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姐妹 蛇精:通胀缘何成为中国的常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0:02
  在中国,通胀之虎如今已经闯进了每个人的家里。它是中国人的老朋友,隔几年就要光顾一回。当然,中国的通胀水平还没有达到前南斯拉夫以及津巴布韦的水平。那些地方发生的通胀,可以达到天文数字,每天都在把贫民变成“亿万富翁”,同时也把亿万富翁变成穷光蛋。

    相比较而言,美国人的家庭生活相对安稳,20多年过去了,物价水平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尽管这20多年间美元已贬值了一倍以上。美国物价20年不涨的秘密在于,其它国家在替美国涨价。

    只要这个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汇率还是紧盯美元,那么,美元贬多少,他们的货币就贬多少,这样他们卖给美国人的商品就还是原价。如果一国能够从中获利,也就逼得其它发展中国家以同样的价格卖给美国人。最终,也就将所有卖到美国的商品价格都拉了下来。

    也正是这样,美国的通胀就转移到世界各地。通胀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政府向本国民众征收铸币税。美国开着直升机撒钱,就是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

    对有的国家而言,这是一种输入型通胀。输入型通胀的基础是重商主义,即把国家财富的积累建立在外贸顺差的基础之上。一个国家的外贸顺差余额越多,自然就会越富有。在金本位的时代,这种观点还颇有道理。但自从金本位失败后,随着美元的贬值,靠重商主义获得的国家红利已无保障,而且大幅缩水。基本上,是做生意的时侯便宜了美国,数钱的时侯又便宜了美国。

    以牺牲本国民众财富为前提,去补贴美国民众,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导致的问题是:一方面国民的购买力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输入型通胀导致本国物价高居不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太过强大。这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通过严格的外汇管制,最终令政府掌握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尽管这部分钱是对全国民众的负债,但不管是谁的,钱在政府手中才是硬道理。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通胀发生的最基本原因是一国之中货币的泛滥。实际上,当下很多国家面临的是双重通胀,是输入型通胀与国内通胀双重叠加。

    问题在于,为什么国家也要向本国民众征收铸币税?最直接的原因是政府缺钱花,需要想方设法从民间攫取财富。过去西方的一些国王曾因财政入不敷出,满足不了打仗的军费、奢靡的生活欲求而滥发货币,造成国内通胀。现在很多政府滥发货币,理由不再如此赤裸,打出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等符合社会利益的旗号,但滥发货币的原因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政府一方面有独立于社会的利益,一方面其发行货币的权力几乎不受到任何干涉。

    如果政府要冲到经济发展的第一线,经济增长要靠政府及国有经济的投资来拉动,那么,在征税、借债之外,更便利的方式就是印钞票。低利率的政策表面上是刺激经济增长,但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资源被国有经济所垄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进入到民营经济,那么,这样的低利率实际上是低效率的代名词,其不过是为市场制造更多的泡沫和呆坏账。通胀就是消灭这些呆坏账的好办法,这又把社会财富向政府和国有经济机构转移。

    有些社会为什么一定要承受高物价?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变,通胀当然就会成为老朋友。美国滥发货币自身却无通胀 中国承接高涨物价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这是外号“直升机”、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撒钱”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不啻于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颗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达成的“避免货币战”的协议墨迹未干,G20首尔峰会召开之前,美国带头食言,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经济政策的诚信也瞬间化为乌有。德国、巴西和南非等国纷纷加入对美国声讨的行列中,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分管对美事务的副部长也双双进行了立场强硬的公开表态,要求美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只见它滥发货币,不见它物价上涨

  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政策毋庸置疑都是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利益。政府所垄断的两项特权:一是施行暴力,二就是发行货币,而这两项权力也最容易被以各种“正当理由”滥用。

  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但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并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经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相反,美国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

  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今年以来,虽然政府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

  很多学者将美国滥发货币导致世界大宗商品物价上涨作为解释本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理由,中国也不例外,很多学者强调美国因素所导致输入型通胀是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但这种观点完全不能解释,美国的货币政策何以没有在其国内造成通胀反而在中国造成了通胀。

  中国的现实通胀如何呢?改革开放30年来,“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价上涨速度之快的现实。

  此时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和美国都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强行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何前者导致了立竿见影的通胀压力,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而后者却能安然无恙、履险如夷?

