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斯.莱斯利 裸戏: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40:40
东营市区域经济布局研究(一)

           

区域经济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优化组合。由于任何生产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区域之内,经济布局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历史重任,在未来一个时期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空间资源,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意义重大。

本课题是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2个重点课题之一,依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指导意见》和《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重点就我市区域范围内产业布局及行政区划的调整优化做了研究探索。

一、区域资源环境评价

(一)比较优势东营市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生物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气候环境宜人。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人类生活居住和投资创业。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

区域位置优越。东营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市内基本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距济南、青岛2小时里程,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2.5小时里程,与大连海上距离120海里,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

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这里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土地面积6.7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其中,农用地56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 建设用地172.6万亩,占14%;未利用地451.7万亩,占38%,约占全省的20%。同时黄河还在以每年1.5万多亩的成陆速度继续向渤海湾淤长。随着沿海防潮大堤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吹填造陆全市还可增加土地面积70多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这些土地大都成方连片,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334.8万亩,占未利用地总量的74%,主要分布于新老黄河口及沿海一带,且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地,适宜布局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同时,中海油在渤海湾地区年产2000万吨原油,也将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储备中转。岩盐分布面积105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5882亿吨。卤水资源储量58.7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海岸线长412.7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鱼虾蟹贝资源丰富,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称。近海等深线密集,建港条件优越。

淡水资源较为充沛。境内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1.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可开采量为0.85亿立方米,客水主要是黄河、小清河、支脉河,年可利用水量分别为97.8亿立方米、0.71亿立方米和0.36亿立方米。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闸8座,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立方米/秒,已建成各类平原水库658座,大中型水库19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立方米,实现了丰蓄枯用、调剂余缺,能够保证和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大规模开发建设。

生态系统本底良好。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少有的湿地生态区,成为生物物种多样、活跃和高产的区域,为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相对不足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一百多年来由黄河在渤海淤积而成,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较短,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河三角洲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地面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土壤矿化度大,致使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这里海陆变迁比较活跃,黄河口区域每年在於长,其他沿海区域呈现蚀退,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这种环境系统在开发活动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面积生态破坏,且很难自我恢复,由此,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

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相对较低。一方面,由于受特殊的地质条件影响,工程地质条件不够好,地基承载力低,高层建筑前期投入相对较大,致使建筑密度不宜过高;一方面,胜利油田等矿业用地比例大,目前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左右,且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圈而不用、投资强度小等问题,造成土地集约利用强度较低。

水资源利用成本相对较高。虽然我市淡水较为充沛,但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境内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主要依赖的客水资源黄河水径流量小,且需动力提水,灌区配套,致使现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投入较大,成本较高。

二、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布现状

(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高效生态的基本定位,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持续提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52.62亿元,居全省第7位;人均达到102741元,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873.81亿元,居全省第7位;境内财政总收入413.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9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41.1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9.72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8亿美元。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第27位。

产业结构逐步改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6.5:81.6:11.9改善为2008年的3.4:76.5:20.1。农业优势突出。200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70.08亿元,畜牧、水产、蔬菜、冬枣、棉花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6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4家。充分挖掘农产品资源优势,集中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其中半球牌小麦粉被评为中国名牌,“山东驰中”被认定为山东老字号,凯银牌清真排酸牛肉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黄河口大闸蟹跻身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和中国十大名蟹。工业迅速崛起。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76.48亿元,居全省第3位;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总量分别列全省第5位、第1位和第1位。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橡胶轮胎、造纸、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一批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泰、万达、利华益等一批骨干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达到5家,过10亿元的达到44家,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服务业繁荣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006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2008年突破400亿元,达到411.61亿元,培育形成了“蓝海”、“电力彩虹”等一批山东省服务业名牌。

由上所述,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了由石油经济为主演变为地方经济为主、地方经济由县域经济为主演变为市域县域共同推进的新格局,具备了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主要产业分布情况

1、农业。种植业。全市耕地面积330.7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77万亩。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161.9万亩,总产72.9万吨,主要分布在广饶县李鹊镇、广饶街道、乐安街道,东营区牛庄镇、史口镇,垦利县郝家镇、董集乡和利津县陈庄镇、盐窝镇、北宋镇及广北农场。棉花种植面积172.7万亩,总产13.63万吨,主要分布于利津县陈庄镇、明集乡、盐窝镇,垦利县黄河口镇、永安镇,广饶县大码头乡、丁庄镇、陈官乡,东营区史口镇、牛庄镇和广北农场、黄河农场。蔬菜种植面积49.8万亩,总产216.4万吨,主要分布于广饶县大王镇、广饶街道和花官乡、东营区史口镇、利津县北岭乡和北宋镇。冬枣主要分布在河口区新户乡、利津县虎滩乡、垦利县兴隆街道、东营区六户镇、广饶县丁庄镇。浅海滩涂养殖业。主要沿海岸线分布在广饶县丁庄镇、东营区胜利街道、垦利县永安镇和黄河口镇、河口区六合乡、仙河镇和新户乡、利津县陈庄镇、汀罗镇和刁口乡。畜牧养殖业。优质奶牛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大王镇、广饶街道、丁庄镇和陈官乡,东营区龙居镇、辛店街道、胜利街道,垦利县胜坨镇、黄河口镇和垦利街道,利津县陈庄镇、北宋镇,河口区仙河镇。优质肉牛主要分布在广饶县李鹊镇、广饶街道,东营区六户镇,垦利县董集乡、黄河口镇,利津县利津镇、盐窝镇,河口区六合乡。优质肉羊主要分布在广饶县陈官乡、东营区六户镇、牛庄镇、垦利县黄河口镇、利津县刁口乡、盐窝镇、陈庄镇、河口区六合乡和孤岛镇。优质生猪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广饶镇街道、乐安街道和花官乡、东营区辛店街道和六户镇,垦利县胜坨镇和垦利街道,利津县陈庄镇和刁口乡、河口区河口街道和孤岛镇。优质肉鸡主要分布在广饶县丁庄镇、稻庄镇、花官乡和大码头乡、东营区牛庄镇、史口镇和龙居镇、垦利县郝家镇和兴隆街道、利津县陈庄镇、北宋镇、明集乡和利津镇、河口区太平乡。

