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qq手机版:文化移植三思而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32:45
  

      近年来的中国大地上,围绕着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各种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于今再添一例,据9月2日现代快报报道,江苏淮安与河南信阳要争建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且淮安先下手为强,率先动工,如果一切顺利,在今年内,他们将把天气预报员口中笼统的“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具体到以米计算。
      中国地域实在辽阔,过去和现在都有南方北方之说,《晏子春秋》也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话。可是,到底南方与北方分界于何处,没有人说得清楚,它只能是纵深很广的“地带”,绝不会具体到某一个标志。淮安与信阳争的主要不是一个具体的标志,而是一个名号,说精确点,是争文化资源。
      这场文化资源争夺战发端于名人故里之争,现在推广到连个地界标志也争的地步,其中暗藏的玄机确实耐人寻味。
      应该说,无论是有史料可考的历史名人,还是虚构出来的文艺人物,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三教九流,也无论是诗词名句,还是民俗文化,在历史的流转之中,有的早已上升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祭拜,纪念,言说的行为本身也已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中华传统节日。一旦成了文化、成了遗产,就成了一碗祖宗留下来的饭,美其名曰“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的发源地、创造者虽说分散在各地,但总的来说是全民共有,毕竟我们不好说端午节专属于某地某人。
      作为文化资源发源地,享有相应的文化地位,也是情理中的事。比如,绍兴向中国贡献了一个鲁迅,绍兴就值得国人尊重;中国向世界贡献了一个老子,世界人民也会对中国表示尊重。人们到文化资源的发源地、名人故里、古风民情之地去瞻仰,去旅游,去观光,既是对文化的敬佩,也是对文化的尊重,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是附带的产物,敬佩名人、尊重文化是首要的。
      现在,我们很难说那些争文化的行为,主要是出于对文化怀有多么深重的感情,而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了GDP往上翻,为了官员的政绩,为了地方的“面子”。因为“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名人故里的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再往深一层,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地方希望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
      同样的,查经刮典地找到一句与本地有关联的话,也可以捣鼓捣鼓,变成经济唱戏的台子。在这里,经济利益被放到了首要地位,关系到某些官员的政治利益,文化成了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也成了人尽可欺的婊子。所有的行为都打着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事业,增强软实力的时髦旗号。本质上,是无利不起早,否则,有几个地方舍得拿出那么多钱、费那么大的劲来做吃力不讨“好”的事?须知,成立研究会、修祭祀广场、修陵园、修纪念馆,开建“分界标志“,等等,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总不能因为好玩,扔在水里不起泡吧。当某些国家级贫困县也卷入其中,我们就可以猜想,这经济、政治利益的算盘已拔打得多么娴熟。
      虽说文化是“全民所有”,谁抢到资源,谁就拥有了一座金矿,谁就可以躺在祖宗的财富上跷起二郎腿享福了。可是,名人故里、地理分界、诗词典故……不是各地都有,有几个古董的地方要大书特书,大肆宣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要掘地三尺寻遍古迹,努力考证出个名人、名事、名诗、名句、民俗来“为人民币服务”。
      掘地三尺也搜不出一点古董的,或是有点古董而不知足,又经“多方考证”,与某古董名人有蛛丝马迹的联系的,就要发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敢抢敢拼,不怕脸红脖子粗的精神,大胆地往前抢。于是乎,除了“牛郎织女故里”、“梁祝故里”、“帝尧故里”、“魏征故里”被拉锯式地争来抢去,老子到底是河南洛邑人还是安徽涡阳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人还是铁岭,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还是广西藤县……也都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
      有史可查、记录在案的文化资源毕竟大多板上钉钉,争论归争论,抢夺归抢夺,总还是可以定论的,我们总不能把“帝尧故里”搬到上海去吧,也不能把全国南北地理分界地搬到北京去。有谁会相信呢?现在,那些被争来抢去,互不相让的文化资源,大多是史料皆不太充分,说服力都不够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独独那些年份实在太过久远,本来就难以清楚界定的文化,甚至想象出来的神话人物,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比如女娲、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孙悟空、红楼梦中人一类,创作者都已作古,不会站出来指证,有的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下来的民间文学,有的是约定成俗说法,连主也找不到。这样,一大批实有的,或是“虚拟”的文化就像唐僧的肉,你不抢,别人就抢,不抢白不抢。一旦抢到了,把文化的台子一搭,还愁别人不来玩,只要有人来,就有“门票收入”,有拉动作用。
      抢固然要师出有名,更要抢得有理有据,谁来打头阵,谁来做这有理有据的工作呢?当然是专家学者最合适。因为要抢这些古董、民俗,要做大量的考据、考证、考古工作,要将关于文化尤其是古董(无论是活着的还是作古的,也不论是确有其人还是虚构)的出身、籍贯、故里、嗜好、轶事都考证得详细周全,严丝合缝,不留把柄,令人信服,这是需要工夫的。而专家学者们偏偏就是靠做这个吃饭的,请他们出来打头阵可谓轻车熟路。另一方面,专家学者大多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他们一旦下了定论,一剑封喉,说不准某名人的故里就被公认了,名正言顺地成为某一地的文化金饭碗,何愁不可以大做文章来钱!
