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糕的做法视频:澧籍名人(1949年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30:52

澧籍名人(1949年前)

 

楚将军白善  春秋时期澧阳人,任楚将军,楚白公胜的族人。楚惠王初即位,白公胜密谋叛乱,一面筑城练兵,联络白善同反。白善知悉白公图谋后,说:“跟随族主扰乱国家是对国君不忠,违背族主揭露他的阴谋是对宗族不仁。”于是辞职离去,不参与叛乱,回到家乡澧阳,筑圃灌园,种植药草为生。当地百姓称的园圃为“白善将军药圃”。(事见《东周列国传》)

 

楚相申鸣  春秋时期楚惠王相。白公胜作乱,申鸣辞别父亲,率军围攻白公胜,白公胜劫持申鸣的父亲威胁申鸣。申鸣说:“过去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我是国君的忠臣。”挥军进攻,杀死了白公胜,申鸣的父亲也死了。楚王要奖赏申鸣,申鸣说:“享用国王的奉禄而回避危险的不是忠臣,安定国家却杀死父亲的不是孝子。”就自杀了。(事见《直隶澧州志》)

 

三国吴会稽太守车浚 三国时吴南平人,车胤的曾祖父,任会稽郡太守。因郡内饥荒请求赈济百姓,为吴主孙皓所杀。

 

  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允) 字武子,西晋南平人(当时澧县境属南平郡辖)。允幼时勤学,家贫少油,夏天夜晚收集萤火虫用来照明,攻读不误,成为后来历史上传诵久远的“囊萤夜读”的佳话。 宁康初入朝任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中,领国子博士;后提升为骠骑长史、太常、临湘侯;因病去职。不久任护军将军。当时,王国宝为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暗示朝中官员推举道子为丞相,给以特殊的礼遇。车胤以生病为由,拒绝在推荐奏章上签字。皇帝见到奏章,大怒,称赞车胤坚持原则。后,因王国宝、司马道子权倾朝野,胡作非为,大臣王恭起兵攻讨王国宝。王国宝惊慌失措,其堂弟王绪劝他杀掉威望素著的车胤,挟持皇帝讨伐王恭。王国宝召见车胤,车胤坦然来见,王国宝不敢害他,反而放下架子向他请教摆脱困境的计策,并采纳车胤的建议上书请求辞职。隆安四年,车胤任吏部尚书。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骄横不法,车胤建议会稽王司马道子对儿子严加约束。司马元显知道了这件事,逼迫车胤自杀。

 

唐西川副使魏觐 唐代澧州进士,官至西川副使。

 

唐代诗人李群玉  (807~858) ,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 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从此不再参考。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风情给了他创作灵感,先后创作了《秋登涔阳城》、《南庄春晚》等脍炙人口的诗歌。继而“漫游”,诗人的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遒丽,文体丰妍”。 李群玉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 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 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0余首。

 

北宋“澧州三苏” 指北宋澧州澧阳人苏坚和他的长子苏庠、次子苏序。苏坚,字伯固,北宋澧州澧阳人。曾官杭州通判,助苏轼修西湖。二人交厚,彼此唱和颇多。据《澧州志》记载,苏轼从儋耳递归的路上,就曾寄赠苏坚诗词四首。苏庠(1065-1147),字养直,澧州澧阳人,苏坚长子。据传,庠父苏伯固为钱塘丞,督载西湖时,与苏轼交厚,庠虽年少,工诗,尝作《清江曲》,受到苏轼称赞。其弟苏序亦为宋佛坛名诗僧,与父伯固并称为“澧州三苏”。

 

南宋学者范浚 字茂明,澧州澧阳人,南宋初学者。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抗节不起,隐于香溪,闭门讲学,笃志著书明道。

 

明礼部左侍郎易英 字以和,明澧州人,洪武甲子辟荐擢虞衡司主事,转郎中;永乐时,为河南参议;丁内艰,起浙江布政司参议,入为礼部左侍郎。明年,同保定侯孟英祀海神,卒于杭。英为政宽平,持大体,宏奖清流,载《浙江名宦志》。侍郎易英墓在新河桥,即今澧阳镇新河村境内。

 

