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拓客思路:湖南道教源流及历代名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9:06
v\:* {behavior:url(#default#VML);}o\:* {behavior:url(#default#VML);}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湖南道教源流及历代名道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d83509564.htm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在一般都认为道教形成于东汉时代张道陵首创五斗米道。湖南道教的起源和道教的形成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据明代《衡岳志》记载:“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尝白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但张道陵并未在此开派布教,亦无传人,当属云游性质。稍后,来湖南衡山的还有张正礼、冶明期,遇神话中道家仙人西城君王虹景,服其神丹,“凡三十余年,不知所终。”汉代方士黄敬,字伯严,常德武陵人。仕州为部从事,后弃世学道于霍山80余年。“复人中岳,专行服气断谷为吞吐之事。道成王紫阳数征之,求要言,不予。”这是旧志上汉代道教在湖南活动的记载。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形成完备的状态。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而支配的,而清静则是道的根本。其方术包括卜筮、占星、医术、祈祷、符咒、驱鬼、祭祀等活动,强调积德可以成仙。晋太兴年间,晋女官祭酒魏华存至南岳潜心修道 16年,宣讲上清经录,在湖南传播上清派种子,应为湖南最早的开坛播教者。
    魏晋之间的黄老道杜巽才(称铁脚道人)游南岳,拜祝融。晋武帝时封“太微先生”的王谷神和“太素先生”的皮元曜,同居南岳,在云龙峰栖真观金母殿炼内外丹数年,胎息还元,数年  成道。此后陆续在南岳修炼的著名道士还有陈兴明、施存、尹道全、陈惠度、徐灵期、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9人,其修道处先称九真观,后名“九仙观”。他们在此注《道德经》,传播《黄庭内景经》、《右上宝文》及《五岳真形图》,使道家玄学与神仙之说,深入人心。
    隋大业八年(612),炀帝命道士蔡法涛、李法正至衡岳观焚修,兴行教法,将衡州府库田畴什物赐观使用。隋炀帝还敕建上封寺。
    唐代皇帝李渊、李世民以道教崇奉的老子姓李,自认为是老子后裔,大力提倡道教。特别是唐高宗李治即位时(605),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敕令各州建道观。在这时期,南岳先后建有大庙、黄庭观,郴州市先后建有苏仙观、橘井观、成仙观、露仙观,宁远县建有鲁女观,常德市建有太和观,浏阳市建有升冲观,茶陵县建有洞真观,岳阳市建有大云山祖师殿、真君殿等。道教在湖南有很大发展,而且名道辈出。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开元间白海上乘桴至湖南南岳,结庵九真观北,被封为正一先生。其弟子薛季昌,继承师道,弘道南岳,封为天师,玄宗盛礼待之,呼为道兄。唐代的张惠明,修真于南岳北帝院,为太宗敕封为“妙济大师”。刘元靖登南岳峻峰,凿石穴以居,唐敬宗赐号“广成先生”,唐玄宗亲撰《赐薛天师往南岳诗序》,唐德宗亲撰《赠元和先生制》。唐桂阳郡范伯慈,倘佯名峦之间,炼形采药,诰封元一真人。唐苏仙岭景星观道士廖法正,多艺善游,被诏入朝,赐号元妙真人。
    由唐至宋,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主要归为“正一派”。道教在宋朝成为第二大宗教。宋真宗即位(998)后,命人编辑《道藏》,大建宫观,并在太学中设置道经博士。湖南道教亦盛极一时。南岳山中高道陈兴明、施存、徐灵期、尹道全、陈慧度、张昙要、申素芝、单维岳等人,宋徽宗、宋真宗先后为他们赐了封号。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全真派,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派的道士必须出家。正一派的道士不出家,可以结婚,俗称“火居道士”、“师公”。“火居道士”在民间祈祷斋醮,迎神送鬼,成了较普遍的习俗,这种道士散布湖南各地农村。   
