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毁灭之锤属性:不见他人过但观自己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9:47
略说“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http://club.fjdh.com/31273/viewspace-154474   《俱舍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将得忍不还,无学业为障”。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跟这话有些相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修行不一定到了“忍、不还、无学”时,但在修行的途中,常常是很精进地修行,修行没几天,莫名其妙地就会有一些你以为没有的或已经很淡的烦恼异常地炽盛起来,弄得你心神不宁,难以保持心态的平和,你甚至还被你的烦恼驱使得无法继续拜佛、诵经、持咒。没有人惹你,你就是烦恼。
  
  有时候是你莫名其妙地就一直思维别人的过失,你思维别人过失的时候,你的心里充满了愤恨、鄙夷,你觉得别人都是坏蛋,都是无情无义的,这时候你就想,我谁都不要理了,我对他们那么好,他们居然这么对我。太坏了!你甚至觉得他们都是魔鬼,都是披着人皮的妖魔鬼怪,内里谁知道是什么虎、狼、野干的肚肠!这个时候你连梦境都是不吉祥的,因为你烦恼炽盛!
  
  如此如此地许多年过去,你还常常时不时现起这样的烦恼:总见他人过!你因为见他人过,所以你自己烦恼,心态不平和。你因为不断地熏习了许多佛法,你也知道:你若是因此而造了口业、身业、意业,哎!你自己得不偿失啊,那等于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啊,等于是别人堕落,你也跟着他堕落啊。你渐渐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有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
  
  再过若干年,你思想起你刚出家学佛时常听到的一句话:“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你为什么总见他人过?因为你自己烦恼业障的关系。当你见别人妖魔鬼怪的时候,自己就是妖魔鬼怪,所以你自己内外身心都不是吉祥的、清净的,这都是你往昔恶业的关系,你自己也渐渐地觉察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你才知道,不但要念大悲咒,还应该念〈〈心经〉〉:“不垢不净”,诸法不垢不净,你见不净,是你自己的心不净。别人真的就是大坏蛋吗?若是,你干吗又要跟他来往。你跟他来往时,你怎么不觉得他是大坏蛋呢?或者,为什么他对别人就挺好的,却对你这么薄情呢?或者别人见他很好,为什么你见他却很坏呢?难道不是你自己恶业的关系吗?也或许他真的很好,可是为什么别人没遇到他,而你却遇到他?为什么你的周围就都不是好人呢?“依报随着正报转”,难道不是你自己恶业的关系,而使你遭遇不好的人吗?
  
  为什么精进修行的时候,烦恼异常炽盛呢?因为魔不高兴你出离啊,不高兴你修行啊,因为你的恶业不希望你不被它束缚啊。所以啊,你该好好忏悔!你要是真修行,就该管好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意业,不见他人过。一切莫不是业,佛陀眼里一切都是洁净的,你眼里却不洁净,因为你自己不洁净!
  
  当烦恼现起时,当你思维别人不好时,你就该念起,〈《心经》〉的那句话:“不垢不净”,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虚妄的染污业识的变现,其实没有什么染净……
    -------------------------------------------------------------------------------------------------------------------------------------------------------------------------------------------------------------------- 请问师父,我们应如何理解“不见他人过,但观自己非”?

为什么要求不见他人过?这个谁能答一下?小孟说一下。

一居士:因为他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

还谁能答?你说。

一居士:是自己的分别心在起作用。你看到别人的过失,其实你心里也是犯了同样的过失。

谁还能答?说。

一居士:《四十二章经》里面说的“汝意不可信……”

好,大家答的还有点那个意思。但是呢,就是“汝意不可信”,为什么说汝意不可信?因为你们有一个“他人”二字,有了他人,就会有他人过,这是跑不掉的。因为《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讲得明明白白,无人相,那哪来出现个他?有了他,就有了人相、我相。所以我们主要是没有理解,主要是有个“他人”。虽然说了汝意不可信,但是还没有进入这个无人相之中,进入无人相才知道汝意不可信。

我们具体讲,比如说一个人的过失,说这个人哪很不好,令人起烦恼。当我们看到这个人的时候,甚至我们和他争斗,甚至跟他生气等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什么一种行为?只不过是用你的左手在砍右手,自己在砍自己。因为我们凡夫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心里所显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妄,是自心一种业力的显现。我们就认为那都是很真实的,所以说众生是一个迷,是一个颠倒的心。无人相就是汝意不可信,当我们知道无人相,无我相,就知道这个“汝意不可信”是什么意思了。

