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休闲西装搭配图片:专题一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16:37
专题一 什么是教育
作者:liqf  来源:贺州学院精品课程  录入:lqfAdmin  更新时间:2010-1-10 14:56:14  点击数:469
专题一:什么是教育
教案(课时备课)
第4—9学时
课目、课题
专题一    什么是教育
教学目的与
教学要求
1.理解什么是教育?
2.初步掌握教育的含义、形成基本的教育观。
3.理解生命教育观所包含的意义。
重  点
难  点
理解生命教育观的内涵
教学进程
详见下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作    业
分析讨论: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课后作业:
以“我心中理想的教育”为题写一篇教育随笔。
主要参考资料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郑金洲著:《教育通论》;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教育
引入: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需要弄明白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
提问:教育,这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也非常高的词语,其本来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与互动:结合个人受教育的经历谈谈对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
关于教育的定义
给“教育”概念下定义,也就是揭示“教育”概念特有的内涵。问题在于“教育”是个历史范畴,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教育”概念的含义也就不能不随之变化;概念是以语词表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发生“教育”一词多义现象。
商务2002版《现代汉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教育:
1、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2、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3种定义:即规定性定义(the stipulative),描述性定义(the descriptive)和纲领性定义(the programmatic)。
规定性定义是“创制的”定义,就是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是适当地对术语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在关于什么是教育问题上,描述性定义回答的是“教育实际是什么”的问题。
纲领性定义是将“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当是什么“结合起来的一种表述,包含有对教育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也规定着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于1976 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中,“本标准分类所指的‘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
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 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 科学’ 、‘ 规范’ 、‘ 精确’ 、‘ 无可挑剔’ (实质只是以自然科学作比照的科学定义模式)的定义让人们记诵,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关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谋求合理的方向” 。 (摘自刘铁芳《什么是教育》一文)
从上所述通用教育定义的变化过程中,从“传授知识”到“交流”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学习主体重视程度的变化。然而,即便是再通用的教育定义,也有其不确定的一面,这是由教育研究的复杂性思维所决定的,从上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定义的变化过程即可窥一斑。另外,教育的内涵变化亦带着“时过境迁”的特点。
二、教育是什么
换个角度思考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
(一)教育是什么
追问教育是什么,是力图了解教育的现实并渴望表达教育的理想状态的一种方式。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富有个性化的方式去表达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如:
•         “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               ——柏拉图
•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斯
(二)教育不是什么
教育不是升学(是奠基)
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
教育不是压制(是唤醒)
教育不是……
“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雅斯贝尔斯
案例分析: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
作者: 章锐    2009-02-04 20:21:32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3337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我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
五年级是痛苦的开端:我考入了强化班,父亲开始注重我的名次。六年级,为让我考入好初中,父亲将我送往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在校外租了间房子,我一人自理生活。每逢暑假父母较忙(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双双务农),我就揽下所有家务,还得看弟弟。我认为农民子女就应该这样。读书几月没人探望,我走了两个多小时回家。见到父母时,第一句话竟是问成绩,临别还是,我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了。
……
中考前,父亲那句话我今生难忘:“考不上江中(我们那儿最好的中学),你就去死,家里有药有绳……”我是含着泪跑回房间的。我不明白,考一个好高中比儿子的存在更重要?后来我考上了,亲戚仍用异样眼光看我,因为父亲已把我说得猪狗不如。
我在父亲面前从来没有自尊,在父亲看来,只有考高分的学生才能有自尊。
上高中后,我毛病百出,先是强迫症,这学期头又痛,已经痛了两次,每次痛两周,需挂一星期点滴,医生说是压力太大造成的——我一进学校,无异于进了监狱,分外难受。
2008年元旦回家,我和父亲又吵起来了。父亲又说了那段他说了无数遍的话:“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实在无法忍受,说了句心里话:“没有你,我不会这么差。”换来的只是嘲讽。叔叔说应多鼓励我,父亲拍案:“他不是那种人,跟畜牲还讲鼓励……”我出了屋。
