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摔跤简笔画:毕节市红色旅游资源历史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0:50
『魅力毕节 』 毕节市红色旅游资源历史价值
  作者:bobobk 提交日期:2010-09-11 15:06:47 访问:149 回复:0 楼主

 基本概况

毕节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素有“鸡鸣三省”、“一步跨三省”之称,是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贵州省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发源地在毕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毕节;“鸡鸣三省”会议会址在毕节;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省级抗日武装在毕节;贵州省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唯一一所抗大式学校在毕节。1998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划定革命老区的文件精神,批准毕节市为革命老区。2005年被列入贵州省1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主要遗址

一、林口镇“鸡鸣三省”会议会址
“鸡鸣三省”会议会址位于毕节城区东北部82公里处的林口,与云南、四川交界。1935年2月初,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此地,根据形势的需要,在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子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讨论和完成了中央最高层领导组织调整,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重新分工。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和耐心说服,会议决定由张闻天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中央总的责任,以毛泽东同志为周恩来同志在军事上的帮助者,博古同志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会上还讨论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放弃渡江北上的计划,确定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川滇黔边区机动作战,寻机创建新的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鸡鸣三省”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的任务,更加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纠正了红军长征之初的混乱局面,使得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路线得以执行,从组织上保证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1996年2月,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建立了纪念碑,肖克老将军为碑题写了“鸡鸣三省”。共青团贵州省委员会2002年10月将“鸡鸣三省”会议会址命名为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属国家级的红色旅游资源。

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6年1月,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2月7日在任弼时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讲话,阐述共产党、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利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
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发布了布告,广泛宣传党的各项主张和政策,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建立了村级苏维埃政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的施政活动,最大限度地打击和瓦解了反革命势力,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前方作战,巩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是全国少有、贵州唯一的省级苏维埃革命政权。1984年1月,肖克老将军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重访毕节,并亲自为纪念馆题写了“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的匾额。1986年,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作为毕节地区博物馆馆址,向群众长期开放,成为毕节地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备开展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

三、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毕节,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红六军团政治部就设于毕节城区中山路原安息会会址内,政治委员王震和政治部主任夏曦等领导同志在此办公。军团领导在此抓紧部队提高军事素质训练的同时,大力宣传红军是为“干人”打天下的队伍,积极开展“扩红”工作。此期间,仅毕节县就有3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被许多红军将领称为长征时期的“黄金时期”。
1985年,为纪念红二、六军团长征胜利50周年,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肖克老将军题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现为毕节地区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室。198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按照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国军的施政方针,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下设三个支队。请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毕节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团派李国斌、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三个支队的政委,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支队长。司令部设于毕节城区和平路周素园先生的住宅内。
贵州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组织毕节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团”等民众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红军北上时,第二支队编入红军随军北上,一、三两个支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直至解放。周素园先生与红军一起北上,到延安后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了他,毛主席称赞他:“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
“贵州抗日救国军”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198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省、地、县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挂的金匾为肖克老将军所题。