中国不能再为美国“打工”

  中美两国构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形态。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而美国政府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至于影响国内物价波动,另一方面非常轻松地“勾销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这正是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三心二意,并不真心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是廉价人民币的最大受益者,它大大化解了普通美国民众对政府滥发货币的不满情绪。一旦人民币真正大幅升值,出现中国大量“购买”美元的情景,美国将更加无法忍受。

  在中国,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当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又有利于促进出口,不利于支持进口,这使得中国难以通过大量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立刻就反应在国内价格市场上。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增发的货币大部分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直接返还给普通百姓,以形成收入增长。但是,很多投资项目收益并不明显,高铁就是其中一例。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这使民众形成了 “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中美之间的这种经济关系形态必须加以改变。只要中国经济不摆脱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元储备的依赖,美国政府就会有恃无恐,会不断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盘剥中国的财富。

  在美国看来,它只要保持在高端产业的竞争力,继续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完全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来获取财富,它既不会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恢复传统制造业。

  对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摆脱为美国打工的局面,第一步就是破除“出口保就业”的这一理念,打破对出口下降的“恐慌症”,不再将出口当作解决就业的万能之药。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政府需要真正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用于进行国内结构调整,实现国民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逐渐转移,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福利。通过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空间,以此带来的是比廉价出口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岗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李巍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后)

通胀压力袭击全球 5美元在各国能买什么菜

 受极端天气及市场投机力量影响,近来全球基本食品价格“涨声一片”。当中国的大蒜、生姜、苹果等食品价格不断被炒到新高时,国外不少百姓发现他们也在面临吃饭贵的难题。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全球主要食品价格波动将持续5年。

《重庆商报》报道,做顿饭到底有多贵?韩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人们手持5美元(相当于33元人民币),前往所在地的菜市场和超市究竟可以买到些什么菜?

韩国

5500韩元 只能买到一棵圆白菜

在韩国,5美元约合5500韩元。在食品价格偏高的韩国首尔,5美元能买的东西还是比较“可怜的”。具体来说,荤菜类:5美元能买0.6斤左右的韩国本土产猪排,或0.8斤进口猪肉,或2个熟鸡腿,要买本土产的“韩牛”,只够买0.1斤的量;蔬菜水果类:5美元能买4个苹果,或2个大梨,或一棵圆白菜,或两棵奶白菜,或6个西红柿,或8个猕猴桃等。今年10月份,一棵大白菜的价格竟然超过了1万韩元(约合9美元),价格比平时涨了4倍,更是成为一条爆炸性新闻。

在韩国,生活消费中,普通民众花在吃上的钱还是占了很大比例的。这主要是因为韩国本土出产的蔬菜水果比较少,有70%以上的蔬菜水果需要进口。不过韩国人普遍奉行“身土不二”的原则,认为韩国人就应该吃韩国产的东西,所以韩国产的蔬菜水果反倒比进口的还贵。今年韩元兑美元汇率一路走高,韩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韩国统计厅11月1日表示,受新鲜食品物价大涨带动,韩国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4.1%,为过去20个月最大增幅。由于异常高温和频繁降雨影响了收成欠佳的蔬菜供应,韩国10月蔬菜价格同比涨49.6%,创历史新高。

印度

225卢比 能买两斤大蒜

5美元在印度能买到多少吃的?按照11月美元兑印度卢比中间比价计算,5美元约合225卢比。拿着这些钱,记者日前做了一次市场调查,在新德里一家中产阶层经常光顾的连锁超市里,225卢比大致能买到22斤土豆,或14斤洋葱,或2斤大蒜,或14斤西红柿,或50个鸡蛋,或10斤圆白菜,或6升盒装牛奶,或7.6斤大米。当然,如果是在一般家庭常去的菜市场,价格会便宜20%至30%左右。