2、工业。石化。2008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64户,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640万吨。按地域垦利县20户、利津县16户、广饶县13户、东营区8户、河口区6户、市直1户。其中,重点石化企业8户,广饶县、河口区各2户,市直、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各1户。盐化。2008年,规模以上盐化工企业13户,烧碱产能64.5万吨,在建产能130万吨,以烧碱、氯气、盐酸、有机硅、环氧丙烷、新戊二醇、透明质酸等为主导产品的产业链初步形成。按地域河口区8户、广饶县2户、东营开发区2户、东营区1户。橡胶轮胎。2008年,规模以上橡胶轮胎企业34户,轮胎产能3000万条,其中子午胎2730万条,初步形成了轮胎、模具、胶囊、钢丝帘线、帘子布等轮胎产业链。按地域广饶县26户、河口区3户、利津县2户、东营开发区2户、东营区1户。造纸。2008年,规模以上造纸企业5户,产能达到200万吨,其中新闻纸120万吨,SC纸20万吨。按地域广饶县2户、垦利县2户、河口区1户。其中,华泰集团是全球单厂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纺织服装。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4户,纺纱能力220万锭,初步形成了精纺、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按地域广饶县33户、利津县20户、东营开发区9户、东营区6户、河口区3户、垦利县3户。机械电子。2008年,规模以上机械电子企业180户,其中,东营开发区49户、东营区43户、垦利县39户、广饶县26户、河口区18户、利津县4户、市直1户。精细化工。2008年,规模以上精细化工企业172户,其中,垦利县47户、广饶县37户、利津县35户、东营区19户、河口区19户、东营开发区15户。食品加工。2008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90户,其中,利津县38户、广饶县31户、河口区10户、垦利县8户、东营区2户、东营开发区1户。

3、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4个县城区和小城镇。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11.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2.3亿元;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5.24亿元;公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06亿元。

(三)主要产业园区情况。全市共有省级经济开发区7家,其中市属2家,县属5家。

东营经济开发区。目前,已投产工业企业1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2家,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及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子设备制造、橡塑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食品制造、家具制造、房地产等十几个行业。其中,以方圆集团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高原石油装备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华泰化工集团为主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天信纺织为主的纺织业等四大产业,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该区的主导产业。2008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30.3%;实现生产总值130.4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完成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344.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3.1亿元,增长23.1%。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东营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已开港通航,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已核准。与中海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港口建设、物流园区等合作项目正在推进。大唐东营电厂已通过省发改委预审查并报送国家发改委。进区石化产业已达4家。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3亿元。

胜利工业园。是以服务于胜利油田和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为主的石油装备产业园区,石油技术装备制造、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油田化学品、石油机械配件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累计入园企业达到139家。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实现增加值48.2亿元、销售收入155.7亿元。

河口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9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木器加工为主,已入驻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亿元、利税2.25亿元。

广饶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棉纺织、精细化工、新型材料、橡胶轮胎、机械制造、食品药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已入驻企业21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2家。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6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实现利税3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57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其中出口1.02亿美元。

垦利经济开发区。目前,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由一般加工工业区、高新技术工业区、油田创业园、石油大学工业园、红旗居住组团五个区块组成。主导产业以石油精细化工、机械加工、轮胎、新材料、纺织轻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2008年,进区企业192家,实现生产总值10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4.5亿元,利税26.72亿元。

利津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以石化、纺织、医药为主。2008年,进区规模以上企业20家,实现产值150亿元,利税9.3亿元。

(四)经济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园区聚集度不高且存在趋同现象。我市园区发展层次较低,定位不够明确,产业群大多属于自发形成,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功能区,聚集效应不够突出,难以提升规模效应,形成产业优势。各园区之间产业结构特色差异不明显,区域分工不清晰,缺乏整体产业布局。同时,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临港产业区还处于规划和建设起步阶段,承载能力较差,聚集项目的能力较弱。

2、企业关联度弱,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支持。我市企业间缺乏稳固的产业关联基础,配套协作能力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长期集中在单一产品制造环节上,下游产业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游产业的提升。有的产业龙头企业,为之生产配套产品和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不多,零配件一半以上依靠市外采购,难以发挥关联带动作用,企业的根植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上下游产业链接的滞后,造成大部分产业链条较短,影响了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

3、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由于历史原因,仍有很大一部分地方企业和油田改制企业分布在工业园区之外,特别是有些企业集中于中心城及其周边区域,形成了“工业围城”现象,造成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同时企业自身发展空间受限,土地使用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

4、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由于缺乏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制约了农业产业的集中布局,致使农业布局分散,规模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低,特别是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区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