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泪歌词:[转载]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吕敬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43:24
今天当代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来我校作讲座,很佩服他的人品与学识,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尤其是当吕老师讲到<我〉这本书时很深感动!它主要讲了一个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图文并茂,加上书籍在装订设计时采用的不同手法,例如不同的纸张,作不同效果的处理,很生动形象,同时也教会了我们要学会感恩,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工作再忙,学业再忙,也要记得常打打电话,回家看看,因为他们为我们付出得太多太多,我们的任何成就归根结底都是父母给予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更何谈其他,“我本真土,仍将归于尘土”一本设计完美的书,就像一个导演策划整个剧本,说明书籍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在实际当中会遇到许多许多问题,会考虑到是否适合实际运用,既要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也要把我们的设计理念我们的观点用设计的语言完整的表现出来,千万要记得不可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任何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销售服务的,我们做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销售,怎样能抓住顾客的心,怎样才能让顾客最终选择我们的产品,是值得我们设计人员花大力气考虑的。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吕敬人) 一、何为一本好书

  书,其本意是将信息汇集排列装订成册,谓之书。书籍是传递思想的载体,是内在永恒的文化生命体。好书,令人爱不释手,读之受益;好书是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功能相融合的读物。

  一本理想的书应体现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最终达到体味书中文化意韵的最高境界。她为你插上想像力的翅膀。

  活字的发明和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通过印刷广泛流通,信息再也不是特权者独揽的专利。书的出现使广大民众随时都可得到必需的信息源。书将包罗万象的世界有条有理地进行科学的归纳,聚结成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就是书的本质,时代的产物。

  书的制造者,身负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依靠作者、编辑、装帧者到印刷者之间的默契配合,更有赖于创造性的斟考和读者诸多营养的积淀,即使是信息泛溢的今天。

  出版业已成为传媒主体和信息产业大户,书店里充填着五花八门装潢精致的书籍,这无疑与六七十年文化贫血的年代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冷静相观,那种美观实用,流畅易读、趣味无穷、想像力丰富,真正令人为之一惊的书籍,还是不多。

  责任在谁?是著书者、编者、设计者、印刷者观念的滞后。著者提供内容,编辑把握校对,设计担当包装,印刷提供成品,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分工观念和陈旧的思维方式。这种不般配的“婚姻”,无法孕育出理想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体。

  作为“责任人”之一的书籍装帧者更应意识到毋宁说是受到时代逼迫,不得不也不能不更新观念: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信息编织到视觉效果,学会始终追求由表及里的书籍整体之美的设计理念的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以及具有创造戏剧化想像空间的能力。从书籍的外表化妆师到书籍的形态设计者,从装帧到book design,时代需要我们完成书籍设计业的观念转换。

  《外交十记》·敬人书籍设计

  

  《敬人书籍设计2号》

  

  《敬人书籍设计》

  《对影丛书》·敬人书籍设计

  一位学者和一位画家的对话,两本合二而一的联体书。黑白、阴阳、左右、竖排、横排……诸多设计语言表达的思考,体现东西文化探讨的主题。

  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貌,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精神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

  让读者阅读起来方便、易读、有趣,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本好的书籍设计

  二、20世 纪书籍设计进程

  中国近代的书籍设计受外来影响仅百年的历史。“五四”运动启开文化锁国之门,西洋装帧之风吹进东方古国。20世纪30年代,鲁迅将日本的书装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中国,使中国在原有悠久的书籍艺术的基础上更向前迈了一大步。

  20世纪的这一百年,欧、美及日本的书籍艺术也并未静止不前。自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运动时期书籍设计的中心人物威廉姆·莫里斯为开端,从他所开始极力活与艺术主义书籍之美的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到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德国表现主义书籍设计;从20世纪初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意大利书籍设计风格到在俄罗斯兴起的具有革新意义并成为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运动;从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理念到潜意识关注周围世界的超现实主义设计风格;法国艺术大师们独行其道的书坊潮到将书籍原有形式注入动感的物化新形态书籍的创造;从动荡的60年代计家以最具创造性的语言关注现实生活的大事件、强化内容要素的波普艺术到进入极限抽象意境的概念美术书籍的代书籍设计已不局限于书物传达信息载体的功能和内容自身主题的限制,而将书视为一种造型艺术,称之为“书的雕塑”。书不仅是为了阅读,也可供品味、欣赏、收藏,是具有独立文化艺术价值的实体存在。

