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他们曾经这样爱过(名人情感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03:29

  哭泣的骆驼 ——三毛

  她长得不漂亮,自小就与众不同,初二休学在家,看遍了市面上的名著小说,后来她怀着满腔柔情,到处去冒险,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多达54个国家。

  谈到结婚她说“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特立独行的她来到荒漠,远离文明,与陌生人交朋友,用简单的文字写下他们的故事,朴实却震撼得让人流泪。

  《哭泣的骆驼》里,像王子一样优雅的游击队领袖巴西里死了,沙伊达的灵魂也跟着丈夫走了,鲁阿一直暗恋着沙伊达——自己的嫂子,甚至最后一刻也要保护美丽却赤裸的她,“地上两具尸体,鲁阿张着眼睛死在那里,沙伊达趴着,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

  “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也只有三毛能写出这样感性的文字,搅得人心里难受,眼热鼻酸的。

  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子,爱情之路也是布满荆棘,未婚夫的猝死,几年以后心爱的丈夫又葬身海底。

  她眼看着所爱的人被一锤一锤钉入棺木,那钉棺的声音刺得她心里血肉模糊,尖叫狂哭,却不知身在何处,这心灵的创伤有谁能够为她抚平?

  她说“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艳丽,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她追逐爱情的同时,也牢牢把握心灵的自由,偶尔的孤独在她最重视,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她有自己的角落,她一个人的,不管是谁,想随便闯入,是她不愿的。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她说“逢场作戏,连儿戏都不如,这种爱情游戏只有天下最无聊的人才会去做。”可她偏偏就遭遇到最滑稽的一场戏。

  她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当她知道原作者就是王洛宾时,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乌鲁木齐。

  1990年4月16日,她披着长发,身穿黑红格子毛呢外套,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出现在大她三十几岁的王洛宾面前。

  王洛宾这时还不了解三毛,他对自己歌曲以外的人和事,知道得很少,当他晚间去宾馆为她送行,一声“找三毛”,就像捅了马蜂窝,男女服务员们奔走相告,霎时间搬来一摞摞三毛的著作,围着她请签名,他才知道三毛名气震天。

  匆匆离别时,三毛对远去的他喊叫“给我写信啊!回去就写,我到了台湾就能看到你的信!”这种毫不掩饰的热烈,使他感动,而他唯一的期望,却是想让三毛为他写书写电影。

  三毛为王洛宾的才华所倾倒,觉得自己的心和他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年龄的差距不算什么,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她不顾一切要来陪伴他,这份真挚的情感,又有谁能够理解?

  当她带着一只沉甸甸的皮箱,怀着回家似的炙热情感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时,迎接她的是一群扛着电视摄像机和灯光器材的男男女女,穿戴整齐的王洛宾很投入地扮演着他的角色,为他本人的纪录片做着广告。

  震惊的三毛无路可逃,发出无力的声音“我抗议!”这本是两人之间的私事,却暴露在公众面前,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她不想让王洛宾扫兴,勉强牺牲自尊进入角色,任人摆布。

  终于到家了,浪漫的她穿上藏族衣裙,试图唤醒他遥远的记忆,让他永远年轻。

  他们布置房间,倾听音乐,骑着自行车到处闲逛,

  她自己买菜做饭,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

  王洛宾却忙着拍外景,甚至还带着摄制组到他们的寓所来实拍,三毛身不由己,只好跟着演戏,再一次成了听凭摆布的木偶,

  她感到委屈,一病不起,极度的痛苦让她很迷茫,她要的只是安静的生活,而不是纷纷扰扰的名人炒作,她开始失望,觉得被利用了,一次次的忍耐终于在餐桌上爆发。

  这时她才看清,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环境,形成的观念差异,使她和王洛宾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她纵有满腔柔情,也永远无法填满它,最后她选择了黯然离开。

  这段感情,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望和痛苦,1990年12月11日她写给了王洛宾最后一封信“洛宾!我走了,祝福我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谢谢!”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医院病房的卫生间里,用丝袜绕颈窒息自杀身亡,年仅四十八岁。

  噩耗传来猝然击倒了王洛宾,痛惜和悔恨折磨着他,他开始不断地喝酒,麻醉自己,失去时,他才懂得,这份情感的可贵。

  悲痛中,王洛宾写下《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轻轻为她拨动了琴弦: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