    明代初期皇帝中多有笃信道教,上好下甚,道教曾风靡一时,湖南亦不例外。明代正一道在湘潭等地乡村发展广泛,仅湘潭就有道坛70多处。但从整个明代看,道教已趋于衰落。各地新建的道观比唐、宋时期数量少。明代在湖南新建的道观有:长沙北门内的真武宫、永顺的祖师殿、东安的清溪观、麻阳的玉华观、晃州(今新晃)的紫极宫等。此时期内,注重清修的全真道武当派传人湖南。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长沙岳麓山仿武当山格式建置云麓宫,隆庆年间(1567—1572),武当山派道人金守分主持云麓宫,并续建祖师殿、三清殿,比以前更具规模。湖南一时以崇奉真武大帝为主神的还有南岳南天门、岳阳市大云山、常德市河袱山、芷江县明山等宫观,武当全真道在湖南迅速发展。进入清代以后,又有南岳大庙、玄都观、祖师殿、祝融殿、黄庭观、紫竹林道院、九仙观、长沙市陶公庙、河图观、天竺山道院、斗姥殿、东岳宫、浏阳市青阳山道院、升冲古观、祖师殿、慈利县五雷山金殿和张家界朝天观、桃源县桃川宫、九龙观、桃江县三仙观、岳阳市大云山祖师岩、吕仙亭道观、茶陵县云阳仙、醴陵市仙岳山等都成为省内有名的全真道场。清同治二年(1863),武当山再遣道土向教辉来长沙,仍按昔日规模重修云麓宫。同年,武当山道土易本立于长沙县水塘乡建立河图观,后来变成为坤道道场。之后,又有岳阳大云山、慈利五雷山、津市中武当、常德河袱山、桃源九龙山、南岳南天门、张家界朝天观、芷江明山、浏阳祖师岩等先后建立祖师殿,皆供奉全真武当祖师真武大帝,全真武当派传播更为广泛。
    清沿明制,但道教较前朝日渐衰落。清朝统治者偏重佛教,宣布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尤其是乾隆四年(1739),禁止正一真人传度,道光年间将张天师由二品降至五品,道教从此一蹶不振。清末至民国时期,因外侮内乱,道教宫观道教地位江河日下,毁多兴少,民国时期全省所存一般宫观仅有30多处,全真道道徒亦不过200余人,不少旧时道观已屋漏墙倾,道徒寥寥,道教名胜随之湮灭无闻。
    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过去为战火所毁的较有名的道场得以逐渐恢复,道教徒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但由于各项政治运动的冲击,宗教政策得不到全面落实,特别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湖南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都遭受了一场劫难。以南岳为例,千年古观的九仙观,被拆除后,其遗址埋在水库的深水下面。南岳大庙东边的八观,只剩些残砖破瓦,掩藏在蔸草野棘之中。晋代魏夫人的仙坛黄庭观,变成了民间五保户的住所。其他的道观如玄都观、祖师殿、紫竹林,都易了主人。这时湖南各地的道教宫观,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全面拨乱反正,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政府宗教工作部门的支持下,原被占用的宫观逐渐退还道教,并由政府拨款补助和信教群众集资对重点道观进行了大量的维修,被迫离观的道教徒重返道观,宗教活动全面恢复。其中最突出的是南岳道教,在王信安道长的带领下,落实道教房产产权,制定管理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为修复重建道观奠定了基础。王道长仙逝后,其教徒黄至安等在政府的支持下,继承遗志,短短5年时间,完成了南岳大庙东边5个道观的重建工程,南天门祖师殿的修复工程,黄庭观、紫竹林的维修工程,建筑面积达7900多平方米。这些重建或修复的古建筑,粉墙丹柱,画栋雕梁,神像金碧辉煌,园林花木繁茂,再现了源远流长的南岳道教盛况。1996年黄至安道长被中道协授予全真传戒引请大师,1998年还被选举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1985年11月,“湖南省道教协会”正式成立,随后,有湘潭、怀化、溆浦、靖州、沅江、安仁、新化等市、县相继建立了地方的以正一道为主的道教组织。在道教徒比较集中且有条件的地方已实行生产自养。
