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动物简笔画:关于2011的41个想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15:54
关于2011的41个想象  来源:经理世界网      时间:2011-02-12         我们的经济社会将会在2011年呈现出怎样的模样?这是每个人都急迫的疑问,对工商业人士来说,它更意味着对后危机时代变革趋势和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与大胆展望。
2010年是复苏与回落并存的一年,虽然没有大的危机,但烦恼或许更多。我们的经济社会将会在2011年呈现出怎样的模样?这是每个人都急迫的疑问,对工商业人士来说,它更意味着对后危机时代变革趋势和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与大胆展望。继2009 年和2010年之后,《商务周刊》再次约请国内外专业人士撰写41篇分析预测文章,共同组成对2011年的41个想象。

◎ 通货膨胀:人们终于不再争论这一点: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与2007—2008年的物价结构性上涨有显著不同,本轮通货膨胀从基础农产品到终端食品,从大宗商品到工业出厂品,从资源类产品到服务性商品等的价格都在迅速提高,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尤其大,2011年CPI会回落吗?我们如何以新思路和新方法治理这次与前不同的通货膨胀?

◎ 中国买家: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买家来了,但我们还有太多规则不懂,甚至连门墙都未窥见。买什么,怎么买,什么时候买,买来后怎么办,这都是中国企业在挥舞支票本之前需要认真调研分析以及学习的重要问题。2011年,中国海外并购“人傻钱多”的闹剧还会重演吗?

◎ 汇率战&贸易战: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仍未散去,不论是美国、欧盟、日本还是中国、巴西、俄罗斯,扩大财政支出和下调利率的效果已经不再明显,在不确定的氛围下,各国竞相压低本币汇率以提升本国竞争力,通过增加出口来挽救经济。一场全球范围的干预外汇市场的汇率战争已经打响,人们担心伴随而来的还有贸易战,尽管一般认为中美不可能轻易爆发贸易战,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已是事实,2011年,尚未摆脱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中国将面临怎样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 能源安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正在走向枯竭,而太阳能、风能、生物智能等新能源在经济性和稳定性上的短板仍难以弥补,中国的能源安全困局如何解开?

◎ 辛亥百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这个代表着五千年古国走向民主共和的日子?当年无数仁人志士对未来中国之愿景,100 年后的今天,我们实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仍有哪些遥不可及?这个世界,不该是“前人负责革命、后人负责纪念革命”那么简单。

◎ 新圈地运动:以国土资源部为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而推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为通行证,很多地方政府撤村并镇,将农民“赶上楼”,将其宅基地复耕为耕地,由此置换出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这样的政策滥用在中国农村掀起规模空前的拆房运动。2011年,中国的新农村会变成被掠夺了宅基地的农村吗?又有多少农民坐着公共汽车去种地?

◎ 后计划生育时代:1980年,党中央在倡导独生子女政策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出:30年以后,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2011年,“30年以后”的第一年,中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会不会有所调整?已经低于人口自然更替率的中国会加速迈向老龄社会吗?

◎ 气候政治:全球200多年的工业化,仅仅使不到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但自然资源已面临枯竭的威胁,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剩下的40亿人不可能再沿袭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因为这些共同挑战,气候成了与经济、军事同等的国际政治课题。2010年各国政治家在哥本哈根让人失望,坎昆则似乎又给出了一线曙光,那么2011年呢?

◎ 房价迷局:目前国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房价了,不过信息的混乱也让我们难以评估2010年史上最严厉地产调控的效果,接下来的2011年,房价坚冰会融化,还是重回越调越涨的怪圈?

◎ 房产税:已有财政部官员公开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推进房产税改革,分析人士也认为中国政府会推出更多措施抑制房价上涨,将成为工具之一的房产税会先在京沪等一线城市试点,并于未来三年内推广至全国。但社会各界对此还存在很大争议:是否、何时、何种方式开征?更重要的是,房产税来了,中国房市能长治久安吗? 还是压力再次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 碳基金:《京都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至2012年减少至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至少2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必须来自于减排权交易,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机会让不少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各种碳基金来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最近国家发改委表示可以考虑设立中国的碳基金,用于碳排放权的收购交易,我国一直进展缓慢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否将因此迎来大发展?

◎ 中国概念股:2010年,中国公司像潮水一般涌向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股价涨得令人瞠目结舌。2011年,中国概念会在国际资本市场脱魅吗?

