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太平洋迅雷下载: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35:16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 2009年12月05日08:45来源:照片中国         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 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 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  〔1.1〕  〔1.2〕  〔1.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5.0〕   〔6.1〕   〔6.2〕  〔7.1〕   〔7.2〕  驻守西藏的川军   内地人在西藏的茶馆(1904年,亚东春丕谷)   拔河比赛(1909年,江孜)   中国邮政所(1909年,江孜)   无障碍赛跑(1910年,江孜)  江孜宗要塞(1910年)  班禅的川军护卫队(1911年)           川军撤离江孜(1912年,原注释为途经印度返回内地,实际可能是西藏叛乱时前往拉萨集结)   江孜的中国内地人墓地   边境检查站(图为内地军队撤守,检查站被废弃后的照片)   当时藏军的照片 浙江乍浦要塞           乍浦,杭州湾北岸重要商埠、海防重镇,位于浙江平湖东南,旧有乍浦流经,故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乍浦之战即发生于此。   要塞   城墙  城墙内景    乍浦港        1911年:大清海圻舰水兵在纽约街头列队行进          海圻舰在中国海军史上是一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军舰:该舰是中国第一艘以访问英国、美国、墨西哥、古巴等国而完成环球航行的大型军舰;跨三大洋访八国护慰侨民,每到一地,华侨无不欢欣鼓舞。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访问,并在美国领土进行了第一次阅兵。 该舰是满清政府海军中的唯一一艘全舰官兵都剪掉辫子的军舰;在该舰环球航行期间辛亥革命爆发,该舰全体官兵在舰长程璧光带领下毅然投入革命队伍---出国时舰旗还是满清的黄色青龙旗,归国时已变成了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本帖图片均为1911年8月海圻舰访问美国纽约时的照片(大图)        程璧光与纽约市长William Jay Gaynor  大清海军  程璧光         自1895 年甲午海战惨败后,在张之洞、刘坤一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清朝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重建海军之路。清政府先后从英德等国买回43艘军舰,但因囊中羞涩,只有从英国订造的“海圻”号巡洋舰够大够先进。这艘号称“天字一号艨艟”的军舰上有两门8英寸炮,是当时中国海军的“镇海之宝”。尽管兵微将寡,但朝廷里的达官显贵们却迫不及待地拿海军作为外交使节,发挥“移动国土”的作用。
    1910 年英王爱德华七世逝世,其子乔治五世继承王位,定于1911年6月22日举行加冕庆典,并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18国200余艘军舰参加庆祝仪式。于是清政府决定派专使亲王载振前往祝贺,并下令海军部“加派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海圻巡洋舰前往,顺访美利坚诸国”。其规格之高,兴办之隆,在清朝260多年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1911 年4月21日,“海圻”号载着300多名大清海军精英,从上海起航,经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驶出国门,穿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在史无前例的万里远航中,统领程璧光做出惊人举动:他在后甲板集合全舰水兵,发表训令:“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故实无保留之价值。”他下令本舰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以符合世界潮流,此举获得士兵的一致拥护,但也有一些老兵舍不得长长的发辫,便用红布包裹,寄回家乡。          万里远航耗时一年,回国途中参加辛亥革命。    本来,“海圻”号回国计划从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这样不仅能完成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航行,而且航程也比沿原航线回国整整缩短三分之一。但考虑到“海圻”号的存煤量有限,单舰横跨广袤的太平洋存在一定风险,最终还是决定原路返航。
    1911 年9月初,“海圻”号从哈瓦那解缆起航,当到达英国巴罗港时,全舰官兵得知一场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在中华大地爆发,顿时群情激昂。三副黄仲煊在舰上展开地下活动,争取程璧光同意领导全舰官兵在海外易帜,加入革命阵营,扩大国际影响。程璧光为此专门集合全舰官兵在甲板训话,他开门见山地说:“你们任何人如欲回国参加革命工作,请站到右舷,不赞成的站到左舷。待我数完‘一、二、三’,就请各位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行动。”言毕,程璧光略微停顿几分钟,接着高声喊出“一、二、三”。只见列队甲板左舷的官兵全部移至右舷,就连纽约造船厂老板罗伊泽所赠的那只波斯猫也不例外。一时间,全舰掌声雷动,官兵们欢呼雀跃。    回国后的程璧光担任了北洋政府的海军总长,他拥护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称帝,虽然在监视下不得不“阳为柔谨,日以粮鸟灌园自晦”,但在给友人的信中常说 “自恨不速死”。
    1917年,应孙中山之邀,程率领海军第一舰队主力“海圻”、“海琛”、“肇和”等十一艘军舰南下广州,参加护法战争,舰队亦被称为护法舰队。
    时人对程璧光评价颇高,称其“性简易,居恒侍从极稀。每见官僚习惯,仪卫森严,驺从煊赫,不谓然也。故入粤以来,虽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仍多徒行。间或乘舆,仅一仆从”。
    不幸,这种生活习惯给他带来了危险,1918年2月26日,程在一次赴宴归来时,被凶手枪击,刺杀于广州长堤。时程身中两弹,犹用香山口音指着凶手大喊:“捉住渠(即他)。”终因伤势过重而逝,时年五十九岁。         海圻”号巡洋舰雄姿。“海圻“号巡洋舰是清末最大的战舰,舰首的飞龙纹是清朝军舰的特征。其主炮口径203毫米,至今中国海军中还没有超过的。该舰历经风雨,使用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舰在江阴被击伤后作为阻塞船沉没于封锁线上。      被误解百年的北洋水师          日前,民间研究者通过网络得到了600幅甲午战争老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们能够细致地回望那段历史,去体会战争的惨烈、惨痛和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壮烈精神。 这些照片由当年日本军队的随军摄影师拍摄,照片的原版在日本一家档案馆里原样保存。           “镇远”舰上的累累弹痕(白线标出处)。