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木和核桃木哪个贵:湖南道家与道教著作考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6:46:18

湖南道家与道教著作考述

李业远

   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渊源于古代巫术,后以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为主,逐渐演变而成。先是东汉永平八年(65年),楚王英祀黄老与浮屠,使黄老思想进一步宗教化为黄老道。顺帝(126—144年)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灵帝(167—189年)时,张角又创立太平道。这两个教派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道教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其经籍论著多编人《道藏》,内容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等领域。
    湖南是较早传播和研究道家著作的地方,从古到今,著术宏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和《黄帝四经》,尤为现存于世的最宝贵的道家文献。道教约在西晋时传人湖南,至唐宋已有很大规模的发展。全国36洞天,湖南居其7;72福地,湖南占有10。南岳衡山更为许多道士真人慕名投奔修行之所。产生于湖南的道教著作也较多。现将二者分别考述如下:
    一、道家著作
    《帛书老子》这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有甲、乙两种抄写本,分别书于两幅绢帛之上。甲本用篆书抄写,无避讳,成书当在汉朝立国之前。乙本用隶书抄写,避“邦’:字讳,成书当在刘邦称帝后之汉初。甲、乙本各有特点,甲本多用古字,乙本用今字,二书句型亦有差别,不同之处达两百余,贯串全书始末。说明甲、乙本来源不同,代表汉以前和汉初两种不同古本。《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典籍,为我国最古老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亦有人认为它是兵书。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作。现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思想。《老子》原著久已失传。后世流行的《老子》传本种类虽多,但皆为汉以后人整理加工之作,已非古本《老子》原貌。《帛书老子》的出土,使久已失传的汉和汉以前的古本《老子》得以重见天日。它是目前所见的《老子》最早古本。《帛书老子》和现在通行本结构不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甲本、乙本,皆不分章。书中文字,与今本亦有一些差别。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帛书老子》抄写的时间早,与《老子》成书的战国时期相去不远,因而较多地保存了《老子》原著的本来面貌,这就是它的珍贵之处。尤其是同墓出土两个来源不同的古本,不仅可以互相印证,而且同时用两个古本一起勘校今本,对订正今本讹误,更有价值。现在一些学者用《帛书老子》勘校世传《老子》诸本,发现经文皆有讹误,被后人改动之处甚多,往往因一字之讹,以致经义全非。如今本《老子》中普遍皆有的“无为而无不为”一句,人们一贯认为是《老子》中的
名言。《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均无此言,只有“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不为”并非出自《老子》,它是汉初黄老学派的产物,后来被人窜人《老子》中,今本《老子》中类似的共同性讹误,如非。《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是根本无法发现的。《帛书老子》的出土,还解决了《老子》研究中很多长期争论的问题,澄清了一些是非。它的面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为《老子》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该书有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影印本及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的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等研究校释著作。
    《黄帝四经》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黄帝四经》四篇。其书久佚,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种《帛书老子》乙本卷前佚书,载有文四篇,共11164字,保存完整,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或秦朝。第一篇《经法》,凡5000字。分道法、国次、君正、六