    为了发扬道教精神,弘扬道教文化,湖南道教界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及全真道宗教节日之际,举行祈祷和平法会,影响很大,受到各界好评。道众们还省下有限的钱和物,无私奉献给灾区人民,支持地方办学和其它福利事业,表现了道教的济世助人精神。除从事道观建设外,还投入不少资金进行道教事业基本建设,组织了“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编写了道教史志,整理有《湖南道教音乐谱曲》,录制了中国第一部由坤道单独诵唱的《南岳衡山道教音乐》,还编印了《南岳名观》、《南岳仙道纪》和道家经书十余种,促进了道教文化学术交流。为提高道教徒素质,湖南省道教协会举办各种读书班、学习班,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各种研讨班外,还从各地陆续输送了三、四十名年青教徒进入北京中国道教学院学习,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有道教文化素养,有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到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对外友好交往逐渐增多,湖南省道教协会积极开展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道教徒的联谊工作,为道教文化交流和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湖南道教不仅由来久矣,而且历代高道辈出。仅清《南岳.志》记载,从东汉至明清时代,在南岳隐居和授业的名羽高道就
 有109人,或结庐修炼,或参访云游,或谈玄讲道,或立说著书。据李元度《南岳志》载,汉末惠车子,尝与严君子友善,游湖南;居南岳赤帝峰,后死于峰上。汉代的茅盈,先诣南岳拜师学道,而后去茅山修习。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晋代四川青城山道士王谷神,渡荆渚,泛潇湘,居云龙峰下栖真观金母殿修道,习胎息还元之术。逝后,晋武帝司马炎封王谷神为太微先生。北魏铁脚道人杜巽才,曾登祝融峰观日出,惊叹“云海荡吾胸矣”。后撰成《霞外杂咀》一卷,内容为养生之术及阐说黄老清静无为之理,收入《四库全书.道家类》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岳修炼的9名著名道士是:晋代道士陈兴明,颖川(今河南许昌市)人,于南岳天柱峰遇二真人指点,被授以明镜玄真之道和济世利民之方,居南岳元阳宫苦修 18年,后登正果,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致虚守静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施存,山东人,号胡源先生,又号婉盆子,拜黄卢子为师,得《三皇内经》。《三皇内经》属三皇经系,为上清派所奉经文。故施存为上清派前期的重要人物。施存居南岳,于石廪峰西石隙中建阁,亘空10余丈,又名洞阳宫、会真宫。宋重和元年(1118)赐冲和见素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晋代道士尹道全,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自晋世祖初年(265)人山,在南岳苦志修行40余年。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通真观妙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徐灵期,南朝宋时吴县(今江苏宜兴县)人,属道教灵宝派(亦称葛真君天台派)。刘宋大明年间(457— 464),来南岳修行15年,著《衡山记》,首次提出衡山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周回800余里。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明真洞微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陈慧度(亦作惠度),颍川 (今河南许昌市)人,属上清派。永明初(483)至南岳,住石廪峰南玉清观,修道炼丹,潜心诵读《黄庭经》,以丹拯治民间疾病。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冲虚元妙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张昙要(?一494),隐居南岳招仙观修道,张所修兼葛洪、陶弘景诸家之长,内外兼修,精思不懈,前后历13年而道大成。