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酸锌片的价格:王琦VS王大凡-景德镇陶瓷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10:59



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出身不同的王琦与王大凡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走上了同一条艺术之路,成为了“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以人物瓷画著称于世,一个有“西法头子”之称,一个独创了“落地粉彩”。但不同的从艺经历、不同的内心感悟让他们的作品各具特性、风格迥异。一个以笔势豪放著称,一个因规矩严谨见长;一个空灵雅致,一个沉稳厚重;一个更具文人画气,一个则能雅俗共赏。
虽然一个壮年早逝,一个艺坛常青,但王琦与王大凡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个画派,他们在中国绘画艺术的星空里划出了光辉夺目的轨迹。

瓷器:雪枫
“珠山八友”的作品,在清末已崭露头角,民国中期其作品可谓闻名遐迩,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主要摆放在达官贵人、中产阶级以上的家里,是身份的象征。特别是王琦、王大凡创作的人物瓷画,其价格更是如同金玉,成为了当时的“官窑”。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收藏界尤其是江西省以外的城市,对投资收藏“珠山八友”作品概念朦胧,介绍“珠山八友”的资料缺乏,导致文博部门、商家、藏家将其归类为“民国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近年来,人们对文人瓷画艺术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往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珠山八友”作品有活跃起来的迹象。不仅在拍卖场上出现的数量多起来,而且其价格也在逐年上升,特别是有一定数量的大藏家开始注意这类拍品的收藏。那么,作为领军人物的王琦和王大凡,他们的作品经历了怎样的市场变化?市场潜力到底如何呢?

王琦:
从1万元到241万元

2008年10月20日,上海崇源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6号拍品王琦的粉彩《渔翁图》瓷板,经过激烈的叫价后,最终以241.5万元的高价落入藏家手中。这给当时偏冷的收藏市场点燃了一把热火。
时间退回到1995年,上海朵云轩拍卖王琦的4块人物瓷板,成交价是6万元。
2000年到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价格基本维持在1万到2万元之间,并没有太大起色。
2004年到2006年,王琦的作品出现在拍卖场的数量大幅增加,价格迅速攀升至10万元左右。
2007年以后,王琦的《竹林七贤》瓷屏在香港佳士得估价达到70万至90万元;而在上一年,王琦的作品终于完成了从1万元到241万元的飞天壮举。

王大凡:
跨入百万元名人之列

上世纪90年代初,王大凡一块标准瓷板的价位在5000元左右。1999年,他所绘《一苇渡江》瓷板的价格是8000元。
进入21世纪后,与“珠山八友”其他几位相似,王大凡一块瓷板的价格大约在1万到2万元之间,偶有精品能达到3万至5万元。
2002年,上海崇源拍卖的王大凡所绘粉彩人物四方对瓶以19.8万元成交,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8年,一件王大凡绘制的粉彩人物瓷板拍到了28万元。而在2009年1月2日的西泠拍卖会上,他作于1928年的《木兰辞》瓷板插屏落槌于112万元。这个价格使得王大凡也跨入了百万元名人之列,但与王琦作品拍卖最高价还相差129万元。

在近年的拍卖市场上,王琦、王大凡领军的“珠山八友”瓷器,市场表现强劲,精品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些明清官窑。但前进的脚步似乎还没有停止。从艺术角度而言,王琦的画比之黄慎、吕凤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大凡亦不逊于张大千、傅抱石。但从市场价格看,他们与这些画家还有一定差距。可以断定,“珠山八友”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们鉴赏力和认知度的加深,“八友”在中国艺坛上的地位一定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格魅力领军“八友”