明左都御史张廷兰 字彦芳,明代澧州人,洪武乙丑(1385)丁显榜进士,授大理寺审刑司详议,历升左都御史,以勤敏称。曾因为澧州百姓“疏免州鱼课盐策”而名列州志《人物志·宦业》。

 

明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 (1454-1530),字应宁,号邃安、石淙。其先祖云南安宁人,父景于明顺初(1453)任澧州判官,继娶澧州盐井张氏女,生一清,一清幼颖敏,少即能文,为澧、岳间奇童。14岁举乡试,明成化(1472)登进士,迁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居陕八年,熟谙边防之事,即先后三次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与张永谋诛大宦官刘瑾,官至太子太傅,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六年(1527)晋首辅,死追谥文襄。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善于权变,著有奏议30卷,《石淙类稿》45卷,诗20卷。成化二十年(1487)五月,一清前母刘氏死葬澧州城北龙潭寺左,朝廷诰封其为一品夫人,一清回澧祭扫,并拜见故里友人。

 

明尚书李如圭  (1479-1547),字国宝,明朝澧州澧阳人。明弘治乙未(1498)年进士,先后任县令、兵备、佥都御史、巡抚等职,嘉靖十九年(1539)升工部尚书,改户部尚书。李如圭学期用世,曾在书房内写下“宏济艰难”四个大字以自勉。每到一地任职,都大力表彰先哲,激励后学。先人遗产,全部分给几位弟弟。居官清廉,所置田产仅供衣食之用。虽然做官时间长,止富图书。著有《怀古集》。

 

明少卿鲁勋 字应山,一作印山,明代澧州人。嘉靖时由贡生官鸿胪。万历初年,晋少卿。善诗,曾在涔水河边(今澧县梦溪镇)筑“仍园”,当年花木亭沼甚盛。常与公安“三袁”兄弟及江盈科等唱酬燕邸,结葡萄诗社。

 

明副都御史胡澥 (1579-1655),字练海,明澧州人。熹宗天启二年(1622)会魁,授行人司奉使,遍历名邦。崇祯庚午(1630)京考,廷评有“已凛四知,不苟一介,五年庙寓,四壁清风,此海内第一品”等语。授御史,改礼部议制司主事精膳司员外、主客司郎中等职,至崇祯七年(1634)升副都御史,督学中州。胡性刚正大,为官清正,因此得罪上司(周藩),被“捏情入告,逮至戍,后由人解救,方获免。去汴之日,多士拥道泣送,焚香罢市。”归隐澧州“刻木山庄”,从此“屡辟不出”。自号“松石小隐”。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卒,享年76岁,入祀乡贤。《直隶澧州志》载其文二篇,诗十一首,多为咏叹澧州山水景物及忆旧感慨之作。

 

明右佥都御史刘可训 字长悟,明万历辛卯年举人,任乐昌县令,因治县有方,提拔到朝中任刑部员外郎。天启元年,到四川任职,因讨贼有功,先后升任佥事、威茂兵备参议、叙泸副使等职,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永平,都督东北边疆防务。受人诬陷免职归乡。二年后复职,未及上任,病逝。

 

明华阳王朱崇一 朱元璋孙华阳王朱悦耀的第九世孙。华阳乃成都的属县名,原为朱耀悦的封地,后因其阴谋夺谪等过失,被迁湖南武冈,又迁澧州,仍号华阳王。王府建在澧州城西三凰山,即今澧县一中校址。朱崇一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袭封为第八代华阳王,万历四十年(1612)薨。

 

明山西巡抚戴君恩 字忠甫,明澧州澧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先后任四川西充、巴县等地县令,因平定地方叛乱有功,升任两浙水利参议兼盐法,代理两浙督学,受人中伤免职,返回家乡太青山,隐居读书。不久,被朝迁起用为山东参政,晋升陕西靖边观察。崇祯甲戌年(1634),任山西巡抚。生平著书甚多。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陆军上将蒋翊武   (1885~1913),澧县澧阳镇人,1903年卒业于澧州官立中学堂。1904年结识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参与革命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之路。1911年为首策划并组织武昌起义,两度担任起义总司令,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其陆军上将军衔。1912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1913年,积极参与反袁(世凯)讨袁事业,在广西桂林丽泽门外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8岁。1921年9月,孙中山令于丽泽门外立碑,亲题:“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以昭其业绩。