父亲与老师只要成绩,我的感受却无人问津。班主任常打电话给父亲让父亲给我施压,我每次向班主任说真话换来的只是怀疑与鄙夷,她只看到我成绩的下降。
有天我带了本《莫泊桑小说集》到班上,被没收。班主任说,没把成绩搞上去不允许看,这些书只会使人越来越颓废。第二天下课我翻了翻《雅舍小品》,又被没收。班主任甚至不允许我写小文章,认为语文老师未作要求而学生去写是浪费时间。
隔了一两天,班主任打电话给父母,父母来了。班主任说我头痛是因为小说看多了。我无言。“你想不想参加高考?说实话。”班主任问。父母都在身旁。
我踌躇再三——“不想!”我不该说真话。现在的老师只喜欢假话。接下来事情越来越糟,班主任与父亲整整逼了我一个多小时!“收拾书包回去……回去你也别想活!”听着父亲的这句话我冲出了办公室。我受够了!我当时心跳加速,有些颤抖,接着做了出乎自己意料的事——跑回教室,将教科书全部扔到了楼下!我真的受够了……
我曾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
这学期父亲本来不准备让我上学,许多人说情,我又上了学,但上学只是等死。我的心理已经承受不了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想问: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作者为安徽籍一高三学生)
三、什么是教育——来自教育隐喻的理解
教育隐喻是人们深深感悟教育和理解教育的创造性和独特性的彰显,也是个人内隐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个人可以借助比喻、类比的方式,把关于教育的理解和体验展示出来。借助隐喻,主体对教育的表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自主性,生动性和多样性。
1.教育与“塑造”、“雕刻”
通过使用“塑造”一词,表述者把生活经历中的塑造与教育等同起来,生动地展现了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通过外在塑造的方法而培养人的活动,环境及教育者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即使在今天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受这种外铄论的教育观影响,夸大教师的中心作用、追求某种固定的教学结果、强求整齐划一的现象还比比皆是,足见这一隐喻影响的深远。
2.教育是农业(叶圣陶)
这一隐喻至少可以作这样几层阐释:其一,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其二,作为生长过程,“生长”的品质,取决于精神生态的品质,而不是某一孤立的要素;其三,这个过程很难作具体的专业分工,它必须具有整体性;其四,它不可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批量生产。这一隐喻的运用,把教育的生命色彩凸现出来,“尊重生命”被提到教育过程的首位。
3.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杜威)
把教育与生长的过程相提并论,暗示着人成长与发展的可能性,既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历程当中的重要意义,又强调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教育既然是生长过程,那么教育就不会因为学校教育的结束而中断,学校教育是为一个人不断的生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正如杜威自己所言,“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四、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1.关于“理想的教育”
所谓“理想的教育”,经常是指“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才能人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理想总是高于且先于现实而存在的。
2.理想的教育在实践上的追求: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教育主体终身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描绘: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3.理想的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
理想的教育须具备的特征:生活性(现实关怀)、发展性(未来关怀)和生命性(终极关怀)。
(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1.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
2.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⑴教育的终身性: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⑵教育的全民性:没有对象限制的全民教育
⑶教育的开放性: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⑷教育的自主性:自我导向学习的教育
⑸教育的实用性:完善自我的教育
3.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目标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教育渠道国际化
4.教育的个性化
5.教育的信息化
五、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认识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在教育学的理论中,涉及目标的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它们的关系在结构层次上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3.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4.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对新型公民形象和素质的刻画和描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培养人的规格。《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关于高中学生的规格: ⑴公民意识;⑵价值观念;⑶社会责任感;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⑸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⑹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⑺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课后作业
1.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能否描绘出一幅图景?
2.你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又是什么?
专题一 什么是教育
作者:liqf  来源:贺州学院精品课程  录入:lqfAdmin  更新时间:2010-1-10 14:56:14  点击数:469
专题一:什么是教育
教案(课时备课)
第4—9学时
课目、课题
专题一    什么是教育
教学目的与
教学要求
1.理解什么是教育?