南岳招仙观即为张昙要所创建。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葆光袭明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张如珍,女道士,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一作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在南岳修明镜铜鉴之道9年而成。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全真达道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王灵舆,梁时人,家居九江(今江西九江市),一作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先结庐于庐山五老峰下,后迁居南岳之中宫,修行12年。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通微集虚真人。南岳道家九真之一邓郁之,字玄寂,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后居南岳紫盖峰。梁天监初(502—518),武帝赐与金币许他于岳麓山选择幽胜之地,建上中下三观,为修炼之所。丹炼成后,复回紫盖峰之阳居之。梁天监十八年(519)12月30日,邓郁之端坐而逝于中宫前自然石坛上。宋重和元年(1118)赐号超真集妙真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湖南的高道还有许逊、邓郁、了点子、范伯慈、陶淡、双袭祖、饶道亨、黄仁览、鲁妙典等。
    东晋道士许逊(239—374),净明道尊奉的祖师。字敬之,南昌人。拜大洞君猛为师,传三清法要。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江南地区,湖南岳州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民间多有许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宋代,许逊极得皇室尊崇,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    邓郁,字彦达,原籍荆州建平(今四川省巫山)人,隐居南岳山洞灵台,建两小敞屋居之,足不下山。辟谷30余年,惟饮涧溪水,服云母屑,日诵《大洞.经》,梁武帝对他极为敬信。了
 点子为道家早期经录派人物,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人,与吴猛、陆修静(二人为上清派名道)、郭璞、谢灵运、僧慧远之辈友善,均一时高僧名道名宿,从江西西山访南岳,谒青玉、白壁两坛。
    晋代道士范伯慈,湖南桂阳人。家本世俗,忽得狂病,经年不愈,闻沈道土治病多验,乃弃家求疗。五十自病愈,后人天目山,饵胡麻,精思17年,又服丹砂,得道为玄一真人。东晋道士陶淡,字处静,晋太尉陶侃之孙。少喜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好读《易》,善卜筮。在长沙临湘山中隐居,州举秀才,后赴罗县埤山中,不知所终。
    双袭祖,字仲远,梁代江苏人,上清派第6代道士。始居南岳白马洞潜心修道,刻意持诵《黄庭内景经》。遇道人授以服食雾气及吐纳之法。后入九嶷山白马崖,于该处建黄庭观。一日,沐浴闭室而坐,凡7日不出,弟子惊异,开门视之,已逝。萧梁大同年间(536—546),茶陵饶道亨弃官居家设坛修道,死后其宅被门徒辟为洞真观,即现在的全省重点道观茶陵云阳仙。
    晋代道土黄仁览,字紫庭。今湖南境内舂陵人。师许君学仙道,许君以女妻之。尝为青州从事,昼居宫舍,夜则还家修道,传说道成仙逝,封“冲道真人”。据明代万历《九疑山志》载:西晋初九嶷女冠鲁妙典,修道于宁远县麓床山上,成仙飞升,后人筑观奉祀,名鲁女观。唐代诗人元结《登九嶷第二峰》一诗中对此作了记述。
    唐朝是道教的鼎盛时期,道教成为唐朝国教,见于史籍的唐代湖南高道近30人。其中肖灵护、张惠明、何尊师、轩辕弥明、司马承桢、黄洞元、李泌、薛季昌、王仙峤、田虚应、邓紫阳、薛幽栖、李思慕、董奉仙、张太虚、汪子华、徐灵府、刘元靖、许腊.、李冲昭等均名重于一时。
    葛洪天台派传人肖灵护,字天佑,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市),壮年炼胎息之道,常背负道书百余卷遍访名山。唐贞观二年(628)游岳麓,于石廪洞阳宫得道人授火鼎黄白之术,遂精丹道,后居南岳招仙观炼丹,创建寻真阁。唐代道士张惠明,越郡(今河北邯郸)人。贞观末年(649)修真于南岳之北帝院,修三五混合之法,来南岳之前,曾被唐太宗李世民诏人内殿致醮,封为“妙济大师”,敕住南岳。