据统计,印度蔬菜价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84%。对于不断上涨的菜价,许多印度老百姓多有抱怨,认为收入没有增加多少,但食品价格却涨了不少。今年印度已成为20国集团中通胀水平最高的国家。印度财政部长慕克吉称,是气候原因导致食品的价格持续走高。

澳大利亚

5澳元 能买一棵芹菜

5美元,在今年7月份大约可以兑换到5.80澳元,而根据11月8日的汇率,只能换4.95澳元。买小号比萨还要添上5分钱。由于近期澳元的波动幅度很大,因此,我们暂定5美元相当于5澳元。

仅以悉尼为例,如果购买粮食的话,5澳元可以买5袋一斤装的通心粉或者5斤大米。如果购买海鲜,2斤左右的橡皮鱼或者小鱿鱼;运气好赶上特价的话,5澳元可买到2斤熟虾。蔬菜水果价钱则因季节而定,以长年可以买到青菜为例,5澳元约可买到22棵青菜。但批发型菜市场往往一周当中只经营几天,且购物环境并不理想,并不是悉尼人日常购物的场所。大型连锁超市是买菜首选,价格当然要比批发型菜市场贵一些。5澳元如果购买蔬菜,只能买一棵大白菜,7棵青菜,或一棵芹菜,或2斤西红柿,或一袋半斤的蔬菜沙拉;如购买肉类,可买到半只烤鸡,或者最便宜的烟熏肉一斤,或牛排一小盒(约半斤);如购买水果,现在可买到2个芒果。

今年以来,澳大利亚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8%。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澳大利亚统计局归类的26个食品种类中,有17个出现上涨。总体食品价格在一年来上涨1.7%。一年来涨幅最大的食品种类出现在蔬菜水果、快餐食品及饭店价格上,分别是3.3%、1.9%和2.4%。

俄罗斯

150卢布 只能买三斤西红柿

5美元在俄罗斯约合150卢布。在莫斯科普通超市里,花150卢布总共可以买到土豆、胡萝卜、洋葱和圆白菜各2斤,这些是当地人最常吃的蔬菜。年轻主妇叶卡捷琳娜对记者说,这些蔬菜是熬汤的基本食材,也可以单独做成土豆泥来吃。不过,据她介绍,人们一般不会只花150卢布来买菜,因为这些菜量只够普通家庭最多吃两天。而且品种也太过单调。但如果买其他品种的蔬菜,价格就不便宜了,比如150卢布只能买到3斤西红柿,或3斤辣椒。

俄罗斯蔬菜价格波动虽然受季节因素影响,但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俄国家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俄罗斯的蔬菜价格涨幅比欧盟国家高出6.2倍。俄罗斯媒体经过调查后指出,俄国内菜价高与人为哄抬价格有关。《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援引车里雅宾斯克州副州长格拉乔夫的话说,部分连锁超市为了追求利润,先从菜摊上买光了蔬菜并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过了一天半后再摆上超市货架,标价高出原价一倍。据《共青团真理报》报道,在一些土豆主产区,当地批发商采购土豆和西红柿的价格分别为每斤2.5卢布和0.9卢布,但是在首都莫斯科的菜摊上却以每斤30卢布的价格出售。报道称,实际上莫斯科的一些蔬菜批发市场已被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黑帮控制。

美国

5美元 买到三根黄瓜或一只烤鸡

菜比肉贵,这是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感觉很强烈的一点。在美国食品超市里,5美元可以买到一只烤鸡。以销售有机食品闻名的WHOLEFOOD店,是中产阶层及讲究生活质量的美国人经常光顾的食品店。5美元在这里能买到1斤小西红柿,或1.2斤迷你黄瓜,或1.7斤花椰菜,或1.2斤的芦笋等,而在普通家庭光顾的会员制的COSTCO,5美元可以买到3根普通黄瓜,或10个鸡蛋大小的西红柿,或5斤土豆,或一盒约1.2斤的小菠菜叶子等。

