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尼克斯接线端子选型:众议话题:说说你所理解的天气预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41:43

常用气象术语
1降水。降水是指自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降水有液态和固态两种形式。液态降水就是通常所说的雨,固态降水有雪、霰、雹等形式。冻雨则是一种特殊的降水形式。在空中冻雨的外观与一般雨滴相同,但其内部却是由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滴组成的,当冻雨落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气象上所说的雨淞。气象学上经常使用降水等级来描述降水强度,对雪同时还会用积雪深度来描述。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积聚的深度,以毫米(mm)为计量单位。雨(雪)量等级和降水量值的对应关系如表1。

表1:降水量(降雨、降雪)等级表(单位:mm)

雨量等级

12小时量值

24小时量值

雪量等级

12小时量值

24小时量值

小雨

0.1~4.9

0.1~9.9

小雪

0.1~0.9

0.1~2.4

小到中雨

3.0~9.9

5.0~16.9

小到中雪

0.5~1.9

1.3~3.7

中雨

5.0~14.9

10.0~24.9

中雪

1.0~2.9

2.5~4.9

中到大雨

10.0~22.9

17.0~37.9

中到大雪

2.0~4.4

3.8~7.4

大雨

15.0~29.9

25.0~49.9

大雪

3.0~5.9

5.0~9.9

大到暴雨

23.0~49.9

38.0~74.9

大到暴雪

4.5~7.5

7.5~15.0

暴雨

30.0~69.9

50.0~99.9

暴雪

≥6.0

≥10.0

暴雨到大暴雨

50.0~104.9

75.0~174.9

注:雪量等级中相应量值为雪融化为水后的量值

大暴雨

70.0~139.9

100.0~249.9

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105.0~169.9

175.0~299.9

特大暴雨

≥140.0

≥250.0

 



2)气温。气温是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气象学中的气温是指标准观测场内百叶箱中距地面1.5 m高处所测得的大气温度,它与露天或室内测得的温度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中常用的有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最高气温是指某一时段内气温的最高值;最低气温是指某一时段内气温的最低值。
3)阴晴。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阴晴,是根据空中云量的多少来区分的。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气象上通常将所能见到的天空划分为10等份,然后对天空中的云量进行估测。如天空无云,或者有零星云层,但云量不到2/10时称为晴;如天空中低云的云量为1/10~3/10,高云的云量为4/10~5/10时称为少云;如中、低云的云量为4/10~7/10,高云的云量为6/10~10/10时称为多云;低云量在8/10以上时称为阴。

4)风。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风是指标准观测场内风塔上离地10米高处所测得的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大气气流相对于地表面运动的方向。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在陆地上,一般用16个方位来表示风向。风速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速度,以米/秒(m/s)为计量单位。为便于使用,把风速按一定量级区间划分为风力等级。具体如表2。

表2:风速与风力等级对照表

风力等级

风速(m/s)

风力等级

风速(m/s)

风力等级

风速(m/s)

0

0~0.2

6

10.8~13.8

12

32.7~36.9

1

0.3~1.5

7

13.9~17.1

13

37.0~41.4

2

1.6~3.3

8

17.2~20.7

14

41.5~46.1

3

3.4~5.4

9

20.8~24.4

15

46.2~50.9

4

5.5~7.9

10

24.5~28.4

16

51.0~56.0

5

8.0~10.7

11

28.5~32.6

17

56.1~61.2

 



5)能见度。能见度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在气象学中,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能见度以km为度量单位。

6)雾。雾是指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悬浮着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 km以下的天气现象。根据水平能见度大小分“轻雾”(能见度1.0~10.0km)、“雾”(能见度0.2~1.0km)、“浓雾”(50~200m)和“强浓雾”(能见度至不足50m)。

7)霾。霾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8)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的总称,民间俗称为台风。根据《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按低层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速大小,热带气旋分为6个等级,具体如下表。

表3:热带气旋等级划分表

热带气旋等级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m/s)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

热带低压(TD)

10.8~17.1

6~7

热带风暴(TS)

17.2~24.4

8~9

强热带风暴(STS)

24.5~32.6

10~11

台风(TY)