“但观自己非”,什么叫但观自己非?有了我,那就非,不是叫你观别的,观你是否是有我?有我就有非,无我就无非。所以我们在任何利益面前,都考虑是不是有我。比如说我们吃饭,这个东西很好吃,当我们发现很好吃的时候,这个东西是否能舍出去?别人要,能给;或是一个畜生要,我们能不能给?或是师父在那边不吃了,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东西也放下?有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东西非常好吃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我相。说这个东西好吃,怎么就有了我相呢?我还没吃呢?当你发现好,是从我相生起来的好,是你需要的好。这就是我相。

我们的食物能不能舍去,比如说有个要饭的人来了,你正好这一顿饭,你能不能给他?或是一个道友过来了,就剩这一碗饭,你吃了今天不挨饿,你要不吃,今天就得挨饿,你能不能毫不犹豫地把这饭给他?当一个比你穷,甚至穿得很埋汰,流着鼻涕,说话又很粗鲁,不受尊重的人到你跟前,你能不能把你的饭马上给他吃?而且以非常恭敬的心给他吃?如果不能,那就是“非”。

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地无我,不管从食物上,从说话上,从行为上,都要无我。俩人走在门前,你得给别人开门,让别人通过。你别老考虑,“我岁数比他大,他应该给我开门。我在教育他,他不学会开门,以后他就变懒了。”实际上这就是“非”,你有了一个大小,表面上是教育他,实际上是叫他为你服务,满足你“我”的需要。只要你发现自己在起作用,那就是“非”。更主要的,别人说一句话,不能生气。有人就是别人一批评他,他就生气了;甚至师父说他,他心里也不痛快;要别人说,更不行了。这就不行,这就是“非”。

怎样观自己非?就是每天写忏悔,这是一个办法;第二个,就是处处要无我,要舍,要布施。比如说吃饭的时候,随时要想到这个饭吃不成。如果行堂不给我打的时候,你会不会拿眼去瞪行堂的。甚至寻思出了斋堂去找行堂的:“你凭什么这个饭不给我吃?为什么不给我行堂?”我们平时就应该观察这个方面,另外也做一下这个境界的考验。比如说有人没给行堂,我们不能起烦恼,而且不去追究;甚至就是饿一天、两天、三天也是如此;不但如此,还应该生欢喜。为什么生欢喜?因为你无我了,别人找不着你,饭也不知道给你打。你看你,现在连人都找不着你,将来是阎王小鬼也找不着你,你说这不是好事吗,是不是?他光想到这个饭没吃,没想到他已经修到这块了。有时候为了眼前这个饭,“不行,还是吃饭重要,我不管小鬼不小鬼的,我先干吗吧,我先把饭吃了再说。”是,饭是吃了,以后呢,小鬼也把你找走了,就是丢掉大的,捡了个小的,最后连小的也赔进去了,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我们常观自己非,这个“非”就是不守戒,就是“非”,要守住戒,就是无我。为什么戒律这么重要?戒律就是无我的意思。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身束死?因为用戒条能把我们身看住。因为这个身体呀,就是个“非”,就是我相。必须用戒律把它看得死死的,一点都不给它余地,也不给它喘气的工夫,你这才能够观自己非,这才能成就无我。

你像《楞严经》讲的,优婆离尊者就是因持戒非常严格,丝毫不犯,最后束身得成就,得圆通,二十五圆通之一。等其他的那些菩萨得圆通,虽然讲了各种方法,但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严守戒律,才能不见他人过,才能达到观自己非。

这句话提得挺好,但是应该是努力去忏悔。你不天天忏悔啊,他一会儿就忘了,就不知道了。说是不见他人过,但是起心动念早就有了。特别是“观自己非”这句话,有时候它那个心不由你作主。必须深深地忏悔,慢慢久了,才能自个做主,才能起个“观”字。这个观啊,刚开始是用忏悔的方法来观,用持戒的方法来观,到后来再深入的时候,那就是不打妄想的观。那时候才叫观到我的本体,事物的真实,那才是起了真观。

