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曼莎种子:工作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3:44

    朝天区农业局针对近几年全区小麦条锈病呈现出年年偏重发生态势,2006年在连续五年因条锈病严重发生而导致小麦绝收的沙河镇三湾村,建立了500亩的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示范片。通过在示范片内广泛开“四抓”,即:一抓宣传发动。从去年9月27日至29日区植保站技术干部就深入到该村逐组召开群众会,宣传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严重性和搞好防治的重要性,提高了群众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积极性。二抓品种更换。在示范区内淘汰了过去常年种植的感品种,全面推广普及了内麦8号、川麦43两个小麦新品种。并且减少亩用种量,由过去的亩用种量在30斤左右的基础上调减为20—25斤左右。同时,在示范片内还通过推迟播种季节,把该村往年小麦播种在10月中旬就全面结束,推迟到今年在10月25日才开始播种,11月5日才全面结束。三抓栽培技术。在示范片内全面推广了配方施肥。同时,每亩还增施锌肥1公斤,拔节始期亩用精制磷酸二氢钾1斤兑水喷雾。四抓统防统治。在播种前统一用15%粉锈宁拌种;春节后,于2月13日—15日又用15%粉锈宁进行了一次全面防治。统防统治杜绝了复混剂和对条锈防治效果差的农药使用。通过在示范园区内开展的小麦条锈病的统防统治工作,在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病早、面积大、来势猛,程度重的情况下,示范片内条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与过去同期相比,条锈病发生程度明显降低,深得群众好评。

我局于今年10月在江池镇徐坪村落实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示范片1000亩。该示范片为农业部部级示范片,在全面选用小麦良种“川育18号”、“川育19号”的基础上,推广统一用“粉锈宁”药剂拌种、品种混合种植等技术,并实行规范化栽培。同时为了系统研究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以便更好地指导全县小麦条锈病防治,特在该示范片设置了全面综合防治区、示范带动区、完全不防区、农民自防区等四个区域。目前我县该示范片播种工作已全面结束。

 小麦药剂拌种能够推迟小麦条锈病发病时间,减轻条锈病流行程度,是防控条锈病关口前移、费省效宏的重要措施。由于该市是川北片区小麦条锈病常发地、重发地,也是全省小麦条锈病的源头治理的重要窗口。今年,该市认真贯彻全国小麦秋播药剂拌种现场会、全省小麦生产现场会和省小麦药剂拌种专题研讨会精神,在思依、江南、文成、柏垭、河溪等常发病区建立示范片,全市完成小麦药剂拌种25.2万亩,占全市小麦27万亩的93.3%。目前,调查表明:药剂拌种在推迟小麦条锈病发病始期、减轻发病程度及减轻农民支出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一、主要工作
  一是制定技术方案。在2009年10月10日省站小麦药剂拌种工作会之后,该站按照省站要求,立即制定了相应的拌种技术方案,经局同意下发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二是召开小麦药剂拌种专题工作和技术培训会议。分别于2009年10月15日、21日先后召开了有市委、市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与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参加的小麦药剂拌种专题会议,落实了七里、江南、柏垭、双龙、彭城、思依、枣碧、石子、沙溪、洪山、文成、河溪12个乡镇为小麦药剂拌种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2.1万亩。要求核心示范区每村必须落实3个拌种员,其它每村落实1-2个拌种员。制订了2010年全市小麦拌种面积达到小麦播种面积90%以上的工作目标予以落实。农业局并以57号文件,就小麦药剂拌种防控条锈病作了专项工作安排部署。三是落实物资。按照省站提供的拌种器草图,该站即刻与市内一家铁器制造厂联系,定做了75台小麦拌种器,核心示范区每个乡镇各3台,其它乡镇各1台。统一采购立克秀小麦专用拌种剂150k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80kg并按计划发送到有关重点乡镇,并重点在七里、江南、枣碧等12个乡镇的42个村建立了2.1万亩核心示范片。四是搞好宣传培训。在该市小麦播种初期,该站协同乡镇农技及广播宣传人员一起利用当场日对近一半乡镇进行了小麦药剂拌种技术宣传并制成专题片送广播局进行宣传、同时印发资料3.2万份。有关乡镇也对全部村社基层干部拌种员和党员群众进行了技术培训,落实相关工作,12个乡镇也分村对核心示范区农民进行了技术宣传和培训。市、乡级电视、广播等舆论宣传工具进行了多次工作、技术宣传、报导,积极促进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拌种热情。全市统一制作了15副宣传标语予以张挂,许多乡镇还采用岩标、墙标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各乡镇召开了有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技术培训会议,共培训基层拌种农民技术骨干7200余人。基层村舍召开农民“院坝会”1300余次,参会群众达到37480余人。通过各种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群众的拌种积极性和对拌种技术细节的了解,有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在核心示范片的突出地点建立了多出宣传广告牌。此项工作产生了明显和积极的社会效应,提高了植物保护工作的知名度。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始见期推迟。该市小麦条锈病的常年发病时间为12月中旬前后。然而,同往年一样,今年该站测报人员于11月下旬开始每隔3日在小麦条锈病早发地、常发地调查,于2010年1月4日在七里街道办事处马池村始见,小麦条锈病始见期较去年推迟45天,较往年推迟近20天。二是发生程度偏轻。根据2005~2009年枣碧乡杨家河村4社定点监测的3亩麦地12月份~1月上旬小麦条锈病发生资料统计表明,此地小麦条锈病始见期均为12月上旬,至元月上旬病田率可达90%,2009年同期达100%。到1月上旬亩平均有中心病团5.2-12.6个、中心病团平均病株率为21.8-47.2%,中心病团平均病叶率2.5-8.4%,平均严重度32.6-80%,至1月10日均可达到全田发病。然而,经过播前拌种,截至2010年元月11日,却未见小麦条锈病发生,即病田率为0。三是发生范围减小。至元月上旬,常年小麦条锈病发病乡镇可达15个,面积近3万亩。但是,目前全市小麦条锈病才发生4个乡镇,分别为七里、思依、木兰、河楼,发生面积约5000亩,与常年相比,发生面积少2.5万亩,发病乡镇少10个左右。
  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偏轻了,发生面积减少了,农民在防治该病时,防治亩次也必将随之减少,预计2010年将为农民减轻112.5万元至187.5万元的防治费用,既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又减少了因农药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        来源:四川农业信息网  作者: -   编辑:阿乐

苍溪四措施抓实小春病虫防控工作

苍溪县是全国小麦条锈病冬繁区之一,截止2月中旬,全县已有12个乡镇发生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达2万亩。为确保今年小春粮食生产安全,全县从抓早抓实入手,多举措落实小春病虫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2月14日,县政府组织召开了由各乡镇书记和农技干部参加的全县大春备耕和小春田管工作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小春病虫防控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苍溪县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局技术干部下到基层每人负责一个乡镇,各乡镇也召开了防控现场会并落实责任,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技术干部定人定责、包村指导。

  二是及早预测,及时宣传。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县农业局就开始对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进行了全县普查,今年1月1日发现小麦条锈病后,向各乡镇印发相关技术资料5000份,并制作了“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宣传片,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各乡镇也纷纷召开村组干部会、技术培训会,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形势和防治技术及时宣传到农户。截止2月18日,全县各级召开培训会、防控现场会达28场次,印发技术资料14万余份,全县小春病虫害防治面积达5.75万亩次。

  三是普及药剂拌种,及早预防小麦条锈病。去秋小麦播种时,县上集中建药剂拌种示范片1.5万亩,带动全县推广使用三唑酮、戊唑醇拌种达25.5万亩,有效扼制和推迟了小麦条锈病发生。今年小麦条锈病始发期比2010年推迟了27天,发生面积比去年同期少22.5%。

四是整顿农资市场,确保农药质量。春节前后,工商、物价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就小麦条锈病防治药物开展综合检查,严格杜绝问题产品进入市场,规范整顿门市部87个,为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了产品质量保障。(苍溪县农业局)

金堂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切实抓好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小麦是我县小春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县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县植保站2010年11月份、12月份、2011年1、2月份的田间调查,我县已先后在清江镇新水碾村、三溪镇岳山村发现条锈病病株及中心病团。根据我局植保站和县气象局的会商分析预测,今年我县条锈病偏重发生,原因:一是今年我县条锈病发生较早,且现已出现中心病团;二是2、3月份雨水较常年偏多,田间湿度大;三是3月份温度升高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为有效控制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病虫监测,落实防治责任,打好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控战役。为此,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当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严重性
      小麦条锈病是全国性重大流行性病害,危害严重时将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为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局属有关单位、片区农技站应切实加强领导,抓好条锈病的防控工作,全力以赴,打好小麦条锈病防控这场硬仗。
      二、加强监测预报
      县植保站、各片区农技站要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麦田,对条锈病常发区、易发区、重发区进行重点检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范围、程度及趋势,明确发病区域和防治对象田,各片区农技站每周一要将发病及防控信息上报县植保站,县植保站要根据各地发病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并组织实施,确保我县小麦生产安全。
      三、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凡是已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和常年条锈病早发区域要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及时防治,将条锈病的发生控制在初发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植保专业合作社及机防队,提前做好防控准备,采取专业化统防统治、专群结合等方式,开展防治工作。
      四、强化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网络、电视预报、彩色预报、广播会、明白纸、召开培训会、防治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将条锈病监测信息和防治技术措施传递到农民手中。加强对植保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物结合服务的指导,切实提高服务实效。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展示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现场观摩和交流活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五、加强督查指导
      县植保站将派出专家及技术人员加强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治的督导工作,对监测不到位、防控不落实的乡镇要及时通报并责令整改。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有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2)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插,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②消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3)药剂防治。
    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而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的对防治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 氟钡制剂、氨基碘酸钙、氟硅脲、萎锈灵、 灭菌丹、 代森锌等。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 有效成分)的三唑酮,即用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g 拌麦种 150kg或者用 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 60 ~ 80g 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 ~4% ,严重度达1% 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或12.5% 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 1000~2000 倍液、 25% 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 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 叶枯病、 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每亩用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 35g ,对水 50 ~ 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发生广、为害大的一类病害。为了控制其为害,介绍其发病特点与防治方法。 
    一、发生特点 
    1.为害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3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2.传播途径小麦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类,亲缘关系很近,随气流传播。孢子成熟遇到轻微气流,就会向外飞散传播,可刮上1500~4300米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甚至更远以外,造成小麦受害。 
    3.发病条件 
    ①小麦品种自身的抗病性强弱。
    ②锈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有利于锈病发生,以结露为有利。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9~16℃、秆锈18~25℃、叶锈15~22℃。因此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晚。
    ③空气中孢子初期数量多,易大发生。
    ④小麦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鲁麦21、烟农19、烟农23等抗锈丰产良种。  
    2.药剂防治 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水250~300公斤,进行喷雾;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每亩用药量60~80克;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 
    3.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旅顺口区冬小麦以9月末播种为宜,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叶锈病的地块避免过早播种,对减轻秋苗发病有显著作用。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多,特别避免过晚施用,以防止贪青晚熟。重锈病,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病高产。 
    4.消灭自生麦苗 小麦自生苗是3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结合田间管理铲除自生麦苗,可以减少大量越夏菌源,压低秋苗发病率,可减轻锈病为害。

