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2.1 edr:成语“梁上君子”、“难兄难弟”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50:57

 

编辑本段

 

  有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陈寔知道屋梁上面有人,并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作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于屋梁上的盗贼,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雅号。

   东汉灵帝时,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内有贤人焉。”司马迁说的是在五百里内,有贤人聚会 。——此时,洛阳东去五百里,一辆简陋的小车正颠簸在乡间小路上。
         车上端坐的老人名叫陈寔(音shí),一生中的多数时光都隐居颖川(今河南禹州市)的乡间。他当过最大的官也不过是太丘(今河南省永城市)县的小小县令。后人都尊他为“陈太丘”汉代的官位以太尉、司徒和司空为尊,号称“三公”。每当三公出现空缺,洛阳征召他的诏书就会送到颖川,可太丘公从来没有心动过。          乡野生活是“门前坠叶浮秋水,篱外寒皋带夕阳”,一派恬静。安贫乐道的心态使他如一泓秋水,默默地映着王朝的西下夕阳。
   家中清贫,没有什么仆从。这次出游。驾车的是太丘公的长子陈纪。四子陈谌(音chén)捧着拐杖,恭敬地跟随在父亲车后,都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当兄弟俩还小的时候,太丘公与客人谈论学问,要儿子去蒸点饭。两人一边洗米下锅,一边聆听父亲的谈话,听到入神,将蒸饭煮成了稀粥。太丘公也没怪他们,说:那你们说说,都听到什么了?
   两兄弟将心得清清楚楚地说了一遍。太丘公点了点头,端起碗来,说: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吃蒸饭呢。
   后来,兄弟俩的儿子争夸自己的父亲学问了得,请祖父裁判。太丘公笑着说:论学识品行,陈纪难为兄,陈谌难为弟,各有所长。世间就有了“难兄难弟”这个成语。两位清高博学的兄弟与父亲一起,被天下人尊称为“三君”。和太丘公一道坐在车上的,还有他的小孙子陈群。一家人要去拜访同乡好友荀淑。
   荀淑与太丘公齐名,早年曾做过当涂的县官。他也不太习惯官场的羁束,早早辞官返乡,闲居养志。闲暇时,荀淑传授年轻人一点学问。他的慷慨在乡间是非常出名的。家有闲财,荀淑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赡养贫穷的宗亲,接济落难的朋友。更让人赞叹的是,他的八个儿子都很出色,是众声颂扬的荀氏“八龙”。
   听说太丘公登门造访,平日清静的庭院顿时热闹了起来。荀淑命儿子荀靖出门迎客,荀爽则提壶斟酒,其余六条龙来来往往,忙着上菜。只有孙子荀彧(音yù)年纪还小,静静地坐在祖父膝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两家人欢聚一堂,把手谈笑……
   那一夜,浩瀚苍穹中德星会聚。汉灵帝派人查访,是退隐的陈寔常率子孙和号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游于许昌西湖。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     故事里的人物中,陈谌过世很早,陈纪倒是活到了古稀之年。他曾多次接到朝廷的征召,却只愿守着父亲的秋水与夕阳,走走乡间的泥路,访访乡间的老友,有空的时候写写《陈子》这部书。等到汉室大乱,董卓带着西凉铁骑杀入洛阳,把持了朝政。为了收揽人心,这个枭雄到处网罗人才,妆点门面。一道诏书送到了颖川乡下。在明晃晃的刀剑胁迫下,陈纪不得不踏入洛阳的扰攘红尘,到死都没能重返家乡。
   荀爽曾隐居汉水,读一读书,再写点什么,也就度过了十多年寂寞岁月,中年才踏入仕途。世人都说:“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爽表字慈明)。凭借在民间享有的名气,他从一介布衣当到位极人臣的三公,前后不过九十五日。当年出门迎客的荀靖则把隐居进行到底。兄弟俩是浊世中的两块无瑕美玉,一个外朗,一个内润。如果你关注过三国风云,对坐在祖父膝上的荀彧也不会陌生。说起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雏形就是他那句“奉主上以从民望”。
  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魏晋风度、六朝衣冠依然津津乐道。就连日本诗人也留下了一句: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今  寔少为县吏,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 。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寔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或“太丘公”。寔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寔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寔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寔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   陈寔在其乡里颇有声望,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遇有争讼,多求其判正。人们感叹地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陈寔中平四年卒,享年八十四,“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制蓑麻者以百数”,并刻石立碑,谥“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后在许昌建“太丘祠”专祀。三百七+多年后, 南朝陈文帝于天嘉五年(564年),追封寔为康乐侯,陈宣帝于太建元年(569年),加封为颍川侯。汉蔡邕《蔡中郎集》有:陈太丘碑文。范晔《后汉书》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