 

   中华民国陆军少将杨载雄  (1881-1952),澧县澧阳镇人,与蒋翊武从小是同窗好友。少时,好驰马试剑,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19岁的杨载雄加入湘军劲字营北上抗敌。后改投湖北新军,与蒋翊武同队。1911年1月文学社在武昌成立,蒋翊武任社长,杨任本部参谋,共谋革命。当年9月,文学社与另一革命组织共进会建立同盟,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刘复基、杨载雄作到军事筹备员。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杨载雄参加会攻清督署、藩署战斗。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杨陆军少将军衔,并授“陆军三等龙虎章少将”横扁牌一块,编入北伐第一军,任黄陂、孝感镇守使。1913年解甲归里。1915年至1924年在澧州中学任国术、语文教师。1925年,时任川军师长的贺龙任命杨载雄为建国联军川军补充团团长,参加北伐。1927年受国民政府派遣赴沈阳劝张学良易帜。1927年底,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又重归故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著有《陆军上将蒋翊武事略》。

 

红军军长游端轩  (1903~1934),澧县甘溪滩镇人,毕业于澧县县立中学,后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春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随军上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军初级指挥员、团长、师长、军长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游端轩奉命留守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于江西瑞金,年仅31岁。

 

  

 

职澧名人(1949年前)

 

汉伏波大将军马援 (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汉光武帝时拜伏波大将军,封新息侯。建武三十四年(48年)自告奋勇率军征讨五溪蛮,病故于军中。据《直隶澧州志》载,马援征五溪蛮时,以澧境为后方军事基地。至今在澧境之澧阳城北留有其造兵器的铁坑(岩子坑),古城堤下留有点将阅兵的七星台,九龙坡建有伏波庙。澧县东部还有马波渡、马公湖等遗迹。马援征讨的五溪蛮,系澧水上游的湘西及湘、鄂、贵边广大地区。马援在澧水流域艰苦征战时,受澧沅民歌影响,吟诗一首《五溪深行》流传后世。

 

三国吴武陵太守黄盖 三国吴将军,任武陵太守(时澧境属武陵郡所辖)。蛮族叛乱攻打郡城,因防守力量不足,黄盖设计,打开城门,等到叛兵一半进城后,发起攻击,杀敌数百,很快平定了叛乱。

 

东晋南平太守范泰 (355-428),字伯伦,东晋末年先后任天马郡太守(辖今张家界永定区、慈利、石门及古澧州全境)、南平郡太守(辖今公安、澧县、华容、安乡、津市、临澧、石门东部)。在澧境为官时长,颇有德政。《澧州志》将其列为名宦,并载其诗一首。

 

唐澧州刺史李元则  字彝章,唐高祖李渊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武德四年封彭王。贞观年间,都督遂川,因冠服越礼免职。后任澧州刺史,折节励行,有德政,谥“思”。澧州百姓在城西十里的山上建祠纪念他,因元则初封彭王,因名此山为彭山。现彭山顶上思王祠仍香火兴盛。

 

唐澧州刺史驸马杜悰 字子裕,唐宪宗女岐阳公主驸马。太和初年,任澧州刺史,考治行第一。唐懿宗时,任司空。其妻岐阳公主也很贤德。杜到澧州上任,公主不与同会,却自己带着佣人、侍婢,骑着毛驴,风尘仆仆从长安走到澧州。一路上她严禁到驿站吃荤扰民,郡县官员听说公主驾到,杀牛宰羊,准备了数百人的饭食餐具,却不想公主的随从仅有二十个,外加六七个侍女。进入澧州官署后,公主三年后才出门,刺史的办公室是什么样子,她都不知道。

 

唐澧州刺史李泌  字长源,唐代京兆人。大历十四年,唐代宗想让李泌担任宰相,常衮忌妒李泌,就对代宗说:“汉宣帝想用人担任公卿的职位,一定先让这个人体察民情,暂且先让李泌担任刺史,让他全面了解社会民情。”代宗认为有理,就安排李泌出任澧州刺史。李泌到任后,建澧州新城,澧州百姓很感激他。诗人戎煜写诗称赞他:“上有清使君,下有江流澄。”后入朝为相,封邺侯。