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等九章,主要论述刑名与法治。第二篇《十六经》,凡4000字。分立命、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等十三章,主要论兵道。第三篇《称》,1600字,主要讲辩论法。第四篇《原道》,464字,推究道之原本。有关专家认为此书即《汉书·艺文志》中久佚之《黄帝四经》。亦有称其为《黄老帛书》者。总之,学者一致论定它是一部古老的道家要籍。《老子注》 (晋)邓粲撰。邓粲,长沙人。少以高洁著名,道广学深,不应州郡辟命。后因荆州刺史桓冲卑辞厚礼盛情邀请,出任别驾。病笃,辞职归里。《晋书》本传载其著有此书及史书《元明纪》(又称《晋纪》)。《晋纪》现尚存辑佚本,而所注《老子》则久已失传。
    《老子金绳》十卷  《老子事数》一卷  (唐)薛季昌撰。薛季昌,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南岳道士,住降圣观。唐明皇曾召之入宫问《道德经》,还山时作《送道士薛季昌还山》诗以赠别,诗云“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云路三千近,松溪万籁虚。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见《全唐诗》第一函第二册)后封天师。唐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载其著有此二书。又《大清一统志》言其初在峨眉山时,曾注《道德经》二卷。今均失传。
    《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  (元)刘惟永、丁易东编撰。刘惟永,字月屋。道士。元常德路玄妙观提点。丁易东,字汉臣。武陵(今常德)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朝奉大夫、太府寺簿丞兼枢密院编修。人元不仕。筑精舍授徒、著述。此书原题“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观事刘惟永编集,前朝奉大夫太府寺主簿兼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又刘惟永跋云:“今得石潭丁编修以其家藏名贤之注,与惟永所藏之书合而为一”。由是可知,是书所集诸家之注,乃刘、丁二人合作搜罗编辑。该书始创于元至元初,元贞二年(1296)成书。后由惟永及其徒募捐刊印。原书为三十一卷。采用三国魏王弼本,总八十一章,集七十八家之注。今收入《道藏》者含《道德真经集义大旨》、《道
德真经集义》两部分,共二十卷,较原书三十一卷,缺佚尚多。其中《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为本书前编及附录。上卷“道德经图说”,有图十六幅;中卷“道德真经集义诸家姓氏”,收入《集义》中七十六家注释作者和旁证五子(关尹、列、庄、文、韩非)以及《道德真经》诸家序。下卷“道德真经说”,辑诸家之说,阐述《老子》要旨。《道德真经集义》存十七卷,至“三十幅”章而止。书中前有考异,考校文字之异同。每章首总说,阐明本章旨意。次经文,然后集录诸家注释。其所集注释相当宏富,“若仙、若儒、若释;若隐、若显,以至鸾笔恍惚微妙之辞,亦所不弃。”(见该书张与材跋)《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对其颇有好评:“所取者,今多散佚,其可珍贵,自不待言。即其存者,亦可藉以校订。而诸家姓氏,尤可资参证也。”其书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会元》二卷  (元)李道纯撰。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都梁(今武冈)人。仪真长生观道士。主张“引儒释之理证道”,又擅长内丹理论,被人称为“中和派”首领。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  《道德宝章》颇通”。其后,书中于《序例》中设置“正辞”和“究理”两项。“正辞”,以《河上丈人章句》白文本为主,将各种《道德经》注释本的差讹列出,凡大同小异者达二百余处。“究理”则将各家解义与《老子》义理不符者表出,举异同谬误十余处。以此冠于经文之首,意在使后之读《道德经》者,消除异同之惑。关于此书在正编中对经文注解的指导思想与具体方法,作者在序言中作了表述:“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之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复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践履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故总名曰《道德会元》。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多认为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长,而无偏执之弊,有其可贵之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说庄》三卷  (明)李腾芳撰。李腾芳(1573—1631),字子实,号湘洲。湘潭人。万历二十年(1591)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左谕德、行人司正、少詹事、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卒于官。谥文庄。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只解《庄子》内七篇。先录每篇原文,圈点断句,间附音注,下为解说,并加评论。前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秀水包鸿达序,后有天启四年(1624)长沙门人庄以临跋,有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明天启刻本、明刻本。现藏上海、四川、重庆及北京大学图书馆。