小麦锈病、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一、锈病
    小麦锈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重的一类病害,包括条锈病、叶锈病、杆锈病三种,其中以条锈病发生最为广泛。本世纪初以来,江苏省发生的主要是叶锈病,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降低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三种锈病流行年份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的在50%以上。
    1.发生规律三种锈病病菌均为典型的远距离气传病害,其中叶锈病发生的轻重主要与春季雨水的多少、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春季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充足,锈病发生重,反之则轻。
    2.田间诊断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病叶危害部位前期形成椭圆形的鲜黄色夏孢子堆,病斑小,沿叶脉排列成长虚线条状,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后期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上出现短线条、黑褐色的冬孢子堆,表皮不破裂。叶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病害最初在危害部位形成近圆形、桔红色夏孢子堆,病斑小,不规则散生,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偶尔穿透叶片;后期在叶背散生暗褐色、椭圆形的冬孢子。秆锈病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受害部位产生的夏孢子堆较大,长条形、深褐色,排列散乱无规则,穿透叶片能力强,表皮破裂明显,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附近产生黑色冬孢子堆,表皮易破裂。三种锈病的主要危害症状可简单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大红斑。
    3.防治技术坚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种子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种子重0.03%的戊唑醇,或用种子重0.02%~0.03%的三唑酮或烯唑醇拌种。拌种要求均匀,拌后当日播种。用三唑酮或烯唑醇拌种要严格掌握用药量,避免产生药害,影响出苗。大田药剂喷雾: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进行集中围歼,做到发现一点,控制一片,限制其蔓延扩散。小麦分蘖拔节后,病叶率达1%左右时,用药进行普治。药剂可选择20%三唑酮乳油40~50毫升/亩或12.5%烯唑醇30克/亩。重病田要进行二次防治,确保防治效果。
    二、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本世纪初以来在我省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常发性病害之一,可导致病株茎蘖死亡,或造成麦株养分与水分运输受阻,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粒数、粒重减少,常发区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40%。
    1.发生规律纹枯病病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冬前始病期,麦苗2叶期见病,主要在基部叶鞘上,播后多雨年份,冬前田间病株率可达5%~10%,早播田超过20%。越冬静止期,随着气温下降(10℃以下),病情发展缓慢或停止。横向扩展期,春季随气温回升,田间病株增加,此期雨水越多,病害越重。病害侵茎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麦株拔节后,病菌侵染茎秆,形成花秆。枯白穗表现期,重发田块或病株,病害烂茎,在4月底5月初出现枯白穗;特别是雨过骤晴,并持续一段高温干热风天气,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现更快。秋冬温暖、春季多雨潮湿天气利于发病;春季多倒春寒、冻害重,病害重;氮肥用量大、病害重;播种早、用种量大,冬前生长量大,侵染早,冬后发生重;草害重,病害重;地势低洼田病害重。
    2.田间诊断病菌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叶片几乎不发生。苗期受害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出现褐色斑点,后扩大成梭形或眼点状不规则形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蔓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病斑可沿叶鞘向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形成黄褐色花秆。条件适宜,病斑还可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病株中下部叶鞘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丝,缠结成团,最后可形成大量散生的、近球形的褐色颗粒(菌核)。
    3.防治技术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早春及拔节期药剂防治为重点,种子处理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种抗耐病品种;适期精量播种,做到适期晚播,合理掌握播种量,防止冬前生长量过大、侵染早;加强肥水管理,沟系配套,排灌通畅,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控制群体数量;搞好麦田除草工作。(2)化学防治。药剂拌种:2%立克秀(戊唑醇)悬浮剂,每10公斤小麦种子用药15~20克,加水0.5公斤拌种。药剂拌种不但能防治纹枯病,而且同时能兼治黑穗病,但要控制药剂用量,防止影响出苗。药剂喷雾:于小麦分蘖盛期、病株率达20%左右时开始第一次防治,以后(隔7~10天)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再次防治。防治药剂有井冈霉素、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纹枯病严重的田块,分蘖拔节期要采取“大剂量、大水量、提前泼浇或对水粗喷雾”方法,确保药液淋到根、茎基部等发病部位,提高防治效果。如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毫升对水75公斤喷洒。
    江苏省植保站(210036)杨荣明

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克,或30%戊唑醇(得惠)悬浮剂10-15毫升、志信星25-32克,兑水50公斤喷洒,7-10天喷药一次。 
曲靖当前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我市常年种植小麦50万亩左右,品种以云麦、靖麦、绵阳系列等为主。由于气候适宜,我市小麦条锈病易发生流行。以下是几种小麦条锈病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减少菌源,控制感病机会
  由于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夏季自生麦苗越夏,针对休闲田、麦茬复种田的生麦苗,可以彩取收割后集中处理。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感病的机会。
  二、搞好田间调查,及时传递信息
  各县(市)区结合小麦生长和气候情况,在搞好小麦条锈病系统监测的基础上,加强防治指导,在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适期(小麦分孽盛期、齐穗扬花前)对农民进行田间指导、指导农民识别真假农药、正确选择药剂和防治方法、适时防治。
  三、防治技术的实施
  1、筛选抗病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淮麦17、96-23粉质、云杂3号、繁19、宜麦1号、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耐病的品种有:川麦107、楚麦3号;白粒5号、绵阳系列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高度感病。
  2、药剂防治:可用15%三唑酮(粉锈宁)40克、或磷酸二氢甲50克机动喷雾气一次(桶)装水13公斤,一次可喷雾0.5-0.8亩。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北,病菌不能越冬,而这一线以南地区,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

编辑本段防治方法

主要防治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陕西旱地可选用M8003、长武131;旱肥地可选用陕229、陕861;水地可选用陕927、陕160、西农88-1、水偃107、植81168;甘肃可选用天选40、天882、绵阳15、绵阳19、阳20;川育9号、川育10号;河北可选用冀麦19号、冀麦26号、冀麦5418、丰抗13号、京优626等;河南可选用豫麦17、郑8329、徐州21、郑891;长江下游可选用扬麦4号、5号。此外我国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条锈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京冬8号,京核3号(931),京411,冬麦1号,北农白,百农64,郑州8915、94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豫麦35、39,川麦24、25;绵阳25、26,川农麦1号,蜀万41号;冀审石4185,冀麦38、40、41、6021新系(9036);皖麦26、27、28号,早麦5号,滇麦18号、19号、20号,渭麦8号,秦麦12号,西农1376号。春小麦有垦九5号,临麦29、30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9号,陇春8139,定丰3号,京红8号,科春14,青春26号、533号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插,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②消除自生麦。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3)药剂防治 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碘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①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②春季叶面喷雾 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汉中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先后有6年大流行,4年中度流行,流行频率达24.3%。80年代后由于绵阳15、19、川育8号及川麦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曾有效的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新的生理小种条中30、31、32号的先后出现并上升为优势小种,而我市小麦品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用四川的品种,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又进入流行盛期,自1998年以来条锈病在我市中度流行以上年份有12次,流行程度越来越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侵染循环、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年 降 雨800-1200mm,造成条锈病为我市流行频率高、危害重,是我国高菌量越冬繁殖区,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1、农业防治:①提倡小麦适期播种,适时偏晚播种(平坝区于10月18日以后), ②消除自生麦。③搞好配方平衡施肥(施药比例N:P:K=2:1:1,即氮、磷、钾用量分别按 12 公斤、6公斤、5—6公斤(均为纯用量)施用)。④在播种前及时开好三沟,降低田间湿度,采用健身栽培技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2、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推迟小麦发病,减轻病害危害的有效措施,用种子重量0.2%三唑酮。

    3、化学防治:抓好病情监测,及时开展药剂防治,加强早期防治力度。对早期点片发生时采取挑治和普防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发病中心进行防治,以降低菌源基数消灭病点,减少春季菌源,打点保面,减少传播,遏止传播速度,推迟发病,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及时开展普防及二次防治,保证防治效果,减少损失,针对小麦条锈病流行速度快的特点及大田发病情况,应于3月上中旬开展开展了一次普防,由于条锈病菌存在再次侵染现象,因此应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开展第二次、第三次防治。使用药剂:15%三唑酮粉剂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

汉中水稻秧母田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水稻秧田病虫害的防控是培育水稻壮秧的关键技术,应做好螟虫的初孵幼虫预测预报工作,抓住时机防治好秧田期的螟虫和稻瘟病等病害,为大田期降低危害率奠定基础。 

    1、绵腐病防治:近期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反复出现大范围降温降水天气,有时间温度低于10℃,昼夜温差大,小苗秧正处于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绵腐病菌便乘虚而入,浸染秧苗,极易造成烂秧死苗。在生产上除要做好肥水管理,寒潮来临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外,应及时施药防治。每亩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硫酸铜1000倍液均匀喷施。绵腐病发生严重时,秧田应换清水二三次后再施药。此外,每亩撒施草木灰15公斤~25公斤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螟虫等虫害的防治:秧母田具有面积小,用药量少,虫龄低,防效好的特点,要重视防治。汉中一般螟虫最初发生在5月上中旬,5月20—30日用1%印楝素水剂800~1000倍液,或亩用20%辛三唑70~80m兑水40公斤喷雾,搞好秧母田特别是迟插秧田的防治,同时兼防稻蓟马、稻蝗等虫害,一般防治1~2次,做到带药移栽。

    3、稻瘟病的预防:汉中一年种植黑、香、粳、 糯等特种稻近10万亩,他们对稻瘟病抗性较差,极易感染稻瘟病,为此,要重点搞好苗稻瘟的预防。一般在秧田3-4叶期,亩用40%的稻瘟灵可湿性粉剂70-100g或2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g兑水喷雾。

    4、立枯病的防治:旱育秧重点做好立枯病的防治工作,1~2叶期,低温寒潮过后每平方米苗床用1.5克70%敌克松兑水1公斤或每平方米苗床用50%立枯净1.2克兑水3公斤喷洒防治立枯病。

城固县2009—2010年油菜高产创建技术实施方案

按照省农业厅的安排,2009年我县被确定为“油菜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县,为确保深入扎实的开展好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我县油菜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平衡增产,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区域

    根据我县油菜生产水平,万亩示范片落实在生产基础条件

    较好,产量水平较高,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沙河营、龙头、文川、老庄4个乡镇的12个村实施;百亩核心攻关田落实在文川镇文星村。(附:各乡镇任务分解及包抓人员名单)

    二、目标产量及结构

    万亩片亩产200—220公斤,亩栽7000—8000株,单株有效角果数400—505个,亩有效角果320—350万角,角粒数21—22粒,千粒重3.3—3.5克;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220—250公斤,亩栽7000—8000株,单株有效角果数420—540个,亩有效角果340—380万角,角粒数22—23粒,千粒重3.3—3.5克

    三、技术路线

    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强化田管,达到秋发冬壮,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

    四、关键技术

    (一)、选用优质高产“双低”品种

    万亩示范片选用秦优7号、秦优10号、德油8号、中油杂2号;百亩核心攻关田选用秦优10号、秦优7号。主推品种要达到95%以上。

    (二)、适期播种,稀播匀播,科学管理,培育壮苗

    壮苗标准是:苗龄35—40天,苗高16—20厘米,绿叶片5—6片,叶色浓绿,叶片肥厚,根茎粗0.5—0.6厘米,叶柄短,整齐一致,无高脚苗,清秀无病虫害。

    1、备足苗床,精细整地。选择土壤肥沃,地势稍高,排灌方便的旱地或菜园地做苗床。按与大田1:6的比例备足苗床地,播前一周翻耕晒垡整地。结合整地可亩用油渣(豆渣、花生渣、煮半熟晾干的谷子)1.5—2公斤,拌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制成毒饵,或将2公斤麦麸和0.5公斤油渣混合滴少许菜油炒香,再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用温水化开与之混合配成毒饵,撒施耙入土中诱杀地下害虫;同时,亩施入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尿素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硼砂0.5公斤做底肥。拣净残茬和石块瓦砾,并按1.5米宽做畦。清理畦沟,平整畦面。

    2、适期播种,稀播匀播。适期早播是培育壮苗,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播种时间:秦优系列8月25日至8月底前播种;中油杂2号9月1日至5日播种;德油8号9月5日至10日播种。生产上要避免过早播种,防止冬前早抽薹、早开花现象。提倡育苗移栽夺高产。按每亩移栽大田备种100—150克,稀播匀播,培育壮苗。

    3、科学管理促壮苗:育苗播种后保持苗床湿润,确保全苗。一叶一心期间苗,三叶一心期定苗,每平方米留苗100—120株。定苗后每分苗床地用尿素0.5公斤或人粪尿2—3担泼浇。为促进菜苗矮壮敦实,定苗后每亩苗床地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移栽前一周亩追施尿素3公斤。遇连阴雨天气及时排干苗床积水防止化苗。苗床地发生蚜虫、菜青虫危害时每分苗床地可用5%锐劲特悬浮液5毫升兑水喷雾防治。

    (三)、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1、抢时移栽,合理密植。10月上、中旬移栽,亩栽7000—8000株,行距2.2尺,穴距0.7—0.8尺,穴栽双苗。

    2、提高移栽质量:水稻收获后及早翻犁晒垡,移栽前精细整田,开好边、中、腰沟,做到沟沟相通。移栽时做到边起苗、边移栽、边浇定根水;大小苗分开,不让大、小苗同栽一穴,防止以大欺小;拉绳定距,行要栽直,根要栽稳,棵要栽正,不栽高脚苗、瘦弱苗和病苗。

    (四)、配方施肥,加强管理,促进秋发冬壮稳健生长

    1、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亩施纯N10—12公斤,P2O5  5—6公斤,K2O 6-8公斤,硼肥1公斤。百亩核心攻关田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2500公斤,亩施纯N12—14公斤,P2O5  6—8公斤,K2O 8-10公斤,硼肥1公斤。移栽时将总施氮量的50%和全部磷肥、钾肥、硼肥做底肥穴施,提倡使用油菜专用肥。底肥、苗肥、腊肥按总氮量的50%、20%、30%施入。