 

唐澧州刺史李翱   字习之,唐代赵州人,与韩愈同年进士,任翰林院修撰。性格耿直,当面指责宰相李逢吉的过错,以尚书身份出任澧州刺史。

 

贬死澧州的唐朝奸相卢杞   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凭祖、父有功于朝廷而走入仕途,先后担任忠州、虢州刺史。后入朝,先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很快提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据史书记载,卢杞相貌丑陋,面色如蓝,阴险狡诈,善于言谈,很受皇帝宠爱。从当上宰相的那一天起,卢杞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把朝中有威望有资历有水平有魄力的人一个一个搞掉,好让自己永远待在宰相的位子上。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陷害、排挤、倾轧、报复。宰相杨炎、张镒、太子太师颜真卿、御史大夫严郢等人,都先后被他设谋害死。他又强行向百姓征收房屋“间架税”、“除陌税”,天下怨声载道。唐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京师失守,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多次上疏弹劾其罪,皇帝迫不得已,将卢杞降职,贬任新州司马,不久再改任澧州别驾。卢杞在澧州任职不久,见返回朝廷无望,绝望之下忧愤而死。

 

元澧州安抚使张雄飞  字鹏举,元代琅琊临沂人。元世祖忽必烈时任侍御史,因冒犯平章阿合马,调任澧州安抚史。当时元兵刚攻下澧州,百姓反抗情绪强烈,张雄飞到任后,实行德政安抚百姓,百姓很快安定下来。澧州西南方的瑶民趁乱外出抢掠,张雄飞派遣官吏前去镇抚,瑶民各部很快服从了。有人告发常德十多家富民与德山寺的和尚密谋造反,官员们商议派兵去镇压,张雄飞说:“来告发的人一定是与这些人有仇。刚刚归附的百姓,要镇静对待,不要急于动兵。如果出了问题,我负责。”大家听从了张雄飞的意见,派人去深入调查,真实情形果然与张雄飞所说的相符。

 

明上荆南参政道康世隆   明咸阳进士,任上荆南参政道(澧时属上荆南参政道辖)。嘉靖十五年秋,澧水流域大雨连绵十多天,境内各条河流洪水猛涨,船只停靠在澧州城墙顶女墙边,无数落水的百姓在洪水中挣扎。康世隆站在澧州城墙上指挥船民抢救落水百姓。城墙受洪水冲击,眼看就要垮落,康屹立不动,坚持指挥抢救行动,无数落水百姓得以促使生命。州境西部的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地纠纷,连年仇杀,康世隆深入调查研究处理纠纷,救出被搂掠的百姓三百多人,受到百姓的拥戴。

 

明上荆南参政道王泮   明山阴进士,任上荆南参政道。当时,澧州自然灾害频发,百姓贫困失所。王泮下令有关部门把官仓的粮食全部拿出来赈济灾民,粮食不足,又设法筹措,救活了无数百姓。有饥民想抢劫财物,王泮调集官兵巡查追捕,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没有杀一个人。他常到学宫指导,亲自给学生讲授经书,亲手修改文章并印出来发给学生作为范文。他离职上路时,只带几小箱书籍,破旧的竹箱轻得像干枯的树叶。

 

明上荆南道参政王在晋 字明初,太仓(今江苏太仓)人,进士出身,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任上荆南道参政,署所在澧州。王为官正直,仁义爱民。时年澧州淫雨连旬,漂溺饥馑,拯救多方,民颂其德。旋升本省学政,后官兵部尚书。《直隶澧州志》载有其《荆南荒政序》文,亦有咏澧州诗作数首。

 

清上荆南道王燧 字佩公,广涪州(今四川广安)人。清顺治七年(1650)任分守上荆南道,治所驻澧州,时“诸寇窃据西山,城内外悉荆棘瓦砾,公至,缮城防守,招流民入市贸易,仅茅屋数十间,复值凶荒疫疠,民难耕作。为置牛种,分置垦荒,民渐安集。”又修学宫,纂辑地方志等,颇受州民好评,其职澧时,尝赋诗兴志。