  哭泣的她,在天堂,可否听见,这悲伤情歌……

  三毛原名陈平,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期的三毛即显现对书本 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 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担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那一场倾城之恋

  她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的长女,她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

  他出身乡野,曾经落魄困顿到借钱买棺葬妻子,经历了许多世态炎凉,才华才被看中,当上了汪伪政府的要员。

  在乱世之中,他们的一场倾城之恋被称为“传奇”。

  他原是看了她的一篇文章《封锁》,大受吸引,便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知她不大见客,他还是冒然前去拜访,踏上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的楼梯时,他不知是怎样的心情,大概是惶恐。

  她原是不见的,隔日却说要来,她本是知道他的,他入狱时曾托朋友救助他,这于他定是惊喜。

  初看她,竟是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说:

  “她进来客厅里,似乎她的人太大,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贫寒,心里想,战时文化人原来苦,但她又不能使我当她是个作家。”

  她在他的客厅一坐就是五小时,只是听他讲。

  他说“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是看不透。原来好的东西不是叫人都安,而是叫人稍稍不安。”

  初看诸般不顺眼,他送她时却忽然说:

  “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只这一句话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第二天他去看她,房里的华贵使他不安,他却在那里坐很久,讲理论,讲他的生平,他说“男欢女悦,一种似舞,一种似斗,他向来不比不斗,见了她却要比斗起来。”

  但他使尽武器,还不及她的一只素手。

  他是懂她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他才去看了她三四回,就觉察到“她忽然很烦恼,而且凄凉。女子一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

  所以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说起相片,第二天她就取来给他,并在后面题了字: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份喜悦简直要蹦出来,在尘埃里跳起舞。

  他与她是知己,彼此欣赏,相知,相悦,两人在一起读书品诗,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男的废了耕,女的废了织,”连一起出去游玩都不想,亦没有工夫。在她面前,他说什么都像“生手拉胡琴”,辛苦吃力,她却喜欢,觉得好像“藤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那是他们最幸福美好的时光。

  也许是孤独得太久,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知道,遇到一个懂自己,能与他对话,并能深深理解她的人,并不容易。

  她是个我行我素的女人,小时候第一次得稿费,大人们说应当买本字典来做纪念,她却马上拿这钱去买了口红。母亲训练她当淑女,教她如何巧笑,而她不笑则已,一笑既张开嘴大笑。

  她的童年并不快乐,母亲又离开她去了欧洲,她独自出来闯荡,对情感的渴望,使她不顾一切,明知他有妻室,却并不在乎,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对他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也许她只在乎他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她说“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看来,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心中只有这一个男人,她说:

  “你这个人嗄,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个香袋儿,密密的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

  这里面含着怎样的浓情蜜意。

  没有法律程序,没有任何仪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只有她的好友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出自她的手,后两句由他撰写。

  两人就这样成了夫妻。

  她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不喜学校,不眷恋童年,甚至对父母等亲人一概无情。不论对方怎样地动人,她只是好意,却不用情。唯对他是百依百顺,用情至深。

  但逢乱世,两人还是要分别了!

  她说“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她真是千里迢迢去会他,拿稿费接济他,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在那一个非常时期,他在路上遇到了轰炸,人群一片慌乱,他跪倒在铁轨上,以为自己快要炸死了,绝望中,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这个时候,他还是全心爱着她的吧。

  他接到她的来信,说像是接了一块石头,是这样的有分量,却非责任感,他亦不怎么相思,只是变得爱啸歌。

  人生没有了一点安全感,理想和美梦支撑不了他,他说“她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

  他的心里很快装上了别的女人,他对她的爱这么快就结束了,叫她怎能不感伤?

  最后一次见面的那个清晨,他去她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她没能力改变什么,却知道这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只是说“她自将萎谢了”。

  那一场倾城之恋结束了,凋谢的不只是她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虽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更凄美的文章。

  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也许她的宿命里有着悲观的成分,正因为这悲观,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女人终究逃不过一个情字,即便是她也不能幸免。

  从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她一生最浓重的一笔。

  她悄然地走了,留下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也许越辉煌的成就,最后越是凄凉,一切也不过如此。

