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网民评论南海:运用三感 提高质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6:27

  运 用“三 感”

             提  高  质  量

                              屈明香      
    “三感即新鲜感、诱人感和兴奋感。我们应当有目的地运用“三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为何如此?因为长期单一的刺激,使人的嗅觉器官麻木、迟钝、失灵了。教学也是如此,长期一贯的絮絮叨叨的平淡讲解分析,反复强调,天天雷同的教法、教程设计,一成不变的声音、声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使学生味同嚼蜡,兴味全无,甚至反感、厌恶,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新鲜的知识,新颖的教法,会象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诱人的语言、全新的话题,能使学生着迷,去寻根问底;兴奋的情绪使学生保持求知的冲动、钻劲和韧性,勤奋学习,克服困难,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革命家,正因为如此,不断努力,才采撷到了科学技术的明珠,写下了不朽的巨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学生是通过耳闻、目睹、动手、动口、动脑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因此,我们在制造课堂气氛,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三感”,使学生感到新鲜、诱人、兴奋,刺激求知欲望,保持获取知识的冲动,主动、刻苦地学习。

 我在教学生活中,对运用“三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了一些尝试,有点感受。

 九三级新生开学第一天,我事先写了首小诗《远航》:“教室是船,黑板是帆,书笔是桨儿,知识是海。老师是舵手,指引着航向,率领我们远航。人生是船,理想是帆,知识是桨儿,世界是海。老师是舵手,指引着航向,率领我们远航。”当我伴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有的在默看,有的在抄写,有的在朗读,没人安排,他们却自觉、认真地进行着,自然产生一种记识、欣赏的行动。老师还未上课,学生就已经感受到了老师的希望和要求,不知不觉的进入语文课的角色。老师与学生的心无需言语业已沟通。

 上完《扁鹊见蔡桓公》,我问:如果你是扁鹊,会根据蔡桓公的教训,向世人说点什么?请用短小的语言告诉大家,或写在小纸片上。学生立即动手写起来,同时,我把早已准备好的歌词《扁鹊的忠告》写在小黑板上。我写完时,已经有学生举手了。虽然答案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扣住了“有病要治、有错要改”这个中心。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发言。然后展示小黑板。大家不约而同地读起来:“病入膏肓欲治迟,决非越人术不精。讳疾忌医终丧命,唤醒世上糊涂人。”接着,我为学生教唱这首歌,没用多久大家就学会了。一般说教无法得到的东西,在轻松、愉快的课文教学及其延伸中得到了。

 我大胆改进教法,安排学生上自读课,培养学生胆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前,我对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教法、教学程序等进行设计,细心辅导,并鼓励全班学生认真细致地预习,上课时敢挑毛病。课堂上,上课的同学一本正经,领读、讲解、提问、点评、甚至批改作业,有条不紊;听课的学生专心致志,听讲、记录、答问、讨论、作业,严肃认真。我坐在学生中间,一边听课,一边记录,有时,也象学生一样举手提问或答问,当然,如果发现错误,立刻纠正,不能让错误知识存在。师生同堂学习,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密切了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学效果明显。                            

 畏惧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而写作是学生最畏惧的。我运用“三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使他们有兴奋的头脑和写作的冲动,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得条理分明,有血有肉。有时,我口述,学生笔录;有时,我写几句,学生写几句,进行接力写作;有时,我把范文先念给学生听,然后叫大家挑毛病;有时,要学生先把自己想写的讲出来,然后才写。我常常布置几个作文题目,以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来写,不会感到无话可说,索然无味。渐渐地,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内容充实了,结构合理了,中心明白了,学生获奖的有了,在报上发表文章、诗歌的也有了。

    因此,我以为:运用“三感”,适应学生的心理,符合教学规律,着眼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