当然了,这些功夫得一点点做,先从我们现在所发生的现象里去做。做久了以后,你才能慢慢去观。你想一下达到那地方,那都是梦想。有的说:“我很快就达到。”那是你前生努力了,前生努力的结果。我们不管前生努力和今生努力,我们今天只要是能去做,那就是万幸,这就可以,就怕不做。你前生努力,今生不做,也得回去。你要是前生没做,今生我努力了,那就等于前生还是做了。做不做都在你当下这块,所以说别打妄想,就是努力去做,这就对了。

好,今天时间关系,就讲这些。
-------------------------------------------------------------------------------------------- http://www.suyuan.org/fbyd/ShowArticle.asp?ArticleID=856 --------------------------------------------------------------------------------------------第二个:弟子业障重,妄想从来没有停过。早课诵咒时,一直观阿弥陀佛,到“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之后又观韦陀菩萨;走路时,以前参“念佛是谁”,现在又观阿弥陀佛。有时无念好比登天,很矛盾,弟子愚昧,请师父开示。

妄想没有停过,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在达不到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妄想它不可能停。必须有了定力,这时妄想才能停。什么时候停?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时候才能停。在没有达到那之前,妄想就没有停过,但是妄想它有强有弱。

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或我们念韦陀菩萨也好,或参“念佛是谁”的时候,实际上妄想已经在减弱,它已经不是原先的那种气势了。原先你在没有做这些的时候,那妄想是气势汹汹,根本就察觉不出来你有妄想。就像没学佛的人,说“我没学佛时没有妄想,我学佛以后,怎么妄想多了”。没学佛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你自己有妄想?因为妄想发现不了妄想。所以说贼呢,他不知道自己是贼,他以为他自己还挺好。当他有了觉悟的时候,才知道:啊,我过去做错了,这个方法是不对的,不能偷人家东西。

所以发现自己有妄想,也是这样。当我们修行了以后,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诵咒,这就是我们逐渐地发现了妄想。能发现妄想,就是说明这个妄想在减慢,而且不是它“独家经营”了,是我们有了觉悟,我们有了观察能力,已经和它逐渐地分家,又甚至形成了对立的矛盾。有时候越观察这个思想越生气,一看“这妄想总没完没了的,一会儿又打妄想。”实际上不是坏事,这是你的发现能力越来越强,越知道妄想的害处,知道妄想落到哪个地方。如果你这都察觉不出来,那就没法修了。察觉出来,正是我们修行的好时候,说明我们在进步。

有的人就不是,一看妄想起来,他就起烦恼了。他认为这个烦恼从哪来?是因为没修好。他不知道这个起的烦恼,正是修行必然的一种结果。就像那个拔河似的,要争夺过来,互相就要拉锯,他往那头拔,你往这头拔,互相要拔。累得筋疲力尽。这时候,也正说明我们和妄想在作斗争,已经有了作斗争的能力。

所以说累了,就像我们发现妄想,又起了烦恼一样。实际上本来是好事,但是我们就给当成是妄想已经越来越大了,比以前还多。所以你上当受骗,最后心情低落;最后就参禅我也不参了,我去念阿弥陀佛去吧;念阿弥陀佛,念念我也不念了,我去打坐去吧;打坐完了不行,算了,我去干活去吧!那你就吃亏了,就上当了。所以说这个地方一定要认识,起烦恼不是坏事。它是因为你修行了,有了觉悟,才发现了它,这是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说烦恼就是菩提,因为你发现了烦恼,就逐渐地转向菩提。

不是“无念好比登天”,什么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当我们往前走的时候,没有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就得走。从第一步开始走,到最后那一个路程,即使还差一步,你还得走。你不能说,我怎么天天走啊,快到目的地了,我就不用走了,我就飞起来了。它不可能的,你还得走。但是你走完最后这一步的时候,就到家了。就像吃饭似的,当我们没吃饱之前,左一口右一口,到最后那一口的时候,你还得咽下去,完了才吃饱。

它不是说我修一点,我就能马上有了改变,有了很明显的改变,不是这样。有没有呢?有一些境界。如果你要发现有很多境界的时候,或者你在这里已经生起欢喜心的时候,实际上你恐怕也就走不动了。因为就像人走道似的,走这个公园,一看挺好,瞅一瞅,看一看,当你一看的时候,实际脚步就停下了,已经留恋在这个地方了,走不动了。当我们走这条路的时候,应该无所顾虑,任何好的东西都不留恋。甚至见到佛、菩萨给我们摩顶授记,一概不理。甚至天上飘花,甚至自己飞起来,或是突然从这屋穿出去了,这墙壁也能过去了,任何境界都不能去理它,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也就是像禅宗讲那句话,“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一切不住,你这才能往下修。如果你生起一念,“哎呀!太好了,我已经是不是证到哪个果位了?”完了,你有这一念,你就完了,你也就停止不前了。