    2、加强管理,促进秋发冬壮稳健生长。成活返青后浇一次淡尿水提苗,11月上旬亩追施尿素4—6公斤或碳铵14—16公斤促进冬前生长,元月上旬结合冬灌亩追施尿素8—10公斤作腊肥。蕾苔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和硼砂各100克加多菌灵10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起到增角增粒增重的作用。

    苗期田管的主要目标是早生根,发叶长苗。栽后半个月左右结合追肥,进行一次浅中耕,疏松土层,清除杂草,达到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促进油菜冬前快速生长。12月中下旬利用冬闲时间在冻土之前进行挖行培土、壅根,预防油菜根茎遭受冻害,达到安全越冬的目的。蕾苔期田管的重点是要搞好清沟、培土壅行,防止后期发生倒伏。

    (五)、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苗期注意抓好蚜虫、菜青虫等虫害的防治,移栽缓苗后搞好化学除草及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终花期突出抓好菌核病的防治。草害的防治要坚持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田间杂草较多时,在杂草2—3叶期每亩用6.9%的威霸乳剂5Oml或12.5%盖草能乳剂5Oml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亩用5%锐劲特悬浮液20—30ml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小菜蛾、蚜虫、菜青虫;在油菜初花期,当菌核病叶病株率达到10%、茎病株率达到1%时,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1—2次,终花期重点是打拾主茎三分之二以下“三叶”,减轻菌核病侵染。

    (六)、适时收获

    油菜终花后30天左右,当全株2/3角果呈黄绿色,主花序基部角果转现枇杷黄色,种皮变成黑褐色时,可抢晴收获,即“八成黄,十成收”。要改变收“火菜籽”陋习,防止遇阴雨在田间霉烂发芽造成损失。抢晴收获后在院场堆垛4—5天,堆顶加盖防雨层,抢睛摊晒、脱粒,晒干风净后入仓。

2010年汉中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水稻是汉中的一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30%和50%。为了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一、选用优质高产良种,合理品种布局,防止越界种植。

    平川主推丰优香占、中优177、宜香10号、丰优737、川江优527、川丰6号、竹丰优009、宜香4106、宜香2292、宜香527、宜香213、中优7号;浅山丘陵推广明优02、川江2号;山区推广D优162、汕优窄8;糯稻品种可选用糯优1号、汉中雪糯等。合理品种布局,防止越界种植。

    二、坚持两段育秧,培育多蘖壮秧,防止烂秧。

    播种前晒种1~2天,浸种时先将稻种用清水预浸24小时,然后用“500倍”强氯精药液浸种24小时,再用清水浸1~2天,预防恶苗病,积极示范沼液浸种:水稻用沼液浸种24—36小时后,再用清水浸种12—24小时。平川清明前后、丘陵山区4月10日左右进温室。双株寄插,施好断奶肥、分蘖肥和送嫁肥。育秧期间如遇持续强降温天气应做好深水护苗、覆膜防冻等保温措施,寒潮过后要及时喷施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药剂。

    三、抢时早插,适度稀植,合理群体。

    早腾茬,6月5日前抢时早插,力争插在高产期。适度稀植,合理群体。大田适宜插植密度:平川区亩插1.2~1.4万穴,8~10万基本苗,丘陵山区亩插1.4~1.6万穴,10~12万基本苗。每穴插两粒谷的秧苗,7~10个茎蘖,且忌插秧过稀,导致减产。

    四、控氮、增磷、补钾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

    施肥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氮、磷、钾配合,采取分次施肥法。一般中等以上肥力田块亩施圈粪2000公斤以上,纯氮(N)10~12公斤,磷(P2O5)5~6公斤,钾(K2O)5~6公斤,缺锌田块可亩增施硫酸锌1~2公斤。磷肥、锌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占60%~70%,穗肥占30%~40%。两段育秧氮肥的70~80%作基面肥,其余20~30%作分蘖肥,后期看苗看田酌施穗粒肥;旱育秧氮肥推广基穗肥的施肥方法,即80%氮肥作基肥,20%氮肥作穗粒肥。出穗前叶面喷施禾枯灵、磷酸二氢钾,防早衰,增粒重,夺高产。

五、干干湿湿,节水灌溉,合理促控。

大田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换衣”,寸水促蘖,够苗或到时及时晒田。够苗早的田块以及烂泥田要重晒。孕穗期及抽穗扬花期田间保持浅水层,勾头散籽后采取干干湿湿灌溉,一般于收割前7天左右排水落干,断水不宜过早。

    六、病虫综防,减灾保产。

    首先要高度重视秧母田特别是迟插秧田虫害的防治;插秧后5~7天选用5%锐劲特悬浮液30~4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防治螟虫。结合追肥选用高效低毒广谱性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7月10—15日每亩用两袋5%的井岗霉素兑水40公斤,对植株中下部喷雾,防治纹枯病。易感稻曲病品种,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用16%的“仙耙稻丰收”可湿性粉剂稀释600倍对穗部喷雾,防治稻曲病,出穗前搞好“两防一喷”。

汉中市玉米栽培技术意见

玉米是我市山区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市常年种植一百余万亩,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玉米品种,进一步普及实用栽培技术,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选用良种。春播区可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以充分利用9月中下旬的光热资源,提高单产;夏播区要以保证生产安全为前提,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春播平川高水肥区主推正玉203、潞玉13、豫玉22、临奥1号、济单94-2、中北恒6号、天玉2008,旱地推广绵单8号、绵单1号、章玉3号;夏播推广户单4号、豫玉22。

    2:因地制宜,采用玉米三项栽培技术。在海拔1000米以上阴坡地及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海拔800--1200米的地区,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该技术可以增加积温,提早播种,延长生长时间,扩大杂交良种的种植区域,达到良法与良种配套;同时,因地制宜全面推广规格间套技术,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提高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到三熟,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边际效应,减轻作物共生期矛盾,使之协调互利、均衡增产;回茬(夏播)玉米推广硬茬播种技术,即在小麦收获后不整地、趁墒立即播种,待出苗后再中耕、灭茬、施肥。

    3:提高播种质量,保证一播全苗。(1)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要求三粒种子保一棵苗。(2)精选种子,提高出苗率。(3)足墒、匀墒播种。(4)播种深浅和覆土薄厚均匀一致。(5)种、肥隔离。

    4:适当增加密度、合理密植。对于紧凑型品种,种植密度可控制在4000---4500株/亩;大穗型品种控制在2600--2800株/亩;一般品种应以3300—3800株为宜。同时把握肥地宜密,瘦地宜稀,阳破地宜密,低洼地宜稀的原则。

    5:加强田管、适时收获。一是适时间苗、定苗,间苗一般在3—4叶期进行,地膜覆盖栽培的要及时破膜放苗;二是适期追肥,一般栽后7—10天及时追施“换衣肥”,栽后30天左右追施穗肥,结合追肥,进行中耕、除草、培土,并注意防治病虫害。三是适时收获,一般推荐在籽粒乳线消失后进行。

                  春季小麦主要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春季,气温回升,小麦生长加快,但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发生为害也将逐渐加重。小麦红蜘蛛吸食麦叶汁液,使被害麦叶布满黄白斑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小麦蚜虫随小麦生长集中于叶、茎和穗部刺吸为害,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吸浆虫于灌浆期吸食子浆,使麦粒变瘦以至成为空壳;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为害叶片,导致叶片光合能力减弱,从而降低产量。因此,抓好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促进粮食增产至关重要。

 

      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1、   麦蜘蛛:亩用20%哒螨灵乳油50毫升或50%马拉硫磷乳油25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

      2、   麦蚜: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克或40%乐果乳油40毫升对水40—50公斤喷雾。

      3、   吸浆虫:小麦抽穗扬花期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40%乐果乳油40毫升对水40—50公斤喷雾。

      4、   条锈病、白粉病: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

      针对麦田内各类病虫发生情况,可混合用药,但不能减少各种农药用量及水量。同时,每亩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00克,可起到补充养分,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小麦粒重的作用。

汉中冬早播地膜马铃薯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随着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提高,我市冬早播地膜马铃薯面积逐年扩大。能否及时抓好春季田管,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

    一、早浇水

    去冬以来,我市雨雪较少,目前土壤干旱严重,有条件的地方可及时灌水补墒。方法是灌大半沟水,畦面湿润后立即排水,以防渍水烂蔸、烂窝,保持土壤湿润。灌水宜在上午9时后至下午4时前进行,以免因灌水降低土温。

    二、早破膜放苗

    马铃薯出苗现青后,要及时破膜,以防高温灼伤苗子,划膜不宜直接在苗顶部进行,应在略偏处划膜,并顺着苗头方向进行,划膜口宜小,在3至5厘米,在上午划膜为好。放苗后要及时用土封窝,有利提高保温保湿效果,促苗健壮生长。 

    三、早追肥
     春季因气温低而出芽慢,若土壤发白,及时追施优质清粪水1000公斤/亩,达到既能抗旱,又能补营养的目的。齐苗后每亩及时穴施尿素12至15公斤,在每4棵马铃薯中间穴施,然后封口;苗高50厘米时,在2棵马铃薯中间每亩穴施尿素15公斤;现蕾开花期,人工摘其花蕾,并结合喷施0.2%至0.3%磷酸二氢钾液。 

    四、及时收获

    我市地膜马铃薯一般在5月中下旬上市,价高效益好。若市场供应偏紧,应及时采收上市,以价高获得高效益。

油 菜 春 季 田 间 管 理 四 要 点

 1、早施春肥。早春追肥能弥补油菜冬季生长的不足,促进多分枝、早现蕾,是夺取高产的关键。一般亩用碳铵15-20公斤或尿素6-7公斤兑清水喷施。

    2、巧施薹肥。油菜蕾薹期是油菜春发搭架子的关键时期,对基肥不足、苗势较弱、长势较差的田块要早施重施蕾薹肥,即在薹高3-5厘米时,亩施人粪尿750-1000公斤,加尿素3-5公斤或碳铵20公斤兑水浇施;对苗势旺盛的田块,薹肥要迟施、轻施,一般在薹高12厘米以上时,亩用人粪尿150-200公斤加碳铵2-3公斤兑水泼施。

    3、叶面施硼。油菜“花而不实”现象一般是缺硼引起的生理病害,施用硼肥,可以起到防治作用。一般在薹期和初花期各喷一次,每次用硼砂50-100克,先用热水溶解,再兑清水50-60公斤喷雾。

    4、补施花肥。适量补施花肥,可使油菜多结实,增粒增重。花肥一般采取叶面喷施,在薹高30-50厘米时,选择晴天下午无风天气进行磷酸二氢钾溶液喷雾。

汉中小麦、油菜春季田管技术意见

近日气温已有明显回升,小麦已进入返青起身,油菜已开始抽苔,绝大多数田块长势良好,生长稳健,无病虫害发生。 据农技站2月22日调查:油菜平均亩株数6546.1株,单株绿叶13.1片,薹高19.74cm。其中一类苗占34.5%,比去年同期增长5.5%;二类苗占到了55.3%,与去年同期相当;三类苗占10.2%;小麦平均基本苗20.43万,亩总茎数50.45万,单株分蘖1.47个;其中一类苗占45%;二类苗占40%;三类苗占15%。同时病虫害病虫为害较轻。由于汉中11月中下旬持续雨雪低温,11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近4.5℃,对小麦条锈病的侵染、繁殖不利。但12月下旬至元月气温较去年同期偏高2-3℃,对条锈病的冬季扩展有利,近期病害繁殖扩展速度加快,目前发生范围、发生程度小于、轻于去年同期。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自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上旬70多天有效降雨天数仅4天,降雨量也只有9.7mm,同期平均气温高2—3℃,没有冬灌和没有条件冬灌的田块土壤墒情差,尤其是浅山丘陵和山区旱坡地旱情严重,冬季追肥困难,苗小、苗黄,苗情差异较大。2月15日普降一场春雪,对旱情有所缓解;二是由于冬季气温偏高,油菜早播、早栽,施肥量大的部分田块,有早花现象,如遇寒流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三是部分低湿田块,草荒严重。四是部分油菜田块没有中耕培土,高脚苗根系外露,极易造成后期倒伏减产。

    针对今年灾情和目前小麦、油菜苗情,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现就小麦、油菜早春田管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一、小麦田管技术意见