2.初步掌握教育的含义、形成基本的教育观。
3.理解生命教育观所包含的意义。
重  点
难  点
理解生命教育观的内涵
教学进程
详见下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作    业
分析讨论: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课后作业:
以“我心中理想的教育”为题写一篇教育随笔。
主要参考资料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郑金洲著:《教育通论》;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教育
引入: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需要弄明白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
提问:教育,这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也非常高的词语,其本来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与互动:结合个人受教育的经历谈谈对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
关于教育的定义
给“教育”概念下定义,也就是揭示“教育”概念特有的内涵。问题在于“教育”是个历史范畴,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教育”概念的含义也就不能不随之变化;概念是以语词表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发生“教育”一词多义现象。
商务2002版《现代汉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教育:
1、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2、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3种定义:即规定性定义(the stipulative),描述性定义(the descriptive)和纲领性定义(the programmatic)。
规定性定义是“创制的”定义,就是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是适当地对术语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在关于什么是教育问题上,描述性定义回答的是“教育实际是什么”的问题。
纲领性定义是将“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当是什么“结合起来的一种表述,包含有对教育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也规定着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于1976 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中,“本标准分类所指的‘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
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 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 科学’ 、‘ 规范’ 、‘ 精确’ 、‘ 无可挑剔’ (实质只是以自然科学作比照的科学定义模式)的定义让人们记诵,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关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谋求合理的方向” 。 (摘自刘铁芳《什么是教育》一文)
从上所述通用教育定义的变化过程中,从“传授知识”到“交流”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学习主体重视程度的变化。然而,即便是再通用的教育定义,也有其不确定的一面,这是由教育研究的复杂性思维所决定的,从上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定义的变化过程即可窥一斑。另外,教育的内涵变化亦带着“时过境迁”的特点。
二、教育是什么
换个角度思考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
(一)教育是什么
追问教育是什么,是力图了解教育的现实并渴望表达教育的理想状态的一种方式。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富有个性化的方式去表达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如:
•         “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               ——柏拉图
•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斯
(二)教育不是什么
教育不是升学(是奠基)
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
教育不是压制(是唤醒)
教育不是……
“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雅斯贝尔斯
案例分析: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
作者: 章锐    2009-02-04 20:21:32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3337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我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
五年级是痛苦的开端:我考入了强化班,父亲开始注重我的名次。六年级,为让我考入好初中,父亲将我送往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在校外租了间房子,我一人自理生活。每逢暑假父母较忙(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双双务农),我就揽下所有家务,还得看弟弟。我认为农民子女就应该这样。读书几月没人探望,我走了两个多小时回家。见到父母时,第一句话竟是问成绩,临别还是,我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了。
……
中考前,父亲那句话我今生难忘:“考不上江中(我们那儿最好的中学),你就去死,家里有药有绳……”我是含着泪跑回房间的。我不明白,考一个好高中比儿子的存在更重要?后来我考上了,亲戚仍用异样眼光看我,因为父亲已把我说得猪狗不如。
我在父亲面前从来没有自尊,在父亲看来,只有考高分的学生才能有自尊。
上高中后,我毛病百出,先是强迫症,这学期头又痛,已经痛了两次,每次痛两周,需挂一星期点滴,医生说是压力太大造成的——我一进学校,无异于进了监狱,分外难受。
2008年元旦回家,我和父亲又吵起来了。父亲又说了那段他说了无数遍的话:“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实在无法忍受,说了句心里话:“没有你,我不会这么差。”换来的只是嘲讽。叔叔说应多鼓励我,父亲拍案:“他不是那种人,跟畜牲还讲鼓励……”我出了屋。
父亲与老师只要成绩,我的感受却无人问津。班主任常打电话给父亲让父亲给我施压,我每次向班主任说真话换来的只是怀疑与鄙夷,她只看到我成绩的下降。
有天我带了本《莫泊桑小说集》到班上,被没收。班主任说,没把成绩搞上去不允许看,这些书只会使人越来越颓废。第二天下课我翻了翻《雅舍小品》,又被没收。班主任甚至不允许我写小文章,认为语文老师未作要求而学生去写是浪费时间。
隔了一两天,班主任打电话给父母,父母来了。班主任说我头痛是因为小说看多了。我无言。“你想不想参加高考?说实话。”班主任问。父母都在身旁。
我踌躇再三——“不想!”我不该说真话。现在的老师只喜欢假话。接下来事情越来越糟,班主任与父亲整整逼了我一个多小时!“收拾书包回去……回去你也别想活!”听着父亲的这句话我冲出了办公室。我受够了!我当时心跳加速,有些颤抖,接着做了出乎自己意料的事——跑回教室,将教科书全部扔到了楼下!我真的受够了……
我曾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
这学期父亲本来不准备让我上学,许多人说情,我又上了学,但上学只是等死。我的心理已经承受不了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想问: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作者为安徽籍一高三学生)
三、什么是教育——来自教育隐喻的理解
教育隐喻是人们深深感悟教育和理解教育的创造性和独特性的彰显,也是个人内隐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个人可以借助比喻、类比的方式,把关于教育的理解和体验展示出来。借助隐喻,主体对教育的表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自主性,生动性和多样性。
1.教育与“塑造”、“雕刻”
通过使用“塑造”一词,表述者把生活经历中的塑造与教育等同起来,生动地展现了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通过外在塑造的方法而培养人的活动,环境及教育者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即使在今天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受这种外铄论的教育观影响,夸大教师的中心作用、追求某种固定的教学结果、强求整齐划一的现象还比比皆是,足见这一隐喻影响的深远。
2.教育是农业(叶圣陶)
