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三国瑜亮吧:下一个十年(2011-2020)_baiyum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7:56
第一部分:中国的粮食问题
       
       说到中国的粮食问题,很多人可能会问,中国会发生粮食危机吗?
       这个真不好直接回答,得容我慢慢叙述。
       
       大家知道,食衣住行,食为第一。  但是,食不仅包括粮食,是指所有吃的东西,还包括油料和其他小品种。
       所以,我还是换个名词吧——农作物。更合适。
       就整个农业生产方面,现在是处于结构性失衡的状态。
       
       历史回顾:
       1980年开始改革开放,
       1984年农业改革见成效,
       1988年工业改革见成效。
       
       1993-1996年社会进入全面温饱状态。
       1996-1998年,由于国家的保底收购,农民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当时我国稻谷和小麦价格比国际高太多(大概是国际市场的3-4倍),稻谷和小麦的库存达到历史最高。(库存达到现在库存的2。5倍左右)。 
       
       由于国家的连续三年托底收购,国家粮库都满了。(大家记得1998年国家大力建粮库。)
       大概从1998年前后,国家不再托市收购。  稻谷和小麦价格大幅度滑落,到2002-2003年左右,国内稻谷和小麦价格下跌了不到一半。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产量也逐年降低。
       
       期间国家通过援助非洲、降低价格对外亏本销售。 国内库存大量降低。 
       2003年,因为国内库存降低了太多,造成了价格反转,并在后面开始了价格的连续上升。
       
       1998到2001年期间,中国经济处于低迷期,国内农业供求基本平衡。
       但是从2002-2003年以后,部分品种需求急剧变化,国内的农业平衡被打破。  国家开始有保有放了。
       
       需求方面:
       就主粮大米和小麦来说,实现温饱,产量不需要增加太多,顶多百分之几十就够了。
       但是,要达到小康。 对于食用油料的消耗却要增加好几倍。
       如果不信,问问父母就可以,1980年,家里平均,每人吃多少主粮和多少食用油,现在用多少。
       我问妈妈,那时候家里一年也就吃4-6斤油。我觉得现在我家每年得40斤。
       
       国家没有办法全部满足,只有抓大放小了——只抓小麦和稻谷的保障。
       所以,这两个品种的保护价很铁。 是很早就公布的。  国家的库存也很大。
       对玉米生产也相对重视一些。
       
       但是基本放弃了大豆。
       原因是保护耕地力度不够等原因,东北黑土层变薄,大豆生长需要养分太大,产量低。
       所以,国家干脆进口大量进口大豆,目前中国每年进口大豆5400万吨左右。估计进口比例70%以上了。
       (似乎有同学测算过,生产这些大豆需要中国2亿亩土地,肯定无法完成)
       中国国产大豆继续缩减,去年大概缩减了25%,估计未来还会缩减。 农民改种玉米和稻谷。
       
       进口的大豆出产两种东西:豆油和豆粕。
       豆油作为食用油。  而豆粕作为饲料。
       
       2005年以后,国内食品继续升级。 对肉食需求增加鸡肉、牛肉、猪肉对玉米和豆粕的需求剧增。
       因为大豆进口大幅度增加,豆粕供给大。 所以最初玉米价格并没大涨。
       
       后来,因为乙醇汽油的大量生产,2008年玉米价格向上大力攻击一次。
       2009年国内东北玉米减产15%左右。  导致现在国内玉米价格一直走高。
       
       小结一下:
       目前小麦、稻谷供给足够。  玉米处于弱平衡(估计需进口2-5%)。大豆需要大量进口。
       
       其他,菜籽油,也可能呈现不足和继续衰减。因为费工和经济效益差,安徽一些农民大量改种为小麦。
       
       杂粮,能够实现平衡。
       
       糖,需要进口5%左右。 后面进口比例可能也会增加。
       
       
       总结一下:在国内为提高生活品质而产生的巨大需求面前,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国家只好保重要品种,放弃一些歉收也不会出大乱子的品种。 
       