作为“珠山八友”领军人物的王琦,1884年出生于江西省新建县。自幼家贫,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天资聪慧的他,少年时代便学会了捏面人,走街串巷糊口谋生。1900年,17岁的王琦挑着担儿来到了景德镇,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王琦在走街串巷捏面人的同时,看到这个以瓷业为主的景德镇,造就了许多绘瓷的能工巧匠和艺术家,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给他心灵带来了巨大震撼。偶然的机遇,王琦认识了以画瓷像而出名的前清秀才邓碧珊。比王琦大10岁的邓碧珊看到了这个年轻人不可估量的潜力,遂接纳他为弟子。王琦师从邓碧珊后,不但向他学习彩绘瓷像,而且也向他学诗文、书法等,从此踏上了攀登艺术顶峰之路。由于对绘画有特别的悟性,加上捏面人的根基,王琦的画技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快就超过了老师。
此后,王琦在景德镇中山路老弄口开了一家瓷像店,一方面以画瓷像谋生,另一方面又努力钻研文人画和粉彩人物画,并深受当时时派名家钱慧安的影响。1916年,王琦在上海看了扬州八怪的画,于是又改学黄慎,画技再次有了新的提高。这一年,鉴于王琦的画技高超,浮梁知事赠送他一块“神乎技艺”的牌匾,自此声名鹊起,财源滚滚。
由于收入渐渐丰厚,他在景德镇东门头自建了300多平方米的住房和画室,其中数间专供画友作画、住宿。作为名人的王琦,为人仗义大方,经济困难的画友向他借钱,都慷慨解囊,从不问及还钱之事。正因为非同寻常的艺术天赋和凝聚力,在20世纪20年代,他渐渐成了景德镇瓷艺界的核心人物,与汪晓棠、潘匋宇并称为民国初年三大名家,在他周围也团结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艺人。1922年,在喜好瓷艺的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知事何心澄的倡导下,于景德镇莲花塘成立了瓷业美术研究社,他和汪晓棠被推选为副社长。
1928年,王琦接受了一套八条屏瓷板画的订货,便邀请了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等七位名家共同创作。同年夏天,这八位志同道合的瓷画家聚会五龙庵,在王琦的倡导下,确定农历每月十五雅集一次,轮流做东,在各家品茶饮酒、题诗作画、品评画理、切磋技艺,以画交友,仿效古代文人墨客之闲情雅趣……故名“月圆会”。“珠山八友”也从此诞生,并对景德镇的瓷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王琦自然成为了“八友”之首。
1933年,“月圆会”刚刚成立6年的时间,此时的王琦正处于艺术巅峰。然而,一次意外的摔跤,王琦得了中风,延至1937年,因病去世。此后,家中便开始没落,他的夫人熊仁堂靠变卖他的一些遗作为继。王琦一生没有子女,但带了4个养女,并认刘雨岑为义子,他把毕生的心血凝结在了瓷画创作上。王琦在最底层、最艰苦的环境中,由一个没有文化的捏面艺人,到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家,进而成为备受尊崇的景德镇陶艺家中的领军人物,没有顽强的奋斗精神、过人的才华以及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是难以成就的。

勤奋进取终成大家

王大凡是继王琦之后“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他出身儒商家庭,祖上因避乱从山西太原迁居安徽黔县,后父亲王家耀又迁至江西省鄱阳县皇岗镇。1888年3月,王大凡出生于此。幼年他在私塾读书,且习中国画,有良好的绘画基本功。然因生意失利,原本殷实的家庭便急转直下,9岁的王大凡在读了3年私塾后辍学。他先后在理发店、屠宰坊、布店当学徒,饱尝了世间的炎凉和生活的艰辛。直到1901年,王大凡才随父母及二哥到景德镇投靠大姐,并在姐夫开的红店学画粉彩图案技术,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瓷画艺术生涯。
3年学徒期满后,王大凡就在姐夫的红店里独立画瓷。1910年,汪晓棠受聘来店绘瓷,这给王大凡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受诚意感动,汪晓棠欣然收下比自己只小3岁的王大凡为徒,允许他临摹自己的画作,并且将诗、书、画、印全盘传授。凭着聪颖的悟性和勤奋的习练,王大凡的艺术才会逐渐崭露头角,其瓷画彩饰精美,风格独特,深受海内外瓷商青睐,许多红店老板争相高薪聘请。但他不为名利所动,始终留在汪晓棠身边,照顾起居,聆听教诲,以利其技艺提高。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1913年,王大凡救助了周小松,但却得罪了当地帮会。在帮会的干涉下,王大凡不得已离开了姐夫的红店。天无绝人之路,在汪晓棠、王琦等人的帮助下,王大凡开起了“希平草庐”画室,打开了自己艺术人生的自由空间。
1915年,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是中国工艺品,也是景德镇瓷器首次在国际最高舞台获此殊荣。从此,声名大振,利与益绘至沓来。但王大凡淡定自若,在画室悬一书轴,写“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静勤”,以此警勉。
1922年,王大凡加入了瓷业美术研究社,无偿对社员们进行辅导和培训,打破了门户之见,扩大了艺术视野,吸收了外界的清新空气,形成了一股以文人瓷画为特色的“新粉彩”潮流。好景不长,恩师汪晓棠