    唐代衡山道士轩辕弥明,属道家上清经录派人物,善符录驱禳之术,隐居南岳圣寿观修道多年,韩愈作《轩辕弥明石鼎联句序》,专门记述轩辕弥明和进士刘师服、诗人侯喜联咏右鼎的故事,宋端平二年(1235),南岳建轩辕弥明庙于白龟泉。
    唐代道士黄洞元(696—791),湖南衡山南岳人。早游华阳,与道士李含光为师友。后人常德武陵,住桃源观。晚年隐于庐山凡十载,复来茅山,承继韦景昭之学。
    唐代道人李泌,字长源,本居鬼谷。开元十六年(728)以奇童召对于朝,受宰相张九龄宠爱,呼为小友。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羡慕神仙不死术。天宝(742— 756)中,唐玄宗召讲老子。唐肃宗即位,应邀陈述天下成败之事,帝悦,以其为将帅广平王行年司马。在朝遭崔圆、李辅国嫉妒,避祸隐居南岳衡山,诏给三品禄,赐隐土服。
    唐代上清派第13代弟子薛季昌,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在南岳拜司马承祯为师,被授以《三洞秘录》,勤学苦练,道行日高。唐玄宗召人内庭,…问以道法,备受恩宠。薛季昌请求回南岳修寺,玄宗临行赐诗,并封为天师。 唐代南岳九真观道土王仙峤,在京师遇高力士后得见玄宗,玄宗见其清秀超逸,厚赐金帛和经书六七百卷,令回南岳修缮观宇,后受诏封为天师。唐攸县籍道士田虚应,性格朴实憨厚,迁南岳,卖柴侍母50余年,习上清大洞道法,属上清派第14代弟子。
    上清派道土薛幽栖,唐天宝(742—756)初游南岳,筑虚凌宫,隐匿姓名修道,在五峰之下的石台上注《灵宝度人经》。遍览《三洞》、《真诰》,精诚修炼成道。隐迹于朱陵后洞(今衡阳市石鼓公园内)的董奉仙,修九华丹法,不收酬资,常用药物为人治病。杜甫《忆昔行诗》有句:“更访衡阳董炼师,南游早鼓潇湘棹。”董炼师即指董奉仙。
    唐上清派13代著名道士张太虚,唐玄宗开元(731—741)中来南岳居上清官修道,与何应虚、邓中虚、田虚应并称为“四虚”,皆著名道士。唐代宗曾召他人京,张固辞不去。代宗赐以紫服。唐谥号雷霆大师汪子华,曾与颜真卿同师事白云先生司马承祯,再师上清茅山派人物赤诚先生,后因避安史之乱,弃家至南岳,结庵祝融峰下,修道9年不下山。唐上清派第15代道土徐灵府,拜南岳田虚应为师,注《通玄真经》。唐武宗曾诏入京,灵府固辞。著有《玄鉴》五篇及《天台山记》、《三洞要略》等。
    《太平寰宇记》载:唐永徽二年(651),天台山著名道土张元同居茶陵云阳山修道,“采药练丹饷人”,显庆三年(658)死于云阳山。唐上清派第15代著名道士刘元靖,在南岳会仙阁修道15年,常辟谷练气,亦为人书符治病。先后为唐敬宗两次召见宫中问长生之术,封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土,并为创崇
馆,铸印置吏。
    晚唐道土李冲昭,遍访南岳名山古迹,每得一事,即收录成条,存于竹箱中,唐昭宗天复二年(902)辑成《南岳小录》,是继刘宋时道士徐灵期《衡山记》后,有关南岳衡山的一本史志专著。该书已收入《四库全书》中。
    五代时期的名道有南唐著名道士谭峭、闾丘方远、聂师道等。
    谭峭,福建泉州人,属上清派茅山宗弟子。喜读《列仙内传》。后居南岳洞天观炼丹。丹成,人青城山。谭峭著有《化书》,是道经中重要著作之一。该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共110章。德、仁、食、俭与儒家思想相通,道化、术化则主要论述生死神化之道。谭峭书以“化”名,盖为阐述道家变化无常的思想。
    闾丘方远(?一902),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由是显闻吴楚,远近从学弟子200多人。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170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曰《太平经抄》,共30篇,
备尽枢要。
    夏师道为五代道士,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年15传法篆修真之要。后出游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于玉笥山清虚观,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30年,有弟子500余人。