  那一场倾城之恋,成了历史……

  (完)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胡兰成,中国近代作家与争议性人物。1944与张爱玲结婚,1947与张爱玲离婚。这一段感情最为人津津乐道,他晚年出版的《今生今世》中详细的描写了他在爱情与政治上摇摆的个性。 时至今日,《今生今世》中描写张爱玲的那章《民国女子》仍成为研究“张学”的重要资料。在日本期间开始学习日语,结识大数学家冈洁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村秀树,遂成就其学问体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

  她是学者,是诗人,最主要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参与国徽的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她是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连冰心都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她身上诗人的气质,让她渴望极端的感情,可她本性善良,加上清醒的理智,又给她罩上了圣洁的光环。

  已婚的他与16岁的她相遇在康桥,他被她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一见倾心,他写给她信: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她正身处异乡,那寂寞的少女心弦,见到这样的情书是要被拨动了,据说她在回信里写道:

  “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

  张幼仪是他的妻子,当时正怀着他的第三个孩子,但“乡下的土包子”哪里能与风华绝代、豆蔻年华的佳人相比,于是他自编自演了“小脚与西装不般配”的精彩桥段,为了方便离婚,他甚至逼着妻子去打胎,实在是冷酷无情。张幼仪生产不久,就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成为西方式文明离婚的第一人。

  他为情痴狂了,她却冷静下来,不告而别,一回到传统的现实世界,那份浪漫情怀变得多么不真实,她理智地选择了真正适合陪伴她一生的伴侣梁思成。

  面对她的拒绝,他写下动人的诗句《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份纯情又有几人能理解。

  甚至泰戈尔都为他们有感而发“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2、

  徐志摩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他的人生观很单纯,“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三个字构成了他的浪漫人生,他说“女性是天生的艺术的材料,可供最幽微的音波的痕迹,可供诗人匠心的裁制。”于是他像飞蛾扑火般追逐着爱情,义无反顾。

  一次的挫折并没有使他停下追爱的脚步,回国后,很快看上了王赓的妻子陆小曼,两个浪漫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引起轩然大波,梁启超在证婚时甚至问“你们懂得爱情吗?”

  这个浪漫的诗人,万没想到步入婚姻竟是灾难的开始。

  陆小曼这位社交界的名媛,生活奢侈,不知节俭,还吸鸦片。为了满足妻子的挥霍,他不得不在三所大学讲课,业余还写诗文赚稿费,后来应胡适的邀请,去北京大学任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当时人均年薪是五块大洋,徐志摩一年可赚几百大洋,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妻子在欢场里的无度花销。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又为了钱催促丈夫回上海,结果两人见面后大吵一架,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11月19日,他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搭上了回北平的飞机,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三人全部遇难,当时徐志摩还未满36岁。

  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爱他的女人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这三个。

  张幼仪离婚后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她说“不做志摩太太,仍做徐家媳妇。”还说“在他的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后来,她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让丈夫梁思成拣回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直到去世,一直挂在卧室里,还提议设置“志摩奖金”以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了她唯一的心愿。

  徐志摩的墓碑两侧,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书形雕塑,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等名诗名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3、

  如果说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恋,是她心底永远的情人,那么梁思成则是她合适的伴侣,现实的选择,而金岳霖自然就是她一生的蓝颜知己。

  这个女人可谓幸福之极。

  林徽因对丈夫有着彻底的信任和依赖,当金岳霖向她表露爱心时,她向丈夫坦言,同时爱上了他们两个人,梁思成自然是既矛盾又极度痛苦,苦想了一夜,终于告诉妻子: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金岳霖,祝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把这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是哲学家,他的爱比徐志摩来得节制,他的回答更是坦诚得让人惊讶:

  “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梁思成是坦荡君子,相信妻子和朋友,表现出难得的气量和风度,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林徽因。

  而金岳霖没有辜负这种信任,他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终身未娶,他爱着林徽因,也爱着林徽因的家人。甚至抗战期间短暂的离散,他都要感慨“我离开梁家就像丢了魂一样。”后来他们几乎没分开过,即使林徽因卧病在床,不复风华绝代,他依然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出现她的病榻前,送来一块自制的蛋糕,端上一杯亲手泡的热茶,或读上一段优美的文字,实在让世人羡慕,连她的孩子都尊称他“金爸”,他一直和梁家住在一起,甚至死后都和林徽因葬在同一个公墓,继续做她的近邻。