    1、因地制宜,科学调控肥水,加快苗情转化升级。对没有冬灌,旱情严重的小麦、油菜田块,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河流、池塘、机井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及早灌一次跑马水。对三类苗,由于苗小苗弱,次生根少,群体不足,受到干旱威胁,为扭转苗情继续恶化的局面,要抓住早春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肥水齐攻,施好拔节肥,2底至3月初,趁雨或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2-3公斤。加快苗情转化。

    2、清沟补沟防渍害。渍害是影响我市夏熟高产的重要因素。受冬季低温冻融交替影响,沟壁坍塌淤堵,春季雨水又较多,当前应重视麦田沟系的清理,及早组织群众做好补沟、清沟工作,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通,达到雨止田干的标准。

    3、搞好叶面喷肥。我市免耕小麦面积较大,针对免耕小麦后期易早衰的特点,要重视叶面喷肥,在小麦抽穗、开花、灌浆期间进行叶面喷施磷、钾肥或氮肥,一般在乳熟期以前喷施1—2次,7—10天喷一次,可用1%尿素加0.1—0.2%磷酸二氢钾,用量每次每亩稀释液50公斤左右。

    4、综合防治病害。加强病害监测,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结合气象等因素及时做好病虫预报,传递病虫信息。对条锈病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600—800倍液封锁发病中心,防治2-3次;茎基腐病用75%的甲基托布津防治;纹枯病用20%的井岗霉素防治。

    二、油菜田管技术意见

     1、中耕培土,清理“三沟”。开春后,有条件地区,应抓住封行前的有利时机,中耕培土,清除杂草,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还能减少菌核数量,减轻菌核病危害,促进油菜生长。对低湿田、内涝田等排水不畅的田块,结合中耕,要在初春季节及早开挖或清理三沟,保证排灌需要,防止雨后积水造成湿害。

     2、喷施叶面肥。蕾苔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和硼砂各100克兑水40公斤喷施,起到保角增粒增重的作用,脱肥田块还可加入200克尿素一起喷施。喷硼以阴天最佳,晴天宜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5点后进行,喷施后36小时内遇降雨应重喷一次。

     3、防治病虫害。油菜菌核病是我市油菜上的主要病害,各地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油菜开花期菌核病叶率达到10%、茎病株率达到1%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隔7天再防一次。;在油菜盛花末期及时摘除植株三分之二以下的叶片,并带到田外处理、并人工拔除杂草,增加田间通透性,切断侵染途径,减轻病害发生。

夏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夏玉米的病害有苗枯病、粗缩病、大小叶斑病、矮花叶病等虫害有玉米螟、粘虫、玉米红蜘蛛、小地老虎等。
      一、玉米苗枯病是新发现的一种病害,苗期发现苗枯病,可选用50%多菌灵600倍+20%三唑酮1000倍等对玉米茎基部喷雾,连喷2次。可基本控制危害。

      二、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是病毒性病害,由蚜虫和飞虱传毒。防治措施:(1)防治小麦丛矮病,减少灰飞虱虫口。(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拔除病株、追肥、浇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少毒源。(3)药剂防治,在第一代灰飞虱迁移盛期,用50%敌敌畏乳油1.5公斤拌细土500公斤,每亩撒药土6~7公斤熏蒸。    

      三、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这二种病害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防治要点:发病初期(8 叶期)用20% 三唑酮1500倍+70% 代森锰锌600倍液防治.

      四、玉米螟的防治:(1)消灭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将玉米、高粱等有虫秸秆作燃料、铡碎沤肥和封存穗轴,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2)药剂防治。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2公斤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

      五、玉米粘虫的防治:(1)药剂防治。在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

      六、玉米红蜘蛛的防治: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深翻土地,将害螨翻入深层;早春或秋后灌水,将螨虫淤在泥土中窒息死亡;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螨食料和繁殖场所;避免玉米与大豆间作。(2)药剂防治。当叶螨在田边杂草上或边行玉米点片发生时,进行喷药防治,以防扩散蔓延。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喷雾防治。  

      七、玉米小地老虎防治方法:(1)除草灭虫:杂草是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虫向玉米幼苗迁移的危害途径。(2)堆草诱杀:用豆饼粉+米糠碎炒香拌5%敌百虫,于傍晚每亩地分散放10 堆,每堆半斤,上面盖新鲜嫩草,引诱小地老虎幼虫来取食。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害的盛发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对确保小麦丰产至关重要。近年来,“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中后期管理中被广大群众所普遍采用,它是指将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抗旱剂等混合后兑水进行喷雾,根据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技术可通过一次施药到达防治病虫害、防旱抗干热风、抗倒伏、增大穗、增粒重等多重目的,是一项经济有效地实用技术。

根据我省去冬今春干旱少雨、温度偏高的气候特征,今年的“一喷三防”工作应着重以防治条锈病、蚜虫及预防干热风为主,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克+宰蚜1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2、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粘合剂20-2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0.1%天然芸苔素5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3、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30%丰保乳油35-4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一喷三防”的施药时间为:

    1、小麦孕穗开花期: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气温升高,湿度加大,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要以防治病虫害为主;

    2、小麦灌浆期:5月中下旬,此时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喷肥,以预防干热风、增加粒重为主。

    采用“一喷三防”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禁使用高毒有机磷农药和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品种;

    2、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趋势, 选择适用农药, 采取科学配方, 进行均匀喷雾;

    3、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授粉时间, 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

    4、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做好人员防护工作,防止中毒,并做好施药器械的清洁工作。

凤翔县农技中心提醒广大农民朋友注意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

小麦锈病又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一般条锈病发病最重。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具有流行速度快,暴发性强、传播距离远、短期内能大面积流行成灾的特点。通过破坏小麦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和额外损耗植株的营养水分,造成小麦产量、品质严重下降,一般减产20%左右,重者可减产60%以上。
     一、小麦条锈病的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穗部及麦芒上也能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扎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粉状物。
      二、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通过气流传播。发病条件:(1)墒情差,麦苗长势弱容易感病。由于冬季干旱,小麦分蘖差,长势弱,严重影响小麦的长势,体弱多病的小麦更容易感染条锈病。(2)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上年暖冬,病原菌越冬基数高,早春发病率高,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若雨水充沛,温度适宜,将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与蔓延。
    三、防治技术  1、挑治:大田踏查时,发现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摘除病叶带出田外,在发病区域周围100米内进行叶面喷雾防治。2、大田普治:拔节至孕穗期田间病叶率达2—4%、严重度达1%,立即开展以统防统治为主的大面积防治。3、最佳防治时期:第一次用药在小麦拔节期前后,第二次用药在孕穗期前后,第三次用药在始花期前后。 4、防治药剂使用方法:三唑酮、烯唑醇类农药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防效。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克,或亩用20%三唑酮乳油60亳升,或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50克兑水45公斤喷雾效果更好。5、防治注意事项:(1)使用前应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不能随意改变药量及用水量。(2)喷雾应均匀、周到,达到叶面湿透但不滴水为止。(3)慎用三唑酮复配制剂,以免因防效不好错过防治最佳时期,造成病情加重和损失。(4)视病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药剂防治。(5)可结合防治小麦穗蚜,开展“一喷三防”工作。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0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50~70千克,用拧掉旋水片的喷雾器顺垄喷浇小麦根部,效果十分明显,并可兼治小麦纹枯病。

      小麦根腐病在发病初期,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20%粉锈宁40~50克,对水50~60公斤,拔去喷头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施,每隔15天一次,连喷两次。也可用50%强力杀菌剂50毫升、迦姆5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拔节初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对水50~70公斤,顺垄喷浇小麦茎基部。

      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每亩用20%粉锈宁乳剂50克,对水60~70公斤,在发病始期喷雾。

      小麦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50~60公斤喷杀。

      小麦红蜘蛛每亩用2%阿维菌素15毫升,对水30~40公斤喷雾,并兼治灰飞虱,预防丛矮病。

      地下害虫小麦返青后,地下害虫开始上移危害,当麦苗受害株率达3%时,每亩可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拌细土50公斤,顺垄撒施,然后划锄。也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20~30毫升,对水300~500毫升,拌炒香的玉米糁、豆饼或麦麸1~1.5公斤,于傍晚撒入麦田诱杀。

(铜川市农科所  焦登学转载)

小麦赤霉病与条锈病防治相结合,开展“两防一喷”,采取药剂混配,防治赤霉病、条锈病,喷施微肥,防早衰、增粒重。选用药剂: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托100克,加15%三唑酮100克或12.5%特谱唑30克、磷酸二氢钾等微肥适量,兑水40—50公斤喷雾。

勉县采取八条措施促进小麦条锈病防治

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勉县采取八条措施促进小麦条锈病防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局连续下发两份文件督促指导各乡镇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治;二是及早制定防治预案。县植保站早在元月份制定了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预案,为防治提供依据;三是强化监测,密切掌握病情动态。县植保站坚持5天一调查7天1报制度;四是开展指导和督查,确保工作落实。自2月10日起县农业局多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五是突出防治示范,促进大面积防治。县植保站3月3日在重发生的长林镇召开小麦条锈病防治现场会,组织20台机动喷雾器办防治示范片1000亩;六是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见片打面”的防治策略,截止3月15日,全县防治面积已达8.5万亩,全县病情得到初步控制;七是强化宣传、大造声势。全县利用用广播宣传9次、电视3次、发放资料5000张,接待咨询一万多人次;八是及时开展条锈病发生动态监测,发布病情预报,提高防治技术入户率。

玉米播期病虫害防治

  一、防治对象

    地下害虫、杂草、黑粉病、丝黑穗病。

    二、防治措施

    播种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75%辛硫磷1千克兑水50—60千克,拌种800—1000千克,拌后闷3—4小时,中间再翻动几次,等药液吸干后,摊在阴凉处晾干播种。

    播种后防治地下害虫用毒饵诱杀,将麦麸、豆饼等炒香,每100千克饵料用90%敌百虫1千克、加水10千克稀释后拌入,在黄昏时撒入田间,若能在小雨后防治,效果更好。

    玉米黑粉病和丝黑穗的防治,一是可采用种子包衣技术二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按种子量的0.5%剂量拌种,或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00克,拌种100千克,防黑粉病和丝黑穗病。

    玉米田杂草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一封一杀措施。一封是用封闭式除草剂,在玉米播后苗前使用,主要药剂有甲草胺、乙草胺、秀去津、乙秀水等。一杀就是直接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目前主要采用烟嘧璜隆(玉黄大地)。                            

水稻“坐蔸”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  我县水稻”坐蔸’的表现症状与原因
     秧苗在移栽后生长状况不正常, 表现为稻株簇立,叶片僵缩变小,叶色返常, 有的出现赤褐色斑点或呈赤红色,生长停滞, 分蘖很少发生, 根系生长受阻,症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类:

    1.1 毒害:多发生在企业排出物污染田及长期淹水的深脚田、烂泥田、临庄大肥田。这类田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 因有机物分解或稻田地势低、渍水, 导致土壤中还原物质大量积累, 如硫化氢、有机酸、二价铁、甲烷等有毒物质毒害秧根, 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系变黑发臭。这种类型近几年随着各地招商引资项目的增多,企业排污措施不力,发生面积较大,目前已成为我县引起水稻“坐蔸”减产的主要原因,造成的损失也最大。

     1.2冷害: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冬水田)、背荫田,这类田因长期淹水, 泥温低, 当遇连续低温寡照天气时, 更加剧了秧苗“坐蔸”的发生。其症状表现为栽后迟迟不返青, 生长活力受阻, 不涨新根, 根系老化、变软, 呈褐色或黑色, 叶尖多伴有褐色针状不规则斑点。
1.3缺素:是由于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而引起, 主要是缺磷、钾、锌。缺磷的稻田, 秧苗新根少, 根系细弱, 根褐黑色, 秧窝呈簇状, 叶片暗褐色; 缺钾的稻田, 根系生长很弱, 叶短, 暗绿色, 老叶上面有赤褐色斑点, 叶片易折断, 主叶脉发黄; 缺锌的田块, 秧苗心叶卷曲, 不易抽出, 苗期叶面出现失绿条纹, 叶片发红, 根短而少。
     此外, 由于栽培措施不当, 也可能引起水稻"坐蔸", 如深水栽秧、秧苗栽插过深、栽瘦弱秧等。
    不同的水稻“坐蔸”类型, 其表现症状和形成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但毒害、冷害、缺素引起的“坐蔸”又往往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低温与毒害不仅削弱了秧苗的抗逆能力和根系活力, 还影响土壤养分的活化和根系的吸收, 从而造成植株缺素。
    2  解决方法
    方法上应采取因田制宜,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策略。
    2.1 培育壮秧, 以增强秧苗抵抗力。