记者随机采访了2位美国妇女对蔬菜价格的感觉,她们都认为菜价今年一直在涨,导致价格上涨的因素可能是气候、美元贬值导致进口食品价格上涨以及需求扩张等,同样也是去年菜价下降后的反弹。这种感觉和美国官方公布的有关蔬菜的价格指数相一致。目前,美国食品价格指数较2009年9月提高了1.4%。牛肉、猪肉、鸡肉和奶制品的价格无一例外都在上涨,有的甚至上涨了20%到30%,是2年来最高的水平。蔬菜价格总体而言也在上涨。

尽管美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很低,只有不到1%的水平,但美国人也担心未来的价格走势。美联储日前推出的6000亿美元的定量宽松政策推高了美国的通货膨胀预期。美国农业部经济分析局预测,2010年底至2011年上半年,美国食品通胀率将可能达到2%到3%。

德国

3.58欧元 低收入家庭一天生活支出

在德国,5美元大约可以兑换成3.58欧元。家住柏林的克劳迪娅来自于德国典型的 中产阶层家庭。记者付给克劳迪娅3.5欧元,请她到当地一家廉价超市阿尔迪按照德国人的生活需求购物。10分钟后,她带回了下列物品:一棵圆白菜0.59欧元,一根黄瓜0.29欧元,2斤香蕉0.85欧元,还有0.59欧元一斤的大米,一个0.69欧元2斤重的面包和一块0.55欧元的植物黄油,总计3.56欧元。在德国,绝大多数家庭在阿尔迪这样的廉价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柏林一家阿尔迪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商品90%以上在3欧元以下。

克劳迪娅告诉记者,他们家每周在超市和菜市场里购买食品的支出在30到50欧元之间。3.58欧元相当于他们全家在家吃一顿饭的价钱。而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3.58欧元相当于一天的生活支出。德国《图片报》等媒体还因此称之为“3欧元现象”。

虽然5美元在德国看起来买的东西还不算少,但德国家庭主妇们仍然觉得“还不够”。克劳迪娅抱怨说,2年前一个鸡蛋才0.99欧元,现在至少1.29欧元,涨了近1/3。德国《焦点》周刊9日的报道说,德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平均上涨2.9%。特别是菜价,涨了10.2%,水果价格上涨了8.2%。

无论是已走出经济低谷的新兴经济体还是仍处于低迷状态下的欧美国家,菜价的上涨都成了困扰全球百姓的难题。英国《卫报》援引科学家的话称,受通货膨胀和人为投机等因素影响,全球主食和蔬菜价格已创2年来新高。食品价格的上涨让低收入者最先感受到了窘迫。

各国政府也已开始采取措施应对通胀。比如,韩国设法通过进口蔬菜来缓解“大白菜危机”,印度多次加息限制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俄罗斯部分地方政府则设法减少中间环节以杜绝投机。

对策

节约开支 各出奇招

如果物价飞涨,收入不变,该怎么面对通胀压力,各国人们被迫想出各种办法节约开支。

韩国:许多家庭主妇取消今冬腌制泡菜的计划。由于超市成品泡菜比自制泡菜便宜一半,很多韩国人购买成品泡菜。

许多信奉“身土不二”原则,只购买本地白菜的韩国人,开始购买便宜的进口白菜。

印度:调查显示,现在在印度,58%的人较少买新衣服,56%的人努力少用水电煤气,48%的人少打电话,43%的人压缩度假开支,40%的人减少外出娱乐。

英国:《卫报》近日为英国人应对通胀支招:购买本国出产的价格更便宜的蔬果、多寻找和使用折扣券、骑自行车上班、去野地里摘野菜吃、做兼职赚外快、在欧洲大陆度假节约飞机票钱。

意大利:家庭主妇组建互助购物团,直接从厂家团购;去跳蚤市场购买二手家具等;放弃买名牌。

中国:网友“晒”出省钱妙招:买价格较便宜的冻肉而不买鲜肉、避开早高峰出行、将早上买菜改为晚上买菜、去超市买特价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