       由于以上原因,国家对稻谷、小麦的控制能力还是不错的(有巨量储备),对玉米有一定控制力,但是对其他品种控制力小。
       
       对于未来的农业,国家采取3管齐下:
       1、对购买农机进行巨大补贴(似乎30%?)。减轻劳力消耗。
       2、每亩地给予种植直接贴补。
       3、逐步提高保护价。
       
       后面,可能会加大直补力度。 同时通过修水利等,降低浇地成本,间接补贴农业。 并配以小幅度提高保护价(每年5-9%)
       ===============
       转一个文章,佐证。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共进口175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1%,其中主要是大豆。而位居第二的加拿大,去年共进口了169亿美元美国农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扩大粮食进口有助于缓解中国主要农产品与耕地的矛盾,降低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总体上对中国利大于弊。
                他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有限的资源首先要保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种植,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供给可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
                统计显示,中国对外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种类包括:大豆、棉花、植物油和食用糖等品种。
                2008年发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2008-2020)》要求,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亿亩以上。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认为,如果没有包括农产品出口在内的对华出口的迅速增长,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出口5年倍增计划恐怕难以兑现。
                此外,专家指出,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从去年开始不断走高,今年农产品价格仍有较高的上涨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增加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增加粮食储备,也是十分正常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经济作物纳入统计范畴,中国近10年来的农产品进口正加速增长。以大豆为例,1983年到1995年间,中国年进口大豆数量不超过30万吨。而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已达4200万吨。2010年这一数字预计超过5000万吨,进口大豆占中国大豆新增供应量的78%。
                200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18%,在世界前15个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增速最快。这一势头目前仍在发展深化。
                李国祥说,中国的粮食安全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转变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由"调解余缺"为目的的被动粮食进口转变到以"结构平衡"为目的的对市场紧缺品种主动进口。
                但他也指出,新的粮食安全观是以世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世界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基础。      
                关于粮食,我补充一下。
      最近数月,美国小麦和玉米价格接近翻倍。----仅次于2008年初各国粮食出口禁运的最高点。
       有人说,再次大幅度提高国内农产品价格,似乎并不太对。
       
       注解:
       2010年6月的时候,美国小麦价格每吨仅仅1350元,中国在2250元。现在国际和国内产地价格都在2350-2450。
       玉米也差不多
       
       资料:
       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299.5美元/吨,合人民币1976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732元/吨,较上日跌6元/吨,比去年同期涨813元/吨。
       3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355.3美元/吨,合人民币2344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3152元/吨,较上日涨26元/吨,比去年同期涨972元/吨。、 第二部分 关于人口红利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大家都很难说清楚。
      2000年的人口普查据说含有巨大水分,原因是省级以下的计生委,为突出其工作的重要性,对当地人口数量进行了干预。比如,据说东北某地人口虚增造假20%多。(以我1989年刚刚参加工作时候在乡政府的感触说,确实,因为当时县里工作几乎全面围绕计划生育。)
       
       通过网络资料检索,可以得到,1989-1990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的最大峰值。这是我费了很大时间,多方比对的的结论。
       从另一个角度,中考考生,也能得以佐证。
       以下是2003-2010年,河北省初中毕业时参加中考的人数。(人口总数约7000万,国内排位中等)
       年份   河北中考考生数量      增减
       2003 919032
       2004 955794 +36762
       2005 947906 -7888
       2006 901308 -46598
       2007 771577 -129731
       2008 726888 -44689
       2009 678312 -48576
       2010 603000 -75312
只所以采集这个数据,是因为觉得这个数据基本准确.
       一是,目前初中辍学率比较低,孩子们读到初中毕业参加考试的比例高于97%,比例基本稳定。
       二是,初中没有招生任务,参加中考的手续也比较严格,数字一般不弄虚作假。
       注解:一般6-7岁开始读小学,小学6年,初中3年。一般初中15-16岁。2004-2005年的中考峰值对于的是1989-1990年出生的孩子。
       