雅致空灵 潇洒放达

王琦才华横溢,传世之作较多。他的人物瓷画在当时独树一帜,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尤其善神道人物和古典人物,作品件件精彩绝伦,罕有粗制滥造之作。
捏面人练就的造型能力,使他在学习瓷板肖像画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此时,受西洋画风影响,作品具有写实风格。他对人物面部结构有着深刻理解,对素描关系能生动把握,准确、生动、自然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已远远超过了老师邓碧珊。他初时用没骨画法画人物头像及手足部位,彩绘渲染层次分明,表现出立体效果的肉质感,烧炉后人物头像栩栩如生。同时,受钱慧安绘画艺术的影响,他的人物画逐步走向成熟,设色细腻,头像逐渐以线条加以刻画。
1916年王琦赴上海参观海上画派画展,接触到“扬州八怪”,尤喜黄慎画风,此后便深得其笔意精髓。黄慎用笔自由奔放,气势豪迈,达到了书即画、画即诗的艺术境界。陶瓷与国画的材质上虽有不同,但王琦却能做到殊途同归,这是已将此法烂熟于胸的结果。王琦画中“钉头鼠尾”的衣衫乍看刚劲粗豪,细看却是刻意经营、一丝不苟。他注重眼神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对传统故事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动态、神韵等都能刻画入微,既有立体感,又富有时代感。此时,王琦虽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清新空气,但狂放崎岖、典雅飘逸的画风,仍保留着黄慎的影子。
王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诗、词、书法、绘画等皆擅长,这使他在晚年开始摆脱钱慧安和黄慎的影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勾线用笔老辣,线条浑厚简练,衣纹虬结生姿,整而不乱,比黄慎更有力度,也更概括,与题记的草书表现形式相得益彰,达到了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
简而言之,王琦着意于文人画的雅致空灵,画面简洁,风格潇洒放达,主题突出鲜明,配景甚少,大有前辈文人画派之遗风。他用笔豪放洒脱,笔意纵横挥洒,如惊蛇出洞,又运转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沉稳厚重 雅俗共赏

作为继王琦之后“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王大凡将诗、书、画、印充分运用到陶瓷装饰上,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蕴诗的艺术风貌。他兼工带写,以画仕女、文人著称。其风格和追求,都以雅俗共赏贯穿。
受恩师汪晓棠的影响,王大凡早年的文人画情结较深,艺术表现上追求雅逸之气,线条流畅细密,强调逸笔草草的写意性,留有沙山春、费晓楼、钱慧安的痕迹。1916年,与王琦赴上海观摩归来之后,受海派画家马涛影响,逐渐洗去纤细泥古之画风,亦工亦写,可根据绘画题材,或用铁线描绘画,或用游丝描勾勒,如行云流水。
20世纪30至40年代,王大凡针对市场需求在题材的选择和画法上,作了一定的妥协,作品色彩艳丽,器皿装饰增多。受某些西洋画意识的影响,无论是人物还是山石、树木,或是桌、椅、门、窗等道具的体量感均得到加强,结构严谨、雅俗共赏的特征颇为明显。
1939年,王大凡在浅绛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画意更浓。这种技法为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从此,他进入了自己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
王大凡晚年逐渐摆脱了前辈画家对自己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此时的作品,画风古朴,用笔纤秀,师古而不泥古,能巧妙地把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结合起来,画风纯正。他以行书笔法入画,沉稳而洒脱,线条遒劲。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程式。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层次分明,笔法一丝不苟。同时,设色绚丽照人,填色厚实,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
在长达60年绘画生涯中,王大凡着意于表现体量感,瓷艺风格沉稳厚重,构图布局严谨有加,用笔流畅飘逸,主题与配景相辅相成。王大凡笔下的人物秀润,纹理清新,其刚劲流畅的行笔,气韵浑成,且游刃有余,让人流连忘返。(据《中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