五、草原艺术研究社及活动旧址
1933年冬,共产党员林青和缪正元从上海回到贵州毕节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到毕节后,他们同先期从贵阳回到毕节领导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秦天真等人取得了联系,决定以学校为阵地,以进步师生为对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逐步扩大到社会进步青年和广大群众。
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同志根据当时形势,经常利用文学、诗歌、绘画、音乐等宣传抗日救亡,在毕节组织联络了一批抗日救亡先进分子。通过积极筹备,由林青提名,大家讨论通过,在毕节城中女子小学(今毕节二小)成立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组织进步青年和学生,通过“草原艺术研究社”开展绘画、演剧、歌咏等活动进行抗日宣传。
1934年1月,林青、缪正元通过考察和培养,发展秦天真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毕节地下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党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领导,“草原艺术社”成为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严密监视,1934年6月,“草原社”社员由集体转为分散,由公开转入隐蔽,主要骨干人员向外地转移。虽然“草原艺术研究社”暂停了公开活动,但在其影响下,仍然继续在毕节的劳苦大众中不断传播反蒋抗日的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的真实本质,扩大了党在黔西北的影响,培养了许多革命骨干。
2005年4月,毕节市委、市政府已在毕节二小修建“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革命史实”纪念碑,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毕节烈士陵园
毕节烈士陵园位于毕节市城西北的凤凰山,占地面积72亩,面临倒天河,背靠文笔山,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95%,既是毕节市城区的风景名胜,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8年建成。近年来,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地区民政局和毕节市委、市政府分别拨款共计200多万元,对毕节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和修缮,使之更加庄严肃穆。
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毕节市烈士陵园列为省级历史纪念地。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确立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内主要安葬毕节解放初期在剿匪中战斗牺牲的革命烈士。1985年拨专款新建夏曦墓,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随后,建立了红军游击队和贵州游击队主要领导人阮俊臣、赵文海、欧阳崇庭、陶树清、席大明、范建章等同志的墓地,并规划了毕节老红军墓地。陵园内的“夏曦同志之墓”为肖克将军亲笔书写,夏曦墓左右两边还立有谢光中、夏震雷(夏曦之子)、缪正元等同志题写的碑刻。从陵园门口经中心道至革命烈士纪念碑两旁,立有由原毕节地下党和红二、六军团领导人邓止戈、秦天真、徐健生、廖汉生等题写的碑刻。
烈士陵园与天河公园、小河自然风景区、文笔山森林连为一片,环境宜人,引人注目。从公路向陵园看去,苍松翠柏、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万木竞秀,一望无际,郁郁葱葱。每年清明,成千上万的毕节市民都要到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每年到烈士陵园扫墓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人员达10万人次左右。
毕节烈士陵园是毕节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110个国家级烈士陵园之一,我省只有遵义红军山和毕节烈士陵园列入其中。

七、夏曦烈士纪念碑
夏曦,字蔓伯,1901年生于湖南省益阳(今属桃江)县,曾参加新民学会和湖南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湖南自修大学教员和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中共湖南区委委员、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赴原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选入中央政治局,同年3月调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曾犯有肃反扩大化错误,后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分委委员和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36年2月与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领导长征到毕节创建革命根据地,发现了毕节知名人士周素园,并协同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2月28日,夏曦随红二、六军团西进至七星河溺水牺牲。
1985年,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毕节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夏曦同志牺牲处修建了“夏曦同志纪念碑”,以缅怀先烈。

八、邻里小学旧址
邻里小学位于毕节市小坝镇中屯村(原海子街区窝中屯)白马山麓一片郁郁葱葱的松竹翠柏之中,是30年代末毕节地下党创立的为在农村开展革命活动用延安精神培养青少年的一所学校,校址原为孙氏宗祠。1938年,“草原社”骨干孙师武同其侄孙萱(共产党员,因病从延安返毕工作和疗养)在县工委的领导下,团结爱国人士孙寿春,在孙氏宗祠兴办了邻里小学(校名以革命导师列宁名字的谐音命名)。孙师武任校长,孙萱任教导主任。地下党员邱在陵、李一民和爱国进步人士周乐天、孙子才、阮家莫等为教师,设一至六年级六个班,有学生300余人。在正常教学的同时,按抗大办学方针,在师生中传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我们在太行山上》等革命歌曲,阅读《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进步书刊。1941年该小学被国民党当局以宣传革命罪查封,孙师武被捕,孙萱被追捕外逃身亡。但不久,该校又在孙寿春的支持下继续开办,直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省、地、县均拨专款对其进行维修。地下党贵州省工委委员、原贵州省副省长秦天真题写校名,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主任、原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健生作序,以资纪念。2005年4月毕节市委、市政府在校内修建了“邻里小学纪念碑”,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邻里小学是贵州省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唯一一所抗大式学校。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登陆社区>>
用户: 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