这些毛病最容易发生在什么样人身上呢?就是老学佛人身上。学了几年佛了,这个知见越来越重,追求的心越来越强烈,恨不得把地挖个洞,也得找出点什么,证明我在修,他有这个心。实际上这个心就是一种魔道。不能有这个心,应该去掉所有的知见,就像从来没修过一样,勇猛地前进。不要有怀疑,不要留恋,就是一个劲往前走。这样想达到无念,就非常容易。
原先上体下清老和尚也说过,那时候参念佛是谁,我参那是几个月?三个多月了,他问我:“你参得怎么样了?”我说:“不行啊。”“哎呀!这用不着三个月啊,那么长时间啊!几天不就行了吗,你看参那么长时间。”给我说得不好意思。老和尚意思就是说修行是很快就到家的。我们为什么不到家?就是我们那个知见在起作用。我们学习佛法了,以为懂得很多,你不知道懂得很多,正是你障道的地方。所以《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无明本。说这个东西啊,我明白,这个东西我知道,你讲的东西啊,我也清楚。完了,你这就是无明。
为什么说它是无明?因为你是分别心,因为你有这种东西,它不会前进,它就是原地踏步,不能走了。所以说修行中不能有任何的知见存在。为什么让你们看经不要看那么多?要少看。说:“少看,佛不说‘深入经藏’吗?”深入经藏,不是多看叫深入经藏,而是要行。甚至你看得很少,但是你去行,这叫深入经藏。就像一朵花,虽然开得很红,很好看,但它不香。因为你没有行,所以它就不香;行了,这才香。不在于你看得多少。有的人就以为看得多,成天看,看完了——看完就是看完了,就全都变成知见了。甚至有的想去给别人讲法了,你说什么我都明白,你说什么我都清楚。这种用心不是修行之路。你要想当“法师”,这没问题,你可以当“法师”。但你想了脱生死,那和你没关系,你要当“法师”你就背,那你背得越多越好,你要想了脱生死,你就别这么干。
所以说这个问题,无念不是好比登天。但是呢,也确实像登天一样,因为你原先在地上,达到无念了,确实一步登天了。这时候心情也宽阔了,也知道法怎么修了,这时候那是无比地喜悦。确实很好,登天一样。这里说的“好比登天”是难。它并不难,毛病是在于我们的知见是否放下。为什么咱们修行中有那么一句话“不许讲理”,成为大悲寺一个标准。现在不光大悲寺的居士知道,这里不许讲理,外面也知道,大悲寺有一句话“不许讲理”。甚至有很多人写信也说,“师父,我不讲理,如果师父认为我对,那我就做,认为我不对,那就不做了”。都知道依教奉行。
为什么不让讲理?就是不让你立知见,你所有的知见都要破除。特别是你熟悉的,你比如说李居士会电工,你说你会电工,这个电工在你那就是个知见。师父说:“你不对。”你说:“那不对,这个电灯就这么安。”那完了。所以你看禅宗就不能讲,告诉你这个鞋倒着穿,你也得穿走,你得想法穿走。说那个鞋能倒着穿吗?哎,它就能倒着穿。说不能,那是你不穿,是你先有知见。
我们的知见就是无明。你不去掉知见,就不可能破无明,只有破了无明,才能达到无念,只有无念才能破无明。所以说应该知道我们修行的毛病,就是知见的问题,应该去掉知见,要依教奉行。特别是你会的东西,千万千万不要执著。你会了,你就知道,你已经中毒了。像小于子会电焊,告诉他:“你看,你这么焊。”“哎!那能焊住吗?”这就是知见。小孟开铲车,说:“你把那给弄平了。”“哎呀!师父,这弄不平啊,这不是这么弄法。”这就是知见。要从世间法,你们的做法对不对?对。要了脱生死,你们就没门了。世间法上你们赢了,但在佛法上你们输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我们是为了脱生死而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看过这个愚公移山这本书。你看愚公移山,那智叟是最有聪明的人了,告诉他:“这一座大山,你就拿个小车天天推,你能把山挪走吗?”这愚公啊,就愚蠢到底了:“我就天天推,我推不了了,还有我后代呢,还有再后面的人呢,他可以投生的,再过来再推。”由于他这种没有知见的想法,没有把这个山看成是多大,只想到就是推。
所以说这三座大山也好,是几座大山也好,到底叫他给挪走了。
所谓的神仙帮他挪走,那神仙是什么?就是他自己。因为他没有知见,所以一切物质在他眼里已经失去了能量和体积。我们呢,先立了知见,所以你在物质上你就困住了,你就走不动了。所以我举这么个例子。 是谁?

