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灰类似的词语: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专业音响入门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1:07
 专业音响入门讲座

 

音箱作为声频的终端器材,仿佛人的嗓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套音响的好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择一对好的音箱是一套音响成功的关键所在,来不得半点马虎。然而纵观当今音响市场,成品音箱品牌不下数百种,其中不乏著名的国际品牌:如美国的BOSE(博士)、JBL、INFINITY(燕飞利仕)、Westlake Audio(西湖)、PolkAudio(音乐之声):英国的ATC(皇牌)、B&W、T annoy(天朗)、MonitorAudio(猛牌)、KEF、HARBETH(雨后初晴):丹麦的(皇冠)DYNAUD10(丹拿)、DALI(丹尼)、Jamo(尊宝):德国的Heco(德高)、密力(Maagnat)、ELAC(意力);法国的梦幻之声(VIS10NACOUSTIQUE)、JMLab(劲浪):国产精品有美之声战神系列、金琅、惠威、新德克、福音、小旋风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天差地别。即便是同品牌同系列的音箱,往往音质高出一丁点,价格就会成几何积数倍上升。这正是因为自人类发明电子声频工程以来,唯音箱进步最慢、技术最薄弱。据英国《发烧天书》记载:一部成名多年的英国老牌长青树音相Rogersls 3/5自六十年代推出,畅销近四十年,其音色这纯正优雅,至今仍为众多资深Hi-Fi发烧友视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在音响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实在有些令人费解。所以您可千万别小看了音箱的打造,别以为音箱只不过是把几个喇叭与几个Hi-Fi或Hi-END箱。音箱的学问大了,大到没法用书写,各家各派众说纷纭。正如医学界的中医与西医之争,或如医治一些疑难杂症:说得明白的治不好病,治得好病的却说不明白。然而对消费者而言,我们只要学会如何鉴别与挑选就成。那么有没有一种通俗简便的方法,让毫无经验的大多数消费者不是凭贵价、不是碰运气,而是凭下面介绍的音箱试听“七要点”来学会判断一对音箱的好坏:

  1.试听前对音箱的初步了解

  对于一对音箱的最初了解,可用“观、掂、敲、认”的步骤来鉴别:即一观工艺,二掂重量、三敲箱体、四认铭牌。

  外观工艺就是从音箱外表的第一印象来判断该产品档次和品质优劣:用天然原木精工打造的音箱当然最好,许多天价级的世界名牌至尊音箱,包括意大利的Chario(卓丽)、Guarneri Homage(名琴)等,但此类好箱因环保、资源匮乏加工工艺难度大,时间长等因素,绝不会普及得象随处可见的“飘柔”洗发水,价格肯定没法低。故常见的音箱均是以MDF中密度纤维板表面敷以一层薄薄的木皮做装饰:敷真木皮精工外饰的音箱,尤其是如酸枝、雀眼、花梨、胡桃、桢楠、红橡等珍稀木皮,其天然木纹视觉效果极好,手感滑腻舒适。尤其以对称蝴蝶花纹真木皮经多层涂复打磨钢琴亮漆者,大多均可视为中高档精品音箱,仿冒品极少。用PVC塑料贴皮的箱子属大路货,虽做工精细,最好也只能算中低档货色。而以本纹纸贴面装饰的箱子虽然看上去极时应多注意箱体背后的贴皮接缝和喇叭安装位挖扎工艺是否精确到位。假冒伪劣产品一般都不会注意这些细节,因而稍加用心即可正确判断。

  DEBUG评论:实际上,真正的原木箱子我们就算在HI-FI箱子上,几乎也是见不到的。因为能够满足制造音箱要求的木料极为罕见,如Chario在很多顶级产品上使用的木料,是生长40年以上的顶级意大利红橡木,按照意大利的环保法律,每砍伐一棵此类树种,购买者必须在木料价格外另补种10棵同类树苗。

  二是掂重量:好的音箱大多是以18~25mm的优质MDF粒子板打造、高档旗舰级音箱则是以紫檀、黄柚之类的超重实木或多层复合胶合板来打造,所以重量非常惊人。往往一对音箱净重就达五六十公斤。中低档大路货多半采用质地松软的刨花板,仿冒伪劣产品更采用质量低劣的纸胶板,故重量一般较轻。音响界常有“内行看质量、外行掂重量”之说,重的音箱肯定比轻的音箱要好些。但要警惕不良商家在音体底部灌沙石水泥增重以欺骗消费者。

  DEBUG评论:这里要注意一些使用曲线箱体设计的木质音箱产品,虽然曲线箱体外观好看而且对于声学设计有利,但出于加工工艺的需要,这些箱体使用的木料坚实程度往往不如纯方型结构的产品来的结实。这颇有点两难的尴尬。

  三是敲箱体:用指节敲击箱体上下左右前后障板,箱体各面均发出沉实而轻微的脆响,感觉板材质地坚硬厚实、内部有多根加强筋支撑,箱体结构合理、结实,有多种隔音和防驻波的措施等效果。该种箱体加工成本高、难度大,因而很少有假冒伪劣产品。如用指节敲击箱体发出“噗、噗”的空响,说明板材太薄,材质质量太差,结构不合理。且内部没有吸音材料或加强筋维系,从而导致箱体内有大量漫反射和驻波形成。选购这种音箱,绝不可能获得好的重放效果。

  四是认铭牌:真正好的音箱都有一快制作精良的镀金或镀铬铭牌标记,铭牌上一般都有镌有鲜明的商标、公司、名称、产地、相应指标等。进口箱则有英文如:Made in xxx或Manufacture及相应商标、音箱指标等。如果仅有Designin……(XX设计)或含糊其词地只标一个国名,甚至除了简单且极不严谨的几项基本指标外既看不出产地,也看不出厂家,商标也没有注册标记。这类三无产品多数均有仿冒、伪劣之嫌。名牌音箱十分注重品牌形像和企业知名度,因而所贴铭牌标记十分规范、精致,各项指标及企业名称、产地一应俱全。有的铭牌甚至是用薄金属镀24K真金制成,上面的字体还有凹凸感。产品不仅有出厂日期,有生产序号,甚至还有配对序号和随箱身份证。对于这类音箱,只要价格合理,一般都可以放心选用。

  2.从技术指标为判断音箱的优劣

  上面提到,成品音箱背后一般都贴有一张技术指标签:内容不外乎音箱的频率范围、灵敏度、承载功率及阻抗几项。其中灵敏率是音箱最重要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箱应该选配什么样的功放,需要多大的功率去推等等。大多数鉴听级家用音箱的灵敏度均在86-92dB之间,对同一台功放而言,在同等音量下(如音量旋至10点钟),灵敏度越高就意味着声音越大,音箱对功放的功率索取和要求就会越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对音箱好推些。很多商用OK厅用的专业音箱灵敏度都超过100dB,难怪许多人感觉去OK厅唱卡拉OK时声音非常靓,且毫不费力就能获得很大的音量。但您可千万别以为灵敏度越高越好,事实上,灵敏度超过92dB的喇叭都是振盆比较轻、薄的金属盆、PP盆之类,会导致功放驾驭喇叭的控制力受损,从而导致音质偏薄、偏靓、偏夸张、偏硬朗,少了许多音乐的细节和韵味。不大适合作Hi-Fi鉴听用。而许多声音厚实柔和且充满音乐味的名牌音箱通常灵敏度都比较低,如英国皇牌ATC、意大利名琴、卓丽等顶级喇叭的灵敏度仅82dB。这类音箱往往极难伺候,需要输出电流极大的巨无霸功放方可让其工作在理想线性区域,代价绝不会小。

  DEBUG评论:多媒体音箱使用的大都是很高灵敏度的喇叭,其实一个重要原因是低灵敏度单元需要较高功率的功放来推,在功放上增加的成本就不是一星半点啦。

  另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频率范围。例如某书架箱的频率范围是60Hz~20KHz±2.5dB,60Hz表示音箱在低频方向的伸展值。这个数字越低,音箱的低频响应就越好:20KHz表示该音箱可达到的高频延伸值。该数字越高,表明该音频特性越好。而后缀的±2.5dB则表示上述该段频率范围的失真度大小,失真度越小,频率响应曲线就会比较平坦。一些音箱标注的失真度是±3dB,其频率范围应会变得宽一些。有的音箱不标明该指标,频率延展范围就会变得很宽。例如上述指南针一号箱如果不注明失真度控制在正负 2.5分贝范围内,频率范围就可以标成40Hz~23KHz。需要指出的是,不标注失真度的频率范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厂家明知故犯,只能涉嫌其居心不良,有意欺蒙消费者,同时也说明该音箱指标不规范,厂家对自己的产品缺乏信心,很难让人放心选购。

  承载功率是音箱的一项参考指标,用多少瓦来表示,该指标并不能说明音箱质量的好坏,只是为选配功率放大器提供参考依据:譬如说一对音箱的承载功率标注为10~200W,即说要推动该音箱所需的功放至少要具备10W以上的输出功率,但忌用大于200W以上的放大器作满功率输出。否则可能有烧箱之虑。一般而言,家用音箱绝不会有推不动之虑,只有好不好推,推好推坏的问题,200瓦以下的承载功率对一般家庭的使用已是大大有余了,不刻意追求过高。

  音箱还有一个指标是阻抗值,一般以8Ω为其标称值,绝大多数二分频书架箱的阻抗值均为8Ω,多单元多分频的座地式音箱也有6Ω、4Ω的。阻抗值越小,需要推动的电流就越大,要求的功放功率也相应高一些。以笔者意见,家用音箱最好选8Ω阻抗的较为好配功放些。

  3.好的音箱应该具有明显的个性

  在现代音响器材中,音箱可谓最古老而神奇的成员。有人说它具有“灵性”和“生命”,说它是一个国家民族风格和历史与文化的沉淀物。的确,以名牌音箱而言,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所打造的音箱无不烙上生产国国民的文化素养、天生秉赋和性格牲征。尤其品质愈高,愈上档次的音箱,这种个性特征就会越明显。其次,对使用者而言,同样优秀但个性不同的音箱,还存在着对不对口味,喜不喜好某种风格的问题。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些人喜欢风风火火、热情奔放的大豪风范,有人钟情温文尔雅、清逸憩淡的隐士性格:有人爱好场面恢宏的交响乐、重金属打击乐、摇滚乐:有人偏乐于小桥流水般的田园古典乐、悠雅宛约的独奏乐,以及甜润厚重的人声重放……能按自己的品味选中理想中的音箱固然是件美事。倘若不明究理,人云亦云地选了对与自己口味相勃的音箱,那就非常令人扫兴!毕竟这笔投资不菲。所以笔者建议您在选购之前不妨多了解、多试听、多跑跑正宗的音响精品店、听听朋友的意见、听听专家的意见。同时还要明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风格?不妨多问自己几回,咱这音箱究竟买来干什么?听音乐?看影碟?唱OK?还是……

  就音箱本身的风格而言,时下音响业界流行所谓美国声、英国声、欧陆声等等,美国音箱侧重于强劲的力度和庞大的动态,特别是美国西部出产的音箱:如JBL、BOSE、Genesis(创世纪)等。往往表现出一种洒脱豪放、粗犷大度的音色个性。这也许与美国西部牛仔们在北美草原纵马狂奔的豪迈气质不无关系。美国地域辽阔,西海岸山川崎峻、林木葱茏、丽日蓝天、物产丰饶。加上西部牛仔们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好莱坞文化艺术的渗透,使西部出产的音箱音色鲜明靓丽、声音干净利落、大开大阖,豪迈粗犷中透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潇酒与自信。各类指标的富余量都非常大,特别适合摇滚、爵士及重金属打击乐、专业OK厅等场合。但在小提琴独奏、古典弦乐方面音乐味稍淡。然而在美国东部地区生产的音箱却因地理环境因素而更多地受到英国和欧陆文明的影响。加上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崇尚古典交响乐,每年都会以大量的演出影响着地域文化。故而东部地区生产的音箱诸如INFINITY(燕飞利仕)、Westlake Audio(西湖)等品牌,则兼有柔和细腻与宽广明亮之风格。无论音乐的解析力、速度感、音场定位与松香味都明显区别于西部音箱而在欧州和远东地区大受青睐。

  英国音箱具有典型的欧洲皇家血统,音色柔美甜润,造型端庄素雅,华而不艳,天然木皮中透出一种温文尔雅的贵族绅士风度。数款世界级的老爷车音箱——Rogers(乐爵士)、Spendor(思奔达)、HARBETH(雨后初晴)就诞生于此。加上日不落帝国昔日的辉煌和中世纪文明的潜移默化,更兼伦敦潮湿多雾的地理环境和小桥流水般的田园牧歌,造就了英国声温柔、甜憩、细腻、稳重、斯文淡定。在家用Hi-Fi 甚至Hi-END领域中地位非常高,最适合表现古典弦乐和人声重放。可惜在表现大动态爆棚场面及低频量感方面效果稍逊。

  德国音箱则充分体现了日尔曼民族一丝不苟、严谨自律的敬业精神。音色自然、中性平和,干净清爽。尤以做工精湛而享誉业界,令人叹为观止。但严格来讲,德国箱音色稍偏冷艳硬朗,比较适合于流行音乐的重放。

  其它如法国、丹麦、意大利、瑞典、挪威等欧陆之声,则无处不渗透着法国人的机智浪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氛围,北欧人的活泼开朗和极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音色纯正自然、中高频略显夸张,但极富音乐味。且有很不错的兼容性,是家用Hi-Fi/AV兼用型的上上之选。

  至于国产精品音箱,本应也有“中国声”之说,最近有许多专家学者也在撰文炒作。可惜中国的音响业起步较晚,包括大多数在Hi-Fi发烧圈已有些名气的厂家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介入真正意义的高保真音响,目前倘未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故而很难用什么“声”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然而短短的几年,国产精品音箱已有了质的飞跃,笔者窃以为极少数国产精品已形成自己的风格雏型,但也只能用类似某国名牌而论,如惠威颇似美国声,而美之声战神系列和新德克经典系列,指南针系列更让人想到英国声(但也许爆棚和速度部份经英国正宗货色略强)。而小旋风、金琅则多多少少染了点欧陆风情:唯有张百良先生精心酿造的“苍海龙呤”书架箱风味独到,音色平和中性,细腻高雅,温柔而又不失豪放,外观更是以中国传统土漆经多层打磨,古色古香、浑然天成,还真让人感觉到有点“中国声”的味道呢。相信以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有夏商至盛唐的扁钟古韵和鸿篇巨制的宫延音乐为其基础,更兼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内蕴、丰富多彩的感情和儒释道之“中庸之道”、“合二为一”、“无为而治”等传统文化精髓夜陶,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有世界公认的“中国声”应用而生。

  4. 好的音箱应该是很耐听的

  不知您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您兴致勃勃地打开音响欣赏音乐时,初听尚觉音色不错,声音够威猛,尤其中高频明亮动人,低频也令人满意。但多听一会儿就感觉不舒服了,特“累”人,不得不关机走了。这种让人人感觉“累”的音箱留不住客人,因为它让人感觉“很吵”,吵得人心烦。音箱“吵”人说明该箱的失真较大,不耐听。肯定不会是好音箱。

  聆听品质优良的好音箱,仿佛是在品尝深埋地底三十年陈的花雕女儿线般主人倍感绵甜劲爽、回啤酒悠长。那种“甜甜的”、“暖暖的”音乐韵味会让您忘了时间、空间、甚至忘了自身的存在而陶醉于音乐的海洋中,无论听多久都不会厌烦。

  好的音箱失真度特低。因而无论音量大小都会令您听起来非常入耳。即便是把音量开到满功率,音箱爆得惊天动地,低频滚滚如仲夏沉雷,也只会让您感到贴近自然的逼真甚至恐怖的震憾力,但绝不会发出令您掩耳逃生的破响。

  一般而言:声音单薄、音色偏冷偏硬、速度过“快”的音箱都不耐听。可以肯定它们都是箱体音薄、吸音处理不力、分频器过余简化、喇叭档次较低造成的。自然称不上好音箱。好音箱是非常耐听的,它不仅能留着客人,而且聆听时间越长、煲得越熟、音色就越入耳。难怪那么多音响爱好者对此乐此不惫到痴迷的高烧地步!