       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2006-2010年,考生人数逐年锐减,-4.6万、-12.97万、-4.5万、-4.9万、-7.5万。
       按照1989-1990年人口出生峰值推理,这些人初中毕业15-16岁,一般父母认为还小,都让他们去读技校、高等职业中学、中专等。再拖延2-3年进入社会。考虑到中国大学持续数年扩招,一般大学生会拖延到21-22岁毕业。(6年小学、6年中学 、3-4年大学)。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年轻人就业的峰值在2008年已经到了,这更体现在低文化层次的体力劳动者(一线直接体力工人)。二是大学毕业生的供应被拖后3-4年。
       就整体而言,目前已经处于劳动力供应的峰值阶段,后期将锐减,幅度达35%。就短期而言,体力劳动者(或者做一线工人、或者简单打工者)最近几年供求矛盾将快速提升。
       
       另一数据:
       安徽省2004年中考报名人数为110万人
       安徽省2010年中考报名人数为718216人

       
       本篇总结:中国的人口红利目前已经进入衰减的初期,后面将持续几十年低出生人口,2-3年后劳动力不足问题会更加明显。伴随人口老龄化增加。双重受压,中国必须在某些方面发生改变。
       附别人的参考文章:
       =====================================
       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劳动人口将从2015年起下降
       2010年10月由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召开主题为“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化化老年危机为老年红利”的专题研讨会。
       会上指出,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现象
       65岁及以上人口占7.7%
       昨天,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表示,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0045万人,占当年人口的7.7%。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 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根据此标准,说明中国已经处在老龄化阶段。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发言中指出,我国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
       然而我国正在构建覆盖人人的基本养老金政策体系,但仍有很多人没有养老金,养老保障公共品尚缺位。亟待一个公平的、长期的、全民的、统一的、精算的、可持续的基本养老金方案。
       预测
       30年后出现“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从2039年左右开始逐年下降;从2050年左右开始再逐年上升,到2059年左右达到45.2%的最高值,然后又逐年下降,到2072年左右又逐年上升。
       该比值从2030年左右开始,将一直不低于1/4;从2053年左右开始,将基本不低于1/3。
       在2035年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15~64岁)对2.94亿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局面,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和未达纳税起征额的低收入人口,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
       资料
       年份 中国 出生人口数
       2008 16,080,000
       2007 15,940,000
       2006 15,840,000
       2005 16,170,000
       2004 15,930,000
       2003 15,990,000
       2002 16,470,000
       2001 17,020,000
       2000 13,793,799
       1999 11,495,247
       1998 14,010,711
       1997 14,454,335
       1996 15,224,282
       1995 16,933,559
       1994 16,470,140
       1993 17,914,756
       1992 18,752,106
       1991 20,082,026
       1990 26,210,044
       1989 25,137,678
       1988 24,576,191
       1987 25,282,644
       1986 23,190,076
       1985 20,429,326
       1984 20,313,426
       1983 20,065,048
       1982 23,100,427
       1981 19,122,938
       1980 18,393,809
       1979 18,924,822
       1978 18,831,591
       1977 17,931,155
       1976 20,491,797
       1975 21,136,635
       1974 22,874,423
       1973 23,630,435
       1972 24,800,391
       1971 25,160,381
       1970 28,012,344
       1969 25,018,386
       1968 27,718,516
       1967 21,736,582
       1966 24,828,470
       1965 24,799,129
       1964 24,144,848
       1963 27,866,189
       1962 20,923,112
       1961 11,414,017
       1960 14,684,726
       1959 13,059,787
       1958 17,135,981
       1957 18,998,424
       1956 17,364,027
       1955 18,612,172
       1954 18,513,434
       1953 16,745,695
       1952 17,236,621
       1951 14,413,123
       1950 14,711,260
       1949 13,913,927
       1948 12,083,027
       1947 11,737,540
       1946 10,858,446
       1945 10,045,173
       1944 9,708,711
       1943 8,821,540
       1942 8,869,780
       1941 8,925,171
       1940 9,141,141
       1939 7,574,442
       1938 8,611,865
       1937 8,128,275
       1936 8,248,125
       1935 7,808,592
       1934 7,220,066
       1933 7,456,399
       1932 6,503,311
       1931 5,792,092
       1930 6,499,332
       1929 5,045,743  第三部分 土壤毒祸
        因矿产资源滥挖滥采造成的农田重金属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云南个旧被称作“锡都”,占地1587平方公里,人口45.33万,锡的保有储量为90多万吨,占全国锡储量的三分之一,全球锡储量的六分之一。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与锡紧密相关。
       阿月的爷爷曾在锡矿工作30多年,阿月的爸爸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锡艺工匠,阿月的哥哥在做锡工艺品进出口生意,阿月抚摸着陪伴她18年的小锡镯,它已经紧紧卡在阿月瘦削的手腕上。
