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名字大全男孩名字:新课标下高中现代文阅读鉴赏策略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48:02

新课标下高中现代文阅读鉴赏策略探究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审美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亮点。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对现代文阅读鉴赏进行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

三、树立创造意识

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一般来说,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根据有关语文改革的要求,随着新轮一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和难点。通观全国各省市近年来的试题,阅读题一般要占试题的40%以上,而且试题的区分度好,分值大,题量多,能拉开差距,文章类型也在逐年变化着。从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变化的轨迹来看,题量由单纯注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向考查知识与能力并重或以考查能力为主发展,题型由传统的主观性命题向客观性命题发展,题质由单项知识考查向注重综合性知识考查发展。从历年学生考试情况看,学生在这方面得分还不理想。失误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题不准不全
如,高三《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18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引《先人们的快乐》的内容,要求:概括的文字应体现作者选用这个材料的意图;不超50字。不少学生仅回答了选材意图,而忽视了第一句要求的概括引文内容,所以失掉一半分数。 再如,《读书是件美丽的事情》15题:请回答“采摘和饱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命题意图是让阐释这两个比喻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显然只回答采摘和饱尝的对象(果子)的含义是完全偏离了答题方向,0分;而有的答案却只回答了“采摘”这一个词的含义,显然是没能区分“摘”和“尝”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应有不同的比喻意义,一半分。题目是应试者和命题者进行对话的沟通方式,其内容是指导性的,规定了答题的范围、方向、量度(几个方面,多少字)、方式(引用原文、自己概述、开放性阐发)等。应试者应准确、全面地理解指令,严格按照指令答题。要培养准确的读题能力,训练中接受教训、积累经验。
  二、整体把握能力欠缺
一般在一份阅读卷中设计1—2道跨段落甚至波及全文的表述题,有的学生回答不全面或表述不精确,应该就是整体把握能力不足造成的。速读全文后,不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话题范围、思想、观点与评价)和形式(在本文中体现的文体特点,思路、层次,角度,写作方法),因而在做题需要回头检索原文和重点阅读时,仅仅关注题目语句在原文中及原文附近的局部语句或局部语段,而不能立足整体思路和层次,不能分清前后段落的功能和地位(并列、承接、对照、递进,相似性、铺垫性、升华性、过渡性、总括性等),忽视了其它的关键句段,从而造成答案遗漏要点,或表述不精确(因为可能在其它语段中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表达,或要联系其它处或明或暗的表达才能精确概括)。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要求复述大意、概括主题、梳理层次、分析写法,交流讨论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三、整合能力薄弱
  筛选及简单压缩信息,归纳层次明显的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表情达意明显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基本上照搬照抄、简单压缩组合的表述题,大多数学生可以过关。但对表情达意比较含蓄的文章和语段,不少学生便提炼不出甚至难以整合了。应立足整体把握,强化文体意识、文段意识,根据文体特点、语段关系,精心筛选、前后融合、定点放大关键的词语、语句,由一点而前后、正反、因果、明晦等加以假设、推断、验证、启发,从而提炼概括出较为准确的词语,从而便于有效的整理、组合。复习指导时,应精心训练典型习题,讲清讲透。将各种错误类型的答案展示给学生,让其主动思考、相互讨论,经过比较确定答案的优劣,并理清错误产生的各种原因,以此积累解题经验与技巧。再精选习题,反馈性的反复训练几次,这种解题整合意识应能基本确立。
  四、扣点意识不强
   表述题的答案多不止一个方面,对于题目中明显要求要写几个方面的题目,学生能有意识地加以搜寻和整合。对于不明确说明的题目,学生的扣点意识就薄弱了。学生扣点意识不强,看了题目往往想到一点就匆忙作答,再加上只会摘抄、语句不简练,一看答题空基本写满了,于是停笔,便不再检索有无其它方面,再者,考场上匆忙中意识不到有些题目必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向作答。如《乡土情结》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答:①②略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不少学生遗漏了第3点。一可看分值,分值超过4分,便很有可能不止一个方面的答案;二是,很多情况下,题目里(如,这句、这段有何意义、有何作用)往往隐含着这样的信息: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回答。
  五、答题规范不够
   对于“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等类型的题目,学生回答往往仅基于对语句的整体印象、初步感觉,回答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但可能浅尝辄止,特别是遗漏“得分点”或表述零碎混乱。这种题目,应首先对此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分析主谓宾定状补句子结构,分清几个短句间的复句层次和关系。然后,再分别到原文中搜检对应信息。最后,将各相关信息整合起来,最好还是尽量按照原句的结构和层次去整合,以免因复杂而遗漏,或语句混乱,使评卷者梳理不清从而误判。

六、表达技巧的鉴赏术语较生疏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命题的一个主要角度。而学生在这方面很薄弱。应将鉴赏表达技巧的理论术语加以较详细的梳理,让学生记住其盲点和难点。

因此,语文高考复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复习是否对路,是否高效,是否得法。为了提高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水平,我就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结合当前高考改革的趋势,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以期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一)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发掘教材范例,点亮鉴赏之灯