  5. 好的音箱能听到音乐背景中最细微的讯息

  音箱对音乐细节的表达程度决定了音箱的解析力。解析力高的箱子,可以包含巨大的音乐资讯量,特别是音乐背景的资讯量。从而让人们能透过主题单元来听到更多的音乐细节、谐波余韵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音乐声场。试听台湾点将唱片《民歌蔡琴》(片号DJCD-96108)第一首“被遗忘的时光”,开始的几句是无伴奏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回升出我的心无坎 ……”好的音箱在表现这段时,歌声虽为清唱,但细节绝不单调,其间3秒、9秒、12秒、17秒句间的换气声,开启口唇的齿音及人声的尾音残响,清晰得仿佛蔡琴就在您的耳畔对您悄悄地呤唱。分辨率高的音箱,甚至能让您听到乐队演出时翻动乐谱、演奏人员的脚步在地上轻轻滑动的细微声响。千万别以为笔者是在神吹,只要CD录得好,重放的设备够档次,一切都是可能的。

  DEBUG评论:一分为二的看吧,至少在多媒体音箱上,齿音特别清晰的产品大都其实是分频处理有问题……

  好的音箱可以忠实地反映和再现光盘上录制的各种信号源,既可以爆到七彩,也能纤细到空气中的一丝颤抖也无可遁形。所以,挑选音箱前准备一张音乐资讯量大且平日里听得耳熟能详的CD,譬如台湾飞碟唱片录制的朱哲琴的《央金玛》(片号YT-84)就是一张音乐资讯量大得惊人的试机碟。聆听该碟,您可以透过朱哲琴那晶滢剔透的特异吟唱分辨出背景中珠穆朗玛呼啸的雪风,喜玛拉雅人推开柴扉,踏着清晨吱吱作响的新雪开始一天的劳作。甚至可以极清晰地听到不远处几只撒欢的藏北风谷画。分辨率不好的音箱是不可能提供如此丰盛的音乐大餐的。

  当然,在试听音箱分辨率时应慎用特别爆棚的讯号源,如人工电子合成的劲爆电影大片、强烈震憾的重金属摇滚乐、打击乐等,这类音乐固然能给人留下极深的感常受,但巨大的响度会掩盖器材许多先天的不足。同时也千万别将音量开到震耳欲聋,因为人耳对声音的响度承受是有严格限制的,一旦声音超过限度,吸觉就会变得迟钝,甚至难以忍受片刻。根本就谈不上判断什么音乐细节方面的事了。

  6. 好的音箱能让您听出准确的声像定位

  所谓声像定位就是指演奏中的每一样乐器在什么位置上发音。譬如一场大型交响乐会,声像定位好的音箱会让您感觉到如下图所示的乐团陈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群一般位于舞台左侧,钢琴、竖琴居左后,舞台右侧一般是大提琴阵,稍后为低音提琴阵。舞台居中分别是中提琴阵、长笛、双簧管、园号、大管、长号、小号、打击乐及定音鼓等。

  好的音箱可以极精确地再现层次分明的声场定位,即使你不是发烧友,在行家的指点下同样能听出各种乐器的声音发自您眼前虚拟的舞台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而绝非仅仅是从两只音箱点声源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的混合旋律。更好的音箱,在经严格声学处理、大小适中的专业试音室中试听,您甚至可以确切地感受到音乐演奏会上的那种特有的空间立体感和现场感!

  当然,就一般消费者而言,不可能有如此好的专业试音室供您试听,只能在音响店随意摆出的恶劣声学环境下选择音箱。不过这也不要紧,事先带上几张知道音乐器摆位的CD,如由捷克电台交响乐团奏、艾德里安.利珀指挥的殷承宗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现场录音从舞台面看:钢琴是摆在舞台前排正中偏左、右侧是大提琴、右后为低音提琴、中后为管乐号乐、左后为小提琴群等等。如果您坐在音箱正前方重放该录音,也应该感觉到同现场院非常接近的音场定位效果。即钢琴声绝对位于中间偏左侧。好的音箱应该能听出当钢琴独奏时琴声的高音部偏左而低音部居中,同时会感觉殷承宗的双手在钢琴左边和右边位置来回跳动而产生出的无比美妙的声像移动。差的音箱可能会同时听到音箱两边都有钢琴,或者本该属于右边音箱发生的低音提琴变成中间或左边发声,造成一遍混乱的声场。这种音箱专业的说法叫着相位特性差或相位错乱,肯定是不可取的。

  再如试听CD人声碟时,人声从左右音箱发出,但给您的实际感觉却是演唱者站在音箱中间一个其实根本就不存在音箱的位置上唱歌。这种现象就叫着空间声源结像。好的音箱,这样的声源结像几乎人人都可以感觉得到。极品音箱可让您在闭目聆听时感觉这人就在离您不远的正前方演唱,甚至可以让你感觉出人物的高度,演唱的口形大小。这也是所谓的“定位”,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事实上,能听出声源正确“定位”的音箱就是高度保真的音箱,当然称得上是好音箱了。

  7. Hi-Fi音箱与AV音箱并没有冲突,但是有许侧重

  随着家庭影院的持续升温,不少朋友在选购音箱时常打来电话咨询笔者,说时下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专门为配置“家庭影院”而设计生产的音箱,有些甚至是世界著名厂商专门为中国的“家庭影院”度身定造的。那么这些专门设计的AV音箱是否采用了什么新技术、新工艺,它们与传统意义上Hi-Fi音乐箱是否不同,两者区别有多大?许多朋友都表明自己选择的音箱应该是既能欣赏音乐,又能看看大片,同时偶尔还要玩玩卡拉OK,一鱼三吃!所以就拿不定主意究竟是选专用AV音箱,还是选Hi-Fi音箱除了极少数个性太突出的外,绝大多数都具有非常良好的声学还原能力,绝对能够很好的胜任“家庭影院”的各种声音效果。即使是诸如猛牌700仔这样的小型书架箱,虽因单元所限低频不足,但加上一只有源低音炮也照样能劲爆到极!唯一不同的是,所谓家庭影院专用箱仅仅是在喇叭上作了一点磁屏蔽处理以防和电视机靠得过近(一般35公分内)而磁化荧屏。再就是有意将分频器低频端提升夸张一些以加强低音效果。喇叭的振盆也尽量选用轻、薄、刚性一些的材料以求速度快些、灵敏度高些。大多数AV音箱本身的素质并不高,且失真往往也比较大。但用于看欧美动作片时往往音量均开得较大,且有许多精彩激烈的镜头吸引了您的注意力而无暇分心去留意音响的表现。这就巧妙地掩盖了许多先天不足与失真,并不符合真正的家庭影院音箱要求。真正的家庭影院用箱要求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良好的声场还原,同时也要绝不吵人。这些要求与此同时Hi-Fi音箱如出一辙。真正好的音箱是不可能将家庭影院拒之千里的。但只能用于家庭影院的所谓专用AV箱肯定不是什么好箱。一般而言,每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音响大展中,许多上榜的五星级音箱排队行榜上从来就没有“家庭影院”专用箱。事实上,针对中国市场的家庭影院专用箱是因在我国广为流行的VCD需要而派生出来的大众化廉价产品。之所以有今天敢与Hi-Fi音箱论短长的地位,多半是出于厂家商家的炒作和广告的误导。因此在您配搭家庭影院时,笔者提醒您应优先考虑习一对性能优异的Hi-Fi音箱作为主箱。其余中置、环绕,也应严格按上述各条要求试听选择,最好买正规Hi-Fi厂家出产的名牌产品为准。顺便说一句:对既要欣赏大片,又偏爱玩卡拉OK的朋友来说,选一对三分频落地箱既可免去配低音炮的麻烦,也可免去怕烧高音单元之虑,您不妨多加注意。

  音箱由哪几部分组成?

  市面上的音箱形形色色,但无论哪一种,都是由喇叭单元(术语叫扬声器单元)和箱体这两大最基本的部分组成,另外,绝大多数音箱至少使用了两只或两只以上的喇叭单元实行所谓的多路分音重放,所以分频器也电告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音箱内还可能有吸音棉、倒相管、折叠的“迷宫管道”、加强盘/加强隔板等别的部件,但这些部件并非任何一只音箱都必不可少,音箱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只有三部分:喇叭单元、箱体和分频器。

  为什么有些音箱用两只喇叭单元,而有的要用三只,还有用四只、五只的,用一只行吗?

  喇叭单元起电-声能量变换的作用,将功放送来的电信号转换为声音输出,是音箱最关键的部分,音箱的性能指标和音质表现,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喇叭单元的性能,因此,制造好音箱的先决条件是选用性能优异的喇叭单元。对喇叭单元的性能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承载功率大,失真低、频响宽、瞬态响应好、灵敏度高几个方面,但要在20Hz-20KHZ这么宽的全频带范围内同时很好兼顾失真、瞬态、功率等性能却非常困难,正如道路警察,如果管得太宽肯定会顾此失彼,而各管一段就容易得多,喇叭单元也是这个道理,最有效地解决方案就是分频段重放。为此喇叭厂生产了不同类型的单元,有的只负责播放低音,称为低音单元,播放中音的叫中音单元,高音单元只负责播放高音,这样例可采取针对性的设计,将每种单元的性能都做得比较好。

所以,尽管可以采用一只全频带喇叭来设计音箱,不过出于上述考虑,用多个单元的组合来覆盖整个音频频段的设计方式还是占了绝大多数。具体用几只单元,取决于音频范围的频率划分方式,如果是简单地分面高音和低音(或中低)两只喇叭就够了;如果是分高、中、低三段的三分频音箱,那么最少也得用三只单元,现在两只低频单元并联工作的设计方式也很流行,这样总的单元数便可能达到四只;有些大型音箱的频段划分得更细,如果再采用单元并联工作的设计,总的喇叭单元数就会更多。在音箱的资料或说明书上通常有“X路X单元”

  DEBUG评论:这篇是叶新海先生的著名入门作品。顶级的音箱中,倒是有只使用一个全频带单元的,其实,如果全频单元当真能够做好的话,它的很多优点不是多单元音箱能比的。不过全频带音箱确实是几百元的比比皆是、数万甚至数十万的也不算很罕见,但恰恰几千元上头很难做出来更难做好。所以我们也就很少见啦。

  分频器是做什么用的?

  由于现在的音箱几乎都采用多单元分频段重放的设计方式,所以必须有一种装置,能够将功放送来的全频带音乐信号按需要划分为高音、低音输出或者高音、中音、低音输出,才能跟相应的喇叭单元连接,分频器就是这样的装置。如果把全频带信号不加分配地直接送入高、中、低音单元中去,在单元频响范围之外的那部分“多余信号”会对正常频带内的信号还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使高音、中音单元损坏。从电路结构来看,分频器本质上是由电容器和电感线圈构成的LC滤波网络,高音通道是高通滤波器,它只让高频信号通过而阻此低频信号;低音通道正好想反,它只让低音通过而阻此高频信号;中音通道则是一个带通滤波器,除了一低一高两个分频点之间的频率可以通过,高频成份和低频成份都将被阻止。在实际的分频器中,有时为了平衡高、低音单元之间的灵敏度差异,还要加入衰减电阻;另外,有些分频器中还加入了由电阻、电容构成的阻抗补偿网络,其目的是使音箱的阻抗曲线心理平坦一些,以便于功放驱动。

  喇叭单元有那些种类?

  喇叭单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按电-声转换的原理来分,有锥盆单元、平板单元、球顶单元、带式单元等类型,其中锥盆单元和平板单元比较适合做高音,也有部分中音单元采用球顶式设计;从所覆盖的频带来看,也有部分中音单元采用球顶式设计;从所覆盖的频带来看,喇叭单元又可分为低音单元、中音单元、高音单元和全频带单元。

  目前最常见的低音单元和中音单元从转换的原理上讲都属于电动式扬声器,它们多采用锥盆状的振膜,因为这形状的振膜设计成熟、性能良好。振膜材料则多种多持,有传统的纸质振膜,也有高分子合成材料(如聚两烯)制作的振膜,还有铝、镁等金属材料制作的振膜。对振膜的要求是刚性好(不易产生分割振动)、重量轻(瞬态响应好)、具有适当的内阻尼特性(抑制谐振),但这些要求并不容易同时满足,但刚性不够强;金属振膜的刚性很好,但阻尼又欠佳;聚两烯振膜比较好地廉顾了各个方面,近年来获得较多的应用。此外,还有些厂家采用很复杂的工艺制造振膜,“三明治”复合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上下两个表面之间夹着蜂巢结构的中间层,整体上具有很高的刚性,同时又有重量轻、阻尼好的特点,很有发烧前途。

  高音单元最常用的是球顶式高音,从工作原理上讲也属于电动式单元。球顶高音的振膜可以用金属材料制造(如铝、钛、铍等),称为硬球顶,也可以用软质的织物制造(如蚕丝、化纤),称为软球顶,通常,硬球顶的高频响应比较好,而软球顶的声音比较柔和。近年来,带式高音和静电高音也得到一定的应用,它们共同的优点是振膜特别轻盈,因而高频响应出色,声音纤细透明,不过,这两种高音的生产如球顶高音那么容易,应用不太普及。还有一种号角高音,由球顶式的驱动部分加一个喇叭状的号角构成,它的特点是声音指向性强,而且效率高,因而在专业扩音领域的音箱中应用很普遍。还有一种同轴单元,实际上是低音和高音单元的组合,具体特点详见相关问答。 喇叭单元为什么要装在箱子里?不装箱行吗,比如用个支架来固定它们?

  不行,准确地说是低音单元必须要装箱,高音则可装可不装。有两个原因使得低音单元必须装在箱子里:一是为了消除“声短路”现象;二是为了抑制喇叭单元的低频谐振峰。先说第一个原因。低音单元的振膜在前后运动时,除了有向前方辐射的声波,两个方向的声辐射相位正好相反,即相差180度。由于低频声波的波长很长,其绕射能力是很强的,也就是说低频声波的方向性很弱,如果喇叭单元不装箱的话,后向辐射的声波就会绕到前面来与前方的辐射异相相消,总体上的前向声波辐射能量就被大大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声短路”。“声短路”现象必须设法消除,否则低频根本无法有效地辐射。如果把喇叭单元装在箱子里,振膜后方的辐射被箱子阻隔,也就不会形成“声短路”了。

  第二个原因,每一只电动式低频单元都有一个低频谐振点,在此谐振点上的输出达到一个峰值,但失真也很高,瞬态响应非常差,如果对此谐振峰不加以抑制,势必严重影响重放的音质。如果将单元装箱,箱内空气的劲度就会对振膜的运动产生抑制作用,这样就达到了压低谐振峰、改善性能的目的。另外,通过含理选择箱体的结构和参数,可以达到拓宽低频响应的目的,设计良好的倒相箱、无源辐射器音箱、传输线音箱都能获得这样的效果。

  高音单元为什么可以不装箱呢?因为高音的波长短,绕射能力弱,不存在“声短路”现象,也不象低音单元那样需要抑制低频谐振峰,所以,对于高音单元,音箱的作用只是一个支撑。

  箱体一般用什么材料制造?