就是你自己,就是你去掉知见,你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楞严经》讲了,你不知你的心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心中之物。就整个宇宙只不过是你心中的一点轻云。就像海里一浮沤,就是海里的一个水泡。你的心是无量无穷的大,没有边没有沿,宇宙在你心中只不过是一个小沤泡而已。你为什么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是因为有了我相,因为不知道无常,不知道是空,所以说你就被这个困住。如果你通过修行把这些东西去掉了,那我们就成就了。这个问题就给讲到这里。 淫也是一样。这个淫邪啊,更重要。不光是自己不能邪淫,包括正淫也不能淫,也不能劝别人,也不能赞叹。这有的居士来了,说有的要结婚,比如说今天就有问的,说:“师父,我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婚姻的事情老不成就,老是不愉快。”我说这是好事,是难得的好事。我说,不成就本身就是成就,你这个不搞男朋友,你本身就是一个清净。如果你有了男朋友,你就堕落到这个监狱里去了。后来听我这么一讲,还挺高兴。我说你如果不结婚多清净,有机会出家不更好吗?她虽然没答应出家,乐了,心里开了。

就是说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有一念:“哎呀!你看你太难了,想点什么办法呢?”你已经堕落淫邪里去了,不允许啊!一点都不允许。比如说一个狗,或一个马,要配种,“哎!这个马做种马挺好”,已经堕落淫邪里去了,这都不允许。不能有半点随喜赞叹,何况给人结婚作证明,做媒人,那就更不允许了。那都是违犯佛的戒律,也是轮回的根本,因为你那个念里有这个东西。

我们必须不光是事情不许做,包括念头也要控制,要改变。这样的话,不断地严持戒律,再加上我们修禅定,这才能逐渐地开发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正确地显露出来。因为有了正确的戒律,才会有正确的定力;有了正确的定力,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的修得虽然有一点小的境界现前,实际上那里边还有不少魔道的地方。有的刚有点境界现前,马上就跑到魔道里去了。甚至发狂发疯,甚至连佛法都诽谤,最后甚至下地狱。所以说这就是他没有次第往上修,我们必须用佛法里的戒定慧,这种次第往上修,才能真正地保证你的修行。

这是如何发菩提心,那如何去行菩提心呢?谁能答一下子?你说。

一居士:就是死。

对,就是以死的心来护持戒律,用不怕死这种心去行持,你这菩提心才能逐渐地发起来。你看释迦牟尼佛不断地舍身喂虎,就是发菩提心。甚至为半句偈子去舍生命,也就是发菩提心。我们也是这样,虽然我们不能说你去死去,但是这个心要常常有,常常作舍命想。

你比如说这个佛戒律里有这么一条记载:有两个比丘去见佛。其中有一个喝了有虫的水去见佛;有一个没有喝有虫的水,去见佛半路渴死了。后来佛就说这个喝过水的人,“你见我等于没见”,同时称赞了不喝水守住佛戒律的人,说:“他早来见我了,而且已经成就了。”因为他没有喝水渴死了,生天了,因为他守戒律的这个心生天了。生天以后马上就到佛那去了,佛就给他讲法,马上就证果位了,成罗汉了。你说这一瞬间,就是这样。所以说你没有这种决心,你想去行菩提心,它不具备这个行菩提心的力量。

菩萨都是舍命来换的,你看舍利弗,为了行菩萨道,眼睛都挖给别人。最后有个眼珠那人还踩了一脚,说嫌臭。都是这么行菩提心。所以说只有这么行,才能行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我们就得用命,用自己的身口意来换这个菩提心。你要没有这种决心,那还是不行。不要有侥幸的想法,有时候可能说的:“这个事轮不到我吧?那些菩提心都是给那些大菩萨的,到我那用不着了,这佛给我摩顶摩顶,就给我授记了。我又能保住身体,我又不遭罪,完了回来我还能成佛。”你记住,天下没有便宜事情,早晚这考验都会轮到每个人身上。你越有这种舍命心,还真就不见得找你。因为你已经够格了,你不够格早晚非找你不可,你跑也跑不掉。