 

清澧州同知何璘 号十樵,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丰台区)人。乾隆十八年(1746)调任澧州同知。练达治体,威爱并施,政声尚好。乾隆十五年(1750)主持纂修《澧州志林》。修志前,他各处询问,搜集史料,并亲自作序辩疑,力求史志准确、实用,创造性地新辟《河渠志》。他通过实地调查考证,冒着与当时官方正史持异的风险,亲自写了一篇《书〈李自成〉后》的重要文章,第一个提出了李自成兵改禅隐夹山寺为僧的观点,而且赋诗一首纪之。

 

清澧州知州安佩莲 字玉清,贵州安定人,进士出身。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升任澧州知州。任职期间,主持完成《澧州志林》续修及多安桥、蜚云塔等建设工程,颇得州人称誉。

 

清澧州知州吴荣 字琉瑛,号又恒,江西金溪人,进士出身。清同治元年(1863)七月任澧州知州。当时,澧州刚遭受大水灾,州城北门、州署后门、金牛门、小南门、大西门、东门文昌阁等五六处城墙冲决,决口累计达150余丈,城内居民大半受淹。吴上任后,日夜勘灾赈恤,组织灾后重建,经画甫定,或因劳累过度,仅半年卒于任上。后继任者基本按其经画的方案修补城墙,确保了澧州城半个世纪的安宁。为纪念这位州牧,1874年撰修的《直隶澧州志》为其作传,并载其诗作《勘水灾有感》。

 

澧州镇守使、陆军中将贺龙   (1896─1969),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曾任县讨袁护国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1924年12月,时任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的贺龙率部攻占澧州城,1925年4月时任湖南省长赵恒惕委任贺龙为澧州镇守使。1925年夏秋之交,澧州所属各县“三月不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人民流离失所,贺龙积极组织赈济实民。在澧期间,兴学重教,为学校追回亏欠的经费并捐资助学,安排妻子黄慧芸担任九澧联中校长,自己担任名誉校长。1926年9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的贺龙率军参加北伐,再次进驻澧州。贺龙大力支持时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共产党员周逸群创办澧州政治讲习所,培训革命力量。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8月1日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与周恩来、朱德、叶挺、刘伯承等共同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2月,贺龙、周逸群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经津市、澧县、石门、慈利向湘西进发。途中在澧县城西彭山思王祠召开了有公安、澧县、石门、临澧、安乡等县地下党负责人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部署革命行动。1928年8月,贺龙在湘鄂西组建红四军。9月4日,贺龙率红四军从石门渫阳出发,一昼夜行军180华里,袭占澧县王家厂,打跑反动武装,处决土豪劣绅,分财物给贫苦群众,随即又袭击大堰垱保商团。1930年5月,贺龙率红四军进入澧县,在盐井击溃敌一个营,后驻闸口、火连坡、太青一带休整。1930年11月-12月,贺龙率红二、六军先后两次攻占津市,两度围攻澧州城。1935年8月,红军第三次攻占津市,随后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攻克澧州城,红二、六军团首长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李达等于澧州城内合影,县女中师生组织队伍迎接红军,庆祝胜利,贺龙再次到女中看望师生。

 

寓澧名人 (1949年前)

 

唐诗人韦应物 (737-792),京兆万年人,先后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曾因病来澧州调养闲居。其诗作中有澧上寄亲友之作、咏澧景物之作、离澧后追怀与寄澧上友人的诗作达二十多首。《直隶澧州志》有记。

 

北宋名相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据《澧州志》载:“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改适长山朱杌。杌官安乡,偕之任,读书鹳巷,今有文正书台,又尝游澧,祥符八年,以朱说名登上第,旋复姓范,迎母归养。”近有沅、澧文化研究者考证:范少时贫不移志,勤奋节俭,品德高尚。虽每日划粥而食,但传他曾在庙堂地板下发现一罐金银,却从不拿用,也不向人提起。到南宋时,澧州州、县官员为纪念范并弘扬范的学习精神和品质,分别在州、县建造了范公祠庙、书院,并将其活动过的地方如读书台、洗墨池等辟为供人凭吊的遗迹。今澧县一中校园内,犹存“范文正溪东书院”和洗墨池亭榭遗址,近已修葺一新,成为激励澧州学子学海苦航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北宋史学家赵彦若 (约1033-1095),字元考,北宋历史学家。青州(今山东)人,宋皇室宗亲。曾任知县、知州、国史院编修、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国史院修撰兼知院事。与范祖禹、黄庭坚同修《神宗实录》。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遂家于澧至卒,享年62岁。今澧州有赵氏子孙传人。

