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侵权法:大树移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7:02
第一节 大树移植的概念及原则
一、大树移植的概念
(一)概念
  大树移植是园林绿地养护过程中的一项基本作业,主要应用于对现有树木保护性的移植,对密度过高的绿地进行结构调整中发生的作业行为。新建绿地中进行的大树栽植则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为满足特定要求所采用的种植方法。
  大树的界定,一般指树体胸径在15-20cm以上,或树高在4-6m以上,或树龄在20年左右的树木,在园林工程中均可称之为“大树”。1954年,北京展览馆因建设需要移植胸径20cm以上的元宝枫、白皮松、刺槐等成功。同年,上海也成功移植胸径20cm以上的雪松、油松、白皮松100余株,成活率几达100%。此后,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地相继有成功移植大树的报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绿地建设水平和树木栽培技术的提高,大树移植的应用范围和成功率也有长足的进步。

(二)目的和意义
      1、绿地树木种植密度的调整需要。 在城市绿化中,为了能使绿地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计的景观效果,一般来说初始种植的密度相对较大,一段时间后随着树体的增粗、长高,原有的空间不能满足树冠的继续发育,需要进行抽稀调整,这在对20世纪70—80年代间建设的绿地进行改造时,尤为表现突出。调整力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与绿地建设时的种植设计、树种选用和配植的合理程度等。(行道树一般采用能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移植时易成活,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种(多采用乡土树种),且对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耐修剪、病虫害少、抗性强,树种为深根性的,无刺、花果无毒、无臭味、落果少,无飞毛,同时树干要挺拔、体型优美、树冠冠幅大、枝叶茂密、遮阴效果好。定干高度则要求胸径在12至15厘米,树干分枝角度大,干高不得小于3.5米,分枝角度较小者不小于2米;高大乔木株距至少6至8米;小乔木株距4至6米,最小种植间距应为4米;树干距离房屋至少3米;距离高压电线最小垂直约1.5米。)
          2、建设期间的原有树木保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防碍施工进行的树木,如果被全部伐除、毁灭,将是对生态资源的极大损害。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生长体量的大树,应作出保护性规划,尽可能保留;或采取大树移植的办法,妥善处置,使其得到再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实施大树移植。
      3、城市景观建设需要。 在绿化用地较为紧张的城市中心区域或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地段,如城市中心绿地广场、城市标志性景观绿地、城市主要景观走廊等,适当考虑大树移植以促进景观效果的早日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树移植特点:(一)移植成活困难
  首先,树龄大、阶段发育程度深,细胞的再生能力下降,在移植过程中被损伤的根系恢复慢。其次,树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系扩展范围不仅远超出树冠水平投影范围,而且扎入土层较深,挖掘后的树体根系在一般带土范围内可包含的吸收根较少,近干的粗大骨干根木栓化程度高,萌生新根能力差,移植后新根形成缓慢。其三,大树形体高大,根系距树冠距离长,水分的输送有一定困难;而低上部的枝叶蒸腾面积大,移植后根系水分吸收与树冠水分消耗之间的平衡失调,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极易造成树体失水枯亡。第四,大树移植需带的土球重,土球在起挖、搬运、栽植过程中易造成破裂,这也是影响大树移植成活的重要因数。

(二)移栽周期长
  为有效保证大树移植的成活率,一般要求在移植前的一段时间就作必要的移植处理,从断根缩坨到起苗、运输、栽植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移栽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每一个步骤都不容被忽视。

(三)工程量大、费用高
  由于树体规格大、移植的技术要求高,单纯依靠人力无法解决,往往需要动用多种机械。另外,为了确保移植成活率,移植后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养护管理技术与措施,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是巨大的耗费。

(四)绿化效果快速、显著
  尽管大树移植有诸多困难,但如能科学规划、合理运用,则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显现绿化效果,较快发挥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故在现阶段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呈现出较高的上升势头。
大树移植原则:(一)树种选择原则
  1、移栽成活难易。大树移植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树种选择是否得当。美国树艺学家Himelick 认为,大树移植比较容易的树种有:杨属、柳属、桤木属、榆属、朴树属、椴树属、悬铃木、棕榈、紫杉、刺槐、梨等,而核桃、山核桃、檫木、紫树、白栎等则十分困难。我国的大树移植经验也表明,不同树种间在移植成活难易上有明显的差异,最易成活者有杨树、柳树、梧桐、悬铃木、榆树、朴树、银杏、臭椿、楝树、槐树、木兰等较易成活者有香樟、女贞、桂花、厚朴、厚皮香、广玉兰、七叶树、槭树、榉树等较难成活者有马尾松、白皮松、雪松、圆柏、侧柏、龙柏、柏树、柳杉、榧树、楠木、山茶、青冈栎等,最难成活者有云杉、冷杉、金钱松、胡桃、桦木等。
  2、生命周期长短。由于大树移植的成本较高,移植后总希望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尽可能保持大树的飒爽英姿。如果选择寿命较短的树种进行大树移植,无论从生态效应还是景观效果上,树体不久就进入“老龄化阶段”,移植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会得不偿失。而对那些生命周期长的树种,即使选用较大规格的树木,仍可经历较长年代的生长并充分发挥其较好的绿化功能和艺术效果。