    宋代湖南著名的道士有蓝方、率子廉、陈田夫、胡元雅、蒋晖、白玉蟾、李洞阳、何仙姑、陈崇政、何岳、刘用光、何大士、张元英、王乐仙等。
    蓝方字元道,毫州(今安徽毫县)人,陈抟开创的道家老华山派道士,举止温厚,人呼长笑先生。宋仁宗曾召其进京,建馆于芳林园居住。蓝要求回南岳,仁宗赐号“南岳养素先生”,住持南岳招仙观。
    南岳著名道士率子廉,住南岳紫虚阁修持30年,憨厚朴实,被道众称为“率牛”,常醉卧山林,任风雨冲洗。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作《率子廉传》。
    南宋高宗时道士陈田夫,字耕叟,号苍野子,居南岳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30余年,往来72峰间寻幽探胜,博考诸事,写成《南岳总胜集》3卷,为现存比较完备记述南岳的专著。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称该书“征引博而叙述简,深得体要”。
    胡元雅是宋初道士,主持茶陵县洞真观时,将观扩建改造,更名为青霞观。胡冲举后,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被封为显佑真人。
    宋嘉定戊寅年(1218),南宋道士蒋晖居祁阳洪峰乡鸟符山,筑紫仙观修练其身。绍定乙丑(1229),南宋道士白玉蟾书鸟符缜蛟,名道李洞阳书一笔草书“万里西风一剑寒”诗,各刻一石置于紫仙观后。祁阳县曾保存有《无上宫主访蒋晖诗》碑,无上宫主即华州吕道土,据《古泉山馆金石文编》载,此访蒋晖诗;已收入《全宋诗》,题作《题全州道士蒋晖壁》。
    白玉蟾自号翟叟,工诗,云游湖南时居祁阳栖真观修炼,浯溪碑林刻有七言长诗,载于《浯溪志》和《祁阳县志》。李洞阳创建雷坛观于祁阳县城北郊,观内石刻亦多,其中有白玉蟾所作《雷坛观记》。
    据宋魏泰《东轩笔录》和《宋朝事实类苑》卷四三、卷七十记载,何仙姑为永洲(即零陵)何氏之女,相传幼年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知饥饿,又能预知人之祸福,乡人以为神,建楼以居,称之为何仙姑,后该乡易名为何仙观乡。关于她的神奇故事,民间流传甚广,为“八仙”之一,湘人深信不疑。
    宋代道士陈崇政,湖南沅陵人。修道于湖南大酉观,相传有奇异法术,能呼风唤雨。炼内丹,服气养生,常“辟谷不食以年计”,唯偶尔吃些瓜果,体健神清,八十岁尚“行步如流”。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前往南游衡山云游, 自测知羽化之期,遂以书信告其徒,言将于正月二十一日“委蜕而归”。其徒随崇政而行,果然如期冲举。
    宋代道土何岳,湖南省南五都厚园山人,与其兄何嵩皆出家为道,寻真修炼。相传兄弟二人曾于莲花石遇吕祖传道,于是得授“步虚之术”。宋孝宗乾道年间,征召入朝,皇帝嘉其道行,特赠何嵩为高士真人,何岳为松屋真人。其修行事迹,于驱蚁》?、却蛭塘、七星楼等地尤著。万华山曾存有何氏兄弟二人画像。 

   南宋道士刘用光,字道辉,江西贵溪人。往游南岳衡山,路遇一自称张辅元的道土同行,刘用光沿途为其背负行李,炊煮饮食,躬身侍奉。道士被刘用光的虔诚和恭谨所感动,授以《天心五雷法》。遂潜心南岳修习,得其秘要,求雨,每祈必应,名著江湖,年近四十得度为道士。宋宁宗赵扩召赴京师,赐冠衣,前后三制授左宫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赐号“冲静先生”,并御书“行业清高,精诚感格”八字以赠之。并出内帑钱帛,令其扩建上清宫。宋理宗赵昀亦曾召见,刘用光荐以《道德经》治天下,在京城参与校订黄篆科仪。
    宋代道土何大士,湖南道州萧川乡人,名志源。加冠成年后,慕仙真之学,前往九嶷山求师问道。行至中途,发现所踏石上有类似观音之画像,何大士由此便顿悟得道。其修行持戒,极坚毅严格,法术奇妙,救人疾病,劝人行善,道业圆满。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七月二十七日,何大土趺坐而化。朝廷闻其道行,特敕封“西山慈应天师”。时人建祠以祀。    
    南宋道土张元英,长沙人,理宗景定(1260—1264)间,遇异人授以道法,令为道士。据《广信府志》载,张元英奇法消灾甚多。曾祷雨于乡,刻期不应,元英改用雷法击水南樟树,霹雳一声雨即降。一日主黄篆醮,忽一人自缚门柱说:“适自倪阳饮酒,啖牛肉,冲触醮坛,神令缚我,乞师救之。”元英以水噗缚者,立醒。
    宋代道士王乐仙,长沙人,初为举子,赴礼部考试未中举,即裂儒冠,从太一宫王道录行胎养之术一年有余,勤至不怠。后王道录推荐相州天庆观(河南汤阴)道士李某为其师。李道师告勉不可行假金银法骗世人。王乐仙西游党山,遇蔡真人授以内丹真诀。云游四海,后不知所往。