       锡,让这片土地变得热闹异常,随处可挖的锡矿让附近村民迅速富裕起来,出嫁的女儿身上,都会缀满沉甸甸的锡饰。当地人认为,锡是神灵赐予他们的珍宝。
       但与锡相生相伴的,是砷,其化合物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根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的公开论文资料显示,在我国,砷作为锡的伴生矿由于利用价值不高,70%以上都成了被废弃的尾矿。截至2008年,我国至少有116.7万吨的砷被遗留在环境中,这就相当于百万吨的砒霜被散落在旷野中,任雨水冲刷,注入河流,渗进土壤……
       于是,这片因锡而富裕的土地也在因砷而痛苦。
       阿月的爷爷死于砷中毒引发的肺癌。阿月的三个伯伯也是老矿工,因同样的病症已先后去世,阿月的爸爸后来离开了锡矿,可是已经染上了严重的砷中毒,连劈柴的力气都没有,好在后来学了点手艺活,以维持生计。
       从此,阿月的家乡被称为“癌症村”。这里的癌症病发率一度高达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100倍,平均寿命不足50岁。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面开展了整顿和治理工作,所有锡矿工人都要戴上防毒面具下井。但是,已经被污染的土地和地下水难以修复,沉重的历史并没有过去,受害的也不只是父辈。
       阿月的哥哥视力很差,太阳下山了就看不清东西;阿月的姐姐身上有淡淡的毒斑,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瘦弱无力,经常生病……
       阿月的家里原来有十二亩地,种烟叶和柿子树,每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烟叶早就没了,谁敢抽‘砒霜烟’啊?柿子树上结的柿子都黄澄澄的,拨开了核儿都是黑的。妈妈原来最爱吃柿子,我这辈子都不会吃柿子了。”
       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已经无法耕作,农民们没了生路,水和菜都要到几百里外的镇上买,入不敷出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
       记者问阿月,毕业了会回家乡工作吗?阿月沉默了很久,小声说:“我也不知道。”
       痛苦
       类似的案例不只是出现在云南个旧。
       2001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了家园,可是,更大的痛苦却在洪水之后。
       洪水冲垮了上游废弃的尾砂坝,导致下游万余亩农田有害元素最高超标246倍,农作物基本绝收,临近的刁江100多公里河段鱼虾绝迹,沿河地区全部污染。直到2004年,仍有60%的农田寸草不生,成为荒漠,刁江下游的河池市长老乡多年来报名应征入伍的青年,竟没有一个能通过体检关。
       曾有调研专家估算,“毒水”将经刁江进入珠江水系,整个珠三角都将因此遇难,污染会很快蔓延至百万亩土地,影响过亿人口,修复年限超过百年。
       除了云南、广西,还有湖南、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很多矿区周围都已经形成了日渐扩散的重金属污染土地。
       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同样,如果这些粮食流入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
       掩盖
       曾有一位从事土地污染研究多年的科学家告诉了记者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就在前几年,这位科学家受邀到某地检测土地重金属污染情况,实验结果出来后,科学家大为震惊,因为这块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污染情况已经严重到令人咂舌!科学家亲自将监测报告递交给当地的一位高级官员,这位官员在沉思良久后说道:“这个情况确实非常严重,我们也一直很重视,但是,我们目前无力治理,所以请不要告诉任何人我看过这份报告。”
       记者通过多方搜集,找到了权威机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的多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尚未在社会上公开披露。
       根据论文资料显示,广东连南、广西南丹、湖南常宁、湖南常德、湖南郴州等地都存在着大量砷渣废弃,导致矿区周围农作物含砷量超过国家标准几百倍的情况。
       湘江,全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公里。这条灌溉了半个湖南的“母亲河”如今却因为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使河水中的砷、镉、铅的总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90%以上。
       课题研究组还做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从衡阳到长沙段的湘江中下游沿岸,蔬菜中的砷、镉、镍、铅含量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比较,超标率分别为95.8%、68.8%、10.4%和95.8%。而这些“超标农作物”不仅被当地农户每天食用,还被运送到更多的乡镇和城市……
       论文中还提及,水田土壤中的砷、锌的含量还要高于菜地。据科研专家介绍,由于水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更强,水稻等水田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会更高。
       2008年,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调查实验结果全部出炉,但是仅作为科研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未能在社会上公开以得到足够的重视。
       据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消息,2010年,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要工程立项,并于6月投资4.6亿元建设基础设施,9月获得国家环保部专项治理资金的支持,“湘江再见清水指日可待”。
       但据科研学者介绍,按照调查论文中所提及的污染区域计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至少需要百亿投资和十年以上的恢复周期。
       那么,这些“污染重灾区”的粮食是否流入市场,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呢?
       2010年11月,记者致电湖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接线人员称,粮食重金属含量检测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都极高,目前国内能做出权威检测的机构很少,他们目前还没有相关检测项目,因此不能表态。
       今年2月16日,记者再次致电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站,该站负责人员称,从仪器设备和技术水平上而言该站可以做粮食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检测,但是,“我们单位没有做过湖南任何地区的粮食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所以没有数据。”
       凶手
       大规模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究竟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曾对矿业市场做过多年深度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实行的是“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政策。
       