      因此,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各种文化争夺战中,背后都活跃着专家学者的身影。举个例子,《西游记》开篇有这样的描述:“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那么,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究竟在哪儿呢?全国有许多地方纷纷以“花果山原地”、“猴王故里”自居。可山东师范大学杜贵晨教授经过研究考证认为,花果山的原型就是泰山。笔者曾撰文指出,身为山东人和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理事的杜教授,人尽其才、学尽其用为家乡抢点资源,谋点利,贡献点力量,真是情理之中的事,大可不必指责。何况,学者又往往以“学术探讨”的面目出现,真可谓一箭双雕。
      不过,具体的文化“附着体”只有一个,几个地方去抢,肯定有一些地方是“假冒伪劣”,肯定有些地方难以自圆其说。明知如此,某些专家学者何必要霸王硬上弓?这在心地质朴的人看来,是无益无趣的事。其实不然,在这种明知抢不到,却硬要抢的争夺战中,文化的具体“附着物”究竟是不是当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争一抢的过程中,当地会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议论的话题,无形中就提升了知名度。对于学者来说,也在考证与批驳之中,成为公众挂在嘴边的人物,也算混了个脸熟,更何况,这年头,就怕不出名,出臭名也是出名嘛。对当地人来说,好胜心、自信心在争抢之中被吊起来,形成“空前团结”的气氛。你想,这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抢到,大获全胜;抢不到,只会有收获,不会有损失,那还是抢吧。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专家学者要扬名立万,最终要靠真才实学,靠货真价实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为了帮人打头阵而故弄玄虚,夺人眼球。“如果站在地方利益的角度,是为了给某地贴上名人标签才去研究、去争论,无疑是将学术庸俗化,对历史更是一种亵渎。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是对历史的一种伤害。”为了点利益被请去打头阵,不顾学者尊严,不顾学术尊严,信口开河,专家学者老脸丢尽是小事,就怕给学术界染上见利忘义的臭铜气。这种风气会上行下效地传染到社会上,精英尚且如此下作,一个社会诚信的气氛就难以形成,我们又如何去指责小人物们的可耻行为。
      还有一点要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是祖宗留给后人的财富。吃祖宗饭没有什么不妥,祖先的遗产就是留给后人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很正常。地方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借祖宗一臂之力,也很正常。问题是,大家都在争抢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棵“文化古树”移植到自己的私家园子里,这恐怕就有问题了。一是自己的园子土壤气候是否适宜?搞不好就移植不活,或是南橘北枳,或是驴唇马嘴。二是互不相让,你争我夺,让人看笑话,一不小心还可能伤着“文化”这棵参天古木。三是移植是需要费用的,投入产出的账算不算得过来?要是家底较薄,还是拿有限的银子先解决肚子问题要紧,否则真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死要面子活受罪。故而,对这种文化移植工程,应该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