    《通玄真经注》十二卷  (唐)徐灵府撰。徐灵府,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玄宗时征士,后隐修衡岳(今湖南南岳),注《文子》(即此书)上进。因玄宗曾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其所注《文子》,亦改名《通玄真经注》。据古籍记载,文子乃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北魏李暹注《文子》以计然、文子合为一人,又言其名辛研,有文十二篇。后人以为文子与计然,实为两人两书,李暹将其合为一人,谬甚。现李本已佚。此书前有徐灵府自序:“默希子以元和四载,投迹衡峰之表,考室华盖之前,迨经八稔。”故是注当撰于唐元和十一年(816)。书中正文十二篇,八十八章,似系采用李暹本。各章俱冠“老子曰”,然后略加论释。所引《老子》言,与今本《老子》同,亦有今本所无者。其自作注文,大抵先释全篇大旨,然后循文为解,再抒己见。书中对老子清静、无为、柔弱、虚无等概念,多所阐发。《四库全书提要》云:“今观是注,清灵婉约,而《文子》正文,亦尚是旧时之本。”其书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宛委别藏》、《丛书集成初编》。又《四库全书》收录别本默希子(徐灵府),注《文子》二卷。
    《老子衍》  (清)王夫之撰。此书始作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后书稿被友人借去毁于火灾。康熙十七年(1678),其子敌出旧本施乙注者,复录之成是编。其自序谓:昔之注《老子》者,代有不同宗派,各传异说。至王弼、何晏均以《易经》乾坤之意阐述《老子》;鸠摩罗什、梁武帝又从事理因果方面解
释《老子》;后来陆希声、苏子由、董思靖以及近代之焦闳、李贽等人更以禅宗之论诠解《老子》众说纷纭,互相糅杂》“夫之察其悖者久之”,于是“废诸家,以衍其意”,“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以全面阐述《老子》。书中经文之下有小注,然后逐章加以衍解。其所作注释,除自申己意外,还引用了韩非、严君平、王辅嗣、吕吉甫、李息斋等近二十人之说,可谓博采众长。其言“道”,认为“物与道为体,而物即道也。”反对离物论“道”。并指出“天下岂有‘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不为而成’者哉!”反对《老子》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不为而成”的思想。这表明船山在认同和发挥《老子》丰富的辩证思想的同时,极力扬弃其唯心论观点。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老子衍》的主要贡献所在。该书的最早版本为清康熙湘西草堂《王船山先生书集》刻本。后收入《船山遗书》。现又有《船山全书》(第十三册)点校本,岳麓书社1993年出版。
    《庄子解》三十三卷  (清)王夫之撰。《庄子》,原题庄周撰。实乃战国至汉初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是道家的主要典籍之一。唐代以道教为国教。笃信道教的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为《南华真经》  (习称《南华经》)。从此,《南华经》也就成了道教的经籍。《庄子》凡三十三卷,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船山
《庄子解》一书,不载著作时间。可能作于《庄子通》之前。全书无序跋。每篇之首,冠以篇解。各篇正文之下有注解,多为船山自作,亦有其子敌所作“增注”。每段之后,加以解说。综括全书篇解大意,认为《寓言》、《天下》二篇,乃全书之序例,《列御寇》篇为庄子之绪言。《内篇》为文“意皆连属”,“指归则约”,“自说自扫,无所粘滞”,且对儒家态度缓和,“不党邪以丑正”,“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故是庄子所作。《外篇》则非
庄子之书,是其弟子及庄子学派的人所撰,他们欲引申庄子之说,见识又不及,“求肖而不能”,与《内篇》一比较,“灼然辨矣”。其中《骈姆》、《马蹄》、《肤箧》、《天道》、《缮性》、《至乐》诸篇,“尤为@捐@劣”。至于《杂篇》,他认为其云“杂”,是指它“博引而泛记”。“《杂篇》言虽不纯,而微至之语,较能发《内篇》未发之旨。”故学《庄》者,必须从《杂篇》中“取其精蕴”。其中《庚桑楚》篇“笼罩极大”,尤为重要,“庄子之旨,于此篇而尽揭以示人”。而《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被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船山对《庄子》一书的评解,意在去前人以儒佛附会庄子,还庄子本来面目,并在字里行间,指出其缺点所在。学者对其予以好评。其书版本与《老子衍》同。