    2.2加强环保治理,对排污企业协助环保部门按排污标准落实好污染物处理措施,确保农田环境不受污染。

    2.3适时栽插, 提高栽秧质量。栽秧不宜过早, 易“坐蔸”田块, 可适当延长秧龄, 并实行浅水栽秧、栽浅秧。对深脚田、烂泥田, 要注意待土壤沉实后再栽秧,近几年可大力推广抛秧技术 。对常年“坐蔸”的深脚田、烂泥田,在栽培上推广半旱式栽培技术, 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热、气条件, 避免此类田块“坐蔸”

    2.4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搞好稻田灌排渠系建设。使每一块稻田都可做到灌能及时,排能彻底, 以便引出渍水和冷浸水, 降低地下水位, 改善土壤通透性, 提高地温, 消除毒物。
    2.5常年“坐蔸”的稻田, 应实行水旱轮作, 经1~2 年旱作再种水稻。

    2.6 对已发生“坐蔸”的田块, 要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 减轻危害。首先要进行田间调查诊断, 找出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深脚烂泥田、冷浸田、大肥田, 要立即排水, 适当轻度晒田, 以便引出渍水, 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 提高泥温, 消除毒物,对污染物污染的田块,要及时撒施黑白灰( 草木灰∶石灰=1∶1.5) , 中和过多的有机酸等毒素;对缺素田块, 要及时补施缺素肥料或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料。

勉县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普查防治

去年秋播以来,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小麦叶片结露时间长,对小麦条锈病的浸染、殖和传播非常有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始发早,较常年始见期提前了20天;二是发生范围广、程度重,到2008年12月底。全县病田率已上升到66.4%,武侯、长林等老病区病田率均达100%,秋苗发病为历史最重的一年;三是浸染速度快,2008年12月底,平均病叶率增加了5.4倍,平均严重度增加了2倍,病指增加了6.9倍。针对小麦条锈病有可能大流行的发展态势,全县农技部门早动手、早安排,积极行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广泛宣传,充分动员农民群众对冬前点片发病的田块及时进行挑治,普遍发病的田块立即普防,以降低越冬菌源量。县农技中心还组织技术力量制定了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治预案和综防技术方案,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防治技术指导。

推荐防治用药:亩用12.5%特谱5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兑水40公斤喷雾。

小麦药剂拌种预防条锈病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性病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病害。汉中目前生产中没有抗锈病品种,主要通过三唑酮拌种和化学喷防来控制危害。通过前几年试验:三唑酮拌种可大幅度降低冬前菌量,推迟来年春季盛发期。三唑酮对病菌初侵染和扩展表现出多方面的影响,拌种植株叶片条锈菌菌丝的生长严重受阻,菌落形成显著减少,多数侵染点还出现寄主细胞坏死。

1、选用丰产性好,耐病性强的品种。如汉麦5号,绵阳31、川麦107、川育8号等,拌种前进行种子精选晾晒,适量播种。

2、严格控制拌种药量,禁止超量用药。50公斤麦种拌15%三唑酮100克或25%三唑酮60克(有效成份用量为种子量的0.2—0.3‰)。

3、用三唑酮拌种要随拌随用,切忌久放受潮,影响出苗,严禁湿拌。

玉米粘虫的防治

  粘虫以幼虫取食为害。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食料缺乏时,成群迁移,老熟后,停止取食。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粘虫喜温暖高湿的条件,在1代粘虫迁入期的5月下旬至6月降雨偏多时,2代粘虫就会大发生。高温、低湿不利于粘虫的生长发育。粘虫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我县不能越冬,一代成虫从南部初始虫源基地远距离迁飞至我县产卵,二代粘虫幼虫造成为害。
  防治技术:(1)药剂防治。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田的玉米田周围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进行封锁;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2)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凤翔提出三夏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08年6月3日  来源:凤翔农技中心  作者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一、落实关键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1、加强小麦后期管理。近期田间墒情较差,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辣椒移栽浇好麦黄水,延长叶片功能期,以提高小麦粒重,同时为玉米早播打好基础。

2、组织夏田观摩。各乡镇农技站要组织村组干部、群众对高产创建田、新品种展示田、种子田、标准化示范田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夏田观摩活动,总结丰产经验,提高科技意识,达到节本、增产增收的目的。

3、抓好种子田的取杂去劣工作。对穗行圃、原种田、纯种田要组织专门人员和农户进行严格取杂,并统一机械收获、单收单打,防止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

4、推广机械适时收获。防止小麦霉变、穗发芽等情况发生。实施小麦高留茬、免耕栽培技术,即可实现玉米抢时早播,又可促进纳雨蓄墒,为中后期生长提供条件。

5、严格禁止焚烧小麦秸秆。焚烧秸秆容易引起火灾,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对下茬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种足、种好夏玉米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好。在玉米生产技术上,要抓好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1、选用优良玉米品种,合理品种布局,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效应。玉米良种以郑单958、浚单20为主,搭配种植秦农11、高农901,示范种植洛玉4号、沈玉21,养牛大村可种植雅玉8号等青贮玉米品种。

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实现优质、高产、无公害的目的。各乡镇农技站要积极宣传、动员群众大力开展测土施肥,提高施肥效益。施肥应掌握的原则是:増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肥,増施磷钾肥,补施锌等微量元素肥料。

3、抢时早播,确保播种质量。“三密一稀”田块,结合墒情,搞好麦垄点播,其它麦田要适时早收,收后强种,尽量减少农耗时间,大力推广机械硬茬直播技术,力争把玉米种在高产期。播前要晒种,推广锌肥拌种,勤检查播种机,做到下籽均匀,播深一致,确保一播全苗。

4、密切监测玉米粘虫的发生发展动态,做好统防统治工作。粘虫是一种爆发性、暴食性害虫,一但发生,三、五天内可能造成大面积毁苗。因此,要密切监测虫情动态,做好预报,加强综合防治。各乡镇农技站要备足药械,以便组织群众开展统防统治,坚决把粘虫消灭在始发期,实现丰产丰收。

5、抓好技术培训,建立施肥样板田。夏收前,各乡镇农技站要分别举办平衡施肥等技术培训会或现场会,引导农户掌握科学种田新技术。要办好平衡施肥样板田的展示,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辐射带动大田生产。要下功夫抓好玉米丰产示范田,不断提高农业新技术的覆盖面,力争夺取今年秋粮全面丰收。

三、切实抓好夏管

1、加强玉米苗期管理。一种就管,突出一个“早”字,做到 “五早”,即早浅耕灭茬,早施促苗肥,早灌发苗水,早防病虫害,早间定苗,使玉米苗齐、苗匀、苗壮。

2、辣椒的移栽及管理。

辣椒移栽时做到“四带”,即带土、带水、带肥、带药。栽后适时中耕松土,促进根系深扎。小麦收获后及时灌水灭茬,追施肥料,促进发棵稳长,搭好丰产架子。

3、西瓜田间管理

拱棚西瓜目前已进入膨瓜期,长势普遍较好,管理上应抓好:

⑴、调控温湿度,使秧苗健壮生长,晴天棚内保持28-30度,超过35度时要通风降温,连阴天气时也要通风,这一阶段应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

⑵、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促使西瓜及时膨大。

⑶、加强膨瓜期的肥水管理,要浇好膨瓜水,施好膨瓜肥。

⑷、注意预防炭疽病、病毒病。

地膜西瓜在田间管理上,一要预防苗期病害,二要适时追肥,促使瓜秧正常生长。

 陕南油菜优质高产栽培五要点

  1 选用优质高产“双低”品种
    目前,陕南主要以陕油8号、秦优7号、中油杂2号、秦研211、杂优1号为主推双低品种。积极推广华油2790、陕油9号、华杂6号、中油6303、中油杂11、蓉油11、油研9号等双低品种。
    2 适期育苗,培育壮苗
    2.1 选好地块,培肥苗床 育苗地应选择土壤肥沃、土质中壤、排灌方便且2~3年未种过其它油菜品种的地块作为育苗地。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公斤、尿素5~1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硼肥1.0公斤,均匀施入苗床,严禁施用油菜秆堆制的有机肥,以防菌核病和其它油菜籽混入苗床。苗床地要深耕浅耙,畦面平整。
    2.2 适期播种,控制播量 以苗龄30~40天为宜,平坝区应在9月10日左右播种,浅山丘陵区在8月25至9月5日播种,直播油菜应在9月25日前播种结束。每亩育苗地播种子750~1000克,做到均匀播种,适当稀播。播种时浇透底墒水,以利发芽出苗。
    2.3 精心管理,培育壮苗 出苗后一叶一心间苗,三叶一心定苗,注意防治蓝跳甲、蚜虫、菜青虫。为抑制高脚苗,可在三叶期亩用15%的多效唑50克对水50公斤喷施,蹲苗促壮。同时,看苗、看田及时浇水、排渍、追肥。移栽前达到苗龄适宜、叶柄短、无高脚苗、整齐一致、清秀无病虫的壮苗要求。
    3 合理稀植,严把移栽质量
抓住高产移栽期,适时早栽。汉中地区以10月5~15日为油菜高产移栽期。移栽前一周每亩苗床地用3公斤尿素对水浇灌,施好“送嫁肥”,带土、带肥移栽。栽植密度一般在6000~8000株为宜,平川及高肥田可适当稀植,山区及低肥田适当密植,以保证个体健壮、群体协调。移栽时浇足“换衣”水,不栽高脚苗、病虫苗。平坝区积极推广油菜免耕栽培,实现节本增效。
    4 科学配方,施足底肥
    在施肥方法上,采取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控氮、增磷、施钾、补硼的配方施肥技术,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结合整田,在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的基础上,亩施过磷酸钙45~50公斤、硫酸钾8~10公斤、硼砂0.75~1公斤,与50%氮肥混合集中沟施做底肥。氮素肥料一般亩施纯氮(N)10~13公斤,底肥、苗肥、腊肥按5∶2∶3的比例合理运用。
    5 精心作务,加强田管
    5.1 移栽返青后浇一次淡尿水提苗,及时中耕挖行,疏通土壤,搞好清沟排湿,增强土壤透气性。11月下旬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促进冬前生长。元月上旬结合冬灌每亩追施尿素8公斤作腊肥,防止春后脱肥早衰。
    5.2 冬前对旺长田块可采用深锄断根和适当摘除绿叶以控制旺长;对僵苗、弱苗可适量补施肥料,促进生长。
    5.3 越冬前搞好培土壅行增温保苗,12月底至次年元月上旬适时冬灌,冻融土壤,促进根系发育,预防春旱。
    5.4 开春油菜蕾苔期进行培土壅行,可有效破坏菌核病的子囊盘和保墒防倒伏。底肥未施硼肥的田块要进行叶面喷硼,防止花而不实,促进角多粒饱。盛花至终花期摘除老叶、黄叶、病叶,促进通风透光,减轻菌核病入侵,确保丰产丰收。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 科学选用高产品种 小麦要高产,品种是关键。渭水灌区一般选用矮秆、抗倒、抗病、耐寒、穗型紧凑、结实性强、品质优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如:西农88、武农148、小偃22、西农979等。
    2 深翻改土,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还田后深翻,翻后及时耙磨,要求达到深、透、平、实。
    3 培肥地力,统测统配 秸秆还田,有机无机肥结合,平衡施肥。一般水平地高产田土壤肥力较高,可利用氮肥后移技术攻高产,即底肥亩施有机肥3000~3500公斤、氮肥总量的50%、全部磷、钾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时再追施剩余50%的氮肥。
    4 适期适量规格播种 确定播期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小麦生长发育特性而定。
    4.1 关中东部灌区,冬性品种应从9月30日开始播种,半冬性品种从10月3日开始播种,偏春性品种10月10日开始播种,力争在10月15日播种结束。
    4.2 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合理密植。适量控制基本苗和分蘖群体,使小麦苗期容易形成壮苗,根多蘖大,中期减少无效分蘖,不浪费养分,个体生长健壮,群体合理,具有丰产的基础。多穗型品种亩播量应控制在6.5~7.5公斤,大穗大粒型品种播量应控制在10公斤左右。播种方式以条播为宜。
    5 田间管理
    5.1 冬季管理
    5.1.1 小麦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种,确保全苗,严防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5.1.2 应用包衣种子的苗期病虫害较少,非包衣种子发现地下虫害,可采用95%的敌百虫1∶1000倍液顺麦行灌根,或用呋喃丹每亩2公斤在麦行溜施,并根据麦田土壤墒情,结合灌水溜施。
    5.1.3 11月下旬~12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杂草以双子叶杂草为主,可亩用杜邦巨星1克对水50公斤防除。杂草以野燕麦禾本科杂草为主,亩用快灭录2~4克对水30公斤,或3%世马乳油30毫升对水30公斤,进行化除。
    5.1.4 及时冬灌 11月下旬~12月上旬冬灌。一是以水促根,以水增蘖。二是促进还田秸秆早腐烂,塌实土壤,扎实麦根。三是确保小麦足墒安全越冬。
    5.2 春季管理 在小麦返青期及时浅锄松土、保墒,消除杂草,促进早发。对返青期群体较大的麦田,在返青期时,亩用壮丰安30~40毫升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止后期倒伏。
    5.3 拔节期结合灌水,亩追施总需量氮肥的50%,一般亩施尿素8~10公斤,并加强虫害防治。
    5.4 孕穗、灌浆期管理 及时进行一喷三防,防病、防虫、防青虫。用2%尿素水溶液加0.3%磷酸二氢钾,亩用量30~40公斤与防病虫药物混合喷雾即可。同时,要酌情灌好麦黄水,既能增加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又利于夏播作物播种出苗。