  箱体一般用木质材料制作,因为木材容易加工,表面处理之后能得到和家具一样的质感容易跟居室环境协调一致。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人造中密度纤维(MDF)板,这种材料强度高,而且不易变形,不开裂,表面还非常平整,无须打磨就可以直接粘贴木皮或PVC装饰。有些音箱也采用狼子野心花板制作箱体,刨心花板也有不易变形形裂、表面平整的特点,强度也可以,不过一但受潮后就容易损坏,所以通常只用于廉价的低档音箱。还有用天然实木板制作箱体的,不过天然实木成本比较高,而且处理不当容易开裂变形,所以近年来的应用越来越少,一般只用于高档音箱,主要是取实木的质感比较高级(特别是名贵木材)这一优点。当然,箱体不一定非得用木材来做,用塑料、用金属甚至用石板都可以,但这些材料制作的音箱并不普遍。

  实木音箱的声音比人造板音箱好吗?

  不能这么说。理论上讲,箱体只要足够坚固不发生振动,用什么材料都没有区别。音箱的声音主要是由喇叭单元、箱体结构设计、分频器这三大要素决定,而跟箱体材料用实木还是人造板,甚至用塑料、用金属都没有关系。

  音箱是如何分类的?

  音箱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按音箱的声学结构来分,有密闭箱、倒相箱(又叫低频反射箱)、无源辐射器音箱、传输线音箱之分,它们各自的特点详见相关问箱。倒相箱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从音箱的大小和放置方式来看,有落地箱和书架箱之分,前者体积比较大,一般直接放大地上,有时也在音箱下安装避震用的脚钉。落地箱由于箱体容积大,而且便于使用更大、更多的低音单元,其低频通常比较好,而且输出声压级较高、功率承载能力强,因而适合听音面积较大或者要求较全面的场合使用。书架箱体积较小,通常放在脚架上,特点是摆放灵活,不占空间,不过受箱体容积以及低音单元口径和数量的限制,其低频通常不及落地箱,承载功率和输出声压级也小一些,适合在较小的听音环境中使用;按重放的频带宽窄频带音箱之分,大多数音箱其设计目标都是要覆盖尽量宽的频带,属于宽频带音箱。窄频带音箱最常见的就是随家庭影院而兴趣的超低音音箱(低音炮),仅用于还原超低频到低频很窄的一个频段;按有无内置的功率放大器,可分为无源音箱和有源音箱,前者没有内置功率放大器,可分为无源音箱和有源音箱,前者没有内置功放而后者有,目前大多数家用音箱都是无源的,不过超低音音箱通常为有源式。

  密闭箱的特点是什么?

  密闭音箱的喇叭单元装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箱体内,这样,振膜向后辐射的反相声波就被箱体完全阻隔,不会跑到箱外去和振膜前方的正相声波相抵消,解决了“声短路”问题,使低音能够有效地辐射。密闭箱的低频衰减特性比较其他类型的音箱都平缓,形同一个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衰减曲线,这意味着它具有各类音箱中最好的瞬态响应。同时,密闭在箱内的空气形成一个强劲的“空气弹簧”,能有效抑制振膜在谐振频率处的位移量,减少非线性失真。不过,空气的劲度也使喇叭单元的低频谐振频率上升,使音箱总体的低频下限比单元在自由空间的条件下有所上升,与倒相箱、传输线音箱这些设计相比,密闭箱的低频下限相对要差一些。还有,振膜后向的辐射得不到利用,致使其效率也要低一些。

  气垫式音箱和密闭式音箱是一回事吗?

  气垫式音箱最早由美国的H.01son和他的伙伴J.preston提出后获得专利,1950年被AR公司推广,代表性产品是当时名扬四方的AR-3(港台的发烧友称之为“阿三哥”)。气垫音箱是密闭箱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使用高顺性的喇叭单元并将箱体设计得足够小使箱内空气的劲度大大高于单元振动系统的劲度(一般要超过3倍以上),对单元的振动系统而言,箱内的空气对它的作用仿佛一个弹性强劲的气垫一般,这种音箱因此而得名。气垫音箱的失真低,瞬态表现相当好,曾一度深受欢迎,不过,这种音箱由于采用高顺怀的单元,灵敏度一般比较低。

  倒相箱的特点是什么?

  倒相箱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音箱,它在密闭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载导管(倒相管),导管一端跟箱内的空气连通,另一端通过箱壁上的开口(倒相口)通往箱外。当喇叭单元的振膜运动时,一方面直接对外辐射声波,另一方面又压缩(或扩张)箱内的空气。使箱内的控制气从倒相口排出来,这样,倒相口就成了策动空气的“第二振膜”,如果设计得巧妙,倒相管-箱体系统可以刚好使振膜后向辐射的声波倒相180度(倒相箱因此而得名),这样从开口处辐射出去的声波就与振膜前方辐射的声波同相了,而同相的辐射使声能得到叠加,于是加强并延伸了音箱总体上的低频响应。倒相箱和密闭利用了振膜的后向辐射能量,因而效率比较高。不过,倒相箱也并非十全十美,除了设计调试比密闭箱困难以外,开口处急速流动的空气容易造成气流噪声。另外,倒相作用本质上是利用声学谐振来达成的,因而由开口辐射的声波瞬态响应比较差。

  DEBUG评论:再次强调!倒相箱的倒相声波决不仅仅是“喇叭振膜背面的声波被反射出来”,而是半密闭箱体内空气被强制压缩产生谐振而发出的声波,声波来自管道内的空气而不是振膜!如果仅仅是为了将振膜后辐射声反射出来,要倒相管干什么?直接开孔不就行了?!

  无源辐射器音箱又有何特点?

  无源辐射器音箱又叫空纸盆音箱,其实是倒相箱的一种变体,它的工作原理与倒相箱十分相似,只不过用无源辐射器代替了倒相管。无源辐射器的结构跟喇叭单元类似,有折环和辐射声波的振膜,但没有音圈和磁路系统,振膜的运动完全受箱体就可以获得较好的低频响应,效率也比较高,但它也有区别于倒相箱的特点。优于倒相箱处理克服了倒相口容易生产气流噪音箱问题,不过无源辐射器音箱具有比倒相箱更陡峭的低频衰减特性,意味着瞬态响应比倒相箱还差。美国Polk Audio 公司是生产无源辐射器音箱最具代表性的厂家。

  DEBUG评论:现在在多媒体音箱上的低音炮上,空纸盆已经不少见了。不过有些产品在卫星箱上也用空纸盆,纯属胡来。

  传输线音箱有什么特别之处?

  传输线音箱与密闭箱或倒相箱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它利用了1/4波长的传输线来达到吸收单元谐振、抑制振膜位移、拓展低频下限这些目的。传输线音箱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低音单元后面接有一跟长长的导管(传输线),导管的长度取单元低频谐振频率(或稍高一点的频率)的1/4的波长,为了衫化,导管通常折叠于箱体内部,看上去象一个迷宫;连接喇叭单元那端的传输线截面积至少比单元的辐射面积大25%,然后逐渐变小,到传输线的出口处刚好等于单元振膜的辐射面积;传输线内敷设羊毛或玻璃棉等阻尼特质。传输线音箱与密闭箱和倒相箱等设计相比,具有更为深沉的低音,但以英国著名音箱专家Martin Colloms为代表的一些人则认为传输线音箱较难避免因传输线谐振所造成的音染。

  DEBUG评论:有些多媒体产品现在也号称使用了迷宫结构,其实只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变形倒相箱而已,真正的传输线设计,到目前我还没在多媒体音箱上见过。

  对于听声音真用得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一名言。首先你要自信你的耳朵不比所谓的“金耳朵”们差。人的听觉生理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膜和内耳听辨毛都会变硬,无法响应很高的频率。只有低龄儿童听觉器官的尺寸小,质地柔软,可以听到20khz以上的超声。而20岁以后就逐渐衰退了,50岁以上的人已难听到16khz的声音了。当然老发烧友们的技巧和经验比较丰富能补偿一点损失,但硬件逐渐变坏是必然的。所以,专业的主观试听评价需要有不同的年龄、性别的人员来参加。只要没有听力缺陷,你也可以当评判员。当然一些最基本的测听技术和常用主观试听评价的用语还必须了解,并把握住确切含义和分寸。

  初学者从纯音试听开始

  最先可以熟悉一下纯音,正弦单频交流信号的声音,这也是检查音响设备静态性能好坏的一种方法。最方便的方法是播放雨果发烧碟(一)》的最后17至45段,这里是正弦信号从25hz开始以1/3倍频程为一台阶至20khz,一共29段。如有优质的模拟正弦信号发生器则更好,信号源中没有高次谐波也不需用cd机。从第17段开始向后放,音调逐渐提高。若电平不变的话,开始响度也逐渐增强;到27、28(约三四百赫兹)段时音量就不再上升;至40、41段(约七八千赫兹)后,音量又开始下降。若设备不好,中间音量较平坦的段落就会变窄,听音乐时高音域和低音域分量都不足。若整个频域的音调感不是逐渐上升,某个段落有突变,如19段听起来反而比20段更硬、更响,这就说明19段(40hz)处声音有互调,即原40hz低音上,有较高频率的音串入,所以音调也高了,响度也大了。很多劣质音箱这时就会显现原形。正常听音乐时,某一频率一会儿就过去了,并且大多时间同时就有很多谐波成分,靠声音的感觉不对去辨别设备的毛病,初学者操作就比较困难。纯音试听就容易操作多了。

  房间声学环境有缺陷,如有驻波、共振或冲着听众席的反射面,也会使不同频率上的响度不均匀,可以变换一下音箱摆位或房间家具摆放,找寻瓷涿婊蚬舱裨蠢唇饩觥5ヒ坏拇恳粑榷ā⒓虻ァ⑷菀渍页龃釉谄渲械脑右簟?

  另外,几个关键频率的音调25hz(17段),40hz(18段),500hz(29段),1khz(32段),2khz(35段)和4khz等应该心中有数。不少音箱包括低音箱实际上并没有25、40hz的低音,不少人把较响的60—80hz左右的中低音当作次低音在感受。同样,2khz、4khz的声音听起来也很刺耳,但它并不是人们要追求的12khz以上的高音。理解听感描述词汇实际声音就复杂多了,声音的听感描述总要用词汇来表达,但词汇中数形容词最微妙。如果要从外文的描写翻译过来就更难了,笔者手中有一份英文的音质评价用语说明,汇集了52个形容词,其中有些词连英汉词典上给出的中文注释就令人不知所云,怎样去理解表达的声音特性?所以越详细越微妙的描述可能越难确切,还是先简单一些。加拿大国家研究中心测试音箱音质时,让评判员填的表中用了十种描述,比较容易理解掌握,现解释一下它们在表达声音特性时的含义,对提高主观声音测听能力的人会有所帮助。这些词汇分别是:

  解析力:解析力也叫清晰度,描述声音清晰程度。听语言时,吐字干净利索,没有含糊不清之感。听弦乐曲时,有几把乐曲,什么乐曲容易分辨出来。听低音时,鼓点干脆利落,长号、大鼓各自音色表现正确,不似彩电或组合音响中那种嗡嗡之声不绝于耳的效果。

  柔和:听起来声音柔和温暖,让人感到顺耳舒畅,不刺耳没有沙哑之声。一般女声节目听这方面特性比较好,用迪斯科和重金属摇滚乐来听器材的这方面表现就不合适。虽然说这里的柔和指的是器材的性能而不是软件本身的内容,但软件节目本身就硬,用来听这方面性能就困难了。

  从音频信号特性讲,柔和表示中、低音还原正确,噪声和谐波失真小。器材的谐波失真会增加不良高音成分,听感生硬、刺耳、金属味重(好像金属材料发出的声音)。

  丰满:声音充实圆润,男中音和男低音这种感觉较明显。表现出器材频带较宽、特别是低音端延伸好,中、低音的频响均匀,混响适度。

  明亮:声音清脆透亮,有鲜活感,在女高音和童声以及弦乐小号的高音器乐中较易找到这种感觉。说明器材的中高音频平坦、均匀且失真小。若高音过头或带有失真,明亮就会变成刺耳。另外,也要有适度的混响,否则会有干枯的感觉,亮不起来。

  开阔宽敞:相反的描述就是狭窄、挤压,声场狭小,缺乏现场收听时那种宽大的场面。立体声节目这方面的感受与两个声道间的串音水平和平衡度有关。串音小、对称性好,混响正确,声场感觉就宽大。

  亲切:亲切或称现场感强是指声音好像贴近身边,伸手可以触及一般。一般中音段表现好的器材,这种感觉较强。

  噪声和失真:没有信号输入时,音箱中发出的嘶嘶声、交流嗡嗡声称为噪声,是器件或工艺不良的表现。失真是由于器材的线材不良或频响不佳,使原来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所致。没有输入时开足音量,在音箱一米处应听不到一点噪声,否则节目中需要无声时,就会有讨厌的背景噪音,平常使用时声音透明感就变差。失真即声音走样,与熟悉的原声比较就能听出来。

  力度:力度和响度意义不同。响度指声音感觉响。两套设备可以把同一个曲目,用响度计调到一样响。但一个可能响而平淡,另一个就响而有力。力度为声音有劲、有气魄,表示声音中低频成分较强,动态范围宽。光响不行,要响而不失真才有力度。

  最后两项为满意程度和保真度,这是总体印象并含有个人的爱好和愿望。自觉地用上述描述来比较不同器材发出的声音,就可以逐渐把耳朵练灵敏。

  当你的听觉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后,就要注意排除心理因素对听觉的影响。一个劳累一天的母亲在熟睡中,对汽车鸣叫或火车奔驰的很大声音都无动于衷,而对自己婴儿的啼哭或躁动却非常灵敏。这是一个被经常用来说明人类听觉系统有选择性的例证。

  在你试听某一音响器材的时候,设备的外观、价格和媒体狂轰乱炸的宣传,已给你造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价格贵,进口品牌,都会在您心理深处打上一个底分。所以,在你实际试听时要留神去掉这个底分。但心理现象是一种科学,不管谁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掉。所以专业主观试听要采用双盲法:一是听者看不到设备,音箱和设备都被透声不透光的织物挡住,只闻其声不谋其面;二是操作人员听不到声音,完全按仪器的指示送出声音。人类的生理听觉研究标明,只要音量略大一点,同样频率范围的声音给人的音调感就展宽了。所以,若两只音箱的灵敏度不同,系统不对总响度进行校正,那么灵敏度低的那对音箱得分就会吃亏。商家想诱导你买某一产品,试音时只要音量比别的放大些,你就会上钩。所以操作人员也不应该听到声音,以免把自己的观点无形中带给批判者。

  以前的主观试听采用a-b-a制,先放参考器材,然后放被测器材,再放参考器材,最后打分。后来发现这种程序仍有诱导作用,因为你知道第二段为被测声音,总要想听出些差别。现在较为先进的电能控制主观试听实验室已采用随机送样的试听方法。先给你听参考声,且随便你想听多少遍,再听被比较声同样可以听很多遍,这是训练阶段。进入试听评分阶段时,先给你听参考声,接着给你送另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到底是参考声还是被试听声是由电脑随机给出的,然后由你打分。如果你想再听一次参考声那可以,但要再重复刚才第二次给出的声音就不可能了。

  这样经过若干轮的评分,计算机就可把结论统计出来。如果第二次随机给出是参考声时,你也乱打分,电脑就认为你听力有问题,你的评分就会不被采纳。只有参考分能打准的人,试听的评分才有效。这样做基本上可消除心理因素的干扰和清洗混事的“南先生”这样的操作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还会受到一批有利益冲突的人的反对,推行颇有一些难度。某权威机构预选了一批录音工程师和发烧友来试听,结果八分之一的人被剔除,他们可都是“金耳朵”里的“金耳朵”。另外,在开始训练阶段各人的评价很不相同,而进入主观听觉结果也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听力没问题的人,稍加训练也可以当主观试听的评委。科学的结论是惟一的,可重复的。