    《庄子通》 (清)王夫之撰。此为船山就《庄子》发表自己意见的书。凡为文二十六篇。《庄子》三十三篇中,有《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被视为赝作,将其屏除。另有《徐无鬼》、《寓言》、《列御寇》三篇,存名而阙文。其书作于清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卷首有“是岁伏日”自叙,大意谓当时避兵山中,“枯坐得以自念:念予以不能言之心,行乎不相涉之世,浮沉其侧者五年,弗获已,所以应之者,薄似庄子之术,得无大疚愧。然而予固非庄生之徒也,有所不可‘两行’,不容不出乎此,因而通之,可以与心理不背”。其言“浮沉其侧者五年”,是指吴三桂叛变占领湖南的五年,具有复明思想的他,曾对其抱有幻想,后经过观察与思考,毅然与之决裂并严词拒绝为其写劝进表。本来船山就认为“文章之变化,莫妙于南华。”经过这次事件,他进一步坚定了隐居藏身,以著述终老的思想,潜心研究庄子,继《庄子解》之后,又写出这部著作。在这本书中,他主要是借庄子之言阐发自己的思想,其中不乏高见卓识。在《人间世》篇中,他说“耳目受物,而心治物”。“师心不如师古,师古不如师天,师天不如师物。何也?……心者所以涉,非所涉也。古者前之所涉,非予涉也。天者唯天能以涉,非予所以涉也。今予所涉者,物而已矣,则何得不以物为师也耶?”在《逍遥游》篇中,他说“多寡、长短、轻重、大小,皆非耦也。兼乎寡则多,兼乎短则长,兼乎轻则重,兼乎小则大,故非耦也。”“知兼乎寡,而后多不讳寡也。知兼乎短,而后长不辞短也。知兼乎轻,而后重不略轻也。知兼乎小,而后大不忘小也。”
他又在《天运》篇中说:“天下之用心用物者,不出两端:或师其成心,或随物而移意,交堕于‘大小、长短、修远’之中,而莫之能脱。夫两者不可据,而舍是以他求,则愈迷。是以酌中外之安,以体微而用大者,以中裁外,外乃不淫,虚中受外,外乃不窒。治心治物者,虽欲不如是而奚可!”类此言论,均富有睿智的哲理。在书中,他也对庄子“逃之空虚”,不谴是非等消极思想进行了批判。其书有清同治四年(1865)、民国二十二年(1933)《船山遗书》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衍·庄子通》合刊点校本及岳麓书社1993年出版的《船山全书》(第十三册)点校本。
    《道德经解》    (清)李文熠撰。李文熠(1672—1735),字元朗。善化(今长沙)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曾主讲岳麓书院。一生著作丰富,尤擅长经学,为当时湖南著名学者之一。此书解老子《道德经》四十四篇。其自序谓:“熟读诸家之解,并未尽当。于是删繁就简辨异,归以为此编。”末署“康熙壬寅(六十一年,1722)孟冬题于丰城舟中。”有清抄本。《湖南通志》著录。
    《老子本义》二卷  (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邵阳人(其故居现属隆回)。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治今文经学。与龚自珍友善,同为当时“通经致用”的代表人物。此书前有叙《论老子》、《史记·老子列传》,后有附录与跋。正文分上下两篇,合《老子》通行本八十一章为六十八章。其《论老子》,主要论述老于思想之主旨及其渊源,比较老子之学与列御寇、杨朱、庄子等等差异,分析老子与儒佛之不同,历述后世尚老解老者之误。末言《老子》分章得失,斥河上公、傅奕、姚鼐诸家之非,独崇《淮南子》所引为最善。书中除夹句校字外,分章引述前人注释,最后诠以己意。并于各章题之下,述其分章之见。其书约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初补叙。生前未刊。最早刊本为清光绪桐庐袁氏《浙西精舍汇刊》本。后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万有文库》本,世界书局、中华书局及岳麓书社《诸子集成》本。
    《读老子札记》二卷  《补遗》一卷  (清)易顺鼎撰。易顺鼎(1858—1920),字实父、中硕,别号哭庵、一厂等。光绪元年(1875)恩科举人。捐资授刑部郎中,出为河南候补道。甲午战争时,赴台协助刘永福抗日。后历任广西右江道、广东钦廉道。民国时期隐居上海,一度出任袁世凯政权印铸局秘书。后病逝于北京。以诗文名。此书为其博采众说校读《老子》之作。书中首先以王弼《老子注》校其所据原文,又以本文证王注的错简,再以他书证本书之文,复以类书校对王弼注文。通过相互对照,使之左右逢源,发现彼此间存在的一些讹误。如十七章本文注“万物作焉而不辞”,王弼注则为“万物作焉而不为始”。又如四十三章“无有入无间”,王弼注“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据《淮南子·原道篇》,本文当作“出于无有,人于无间”,注文当作“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再如六章王弼注“谷神:谷,中央五谷也。”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老子道德经音义》,应为“谷,中央无者也”。诸如此类之校正,均确凿无疑。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较之陶鸿庆《读老子札记》,尤为精详。”其“补遗”,则是据《庄子·天下篇》以证司马光、王安石之读。《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它意义不大,“亦不可为典要
也。”其书有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宝瓠斋刊本。    《老子解》二卷  (清)易佩绅撰。易佩绅(1826—1906),字笏山,号健斋。龙阳(今汉寿)人。顺鼎之父。咸丰八年(1858)顺天乡试举人。十一年从军,领一军与太平军作战。同
治四年(1865)改从政。历官贵州贵东道、江苏布政使。有文史著作多种。此书有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湖北臬署大字排印本。
