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航空的空姐02.mp3:gg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14:25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 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  2009年10月19日17:41 人民网 摘自《中国生活记忆》 编著:陈煜 系列链接: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小伙子要穿列宁装 姑娘们爱上工装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公共食堂不要钱和举世罕见的“票证时代”[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全国遍地是炼钢铁的土高炉 没有铁矿石就砸锅[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城市交通基本靠走 第一代公车会发"当当"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50年代:印450万册的《高玉宝》和夜半鸡叫的“周扒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造就中国市场排队特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生炉子要用蜂窝煤[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革命的生活色彩:未婚夫妻定情时互送红宝书[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60年代:孩子的游戏:赌糖纸、做弹弓、玩斗鸡[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的确良”代表时髦前卫 穿喇叭裤感觉就像在裸奔[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住房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文化生活: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阅读小人书和手抄本[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品牌“老三件”和上海货[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70年代:恢复高考 政治局讨论决定报名费收5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穿“幸子衫”、“光夫衫”和红裙子[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独生成时代“特产”: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国家逐渐放开私人购车的限制[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戴蛤蟆镜不撕商标 “大哥大” 是绝对的身份象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80年代:“万元户”成流行词 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穿着牛仔裤、“一步裙”引领时尚风潮[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王朔式的“痞子文化”与万人空巷的《渴望》[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川菜馆与四川火锅成大众选择[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自助餐流行,扶墙进,扶墙出的尴尬回忆[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白骨精”首进公众视线 “小资”言必称张爱玲[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90年代:“丁克”流行,结婚不要孩子 传统家庭观念淡薄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肚兜”上街与唐装再现[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第一个起诉性骚扰的人与新婚姻法[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总理与农民[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新千年怪事[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三鹿奶粉事件最后的黑手 原来就是草他妈[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非典,让我们戴上口罩 [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我们都是汶川人[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鸟巢”盛宴[组图]  60年阅读记忆之新千年:中国生活记忆之2009年[组图]      开篇语:阅读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记忆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自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至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棉布消费虽未达到1957年水平,但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

  1980年全国平均每人用于购买日用商品的零售额为42.4元。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热播剧《血疑》剧照
  1982年,随着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播放,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一起,成为当时许多人最喜欢的明星。幸子身世之谜,大岛茂深沉的父爱,光夫执著不悔的爱情……沉重的故事却浸染了爱情的曼妙和轻盈,主人公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

  当时,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于萍在《〈悠长假期〉与“哈日”风潮》(载于《三联生活周刊》总316期)中回忆:

  1982年的《血疑》完全是今天青春偶像剧的套路。面孔青春的山口百惠饰演的幸子嘟着嘴,貌美如春日的铃兰。

  短上衣“幸子衫”是时髦女青年的最爱,当时的报纸说:“日本电视剧《血疑》上映期间,有个针织厂积极组织生产一大批幸子衫,迎合一些青年人的弄潮心理,结果所产商品,抢购一空。”

  一个身穿幸子衫苦兮兮站在风里的短发女孩,简直是当时青年男子在那冷酷世界中唯一的火苗。现在谁也不会再将短款针织衫叫做“幸子衫”,愁肠百转的爱情与歌声只在怀旧时一闪而过,唯一偶尔提起的只有已嫁夫生子的山口百惠,44岁的昔日偶像,如今微有发福,美人迟暮。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开始意识到:穿衣服“出格”一些,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有必然联系。

  1981年4月21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友谊时装设计了一种新式样的连衣裙,玲珑俏丽、独具风格、美观大方,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妇女的青睐。

  1984年拍摄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标志性道具。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80年代初上海大丰棉纺厂。来自乡下的女工阿香,听说上海的姑娘有比赛穿漂亮衣服的习惯,名为“斩衣”、“斩裙”,便托卖服装的个体户“小铃木”买来漂亮的红绸裙穿在身上,以此抗拒女工们讥笑她是乡下人。劳模陶星儿很喜欢这件红裙,悄悄往自己身上比试。阿香发现陶星儿穿起红裙十分漂亮,便邀她同去公园中“斩裙”。值班长却对袒露肩臂的红裙十分看不惯,陶星儿便悄悄为这件红裙加上白领白补贴。结果又被女伴们七手八脚扯掉了。

  在同伴们的怂恿下,陶星儿终于与女工们一起来到公园中。她鼓起勇气,独自走在众目睽睽的人墙间,与五颜六色的各式裙衫大胆比美,把所有美衫美裙“斩”得落花流水。从“斩裙”中陶星儿感到心神舒展,开始觉察到旧观念对自己的束缚。

  与红裙子同时,一部名叫《红衣少女》的影片一公映,立时成为时尚的标签,红衣风靡全国,连同片中一句经典对白: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在第28期第4版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红裙子一统天下被迅速瓦解,女性着装进入了红黄并存的鲜艳时代。
        1980年,中国第一本时尚类杂志《时装》在北京创刊。

  这年夏天,由北京橡胶厂设计的半高跟胶底女凉鞋投放市场,很快受到女性们的追捧。

  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10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儿。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

  这项启事吸引了171个报名者,大多数是待业青年。在他们中要精选出20名女性和10名男性模特儿,年龄在17~30岁之间,每月固定工资40元,每小时造型时还可以得到津贴,预计每月收入可以超过100元,聘用合同以半年为期。

  以前学校请模特儿都是靠教师学生介绍,自从经济政策允许发展个体户以后,找模特儿越来越难了,有关院校建议公开招聘,文化部同意了。

  由于封建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做模特儿被认为是羞耻的。有些报名者不敢告诉父母,要求不要公开自己的名字。

  1985年,一位年仅19岁的农村姑娘陈素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被女友介绍去南京艺术学院当人体模特儿。

  陈素华赤身裸体给人画像,这在当地人眼里简直是邪恶。父母亲终于明白了女儿干的“丑事”,怒不可遏,不让她再出门去“丢人现眼”。乡村里,天天有人来看“新闻”。走到哪里,都有人戳着脊梁骨骂她。她终于被逼疯了,脱光了衣服往屋外跑。

  93岁的刘海粟大师,知道陈素华被逼疯的消息后,特意寄了1000元港币来。(天天:《蒙难人体女模特儿的畸型家庭》,1988年10期《家庭》)

  其他模特,显然比陈素华幸运。《法国费加罗报》1985年7月27日报道,中国模特儿来巴黎为皮尔?卡丹作表演。这是中国模特儿第一次被允许出国。5月,这8位姑娘同其他25名男女一起在工人体育馆激起了阵阵掌声。那是皮尔·卡丹在中国举办的第4次时装表演。1.5万名热情的观众欣赏了这位高级时装设计师1985-1986年度的最新样品。但是,胸肩过于袒露、紧身裙大腿部分开衩太高……这些东西在看台上引起了惊讶和反感。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