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耳机diy电池: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0:08

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

(2011-03-06 08:58:13) 标签:

刘起鈊

历史学界

 

分类: 世象漫记

          亚都炫特                       


    据《中国青年报》3月2日报道: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发现了刘起釪的存在,并刊发了相关的报道,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95岁老人,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然而,在过去的6年多里,他罹患帕金森得不到救治,生活困顿,只能蜗居在一家养老院里。

  
  近乎走到生命尽头的刘起釪老人,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榜上有名。刘起釪老人主要研究上古史,专攻古史《尚书》的校、释、译、论,而这早已成为“绝学”,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如果说中国几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经籍学的大家顾颉刚,那么顾辞世之后,只有刘起釪可以领军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员吴锐这样说。

 

    刘起釪老人一生命运多舛,在60岁到80岁之间,他写出了享有盛誉的《顾颉刚学述》《尚书学史》《古史续辨》《尚书校释译论》等要著。这些著作,是无论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对待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从2006年至今,为何就没有任何部门发现、了解他的情况呢?即使没有子女照顾,单位、地方政府,能否尽一点力去关心、了解一下他的状况呢?如果医疗条件好一点,如果他那视为生命的《尚书》不被人偷偷拿走,他至于病得如此之重?

    如今,刘起釪老人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他的女儿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2006年,刘起釪的女儿突患高血压、糖尿病,紧接着,他的女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两场大病,耗光了刘家几乎所有的积蓄。这对夫妻不得不遵照医嘱,投奔深圳的亲戚,借南方温暖的气候养病。从那时起,刘起釪便被家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并从此困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刘起釪老人,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如今却蜗居在南京市郊的一处养老院里,生活困顿,日渐衰竭。尽管如此,他却仍想完成自己的学术使命——在过去的6 年多里,在这家养老院一间10多平方米的病房中,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困顿生活。与他相伴的,除了养老院的护工和同屋的另一个重病老人,还有简单的饭菜,夹杂着药水和屎尿味的空气。由于间歇性发作的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他无力行走,双手时常颤抖,并伴有长期的大小便失禁。他双耳失聪,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只是偶尔从喉管里发出一些旁人难以听懂的尖细声音。

  

    在护工毛志芳眼中,刚来的时候,刘起釪和别的老人“不太一样”。他总捧着一套《尚书校释译论》,这是刘起釪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他片刻不肯离手,总拿着笔,在书上写着什么。有一次,毛志芳在老人的床头柜里抽取一件换洗衣服时,无意中抽出了压在最底层的几张信纸。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的,老人无法出门,这些信也没能寄出。

  

    事实上,这是刘起釪先生为了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信是写给中央高层领导的,老人用流利的文言这样写道:“……小小浅才薄学之小小读书人刘生起釪,只最向明公尊前简单敬献一乞求之语,那就是不知明公能俯赐一援手否?目前全国熟研古学如浅才者,确实恐怕只有几个人。那么敬待一援手切盼之至!钎待覆示。专此奉肯,切盼德音!”

  

    一个研究《尚书》《周礼》的史学大家,一个令外国人都很敬畏的老学者,一个因为子女生病而无法得到照顾的老人家……到底何以沦落至此?即使作为一个普通老人,他也应该有尊严地老去,更何况,他为后人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文化遗产。总在诘问为何产生不了大师,看看其境遇,也就大体知道了答案。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都配不上助手,请不起看护,身心无法保障,情何以堪?直至今日,假学者占据了巨大的学术资源,在学术界享受了巨大的荣誉,而真正的学者却在养老院里呼吸“混着药水与屎尿味道”的污浊空气。
 

    人类只要还在尊重知识与学术,就说明没有放弃对真理的探求与挖掘,这也是人心与人性之善。可看看对待真正的学者、学术的态度,就知道对真与善是多么地粗鄙。真正的学者,可能一生清贫、与世无争,也不具备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的“技能”。在这个浮躁而繁华的世界里,他们的品格显得格外高尚。真正对学术敬仰,就要关心那些甘于清贫的学者,千万别忘了蜗居在一家养老院里,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刘起釪老先生。

 

  (刘起釪,湖南安化人。著名先秦史专家。师从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及古史辩学派宗师顾颉刚。与于光远、庞朴、资中筠、瞿同祖、杨天石等,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