  DEBUG评论:相信自己的耳朵!从生理角度而言的真正的“金耳朵”是百万中无一的,建立正确的听音观念,培养良好的听音习惯,多做合理的听音联系,才是提高评判水平的关键。不过,“耳朵收货”只适用于自己的选择,给别人做推荐,还是少用“耳朵”作标准的好。

  听音乐用心灵 听声音用耳朵

  至此可以明白物理声音的复杂但不神秘,可当声音构成音乐时情况就变了。人们听音乐和听声音是不同的,前者用心灵,后者用耳朵。当听音乐的时候,耳朵只不过是一个通道,贝多芬耳朵聋了,还能创作并指挥出传世经典,可见耳朵在这里的作用并不致命。听器材的好坏应该靠耳朵,用耳朵来识别空间中声波的好坏,心灵会误导你的判断。发烧友往往同时用耳朵和心灵在听声音,这就成为一般人无法读懂或接受他们观点的原因。我想当你去选购器材时要注意用耳朵去听,而回家玩器材时不妨也用点心智,最终用于欣赏音乐时,当然要力图与音乐家们心灵相通,器材甚至声音都不过是通向彼岸的一座桥梁。

  在设计、安装一套音响系统时,总会遇到功放与音箱的配接问题。在音色方面,最终应使整套器材还原音色呈中性,这仅是从艺术方面考虑。从技术方面考虑,功放与音箱配接的要素有:

  功率匹配

  为了达到高保真聆听的要求,额定功率应根据最佳聆听声压来确定。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音量小时、声音无力、单薄、动态出不来,无光泽、低频显著缺少、丰满度差,声音好像缩在里面出不来;音量合适时,声音自然、清晰、圆润、柔和丰满、有力、动态出得来;音量过大时,声音生硬不柔和、毛糙、有扎耳根的感觉,因此重放声压级与声音质量有较大的关系,规定听音区的声压级最好的80-85dB(A计权),可以从听音区到音箱的距离与音箱的特性灵敏度来计算音箱的额定功率与功放的额定功率。

  功率储备量匹配

  为了使音箱能随节目信号中猝发强脉冲的冲击而不至于损坏或失真,这里有一个经验值得参考:所选取的音箱标称额定功率应是经理论计算所得功率的三倍。电子管功放和晶体功放相比,所需的功率储备是不同的。这里因为电子管功放的过荷曲线较平缓。对过荷的音乐信号巅峰,电子管功放并不产生明显削皮现象,只是使颠峰的尖端变圆;这就是常说的柔性剪峰。而晶体管功放在过荷点后,非线性畸变迅速增加,对信号产生严重削波,它不是使颠峰变圆而是把它整齐削平。由此对于晶体管功放储备量的选取是:高保真功放为10倍;应用高档功放为6-7倍;应用中档功放为3-4倍;而电子管功放则可以大大小于上述比值。对于系统的平均声压级与最大声压级应留有多少余量,应视放送的内容与工作环境而定。这个冗余量最低10dB,对于现代的流行音乐、蹦迪等音乐,则需要留有20-25dB冗余量。

  阻抗匹配

  它是指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应与音箱的额定阻抗相一致。此时,功放处于最佳设计负载线状态,因此可以给出最大不失真功率,如果音箱的额定阻抗大于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功放的实际输出功率会小于额定输出功率。如果音箱的额定阻抗小于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音响系统能工作,但功放有过载的危险,要求功放有完善的过流保护措施来解决,对电子管功放来讲阻抗匹配要求更加严格。

  阻尼系数的匹配 (这个最难理解)

  阻尼系数KD定义为:KD=功放额定输出阻抗(等于音箱额定阻抗)/功放输出内阻。由于功放、输出内阻实际上已成为音箱的电阻尼器件,KD值便决定了音箱所受的电阻尼量。KD值越大,电阻尼越重。功放的KD值并不是越大越好,KD值过大会使音箱电阻尼过重,以至使脉冲前沿建立时间增长,降低瞬态响应指标。因此在选取功放时不应片面追求大的KD值。作为家用高保真功放,阻尼系灵敏有一个经验值可供参考;晶体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40,电子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6。保证放音的稳态特性与瞬态特性良好的基本条件,应注意音箱的等效力学品质因素(Qm)与放大器阻尼系数(KD)的配合,这种配合需将音箱的馈线作音响系统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音箱馈线的功率损失小0.5dB(约12%)即可达到这种配合。

  一般来说,线越粗越好,最好是双线分音,但是要求音箱是有双线分音的分频器,一般中高档的都有4个接线座,上下的2个负极是独立的,不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在一起的是假冒的。

  DEBUG评论:在老烧友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认同,就是功放的价格应该至少是音箱价格的1.5-2倍,越是高档的产品这个比例就越高。换句话说,在配套上,宁可“大马拉小车”,不可“小马拉大车”。这是因为往往越是高档的音箱,一个只能发挥70%水平的高档产品,往往反不如一个发挥100%的低档产品。不过放到多媒体产品上,情况就倒了过来,越是高档的产品,其功放占整套产品成本的比例往往越低。有些产品几乎要用4000元档次的功放推其裸箱,才能将单元的水平发挥个八九不离十,但配的仅仅是个最多值100元的功放。有些多媒体发烧友还往往看好这些产品,其实,如果不考虑摩机的话(当然,对于摩机来说,这样的产品是最佳的,因为摩电路是可行的,摩单元,对大多数人是完全不可行的),这样的产品不管在实际发挥的效果上,还是作为商品的设计上(特别是这一点),都是不理想也不合理的。说到底,还是文章的主旨——合理搭配,在功放上下功夫,用差单元当然是不好的,但反过来,将成本全花在单元上,配一个仅仅是刚刚能用的功放同样是不可行的。单元虽然是多媒体音箱最重要的部件,但决不是单元好就是好箱子。

  在音响诸事中,音箱摆位占多少分量?假若您要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要让音响好声,空间条件、器材的搭配、音箱摆位以及用家微调等四大项缺一不可。其中,音箱摆位是不需要花钱但又可以让音响好声的方法,所以我愿意说音箱摆位不是占二成五的重要性,而是占五成的重要性。假若您不信,请仔细地把各种音箱摆位方式试过,我想届时您的想法就会改变了。

  在告诉您如何实施“摆位法”之前,我还要先向读者们揭示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音箱与聆听空间是一体的”,声音的各种表现都是在音箱与聆听空间二者的互动中产生。或者,我更要说,空间、音箱摆位与聆听位置的选择是三者互动的,尤论您的宁间条件是如何的恶劣,如果能够找到三者互动的最佳平衡点,就能够让音响发出好声。

  第一法:三一七比例法

  方法:将房间长度均分为三等分(三),音箱摆在三分之一长度处(一),两音箱之间的间隔为房间三分之二长度的0.7倍(七)。音箱最好要有略微的向内投射角度,不过没有向内投射也可,聆听位置不可贴靠后墙。效果:此法用于尺寸较大、比例均匀(例如约1:1.25:1.6或约l:1.6:2.5)的空间,可得到平衡的声音与宽深的音场。这是音响论坛经常推荐读者尝试的摆法。

  第二法:三三一比例法

  方法:将房间长度均分为三等分(三),宽度也均分为三等分(三),音箱摆在长度与宽度的第一等分交点上(一)。音箱可以有略微的向内投射角度,甚至不需要向内投射也可,聆听位置不可贴靠后墙。

  效果:此法适用于尺寸较大、比例均匀的空间。它与“三一七比例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唯一与“三一七比例法”不同的是二音箱之间的间隔较窄。此法也可得到平衡的声音与宽深的音场。美国TAS杂志总编喜用此法。

  第三法:螺孔摆法

  方法将音箱摆在房间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长度之间,然后将两音箱尽量靠两翻墙(如房间很宽则不需要紧靠侧墙),两音箱的向内投射角度要大于45°。聆听位置要在投射交叉线交点之后0.5—1米之间。

  效果:此法专治高音太尖锐、中音太瘦、低音不够的缺点。而且,面对许多恶劣的环境时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是“音响论坛”针对普遍不良空间所提供的有效摆法。

  第四法:正三角形法

  方法:第一个条件是音箱要离开后墙(至少要有1米以上)与侧墙(至少要有0.5米以上)。第二个条件是将两个音箱与聆听位置,画成一个正三角形。第三个条件是两音箱的向内投射角度也要45°或更多。第四个条件是这个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间小,后级功率不大时正方形小些;房间大,后级功率大时正三角形就大些。

  效果:这就是俗称的近音场听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四面墙反射音对音箱直接音的过度干扰,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宽深的音场。这是能够听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细节的摆法。许多评论员在评音响时喜用此法。

  其余4种就省略。

  DEBUG评论:这是台湾刘汉盛先生的老文。刘汉盛是发烧界的老前辈,为发烧普及花了不少心血,做了不少贡献。不过在港台HI-FI玄学的大环境下,他的文章也并不都能免俗。但这篇小文还是很科学的。其中这些摆位法其实除了这些俗称外,大都有正式的外文学名,不过现在我是想不起来了(大汗)……

  音箱是音响和AV器材中最难于选购的一种,原因是品牌多,往往让人无所适从。然而,音箱又完全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判断其优劣,从中选出称心如意的好音箱来。

  音调自然平衡

  音箱重放出的人声和器乐声应尽可能接近于原声而不太走样,听到的声音应该平滑而无声染,听不出过强音和过弱音(峰和谷),中频段和高音不应过于响亮或憋着而放不开。可找些频率范围宽阔的器乐(比如钢琴曲)录音来放放,注意听低、中、高音阶时音色的变化情况。

  声音特性

  1、频率平衡

  可依次试听不同频段的声音。听到的低音应当紧凑、清晰,音调确切,不嗡嗡作响,不拖泥带水或含混不清;而作为音乐主要部分的中音频段则更为重要,人声和器乐声应自然,有细节,不得过响或发闷,也不能过亮或过轻,高音则应开阔,有空气感和延伸性,无尖叫或衰落的现象。

  2、解析力

  仔细聆听能否听到音乐中的细节,比如钹音或钢琴声的衰落,音乐厅或爵士俱乐部中的堂音。如果低电平的细节听不太清,便说明音箱缺乏透明度。这也是好的音箱与蹩脚的音箱的差别。

  3、瞬态响应

  音箱应能复现音乐中的瞬态。敲击弦响鼓或拨吉它时的声响应有力度和听来确切,不能让人“吃惊”、“激动”或者“慢吞吞”并有“迟钝”感。此外,自然衰落的声音,比如钹音和语声的“拖尾”,则应当逐渐衰减而不应嘎然而止。

  4、动态范围

  应当对比在低电平和高电平动态时的声重放情况。理想的是,音箱应能从对最低的声音到最强的管弦乐能连续地予以重放,不会让寂静部分听不清或是很响的段落时会有些力不从心。

  5、声音定位及音场(立体声)

  聆听声像的定位。注意器乐或是人声是否发自空间的音场,前提条件是音箱得在室内有正确的摆位。可以找些单声道的录音制品来试听,还可着重了解音箱的其他性能。声像定位好的音箱会在音场中“消失”,让听者根本感觉不到美好悠扬的音乐是从前边的一对音箱中发出来的,音乐扑面而来,歌唱家好像就站在前边中间位置的某处,正在引吭高歌。

  6、散射特性

  要到室内不同的位置上去听听。可以坐着和站着听,以检查垂直面内的声散射情况。此时,听到的高音必然会有很大的改变。有些音箱的“皇帝位”仅局于很窄的范围内,而有些音箱则可在比较宽的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声像定位。

  声染色

  有些音箱具有“声染”或是声重放的缺陷,而且还会强加在重放的音乐之上。如由于箱体设计欠佳而出现的刺耳声、金属高音声、粗糙或不平滑的中音之类。如果不论是播放哪一种录音制品皆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么便可以肯定音箱已将其怕固有的声染加到了重放音乐的上边。通常,在重放时漏掉一些声音总比以往音乐中再添加一些原来没有的声染要更能让人容忍些。有些音箱有意添加声染,如加重些低音分量和让高音更亮一些,虽然咋一听来,这样的音箱似乎不错,但久听之后,便会感到厌烦甚至让人疲劳,这样的音箱便不值得去买。

  音箱的放声环境

  在摆位不当的音响商店中去试听音箱,便不大可能会听出音箱的全部性能,由于音箱在室内的摆位非常重要,即使将音箱往前或往后稍稍挪动几厘米,也会使得音箱的低频响应发生较大的变化。将音箱摆在能增强或削弱低音的房间里时,音调的平衡便会发生变化,或是会听到丰富的低音或是听不到什么低音。而且,音箱摆位不当时,还不到原本应有的声像定位的声音。不无遗憾的是,有些音响商店由于店面不大,只好将音响一排一排地摆放在墙边,从而不能充分发挥音箱的性能。更何况即便音箱在商店里的摆位正确,但仍与自己家里的听音环境有较大差别。因此,应当在家里为音箱找到恰当的摆放位置,让音箱充分施展其威力而一显身手。试摆,合适留下,不合适则退货或另换一对再试,就最好不过了。

  聆听耳熟能详的音乐

  由于CD唱片的录音音质相差甚远,有好有次,因此到音响商店试听和选购音箱时,最好自己多带几张平时听熟了的录音上乘的CD唱片去。这样才可以在放音时听出哪些是CD录音上原来就有的,哪些是音箱所特有的。又因不同的类型的录音制品去多试多听,以便能够比较器乐声和人声跟真实的声音之间的差别。

  注意协调匹配

  音箱还得跟聆听室、音响设备以及聆听爱好有协调和匹配的关系。如果房间小,则配大型落地式之类音箱便不太恰当。因为会使房间内过度的响亮而且低音也多半放不出来。反过来,如果是面积很大的房间,那么使用一对小型音箱又会感到底气不足,发声力不从心。

  应该让推乐音箱的功率放大器“功率十足”。用dB表示的音箱灵敏度便是这方面的一个指标,灵敏度越高,在加以给定输入的功率时,音箱的放声便会越响。不过,灵敏度也仅仅代表了一个方面,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房间的大小以及平时爱用多大的音量来聆听音乐也皆为重要的因素。一般说来,通常在欣赏音乐时,功放的平均输出能有10W也就够了,而对大多数的家庭影院说来,功放每一声道(未计入超低音通道)能有40-100W的功率也就可以了。

  至于音箱跟其他音响器材的匹配,说起来还有一个“门当户对”的要求。如果原选取的音响器材比较高档,比如属上万元或几万元的Hi-Fi级音响器材,那么花好几千甚至1-2万元去购买音箱也是应该和必要的。如果原有的音响器材仅为一般的器材,那么配以高档音箱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重质不重量

  首先应说一下音质,大家知道低音难求。因此就更应重质不重量,宁肯少些也要好些。过多的带失真的低音对不懂行的人说来似乎很过瘾,但行家却不屑一顾,因为久听必腻又易于产生疲劳感。因此,对这样的音箱是不能去买的。

  再说具体的音箱。应牢记,音箱既非越贵越好,也更不是越大就必然越好,往往有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小型音箱,由于内装高质量的扬声器单元及器件,性能反倒比有些内装多只低档单元的庞然大物式的音箱更好些。小型音箱因近似于“点声源”,声像定位也更准确些,较适合于在小型或不大不小的听音室内使用。

  再说扬声器单元,除最为常见的电动式扬声器外,还有一些其他型式的扬声器,它们各具特色,比如High-End级的平板磁性扬声器、静电扬声器、带式扬声器和混合设计的扬声器等。

  不急而宁愿多花些时间

  平常说,一口吃不成胖子,挑选音箱更不能着急,几乎没有可能会在3-5分钟内判定一对音箱的好坏。要花许多的时间,使用范围甚宽的音乐去尽可能多的聆听各式各样的音箱。既可见多识广,又增加了聆听和评点水平,而这对于选好音箱是大有好处的。带夫人或邀请友人去聆听,出出主意也未尝不可,但不能全无自己的见解而只听别人的。

  在相同音量下比较

  心理声学表明,人们在对音箱进行聆听测试时,多半会误以为声音宏亮些的音箱便是好音箱。因此,测试时便规定了应在相同的声响电平下进行比较。在音响商店试听时,也应尽可能在声电平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必要时甚至还可去买只声压电平表来测试。这种表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今后在调试家庭影院用的成套音箱时,也会派上用场的。

  只在迷恋时才去买它

  要找到一对低音足、声像定位不错、声重放效果也不赖的音箱虽然比较困难,但总还办得到。相信按以上的条款办,便会找到这样的音箱。问题是,这果真是要买的音箱吗?很长时间用它来欣赏音乐吗?千万要冷静,要牢记,只有真正能打动你,能让你振奋、让你听得心跳、让你着迷的音箱,那让你在聆听音乐时会忘掉音箱在何方而只有美妙音乐扑面而来仙气飘飘的音箱,才是你应当购买的音箱。

  好的音箱决不仅仅是声音重放效果良好,更重要的功能是把音乐以及电影音乐中所有的能量和热情,全部传递给你,让你的心灵激荡,让你能充分体验和感受那听乐的欢乐,就应当去买这一样一对音箱!