    《庄子集释》 (清)郭庆藩撰。郭庆藩(1844—1896),字孟纯,号子静。湘阴人。诸生。以父郭良焘荫,光绪时官浙江观察、江苏候补道。好学善思,工诗,精于小学。年未四十,即有诗集六卷刊行于世。又有《说文经字考辨正》等多部许学专著。此书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前有王先谦等序。书中博辑众说以释《庄子》,于正文之下,先引郭象注,次引成玄英疏,再引陆德明的释文。将自己的解释文句,则分列于注疏释文之下。其余所采者,尚有卢文招、王念孙、俞樾、李桢及其伯父郭嵩焘诸家之说。郭嵩焘对《庄子》的评论,赖此书得以保存。《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对其予以好评,言“庄书谊旨艰深,寓言甚夥。今由声音以通其训诂,因章句而求其大义,其法尚正,解释亦大体允当。附会之言皆弃而不取,谨也。又司马彪《庄子》较为近古,陆象所载尚未完备,庆藩复辑他书以补其阙,其有文录以参证,亦可取也。惟郭注成疏,尚有不合之处,庆藩未能一一钩稽;音义所引,亦未能一一疏证,昧于反切,忽于校雠。是其短也。”通观其书,优点远远大于缺陷,故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它是迄今流传最广、注释较好的通行本。其最早版本为清光绪二十年甲午长沙思贤讲舍刻本。后有清末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世界书局、中华书局及岳麓书社《诸子集成》本。
    《庄子注》二卷  (清)王闾运撰。王闾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曾人湘军曾国藩幕。后历主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授翰林院检讨、礼学馆顾问。民国时期,曾被袁世凯聘为国史馆馆长,不久辞职,归隐长沙。工诗善文,为晚清著名辞章家。有著作十余种行世。此书原名《庄子王氏注》,后之刊行者改用今名。《庄子》通行本有文三十三篇,此书仅注九篇。首列《天下》篇,以为是《庄子》之叙。次列《寓言》篇,以为是庄子之自叙。下面再将内七篇分为上下两卷:以《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人间世》四篇为上卷;以《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三篇为下卷。其余外篇、杂篇均屏除。其自序称独尊崔撰。但崔注本实有二十七篇,其中内七篇、外二十篇,并非九篇。其所作注解,不尽遵旧注,主要是以己意释之。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此书在卷首列叙,违背古书“叙在末”之常例。又以《寓言》为庄子自叙亦不妥。其书有清末长沙王氏刻本、《湘绮楼全书》本等。
    《庄子集解》八卷    (清)王先谦撰。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长沙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中年归里,历主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一生勤奋治学,所著、编、校、注、刊的著作有五十种,共三千二百余卷,被称为我国文化学术史上之通家大
师。他生于清末民初之际,在变革潮流中,政治思想保守,人们对其亦多指斥。此书所作注解博采众说,择优而录,取文简炼,避免繁冗。上自司马彪注,下至俞樾、郭庆藩之言,均有选辑。陆德明音义,列句读异文录之尤多。书中训诂义理并施,随文所适。后世学者认为此书既收前人研究成果,又有各家考证之文,使人读一书而知众说,是学《庄》者之较佳启蒙读物。因此,它
与郭庆藩的《庄子集释》被人视为目前流传最广,内容较好的《庄子》注释本并行于世。其书有清宣统元年(1909)湖南思贤书局本、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及多种《诸子集成》本。   
    《庄子补释》  (清)宁调元撰。宁调元(1882—1913),字仙霞,号太一。醴陵人。长沙明德学堂肄业。光绪三十年(1904)参加华兴会。次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回国策应萍浏醴起义,被困长沙三年。宣统二年(1910)在京主编《帝国日报》。辛亥革命时,奔走于湘鄂间。民国二年(1913),宋教仁被刺事件发生后,在汉口策划讨袁。事泄,被黎元洪捕杀。此书前有1909年7月7日自叙,大意谓年来闻《庄子》所加诠解,前后与次,以成编,意在正前人解释之讹,断句之谬,传写之误。书中共作补释六十条。后为其对通假异文之考证。此书收入其《太一遗书》,民国四年(1915)刊本。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调元集》亦载。
    《老子古义》二卷  杨树达撰。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归国。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师、省立第一师范任教。五四运动以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湖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语言学、修辞学、古文字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建树。有驰名著作二十余部。此书为其研究训释《老子》的专著,民国十二年(1923)中华书局刊行。后编人《杨树达文集》。
    《列子集释》八卷  杨伯峻撰。杨伯竣(1909一?)长沙人。三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冯玉祥私人语文教师,后应冯之邀至南京任南京研究室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教授,中华书局编审,兼国家文物局咨询委员。为语言学和古文献学专家。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郑人。早于庄子。其学本于黄帝、老子,故为道家。《汉书·艺文志》著录