       有媒体曾报道,在广西环江,绝大多数矿山都没有石排场和尾矿库,大量废石和尾矿就堆放在山上,这不仅占用了本可以利用的耕地,还容易在暴雨来临时形成泥石流,最可怕的是,尾矿中的有害成分在伴随雨水逐渐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危害在时刻发生着。
       另一个“定时炸弹”是裸露堆放的矿渣。
       在云南个旧,冶炼厂、电镀厂非常密集,矿石在这里经过加工就可以身价倍增,同时,大量的矿渣被生产出来,废弃在矿山和矿厂附近。
       据了解,在云南个旧老厂矿田竹叶山矿段,十几万吨砷渣已经裸露堆放在旷野里几十年,为了阻挡砷渣对农田的污染,农民们在砷渣周围堆砌了“土坝”,但是,砷还是通过雨水进入了地下水系统,据检测,该矿段附近的农作物含砷量超标100多倍。
       而砷渣还只是重金属污染“五毒”之一,其他的还有汞、镉、铅、铬等重金属废渣。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累计产生铬渣600多万吨,其中仅有200多万吨得到处置,“五渣”总数更是难以计算。
       另一个污染的来源则是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
       除此之外,农户们过度使用化肥也能使土壤重金属含量急速攀高。
       救赎
       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绿油油的草长满了整个农田,乍看之下还以为是青色的水稻。在这块已经被重金属严重污染、无法农耕的土地上,被称作“土壤清洁工”的蜈蚣草却生长得郁郁葱葱。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介绍说,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当于普通植物的20万倍,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内,这片土地就可以“恢复健康”,在郴州已经有修复完工的土地恢复了耕作。
       现在,蜈蚣草已经在湖南郴州、云南个旧、广西环江扎下了根,尤其是在广西环江,蜈蚣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亩~2000亩,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砷污染农田修复项目。
       蜈蚣草的“同盟战友”还有东南景天,这是在广东种植的专门修复镉中毒农田的植物,现在东南景天在全国也有上百亩的试验基地。
       在西北,300多亩盐碱土地上种植了被称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仅耐寒、耐旱、耐涝、抗盐碱,还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钾,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属成分。
       陈同斌介绍说,植物修复法更接近自然生态,从经济投入、修复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虑都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但是,植物修复法的进行却并不顺利,以云南个旧为例,目前治理修复面积还不到100亩,而污染面积却在20万亩以上。
       杯水车薪。
       虽然植物修复法已经非常“实惠”,修复一吨污染土的成本已经低于200元,但是修复面积的庞大使总投入数额惊人。陈同斌举例说,广西环江受污染土地达万亩,如果要全部修复,总投资至少需要几千万到1亿元,这对当地财政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在广西河池市,蜈蚣草就与桑叶或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间作,使污染土地修复的同时,农民也有较好的经济收入。
       但陈同斌仍然强调,并不是所有的修复地区都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兼顾,土壤修复还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补贴,否则,修复规模就很难扩大。 第四部分 关于汇率       关于汇率的正确文章被严重淹没在大海中,难以找到真谛。
       我个人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现在被低估30-40%。合理的汇率是1兑4.0-5.0。
       历史回顾,1978年前后,人民币兑美元1:1-1.8; 为吸引美元,1993年左右主动贬值到1:3.5。 1997年左右汇率改革取消双轨制人民币贬值到1:8.3。  2005一次性升值2%,并开始了缓慢升值。目前为1:6.5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在历史上主动进行了300%的贬值。目前的6.58并不高。
       到外国的超级市场里看看就知道,70-75%的品种是中国制造。或者说,剔除外国的本地特产和不适合中国进口的保质期短的品种,基本都是中国制造。
       