  这是那个时代一位君子的爱情。

  4、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美,享受着被人爱慕的感觉,她患病时,手握一卷书,点燃一炷香,身着白袍,沐浴在月光下说“看到我这个样子,任何一个男人进来都要晕倒”,这话多么自恋。而那憨厚的丈夫却说“我就没有晕倒”,回答得多么睿智。

  别人都说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却说“老婆是自己的好”,这就难怪他能最终赢得佳人的芳心。

  两人一同赴美留学,攻读建筑,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进入该校美术学院,但还是主要选修建筑学,接着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攻读了半年舞台美术设计,他们后来的婚姻生活也是充满情趣,共同的事业爱好更将两个人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梁思成曾坦言“她是很特别的人,才华是多方面的,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反应敏捷才行,否则就跟不上,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再美的女人嫁做人妇,都要过平常日子,她说“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

  恰恰是这个被爱慕者众星捧月般包围的女人,耐住了学术的清冷和寂寞,不顾生活的贫困与路途上的辛苦,陪着丈夫走遍穷乡僻壤,调查、整理、研究着那些古建筑,保护着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

  她曾经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大声谴责:

  “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当时是1953年,49岁的林徽因肺病已经很严重,嗓子失音几乎说不出话,但她的神情和气势,却句句显真情,让人感动。

  林徽因说中了,2004年8月18日,“假古董”重建的永定门城楼竣工。人们也没有忘记他们的预言,政府开始保护梁、林故居。

  曾任北大西语教授的卞之琳说“她表面上是丈夫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在她的辅助下,梁思成在清华教学二十余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设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学问大家,人格典范,如今,他的雕像依然静静地伫立在美丽的清华园。

  1955年4月,她因肺病去世,年仅51岁,林徽因死后,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是一块汉白玉浮雕,上刻牡丹、荷花和菊花图案,极具美感,这是她亲手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浮雕样品,当时因为过于女性化未被采用,但非常雅致,且独一无二,浮雕上面是梁思成亲笔刻的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今天,阅读她的诗句,仿佛看到那位绝代佳人,身着白底兰花旗袍,手握着书卷,站在春风里,轻声为你低吟《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完)

  冷云归水石

  她高个子,长得白净,是个漂亮人。上师范学校时,她就立志为国为民,还将自己的名字郑香芝改成了郑志民,1934年,她秘密入了党,开始从事地下党工作。

  她性格活泼,唱歌也好听,毕业以后回到家乡的小学当老师,学生们都喜欢她。

  校内另一个地下共产党员、男教师吉乃臣也偷偷喜欢她,不敢明言,因为当时她已经嫁为人妻。

  她上小学时,家里包办,将她许配给了同镇的同学孙汉奇,后来这个未婚夫当上了伪满警察。她曾经想逃婚上山,可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却考虑到,她在当地还担负着重要工作,就希望她完婚后再做策反工作。婚后,她在隐瞒政治身份的同时曾几度试探着劝丈夫走抗日道路,孙汉奇都听不进去。

  她勉强跟丈夫生活在一起,每天在家里都感觉很苦闷,只有到了学校心情才好些,她和吉乃臣经常在一起下棋、打球、吹口琴,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使两个人越走越近。

  过了一年,组织上同意了她出走参加抗日联军。

  地下党安排她出走时,为防止日伪追查暴露组织,决定制造一个假“私奔”。这种事在比较守旧的当地是很不光彩的,冷云考虑后表示:“为了抗日救国也只能如此。”1937年夏,南门里小学(后改为冷云小学)传出郑、吉这一对男女老师失踪的消息,再联想到此前两人的关系都认为是“私奔”,当地报纸又以“艳闻”登载此事。

  已经当上伪满警尉的孙汉奇随即到郑家闹了一番,直至得了离婚书才罢休。郑家的人长期背着羞辱的名声,直至解放后,家乡的人们才知道“八女投江”为首的冷云烈士便是当年“私奔”的老师,都转而肃然起敬。

  郑志民秘密参加抗联时,为避免牵连家人及掩护故乡党组织,就借用她喜欢的唐朝诗人张祜的诗《题润州甘露寺》里,“冷云归水石,清露滴楼台”的诗句,取了“冷云”这个化名,以表示她要抗战到底的崇高理想和决心。

  与此同时,吉乃臣改名为周维仁,也到了部队,经过组织同意,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于结了婚,成为名正言顺的夫妻。

  随后,冷云当上文化教员,每天傍晚用烧焦的树枝当笔,在白桦树皮上写字教大家认,她热情地为战友们讲课,还教他们唱歌。后来她调到五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投入前线战斗。