《列子》八篇,系刘向、刘歆父子所整理,后已散佚。今传晋张湛注《列子》,已非《汉书》所载原著,是魏晋时人聚敛先秦至汉一些古书中有关列子的记载,附益晚说,编织而成。故后世学者称其为伪书。此书虽伪,但其中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古代材料。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出自《列子·汤问篇》。《汤问篇》还言及宇宙万物的原始,宇宙的无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对宇宙认识达到的科学水平。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部书还是有价值的。书凡八篇,每篇一卷,分别为: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杨伯竣此书作于1929年至1932年,当是他读大学时候的“少作”。后来作了一些增补,内容更加完备。今本首《前言》,概述列子其人其书。次《例略》,言其书取清人汪继培本为底本,参校以其他本。又次《征引诸家姓氏及其著述表》,所列自宋沈括《梦溪笔谈》,王观国《学林》至现代的马叙伦、王重民著作,计六十一家。八卷正文的集释,有晋人张湛的注;唐人卢重玄的解;对《列子》本文及张注、卢解的校勘、训诂与考据;唐人殷敬顺所撰、宋人陈景元所补的释文及对释文的考证。古今各家之说,择要分别汇入其中。而以己见(用“伯竣案”表示)及其叔
父杨树达之见(用“仲父曰”表示)殿后。卷末附录《张湛事迹辑录》文一篇,《重要序论汇录》文七篇,《辨伪文字辑略》文二十四篇。该书集释详明,载引资料丰富,是今研究《列子》的最佳著作。有1958年龙门联合书局出版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本。
    二、道教著作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唐)薛幽栖注。薛幽栖,蒲州宝鼎(今山西荣河)人。唐开元中进士。弃官修道,栖止南岳。相传此经为元始天尊所撰,几经传授,至吴由太极诰使授句曲葛玄书之成编。此注本着重习诵之法,大抵以外修为主,与南宋以后注本以内修和丹旨作注不同。原书已佚,现存注文,见载于宋陈景元辑《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中。该书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洞玄灵宝三师记》  (唐)刘处静撰。刘处静,亦作玄静、玄靖。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衡山道士。为银青光禄大夫,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此书为三篇实录,分述经师田虚应、籍师冯惟良、度师应夷节生平事迹及灵异化升之事。后各附赞词一首,颂扬三师。原题是书为“广成先生刘处静撰”;序言及编末叙述则谓田、冯二传及各传后赞词,乃“门人广成先生制”,应传则为“弟子吴郡陆甚夷”所作。亦有人疑其为同时代另一“广成先生”杜光庭撰。其书收入《道藏》洞玄部谱录类。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一卷  (唐)陈少微撰。陈少微,字子明。南岳道士。此书自序称“天元(先天、开元)初,游衡岳,遇至真之人授灵砂要诀,欲传于世。”今述为《灵砂七返》七篇及《金丹至诀》二章。本书只载《灵砂七返》。书中先列《大洞炼真宝经》文,次加论说,具言伏炼丹砂一至七返之法。言丹砂经伏炼一至七返,可分别得白银、黄花银、青金、黄金、红金、赤金、紫金。全书分七篇,详述丹砂变炼成金一至七返所需之药物品次、火候飞伏及服法、功效。《道藏》洞神部众述类载录。《云笈七签》载作《七返灵砂论》。
    《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一卷  (唐)陈少微撰。此书即前书序中所称之《金丹至诀》二章。首言“炼汞要妙,备载二章。二章之中,分为九品”。前六品为“证品含元章”,后三品为“成丹归真章”。其书收入《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玄和子十二月卦金诀》一卷  (唐)玄和子撰。玄和子,本名张太空。南岳道士。号玄和子。此书述外丹理论。以复、临、泰、壮、央、乾、媚、遁、否、观、剥、坤十二卦与十二月相配,根据阳爻与阴爻之变化以及季节之推移,阐明炼丹时间、火候和丹象等。其书收入《道藏》正一部。
    《玄珠心镜注》一卷  衡岳真子注。衡岳真子,姓名、里贯不详。唐代衡山道士。《玄珠心镜》,唐女子崔少玄撰。分《守一渤、  《大道守一宝章》两篇。前者为四言古诗,后者为三言偈语。二篇皆言守一致虚之旨,大抵本《老子》抱一守雌、虚无自然、归真返朴之说,属道家清静内修一派。衡岳真子所作注文,引用《道德经》、《西升经》、《阴符经》等道书,阐发守一致虚之理,认为此乃长生成仙之本。论者言其注文详略适中,谨守本文。其书收入《道藏》洞玄部众术部。
    《南岳小录》一卷  (唐)李冲昭撰。李冲昭,唐末衡山道士。此书题“道士李冲昭述”。前有李冲昭壬戌岁(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序云:冲昭学道于衡山,洎临岳门,频访灵迹,欲穷胜异之事而莫之有者。“咸云兵火(指乾符六年黄巢兵北上克永州、衡州)之后,其文散失”。冲昭乃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致诘于师资长者与岳下耆年,据所得“撮而直书,总成一卷,目为《南岳小录》。”书中为文三十四节,凡六千余言。首叙衡山总览。次依目记山中五峰三涧、宫观药院、庙坛阁洞,及历代道士修道升真之事。  《四库全书提要》称:  “唐世名山洞府之书,如卢鸿《嵩山记》、张密《庐山杂记》、令狐见尧《玉笋山记》、杜光庭《武夷山记》今并无存。此独以旧本流传,足资掌故,是亦考图经者所宜证据。,’其书收入《道藏》洞玄部谱录类。又有《艺海珠尘》、《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本等。