◎ 生活创新:iPad、微博、网购,2010年,我们迎来了很多足以进入日常生活的新鲜事物,以信息通讯为代表的技术与创新,在接下来的一年将如何继续改变人们的生活?

◎ 数字出版:一批批的报纸关门,响当当的知名杂志在挂盘出售,纸媒的末日到了吗?我们听音乐的途径已经彻底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会被数字出版改变吗?这其实是已经被问了10年的问题,但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在眉睫。

◎ 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是目前在国外企业界和软件开发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它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整个企业,不仅为其提供信息获取能力,而且通过对信息的开发,将其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号称能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性能的有效手段,2011年,业界将保持他们对BI的火热态度,它在中国会受到类似于ERP那样令人后悔的狂热追捧吗?

◎ 新能源汽车:中国提出了相当有震撼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诸多汽车厂商也发布了各自的车型研发和市场化规划,但价格、配套能力的缺失仍然是难以攻克的难题,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多路线之争也摊薄了相关努力。2011年,新能源汽车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产业化路线图吗?

◎ 公务机的春天:低空开放政策的松动似乎代表着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富人们更急不可待的想买架飞机彰显身份与地位,公务机的春天来了吗?

◎ 网络公关:2010年,“水军”因为蒙牛诽谤伊利传言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网络公关公司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等服务,也能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这个在“灰海”中靠发帖、删帖捕食的行业,2011年会再引爆怎样的水雷?监管之手会借此伸到何处?

◎ 跨国公司的中国试验田:中国对于诸多跨国公司的意义,已经从生产基地扩展到黄金市场,再到创新源泉。这片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战场,也因此成为跨国公司进行产品、技术乃至管理创新的试验田。中国实践会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跨国公司推动其自身的基因变革,中国又因此能够获得什么?

◎ 微创新:2010年第一期《商务周刊》的“关于2010的38个猜想”中有马云的一篇文章“小就是美”,在大公司建立规则的商业生态系统里,小公司如何生存发展,他们在狭缝中的机会何在?有创业家提出了微创新的概念,即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听上去确实很有道理,但骨子里都是 “做大做强”超高速思维的中国创业家们是否能转变观念,塌下心来从小处做起?

◎ 富二代接班:私营企业的继承人不是个新问题,只是因为2010年国美控制权之争让创业家们对职业经理人的警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年底时,一批过去低调的富二代接班人纷纷走向台前,人们开始猜测,这些富二代能将父辈打下的江山带到怎样的地步?他们会表现出哪些不同的领导气质?

◎ 社会企业:商业世界的领袖们更多地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多少还是有些醉翁之意。换个角度,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更多地是从社会问题本身出发,将企业的管理技能运用于社会目标的实现,就像孟加拉人尤努斯那样,是否能更好的推动被商业和权力这双重封建化所束缚的中国社会走向健康和谐?

◎ 社会住宅:值得庆幸的是,在整个行业忙于像机器人一样批量生产毫无特色的塔楼群和欧陆风别墅之时,终于有少数建筑师抬起头,开始考虑借由他们的作品影响社会现实,通过建筑语言为低收入的社群提供有质量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权利。在拥抱“权力意志”和“财富意志”之后,更以人为本的社会住宅会让我们冷漠的城市更美好一些吗?

◎ 城市综合体:万达、中粮、世茂等商业地产商的成功在中国掀起了兴建大型城市综合体的热潮,这种将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展、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多项功能区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城中之城”,与诸多城市政府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叙事逻辑颇为契合。但是,城市综合体的收益风险同样巨大,千人一面的定位问题也不容忽视,开发商们应该如何理智地看待这种冲动?

◎ 网络流行语:2011年最给力的网络流行语是什么?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流行,代表着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

◎ 重回电影院:年末扎堆的三部贺岁大片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暴场面,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将100亿票房的新高度踏于足下。这显然不能用一个“口红效应”来解释,有了电视和网络,人们为什么又重新走进电影院?华谊兄弟和保利博纳先后上市,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步伐会加快吗?还有中国电影人的创造力,会被资本和商业带往何方?

◎ 交通拥堵:北京城已经拥堵得让人崩溃,更多的中国大城市也都患上了肠梗阻的城市病,但是我们除了不断修路似乎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而路越修就又越堵车,这样的恶性循环在2011年会让我们看到解套的曙光吗?