  1938年春,冷云在密营里生下了一个女孩,当时战争环境特别恶劣,又没有营养,她生完孩子后,身体非常虚弱;不久又传来丈夫在战斗中牺牲的消息,使她非常悲痛,她忍受着感情上的沉重打击,仍奋力工作。

  部队西征前,为了行动方便,她忍痛将刚生下两个月的小女儿,请求军部副官谢清林抱着送给了依兰县土城子的一对朝鲜族夫妇,请求他们代为抚养。解放后,组织上曾去寻找烈士遗孤,可惜没有结果,也许他们带着孩子去了朝鲜,也许都在战乱中死去了,那个孩子如果活着,现在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注:上半段故事与后来张凯丽演的《八女投江》有些出入,电影中冷云早产夭折的女儿是孙汉奇的,而且没表示与周维仁之间的恋情与婚姻。最早的《中华儿女》又没有孙汉奇这个人物。我是依据网络提供的历史资料撰写的,如果哪里跟史实不符,还望读者朋友们谅解。

  部队参加西征返回途中,经历了27天粒米未进的饥饿行军,靠吃野果、山蘑菇维持生命,妇女团几十人中只有冷云等八人坚持了下来。

  她们分别是:

  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杨贵珍 、李凤善(朝鲜族)、原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

  她们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肩并肩地进行战斗,不打仗时,她们又是宣传员,在行军途中,她们还要照顾伤病员,承担着服务员的作用。八名女战士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考验,已经变得十分坚强。

  一次,部队露营,燃着的篝火暴露了目标,拂晓时发现被敌人包围了。

  冷云当即组织女战士殿后掩护突围,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

  “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很快,她们耗尽了子弹和手榴弹,但她们宁死也不当日本鬼子的俘虏,撤到乌斯浑河边时,已经没有退路,她们互相搀扶,抱着受伤的姐妹一步步踏入冰河。

  子弹呼啸着从八位女战士的头上、身边飞过,她们没有回头,寒冷的冰水浸透了她们的棉袄,冻僵了她们的身体,湍急的水流将她们冲倒,她们又坚强地挣扎起来。炮弹在她们的身边爆炸,掀起一股股冲天巨浪……

  最后,水面上再也看不见女英雄们的身影,只剩下汹涌的波涛声,似乎在为英雄的灵魂哭泣。

  冷云牺牲时年仅23岁,八姐妹当中最大的是安顺福,这位朝鲜族女战士也才刚满25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

  新中国成立后,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17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建立起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亲笔为工程奠基题词:

  “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长陈雷,是冷云当年师范学校同学,一直珍藏所赠字帖,并书悼诗《记冷云》:

  怒视敌围重重,弹尽枪空,此际该如何?

  不陷缧绁遭凌辱,携手踏入清波。

  忠烈儿女,毅然归去,浩泪伤同学,神凝长天一色。

  然而,冷云八姐妹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投江而结束,还有一个令人切齿的后续故事:

  冷云等八位女战士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掩护师长关书范转移,但谁也不曾料到,这个被自己的属下而且还是女战士以众人之命救下来的师长,逃生以后竟再无斗志。回到二师不久,他就下山和日本人谈判,接受收编,同时还恬不知耻地回到队伍里来,要说服第五军军长柴世荣和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也和他一起接受日本人的收编,也就是投降!

  按照惯常的思维模式,这简直令人难过得无法接受。但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我们无法改变它,八女投江与师长叛变,既残酷又遗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她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出的竟然是一个变节分子。这是她们事先绝对不会想得到的。如果她们地下有知,会后悔吗?她们是不会问这个问题了,问这个问题的是我们。

  抗日英雄人物:

  杨靖宇、周保中、马本斋、赵尚志、赵登禹……

  他们牺牲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一个叛徒呢?

  冷云(1915 —— 1938),原名郑香芝,1915出生于黑龙江桦川县悦来镇,家境较好。上师范学校时,她立志为国为民而改名郑志民,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是中华儿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的光辉典范。这八位女战士的带头人,便是冷云这个以化名传世的巾帼英雄。

  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诗。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于1984年决定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大型群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司徒兆光设计,四川美术学院采用花岗岩石材料雕凿制作,于1988年8月1日正是落成,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笔提携了“八女投江”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