 

北宋名相李纲 (1083-1140),字伯纪,北宋政治家。靖康初年(1126)为兵部侍郎,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为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军。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受主和派排挤而罢相。1128年罢相后,先谪居武昌,次年“移居澧浦”,在澧州城郊的澧水河畔结庐而居。

 

清翰林院编修查慎行 (1650-1727),字悔余,浙江海宁人。康熙十八年(1679),作为副都御史杨雍建的幕僚,随平吴三桂的清军经澧州入贵州,1682年返,其间曾在常、澧寓居了一段时间,写了不少题咏常、澧景物的诗词。

 

清两江总督陶澍 (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御史、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道光十年(1830)晋升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1805-1808年,陶守父孝期间,应澧州学正邀请,执澧阳书院主讲席达三年之久。此间,他不仅以渊博的知识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教学育人,而且结合澧州的实际,进行多项研究著述活动,还写了数十首诗,其中直接歌咏澧州的风景名胜、人物史迹、文化风俗达二十余首,为澧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澧县一中修茸澧阳书院遗址的洗墨池,为其立铜像于池畔,以作纪念。

 

游澧名人

 

战国爱国诗人屈原 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第二次放逐后,在澧沅之滨的洞庭湖畔漂泊流浪达十年之久。他的诗中的不少关于“澧浦”、“涔阳”的描写。“澧浦”即指“澧水河畔”,“涔阳”是指自屈原以来历代文人反复吟唱的“涔阳古道”,是途经涔水北岸连通古代中国南北的一条交通要道,涔水是澧水支流之一。屈原吟唱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望涔阳兮极浦”、“遗余佩兮澧浦”,为沅澧大地添加了永久的文化馨香。澧兰成为古澧州、今澧县人美好情操的象征。每年端午节,澧水河上锣鼓喧天,龙舟竞渡,表达了澧州人民对屈原不尽的怀念。

 

南朝文学家江淹 (445-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少年孤贫好学,受知于刘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出镇荆州时,江淹从之,期间曾游历沅、澧之境,其《哀千里赋》中有“思云车兮沅北,望霓裳兮澧东”的诗句。梁武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时称江郎,晚年才思稍衰,人称“江郎才尽”。

 

唐朝名相张说 (667-730)字道济,唐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文词,能诗。贬任岳州期间,几次巡游澧州,与几位友人在澧州所辖澧阳、石门等地聚饮酬唱,纵论时文。

 

唐朝名相张九龄 (678-740),字子寿,唐开元年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奸相李林甫排挤,贬任荆州长史,谪居荆州时,曾游历澧阳,并写诗纪游。

 

唐著名诗人岑参 (715-769),江陵人,曾游历澧境。其诗《晚发五溪》写他在澧水上游“舟行”的情景;另一首诗《澧头送蒋侯》自称“我家澧水西”。

 

唐朗州司马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贬任朗州(今常德市)司马十年,其间常游澧州,与当时的澧州官员诗词唱和。

 

唐文学家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唐顺宗年间,贬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其好友李建任澧州刺史,元和十年(815)夏,白特地人江州乘船冒风雨过洞庭湖来澧州探望李建,在澧州碰到另一好友元稹,共同畅游澧州胜景,写下了湖乡风俗画式的诗作《采莲曲》等。

 

唐大诗人李商隐 (813-858),字义山,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著名诗人。李约在840年左右游历湖南时,来到澧州,与刚从长安游返的李群玉相交,同时拜谒了当时名声大振的澧州名寺药山寺,并赋诗纪念。

 