◎ 转基因:每年转基因都会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2010年也不例外,转基因大米产业化进展迎来一片质疑声,但科学家、官员和农业公司们没有气馁,毕竟转基因育种是生物农业目前最大的蛋糕。2011年,中国会在转基因产业化领域有哪些新的政策和市场进展?

◎ 自主招生:“北约”、“华约”、“理工系”、“学院路系”的四足鼎立,让高考自主招生成为2010年冬的社会热点话题,但大众似乎患上了改革恐惧症,既担心自主招生不够公开透明,阻碍社会各阶层间的有机流动,贫穷的有才之士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又批评对高分生源的抢夺加剧教育的功利化。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类似于美国SAT联考的“小高考”,防止覆盖于功利化倾向,受到多年批评但似乎又是次优选择的统一高招如何焕发生命力?

◎ 宅经济:宅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生活状态,团购、电商等瞄准宅男宅女们的商业模式自然日渐红火,2011年,它会掀起比2010年光棍节“物流大塞车”更大的波澜吗?

◎ 慢活族:张朝阳最近说,“效率的追求是焦虑的根源,是智慧与解脱的大敌”,从英国刮起的“慢活”风,劝导人们在快餐文化的世界里,放慢生活节奏,慢工作,慢运动,慢阅读,让精神和身心都得到放松。但这只是一种小资们的时尚姿态,还是真的会左右我们生活观念的趋势?2011年的中国城市人,会有定期关掉手机,到图书馆慢慢看书的那一天吗?

◎ 职场癌症:今年富士康连环跳暴露出制造业工人的职业压力,而由于竞争的激烈、大城市的生存压力等因素办公室白领的职场困扰也越来越多。人们能找到应对快速变化所带来的焦虑感和挫折感吗?

◎ 中医复兴:养生书籍的流行自然带来中医的流行,这是一次复兴,还是只是一种短暂的时尚?在开始步入后现代化社会的中国,与现代化、标准化等西方体系格格不入的中医,能否找到自己独特而又与时俱进的知识与应用体系?

◎ 普惠健康:中国正在构建满足十几亿人口需要的全民普惠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并试图将当代生命科学前沿与我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在健康科学方面走到世界前列。这个美好图景会在2011年窥见端倪吗?

◎ 微媒体:3G的普及不仅给习惯于快节奏的中国人以新的自我表达习惯,微博更在2010年深度影响了中国诸多社会事件的进程。公众、政府和企业如何面对一个 “人人都是记者”的社会化新媒体?在中国,人们已经不再关注微博是否有商业模式,但2011年,这个社会价值空前强大的信息和观点“超市”所遭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似乎更大。

◎ 苹果教:苹果明年还将推出什么令业界疯狂追随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乔布斯的魔术是否会有失灵的时候,还是他打造的苹果教商业生态系统能够继续高歌猛进下去?

◎ 应用程序商店:自从苹果为iPhone以及后来的iPad建立App Store并大获成功,谷歌的Android Market、诺基亚的Ovi Store、微软的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等应用程序商店也纷纷开张,从大趋势讲,应用程序商店将会更加迅猛的发展,这又会给中国的ICT产业带来怎样的机会?

◎ 移动支付: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0%,那么用手机这样的手持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付账,就是一个必然的商业蓝海。尽管需要克服诸如消费习惯、安全性、硬件环境、软件平台等麻烦,但如果想一想这条价值链上诸如移动运营商、银行、学校、超市、水电气等等巨大的财富拥有量和交易量,2011年有关它的商业计划书还是颇为值得期待。

◎ 3D电视:今年索尼、三星等各大厂商都相继加入了3D电视大战,3D能否普及,并且重新让客厅获得家庭的中心地位?

◎ 家电物联网:中国移动展示了“宜居通”,中国电信则与海尔签署协议开展智能家居,中国联通也联手美的发力“物联网空调”。人们在讨论云计算和物联网是否是一场炒作时,三大运营商却用它们打起了家庭信息化的主意。但通用的基础网络标准谁来制定,家庭用户是否愿意提供其家电运行使用数据,运营商能否实现对每个家庭、每个电器的差异化计价和能耗估值,这些未知数在2011年会有答案吗?

◎ 手机网游:搜狐、网易、盛大依靠网游赚得盆满,当商业的注意力转向移动互联,一个小小的“愤怒的小鸟”手机游戏就让微软、诺基亚、苹果抢得大动干戈,2011年,手机网游能成为智能手机的一根金稻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