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玛 铁拳wow:宣传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55:47
走下神坛的宣传画
安若子 2009-10-27 摘编

《毛主席万岁》 哈琼文 1959年

许平(左)和梁照堂(右)在翻看宣传画。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沈绍伦 1964年《争取更大的丰收 献给社会主义》 钱大昕 1958年《广阔天地新苗壮》 张绍诚 1973年
在今天看来单调刻板、缺乏思想性的宣传画,却曾是时代风气和趋势的记录者、也是那个年代的画家们寻求艺术突破为数不多的出口之一。现在,“二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将展出数百幅宣传画作品,为我们全面地观察和反思宣传画背后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机会。
南都周刊记者/摄影· 胡雯雯
宣传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曾长时期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中一幅毛主席像,两边贴着《学大庆精神》、《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之类的画,是中国平常百姓人家的典型装饰。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画家,几乎都投身宣传画创作,创造了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走向多元,宣传画也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几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搬家整理时发现的一批库存宣传画,重新勾起了人们的记忆。在今年的“北京世界设计大会”中,几百幅当年的宣传画成了“二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的主角,向人们回放了上世纪解放前直至2008年的中国政治图景和老百姓的家常生活,以及其下的暗流汹涌。
“1949年后,当时出版社有这样一个规矩,凡是出版了一批新的宣传画,一定要给各地有关单位,特别是中央美院送去一批‘样张’,因此美院从那时候就开始收集,从1949年直到1979年。‘文革’期间,尽管学校一片混乱,但保存收藏工作也一直没有断过。”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说。
“二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按时期分为《国民·生活》、《人民·英雄》、《公民·时代》三部分。其中《人民·英雄》卷,集中展出从1949年—1979年间创作的300多幅经典宣传画,据介绍,如此大规模的展览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时代符号
历年的中国国庆,总会有一些符号意义的作品出现,1959年国庆10周年出版的《毛主席万岁》便是一个代表。
当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向著名画家哈琼文约稿,让他为建国10周年大庆创作一幅重点作品。“国庆游行的群众队伍中,总有穿着各式漂亮服饰的妇女和孩子,此起彼伏地高呼着‘毛主席万岁!’令人印象深刻。”《毛主席万岁》的画面构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哈琼文画了许多草图,其中有一幅是抱着孩子的黑衣妇女站在玫瑰粉色的背景中,而毛泽东画像在背后。整个画面色彩对比强烈,主体人物突出,但背后的毛泽东像总是很抢眼,使画面出现两个中心,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我想去掉主席像,但就是没有胆量。审稿时,一位领导以商量的口气提出:‘画中的主席像拿掉好不好?’我马上接口说:‘好,好!’”回到创作室,哈琼文很快地用水洗干净肖像,接着以调了白粉的淡玫瑰色,在洗去的位置上画了大片的花团。为了把母女的目光引向天安门上的毛主席,他又在画面的左上角画了一个华表,代表着毛泽东。稿件再次送审,获得一致通过。
哈琼文在创作时一直有个心愿:“宣传画不应仅仅挂在公共场所,应当让它进入老百姓的家中,悬挂在家庭的墙上,压在玻璃板下面。”这幅画确实取得了他所期待的效果。当时它以年画的形式出版,在新华书店就能买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人给家里大扫除后就喜欢去买几张鲜艳的年画回来,贴于显眼的墙上,这幅是非常受欢迎的一张,在随后的五年中曾以多种形式屡次出版,大量印刷,累计印数高达200多万份。同时,它还以明信片、书刊封面、插页等多种形式出版传播,甚至出现在热水瓶、日历、铅笔盒等日用品上面。而上海南京路的中百一店,曾以几层楼面的空间悬挂起《毛主席万岁》的巨型复制品。
而哈琼文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这幅画改变。在文革期间,左派攻击画中不仅没有出现毛泽东形象,而且那位年轻妈妈不像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劳动人民,是个资产阶级少奶奶的模样。而到了现代,也仍有评论家对这张画提出批评,说当时中国社会一片黑暗,是最为艰苦的时代,这样画,是“粉饰太平”。但在那样的时代,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一幅画的命运,已远不是作画的人所能操控的。
小心突破
“三突出”、“红光亮”、“高大全”,曾是文革时期宣传画的铁定法则。所谓“三突出”是指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红光亮”呢?是指画面明亮、平整,人物的精神饱满,满面红光,脸部不追求明暗对比,阴阳脸是绝对要杜绝的;而所谓“高大全”,则指英雄人物的形象一定要高大,要完整。
但从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广东画派却悄悄地出现了一批截然不同的宣传画。它们与主流原则“背道而驰”,却并没被打入地狱,反而迅速在全国风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身处广州的李醒韬和梁照堂两位老画家,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梁老先生如今早已改画国画,在他凌乱而充满书墨香的画室中,一幅幅摊开的旧时宣传画又为他打开了记忆大门:“我们那一代的画家,谁都画过宣传画。当时政治至上,大家都在搞建设干革命。作为画家来讲,能握上画笔就是最大的幸福。”当时,20多岁的梁照堂被招进当时的“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宣传办公室美术组”,专职画宣传画,这是个很风光的身份,“出入拿的都是市委的工作证!”
刚开始,大家都是照着别人的方法去画的:主角一定得是英雄人物,人物正面一定要有光,脸色红亮,角度一定要仰视,显得形象高大。但画得多了,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就是喜欢画画,所以抓住了这种难得的机会,我就把倾心的苏联特卡切夫等的逆光烁动色调、莫奈的印象派色调等都用在宣传画上,当油画画就是了,管它是不是宣传画。”
他和李醒韬在1977年画的《揭批“四人帮”革命生产向前进》,便采用了著名的“逆光画法”,一开始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当时都讲‘红光亮’,如果光线从后面射过来,人物脸上有阴影,会被批判说‘给英雄抹黑’。但我却很喜欢逆光画法,因为层次更加丰富;此外,我喜欢用俯视手法,感觉更亲切一点;而且当时宣传画都用暖色调来表现热情,我却比较喜欢用冷色调。这三点与那时的艺术气候很不吻合。”但是,由于出来的画面健康向上,艺术价值也很高,这批画并没有遭遇太大的非议,很顺利便通过了审查。后来它们渐渐在全国流传开,反而成了一种风格特色,被各大城市的画家争相临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时的中国,文革已走向尾声,而广交会这个对外的窗口还在开着,于是广东画家们在这方面开了先河,为宣传画的创作带来了一次突破。这是时代使然。
1992年,哈琼文画了一幅《琴声嘹亮欢唱改革振兴上海繁荣祖国》。当他完成后送厂打印时,上面突然传来消息,说是‘订数不够’,取消了打印。就是这么四个字,让老先生从此封笔。而这也宣告宣传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的大潮以不可阻挡的姿势成为了绝对主角。而这些风云一时的宣传画,也成为时代的证物,让人凭吊,也令人警醒。

《六大技术挂图》 陈其 赵光涛 胡今叶1965年

《揭批“四人帮”革命生产向前进》 李醒滔 梁照堂1977年

《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
袁运甫 钱月华 1957年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