教材(包括教科书、读本和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光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光。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去鉴赏。教孙犁的《荷花淀》时,可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一文在景物描写中暗指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成长,一文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自己在大革命失败时期“颇不宁静”中偷来片刻的淡淡喜悦。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教师的点拨是“火种”,教师应努力做到善于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火种”,进而培养学生燃起大火“照亮自己”的能力。
  二、立足问题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性、特征和规律,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习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学会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获取与人实践能力。事实鉴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问题教学。在这里,“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需倾注极大的热情。
   首先,要精心设计鉴赏性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在问题提出方面,应努力从教师设疑布阵的“要我鉴赏”到学生自发释疑的“我要鉴赏”。 其次,要精心组织鉴赏性的讨论,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教学中,应极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鉴赏的积极状态之中。 第三,要恰到好处地惊醒总结,并留有余地,把鉴赏的热忱延续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教师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不评判固然不对,但不把握好评判的“度”也不利于鉴赏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鉴赏的良性发展。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鉴赏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透视的问题进行思路、方法或角度的点拨,或将鉴赏要点深入浅出地处理,同时勉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探其精髓。
  三、组织网络教学,提高鉴赏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开展鉴赏学习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鉴赏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计算机网络学习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实现了对学生鉴赏性学习的最大支持。例如:组织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访问教师为开展鉴赏性学习而开设的网站。教师可事先制作网络教学课件,主要内容可包括“问题探讨”“名篇精鉴”“课文重读”“鉴赏空间”“名家点评”“旧题新解”“我的园地”等。在这一环境中,学生的鉴赏热情会得以较为充分的发挥,鉴赏的效率亦会得到增强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于鉴赏能力。网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来说前途非常广阔,前景极其诱人,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促其发展,令其完善。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不只是高中阶段特有的任务,也不能说只有到了高中才具有培养的可能与必要,只是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具有特定的意义。

(二)要答好现代文阅读题,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也十分必要。

现介绍一种五步答题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飞马观花。即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后,首先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材料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文段出处、内容注释和各试题题干,在头脑中对材料的背景、文体、内容范围和考试要求等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把整个阅读理解过程放在一个整体氛围中。做到这一步,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速度,而且能提高材料理解的准确度,避免望文生义。

第二步:跑马观花。这是在明白了阅读材料的背景、文体、话题、内容范围和考试要求之后,用跑马观花、一目两三行的速度快速阅读全文的一步。通过这一步,要了解材料的话题对象、具体内容和行文思路。如果是记叙文,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勾画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抒情议论性语句、材料中反复强调的句子和考题中涉及到的语句,在头脑中初步概括出文段中心;如果是议论文,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材料的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如果是说明文,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步骤、说明方法、说明目的和说明语言的特色。不管哪种文体,都要高度重视“首尾段”、“段首尾”和过渡段,都要高度重视“首先”、“其次”、“总之”、“纵观”、“同样”、“一方面”、“另一方面”、“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等表领属或概括的词语,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信息的集中地带,是理解一篇文章行文思路以及篇段内容的关键所在。“跑马观花”一步,目的是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形成初步认知,明确材料的信息分布,明确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应抓住的重点。

第三步:下马观花。这一步是利用前两步所获取的信息,结合具体考题,有针对性地推敲、理解相关词、句、段,作出答题抉择的一步。阅读试题的设计一般是按由局部材料的理解到整体信息的把握顺序排列的,即首先考查考生从局部材料中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词、句、段信息挖掘),然后再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般是最后两题)。“下马观花”是推敲、理解、把握局部信息的阶段。

第四步:走马观花。这一步是在完成局部信息把握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全文,对全文进行整体理解、整体把握的阶段。“下马观花”中,我们完成了对局部信息的把握,把握了局部信息,为我们正确归纳全文中心,理解结构层次、表达技巧、选材特点和评鉴思想内容等作好了充分准备。但要准确把握整体信息,我们还必须站在全文的高度去对材料进行“走马观花”似的快速阅读,把局部信息认真加以梳理、综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并根据题的要求进行求证,这样才能保证所提取的整体信息的可靠性。归纳中心、评鉴思想内容要极其重视首位段、段首位的议论抒情语言和感情色彩浓厚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在头脑中形成全文的内容系统;理解结构层次,头脑中必须有清晰的全文行文脉络;表达技巧评析和信息筛选,头脑中必须有全文的选材特点、作者构思、语言风格等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是否准确可靠,走马观花一步必不可少。

第五步:回马观花。这是完成从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理解后,回过头来用所获取的整体和局部的信息进一步推敲、求证答题是否准确、完整的阶段。答题中提取的局部信息是否准确,需要用整体信息的事理逻辑来推导验证;整体信息的理解是否完整全面,需要用局部信息来归纳求证,二者相辅相成。回马观花一步,可以尽量减少和消除答题中的失误,帮助考生尽可能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材料。

“五步法”是一种较实用的阅读答题法,它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的准确性,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有人说,阅读是培养不死的心灵。在越来越强调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今天,阅读积累和训练显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去静静聆听那些活着的精神,让学生俯仰古今中外那些璀璨的思想星空,这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总之,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多多思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自然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希望同仁献计献策,使语文教学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