    《南岳九真人传》 (宋)廖@先@撰。廖@先@,北宋时人,曾任奉议部。据@先@自序,此书原系道士欧阳道隆家藏道书《南岳九仙传》,求@先@作卢。先仍“削其叙说稠叠者十有一处,正字体谬误者三十有一,又校升举年月不同者四,取旧碑而定”。书中记六朝时衡山道士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始珍、王灵舆、邓郁之等九人修道升仙之事。一一著明其名号、故里、升举日期。谓后世曾在九真人升举处建宫,至唐咸通间(860—873)衡州刺史张觌陈乞赐号紫盖峰九仙石坛。其书收入《道藏》洞玄部谱录类。
    《黄帝阴符经集解》三卷  (宋)袁淑真撰。袁淑真,北宋时人。此书题“朝散郎行潭州长沙县主簿袁淑真集解”。卷首序称:“今辄三章之要,以为上、中、下三卷,各述其本。因义有等威,先注略举其纲宗,后疏冀陈其周细。”书中取李铨三百字经文本分成三章。其体例有注有疏。《道藏》将其注疏合而为一,冠以“淑真曰”三字,不复区别。其注经颇重一个“机”字  谓
圣人须祭天道运行、阴阳变化之机,使行为与之符合,则有利于.治国安民、固躬养生。引文多取太公、骊山老母之言及诸子之书。原本三卷,《道藏》合为一卷,收入洞真部玉诀类。
    《湖湘神仙显异》三卷  (宋)曹衍撰。曹衍,衡山人,北宋太平兴国初召试学土院,任东宫洗马,出监泌阳酒税。《宋史·艺文志》载其著有此书。   
    《南岳总胜集》三卷  (宋)陈田夫撰。陈田夫,字耕叟,号苍野子。四川阆州(今阆中)人。道士。南宋绍兴中居衡山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七十二峰间几三十年,辑成此书。其自序云:南岳之记,有《寻胜》、《证胜》二录及《胜概集》、《衡山记》,皆近代好事者编集,疏略多,并各执一隅。僧作《寻胜》,不言道家事;道作《证胜》,不书僧舍境。田夫因于圃暇,合前四《胜》,广而修之。书凡三卷:上卷首列总图一,分图五及五峰灵迹,洞天福地,以至历代帝王,为类二十有七。中卷叙佛寺道观及所产珍禽灵兽、奇花异草。所载宫观,有真君观、南岳观、上清官、隐真岩、九真观、九仙宫、紫虚阁等二十八处,均略述史迹,并收录有关题咏。下卷叙唐宋异人、高僧,附隐逸之士。末附碑刻目录。终以叙古跋。是书所辑资料丰富。其谓南岳之一洞天、四福地、二境、三涧、六源、六门、九溪、十五洞、十六台、十四塔、二十三坛、三十八岩、二十五泉、九池、八堂,皆一一列述。寺观建置、僧道人物,记载详备。而于前古异人、历代仙佛之神迹传闻,亦有采录。故对于研究南岳的地理历史文化及佛道宗教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书有宋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又有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长沙叶德辉校刊之《两环丛书》本。道教人士摘取其中卷之宫观部分勒为一卷,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  (元)李道纯注。李道纯,都梁(今武冈)人。道家类已收录其著作。此为唐以前道书,经文仅三百余字,内容多因袭佛典,述有五色空之理。经文原不分章,注本将经文分为三章:首述“开示说经之义”;次述“发明升玄之心法”;末述“诱喻持经之功德”。逐句为注,文词简略。各章之后,复总释全章之旨。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大通经注》    (元)李道纯注。其解经题云:“太上谓无上可上,太通谓无所不通,经谓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经文分“真空章”、“玄理章”、“玄妙章”,每章皆数十字。注文按句作注,内容简明。各章后复概述全章旨要。是书有多种明刻本。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及清李涵虚所辑《太上十三经》。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元)李道纯注。此书经文分“操真章”、“入圣章”、“住世章”三章。每章仅数十字。大意为无动无为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长生。注本首作释经题,简括注者之旨。注文兼采儒释道三家之义,先分句作注,而后概述全章之旨。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三天易髓》一卷  (元)李道纯撰,王道渊校正。王道渊,号混然子。南昌修江(今江西修水)人。元末明初道士。此书由“儒曰太极”、“金丹了然图”、“释曰圆觉”、“阴符经”等四篇组成。全书大旨论述儒释道三教合一,谓:“释曰玄珠,儒曰太极,道曰金丹,名三体一。”其释《心经》、《阴符》皆有意“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见。”其书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全真集玄秘要》一卷  (元)李道纯撰。此书由两篇注解合成:一为《注(读周易参同契)》;一为《太极图解》,即解周敦颐之《太极图说》。其说上宗《周易》,旁融释道,倡以《易》为中心之三教合一说。是书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一卷  (元)李道纯注。是书注经循文为解,大旨论述道之体用与清静之则。