  20世纪这一百年,作为信息容器的书籍形态,装帧设计家在纷繁的设计空间中,对于书的作品本身的表现已显得游刃有余,而今天21世纪的书籍又应如何超越过去,投入那种生动的、新鲜的既具有叙述技巧又能传达艺术表现力的整体设计中去呢?关注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我们来寻找中国书籍传统的渊源以及对照与国外设计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从书的外包装到书籍形态,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书籍设计像社会的变革一样,也必须改变过去书籍装帧的陈旧观念。我们应随之对今天的美学、图像学设计学、工艺学、编辑学等理论作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中国的书籍设计真正进入新世纪的丰富多彩的美妙境界。

  

  《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敬人书籍设计

  

  《怀珠雅集》·敬人书籍设计

  一套五位画家藏书票的作品集,设计时编集大量有关名家对读书的只言片语,衬托并提升了本书主题的内涵,增加了书的信息量和附加值。书的形态采用便宜的宣纸和瓦楞纸麻绳组合套装,沿袭传统但不照搬,营造书籍艺术的古雅文化氛围。

  

  《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作品集》·敬人书籍设计

  

  

  《朱熹榜书千字文》《食物本草》·敬人书籍设计

  书籍整体的设计,创作与众不同的形态。但不是豪华成本的堆砌,选择恰当的材料,更完美传达主题信息。象征传统木版印刷的木刻活字夹板装《千字文》和摹拟藤编食盒形态的中国第一部营养大全的套盒装《食物本草》,在继承中国传统书籍形态方面是一种尝试。书籍也是一种造型艺术。

  

  《中国针灸史图鉴》·敬人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是一个集设计、著者、编辑、印制单位共同努力完成的系统工程。设计师要了解印刷工艺,懂得各类材料的性能和印制后的最终效果,这是设计师的基本功之一。设计稿仅仅是书籍设计过程的第一步。此书运用了特种纸张和多种工艺,印制后的封面呈现出微妙的效果。 三.从装帧到书籍设计(Book Design)

  装帧与书籍设计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装帧一词来源于日本,是二三十年代丰子恺从日本引进中国的,渐渐地大家习惯了这一称法。装帧一词的本意是纸张折叠成一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同时还具有对书的外表进行创意设计和技术用的概念。虽在装帧实践中已不局限以上范畴,但过去的设计师由于时代、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无法实现书籍整体设计全面参与。长期以来装帧只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这并不排部分装帧者对书进行整体运筹的特例,但大多数的装帧则以元化思维和绘画式的表现方式完成书的封面和版式。而书籍计是一种“构造学”,是营造外在书籍造型的物性构想和书的在信息传递的理性思考的综合学问;是设计家对内容准确地读后随之对主体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性的整理,经过密的计算,精心的策划、节奏的把握、工艺的运筹等等一系列条理、有秩序地整体构建出设计者心中的“构筑物”。它不仅是一本读物,还能与周围的环境取得一种和谐的理想空间。本书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决非是狭隘的文字解说或单的外包装。设计者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在空间艺术中体现时间感受;运用理性化有序的规则驾驭;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到位的书籍形态、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体现的余白。有规矩的构成格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材运用、毫厘不差的印刷工艺;最后达到书籍美学与信息传达功能完美融合的书籍语言表达。这近乎是演绎一出有声有色的有生命的戏剧,是在为书构筑感动读者的桥梁。

  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以永远不变的以正文版面为基点的装帧,只是一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信息编排以及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体例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 “血肉”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以往的设计观念割裂了外表和内在的呼吸关系。以经济成本核算或印制条件所限为由,掩盖设计意识滞后与设计语言贫乏的现状,导致设计师们总以绘画式的思维方式进行表面化的装饰表演,也包括缺乏专业化的实质性设计概念探讨而满足于孤芳自赏式的空洞、花哨的文艺批评而使理论研究流于形式化。

