”,张国立认为气场不是一个人演出来的,是一群人共同营造出的。除此之外,蒋介石形象的成功还在于张国立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他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娴熟的表演经验和技巧。从与毛泽东重庆谈判时庄重淡定的领袖风范,到大势已去后的心事重重,颓唐沮丧,从外部动作到心理感受,都被张国立把握得层次分明,不温不火,分寸适度,尤其是蒋氏父子在南京总统府坐在石阶上黯然神伤仰天嗟叹的细节,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落花流水春去也”,国民党为何失败,为何人心丧尽?根源在于腐败。蒋氏父子对此心知肚明却无可奈何。


            成功秘诀:表演是展示全人格的行当
  张国立没有上过大学,却有一个“百科全书”般的老师。老师见了他的第一句话是:去读书吧!于是,他读了中外戏剧史、美术史,读了斯坦尼和布莱希特,读了许多中外经典剧作。当老师感到他已能在导演帮助下塑造完整人物时,又告诫他说:演员,是个展示全人格的行当。你是什么人,就能演什么戏;如果你脑子里尽是些卑微的琐事,永远演不了大气质的角色。
  他按老师的要求去演戏、做人,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令人艳羡的艺术成果。从1984年至今,他参加拍摄的电影有17部,电视剧50余部,在国际国内获影视\戏剧、音乐电视大奖30余项,还多次主持大型影视颁奖晚会。他与夫人邓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如在云南捐助了十几所希望小学;向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灾区捐款,认养北京城市绿地等。
  看到张国立一部接一部精品力作问世,人们不禁要问:他那源源不断的艺术激情和创造力从何而来?他的成功有无秘诀?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张国立答道:“简单地说,就是努力工作,珍惜和把握每一次机会,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别总感觉自己的状态挺好,如果能有一种今天拍完戏,明天就没活干了的感觉,才是一种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