唐文学家段成式 (810-863),字柯古,祖籍临淄(今山东淄博),家于荆州。李群玉游荆州、九江时,二人交厚,互有唱和。李群玉死后,段与方干等一批知名的诗人士子均曾亲赴澧州凭吊,并写了两首悼亡的《哭李群玉》,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宋名相寇准 (961-1023年),字平仲。1020年,贬任道州司马上任时,途经安乡南平驿,直赴澧州城,再经澧州青化驿至武陵。在澧州城换马留宿时,写了一首《南平驿》诗纪行,过澧水河时,又写《楚江有吊》纪念屈原。

 

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二年(1175),范由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改任四川制置使时,从桂林去成都,1176年3月乘船下沅江经赤沙湖,溯澧水,宿澧阳,再过安乡,去江陵,沿途写下了歌咏澧水流域一系列风物的诗章,记下了900年前澧州大地的风貌。

 

明“公安三袁” 文学史上指称明朝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明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授编修,官右庶子。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宗道出生在公安县虎渡河东西河之间的淤泥湖畔,与澧浦近邻,且有亲戚居此间,自幼多次游澧,晚年更生“移家澧水”的心愿。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文学家。宏道是“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以他的才情最高。有多篇诗文极写澧州山水人文之美,成为今日澧州不可多得的一份文化遗产。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明文学家。中道常往来于澧之极浦(有数亲戚居澧州境),多次游澧浦名胜,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十多首诗歌和《澧游记》等散文。《澧游记》详细状写了澧州的历史风貌。后中道将爱女嫁给澧州梦溪“仍园”鲁印山孙为妻,故澧州今有袁氏女传后嗣。

 

 

 

    澧县籍当代党政领导

 

  曹庆泽   男,1932年生,湖南澧县人。大专学历。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共四川梁平县区委书记,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副处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共四川省纪委副书记、书记,中国监察学会名誉会长。1986年任中共四川省纪委书记。1989年被增选为中共中央纪委常委。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常委。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监察部部长。1997年9月19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常委。1997年9月当选为中纪委委员。是中共十三至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

 

陈彰嘉    男,湖南省澧县人,1937年10月生。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至1961年12月,在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1961年12月到澧县县委办工作,1966年4月以后任澧县刘峁区副区长、澧县革委办副主任、澧县界岭公社党委书记、区委副书记、澧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澧县县委书记。1983年6月任常德地委书记。1988年5月任常德市委书记。1990年9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90年12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经委党组副书记、书记。1993年3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经委主任、党组书记。1994年4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5年1月任湖南省政协秘书长。1996年2月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秘书长。

 

彭宏松   男,1946年2月出生,湖南澧县人。1978年3月入党,1970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培训部研究生毕业。 历任江西省万载县副县长,新余市委副书记,景德镇市委副书记,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1995年4月任江西省委政法委书记,1995年8月任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98年9月任江西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2001年10月起任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委副书记。2007年1月29日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曾庆炎   男,汉族,湖南澧县人,1949年10月出生,197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5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国社科院法律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大学学历。该同志曾任澧县县委办公室秘书,澧县白衣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澧县县委副书记、常德师专干部专修班学员、桃源县委副书记;桃源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桃源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常德市供销社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新化县委书记,娄底地委委员、娄底行署常务副专员;娄底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湖南省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主任,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2000年12月任永州市委书记。2008年4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是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湖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省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中共永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永州市二届人大代表。

 

陈克鑫   1952年8月生。湖南省澧县人。大专学历。原任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正厅级研究员。2006年8月任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唐会忠   男,汉族,1955年11月出生,湖南澧县人,1980年1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高级会计师。2005年11月任 湖南省审计厅厅长、党组书记。在中共湖南省第八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刘莲玉  女,湖南澧县人,1960年2月出生,1980年12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入党,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先后任澧县澧澹乡党委副书记,澧县方石坪乡党委书记,桃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桃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常德地区农机管理站副站长、党委委员,共青团常德市委书记、党组书记,常德市武陵区委书记,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副书记,任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2007年4月任中共怀化市委书记;2008年1月至2008年3月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怀化市委书记;2008年3月至2008年4月 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8年4月任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省总工会主席。

 

