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璇女儿什么时候出生:请家长学会“爱”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50:23
请家长学会“爱”孩子

请家长学会“爱”孩子

——透过案例看我们的家教

荣成三十三中学         刘永铭

天下父母谁都爱自己的子女,这合乎天理。但如何去爱,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我想就身边的几个事例,阐述我的看法。

事例一:孙某,初三学生。前几天我校所有师生徒步上山义务植树,孙某竟然躲在家里,逃避劳动。事后,班主任问他为什么未参加植树,他竟然说:学校凭什么让我们学生去植树,我不想也不愿去。班主任本着增强其劳动观念和集体观念的想法,于是说:好,你既然不想植树,那就擦一天的黑板吧,让同学们感受你的辛苦和诚意。孙某听后十分恼火,背起书包就跑,回到家中,父母听完儿子的表白,立马打电话质问老师,是不是因儿子学习不好老师借题发挥,班主任竭力解释说并不是因为你儿子学习不好才这样,每个学生都应该参加义务植树,逃避劳动是不可取的。家长竟然又无理的挂断了电话。要我说班主任的做法不为过。可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又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们爱劳动的习惯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的。列宁的母亲从小就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人书,当然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稍大一点就要他帮助做家务,照顾小弟弟小妹妹。母亲还教孩子们劳动技能,教儿女们使用针线,简单地缝补自己的衣服。女儿们稍大一点就教她们编织、刺绣和缝纫。父亲本人能够很好地使用木工具和镟工工具。他教孩子们学习手工劳动,男孩子稍大一点就教他们使用刨子、锯子、凿子和其他工具。男孩子们用小锯锯出像框、盛面包的盘子,用硬纸壳、木头、锡和箔制作玩具,几乎所有玩具(极少数例外)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成功使孩子们感到劳动的愉快,也更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降临到世界上,都必须劳动。没有劳动中国人民怎能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没有劳动怎能创造财富,没有劳动,国家怎能富强。

事例二:刘某,初三学生,有时不到校,教师询问家长,家长说孩子每天都按时到校,按时回家。老师和家长最后都来到了网吧,在这里发现了玩得正开心的刘某。第二天刘某高兴的背着书包来上学了,并扬言父母已答应给他买电脑了。原来他上学的先决条件就是父母必须答应给他买电脑,这样刘某才同意上学。但好景不长,不久老师和家长又在网吧中看见了他的身影。第二天刘某又重返校园,但眼圈红肿,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原来父母又答应他扯网线了。刘某又背起书包,回归座位了。但每天从他那疲惫不堪的状态以及布满血丝的眼睛里老师也读出昨晚他又上网到深夜。老师几次找他谈心,希望走出网络世界,好好学习,但他哪里能听进去,几乎走火入魔。长此以往,老师只能望洋兴叹,爱莫能助了。这样的日子还未坚持一个月,班主任就得到消息:刘某离家出走,去寻找“知己”的女网友了。

网络世界,虚幻的世界,在这里不用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可以随意吹捧,可以随意表白。刘某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在村里经济地位也是下游水平,但面对儿子的一步步无理要求,家长不是正面教育孩子走出虚幻的网络世界,而是再三迁就他,这就酿成大错。面对眼花缭乱、真真假假的网络世界,那些人生观不明确的大人们都迷失了方向,何况一个不谙世俗的孩子!亲爱的家长,孩子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且在我们家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满足,那些无理的或者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请求绝对不能答应他。像刘某的家长这样做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事例三:张某,女生,初三学生,姐弟二人随父生活。父亲由于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无所不好,母亲一气之下撇下一双儿女撒手人寰。学生贫困生补助费几次发放到张某的父亲手中,但仍唤不回他做父亲的心。他仍坚持让女儿辍学,到附近一家小工厂上班。老师几次告诫他,这样做是违法的,但他仍执迷不悟,并振振有词地说孩子是我的孩子,你们管不着。

抚养儿女,帮助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连起码的义务都做不到,更别提其他的。亲爱的家长请学学孟柯的家长吧。“孟母三迁”这个典故我想每个人都知道吧,母亲为了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竟三次搬家,最终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孟子在这里学会了对人要有礼貌,要有礼仪,并学会了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假设孟母不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不搬迁住房,可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就这样被埋没了。一个弱小的母亲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而张某的父亲,一个五尺多高的男子汉,竟连孩子最基本的教育都不管,你说这样的父亲称职吗?

事例四:陈某,初三学生,学生公认的 “公子哥”,从小就会讲究吃穿,追求时髦,花钱如流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嗜好极度膨胀。超市里经常有他的身影,身上穿的、手上戴的、脚上蹬的全是名牌。陈某家境富裕,父母对儿子花钱从来就没有“度”,有求必应,慷慨解囊。你想这样的孩子肯吃苦吗,学业能有所成就吗?从来未看见写作业,但每次都有作业交,这都是陈某用好吃的、好玩的甚至钞票换回的。即使生有聪明的脑袋,老师再怎么谆谆教导,长期养尊处优、一点苦也不吃的浪子能回头吗?陈某最终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着对父母的恨,永远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父母。

陈某的父母难道不爱他的儿子吗,爱,确实爱,爱得过分。换回的不是儿子的理解,而是恨。亲爱的家长,请学学别人是怎样“爱”自己的孩子。

李若禅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李燕是他的儿子。 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能成气候的。”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才功成名就。

爱绝不等于溺爱,爱绝不等于迁就他,爱绝不等于物质上的任意满足。为将来打造一个合格的人才所付出的爱才是真爱,才是高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