其所作注,多援《易》、《老》为解,且吸取宋代理学家言,如谓鸿蒙未判之先,已有动静之理,清浊既分之后,动静之机始发,然后乃有天地万物。其书有多种明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清庵莹蟾之语录》六卷  (元)李道纯述,柴元皋等编集。柴元皋,李道纯弟子。此书简称《莹蟾子语录》。卷首有茅山道士嘿庵广蟾子柴元皋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序。卷末有元混然子王道渊后序。书中每卷由一弟子编,内容各别。卷一,为李道纯与弟子柴元皋机锋对答之语,柴元皋编。卷二,题为“道德心要”,乃李道纯授《道德会元》时,与诸门人就《道德经》文句之禅机论对,赵道可编。卷三,为李道纯上堂开示,苗善时编。卷四,为李道纯与门人七绝联句,以明道要禅机,邓德成编。卷五,题为“杂述”,系诗歌赞颂,多言金丹,张应坦编。卷六有七题:“黄中解惑”、“登其捷径”、“金丹秘要”、“诗绝句”,言内丹;“炼性指南”、“水调歌头”,言炼性;“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概述三教大旨,蔡志颐编。李道纯为元代道教中和会三教之代表人物,亦江南人中最早之全真教徒。阐述三教合一之旨,援儒佛人道,为其语录之显著特色。语录还着重言心性与金丹。其心性之说,极似禅宗。其金丹说,祖述北宋张伯端,然分丹法为顿渐二种。是书与其所著《中和集》相表里,同为元代道教思想之要籍。《道藏》太玄部载录。
    《中和集》六卷  (元)李道纯撰。此书为其门人蔡志颐编辑。前有大德十年丙午(1306)杜道坚序。其名“中和”者,乃李道纯居室匾名,取《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义。书中卷一为“玄门宗旨”、“太极图颂”、“画前密意”,论太极。卷二为“金丹妙诀”、  “三五指南图局说”、“试金石”,述内丹。卷三“问答语录”、“全真活法”,释丹家之疑。卷四“性命论”、“卦象论”、“死生说”、“动静说”及歌十二首;卷五诗四十九首;卷六词五十八首,外“隐语”二篇,皆杂论性命及内丹之旨。其说以三教合一为特色,言“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派虽分三,而其源则一,皆以卦象未画前之太极为本。又曰:  “三教所尚静定也。”太极动而生神气,即人之性命。性命二者本一而用二,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有。故主张性命兼修,先性后命。“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并根据性命之理,对各种修炼之法进行抉择总结。先辟“旁门九品”,包括房中御女、采补阴阳、服饵丹药、辟谷、吐纳、存思、导引、漱咽、守脐、还精等,以其下品为邪道,仅可却病之中上品为外道。次分内丹为顿渐二种。“渐法”有三乘:下乘为安东之道,中乘为养命之道,上乘乃延生之道。顿法曰“最上一乘”,乃夙有根机者所宜修,修到“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心为了当。”谓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故内炼铅汞而成丹者,即身心合而还其本初,阴阳合而复归太极。书中对“九还七返”、“三宫”、“三要”等内丹术语,亦有明晰解释。《道藏提要》言“其学自成一家,为元代道教思想史上之重要文献”。其书载《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又有《道书全集》七卷本,增收《道德会元》。
    《洞玄法书宋派图》一卷  (元)蔡栖云撰。蔡栖云,临湘人。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著录此书。
    《愚鼓词》(清)王夫之撰。王夫之已有著作载道家类。此书为其以乐歌述道家内丹丹法之作。分《前愚鼓乐》,言“梦授”丹法,凡为词十首;《后愚鼓乐》为“译梦”,诠释梦金丹歌词十六首。末附和青原药地大师(即方以智)之《十二时歌》十二首。据传方入释,主禅。船山人道,主丹。据其子王敌《大行府君行述》云:其居“山中时著道冠,歌愚鼓。又时藉浮屠往来,以与澹归大师、补山堂行者、药地极丸老人、茹蘖和尚相为唱和”。本书所辑诸篇,即此类也。其书有清康熙间王敌校刻本、同治四年(1865)《船山遗书》本等。岳麓书社1993年出有此书点校本,收入《船山全书》第十三册。
    《阴符经发微》一卷 (清)王文清撰。王文清(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后举博学宏词科。始官九溪卫学正、岳州府教授。后入京充三礼馆纂修、中书科中书兼律吕正义馆纂修,迁宗人府主事。归后主讲岳麓书院。一生著述宏富,为当时湘中名宿。《阴符经》,唐以前入托名黄帝作,全称《黄帝阴符经》。有两种传本,一种三百字,一种四百余字,皆分作三章;为道家要籍之一。《古今图书考略》载其著有此书。《湖南通志》著录。
    《石函古本参同契注》 (清)陈其扬注。陈其扬,字禹封,号舫斋。益阳人。雍正四年(1726)武举人。学识渊博,通经史,工书法,著作宏富。《参同契》,全称《周易参同契》,为道家丹经。因以《周易》、黄老、炉火三者相参合,故名。所谓《古本参同契》,即东汉魏伯阳撰、徐景林笺注,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分上、中、下三篇之《参同契》原著。此书后世为注作解者数十百家,或从错简为之,或随意加以阐释,甚为杂乱。据是书自序称,乾隆七、八年(1742—1743)间,偶于方外处得石函古本,归而读之,条理脉络井然,顷释“积于百年不解之疑”。为彰阐其书以散于人间,“因敬注而刊之”。其书今不见传。《湖南文征》国朝(清)文卷六十三载有陈其扬《注石函古本参同契自序》。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