这一隐喻至少可以作这样几层阐释:其一,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其二,作为生长过程,“生长”的品质,取决于精神生态的品质,而不是某一孤立的要素;其三,这个过程很难作具体的专业分工,它必须具有整体性;其四,它不可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批量生产。这一隐喻的运用,把教育的生命色彩凸现出来,“尊重生命”被提到教育过程的首位。
3.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杜威)
把教育与生长的过程相提并论,暗示着人成长与发展的可能性,既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历程当中的重要意义,又强调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教育既然是生长过程,那么教育就不会因为学校教育的结束而中断,学校教育是为一个人不断的生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正如杜威自己所言,“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四、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1.关于“理想的教育”
所谓“理想的教育”,经常是指“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才能人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理想总是高于且先于现实而存在的。
2.理想的教育在实践上的追求: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教育主体终身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描绘: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3.理想的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
理想的教育须具备的特征:生活性(现实关怀)、发展性(未来关怀)和生命性(终极关怀)。
(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1.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
2.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⑴教育的终身性: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⑵教育的全民性:没有对象限制的全民教育
⑶教育的开放性: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⑷教育的自主性:自我导向学习的教育
⑸教育的实用性:完善自我的教育
3.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目标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教育渠道国际化
4.教育的个性化
5.教育的信息化
五、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认识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在教育学的理论中,涉及目标的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它们的关系在结构层次上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3.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4.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对新型公民形象和素质的刻画和描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培养人的规格。《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关于高中学生的规格: ⑴公民意识;⑵价值观念;⑶社会责任感;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⑸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⑹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⑺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课后作业
1.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能否描绘出一幅图景?
2.你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又是什么?
专题一 什么是教育
作者:liqf  来源:贺州学院精品课程  录入:lqfAdmin  更新时间:2010-1-10 14:56:14  点击数:469
专题一:什么是教育
教案(课时备课)
第4—9学时
课目、课题
专题一    什么是教育
教学目的与
教学要求
1.理解什么是教育?
2.初步掌握教育的含义、形成基本的教育观。
3.理解生命教育观所包含的意义。
重  点
难  点
理解生命教育观的内涵
教学进程
详见下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作    业
分析讨论: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课后作业:
以“我心中理想的教育”为题写一篇教育随笔。
主要参考资料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郑金洲著:《教育通论》;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教育
引入: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需要弄明白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
提问:教育,这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也非常高的词语,其本来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与互动:结合个人受教育的经历谈谈对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
关于教育的定义
给“教育”概念下定义,也就是揭示“教育”概念特有的内涵。问题在于“教育”是个历史范畴,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教育”概念的含义也就不能不随之变化;概念是以语词表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发生“教育”一词多义现象。
商务2002版《现代汉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教育:
1、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2、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3种定义:即规定性定义(the stipulative),描述性定义(the descriptive)和纲领性定义(the programmatic)。
规定性定义是“创制的”定义,就是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是适当地对术语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在关于什么是教育问题上,描述性定义回答的是“教育实际是什么”的问题。
纲领性定义是将“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当是什么“结合起来的一种表述,包含有对教育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也规定着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于1976 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中,“本标准分类所指的‘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
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 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 科学’ 、‘ 规范’ 、‘ 精确’ 、‘ 无可挑剔’ (实质只是以自然科学作比照的科学定义模式)的定义让人们记诵,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关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谋求合理的方向” 。 (摘自刘铁芳《什么是教育》一文)
从上所述通用教育定义的变化过程中,从“传授知识”到“交流”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学习主体重视程度的变化。然而,即便是再通用的教育定义,也有其不确定的一面,这是由教育研究的复杂性思维所决定的,从上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定义的变化过程即可窥一斑。另外,教育的内涵变化亦带着“时过境迁”的特点。
二、教育是什么
换个角度思考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
(一)教育是什么
追问教育是什么,是力图了解教育的现实并渴望表达教育的理想状态的一种方式。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富有个性化的方式去表达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如:
•         “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               ——柏拉图
•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斯
(二)教育不是什么
教育不是升学(是奠基)
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
教育不是压制(是唤醒)
教育不是……
“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雅斯贝尔斯
案例分析: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
作者: 章锐    2009-02-04 20:21:32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3337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我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
五年级是痛苦的开端:我考入了强化班,父亲开始注重我的名次。六年级,为让我考入好初中,父亲将我送往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在校外租了间房子,我一人自理生活。每逢暑假父母较忙(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双双务农),我就揽下所有家务,还得看弟弟。我认为农民子女就应该这样。读书几月没人探望,我走了两个多小时回家。见到父母时,第一句话竟是问成绩,临别还是,我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了。
……
中考前,父亲那句话我今生难忘:“考不上江中(我们那儿最好的中学),你就去死,家里有药有绳……”我是含着泪跑回房间的。我不明白,考一个好高中比儿子的存在更重要?后来我考上了,亲戚仍用异样眼光看我,因为父亲已把我说得猪狗不如。
我在父亲面前从来没有自尊,在父亲看来,只有考高分的学生才能有自尊。
上高中后,我毛病百出,先是强迫症,这学期头又痛,已经痛了两次,每次痛两周,需挂一星期点滴,医生说是压力太大造成的——我一进学校,无异于进了监狱,分外难受。
2008年元旦回家,我和父亲又吵起来了。父亲又说了那段他说了无数遍的话:“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实在无法忍受,说了句心里话:“没有你,我不会这么差。”换来的只是嘲讽。叔叔说应多鼓励我,父亲拍案:“他不是那种人,跟畜牲还讲鼓励……”我出了屋。
父亲与老师只要成绩,我的感受却无人问津。班主任常打电话给父亲让父亲给我施压,我每次向班主任说真话换来的只是怀疑与鄙夷,她只看到我成绩的下降。
有天我带了本《莫泊桑小说集》到班上,被没收。班主任说,没把成绩搞上去不允许看,这些书只会使人越来越颓废。第二天下课我翻了翻《雅舍小品》,又被没收。班主任甚至不允许我写小文章,认为语文老师未作要求而学生去写是浪费时间。
隔了一两天,班主任打电话给父母,父母来了。班主任说我头痛是因为小说看多了。我无言。“你想不想参加高考?说实话。”班主任问。父母都在身旁。
我踌躇再三——“不想!”我不该说真话。现在的老师只喜欢假话。接下来事情越来越糟,班主任与父亲整整逼了我一个多小时!“收拾书包回去……回去你也别想活!”听着父亲的这句话我冲出了办公室。我受够了!我当时心跳加速,有些颤抖,接着做了出乎自己意料的事——跑回教室,将教科书全部扔到了楼下!我真的受够了……
我曾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
这学期父亲本来不准备让我上学,许多人说情,我又上了学,但上学只是等死。我的心理已经承受不了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想问: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作者为安徽籍一高三学生)
三、什么是教育——来自教育隐喻的理解
教育隐喻是人们深深感悟教育和理解教育的创造性和独特性的彰显,也是个人内隐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个人可以借助比喻、类比的方式,把关于教育的理解和体验展示出来。借助隐喻,主体对教育的表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自主性,生动性和多样性。
1.教育与“塑造”、“雕刻”
通过使用“塑造”一词,表述者把生活经历中的塑造与教育等同起来,生动地展现了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通过外在塑造的方法而培养人的活动,环境及教育者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即使在今天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受这种外铄论的教育观影响,夸大教师的中心作用、追求某种固定的教学结果、强求整齐划一的现象还比比皆是,足见这一隐喻影响的深远。
2.教育是农业(叶圣陶)
这一隐喻至少可以作这样几层阐释:其一,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其二,作为生长过程,“生长”的品质,取决于精神生态的品质,而不是某一孤立的要素;其三,这个过程很难作具体的专业分工,它必须具有整体性;其四,它不可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批量生产。这一隐喻的运用,把教育的生命色彩凸现出来,“尊重生命”被提到教育过程的首位。
3.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杜威)
把教育与生长的过程相提并论,暗示着人成长与发展的可能性,既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历程当中的重要意义,又强调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教育既然是生长过程,那么教育就不会因为学校教育的结束而中断,学校教育是为一个人不断的生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正如杜威自己所言,“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四、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1.关于“理想的教育”
所谓“理想的教育”,经常是指“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才能人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理想总是高于且先于现实而存在的。
2.理想的教育在实践上的追求: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教育主体终身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描绘: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3.理想的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
理想的教育须具备的特征:生活性(现实关怀)、发展性(未来关怀)和生命性(终极关怀)。
(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1.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
2.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⑴教育的终身性: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⑵教育的全民性:没有对象限制的全民教育
⑶教育的开放性: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⑷教育的自主性:自我导向学习的教育
⑸教育的实用性:完善自我的教育
3.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目标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教育渠道国际化
4.教育的个性化
5.教育的信息化
五、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认识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在教育学的理论中,涉及目标的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它们的关系在结构层次上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3.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4.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对新型公民形象和素质的刻画和描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培养人的规格。《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关于高中学生的规格: ⑴公民意识;⑵价值观念;⑶社会责任感;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⑸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⑹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⑺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课后作业
1.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能否描绘出一幅图景?
2.你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