所以说如何行菩提心,这个要讲起来很长,不再详细讲。为什么要讲一点?就是大家要行菩萨道,要舍命、舍骨髓、舍血肉,舍去自己的一切来行菩萨道,这才能有菩萨道可行。

好,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 第一个问题:自己没有定力和智慧,看到经论说念佛好,就想念佛;经论说参禅好,又想参禅。请师父开示,平时应该多闻思什么?如何用闻思?还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

这个闻思啊,不是说你看经就叫闻,你用脑子去想,就叫思。什么叫闻思?也就是什么叫闻思修?就是反闻闻自性,这叫闻思。平时怎样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么叫闻思修?如果不懂得闻思修,就像六祖讲的,看经被经转。因为我们看经生起了欢喜,对佛菩萨,对佛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如此,但是和了脱生死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脱生死,就要反闻。反闻和经书是怎么样的关系呢?经书讲的是让我们怎样去反闻,并不是经书告诉我们,你应该这么样地去看问题,那样地看问题,是告诉我们怎样用功去反闻的问题。所有的经典都告诉我们这一句话,“要反闻”。如果我们认为经书讲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错了。因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们内心中。只有你内心进行反闻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书里的道理,那只是知见,没有入佛知见,那就是被经转。所以说这个反闻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中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念佛是为了修反闻,参禅是为了修反闻。如果懂得反闻,念佛修禅都是一样,甚至每天吃饭、睡觉都是一样。如果你不懂得反闻,就时时刻刻地处在分别心之中,被六根所转。

我们怎样来用这个闻思修,就是怎样来修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闻”?眼睛看也叫闻,耳朵听也叫闻,身上触也叫闻,我们平时不断地在轮回,就是因为我们用错了这个闻。我们追求了一个能闻和所闻。比如说我走道,看到一棵树,这棵树有多高有多大;或者看到一朵花,开得红不红,鲜艳与否,是否有香气,甚至香气钻到鼻子里;或走到树林里,鸟的叫声非常悦耳;或走到市场,看到了各种的男女相,听到叫卖声和汽车的声音,这就叫闻。或是感受到天气的冷热,这也叫闻。这叫能闻和所闻,这就是六道轮回的现象。

那我们修道,就是要把这个闻要扭转过来,反其道而行之——不闻。也就是不闻,就叫反闻。怎样去反闻呢?就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嗅,身子不触,不去分别。比如说走到市场,目光下垂。虽然眼睛不看了,但他的叫卖声往耳朵里钻,这时候你要保持一个念头——不听。或是念佛号,或是集中精力,虽然它声音钻进来,逐渐逐渐地就轻了。也就是说要不听不看。刚开始不看,也很难受,那眼睛它不作主,控制不了。你想不看,那眼睛自个它就往外看,你就得硬拉回来。刚想抬头,马上把头低下,不瞅;眼角刚想扫一眼,马上要回来。

比如说前面站个人,突然你感觉到你眼睛,已经在往他那瞅,已经看到他的鞋了。看到鞋,我不应该看到裤子;看到裤子,我不应该看到衣服;看到衣服,我不应该看到脸。就马上把这个眼根转过来,不去看,这就是反闻。为什么说不看就叫反闻呢?因为我们的六根它不断地攀缘,就像这个乌鱼一样,到处去触——它的须子啊。我们的六根和它一样,到处去攀缘,见到什么东西都要看,听到什么东西都要听。不听,他就好像不能生存一样。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是我们的攀缘心。


佛讲,众生为什么有生死?皆因为有了攀缘,有了攀缘就有了生死。当你不闻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不看不听的时候,它怎么能反闻呢?因为你的六根不再往外走了,不再伸得很长很长,它自然就回来了。不是说我使劲往里收,有一个能收,这叫反闻,不是这个意思。只要是你不看不听,它自己就往回来了。它不断地缩短,越来越短。今天不看,明天不看,虽然心里很难受,但是时间长了,逐渐养成习惯了,他这个眼睛就不抬了,耳朵就不往外听了。功夫做久了,最后就是眼睛见到如同没见,耳朵听到如同没听。就是火车搁你跟前跑,你也没有听到它有任何丝毫的动静。这就是反闻的功夫。要想知道,一动念,马上就知道了那声音;如果想不知道,什么声音也没有,这就是初步反闻的功夫。这只是初步,它并不是究竟。