水稻、玉米缺锌症状及防治措施

1 水稻
    1.1 缺锌症状 水稻缺锌症状表现在新叶中脉及其两侧,特别是叶片基部首先褪绿、黄化,有的叶鞘脊部也黄化,以后逐渐转变为棕红色条斑,有的出现大量紫褐色小斑,遍布全叶,植株明显矮缩,形成“坐蔸秧”,进而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营养物质合成受阻,降低产量,严重缺锌田块谷粒张口,空瘪粒多,人们称为水稻“花而不实”,造成颗粒无收。
    1.2 防治措施
    1.2.1 基肥 用1~1.5公斤/亩硫酸锌作基肥,因锌在土壤中不易移动,且含磷量高或大量施用磷肥会减少作物对锌的吸收,所以硫酸锌不要与磷肥混施,影响锌肥的效果。
    1.2.2 浸种 先将水稻种子用清水浸泡1天后,放入0.1%~0.3%硫酸锌溶液中,浸泡24~48小时。
    1.2.3 叶面喷施 用0.2%的硫酸锌溶液在水稻分蘖初期,末期各喷1次。必须注意药液在叶面上的滞留时间,以使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如喷后遇雨,则应重喷1次。
    2 玉米
    2.1 缺锌症状 玉米前期缺锌症状在3~5叶期开始出现症状,主要表现是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或白色条纹,有时叶片或叶缘出现白色斑点并迅速扩大甚至坏死。有时叶面半透明或沿失绿条纹裂开,部分叶缘也可坏死,有的新芽为白色,俗称“白芽病”。植株较大时除了新叶有上述症状外,老叶叶脉也形成失绿条纹,有时在主脉和叶缘间形成较宽的黄色或白色的带状类绿区,俗称“花白叶”,有的老叶的叶稍变成紫色,严重时进一步变为褐色,植株下部各节也变紫,同时,节间变短,植株矮小,根系变黑,茎秆纤细,雌穗不能伸出或不结实和秃顶,对产量影响甚大,缺锌越严重,上述症状越明显,中度缺锌时只有下部叶片发病,紫色部分也不大明显,观察较为困难。
    2.2 防治措施
    2.2.1 基肥 用硫酸锌作基肥,一般施量1~1.5公斤/亩.硫酸锌可与生理酸性肥料或较干的土壤混拌均匀后施入土中,但一定不能与磷肥混合施用。
    2.2.2 追肥 在玉米苗期至拔节期追施硫酸锌1~2公斤/亩。
    2.2.3叶面喷施 在晴天上午8∶00~10∶00或下午3∶00~5∶00时,用0.2%的硫酸锌溶液在玉米苗期至拔节期喷施2~3次,如喷后遇雨,重喷1次。
    2.2.4 拌种 种子用硫酸锌5~6克/公斤,进行拌种。方法是:先用少量的水溶解硫酸锌,然后加入喷雾器中往种子上喷,边喷边翻拌种子,使溶液喷洒均匀。

                             秦岭浅山区油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秦岭以南浅山区,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平均海拔700米左右,冬季气候温暖湿润,无特大冻害,是稻油两熟种植区域,高产条件较为优越。但油菜亩产一直绯徊在中等水平,不能发挥其地域优势,其原因如下。
    1 品种多乱杂 目前种植的品种有秦油系列、油研系列、绵油系列、陕油、华杂等10余个品种,缺乏主导骨干品种。
    2 直播油菜种植技术差,管理不到位 表现在整田不细,播期较迟,雨多年份化苗严重,特别是间苗和除草过迟,造成苗荒、草荒、苗细苗弱,冬前没能形成丰产的骨架。
    3 移栽油菜育苗质量差 育苗抓不住时机,过早或过迟,播种密度大,出苗后不疏苗、不间苗,追肥不及时,不注意防治病虫害,导致苗细、苗弱、病苗、高脚苗,移栽后换衣重、生长慢。

4 没有把住高产移栽期 霜降后仍在栽油菜,致使冬前有效生长期短,冬前达不到丰产油菜骨架标准,难以高产。
    5 施肥不当,土壤肥力不足 重氮轻磷,养分失调,轻视农家有机肥的施用,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差,同时也忽视增施硼肥。
    6 不注重大田病虫防治 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不当,甚至懒于防治,难以控制病虫为害,产量受损。
    经多年的实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列技术对策。
    1 选用品种 选用秦油7号、8号、9号、油研7号、陕油6号等“双低”抗病丰产品种为该地区主导骨干品种。
    2 提高油菜育苗质量,培育无病壮苗 移栽油菜要高产,壮苗移栽是关键。一是选择肥力较好的砂壤地作苗床,5尺宽作畦,能排能灌;二是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公斤、磷肥50公斤、硼肥1公斤作底肥;三是适期播种,8月25日9 月5日为最佳播种时段;四是把好播量,每亩备种0.3~0.4公斤,稀播匀播;五是出苗后及时追肥,两叶期追施尿素6公斤,三叶期进行疏苗1~2次,每平方米留苗80~100株,疏苗后亩追施尿素8~10公斤,4叶期亩浇矮壮素35~40克;六是做好菜青虫、蚜虫的防治,亩用90%的晶体敌百虫或氧化乐果10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培育无病壮苗。
    3 大田施肥 适量施足有机肥、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施硼肥,按中等肥力田块,目标产量200~250公斤计算,需施纯氮(N)9~10公斤、纯磷(P2O5)6~8公斤、纯钾(K2O)5~6公斤、硼肥1.5公斤、优质农家肥2000公斤。也可推广施用油菜专用肥,按所标含量施足。
    4 适时早栽、移栽无病壮苗 壮苗标准:苗龄40天左右,苗高20~23厘米,根茎粗0.5~0.8厘米,绿叶5~6片,根茎粗矮,墩实健壮,无病无虫。10月8日~20日为高移栽期。带土移栽,大小分类,覆土至根茎,浇足定根水,促苗早返青生长。越冬苗情要求:根茎粗1.2~2厘米,绿长柄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左右,色泽浓绿、无病虫。
    5 采用免耕技术 水稻收获后,开好四边沟和中沟,拉绳定距免耕移栽,规格与常规移栽相同,此技术特别适宜粘土田霖雨年使用,节省犁耕费又不误农时,11月份及时松土,及时追肥。
    6 合理密植 移栽株距16.7厘米、行距53厘米左右,每亩株数7000~8000株为宜。
    7 直播油菜播时必须加拌磷肥作种肥 可有效预防化苗,播种期9月20日~30日,整田必须土细田平,播量每亩0.5公斤,10月下旬~11月上旬除草、间苗、定苗,每亩留1万~1.2万株。
    8 培土冬苫,防冻保苗 11月中旬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12月中旬第二次培土,并进行壅行,防止根颈外露受冻。遇旱年可在12月下旬冬灌,如雨雪较多,做好清沟排湿工作。
    9 防治病虫害 常见的虫害有菜青虫、蚜虫、跳甲等。在营养生长阶段防治菜青虫、跳甲,亩用灭扫利20亳升,对水40公斤喷雾;在生殖生长阶段主要防治蚜虫,可用蚜虫净喷雾。常见病害有黑腐病、菌核病,可亩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500~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同时,春季捡拾底部的老黄叶,带出田外焚烧或深埋,来年轮作倒茬,可以有效预防菌核病。

集成整合谋发展   审定推广促转化

发布日期:2010年12月3日      来源:汉台区农技中心       作者:潘彦如

实现油菜高产高效协调发展,促进全区整建制推进是油菜高产创建核心目标和必经之路。汉台区在油菜生产中以优质双低品种为依托,以壮苗密植为核心,以稻草覆盖还田、测土配肥、病虫综防为辅助,创新推广机制和工作方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宜于推广的油菜高产高效集成技术。

    2010年11月28日,汉中市、汉台区科技局组织专家对此项技术及项目实施成效进行了科技成果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汉台区油菜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有以下成果:一是项目符合国家油菜高产创建及粮油生产产业政策,针对目前油菜单产难以突破提高,开展了品种、密度、配肥等试验研究,数据详实可靠;二是项目技术路线科学合理,采取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走,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技术、物资、服务三结合,应用“百亩攻关、万亩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促进了技术集成应用;三是创新点明确,油菜生产集成了高产栽培技术与半免耕稻草覆盖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结合应用,创新了栽培方式。形成了半免耕技术与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防治的技术集成,创造了油菜百亩连片亩产267.5公斤的陕西省最高纪录;四是经济效益显著,结合农业部油菜高产创建项目五年共完成油菜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39.05万亩,其中订单收购15万亩,推广半免耕技术26.3万亩,新增纯收入5218.74万元。

    同时专家指出,汉台区油菜高产高效集成技术达到了国内同类地区先进生产水平,建议在适宜区域扩大推广应用。这项科技成果的审定,将进一步促进汉台区油菜高产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油菜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五味子栽培技术

五味子有南、被五味子之分,南五味子产于长江以南各地。五味子一般称北五味子,也叫辽五味,主产于东北、河北、陕西、宁夏、山东等省。五味子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药食兼用的经济植物。本片向您介绍五味子栽培技术: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育苗技术、栽培技术、采收。

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重于去年

   2011-1-20 9:50:42

    近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全国植保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100多名专家,会商了201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根据病虫越冬基数、2010年冬季至2011年夏季气候趋势预测和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1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仍为偏重发生年份,程度重于2010年,发生面积约为57亿亩次,同比增加4%。

    【偏重至大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麦蚜、玉米螟【偏重发生】二化螟、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棉盲蝽等【有潜在流行威胁】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黄萎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呈加重发生趋势】稻曲病、小麦吸浆虫、玉米叶螨【可能局部重发】蝗虫、粘虫、棉铃虫和草地螟等

    主要作物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

    继续呈严重发生态势,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3.9亿亩次,同比增加5%。其中,虫害发生9.9亿亩次,病害发生4.0亿亩次。

    虫害 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为主。其中,稻飞虱在长江以南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4.2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江南、华南、西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3.3亿亩次;二化螟在长江中游、江南、西南中北部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发生2.1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和江南局部稻区中等发生,发生3000万亩次。

    病害 以纹枯病、稻瘟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主。其中,纹枯病在全国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2.9亿亩;稻瘟病在全国大部稻区中等发生,西南、东北、江南部分稻区感病品种偏重或以上程度发生,发生面积8000万亩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江南稻区严重发生,西南、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发生区域进一步扩大,预计发生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如遇适宜气候条件,稻曲病在部分稻区呈加重发生态势。

    ●玉米病虫害

    总体中等发生,发生程度接近2010年;预计发生10.3亿亩次,同比增加5%。其中,虫害发生7.5亿亩次,病害发生2.8亿亩次。

    虫害 以玉米螟、地下害虫、蚜虫、棉铃虫、粘虫和叶螨为主。其中,玉米螟在东北大部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3.4亿亩次;地下害虫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华北、黄淮、西南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000万亩;蚜虫在华北北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500万亩;棉铃虫在西北大部、黄淮海夏玉米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000万亩;粘虫在东北和西南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500万亩次;叶螨在华北北部偏重发生,西北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00万亩。

    病害 以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褐斑病和粗缩病为主。其中,大斑病在北方春玉米区和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小斑病在黄淮海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500万亩;丝黑穗病在东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00万亩;褐斑病在黄淮大部中等程度发生,发生2800万亩;粗缩病在黄淮中南部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1700万亩。

    ●油菜病虫害

    总体中等发生,程度略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3亿亩次,同比增加8%。其中,虫害发生5000万亩次,病害发生8000万亩次。