 

玩音响也是一种功夫

被采访人:先生,40多岁,河南省平顶山市建设银行某部门负责人。

  使用器材:amphion(奥德菲尔)argon2(夜莺)音箱;Spendor (思奔达)S3/5 音箱;

  ELECTROCOMPANIET(音乐之旅)ECI-3功放;Marantz CD-17DA CD机。

 

  笔者:我与很多地方的发烧友都接触过,发现他们都有一个比较“共性”的问题,他们大都是从小就喜欢听音乐或玩乐器,长大以后等经济条件允许了,他们继而就会对音响和音乐产生更大、更浓厚的兴趣。

  先生:首先,这可能要有一个前提,连收音机都不喜欢听的人,他肯定也不会喜欢听音响的。为什么我会对“京剧样板戏”很感兴趣呢?记得在当年正在搞水利建设,河堤上栽的杆子上安装的都是高音喇叭,一天到晚播放的都是“京剧样板戏”。那时候,队里一个月给我补助有十来块钱,要知道,这十来块钱那可以说是我整天“披星戴月”挣来的啊!

  记得当时有一个人借了我的钱,到时他还不了了,他就对我说:我这里有一台四管收音机,是“红灯牌”的,给你抵账吧。最后他就把收音机抵账给我了。回到家里后我就对父母亲讲:人家借了我的钱,到时没有钱还给我了,就抵给我一个收音机。实际上,我个人是非常想要这个收音机的,因那时的“红灯牌”收音机可是一个“名牌”货,还不好买呢!

  大概在五年以前,我就想跑到广州去买音响,但最终却一直没有成行。虽然我对音响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得明白,但有一条我是比较清楚的: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买的。那时虽然也买过一些音响杂志来看,但大都是看不进去的,为啥?没有实际接触音响的经验和听音感受。

  所以,我觉得音响音乐这个东西还跟“天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天生”就喜欢听音响音乐,而有的人可能“天生”就不太喜欢听音响音乐,人的爱好各有不同嘛!

  还有一个问题:怎样让人家喜欢这个东西?购买这个东西?享受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来讲,并不一定是他们不喜欢音响音乐这个东西,而是他们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好的东西。

  笔者:音响音乐与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先生:现在,我的业余生活假如没有了音响音乐这个东西,我自己就会觉得很无聊的。

  有时候我也会跟人家讲:舒心的事,烦心的事,在工作、生活和家庭当中都是一样的,你不可能天天都很高兴,但你也不可能日日都闷闷不乐。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回到家里以后啥都不想了。听听歌曲音乐,不管是谁唱的,有些时候当听到一些比较好听的、激动人心的歌曲音乐时,自己也会跟着人家兴奋起来了,这一兴奋也就把其它的烦心事都给忘掉了。

  笔者:您现在的这套音响系统与过去的那套音响器材相比,在听感上觉得有什么不同呢?

  先生:过去在我听那套几千元钱一套的音响器材时,觉得还可以、很美了。现在有了这套比较高级的音响系统以后,再反过来去听过去的那套音响器材时就听不成了,觉得声音很单薄,还发硬、发尖。玩音响听音乐也是一种“功夫”,它需要你长时间的去听、去磨,才能悟出一点道理来。这就像光听老师讲课,你不写作业那是不行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层以后,有很多的道理都“悟”出来了,但有些东西等你“悟”出道理来的时候却已经是晚了。

  就像我在多年前刚开始集邮一样,弄三年五年啦还找不着一个朋友。怎么去集邮啊?怎么去换邮票啊?都不知道!完全是靠我自己去摸索的。假如有一天某位老师一教,我也可能就会要进步几年的。

  笔者:您现在的这间听音室在设计装修前后,您觉得对声音的改善和提升有多大呢?

  先生:我们单位有一个同事来我这里听过音响之后,他把整个房子里面都看了个遍以后便问我:你这个屋子里面有几个喇叭呀?我说:屋子里面只有这两个喇叭。他说:我也不会说,也说不清楚,反正感觉得到你这里(音响)的声音很逼真,就像是在听现场音乐会一样的感觉。

  我另外一间房子里面,有时候我的儿子会在那里玩电脑有源音响,声音只要开大一点就会觉得很嘈杂、很吵人,我就对他说:把声音关小一点。但在这个屋子里听音响音乐时,声音即使开得再大一点,坐在外面的客厅里也不会有嘈杂、吵人的感觉的。

  我觉得,音响音乐只有听起来不嘈杂、不吵人时,音响音乐才会对人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这也算是我衡量音响器材好坏的一个标准吧。

  后记:先生是一位非常谦虚随和的人,在我询问他有关更换和使用音响器材的一些情况时,他始终都不愿意在这个方面给我以正面的“答复”,总是说:在你们这些“专家“面前,我还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阶段,所以,我也就给你谈不出来个一、二、三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及音响视野所限,先生原来的音响器材并不怎么“够班”,但它的“使用率”却是非常高的,因先生对音乐始终都充满着热爱与激情。

  在先生听过我的音响系统之后,他没有任何犹豫地就把他的音响器材做了全新的升级换代。不要以为这是先生有经济基础的使然,我认为,这点钱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工薪阶层来说已不算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认识和理解“音响与生活”的关系;看你是否懂得怎样去创造激情与享受生活;看你是否能在越来越紧张忙碌的工作当中,找到工作与休闲的最佳支撑点。

  先生现在的听音室面积只有14平方米,当他知道听音室房间的设计与装修,会对声音的表现和提升有着近五成的作用和影响之后,他也没有丝毫的犹豫,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完工了一个既漂亮实用、音响效果又非常好的听音室。我自己非常清楚和明白:先生此举并非是在赶时髦或装点门面,这完全体现的则是他一贯的科学严谨的做事态度。

  先生的听音乐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古典、流行、民歌、民乐、戏剧、曲艺等各种类型的CD唱片他都有相当数量的收藏。先生最令我敬佩的地方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已拥有了一套高级音响系统而“固步自封”,从他每个月都在不断增长的唱片数量和与他订阅的多达十来本的国内外音响刊物来看,就知道他是一个仍在不断地努力充实与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与器材鉴赏能力的音响音乐爱好者。

  先生在听过我新近购买的芬兰奥德菲尔的“夜莺”音箱后,他又是没有片刻的犹豫,也购买了一对“夜莺”音箱。过去的S3/5音箱已让先生喜欢的是爱不释手了;有了“夜莺”音箱以后,先生对它则更是爱恋有加。先生说,音响的魅力与对人的吸引力真得是很难抵御的。以前有S3/5时,我已是觉得非常满足了。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夜莺”音箱的声音表现更是让我迷恋到了忘我的境地。他说:目前的音乐之旅ECI-3功放,无论是推S3/5还是“夜莺”音箱,其效果都是非常得好。

  每次见到先生,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一种轻松超然的笑容。由此,我也能从侧面感觉得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一定过得是非常得充实和灿烂的。

 “音响是重播音乐的,音乐是沟通感情的”。我又想起了广州音响陈列室老梁说的这句话……转载自昌业音响

 

痛并快乐着-音响发烧之路

我和一些所谓的大姥们交流一些现代比较好的多媒体有源音响的社会。我从他们的语言里 可以看出来。人家看不起我们这些 发烧初哥,从专业的角度讲,用一套有源音响能够承受的音响设备来完成音乐欣赏、看电影和玩游戏三大功能。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专业效果的。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位专注的发烧友,你对音质的要求并不象发烧友那样要求真实地再现音乐的原汁原味,那么,一套多媒体有源音响系统是可以满足我们这些穷人对上述三种功用的要求的。但是在我所接触过的发烧初哥中,拥有有源音响系统的人占绝大多数。每当一谈起音响系统的搭配,初哥们大多在唉声叹气。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初哥们在搭配前由于对音响系统和对自己的听音要求不了解,在听信了商家和一些一知半解的朋友的建议后,匆匆忙忙中买回的了响,在一段时间的聆听欣赏之后,随着听音经验的不断增多,自己的欣赏水平有了提高,再加上器材比较范围的逐渐扩大,再同别的烧友的音响一比较,许多朋友往往会对自已的那套多媒体有源音响系统开始不满意了,怎么听都不顺耳,回想当初深知自己犯了大错。而初哥们自己往往调试无方,仅有的一点手段也就是是换掉一些附件设备,现有音响的音质无多大改善,总想换掉些什么。而有的音响搭配要想提高音质除了动大手术,更机换血别无它法。由此引出一个大多数初哥所关心的问题:多媒体有源音响系统真的到了玩不下去的程度了吗?其实有经验的老烧友们并不这样认为,多年的发烧经验让老烧友们得出一个结论:玩音响同任何其它爱好一样,都需要脚踏实地,量入为出。"知足者常乐"应该是每位发烧友的座右铭。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减少许多盲目的冲动,不致于陷入"走火入魔"的怪圈,让精神、金钱双双受损。

  我个人认为,音响不仅仅是电子产品,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每一件器材的诞生,都包含了音响工程师们研究开发、技术投入等极大的心血。但真正到消费者手里的,是经过成本核算后生产出来的批量产品,就成本与定价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如果产品的市场定位属于平价,那么无论是外形、音质、音色、操作功能都已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相对统一。虽然也有许多"物超所值"的平价器材,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要求一有源音响系统有面面俱到的表现,那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咱们也不要动不动就说某某牌子是不是垃圾。实际的很多情况往往是痛并快乐着,某位发烧友在听过一台数万元以上的CD机或功放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这二件器材大皱眉头。其实完全不必如此。两套器材的差别只是由于价值规律引起的,况且二者相比较的前提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缺乏公平的大前提。就算是在同一价格水平上作比较,也有会玩和不会玩之分。会玩的发烧友不是仅限于器材原来的物理表现,而是想方设法在这套设备的基础上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在音箱的摆位、听音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下大力气,化大功夫。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一种乐趣。即使音响有缺点,也要明白缺点的根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其进行改造。这才是真正的玩音响的乐趣。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才能辩证地对待器材的缺点,时刻保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从我个人多年来玩有源音响的经验而言,虽然中间也有过多次换机的经历,但有所侧重,取长补短才是最重要的玩机之道。

  玩穷人所玩音响调好音色是关键的第一步。因为一开机,无论在何听音位置,涌入耳朵的均是系统的"本色声音"。每个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喜欢的音乐类型也有所不同,不同的音响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表现也是不同的,表现古典乐和表现现代乐的音响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朋友们不妨在搭配之前,先确定自己对声音的要求以及聆听软件的种类,这种在事前就将试听功夫做足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许多烦恼。一般来说甜润、亮丽,丰满的音色符合大多数人的聆听习惯。平价系统要达到这种水准并不算难,通常意义上的"英国声"就可以达到这种要求。近年来一些国产品牌的优质音响如果在选择、搭配、调节器试得当的条件下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听音效果。不过一些为了赢得市场而特意降低成本的套装音响就不敢保证了。比如现在市场上二到四千元一套就能买到的那种包括功放和五、六只音箱在内的组合套餐,要想达到上述的听音标准我看是很难。这种音响只能说是会响,根本就不要谈什么音质和音色。动太大一点的音乐会使喇叭打底,音域稍宽一点就会变调失真,这样的音响能拿来听音乐吗?不能播好音乐的音响能算作音响吗?

   有了一套音响不一定就会有好的声音,在音响店里听的是一种效果,可回到家里再听又是另一种效果。这是许多初次玩音响的朋友所不能理解的现象。声音从发出再由人耳接收的传播过程并不仅仅是发音物质所决定的,它与听音的环境有关,一个房间的反谢、吸音、扩散都会对音响的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听音环境的调整也是玩好音响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关于听音环境,这其实也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定位模糊的音响系统肯定是没有临场效果的,其本身已早已失去高保真的意义。要获得精确而清晰的音像定位,必须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聆听环境。挂窗帘、铺地毯,甚至装裙墙、吸音、扩散等方法对于大多数发烧友来说已是常规手段,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能直接全面体现在平价系统上,或者得到了音场宽度、深度。随着听音深入会对房间中吸音、扩散特性、有害反射、驻波有更直接认识。若要靠平价系统辨别出人声质感、乐器的位置大小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至于那些"数人头"、松香味、看口型的任务还是留给那些"不平价"的系统去完成吧。

  自从多媒体电脑出现以来,很多朋友都把电脑当成了音源,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平价声卡播放CD唱片时或者mp3,没有一款的效果能与普通CD唱机相抗衡,这是声卡生产厂家一开始就没把音质放在首位的原故。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别说使用的是平价音响系统,就是再高级的系统,如果是用电脑作音源的话也不可能给到好的音质。这一现象在发烧介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一套在搭配、调试方面都已不错的音响,如果播放的是盗版的CD唱片和mp3,达不到理想的听音效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建议朋友们,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好的听音效果,以其听十张盗版CD,还不如听一张正版CD。没有人会感觉不出吃大米与吃粗粮之间的差别吧?

物质条件和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制约发烧友的一大障碍,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套万元左右的音响系统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就是万元级的效果,如果你是一位老道的发烧友,具有动手改良的能力,那么你的音响可能会有所超值。否则的话千万别去追求什么强劲动态表现、结实深沉的低频、玲珑凸透的质感、纤毫毕现的分析力。这些都不是平价系统理应承担的义务。咱们中国有句很现实的老话: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在发烧界,任何一点音质的改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当然也可在这方面努力,但表现水准的高低,就完全依赖于你的"银弹射程"了。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

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当开始厌倦飞机大炮玻璃声时,当听腻了辛辛拉提的1812序曲中的大炮声音的振撼时,或当对蔡琴的歌一遍遍听厌了后,恭喜你,你可以进一步,开始进入音乐圣殿之门了。本文的目的是想使苦于入门的朋友快速入门欣赏古典乐。

首先说明,本文仅是笔者个人观点,本人不是权威,说得不好不对不详细处,请各位网友多多谅解!

如果想欣赏古典乐。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嫁给你。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死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强奸作者。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我的口号是:让权威滚蛋去吧!!(除了我,呵呵) 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文章,好文啦(还好,辛丰年不是权威,连个搞音乐的都算不上)。不过他的某些观点我也是不太赞同的,对音响迷来说,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捷径。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马勒》,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最简单的:口琴就好.