首先把六根收回。收回六根,收到哪里去呢?因为六根的放逸是一种妄想,如果把妄想灭了,那就是清净本然,那就是我们清净的自性。所以说佛讲“性成无上道”,只要是反闻,去掉了这个妄想的六根,就会成佛了,也就是见到我们的自性。为什么要参禅?就是用一句话头,把这个六根要锁住;为什么要念佛?就是把六根要锁住,都是在做反闻的功夫。

“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什么是戒?摄心为戒,你用反闻的功夫就是在持戒,持戒就是在反闻。有的人哪,认为这个持戒不重要,我就反闻重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持戒就是反闻。不让你贪恋,不让你追求,就是要断你六根。为什么要吃一顿饭?就是要断你的这个贪欲心——你的舌根和你的味觉。因为这个味觉和舌根,它都是不断地利用食物在打着妄想,它在攀缘,所以说这个就是生死轮回。我们严持斋戒,日中一食,就是要收回这个六根。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如果你这个反闻的功夫做得好,在过斋的时候,进去是凡夫,出来可能是圣人”。所以说反闻哪,对我们十分重要,反闻和戒都是一个意思,戒就是反闻。

首先我们要从戒开始,才能展开反闻。如果对一个物质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六根也就是在放逸;如果对一个物质你能够控制了,有了戒的行为,也就是六根被收回来的结果。所以说戒是束身,它把我们放逸的六根都要控制住。戒是收六根最基础、最有效的办法,没有戒就不可能产生反闻。有的人说我可以做功夫,我不看,我可以不守戒,这就是个矛盾。你这面好像是在做功夫,但是那面又被物质和环境所转。这就是没有反闻功夫。

只有有了反闻,我们才会有了真正的思。闻思修啊,什么叫思?也就是不思而思。不是用脑子去考虑去想叫思,不是用这个思维去思,那是在放逸你的六根,因为你在用意根。你意根的使用,还是在轮回之中。只有不去思了,才是真正的思。你能够这样做,就会产生定力,它就会生起智慧。用反闻的功夫,不思而思的用心方法,这就是修。修什么?无所得,没有所得,那就是修。如果你认为有所得,那你还是没在修。因为佛法的道路像虚空一样,没有相貌,没有阻碍。如果你认为你在修,或你有一个“修”字,或是你有所得,你就在这个道路上,就自己又设立了一个障碍,自己又弄了一个化城,你就修不动了。只有我们能够放下能得和所得——我们修什么?就是去掉毛病和习气。因为佛性不从外得,它没有生灭,本来就现成的。如果有生灭,那就不是佛性。既然没有生灭,它也不会增和减,不增不减,所以它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修。

那我们这个修指的是什么?就是去毛病,去习气,严持戒律,修禅定,念佛等等,也就是反闻和思——不思而思。只要我们功夫做到了,智慧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说对这个用功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不在于你修多长时间,关键就是在你的用心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离了脱生死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个问题就讲到这。

当然了,这个问题要大家回去以后,得靠功夫,一点点地锻炼,一点点地摸索,这才行。首先要从戒律开始,你记住了,首先要从无我开始。怎样从无我开始?那就是依教奉行。说你,批评你,表扬你,都不允许起心动念,从这开始。从什么开始?从不怕苦开始。要有一个,就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从没有丝毫的怨言。因为人最可怕的就是回避体力劳动。一体力劳动,就有了想法,认为这个是累所造成的。一个累都克服不了,就说明这个妄想还是很大的,还有它的贪欲和贪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雪山六年的苦修?就是要断这个贪欲。经过六年的苦修,在菩提树下才成佛道。所以我们也是用苦修来了脱生死。不是苦修没有意义,苦修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只是我们回避了最好的办法,想另找一个便宜的道路。你记住天下没有便宜可找,如果你认为这是有便宜可找,你的心已经不老实了,你就不能闻思修了。只有心老实,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我都去做。虽然我身体没有劲,我也要努力。要求做到,身虽然累了,心不累。这样你才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