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西征1:八股文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9:49

我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知识分子要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改换门庭,主要通过走科举的道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沿用唐宋以来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曾一度颁发诏令罢科举,指斥科举制“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因此“乃但令有引荐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明史》卷七O)。但1382年(洪武十五年),又恢复科举制,并于洪武十七年重新颁布科举条例,对科举的意义、要求、考试的时间、—内容、规程、次序及生员答卷的文体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使科举制日臻完备。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三次进行:各府、州、县的学子先参加州、县级考试,中试者称“秀才或生员,取得进一步考试的资格;省一级的考试叫“乡试”,由各省布政司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中试者称“举人”;中央一级的考试叫  “会试”,于乡试次年二月进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贡生”。同年三月,中试的“贡生”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 “殿试”,考中的分三等,一等取三名,日“状元”、“榜眼”、“探花”,统名“赐进士及第”;二等取若干名,统名“赐同进士及第”;三等取若干名,统名“赐同进士出身”。凡中进士者,即任命为官。
明清科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当时的地方学校,有府、州、县学,称为“郡县学”。士子要进入这些学校,必须经过入学考试。录取的士子称为“生员”,也称“秀才”。这种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称为“童子试”,又叫“小考”、“小试”。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乘“儒童”、文童。
明朝科举与前代不同的是,对参加考试生员的答卷,行文的格式等作了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用文体,又叫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等。因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分八部分,所以文叫八股文。这种文章有以下特点:
1.        题目必须用《四书》、《五经》中现成的句子。又分为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和单句题几种类型,所谓连章题,就是将《四书》、《五经》中的两章、三章合为一题;全章题,就是仅取其一章为题;数节题,就是取其一章中的几节为题;一节题,就是取其一节为题,数句题,就是取其一节中的几句话为题,单句题,就是取其某一节中的一句话为题。
2.        文章的内容、论释必须以程朱学派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为准。如《易经》必须依程传朱学本义,《尚书》必须依朱熹的门生蔡沈传,《诗经》必须依朱亮集传,《春秋》必须依胡安国传,《礼记》必须依陈澔集传,《四书》必须依朱熹注集传等。考生应试,必须就题立意,依注作解,严禁用诗赋夸张华丽之词,也不许引证古史,不许巧设比喻,不许使用典故。结果,写出的文章尽是陈词滥调,寡淡无味,空洞无物,废话连篇,死板枯燥,读之令人昏昏欲睡。
3.        文章的体裁有严格的规范和模式。全文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八段组成。如破题,要求用《四书》、《五经》中的两句话点题;承题,要接破题的意义,进一步加以发挥;起讲,是开始发议论,以后各股则要把议论层层推进、展开;中股是全文的中心;最后四股必须用两段排比;对偶的文字,结束全文。
4.        文章的字数和书写的款式也有严格的规定。如乡试、会试,明初规定:《五经》义一题限五百字,《四书》义每题限三百字,试文要点句,标明段落,书法要端正,增删涂改的字数要在文末以大字注明。文中有避庙讳(已逝的皇帝庙号)、御讳(在位的皇帝姓名)、圣讳(孔子。孟子之名)。试题低二格,试文每段一律顶格。凡不符合以上要求者,试卷一律作废。
八股文起源于理学盛行的北宋,十一世纪中期王安石变法时,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而不切实用,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改试经义,以《四书》、《五经》命题,文体与“论”相仿。目的是倡导严正:以纠时弊,当时文体并无固定的格式。到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八股文经谢迁等人的改造,才形成一种比较严格的程式。这种文体,被明清两朝统治者当作实行愚民政策的工具,加以提倡,用以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强迫他们服赝于程朱理学,禁止异端杂学;加固政治藩篱,强化思想统治。因此,鲁迅先生说:“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然而,士大夫为了猎取功名,也不得不咬牙皓首穷经,死攻八股;“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唯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銮坡后集·故礼部侍郎曾公神道碑》)。既不务实际,亦不议朝政,“自四书五经之外,咸束高阁,虽图文满前,皆不暇目”(《二十七松堂文集·明太祖论》)。
很显然,用这种办法选拔的官吏,只能是一些无经世致用之才;无治国安邦之能,庸庸碌碌,唯上司之命是听的奴才。实行这种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他们的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这种八股取士的制度,自明至清末,推行五百多年,影响之大,流毒之广,祸害之深、难以估量。到晚清戊戌变法时,在康有为等维新志土的猛烈抨击下,光绪帝曾下诏废科举;但变法失败后,它又死灰复燃,到1905年(光彩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国内革命潮流的冲击下推行“新政”,发展学校教育,科举制和八股文才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