好了,进入正题。如果我要推荐,老柴(柴可夫斯基)的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典》,发烧友肯定都听过,够容易懂吧(只需知道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的就可以了),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现在流行歌,不告诉你歌词,千篇一律)。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我听过的版本中,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是最好的版本,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如果有给我留一张,我只有磁带,已听得音质下降得不行了)。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1、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辛丰年就是其中之一),但我个人却认为从老柴入门更好,也许是因为我就是听老柴的第六入门的。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一是不如老柴优美动听,容易让人厌倦;二是内涵较深,不容量听懂而使人望而生畏;三是曲目太多,又多是纯音乐的作品,不好选听。让我推荐的话,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可以了,千万不能再听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可惜我没听过,不敢评价。

听老柴有一个副作用,容易把人弄得很内向,很忧郁,很有个性,大家要小心(其实听古典乐都有此等功效)。不过只要是发烧友,在外人的眼里都和外星人差不多,也管不了那么多了:P。我前几天花了近400元卖了一条信号线,被人评为:有毛病(没办法,他的有源音箱才200还不出头)。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拉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发烧专用),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听了,我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乐,《汤豪舍序曲》是该听的。他的音乐色彩和以上的诸位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是主要以一种音乐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响的色彩来描绘,不过音效也很牛哦。他的音乐很容易抓住人,但是听他的音乐很累人,相当累人,折磨啊! 不过我的梦想就是能卖到一张拜罗伊特音乐节日的门票,好好被折磨一次:P。而且此人绝对不是好人,此人集全人类的缺点于一身,小气、妒忌、忘恩负义、恶毒攻击朋友,多次勾引朋友老婆,还搞最铁的哥们(李斯特)的女儿(超级大色鬼);还反动(准确的说是反人类:种族歧视--反犹,希特勒的老前辈),他写的歌剧情节更是乱七八糟,《罗恩格林》是说姐第之间乱伦,《指环》开始是兄妹之间乱伦,还生个儿子后来又跟他姑乱搞(说到此,笔者忍不住呕吐起来,哇!哇!我儿子以后有此人十分之一坏我就把他扼死在摇篮里!)。德国人这种怪物特多,尼采、甚至贝多芬都是其中之一。不过此人又才华横溢,他的所有作品(几乎只有歌剧),全是自己作诗(剧本),自己作曲、配器,场景也自己搞。甚至自己设计修了一座音乐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演自己的歌剧,音效全球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的建筑设计师们吃S去吧)。怎么样,找来听听吧。

马勒,此人的音乐宏大、深奥,不过他的《第一交响乐》还是很好懂的,听第一时对比他的旅伴之歌来听理解得更好(以后有机会我展开这部作品来讲);第二也行,可以听一听,其它的还是别去受这个罪。不过其人的第八,要动用近千人的乐队及合唱队,想试音响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错。

柏辽兹,此兄台的《幻想交响曲》,可以好好听一听,尤其是其中的刑场的一段(葬礼进行曲),哪天你老兄杀人被枪毙时请写感想一篇,我好拿来反驳他。其它随便,发烧的话,他的音乐倒蛮合适的,都是些极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很难懂,依我看未必,其实我觉得动听,很好懂(反正都是一些纯音乐的作品,谁要告诉你他写的是什么绝对是误导你)。只有学究们,非得搞清楚他的复调结构,就很累了。至于我辈等大众光听听,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反而会觉得很好听,很好懂(谁都搞不懂)。

维瓦尔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听哦,个人认为这应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可为什么此人是和巴赫同时代的(更早几年呢),搞不懂。发烧友必备,很考音响的作品。

莫扎特和舒伯特,此二位仁兄的音乐要听的话本人的建议是:找一部最破的收音机,而且必须是单声道,将信号接入进去听,感觉奇好,或者老得不能再老的录音,把音响高音低音都衰减到最小也可。因为他们的音乐就是音乐,你要听的是音乐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莫扎特的钢琴,有一次在琴行听见有人弹,怎么说,反正我当时如果有money的话肯定当场卖一台回去学,不过听录音的话我是没什么感觉(可能也是音响太好,准确的说是差的原因吧)。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是本人唯一推荐的他的交响曲,怎么说,很好理解,但发烧友可能不太喜欢,因为音效确实不怎么好,但经历过一此沧桑的人会真正喜欢这部作品的。

贝多芬,本人拒绝评论,什么赞美的词都被人用过了,而且本人听得并不多。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与命运之歌本人听过,听听吧,求你们了,就听一下吧。不过他的作品要听多遍才能听出其中味来,对我辈来说,只需了解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可以了。不过,他的室内乐很值得一读,喜欢室内乐的朋友可以多听一些。

其它,其实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不过不多,随便找一盘古典吉它的都差不多。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罗德里哥的《阿兰祖兹吉它协奏曲》,第二段相当不错。我听过一个叫克里斯多夫.柏肯的人和爱乐乐团的磁带,后来想找CD,一直没找到,如有那位仁兄看见,请帮忙购卖一张(EMI出品)。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会问,为什么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和咱们中国的民乐你提都不提?为什么,因为本人认为,斯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听就好,不值一提(最后还是提了,呵呵)。至于咱们伟大的民乐,这个……,那个……,咳咳,其实……,也不错,也不错…… 同学们,下课。刚才提问的同学请留下来,把这篇文章抄500遍!

最后有一句名言: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你的见解,永远是对的(当然是针对你而言)!(摘自《Jize(杰子)名言录》!

写下这个题目确实让笔者为难,不过要继续往下谈又绕不开。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场,在此特地申明,本人的观点仅代表本人,你可以赞同、反对,甚至可以打倒,但最好不要全信,否则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P。各位都是斯文人,反对的时候最好动口,实在不行动手也行,可不能打脸^o^

哆嗦完毕,进入正题,久等久等。

首先是对古典音乐的态度问题,各位感兴趣的兄第们要作好思想准备了:听古典乐绝对不是种轻松的享受,而是非常累人,还当相耗费时间!(那位同学,不要往外溜,有点耐心好不好,给个面子行不行。嘿!说你呢)尤其是一开始,或者是听某些作品时,你必须集精会神,全心全意,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也不要作(这也许是许多人把古典乐叫严肃音乐的原因吧),当然听着听着睡着了也不行(当然,当然你听熟后把它当催眠曲听也可以,想当年笔者就把古典乐当催眠曲听过,真是浪费天珍)。但是你一旦听进去了,它就会变成一种无比的”享受”(在这里的享受和我们所理解的享受不一样),这种”享受”还真不是流行或人声或轻音乐能比的。以至有一天你认为除了古典音乐外,其它音乐只能算是种”悦耳的声音”而已时,你就算真正的”中毒(入门)”了。笔者老认为,听古典乐和吸毒差不多(不要瞪着双天真无邪的X10倍的大眼看我,笔者经常把吸烟也叫作”吸毒”的,呵呵)。就算这样,听古典乐也很累的,笔者也只有在大学时听得多,现在也很少听了—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心景和大学时已经不一样了;二是咱们一直没有一套像样的音响;三是环境太吵了,深圳这边,唉;四是咱们到现在还没有一套”蜗牛的家”,唉,悲惨人生啊!

笔者的建议是:买来一张好古典音乐CD后,选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个人关了灯来听(跟看恐怕片差不多)。最好先焚香沐浴(夸张,夸张^o^),最少也要把咖啡或茶先冲好(烟民要把烟准备好)。当然你家如果隔音很好或环境很安静那就无所谓了(不过要告诉笔者,我好厚着脸皮过来听)。还要把心情调整得跟你要听的音乐内容差不多(这个难度很高,不作硬性要求:P,因为过了会儿后你的心情会跟音乐差不多了)。总之,就是要做得隆重些,须知,你所听到的几十分钟,作者可能是花费了数月甚至数载的精力才写出来的。而且,听古典乐作品第一遍是最重要的,最初的印象通常会决定你对这部作品甚至这个人的感觉。只有象伯拉姆斯的作品往往只有在多次听后才会得到更好的感觉。而如象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的感觉是最好的,笔者当时简直迷上了刚开始的那一小段。但这一小段一过,很快就让人觉得很腻味、很无聊了,他的第四”意大利”也同样如此。

另外有一句话不得不说:有人说什么听古典音乐会陶冶情操那是放P!笔者专作各种”陶冶情操”的事,如:听”高雅”音乐、下棋(围棋最好时有业余初段以上的水平)、摄影(有兴趣者我们可以单独讨论切磋)、绘画(只爱看,水平极臭),可情操绝对高雅不到那里去。想那些音乐家们,大部分心理都有问题,很多情操也有问题(如瓦格纳),你听他们的音乐也能从此变为一个高尚的人?开玩笑!有人听了古典乐后变得很”高雅”,依笔者之见,那是附庸风雅,变得很内向和敏感倒是真的。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勉强自己,不想听时就别听,没兴趣就不要去找罪受(咱们就是小家碧玉,谁管得着)。不过你要去附庸风雅一番,也总比不听的好,我们也欢迎得很。想笔者当年,开始也有此意,只不过渐渐真正喜欢上了而已,后来也经常被人说成附庸风雅,于是笔者反驳之:…………(此处省略X万字洋洋大文) 卡!走神了,走神了,不好意思,继续go on。

在褒音响时,你可以把相关的书及文章和CD的简介都好好的看一看,把作者的传记中这一段也看一看。然后把CD放进去,把音量调到合适位置,再把灯关了,集中注意力,好戏上场了……

为了不让各类同仁笑话,笔者先选自己较熟悉的老柴的第六稍作解说,讲粗些,讲细了是误导你。并且说明,此解说版本杰子版权所有。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全信,说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请坚持已见。

在一开始时,你将会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这个叹息的主题从开始一直贯穿了大半个乐章,中间是甜美的回忆的安抚。随着这一声叹息,作者的心情开始变得激动起来,心情翻滚的高潮时,铜管乐器奏出一个组响亮的强音主题,这也是叹息的一个变形(你的心情是否也激动了,没有激动的同学请举手。呵呵,刚才举手的同学请写一千字,不,五千字的检讨,其它同学继续听),甚至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然后,弦乐以温柔的弦律安抚作者激动的心,仿佛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失败后又想起的自己成功的地方,安慰自己还是成功的一生。然而,心情却又不自觉的开始激动,最后,失败与成功交溶到了一起,乐队弦乐以激动的心情齐奏出安抚的主题,并逐渐变弱,至到变为pp到消失。…………… 突然间,一个最强音被乐队齐奏了出了,作者刚平息的心情重新变得更加激动,木管乐器的尖叫声音中,乐队奏出抗争的主题,反复的重奏后转到铜管乐器(大号吧)上去,再次变弱。弦乐以温柔的声音接了过来,马上发展成激动的安慰弦律,再逐渐变得温柔起来。一支长笛奏出了安抚的主题,逐渐转移给全乐队。在尾声中,弦乐组以拔弦的方式奏出另一个下行的失败主题,铜管乐的安抚声逐渐变弱,作者心情终于平静。

在摇曳不稳定的5/4的节拍中,乐队以极富有歌唱性的甜美弦律,轻轻的奏出第二乐章的主题。在被管乐和弦乐器反复后开始重新变得激动而略带忧伤,但甜美始终到这个弦律结束,中间以弦乐组的拔弦承接。然后乐队在各个声部由各种乐器奏出另一个看起来像失败和激动的悲观失望的主题,音型很简单。定音鼓不停的敲击着,乐队不停的在激动与平静中反复最初甜美的弦律,再在弦乐与木管乐器间的反复,在接力中变弱并结束了这个乐章。

第三章中抗争和努力的主题一直反复,越来越坚定和有力,定音鼓也越敲越果断,然后变得逐渐激动并显得渐渐有些像无奈的反抗,与其说是抗争,不如说是在命运之神的折磨之下的挣扎,仅管表面听起来是越坚定和有力(误导,误导^o^)。最后在定音鼓的强音中轰然倒塌。

为什么笔者认为第三乐章中主题虽然越来越激动和有力却像无奈的反抗呢—第四乐章一开始老柴自己暴露的。一开始,绝望就围绕了每一个听众的心,像一座墓场,绝没有一点希望。仅管作者多次抗争,反复安慰自己,但绝望始终无法消失,最终统治了一切。老柴仿佛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最后不顾乐队和自己的哭泣,把自己填了进去,和这个作者认为没有一点希望的人世告别(在第六失败的首演后几天,柴诃夫斯基染上霍乱,而且几乎是故意的,离开了人世)。

下面来谈版本问题,但是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讨论讨论柴诃夫斯基这个人。为什么笔者总认为各位同学们要有相关的书籍呢(而且多多益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柴诃夫斯这个人,你才能有自己心目中的第六,你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版本。如果你的是喜欢什么”高音华丽”、”定位准确”、”中音纯厚”、”低音有力,下潜很深”的版本,这样的同学建议到隔壁音响班去旁听去。在这里笔者只有再”误导”一次了。

柴诃夫斯基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感情丰富(说白了就是多愁善感),极其敏感和脆弱,甚至到了神经质和变态的程度。柴诃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奔放的人,俄罗斯民族的奔放性格,在老柴身上是没有的。他更多的是一个较内向的人,但心态却并不收敛(很奔放哦)。同时他又是一个较优雅的人,在音乐上是以俄罗斯和西方(这里主要指德奥一系)的特征各有一半的人—他是俄罗斯学院派代表人物。因此,柴诃夫斯基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点和俄罗斯强力集团有区别。在写第六时,作者确实也非常失意(主要是他终生的挚友梅克夫人的绝交害的),而且目睹了许多朋友、老师、亲人(他最亲爱的妹妹)等纷纷离开人世。因此,在这部交响曲中的绝望是真实的,老柴在这部交响曲中确实看透了生与死,但他却不让听众得到解脱。对比他的第5,第5更多的是柴诃夫斯基的忧郁和感伤的写照。

因此,笔者认为:第六的第一乐章应该富有戏剧性,带有强烈的对比,速度不应过慢;第二乐章更多的是抒情,不能太快;第三乐章也不能太快,一个54岁的老头,抗争不能太强;第四乐章应较慢,对比强烈,最终的乐句要真正的绝望。好了,接下来我们对比卡拉杨指挥柏林爱乐与尢金.奥曼迪指挥费城的两个版本。第一乐章,费城为18分,而卡拉扬的为18分22秒,仅管只多了22秒,然而那种戏剧感的减弱却可以听出来,同时,德国人的严谨使乐队始终不如费城放得开,这也削弱了乐队的表现力,这里卡拉杨输了一着。第二乐章,卡拉杨版本为9分2秒,而费城为8分14秒,在这里,卡拉杨注重的是抒情性,而奥曼迪注重的是歌唱性,这里卡拉杨略有小胜,但以前笔者喜欢的是歌唱的老柴,所以反而喜欢费城。第三乐章,卡拉杨是8分26秒,而奥曼迪是9分18秒,也许是演奏贝多芬习惯了,第三乐章在卡拉杨手中变得非常有力,而到了奥曼迪手中却稍有些软弱,以前笔者年青,喜欢卡拉杨的这一乐章,现在看来,奥曼迪赢了。第四乐章,奥曼迪是10分55秒,而卡拉杨是9分53秒,明显快了好多,这一乐章的绝望在卡拉杨手中是不彻底的,而奥曼迪在一开始就抓住了你,那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最后乐章在低音中消失后也能让你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心情。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会在上文中推存费城的版本的原因。德国人是无法理解这种感情的(或理解得不深刻),而与老柴同为东欧人的奥曼迪理解得更好。至于美国人伯恩斯坦在第四乐章中也没有完全表现出老柴的绝望,他的速度介于卡拉杨与奥曼迪之间。至于录音,听卡拉杨用的是CD,音质自然比用磁带的奥曼第好,而且CD的声音发硬也很影响笔者的理解(没办法,我的烂音响)。如果用LP是否好一些呢,我不知道。

好了,听完沉重的第六。下面听一曲轻松的《意大利随想曲》,对比着听,这次比较的又是卡拉杨的版本和奥曼迪的版本。

总的来说,柴诃夫斯基写这部作品的心情是轻松和愉快的—当时正逢意大利的狂欢节,而老柴又正处于得意中,还在享受异国情调(羡慕,羡慕)。因此,这部作品中任何要反映老柴的收敛和忧郁的一面都是我们要反对的(同学们跟我一起高呼:打倒沉重的意大利随想曲!)。在这里,费城乐队一改第六中的发暗的音色,以”费城之声”特有华丽辉煌与明亮灿烂的音色,轻松的表现了意大利人们的狂欢心情,真的是有些载歌载舞的感觉。老柴在这部作品中调动全乐队的各种色彩来表现,而费城很好诠释了这部作品。录音嘛,索尼的录音师可能有些夸张了乐队的色彩,使三角铁与铃的音质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说句大实话,笔者从没听过比这个版本中更响亮和灿烂辉煌的三角铁与铃)。相比来说,卡拉杨的版本就稍收敛了些,音色也没有费城的好。多年以后,当笔者再次拿出当年的听得音质下降得不行的磁带在一台只值180元的录音机上(经过小小的摩机)听时,仍为其中响亮的高音惊叹不已。要知道,同一盘磁带上的第六音色就不知暗到那里去了。所以笔者大力向广大爱好者推存奥曼迪的版本!绝对的好版本,真是居家旅行、杀人(音响)越货之必备良CD!!

