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战无双1.3:向慈济学习感恩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7:19

向慈济学习感恩文化

韩福东

刚刚过去的一年,有玉树地震的悲情,也有嫦娥2号的梦想;有王家岭矿井中115位矿工抒写的生命奇迹,也有被汽油桶与掘土机见证的发展歧途。如果将视野从中国跃升至世界,我们看到,全球变暖仍在加剧,天灾人祸频仍,甚至就在我们的周边,也有朝韩的干戈相向在撕裂这个难有共识的人间。

岁末年初,也许我们该静下来,想想每个人身体力行为自己与这个社会可尽的职责。年前,我在台湾参访慈济佛教功德会,也碰巧参加了他们的年底感恩围炉联欢,感触甚多,想与大家分享。

提起慈济这家全球最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华人慈善机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救灾。如果是在台湾,每个灾难的现场,最先到达组织营救的几乎都不是政府,而是慈济的志工。在大陆,慈济于1991年就打破两岸因千岛湖事件导致的政治僵局,前来赈济华东水灾。

在救灾之外,慈济更为日常性的行动,其实更能体现这个组织的特质。慈济有大量的志工人员,其中相当部分是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人士。来慈济当志工,没有任何报酬,常常还要贴钱行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认为,它和信仰有关,和慈济的宗教情怀有关。这种志工团队之庞大,以及它的投入与效率,是在大陆任何一个NGO中都无法看见的。在慈济,我会因他们的真诚而感动,在大陆NGO中,我很难收获这种感觉。

慈济的创始人证严法师,是佛教徒,慈济也依循佛教的义理行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其他宗教的排斥。这次在慈济,我就听一个前来参与的巴拉圭武官赞叹,慈济曾为其他宗教受灾民众兴建教堂。佛教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概就蕴涵了这个道理吧。

除了宗教情怀,慈济所提供的向心力及带动力,应该是它吸聚人才的另一原因。坦白讲,我在慈济待上半天,就觉内心宁静,思考如何与人为善;而在台湾耳闻目睹打驾斗嘴的政治文化久了,我曾真的有一段乐于与人争吵,满脑子似乎只有我一人的所谓权利。我已过而立之年,自命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还常写文章试图影响别人,但其实自身受环境影响还是很大。所谓榜样的力量,慈济能给人见贤思齐的力量。我也曾在台湾媒体上刊发评论,认为政治人物如此撕裂社会,整个台湾还能保持稳态,在很大程度上和深耕基层有着庞大影响力的慈济等NGO有关。

在慈济感恩围炉的现场,我看到那些不计报酬前来为贫困户义诊、理发、写春联和做素餐的大厨,各界精英都被慈济感召的场景。也看到他们利用“全球暖话”的热门概念,推广节能减碳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慈济还发放一个个小竹筒,希望被帮助的人也能节省下买菜后的一毛钱,将慈善的理念传递下去。

慈济真正在实践着行善为乐的理念。所以被他们救济的贫苦户都被称为“感恩户”,当慈济志工帮助了别人之后,还要“感恩”别人给了他行善的机会。今年新年,证严法师开示的警句是:“广行环保福满乾坤,净化人心风调雨顺”。慈济早在20多年前,就厉行环保,在台湾最早开始垃圾分类,这种远见卓识,在全球变暖的当下尤为凸显。除此之外,慈济更强调内心的环保。可惜的是,净化人心的工作,却常常被舆论和公共知识分子所忽略。

所谓辞旧迎新,告别的不止是旧时光,迎接的也该是一个充满憧憬与希望的新愿景。在这个日渐撕裂的社会里,让我们分享慈济的感恩文化,将内心与外在世界一同环保,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喜悦。(发于上海商报20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