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类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舰,“定远”、“镇远”二舰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巨舰”。北洋水师成军时,军力曾达亚洲第一。          船坞中的“镇远”舰。1886年,这两艘铁甲舰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坚甲巨炮引得日本朝野一片恐慌。在晚清这个孱弱的封建政权时期,“定远”、“镇远”是为数不多的荣耀之一。           然而,因晚清政府的昏聩无能,对北洋水师后期投入严重不足,“亚洲第一”的位置仅保持了一两年,就被日本联合舰队超过。图为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充做司令部。           黄海大战中“定远”被日本舰队围攻,中弹数十发犹自奋勇相抗,引得日本军士惊呼“永不沉没的‘定远’!”图为1895年2月4日自爆后的“定远”舰。          北洋水师实际上是一支悲剧性的精锐部队。装备,买的军舰都是当时世界的著名型号,现在在舰船史上仍赫赫有名;军官,全由近代化的学堂教育培训出来,部分还有出国进修的经历。           水兵也和当时随意招募的陆军不同,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逐渐选汰。这是一支已经非常近代化的舰队,船坚炮利,将英兵勇。           但这支舰队的背后,是一个不近代化的昏聩封建政权。二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北洋水师的覆灭也就成为必然。           成军之初的北洋水师称雄亚洲,排名世界第四。但晚清政府却没有继续投入军备以提高、哪怕是维持北洋水师的战力           再加上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晚清政府懦弱无能的战略,北洋水师终于被彻底断送。           即便如此,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仍打出了荡气回肠的战斗气势和英雄气概,也给日本舰队造成重创,绝非一般人所认为的不堪一击。           甲午虽败,但北洋水师绝大部分将士的英勇不能抹煞。  在国内的甲午战争研究中,有一个例子被反复引用,以证明北洋水师管理混乱、纪律松懈。           1891年“北洋水师”访日,日本军官看到水兵在“定远”舰主炮上晾衣,并摸到了一手灰,从而认为“北洋水师”不堪一击。           而分析定远主炮的架退式结构、甲板高度和有效利用长度后,认为“水兵不会因晾晒几件衣服而费力冒险攀爬一个3米高、长不到2米、直径半米的短粗铁柱”。    而水兵的衣服应该是晾在船舷栏杆、天棚支柱等处。             此外,他还找到了同期美、日、俄、德等国的军舰上“衣裤飘飘,蔚为壮观”的大量照片。“‘主炮晾衣’一说是不懂海军常识者的夸张和编造。”           中日弹药存在“代差”:海战战力的主要载体是弹头装药,陈悦通过分析来自日本的文字资料,发现中日舰队的火药性能存在“代差”。          日本海军于1893年启用装填烈性“下濑火药”的炮弹,下濑火药灵敏度高,炸后能引发高温大火,这与北洋旧部很多人后来不约而同地提到“敌人火药甚异,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相引证。           而北洋舰队用的还是黑火药,只能通过爆炸碎片和冲击波杀伤敌人、敌舰,威力有限,这也是北洋舰队的大口径火炮多次击中敌舰却从未击沉一艘的直接原因,像排水量不足千吨的“赤城”被定远305毫米巨炮击中居然能逃脱。           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在“致远”舰上养了一条名叫“太阳”的爱犬。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撞击“吉野”未果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爱犬“太阳”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壮烈殉国。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北洋水师》再现了这一情节。但有人认为这是演绎,更有人认为舰上养狗不务正业,进而把军舰上养狗的现象扩大为北洋海军军纪涣散的象征。            陈悦经过多方查找历史资料,确认“太阳”确有其事。虽然“太阳”的品种和名字的来历已经不可考,但在纪念邓世昌的挽联中、当时的《点石斋画报》都有“太阳”救主的记载,而且在北洋水师水兵的回忆中,直接说出了“太阳”的名字。           而对“舰上养狗不务正业”一说,在军舰上豢养宠物是19世纪各国海军的传统——风帆时代船上养猫防止老鼠咬坏船材,铁甲时代舰上宠物更是五花八门,德国军舰上养过狗熊和小猪,甲午黄海大战中,日本旗舰“松岛”号就养了头牛作为吉祥物。“太阳”是忠诚义犬。      请点击逐一浏览:  〔1.1〕  〔1.2〕  〔1.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5.0〕   〔6.1〕   〔6.2〕  〔7.1〕   〔7.2〕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2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3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4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5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6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7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8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9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0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1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2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3 张子林书法 收藏 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4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1 ——军备.战争.革命篇1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声色影画】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1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2---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3---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4---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5---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6---国内动态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7---国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