贺家铁   男,1961年出生,湖南澧县人,大学学历。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2006年获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历任共青团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委副书记,共青团湖南省张家界市委书记,湖南省慈利县委副书记、县长,湖南省桑植县委书记。1995年9月,任湖南省纪委常委;1996年1月,任湖南省纪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2000年12月,任湖南省纪委副书记;2007年3月,任湖南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2007年4月任湖南省政府党组成员。

 

      熊选国  男, 1964 年 12 月出生,汉族,湖南澧县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入武汉大学法学院, 1991 年武汉大学刑法专业博士毕业。 1991 年分配至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后,主要从事刑事司法解释起草和刑事审判工作,历任最高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研究室副主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 2005 年 8 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并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湘潭大学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龚建明 1956年12月生,湖南澧县人。大学学历,2001年7月加入农工民主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澧县道河茶场下放知青;大连铁道学院学生;铁道部武昌车辆厂工作;澧县农机公司、县国土局干部、副局长,县经委副主任,1994年12月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6年10月任常德市政府市长助理,1998年1月任常德市政府副市长,2001年7月任常德市政府副市长、农工民主党常德市委主委(兼)。2008年1月当选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

 

    裴先白 湖南澧县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建国后,历任华东财委副秘书长,上海市服务局、第二商业局局长,上海市财贸办公室主任、副市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炳忠 男,汉族,湖南澧县兰江市人,1932年生。195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十年代(1950-1960)在石景山钢铁厂(今首钢)工作。六十年代(1960-1969)任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记者。七十年代(1970-1979)在北京市革委会宣传组、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担任办事小组负责人、宣传处处长。一九八O年调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办公厅综合处负责人、财经工作室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一九八三年任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一九九三年经代表联合提名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过市法学会副会长、宪法学会副会长、地方立法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技术监督法研究会(现名应用协会)名誉会长。1998年后被聘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组组长、顾问,1997年后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2004 年后担任新闻阅评组成员。2000年9月退休。

 

     所写文章被收入《毛、刘、朱、周在人民群众中》、《新闻作品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论文集》、《在改革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在省级人大工作岗位上》等书中。

 

 

 

澧县籍当代知名学者

 

沈绪榜  男,湖南澧县人,1953年高中毕业,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家航天弹载计算机设计与研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作言  男,湖南澧县人,1956年初中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鱼类分子遗传及生物工程学家。在鱼类基因工程、鲤类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 

 

    冉丕鑫   男,湖南澧县人,1963 年出生,湖南澧县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所长兼实验部主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助理兼科研处长、研究生处处长; 2000 年 4 月任广州医学院副院长; 2005 年 7 月任广州医学院院长。

 

    张尧学,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澧县,1982年获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士学位,1989年3月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回国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被聘为教授。1995年曾任MIT访问科学家,1998-1999年曾任日本会津大学访问教授,2001-2006年曾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同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网络与操作系统,特别是网络路由器、服务质量Quos控制以及协议开发方法等。是国内首台路由器发明者和国内首台路由交换机发明者(已获得国家专利),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始 Internet Quos控制研究和应用的研究者。现是解放军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专业组专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Journal of Autonomic and Trusted Computing》、《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计算机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普适计算等。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科研、国际合作及重大产业化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5项;获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已获授权13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3项;获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2007年获IEEE AINA 2007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近著《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协议工程》,也是高校网络课主要教材。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透明计算和主动服务。透明计算主要是研究如何解决用户通过网络上的同一终端平台使用不同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以及在不同终端平台上使用同一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主动服务是按照用户需求,通过计算机对现有服务进行演化,从而提供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服务的一种计算方法。

 

  雷志栋 男1938年生,湖南澧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先后担任水利系水资源工程教研组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现在仍担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雷志栋教授多年来在土壤水和农田灌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专著等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他30年来长期与新疆叶尔羌、宁夏青铜峡和山东位山等特大型灌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咨询研究,1999~2001年在叶尔羌、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作为技术咨询负责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干旱半干旱区灌区的特点,他提出的水资源平衡、盐分平衡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在华北地区,90年代以后在西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雷志栋教授自1991年以来,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渭干河、喀什噶尔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对当地的水利规划与管理有重要价值,是我国大型灌区水盐监测的范例。在叶尔羌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他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