    湖南元代著名的道教人物有张道贵、黄明佑、戴永坚、王真人、杨道圆、李育万等。
    元代道士张道贵,长沙人,名云岩,号雷翁。元世祖至元间 (1264—1294),人武当山,师从全真道士汪贞常。后又与叶云莱、刘洞阳同往拜谒清微派第十代宗师黄舜申,因得清微道法。及归,居五龙宫,“潜行利济”。张道贵开门授徒,嗣法者凡200余人。其道徒张守清,得其奥妙玄旨,武宗时奉诏入朝,建金篆斋,又施法祈雨,得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为元代武当道士中最为荣贵者。张道贵师徒皆属全真派,而后融合全真、清微二派,终以传行清微雷法而闻名于世,堪称“武当清微派”。张道贵后仙逝于自然庵。
    元代道士黄明佑,字太霞,长沙人,早年坚持学道,游历诸名岳。中年人武当,拜太和真人张守清为师,嗣清微法派。既而证道南岩回风混含之妙,久炼功成。后游三山,不知所终。
    元延枯四年(1317)茶陵县青霞宫奉旨改为青霞万寿宫,至顺二年(1331)该宫毁于火。道士戴永坚于惠宗至元二年 (1336)主持修复扩建,扩建后的青霞万寿宫为当时全国新建成的,5处宫观之一。时任国子监祭酒的著名学者虞集为之作《青霞万寿宫记》。戴永坚因此深受张与材的青睐,曾4次随张朝觐京师,先后被授予通德宏妙法师和冲道崇元宏妙法师封号。
    王真人,原籍德安,修炼于零陵之阳和山。元初,赐观额为万寿宫,封懿德真人。后征人朝,遂不返。杨道圆为邵阳紫极宫女道士。善医术。七十余岁时,自画遗像,留诗于紫极宫,尸解而去,仅存只履,葬于开元观左。其留壁诗收入《沅湘耆旧集前编》。
    元代道士李育万,生于1310年,字空风,长沙人。从周野仙学道,精于养气炼形。传说道成尸解。道光五年(1825),敕封为“广济真人”。    
    明清之际,湖南亦有不少高道和道家学术研究者,为中国道教事业作出了贡献。明代与湖南关系密切的著名道士有章朝元、许演空、喻道纯、张三丰、无心道人、李皓白、毛隆各、向希升、张真凝、周学霆、谢太易、谭守诚、易本立、刘理授、罗福至等。
    明代道士章朝元,湖南辰溪人。成化(1465—1487、)间出生,幼而聪慧,及弱冠,:因耕地获一铁剑,上有朝元二字。相传从此若有天神附体,百里之外,凡有祈祷,朝元挟剑以飞,顷刻便至,至辄皆验。
    明末道士许演空,别名洪阳,字三无子,徐州沛县人。早年人武当山蜡烛洞修真,后闻南岳之盛,遂约同道高守忠、李和松谒衡山,访九仙观古迹。结茅庐于其侧,备尝清苦,人未识其有道也。高、李相继羽化后,南明桂王朱由榔闻其苦行高节,传许至郡城相见。因注《道德经》闻世,遂有识者,士绅亦往往致问焉。年老后飘然长往,不知所终。著有《道德经注》、《阴符经注》行世。 
    明代道士喻道纯,长沙人,闻邵以正在京师领道教事,遂诣邵而受其法。正统九年(1444.),参与校雠大藏经典。成化十年(1474)赐诰体玄守道安恬养素冲虚湛默演法翊化普济真人,仍领道教事。
    张三丰,名全一,号元元子,元末明初道士,道教称他为三丰真人,邋遢道人,三丰派创始人。张三丰在武当山创草庐修炼,遍游.四岳之后,在南岳九仙观炼丹;留下《游南岳诗》一首。诗云:“今日完成五岳游,身骑黄鹤驻峰头。曾于北镇先寻访,直到南衡始罢休。万里漫云燕楚隔,两山刚被坎离收。天然道妙同行辙,又看湘波九面流。”张三丰还曾来到花垣县吉卫乡仙人洞修道,并于洞口书有“仙人洞”三字,保留至今。
    明代无心道人姓刘,均州人。独居南岳南天门下草庐中。日夜趺坐于小木榻上,吐纳运气,冬不生火,夏不用扇,户不锁门,粮无隔夜,有时数月无盐豉,仅朝夕饮水。
    李皓白,字常庚,明末清初时为九仙观道士,原籍山东青州。李皓白因曾参谋于何腾蛟、左良玉军中,与南明十三镇总兵均有交往,隐居南岳九仙观。得南明军诸将帅不少馈赠,又得明桂王在南岳部分田地,置地筑观,使九仙观一时大为兴旺。清初,衡永兵备道彭而述与李交往颇多,彭而述作有《道人李皓白传》、《送李皓白归衡山序》,对李备加赞扬。李皓白著有《琐碎录》、《九仙传》,现均已不存。
    明代道士毛隆名,湖南平江人。相传学道后能致雷雨。永乐 (1403—1424)中,潭王召见不赴,以为妖人,械送京师。张天师方在俦,一见礼之,请于朝命,祈雨灵验,封“元漠真人”。
    明代道人向希升,字明儒。湖南溆浦人。幼通儒书,补弟子员。中年好道,结庵山巅。后浪游名胜,往来无定。天旱不雨,人求之代祷,无不应。同治三年(1864)封“普佑真人”。
    明代道人张真凝,号湖上翁。永乐(1403—1424)间,为溆浦景星观道士。人龙虎山受秘术,岁旱祈雨有验,上赐牙笏。