  

  《地方美术学院附中50年作品经典》·敬人书籍设计

  文字是书籍设计舞台中最主要的角色,汉字也是最具表现力的演员。创造耳目一新的文字语言传达。

  对于“装帧”这一名词是否有时代的局限性,或者说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拿到中国,一经引入,从此就有了“名”,与“实至名归”呢?其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学术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内涵的不断扩大,其称谓也在变化,使其更准确。更为科学。正如著名学者。艺术史论家张道一先生《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导言》中所说:“即使在近百年来,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也几度更名。由图案学一工艺美术一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的名称转换,使不少人为之困惑,这说明一个新学科的建立有一个创业过程,包括名称在内,名正才能言顺,并取得社会性的共识。”如今许多陈旧的设计名词都在转化,如以往“装潢”的称法大多被“平面设计”所替换,并有逐渐趋向视觉传达的新概念方面转化。书籍设计一词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同属造型艺术范畴。其涉及面从封面到内文版式,外在造型到信息传达、图文编排、工艺兑现,从审美到功能,一系列书籍整体设计的称谓更无否定作家、文字编辑、印制人员付出的劳动之意,如同工业设计师并非无视工业产品中科技工程师的作用一样。所以理论研究也应与时俱进,以动的观点来判断事物的表象与内在的关系,而不至于陷入停滞在凝固的思路之中。

  我们需要开拓设计观念,以对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等全新的感受,领悟书籍设计的新概念,寻找新的设计语言,做出与著作家个性作品相吻合,并具有独立书籍艺术价值的新作品。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为中国的设计师们带来绝好的契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我们不断面临一大批高水准的读者和越来越挑剔的批评者,众望所至也为中国出版业吹进一股新风。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从Book Design(书籍设计)到Type Graphic(编排设计),其实不在于名词的更改,而在于思维方式的提升,概念的转换。从习惯的设计模式跨进新的设计思路,这是今天书籍设计概念需要过渡的转型期。时代需要那些能够大胆地鲜明地以书籍设计替代装帧概念的设计师,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强调时间与空间流动的陈述手段、信息业中数字化的编排意识、工业设计中的物化构架元素和商业设计中的强调材质感受,突破出版业中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从美学思考、信息编排到着手处理到最具规律性的设计运作,开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大胆地尝试,从而达到书籍艺术美学意韵的崇高追求。

  中国的书籍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与中国邻近的东方诸国,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本国文化而发扬光大。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领悟精髓,融会于西方艺术之中。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不是本篇文字所阐述的主题,然而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均为国际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提携而推动的。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史已表明,不空谈形而上之大美,不小觑形而下之“小技”。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西方严密的理性思路与善于秩序驾驭的能力,东方宇宙宏观思维方式以及天一地一人自然融合观互补互动,均可成为其发展的助推力。

  老子有句名言,“反者,道之动”。书籍设计者们不拘泥于束缚发展的旧模式,不满足已有的现状,敢思敢想,虚心向世界化学习,达到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位,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的追求。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的探索,都能为书籍设计呈非静止化的动态发展注入活力。中国的书籍设计概念,一定能完成从装帧到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时代过渡,而达到“道之动”的真正境界。

  

  《托马斯·拜乐作品集》·敬人书籍设计

  书籍的整体设计要把握书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封面到内文的每一面均不能游离于主题,要确立一种形式风格,经过有序的编排,产生节奏和旋律。个性是书籍设计的生命。

  

  

  《刀势画》·敬人书籍设计

  纸张强调触觉的感受,是区别于电子读物的纸本书籍的特质。

  

  

  《黄河十四走》·黄永松

  这本书是汉声杂志众多优秀读物中的一册。作者深入名山大川,穷乡僻壤,寻觅民间文化精髓,导演编织出一本又一本脍炙人口的书籍来。全书贯穿信息传达的书籍设计理念和书籍形态的用心把握,经过精心的编辑设计,书中的图文信息像溪水般潺潺流入读者的心里。

  设计者娴熟的书籍设计功力,在于“故书也者,心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