(二)树体选择原则
  1、树体规格适中。大树移植,并非树体规格越大越好、树体年龄越老越好,更不能一味追求树龄,不惜重金从千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寻古挖宝,且不谈移植失败对大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其实质是对大树原生地生态资源的野蛮掠夺。 特别是古树,由于生长年代久远,已依赖于某一特定生境,环境一旦改变,就可能导致树体死亡。研究表明, 如不采用特殊的管护措施,地面30cm处直径为10cm的树木,在移植后5年其根系能恢复到移植前的水平;而一株直径为25cm的树木,移植后需15年才能使根系恢复。同时,移植及养护的成本也随树体规格增大而迅速攀升。(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热衷进行的“大树进城”工程,虽其初衷是为了能在短期内形成景观效果,满足人们对新建景观的即时欣赏要求,但由于这种提法在概念上的模糊,容易造成盲目理解、甚至过度依赖大树移植的即时效果,一味集中种植特大树木,这不仅难以获得满意的景观效果,而且严重地破坏了景观美学的协调性。另外,大树移植的成本高,种植、养护的技术要求也高,对整个地区生态效益的提升却有限;更具危害性的是,目前我国的大树移植,多以牺牲局部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故非特殊需要,不宜倡导多用,更不能成为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主要方向。 )
  2、树体年龄轻壮。处于壮年期的树木,无论从形态、生态效益以及移植成活率上都是最佳时期。大多树木,当胸径在10—15cm时,正处于树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因其环境适应性和树体再生能力都强,移植过程中树体恢复生长需时短,移植成活率高,易成景观。一般来说,树木到了壮年期,其树冠发育成熟且较稳定,最能体现景观设计的要求。从生态学角度而言,为达到城市绿地生态环境的快速形成和长效稳定,也应选择能发挥最佳生态效果的壮龄树木。故一般慢生树种应选20-30年生,速生树种应选10-20年生,中生树种应选15 年生。一般乔木树种,以树高4m 以上、胸径15-25cm的树木最为合适。
  3、就近选择原则。树种不同,其生物学特性也有所不同,对土壤、光照、水分和温度等生态因子的要求都不一样,移植后的环境条件应尽量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原生地的环境条件相符,如柳树、乌桕等适应在近水地生长,云杉适应在背阴地生长,而油松等则适应在向阳处栽植。 而城市绿地中需要栽植大树的环境条件一般与自然条件相差甚远,选择树种时应格外注意。因此,在进行大树移植时,应根据栽植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选择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坚持就近选择为先的原则,尽量避免远距离调运大树,使其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发挥最大优势。
  4、科学配置原则。充分突出大树的主体地位。由于大树移植能起到突出景观和强化生态的效果,因此要尽可能的把大树配置在主要位置,配置在景观生态最需要的部位,能够产生巨大景观效果的地方,作为景观的重点、亮点。如在公园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等处,大树适宜配置在入口、重要景点、醒目地带作为点景用树;或成为构筑疏林草地的主分;或作为休憩区的庭荫树配置。但切忌在一块绿地中集中、过多地应用过大的树木栽植,因为在目前的栽植水平与技术条件下,为确保移植成活率,通常必须采取强度修剪的方法,大量自然冠型遭到损伤的树木集合在一起,景观效果未必理想。大树移植是园林绿地建设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主要起锦上添花的作用,绿地建设的主体应是采用适当规格的乔木与大量的灌木及花、草地被的合理组合,模拟自然生态群落,增强绿地生态效应。
  5、科技领先原则。为有效利用大树资源,确保移植成功,应充分掌握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根据不同的树种和树体规格,制订相应的移植与养护方案,选择在当地有成熟移植技术和经验的树种,并充分应用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树体水分蒸腾、促进根系萌生、恢复树冠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移植成活率,尽快、尽好地发挥大树移植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6、严格控制原则。 大树移植,对技术、人力、物力的要求高、费用大。移植一株大树的费用比种植同种类中小规格树的费用要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移植后的养护难度更大。大树移植时,要对移植地点和移植方案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移什么树、移植多少,必须精心规划设计。一般而言,大树的移植数量最好控制在绿地树种种植总量的5~10%。大树来源更需严格控制,必须以不破坏森林自然生态为前提,最好从苗圃中采购,或从近郊林地中抽稀调整。因城市建设而需搬迁的大树,应妥善安置,以作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