    清代道士周学霆,字荆盛,号小颠,别号梦觉道人。湖南邵阳人。游湖湘间遇异人传以导引术。直至七十高龄,仍穿单衣,“挥扇大雪中无寒色”,或“盛暑衣重裘坐烈日中无热意”;“与饮,尽十斗不乱,或经旬不食亦不饥”。专心医学及养生之术,游遍湖湘各地,扶危济困,治愈疑难怪病不可胜数。著有《三指禅》、《医学百论》、《医案存》、《外科便览》、《梦觉道人诗》等书。
    清代道士谢太易,自号凝素子。江苏武进人。性爱洁,生不茹荤。得《白注道德经》,精心研习。闻姚耕烟名,竭诚持谒。后至庐山,遇异人,解释其注,纵谈玄奥。游至常德武陵,姚耕烟授以宗旨大戒,诸法秘篆咸传之。康熙甲辰(1664),谒王常月于宗阳宫,又受授。著有《白注道德经疏》、 《参同契注疏》、《金仙正论》、《慧命篇》、《金丹火候》、 《梅邬清赏集》、  《植梅谙》、《日用编》等。
    清代道士谭守诚,号心月,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性笃实,不苟言笑。于黄鹤楼读书,有出尘之志。与道士黄守阳为友。北上抵京,闻王常月教于白云观,乃师之,驻观数年之久,后与黄信阳去浙江传道。
    清代道士易本立,字竹心。生卒年不详,原为武当龙门派第十五代道士,清同治(1864)在湖南长沙县创建河图观,并传有弟子陈合中(字松骨)。
    清代道土刘理授,俗名宗海,字敬义,号受元子。湖北汉川人。一生云游四方,遍访高道,武当、天台、金庭、南海、九华、五台、庐山、华岳、衡山、嵩岳诸圣地,均留有其足迹。在衡山得松阳子许公的金丹大道,后选居静室,笃志修持。平生衣著朴素,饮食粗简。除精通内功外,对书法、剑术、医理、易彖亦多有建树。
    对于道家学说的研究,明清时期,湖南一些世俗文人有一批著述传世。见诸于记载的有:明代湘潭李腾芳《说庄》三卷、宁乡陶显位《金丹说》、零陵蒋鏊《证道歌》、武冈龙膺《丹略》一卷、宁乡王阶《南华外篇》、祁阳邓球《老子注》、道州周良湘《道德经微》、桂阳州卢以祖《蒙庄解》四卷、桂阳州李思聪《洞渊集》九卷、益阳曹宗先《道源集》四卷、邵阳简而廉《太和篇》等。清代前、中期的有善化郭金门《参同契补注》、茶陵罗昕望《老子定解》、宁远杨世勋《道德经注》、《参同契解》、《性命圭旨》,会同唐仲济《南华经注补》、晚清时期湘潭王闾运、《庄子内篇注》二卷等。
    其中成就最大者为清代道教理论家罗福至。罗为湘乡人,年幼时多病,及长因苦心攻读,遂成痨瘵,方悟性命之至要,开始研究养生之道。遍览《性命圭旨》、《周易参同契》、《吕祖全书》、《悟真篇》等,博采众家之长,细心钻研,勤于修炼三十余年,将心得编成《延龄纂要》,强调动静结合。
    民国时期知名道士有龙教镇、李缘真、刘光斗、马道人和信奉道教的武术家杜心五等。   
    龙教镇,俗名炳南,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全真派道士。自幼在浏阳祖师岩从师学道,民国二十四年至长沙斗姥阁参读道教经文,并从师学太极拳术,自后五十余年坚持不懈。民国二十八年长沙文夕大火后,避难来南岳九仙观主持,时率道众五十余人。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应南岳道众之请,协助主持修玄都观,处理安置流亡道众。晚年任省、县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参政议政,协助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召回离观道众,清理庙产,策划修缮玄都、黄庭等宫观。
    李缘真,南岳九仙观住持,在民国期间,自筹资金,聘请教师,热心办学,曾创办宏道小学,使附近道俗弟子均受初等教育。
    三元宫住持刘光斗,在抗日战争初期,任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副会长,从事过抗日救亡活动。
    长沙斗姥阁马道人,名三保,是民国时期的知名道士,何键任湖南省长时,曾组织武术擂台赛。何知马道人功夫深厚,请马不要参加打擂。其间,擂台安排以俄国大力士胜场为终结,马道人不允,遂上台,将其击败。此事曾在长沙民众中广为流传。
    杜心五自幼练武,是自然门鼻祖徐矮师的独传高足,十八岁在重庆金龙镖局当镖师,后东渡日本,蹈海求学,曾加入同盟会,担任孙中山的保镖。随孙中山奔走南洋、北美,宣传革命主张,筹集革命资金。民国三十一年回慈利县,在五雷山西饭甑山的饶河寨修“斗米观”,  日与白云青松为邻,晚同清风明月为友,探索养生之道,研究救死扶伤之术,自制千锤膏用以施治救。解放后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委员。
    (作者为湖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处副处长、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