讲到这里我又得说,下课了,下节课我们继续讲。喂,喂,不要抄我的解说,什么,你要拿回家去边听边看(拜托,不要这么崇拜我,我会觉得不适应的:))。等等,你是否忘记了本人在上堂课讲的名言了吧。罚,罚抄上堂的Jize名言1000遍!呵呵!

转在另一个话题,许多人认为,交响乐非常复杂,很难理解,应该先听室内乐、钢琴及小提琴的作品。在这里笔者又不得不说,依笔者之见,你又被误导了:)。首先,我们把交响乐叫管弦乐,这样给你的感觉不一样了吧。确实,管弦乐很复杂,但是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很少用管弦乐表现一些非常复杂的内省的乐思(注意,这里是指乐思,不是指意思,明白),对他们来说,室内乐、钢琴与小提琴独奏在这上面有更好的表现力。所以,笔者常常觉得各类四重奏与奏鸣曲更难理解,因为这是和作者作心对心的交流,如果对音乐和作者及背景没有相当的了解与把握,你更难体会和把握作者想传递给你的东西。同时,听室内乐对听者理解纯音乐语言的要求很高,你见多少四重奏、独奏曲是有标题的?当然,它们更精致、更简洁,但不意味着更好懂,其实恰好相反(误导,误导,如有其它理解,请坚持已见)。这有点像诗与散文之间的区别,诗比较简洁,但并不好懂,相比散文更好理解一些(刚才提问的同学请解释”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含义,其它同学跟我一起理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O^)。要知道,说这种话的权威们家里的音响,这个……比较起各位发烧友来说,不说也罢。如辛丰年,他是用收音机和最差的录音机听音乐。对作者通过乐队各声部、各种乐器的各种色彩表现的乐思,他们的音响能否放得出来我表示怀疑。但他们往往是对音乐有极好把握的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而且大部分还会演奏N种乐器。对他们来说,恐怕小乐队或单件乐器表现的东西更深刻、更让他们的听觉舒服,当然他们这样说也无可非议了。但对发烧友来说,家里的价值不菲的东东就多是为表现整个大型管弦乐队准备的,不听才浪费呢。当然,发烧友中资深听古典的除外,他们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可能可以令许多音乐学院的学生汗颜。可是,拜托,老大,不能因为你喜欢就不考虑初学者的理解能力乱推荐吧。当然当然,笔者是例外…… 砖头!!怒:是谁砸的!!!!………还好还好,本人讲课随时备有“jize杰子”牌钢盔一,防+100,刀枪不入*o*,还附有防魔功效—+防水、电、毒、冰冻各25点并提高抗魔上限值10,仅售RMB 1000W,真是价廉物美,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之必备,各位购卖时请认准“jize杰子”牌注册商标……… 糟糕,又跑题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O^。

想当年,笔者之所以听老柴的第六有感觉是因为在大学大礼堂听长春一家单位演示一套20万的系统迷上的,而且还是在礼堂中放的—如果是听随身听恐怕是入不了门了。而当有他的磁带(就是那盘奥曼迪指挥费城的磁带)时也没有觉得有多好理解,后来有一天,有一帮发烧友听音响,用随身听带一套自己制作的功放和音箱。功放是现成的板,电源自制,放在一木盒子里;音箱是用HI-VI的SS6.5和一个换了振膜的高音单元(价值几十元的烂货)和一只相当差的喇叭作空纸盆的音箱,做工极差,不关掉灯确实惨不忍睹,但音效却极棒,低音很好,我是真正的感觉到了声浪冲过来,高音有些夸张,但却很悦耳。(现在耳朵进步了,可能现在再听就不会有此感觉了)。当时其中有我的一个室友,知道我这里有几盘进口的磁带,顺便借去听。结果这一群乐盲把这盘磁带听了整整三遍,最后一遍我也被室友叫去听了。说实话,随身听的噪声很大,但并没有影响我的欣赏。我只知道自己被深深的打动,同样被打动的还有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我究竟是想说:音响性对音乐很重要呢,还是不重要呢,自己都搞昏头了)。而当时笔者可以说连门都没入。现在也只敢说入了个门,古典乐浩瀚如大海,穷尽我辈一生能入个门也算不错了:P。而其它人比笔者还差,现在还没入门呢。因此我绝对有把握的说,老柴的第六与意大利随想曲是完全不懂音乐的绝对乐盲也可以听得懂的,况且各位网友怎么也不算乐盲吧(什么,你说你们就是乐盲,谁叫你暴露机密的…… 我@%&$#,于是…………惨叫声不绝于耳)!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

这种易懂的作品还很多,大部分标题音乐都不难理解,如《天方夜谭》、《牧神午后》、《罗马的喷泉》、《动物狂欢节》等。而《1812序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等更是连小孩子理解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叔叔,我就是小孩,可是我听不懂……,笔者:%¥—@#,我倒!)。

而许多纯音乐的作品连专家都听不懂,我等平平之辈不求甚解,就更说不上听懂了。

其实,当一部作品能带给你美感,让你觉得很动听,你就可以说你听懂了(笔者个人所见,见《Jize(杰子)名言录》,第三章第87条)。因此,交响(或古典)音乐很难懂这种话,只不过是某些人想把你排除在古典音乐之外,好让他个人好自命清高罢了。自己听了过后,再来判断好了。(都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错,汗!如果本人是教育部长的话,就把本系列作为音乐欣赏教材,那中国的学生就不会成天听周** and 陶** or 阿杜*等等之流的了。如果本人是论坛版主的话,那就把本系列全部固顶,而且是永久性的,还要把反对笔者的全删ID(这条是我最想的,呵呵,滥用职权)。)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本节课的正式内容了,谈谈音乐内涵及理解等内容。如果你有《辛丰年音乐笔记》,以下内容纯属多余,可以自学去了(其实有此书一本,本文都是多余的)。只不过正如其子严峰所说:辛丰年写的文章,信息量过于密集,直截了当的把一杯炼乳端给大家。而不像笔者,还要时不时调动一下课堂气氛,聊点闲话。可惜,写这文章没稿费,否则咱们K稿费的水平可堪称天下一绝*o*……

铛!………下课了,哈哈哈!

台下嘘声一片:什么老师,神侃的水平才是天下一绝!!!

课间休息1小时节目。友情邀请hifi168.com论坛嘉宾数位,有dr kuang版、E版、ken版……,衷心感谢ing!!

从那里开始谈呢,这个……… 大家都听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吧(倒下一大片)。

在一开始,长笛、乐队与竖琴声中,你可以听到优美的春天的景色。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逢了,这时,独奏小提琴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拉出最著名的爱情的主题,弦律是这样的— kao,忘记了,没法输入简谱与五线谱,知道怎样输的朋友请告诉我:(。还好,这个弦律地球人都很熟悉,就不用写了。反复后交给整个乐队,经发展后达到高潮(不过笔者很奇怪,此时祝英台女扮男装,除非山伯同学是同性恋,否则…… 因此笔者分析判断,只可能是祝英台同学对梁山伯同学产生爱情)。然后,再交给独奏小提琴,从而结束这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反映梁祝两位同学三年的快乐光阴的,乐队以相当明快的节奏,轻松刻画出他们快乐的初中学生生活—分明是早恋嘛。嘉宾发言—— Ken版:谁说的,梁山伯当时都24岁了。什么,英台,她也有12岁了啊。和我和我LP谈恋爱时的年龄差不多………(台下:@##$%%,诱骗未成年少女------砖头伺候………ken版怎么又乱发言,抬下去…… 唉!人太直了就容易吃砖头)。然后独奏小琴加入进来,奏出一个更为欢快的主题。然后,又是发展—变奏—高潮—结束。(陈钢与何占豪也太差了,怎么又是这样写,弄得我都没法解说)。不过想来祝英台家也够开放的,在那个时代能让单身女儿家在外求学三年。下面由我们的资深记者dr. kuang版主采访嘉宾祝伯(祝英台他爸):“谢谢!谢谢你的表杨!应该说,我们是相当开明的父母,让英台接受相当良好的教育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可是,我们是反对早恋的,这是很不好的,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样会影响英台的学业的。因此我们才把她从书院里叫到家里来,专门请一个最好的家教来教(插一句:结果把冒充唐伯虎的周星驰请进来了,结果弄得成天就听周星驰,还说他的是完美发烧大碟,不听就走宝了),不能让一个女儿家受坏人的影响。尤其是梁山伯之类,到书院来唯一目的就是泡女孩子——你看,24岁了还在读初中。大家要提高警剔,这种人又像田伯光似的,对女孩子很危险………… 等等,我怎么会说“又”呢?” dr. kuang版:“谢谢邓伯的精彩发言,下面继续以下节目。” 听众:“不对,是祝伯”。笔者:“没办法,kuang版主主持节目就是这样的,老叫错人。”

第三段,是梁祝的告别。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代表祝英台的小提琴的婉转的向代表梁山伯的的大提琴辞别,而愚笨的大提琴总是不解风情的闲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最后,两人终于告别(废话,废话^o^)。

在第四部分一开始,你听到代表黑暗势力的大号奏出粗暴的主题(在这里,祝伯强烈要求发言,被E版主and dr kuang拉住,未遂之后发展成暴力冲突…… 场面不堪入目…… E版主擦了一把汗:,继续,继续讲)。在铜管乐器的压迫下,独奏小提琴以纤细的声音,奏出祝英台优美的主题。然后是小提琴与整个铜管乐队之间的战斗,但是,小提琴的反抗是如此的无力,最终只能独自轻唱爱情和思念的主题。

第五段是相逢。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的互诉衷肠,相互述说着相思之苦(此时,英台同学终于换上了女装,而梁兄立即就爱上了她)。然而,乐队粗暴的铜管声音,预示着封建的压迫终始让两人无法真正相爱。(笔者:”私奔啦,这还不简单。” 梁山伯:”可是,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妻室儿女一大群啊。糟糕,说漏嘴了……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妻子不是一大群,只有5个而已………” 众:“kao,不值得同情的家伙!”)

接下来,又是压迫和反抗(听众:“能不能来点新鲜的!” 笔者:“没办法,这个问题要去问陈钢与何占豪。”)最终,我们听到,悲剧终于发生了:英台同学(被)决定,要远嫁了。而梁兄居然忧郁而亡,就葬在英台出嫁的路上。祝伯:”我要揭发,这都是梁山伯的阴谋!!这都怪我,应该选另一条路线的,都是我的错啊。英台啊,都是我害的你啊………” 祝伯于是泣不成声…… 昏死过去! Dr kuang上……忙ing…… 总算抢救过来了。还好,有dr kuang在,什么疑难杂症,包括什么淋、什么梅、什么爱之病之类,老中医都冶不好的他都治得好……… (主持节目,顺便帮dr kuang作作广告--------谁叫笔者收了他赞助费若干的呢^o^)

最后,在英台出嫁的路上,一切发展到高潮。随着一声闪电,坟墓裂开了,而英台同学一不小心掉了进去。在尾声中,你听到爱情的主题再次响声,预示着梁祝化为人人喜欢的蝴蝶,得到了解脱………(听众质问:那么说,梁、祝以前都是毛毛虫啦?笔者:谁发这种言的,%#@@# ,砖头………!)

讲到这里,听众出离愤怒了:谁叫你这样解说我们民族最美好的传说的!(只见砖头满天乱飞,中间夹着小萝卜、臭鸡蛋和西红柿)笔者好不容易从砖堆中爬出来:对不起,对不起,容我解释,容我解释!首先,感谢各位的长期的大力支持;其次,还要感谢我爸爸、我妈妈及诸多亲朋好友及本人心爱的小白猫“贝多芬”—在本人写这些文章时是她一直在旁边陪伴,并张开樱桃小口,吻得我手上伤痕累累;还有,谁把小萝卜MM都扔上来了,力气还真大…… 我本来准备买房子的,现在这些砖头差一点都够自己盖一栋了,谢谢各位…… 笔者又一次陷入砖头堆中…… 还连累嘉宾E版和dr kuang版还有ken版和menn大侠,被砸得鼻青脸肿、体无全肤、不成人样,惨不忍睹!!唉,谁叫他们块头大呢!其它轻伤者有:阿龙、audio、op61、嘀咕、snake等。另,W版也比较惨——就只保全了一张靓脸。台下被连累者不计其数!!

梁祝是优美动的,音乐的形象是生动形象的,情节是优美感人的。但是,祝梁也是有点浅薄的(请容笔者说句实话),不耐听的,多听几遍之后不免会生厌。在作这首曲子时,陈钢和何占豪可以说还没有完全掌握作曲和表现的手法和技巧,所以,仅管他们选了一个好题材,也有了极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但是,他们的表现是没有多少深度的,可以说成是有点浅薄的,才不耐听。当然,正是因为没有深度,才如此流行(你见过多少有深度的东西流行的?),所以笔者才敢这样解说,呵呵。

听完《梁祝》,我们可以听听老柴的《罗密欧与朱叶丽》,然后再听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和他的《罗恩格林》中关于爱情的著名片段(这种片段实在太多了)。多次聆听后,你终于发现,比较起来,梁祝中的描写是多么的无力苍白,缺乏力度与深度。

在老柴的《罗密欧与朱叶丽》中,家族和个人爱情的冲突是那么的强烈;在调式不明,和弦色彩变换不定的《依索尔德与特里斯坦》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缠绵而无法解脱的爱情;在《罗恩格林》中,那是多么纯洁感情的描写。这一些,都远远比梁祝的描写,来得深刻和生动得多。

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描写,是读乐中的一件趣事,同时也是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常用方法。这和各位网友喜欢比较版本不一样。因为同样一首作品许多版本其实差别并不大,还有人总有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且,同一首曲子要听5、6种甚至更多,还要区分不同乐队、不同指挥、不同录音公司的差别,也真够难为人的(kuang版、ken版 and 诸网友:我就喜欢,你管得着……)。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作曲家的描写是不一样的,仔细聆听这些作品的区别,找出其意景的不同,这种欣赏不仅有意义而且也更有趣得多。

同样描写春天。就有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第一乐章,马勒的第一的第一乐章,舒曼的第一《春天》,有贝多芬的第六《田园》,梁祝的第1小段等。

再比如,早晨,描写得比较好的有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中的第一段,有里姆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中的晨曲,有里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

大海,著名的有德彪西的《大海》,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中的第一、四乐章,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序,还有鲁宾斯坦的《大洋交响曲》(不过因为写得太差,被肖伯纳说成“大水塘”)等。

这样的对比还可以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家后将这堂上提到的作品各听十遍,这是家庭作业之一,并写不少于3000字的感想一篇,下节课我要抽问;另,每个人找一组对同样事物、人、景等不同作品中的描写,并记下心得体会下节课前交上来,这是家庭作业之二。众嘉宾:你不是说是课间休息节目吗,怎么布置起家庭作业来了?笔者:糟糕,忘记是课间休息了(假装道歉状)。

谈一谈音乐的语言

本节课我们要接着谈上堂课的版本问题,还要谈谈音乐作品的比较问题,还要讲从手机铃声所想到的,也要提到日常生活中的古典音乐…… 没办法,拉下的课程实在太多了:

我都讲完了,同学们明白了吧。什么,不明白!唉,这么多东西,还只讲一分钟,确实也太快了点,听得明白才怪!没关系,到考试时我给同学们划重点,保证重点:考试题=1:1,这下大家放心了吧,汗!(蒙混过关,呵呵*o*)

下面谈这节课应该讲的内容,谈一谈音乐语言的问题。

人们常说,音乐是一门语言,而且是门世界性的语言。而且,在发往外太空的飞船上,就有几首古典音乐,因为,我们相信那怕是外星文明,也应该有音乐,也应该听懂音乐这门语言。因此,是不是也可能说,音乐是门全宇宙通用的语言呢?

