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歌王150920:一个可怕的口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6:20

一个可怕的口号

 

 肖复兴[北京作家] 

  

  有一个口号非常出名,也非常可怕,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这个口号里,可以看出,我们是把文化当成经济的附庸的,文化不过是搽在经济脸上的一层脂粉而已,是经济的马前卒和开场锣鼓。这个口号流毒甚广,至今不仅被有些人津津乐道,而且依然作为鲜艳的旗子去招摇以招商引资。

 

  前些天我写过一则短文,批评湖北潜江要斥资20亿元人民币,打造曹禺公园等系列项目,以建成中国戏剧之都,觉得就是又一出典型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闹剧。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天真地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就不可以双赢呢?

 

  问题在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本身就没有把文化和经济置于一种双赢的平等位置上,而只是将文化当做经济的奴婢,一种可用之物,借水行船而已。不仅曹禺,就连曹操都算上,许多借名人之名而行空壳化的所谓文化项目,其实都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却又实在是既背离经济又背离文化的。除潜江斥资20亿打造中国戏剧之都,还有地方斥资50亿打造莫须有的夜郎古国呢。该适可而止地打住了。要不还会有新的乌托邦式的狂想曲,在更多个亿出手豪放的投资伴奏下,前赴后继地唱响。所有这些狂想曲,都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为前奏曲的。

 

  我想起前几年在贝尔格莱德铁托纪念馆大门旁的玻璃窗上看到的一则标语:“文化在一个国家的位置是一个情人的角色。”或许,和我们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有一拼。

 

 

 

肖复兴:关于文艺仅有激情是不够的

 

作者:肖复兴

 

今年汶川地震震撼着亿万人的心,让许多艺术工作者重新看待并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发自真心的渴望拿出和这场地震相关联并相匹配的作品来,无疑,这是我国文艺很可观的景象。只是突然那么多的艺术创作者蜂拥而至,据说仅影视创作的剧目就达20多部,这样扎堆儿的景象又实在值得警醒。

艺术创作需要激情,但也同样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厚积薄发,这些经验之谈,并不因为是老话重提就没有道理。

 

近日,仅话剧在北京有两台要上演,分别是人艺的《生,活》与国家话剧院的《坚守》。人们担心这样的急就章的艺术水准,参加人艺话剧演出的朱旭老爷子,站出来为其辩解说,人艺有传统,当年老舍先生的《茶馆》最初也是为配合选举创作的。朱旭老爷子说得没错,当年老舍先生最初写《茶馆》确实为配合选举,但后来他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选举,轻车熟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地。《茶馆》的成功,恰恰是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处理得好的典范,它以卓有成效的实践,说明急于配合任务往往会欲速则不达,而长期生活的积累和思考,尊重文艺创作规律,才有可能让艺术之花适时盛开。

 

文艺创作的各种门类有其各自的创作规律,此次抗震救灾,诗和报告文学应该责无旁贷,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那么多剧组奔赴第一线,在余震不断的现实里无论扮演灾民或救灾者,还是执导摄像机调动拍摄虚构的场面,尽管勇气可嘉,心情可敬,但总显得并不那么合时宜。地震现场不是摄影棚和影视基地,更不是片场、秀场和赛场。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看到他们的生活再现。艺术给予人们的,应该是更高一层次的审美和思索,而不仅仅是现在进行时态的照相式的写照。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的书记员,但这个书记员并不等同于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家的现场即时报道。

 

如此多影视创作组集中于抗争救灾这一题材,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人们担忧其艺术水准,也是可以理解的。套用本雅明的话说:大规模的传播意味着内容被非语境化。也可以说如此规模的抗震救灾的剧目,内容被非语境化,便很可能改变了我们的原初意义,降低了内容的有效性。还是本雅明说:过度使用和不断重复,而使得其意义被排空。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要好心而没有把事情做好。

 

事实给我们提供了例证。非典期间,也曾经急匆匆上马几部影视剧和话剧,但基本没有什么成功之作,时过境迁之后,人们几乎连剧名都忘记了。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国难面前,满怀赤子之心,是难能可贵的。只是我们激情有余,理性欠缺,我们容易冲动,但人们需要我们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我们对这场千年大灾的深刻思考,和对这场大灾之中我们民族精神的重铸,以及对这场重大的民族记忆的整理和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