    虫害 蚜虫在四川、云南、湖北、江西、湖南偏重发生,江苏、河南、陕西、重庆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500万亩。

    病害 菌核病在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常发区偏重发生,长江流域其他油菜产区中等发生,北方春油菜产区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发生面积5000万亩;霜霉病在四川偏重发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长江中下游油菜产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300万亩。

    ●小麦病虫害

    总体为偏重发生,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0.0亿亩次,同比持平。其中,虫害发生5.4亿亩次,病害发生4.6亿亩次。

    虫害 以穗期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为主。其中,穗期蚜虫在华北和黄淮麦区偏重至大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和西北麦区大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4亿亩;麦蜘蛛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发生,黄淮南部、江汉地区、四川盆周丘陵区、西北地区东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1亿亩;吸浆虫在华北和黄淮麦区中等发生,河北、北京、天津、河南的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700万亩。

    病害 以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为主。其中,条锈病在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地区东南部呈偏重流行态势,西南地区西部、西北地区北部、江汉地区、新疆北疆南部和南疆西部等地中度流行,黄淮南部、华北南部、新疆北疆北部和青海东部等麦区有偏轻流行可能,全国发生面积4000万亩;白粉病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湖北北部和江汉平原、陕西秦岭北麓和渭北塬区、贵州西部和南部偏重发生,华北、黄淮、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和西北麦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2亿亩;纹枯病在河南南部和东部、江苏沿淮和淮北偏重发生,其余华北、黄淮和江淮麦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3亿亩;赤霉病在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江苏沿江和苏南、安徽沿淮及其以南、浙江中北部、上海有偏重流行的威胁,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黄淮南部有中等流行的可能,黄淮北部和华北南部偏轻发生,全国流行面积6500万亩。

    总体中等发生,程度接近2010年,预计发生3.8亿亩次,同比增加8%。其中,虫害发生3.1亿亩次,病害发生0.7亿亩次。

    虫害 以棉铃虫、棉盲蝽、棉蚜和棉花叶螨为主。棉铃虫在新疆北部棉区偏重发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其他大部棉区中等发生,发生9600万亩次;棉盲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偏重发生,新疆棉区中等发生,发生7200万亩次;棉蚜在新疆大部棉区偏重发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中等发生,发生7000万亩次;棉花叶螨在新疆棉区偏重发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中等发生,发生5000万亩次。

    病害 以枯黄萎病和苗期病害为主。枯黄萎病在长江流域棉区偏重发生,黄河流域大部和新疆北部棉区中等发生,发生3000万亩;苗期病害在黄河流域南部棉区偏重发生,其余大部棉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300万亩。

    总体呈中等发生,发生程度接近2010年;预计发生9600万亩次,同比基本持持平。

    病害发生面积6400万亩次,其中晚疫病在西南、西北北部、东北北部主产区偏重发生,其他地区中等发生,发生3600万亩;虫害以二十八星瓢虫、蚜虫为主,发生面积3200万亩次。

    主要虫害

    ○蝗虫

    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9000万亩次,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均与2010年持平。

    东亚飞蝗 夏蝗在环渤海湾沿海、华北湖库和黄河中下游滩区等蝗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50万亩,需防治面积850万亩。其中,天津北大港,山东东营、滨州、菏泽,河北沧州,河南新乡、濮阳,山西运城和陕西渭南等地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

    亚洲飞蝗 总体偏轻发生,北疆阿勒泰和塔城边境区域局部中度发生,农区发生115万亩,不排除境外飞蝗迁飞入境暴发危害的可能。黑龙江、吉林苇塘湿地局部仍有高密度蝗蝻发生的潜在威胁。

    西藏飞蝗 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40万亩,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局部有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的可能。

    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 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500万亩次,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新疆北部、黑龙江西部、吉林和辽宁西部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

    ○草地螟

    一代幼虫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农牧交错区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500~1000万亩。不排除局部因境外虫源大量集中迁入导致严重发生的可能。(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供稿)

城固县设施蔬菜和超甜瓜果谱新篇

发布日期:2010年3月26日  来源:城固县农技中心  作者:王世民李侠

  3月上旬,城固县农技中心对全县设施蔬菜和瓜果生产进行了认真地摸底调查,经对全县设施蔬菜瓜果调查资料汇总,呈现以下许多亮点和特色:

    一、设施蔬菜发展迅速,面积再创新纪录

    据统计,目前全县早大白地膜洋芋面积已突破5万亩,双膜洋芋已达5000余亩,设施蔬菜比去年新增4000余亩。2010年突破千亩的设施蔬菜专业村1个,百亩以上的村4个,专业组12个,设施蔬菜重点户、专业户达2000多户。当走进城固设施蔬菜重点乡(镇)和村组,如大东关、河坎、陈丁、范家营等村,一眼望去到处是设施蔬菜大、中棚的世界,一排排大棚设计科学,排列有序,绵延数公里。今年城固设施蔬菜大棚,设计科学,建棚规范,大部分棚都使用了热镀锌钢管,建棚质量和设施蔬菜面积确实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二、设施蔬菜高新品种多,花色品种齐全

    目前莲花办事处的庙坡等村,200多亩宽叶韭菜即将上市,莲花池、廉庄村的300余亩地膜莴笋快要收获,一片片翠绿粗壮的莴笋长势喜人。

    河坎村、马泉、大东关等村的“双膜”白四季豆、豇豆已定植300余亩,这些全部应用了营养钵大、中棚育苗,双膜栽培,平衡施肥等先进技术,具有成熟早,商品价值高的潜在优势。

    博望镇、大草坝、庙坡的韭苔已达350余亩。每公斤售价6元,味道奇香,商品价值特高,颇受市民欢迎。大东关村的早熟西红柿、牛奶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已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150多亩。黄瓜、湘研辣椒、美国和汉中早熟紫茄已在大棚定植280多亩。

    三、超甜瓜果已形成一定规模

    超甜小型礼品西瓜和日本甜宝香瓜、台湾青玉及白沙密等珍稀超甜瓜果已在陈丁村、原公、宝山等村定植300多亩。山东优质油桃在陈丁已发展200多亩,去年每公斤大棚油桃售价达18元的好价格。城固县设施蔬菜瓜果2010年不但面积获得了大突破,而且花色品种多,向高档优质方面大大跨越了一步。

 强化学习  提高素质

汉中市农技中心举办中层领导干部管理培训班

3月12日,汉中市农技中心举办了由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参加的领导干部管理培训班,旨在提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规范个人行为、明确办事程序、强化廉洁从政,使每一个管理干部信心百倍、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投入到工作中。

培训邀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机要科高捷副科长做了规范处理公文培训,市农业局纪检监察室王柯清主任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农业行政执法等相关知识培训,市农业局人事科教科何梓华科长做了干部管理相关知识及规定的培训。市农业局王友民副局长到会指导,对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召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中层干部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二是要认真履职,提高效能;三是要善于钻研,开拓创新;四是要严格律己,率先垂范。

会上,中心领导还对2010年汉中市农技中心全员聘任相关事宜进行了安排部署。

马铃薯无公害用药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0年5月6日      来源:中国农业技术网      作者

1.培育无病虫壮苗 
  (1)种薯选择:无公害马铃薯应选用抗病虫、耐病、无病虫损伤的薯种。应严格建立无病虫留种田,在无病虫留种地中培育无病虫小整薯。对留种小整薯进行囤种选择。种薯出窖后严格挑选,以幼龄和壮龄块茎做种,淘汰薯形不规整、表皮粗糙老化及芽眼凸出、皮色暗淡等不良性状的薯块。种薯质量符合GB8079-1987粮食作物良种以上要求。 
  (2)种薯处理:根据病害种类,任选其一。 
  ①温汤浸种:种薯用45℃温水预浸1分钟,再入60℃温水中浸15分钟。 
  ②种薯块用50毫克/千克硫酸铜或5%过磷酸钙水溶液浸泡10分钟,或用干草木灰拌种块后立即播种(防治环腐病、黑胫病)。 
  ③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晾干播种(防治粉痂病、痉痂病)。 
  ④播种后覆土前,可沟喷1次1:1:200倍的波尔多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喷洒一次熟石灰粉,每公顷450~750千克(防治晚疫病、立枯丝、核菌病)。 
  2.播种后病虫害综合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种类多,其中北方的晚疫病和南方的病毒病,以及马铃薯瓢虫、块茎蛾等为害最为严重。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 

  ①建立无病虫薯良种体系和繁育基地。通过精选、脱毒苗、实生苗等方法,提供无病毒、无病菌、无虫害的优良种薯。自繁的可用二季作种薯(防病毒病、晚疫病、粉痂病等)。 
  ②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得从疫区调种。播前精选种薯或进行消毒。环腐病区整薯播种(防粉痂病、疮痂病、环腐病、晚疫病等多种薯传病害)。 
  ③实行与非茄科蔬菜的3年轮作(防多种薯块病害)。④针对本地区主要病虫害选用抗病虫品种。 
  ⑤推广配方施肥,增强植株抗病性(抗晚疫病、早疫病)。
  ⑥采取高畦或高垄栽培,适时培土,加强通风,严防大水漫灌(防晚疫、早疫、粉痂等)。 
  ⑦人工捕杀害虫:苗期大面积防蚜,及时处理病虫残株(防病毒病和其他病害、虫害)。⑧收获时应在晴天干燥天气进行。收获完及时清理田间病薯、病块,携出田外销毁(防所有病虫害)。 
  ⑨贮存前剔除病虫薯和伤薯。在病虫地收获的薯块及早处理(防所有病虫害)。 

 (3)保优防病技术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中、后期高温寡照,多雨高湿的生态条件和群体偏大,以多穗取胜的产量结构特点,为纹枯病和赤霉病的发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两种病害已相继取代锈病和白粉病,成为危害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它不仅造成小麦大面积的减产,而且严重影响商品品质和加工品质。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高效药剂能够根治这两种病害,长期使用的防病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害,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弱筋小麦生产的迫切需求,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集成应用多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总结提出了以"早、大、改、高"为核心内容的保优防病技术,为弱筋小麦保优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早"就是把喷药防治纹枯病的时间由3月底至4月初提前到2月下旬至3月初,以高效低毒复配杀菌剂"纹霉净"或生物农药"纹曲宁"代替井冈霉素;
    "大"就是加大用量,每亩用20%纹霉净150-200克或5%井冈霉素400-500克,此时距小麦成熟尚有80-90天,不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
    "改"就是改晴天午后喷药为凌晨趁露水喷雾,据测算,晴天凌晨露水量为250-300公斤/亩时,即使用弥雾机喷雾,用水量20-25公斤/亩,保证药液淋到茎基发病部位,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能大幅度提高防效;
    "高"就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10%麦穗见花药)用高浓度多菌灵(75%)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20公斤机动喷雾。第一次用药后7天内,如遇连续高温多湿天气,必须防治二次,以控制病害危害。
    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以"早、大、改、高"为核心内容的保优防病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两大主要病害,在改善商品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同时,实现高产稳产,通过优质高产的有机协调,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目标,因此,保优防病技术是长江下游地区优质弱筋小麦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技术依托单位
    联系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南京市钟灵街50号
    邮 编:210014
    联 系 人:杨士军
    联系电话:025-4390201

(5)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长江下游麦区的小麦病害除纹枯病和赤霉病外,还有小麦白粉病和锈病。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粘虫。杂草可分为禾本科和阔叶类两大类。主要防治技术如下:
    ① 白粉病和锈病
    防治白粉病可用特效药粉锈宁(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菌和锈病菌有治疗、铲除作用。小麦抽穗期用20%粉锈宁乳油30毫升/亩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5-50克/亩,兑水50-60公斤喷雾或兑水20公斤弥雾。也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35-50克/亩兑水喷雾或弥雾。烯唑醇与粉锈宁是同类产品,除防病治病外,还具有药物激素功能,能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和千粒重。但用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导致恋青迟熟。
    ② 麦蚜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黍蚜和麦二叉蚜。从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为害,以穗期为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当蚜株率达40%-50%,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进行防治,穗期当有蚜穗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10头以上时进行防治,可用25%蚜青宁50毫升/亩或25%快杀灵50毫升/亩,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亩结合防治麦粘虫兑水50公斤喷雾或兑水20公斤弥雾。单防治麦蚜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克或10%吡虫啉或蚜虱净10-20克兑水喷雾或弥雾。
    ③ 粘虫
    粘虫是杂食性害虫,喜在麦株中下部枯黄的叶尖、叶背和叶鞘内部产卵,以枯黄卷叶内最多。低龄幼虫通常栖息在麦株的心叶及中下部茎叶丛中等隐蔽处啃食叶肉,三龄后向上部叶片和麦穗转移,沿叶缘蚕食咬成缺刻;五、六龄进入暴食期。防治粘虫宜在三龄之前,三龄后抗药性增强。可结合防治麦穗蚜一药多治。防治指标是:麦田有虫8000-10000头/亩。用氧化乐果50毫升/亩或25%快杀灵50毫升/亩,也可用蚜青宁50毫升/亩或80%敌敌畏50毫升/亩兑水50公斤喷雾或兑水20公斤弥雾。
    ④ 禾本科杂草
    禾本科杂草主要指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硬草、棒头草和野燕麦。在冬前杂草出齐后,用6.9%骠马50毫升/亩,春用须增加到75毫升/亩。一般而言,自禾草苗期到拔节初期均可施用骠马,其中以冬前禾草出齐(三叶期左右)后施药防效最好,也最经济。
    ⑤ 阔叶杂草
    阔叶杂草主要指大巢菜、牛繁缕、荠菜、猪殃殃等。在杂草2-3叶期,用20%使它隆50毫升/亩或用75%苯黄隆(巨星)1克/亩。
    混生杂草的田块用6.9%骠马50毫升+20%使它隆35毫升/亩,达到"两草"兼治。
    技术依托单位
    联系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南京市钟灵街50号
    邮 编:210014
    联 系 人:杨士军
    联系电话:025-4390201