       许多人问:那为什么中国不愿意人民币升值的?
       在众多文章理的理由是,我们的产品虽然大量出口,差价也巨大,但是我们仅仅是加工基地,利润只有3-5%,没有赚很多钱,钱都被贸易商赚走了。 仔细想想,这根本不是答案。仅仅是你该赚的没赚到,只能说目前的中国策略是SB。
       中国的真实目的是,解决就业压力。   同时以贸易顺差积累外汇,进行财富储备。
       而外国也乐意以及其低的价格进口,一是不会破坏环境,二是可以支持他们的消费。
       
       对比一下
       中国方面:
       得:解决了就业,巨额外汇储备可以购买国家所需的资源。
       失:环境污染、巨大能源消耗
       
       外国方面:(外国的高端产品利润很厚--比如微软、苹果)
       得:以及其低廉的成本可以获得生活必需品(衣服、日用品)。
       失:国内轻工业基本被摧毁,就业难。
       
       人民币的小幅度升值无法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但是大幅度升值将明显提升美国国内日用品的价格,造成通货膨胀。 这是双刃剑。  美国高层也无意真的催促人民币大幅度提升汇率。
       
       对未来的判断:
       如果没有意外事件,人民币将以每年3-5%的速度用5-7年左右升值到1:5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最后的”“极盛期”,后面几年通货膨胀将及其严重。人民币需要以升值抵消部分内部通货膨胀的矛盾。(如果从矛盾总量来解释,用人民币升值来弱化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关于汇率,我可能没有叙述清楚。  补充一下。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1、是增加对外的交流,开拓思想。
       2、购买国外的机器设备,需要外汇。
       
       由于上百年的封闭,我们的自给自足使得我们十分封闭,闲置的大量人口是我们的优势。 所以我们主动进行汇率贬值,是正确的。
       
       但是,2005年以后,规模经营的实现,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形成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同步,中国的逐渐富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在这个时候,需要逐步升值了。 
       否则意味着我们故意购买高价的资源。
       
       这是一种权衡的结果。
       
       据我所知:目前铁矿石进口比例70%。   大豆80%,大约5000万吨。    糖15%。  玉米也开始进口,今年大概700万吨。
       原油进口65-70%左右。  其他金属不知道。  不过估计大部分都在50%以上。  第五部分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金融发展特点和通货膨胀。
            
       目前对经济的分析,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供求关系;一个是货币供应。
       在金属货币体系下,因为货币是恒定的,仅仅分析供求关系,就可以分析价格的涨跌。
       
       但是,在纸币体系下,就不一样了,因为货币可以随意供应——面值上加个零就行。
       (前期,某副行长提出,目前印钞厂印刷很紧张,工人加班加点。怪谁呢?出500-1000面值的纸币就可以了嘛。)
       
       我仔细计算过改革开放以来的M2增长量,开方开出来的,是17%,也就是每年比上年增加的均值是17%。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从本质来说,是邓小平正确的思想路线、高度集权与巨量M2增长集合的结晶体。
       