既然是门语言,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和语言一样呢,可以表达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能表达的一切呢?

答案是-------- 等等,抽问一下,那位同学来讲一下。抽到同学甲:“……这个……那个……” 这位同学,随便说两句都行嘛。这下没办法了,给我把裤子脱了!--------------其它同学睁大双眼:你要干什么???!!!笔者:我要打小屁屁N下!给我打!………………惨叫声满校都听得见……

正确答案是:说能,又不能;说不能,又能。(众同学:这不是废话吗?)

且听本人仔细道来。

其实笔者比较推崇的一句名言是:千万不要用试图语言来准确解释与描述音乐,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说的。(详见《Jize杰子名言录》第7章第12条。《Jize杰子名言录》乃是杰子一生心得体会的结晶,长达99章180W字,才售RMB499元,还包括邮费,有意者请尽快联系作者,限量出版10000册,售完为止,上有杰子亲笔签名并有杰子艺术个人照一张…… 呵呵,给自己打打广告)

语言、艺术、音乐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要想用语言来准确的描述与解释音乐,是不可能的,因此才会有: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之类的名言。甚至对柏辽兹之类的热衷于标题音乐与解说词的人,都发生过觉得自己的解说无法解释自己的音乐,从而取消解说词的事呢。

因此,笔者以下的话,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话,请坚持。不要全信,不要被误导。(见培训一最后的Jize杰子名言)

音乐的语言,首先在于音乐能对人的感情的表达。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流行音乐中的经典中对男女感情的描写。一般的千篇一律的以小调+6(拉)和3(米)及各种下属和弦与属和弦组成的歌曲不算,这些平庸的玩意儿不听歌词都差不多,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让人容易接受,而且弦律简单,音域要求低,唱卡拉OK比较方便。再加上歌词简单,如“楼下的各位看上来、看上来、看上来,这儿的培训真精彩真精彩”之类的,所以才容易流行,呵呵。

不常见的就像-----柴5中柴诃夫斯基对自己感情的描写(尤其是第二乐章中的弦律),还有德沃夏克第9中第二乐章的思乡之情的描写,可谓是经典。而舒伯特第8中对自己怀才不遇,只好逃避的感情描写得更是深刻。

音乐还可以表示疑问等。如贝5第一乐章中,一开始的弦律,是可以看成贝多芬对自己的疑问的,后面则是乐队的回答;德沃夏克第9第一乐章中开始,我们明显可以听到当新大陆在作曲者面前时作曲者的带有疑问的心情,然后长笛奏出的一个典型的疑问乐句。各位室内乐中,这种问--答的乐句更是多多,如………,不说,免说得太多有误导之嫌。

当然,还有柴的1812中一开始对俄罗斯美好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描写,简单的一个乐句就描写得清晰而且给人深刻的印象。当然1812中间对战争的描写也形象而生动,后面战争胜利后的庆祝也够经典。说到欢乐的场面,柴的《意大利随想曲》与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中的描写也是一绝,不,是二绝。

还有一些经典,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对洁白美丽的天鹅的描写;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中对四个景色的描写………,实在太多了。最有趣的还是理查.斯特劳斯的《唐.吉柯德》中形象的描写,可谓生动。只不过生动得似乎有些有份,已经和语言相仿了。此君最神奇之处是: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居然连尼采的深奥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也可以通过音乐进行描写。

当然啦,音乐描写思想的,也是枚不胜数。最有名的就是贝多芬的第九,歌颂人类欢乐的音乐。

而且,不同作曲家对相似景物的描写,也可以听出区别出来。

比较维瓦尔第的春和马勒的第一,你会发现,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春天描写的是庄园中的春天,而马勒第一第一乐章中的春天是森林中的春天,意境的不同在这里是可以听出来的。

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面,有一个人不得不重点提提,那就是瓦格纳。在他的歌剧里,音乐语言的应用可以说到了一种极致。瓦格纳的主题动机,不仅可以表现人的感情,还有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主题动机来表现-----如莱茵河的黄金、邪恶的指环、宝剑、魔火、莱茵河泛滥的河水,都可以用音乐语言来描绘。甚至,连情欲,也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来表现—《汤豪舍》中,《伊索尔德与特里斯坦》中,一连串的半音阶是如此的撩人和吸引。而且,他的描写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让人难以忘记。如果说,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千零一夜》中,我们还只是看到了东方迷人的大海的景色的话。那么,在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中,我们仿佛是坐在一小船上,亲自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甚至能感受到海水的咸味。而在《指环》中,莱茵河的河水漫过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个听众都全身被河水打湿。所以也有人说了句名言:法官说,瓦格纳的音乐就是证据!听瓦格纳的音乐,有剧毒!各位请牢记、切记!

所以说,认为好音乐就是优美动听的,只算音乐门外汉一个。而以此标准赏飘飘仙乐的人,是永远不能成为古典音乐的知音的(辛丰年语)。巴洛克时的音乐,何等优美动听;中国的民乐与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同样优美动听。而反观贝多芬的音乐,并不以优美动听见长,但是因为思想性,因此贝多芬的音乐要远远伟大于它们。要讲优美与思想性兼容的,这就要算到老柴与德沃夏克的头上了。

在此不多讲了(本老师要江郎才尽了^o^),只要在座诸位用心去听音乐,当然是古典音乐,可以有更多的心得体会的。刚才谁在下面说黔驴技穷的,真是乱形容,本人如此英俊潇洒、玉树临风、风流缇谠,岂是可以用这种形容词来形容的,哈哈哈哈,得意狂笑ING!!!咦,怎么下面同学们都呕吐了………

最后的总结是笔者抄来的一段话:“音乐艺术对大自然的所谓描写,其实都是听众自己在那儿自作多情的胡思乱想。音乐既不可能让我们听出树叶是黄了还是绿了,也不可能让我们知道斜雨吹来的是东风还是西风。 事实上音乐家的造型手法并不会太多,但每一种手法在那些多愁善感的听众的心中产生的画面却是无穷尽的。比如,作曲家可以用小提琴的碎弓作背景,衬托一个欣喜的或悲凉的音调,算是一种景色描绘了。倘若标题是春天,听众就对自己解释:那是朦胧烟雨中迎春嫩枝正在吐新芽哩,或者,那是缤纷落英时无情流水卷走红花去呢;要是换作秋天的题目,听众又会说:那是空山新秋里,层林尽染红了,或者,那是冷雨寒窗外,落叶惊残梦吧。因此,听众又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去决定那树叶是黄的还是绿的,斜雨是东来还是西来的了”(引自《视听前线》27期 乐仁诗教授案) 好解释,应用到别的地方同样适用。可惜不是Jize杰子名言。如果此文有稿费的话,本人又靠抄挣了500字的稿费,呵呵。

前面有提到流行歌的弦律千篇一律,可能有些同学不服气。其实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各位的手机铃声,你见过有多少人选周结论、任要齐、谢不疯和阿杜的歌曲作手机铃声的?随便调查一下,我有听过有用莫扎特的41交的,老柴的《胡夹子》中的音乐片段的,其中又以糖果仙子的那段为甚,也有用花之圆舞曲的;肖邦的小夜曲和练习曲用的人也不少;舒伯特的音乐也是常用的手机铃声,还有吉它名曲《爱的罗曼斯》的,甚至也有一位朋友用瓦格纳的女武神之骑行的。就算有用到稍流行一点的,也多是一些民歌、苏联老大歌的老歌的。可偶就真的很少有听到有人用现在流行音乐来作手机玲声的。嘿嘿,其实这一点都不怪,一旦抽去歌词,现在的流行歌实在是不堪入耳。正讲着,台下手机声此起彼伏,果然和笔者讲的一样-----笔者好得意。可是就在此时,《月亮代表我的心》突然响起,真是#$%$%&*!怒!!!!是谁????最后,所有眼光都集中在笔者身上,这个……这个……,因为俺GF就喜欢这首,可真让人丢脸的,#$%^&*%#!!!!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人们并不排斥古典音乐,只不过因为古典乐在中国的音乐教科书中永远装着神秘,死板着脸,才被人误解了,如此而已。

在写了五篇古典音乐欣赏的文后,现在终于发现自己已经江郎才尽,已是胸无点墨了。很高兴能通过这篇文章交到这么多的朋友,也很悲哀的发现对古典音乐来说,自己还是只能算是门外汉一个!最多算是在音乐的圣堂门外,打开了一丝缝隙,看到里面的精彩的世界。希望这一些心得,能让至今仍在音乐圣殿外的人,找到欣赏古典音乐的大门,没有误导各位,就算是能快慰平生的了!

古典音乐,浩瀚如大海,穷其一生,能了解过一二,已经很不错了。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不管是在曲目欣赏上,还是在唱片的数量上,还是音乐的理解上,远远胜过我的人都是在是很多。自己写下这篇文章,只算是班门弄斧,心中实在是忐忑不安,真怕各位笑话。

自己所听过的作品,实在是远远不够的。那次在邝医生那里,才知道自己所听的曲目,实在是少得可怜!连莫扎特大名鼎鼎的四十一,听后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听过几遍。也发现对于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还有太多太多的作曲家的曲目,自己都居然没听过,实在汉颜得很。

而出于许多原因,对听没有听过的音乐作品,我越来听抱谨慎的态度。因为我知道,第一次听一首新曲目的体验,一辈子只有一次!!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前去听的话,是在浪费天珍!而为了维持自己在听一些作品的新鲜感受,我对听很多那怕自己很熟悉的作品时也越来越少。因此买的唱片虽多,但大部分却封没开。

在最后这一篇文章里,我摘了我最喜欢的辛丰年的文章中的一些片段,作为这套系列的结束。他的文章虽然有很多观点我不赞同,但是我喜欢他所写的文章----一种以朋友之间聊天的语气,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而不是像某些书一样,板起脸来说教。这篇与发烧友有关的文章虽有些剌,可能会剌伤各位DX,不过我觉得他文章中的观点,可能也会点醒许多至今仍在欣赏音响的梦中人。希望这样作没有侵犯辛丰年的版权,大汗!!

“我自认为听觉神经正常,也并非由于怀旧,我是怀念那些魅力不朽的好音乐,同时也在琢磨一个问题:音响之逼真(甚至超真)、完美(甚至比现场更完美、无差错,无杂音……),难不成就等于音乐之真善美?

手摇唱机,快转粗纹唱片,都是值得乐迷们深深感激的。没它们,我无从认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们的重要作品,也无从见识到托斯卡尼尼、魏因加特纳、比彻姆、克莱斯勒、卡萨尔斯、帕德雷夫斯基、吉塞金等名手的演释艺术。

自从进入了LP、立体声时代友来,耳朵里接受着闻所未闻的音响美食,心里头却老是有吃不饱之感。不少以往感我至深的演释,在新片子上寻不着了。例如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田园》,卡萨尔斯演奏的德沃夏的大提琴协奏曲,吉塞金的《皇帝协奏曲》,斯托科夫斯基与费城乐队合作的《新大陆》,比彻姆指挥的《罗马狂欢节》…… 都成了徒然令人怀想的前代风流!克莱斯勒、埃尔曼和海菲兹他们的唱片,一听便可猜得出的不同风味,即使同一首乐曲,也是三个人三种性格;而今日那么多重复出版的提琴录音,你难以发现有何不同面目,似乎任便听一种也便够了。

正像以前的美术学徒从印得得极差的画片上认识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在初接触许多音乐名作的时候,心目中并不曾想到在音响上去评头论足。老式手摇机和粗纹片,频响窄,响度也贫弱,外加钢针压在片纹上磨出的噪声,这在今天的音响美食家听来,有定要掩耳逃走的。然而我们却被那音乐本身所吸引了,征服了,而且烙下了终身不能忘的记忆,那印象是永远保鲜、不可取代的。

回首这种种体验,可以概括出一条什么体会呢?我想就是:人们听唱片,最主要的还是受到那音乐的吸引。音乐当然要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但音响质量的精、粗,并不是头等重要,更不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

手执一影印的宋版的唐人诗集,那的确是可以大大增加欣赏李、杜名篇的乐趣的。但,假如换上一部乾隆御制诗,纵然它刻印精工,装帧富丽,大概你也没有胃口读下去。

我想,即使那设备的音响极其漂亮,但它所传送的不过是一种平庸无生气的演释,那么充其量也不过是精确地再现了平庸与无生气的演释。

再作一种不大客气的推论:即便作品重要,演奏高明,录音理想,再加上音响“顶尖”,然而那位有耳福享受它的人,如果对音乐爱之不深,对于听音乐不取真诚态度,只是一味追求设备的名贵;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只能如东风之过马耳了。

祈希望于“发烧友”的是,要在那美好音乐的锦绣上添音响之花,却不可如两千前的寓言中人那样,买回华美之椟,舍弃其中之明珠。”

这是一张DECCA的唱片。录的是莫扎特的两首钢琴四重奏,一为G小调,K478;一为降E大调,K493。演奏者中有钢琴家希夫(Schiff)。

原来,此片的不寻常之处是其录下了一种再现往昔经典作品原汤原味的演奏。它所用的的是当时的乐器。不但那三件弦乐器都是18世纪中叶德、意地区的制作,钢琴是大师所用的那一把。而且那小提琴是大师自用的一把。用提琴据考也曾为他所有。

你可曾想到,我们如今所听到的莫扎特钢琴音乐,同当年维也纳人耳中所闻的有距离吗?莫扎特时代的琴,尤其是他最中意的维也纳型琴,发音清脆流丽,顶适合弹那种要求所谓“颗粒性”的乐句。本人也一直憧憬着那莫扎特原味,最起码也要听听这种琴音到底是怎么个味道。

且以这张唱片来说,不但在乐器的使用上可算求真;还有一点,也许是听者不会注意的。假如同另一张录了同一套作品而用现代乐器演奏的片子对照而听之,就会立即听出二者的音高不一样。低了半个音。原因是因为音高的标准,古今不同。18世纪欧洲通行的音高标准比今天的低了半个音。

任何一个真心的爱乐者,对此类实践肯定是大感兴趣的。不是好奇,也不只是怀古,而是求真。

即便演出与演释在求真上尽善尽美了,但那信息送到那种只嗜好什么《大峡谷》中配真雷,《1812序曲》中用真炮的耳朵中,那么,向乐中求真又示免是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