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0年5月6日      来源:中国农业网      作者

 9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9.1 主要病害的防治
    9.1.1 穗茎稻瘟病
    在水稻破口期,每667m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或40%稻瘟灵乳油100ml,兑水50L喷雾。若遇阴雨或高湿天气,应在水稻齐穗期再喷稻瘟灵乳油一次,用量相同。安全间隔期28天。
    9.1.2 小球菌核病
    以轮作和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一般在水稻拔节、孕穗期),每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  L喷雾,在水稻破口期用相同药量再喷一次,并兼治稻曲病。
    9.1.3 稻曲病
    水稻抽穗前每667m2用30%DT悬浮剂150g,兑水50L喷雾,或在水稻破口期每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L喷雾,水稻破口后不能用DT等铜制剂。
    9.1.4 水稻条纹叶枯病
    在水稻分蘖期每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兑水30L喷雾,治虫防病,水稻孕穗期相同药量再重复一次。
    9.1.5 水稻纹枯病
    在发病初期地边植株零星发病时,对发病植株及周围进行局部喷药,控制发病中心,防止纹枯病蔓延。防治时每667m2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g或5%井冈霉素水剂200ml,兑水50L喷雾。
    9.2 主要虫害的防治
    9.2.1 二化螟
    在稻苗枯鞘高峰前期,每667m2用3.6%杀虫双大粒剂1.5Kg2Kg撒施,施药后保水7天以上;正在晾干或不保水地块可用18%杀虫双水剂250ml,兑水50L喷雾。
    9.2.2 稻飞虱
    当百丛虫量达800头~1500头,每667m2用10%吡虫啉20g或20%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g,兑水50L喷雾。
    9.2.3 稻水象甲
    9.2.3.1 秧田
    在揭膜后及拔秧前各喷一次氯杀威,每次每667m2用20%氯杀威乳油100ml兑水50L喷雾。
    9.2.3.2 本田
    在插秧前用20%氯杀威乳油,或20%氰戊菊酯,或80%敌敌畏乳油100ml,兑水50L喷稻田沟渠埝埂一次;在插秧后5d~7d用相同药量再喷埝埂及稻田四周1m2m一次。
    9.3 杂草防治
    9.3.1 秧田杂草防治
    9.3.1.1 播种浇水后
    每667m2用50%杀草丹乳油300ml兑水50L喷雾。
    9.3.1.2 以稗草为主秧田
    在秧苗三叶期后,每667m2用50%二氯喹啉酸50g,兑水50L喷雾。
    9.3.1.3 杂草混生秧田
    在秧苗立锥期,每667m2用20%敌稗乳油600ml,兑水50L喷雾。
    9.3.2 本田杂草防治
    9.3.2.1 插秧前防治
    每667m2用60%丁草胺乳油:春稻150ml、麦茬稻100ml,或12%恶草酮乳油200ml~250ml,进行土壤封闭。
    9.3.2.2 插秧后防治
    插秧前未进行土壤封闭的地块,插秧后5d~7d,每667m2用10%苄嘧磺隆(农得时)可湿性粉剂15g30g+60%丁草胺乳油100ml,拌细土或与化肥一起撒施,施药后要保水7天。
    9.4 禁止使用的农药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9.5 常用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10 收获、运输、贮藏、及副产品处理要求
    无公害水稻收获、运输、贮藏、及副产品处理要求应符合NY/T5117--2002

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2010年5月6日      来源:中国农业标准网      作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马铃薯产区春马铃薯栽培,其他同类马铃薯产区亦可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009—2001  无公害食品 结球甘蓝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NY/T 391确立的术语和定义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绿色食品 Green food
    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3.2 马铃薯产地 Potato Production Site
    马铃薯种植面积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区域。
    3.3 环境条件 Environment Condition
    影响马铃薯生长和产品质量的土壤、空气、水和其它自然条件。
    3.4 脱毒马铃薯种薯 Virus-free seed potato
    利用不带PSTV(纺锤块茎类病毒)的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除马铃薯花叶型、卷叶型等主要病毒的脱毒核心材料(试管苗或试管薯),在人工严格隔离条件下生产的微型薯、自然隔离条件下生产的原良种,并经检验合格。
    3.5  春马铃薯 spring potato
    在冬春季播种,春夏季收获的马铃薯。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
    5 产量指标
    春马铃薯每公顷单作鲜薯产量30 000kg左右。
    6 品种选择
    春马铃薯宜选用适宜食用和加工的优质、高产、抗性强、不同熟期品种。选用品种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种薯质量要求:纯度高、健康无病虫、新鲜、无损伤、常规种薯单薯重20g50g
    7 栽培技术
    7.1 轮作换茬、深耕整地
    7.1.1 马铃薯属茄科,不宜与茄子、蕃茄、烟草、辣椒等茄科作物连作,适宜与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纤维类等作物轮作。主产区难以实行地块间轮作时,可采取同块地分带轮作。
    7.1.2 马铃薯是块茎作物,在土壤中结薯,需要疏松的土壤环境,应深耕整地,耕层深25cm,耕耙两次,整碎土垡,开好三沟,起垄种植。
    7.2 平衡施肥、沟施垄种
    7.2.1 施肥原则
    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通过土壤检测确定相应的肥料品种、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底肥与追肥结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 
    施用的有机肥料应符合NY/T 5009—2001中附录A《有机肥卫生标准》的要求,无机肥不得施用硝态氮肥和含氯离子的肥料。
    7.2.2 施肥数量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马铃薯一般底肥施用量占施肥总量70%。春马铃薯每公顷产鲜薯30 000kg,一般底肥施农家肥45 000kg,45%硫酸钾复合肥450kg,过磷酸钙300kg。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施用量占施肥总量的30%,一般每公顷追施尿素225kg,硫酸钾240kg
    7.2.3 施肥方法
    在施肥技术上应做到重施底肥、早施芽肥、稳施蕾肥。
    底肥施肥采取开沟深施,即在播种垄的中间开一条深20cm的沟,将肥料施入沟内,先施有机肥,后施化肥(不接触种薯),然后覆土起垄,并整平垄面。
    追肥采用穴施,距植株5cm左右开穴,施肥后及时覆土。
    7.3 播种与种植密度
    7.3.1 播种时间
    直播时,海拔1 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在11月上中旬播种;1600m以上宜春播;海拔1200m800m的二高山地区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播种;800m以下的低山地区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在元月中下旬播种。
    育芽带薯移栽播种时间:二高山、高山12月20日1月10日播种。移栽时间以在15cm处土温稳定在7℃8℃时为宜。
    7.3.2 种植密度
    因品种、气候、土壤条件等确定密度。直播单作种植一般中熟、中晚熟品种每公顷播种60 000穴左右;早熟品种每公顷种75 000穴左右;间套种植中晚熟品种37 500穴左右,早熟、株丛紧凑品种45 000穴左右。育芽带薯移栽密度每公顷45 000穴~52 500穴。
    7.3.3 播种方法
    以高垄双行种植为主。单作地垄宽100cm,高20cm25cm,每垄穴播两行,种薯相互错开,小行距30cm,株距25cm;套种地厢宽150cm170cm,马铃薯垄宽80cm,种两行,窄行距30cm,株距25cm,视土壤墒情播种深度12cm15cm
    7.3.4 育芽带薯移栽
    7.3.4.1 苗床与播种
    选择背风向阳、滤水、土壤疏松,多年没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作苗床,苗床宽130cm,长依播种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播种薯400个左右,床底平整疏松,床四边土高10cm,于12月20日1月10日或初春10cm处土温稳定升至6℃时即可播种,播种时种薯顶芽朝上,种薯间距1cm摆播,种薯顶部保持平整,上盖2cm3cm细土,使幼芽生长整齐。盖土后覆膜保温。
    7.3.4.2 带薯移栽
    当苗床种薯30%的幼芽出土,芽长1cm3cm,芽尖呈绿色,即可带薯移栽。移栽前要严格去掉病、烂、线芽薯,每个种薯保留3个健壮芽。按芽的长度分批移栽,如有部分薯块刚萌芽,可挑出继续育芽。栽培时,起垄开沟定距移植,底肥同直播。移栽后每公顷追施尿素(芽肥)150kg
    7.4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
    7.4.1 中耕除草
    当马铃薯齐苗后深中耕一次,现蕾期第二次中耕除草,并结合厚培土,以增加结薯层数,提高产量。
    7.4.2 追肥
    直播田,田间出苗达到50%左右时,追施芽肥,单作每公顷追施尿素200kg左右,套作每公顷追施尿素120kg150kg
    植株现蕾时,视苗情长势或阴阳坡而定。壮苗每公顷追施尿素60kg,弱苗酌情多施,偏旺苗可不施。
    7.4.3 生长调节
    现蕾期,对徒长田块可喷施150×10-6 (ppm)~180×10-6 (ppm)的多效唑,抑制旺长,促进光合产物向块茎输送,提高单产。
    7.4.4 抗旱排渍
    马铃薯在整个生长期中需水量大,遇到干旱要及时浇水,同时要注意清理沟厢,防渍排涝。
    7.4.5 防治病虫害
    7.4.5.1 农业防治
    7.4.5.1.1 轮作换茬,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
    7.4.5.1.2 及时拨除病株,清除田间杂草。
    7.4.5.1.3 作好田间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改善通透条件。
    7.4.5.1.4 选用抗病品种。
    7.4.5.1.5 青枯病和粉痂病以农业防治为主。
    7.4.5.2 化学防治
    7.4.5.2.1 晚疫病
    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每公顷用雷多米尔-锰锌或瑞毒霉锰锌1500g1800g进行喷雾防治1次~2次,为减少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应结合使用其他高效低毒药剂。
    7.4.5.2.2 28星瓢虫  
    每公顷用80%敌百虫晶体1500g对水750kg喷雾防治一次。
    7.4.5.2.3 地下害虫  
    每公顷用3%辛硫磷颗粒剂60kg125kg播种时沟施。
    7.5 及时收获,分类贮藏
    7.5.1 及时收获
    当田间茎叶2/3变黄时,块茎成熟,容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硬时是最佳收获时期,作种用的春薯可提前5d~7d收获,收获时间一般是:低山地区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二高山地区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高山地区在7月中下旬。
    7.5.2 分类贮藏
    7.5.2.1 贮藏
    马铃薯收获后按薯块大小进行分级,去掉烂、破、病薯,在通风阴凉处薄摊贮藏。
    7.5.2.2 食用块茎
    宜在10℃15℃温度范围内避光贮藏。在有光条件下贮藏块茎易变绿,龙葵素含量增高,食用品质变劣,甚至会引起人畜中毒;温度降到0℃10℃之间,还原糖含量迅速增加,不适宜制作加工产品;温度超过20℃,呼吸增强,宜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品质变劣。
    7.5.2.3 种用块茎
    适宜贮藏温度是3℃5℃。湖北省大面积生产上是收获春薯作种,在高温季节贮藏,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择通风、凉爽、干燥之处薄摊散光贮藏或分层架藏,要定期上下翻动。冬季贮藏时,还要注意保暖防冻。
    8 运输
    8.1 要使用无污染抗压包装物。
    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无杂物,包装运输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远途调运中注意防水、防晒、通风、降温,冬天调运要注意防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