       2000年底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额123804亿元,贷款总额99371亿元。
       2010年底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额718237亿元,贷款总额479195亿元。
       上面的数字充分体现了——所谓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用增量来化解存量矛盾。
       
       如果该规律在未来10年继续的话,则2020年底将达到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额420万亿元,贷款总额231万亿元。
       
       大家仔细想想,这可能吗? 继续,其实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是:
      开明的强大集权、生产力的极大释放、超量的货币供应、超级的经济发展和超级通货膨胀的共同体。并且已经持续了33年。
       
       中国目前的体制有几点死穴:
       1、大量偷税漏税的存在。 无论企业和个人都是如此。  这造成了严重分配不公。 比如中国的亿万富翁只要查税,基本都够枪毙的罪过。
       2、为规避这个不足,管理层于是开始超量的货币供应——征收铸币税。 采取在通货膨胀中弱化旧有矛盾的办法解决。(比如1996年T省全部信用社不良贷款率56%。 而现在由于贷款总数扩大了10倍,占比已经非常小了。)
       3、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极限,达到足够庞大,需要消耗大量地球资源的时候,如果一旦降速,则各类矛盾可能集中显现。这个时候可能会造成瓦解或者体系混乱.
       
       我现在分不清楚自己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
       
       目前的中国足够大了。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 这是以现有汇率计算的。 如果人民币升值30%,数字也会直接大30%。
       长期的低利率和高通胀,使得资产价格过分虚高——其实这是对人民币不信任的一种体现。
       
       从目前的时间看,有利中国发展的因素还没有耗完。可以确定,最近几年的问题不大。
       按照我的理解,一线城市的房产上面的空间不大(仅仅指上面空间不大了,不是指立即大跌),目前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3-4线城市价格将会快速虚高,开工和建设面积在3-5年内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对土地的占用十分庞大。虚拟财富也继续快速膨胀。
       今年的贷款投放可能依旧维持在8万亿,这也支撑经济继续狂奔。
       
       目前最可怕的不是增长速度慢下来,而是刹不住车的硬着陆。 第六部分 中外社会对比,与中国的未来。
            
       去外国走走,发现外国更像一个大农村,除了特大城市有点现代和繁华的味道外,更显宁静和寂寞。
       和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比比,差太远了——根本没有乌秧乌秧的人群。即使个二线城市比,也显得不够热闹。
       
       在中国稍微繁华的小城市的“休闲广场”,甚至人口稍微多一些的“县城”的休闲地带,气候适宜的季节(夏春秋),早晨和傍晚,都能看见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国人喜欢热闹。
       
       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
       中国无法解决的个人收入偷税漏税,也就是对高收入群体的征税,使得贫富差距悬殊。  这明显——社会不公。
       目前还没看见对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动手的迹象。
       
       纵观人类发展,核心是两个问题:公平和效率。
       如果公平第一+效率第二,则社会稳定,但是发展缓慢。
       如果效率第一+公平第二,则发展快速,社会稳定状态差。

       
       1978年之前,我国基本是公平第一,效率第二的。
       1978年以后,我国的发展改为效率第一,公平第二。 按说,这样,社会稳定差。但是,邓公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用迅速的增量发展来解决和掩盖存量矛盾,尽管社会怨言很多,但是矛盾没有集中爆发,中国的33年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但是需要意识到,效率第一+公平第二,不可能成为永远的常态。所谓的改革开放,只能是特定一段时期的产物。 这从亚洲四小龙30年神话终结也能知晓——经济增速肯定在一段时期后,降低下来。
       
       所以,未来的中国必然回到社会公平第一+效率第二的资本主义道路上来。也就是人的生存权第一,这才是一个常态。
       (此处省略500字)。
       目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平体现在贫富差异不大,效率体现在人人自觉遵守规则(交通规则等)。
       
       不过大家不要对短期担心,至少五年内不用担心。  
       由于房地产建设迅速向中、小城市和县城传导(地级市、县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至少还会存在五年,(投资对瓷砖、地板、电器、建材、家具的拉动因素还没有消失),人民币升值还没有到位。 这些基础性的利好还没有终结,中国的发展还有好几年的好日子过。
       盛宴还没有结束。  大家继续抓紧赚钱。
       (此处省略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