32.7~41.4

12~13

强台风(STY)

41.5~50.9

14~15

超强台风(SuperTY)

≥51.0

16或以上

 

  
2:常用天气预报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3:常用天气预报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时间用语有:
白天:指08~20时。            上午:指08~12时。
中午前后:指10~14时。        下午:指12~20时。
傍晚前后:指17~20时。         夜里:指20时~次日08时。
上半夜:指20~24时。          下半夜:指24~08时。
半夜前后:指22~02时。        早晨:指05~08时。
上旬:指每月的1~10日         中旬:指每月的11~20日
下旬:指每月的21日~月底      汛期:指每年的5~9月
梅汛期:指每年的5~6月        台汛期:指每年的7~9月
春季:指3~5月。              夏季:指6~8月。
秋季:指9~11月。             冬季:指12月~次年2月。
以上时间指北京时,日期指公历。
4:常用天气预报时效划分
根据预报时效的长短,天气预报常分为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旬预报、月短期气候预测、中长期气候预测等。天气预报的时效由短到长是互相衔接的,但某些时段可重复。
(1)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内的天气、温度、风等气象要素的预报。其中0~3小时的预报又称为临近预报。
(2)短期预报:是指未来1~3天内逐日的天气、温度、风等的预报。
(3)中期预报:主要是指未来一周内逐日的天气、温度等的预报,目前已逐渐延长至10天。
(4)旬预报:是指每旬最后一天制作的下一旬的天气趋预测。主要内容有旬内可能出现的主要天气过程预测,一旬的平均气温、总雨量和总雨日等要素与多年均值的比较,一旬的总雨量、总雨日、平均气温、极端气温等具体要素的预测值。
(5)月短期气候预测:也称延伸期预报。指月末制作的下一月内的重大天气过程、降水和气温等趋势的预报。
(6)中长期气候预测:是指预报时效超过一个月的季、年、重要时段(如春播期、汛期、秋季低温、春运期等)等的重大天气过程、降水和气温等的趋势预测。由于时间长,准确率较差,仅供内部参考。


常用气象术语
1降水。降水是指自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降水有液态和固态两种形式。液态降水就是通常所说的雨,固态降水有雪、霰、雹等形式。冻雨则是一种特殊的降水形式。在空中冻雨的外观与一般雨滴相同,但其内部却是由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滴组成的,当冻雨落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气象上所说的雨淞。气象学上经常使用降水等级来描述降水强度,对雪同时还会用积雪深度来描述。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积聚的深度,以毫米(mm)为计量单位。雨(雪)量等级和降水量值的对应关系如表1。

表1:降水量(降雨、降雪)等级表(单位:mm)

雨量等级

12小时量值

24小时量值

雪量等级

12小时量值

24小时量值

小雨

0.1~4.9

0.1~9.9

小雪

0.1~0.9

0.1~2.4

小到中雨

3.0~9.9

5.0~16.9

小到中雪

0.5~1.9

1.3~3.7

中雨

5.0~14.9

10.0~24.9

中雪

1.0~2.9

2.5~4.9

中到大雨

10.0~22.9

17.0~37.9

中到大雪

2.0~4.4

3.8~7.4

大雨

15.0~29.9

25.0~49.9

大雪

3.0~5.9

5.0~9.9

大到暴雨

23.0~49.9

38.0~74.9

大到暴雪

4.5~7.5

7.5~15.0

暴雨

30.0~69.9

50.0~99.9

暴雪

≥6.0

≥10.0

暴雨到大暴雨

50.0~104.9

75.0~174.9

注:雪量等级中相应量值为雪融化为水后的量值

大暴雨

70.0~139.9

100.0~249.9

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105.0~169.9

175.0~299.9

特大暴雨

≥140.0

≥250.0

 



2)气温。气温是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气象学中的气温是指标准观测场内百叶箱中距地面1.5 m高处所测得的大气温度,它与露天或室内测得的温度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中常用的有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最高气温是指某一时段内气温的最高值;最低气温是指某一时段内气温的最低值。
3)阴晴。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阴晴,是根据空中云量的多少来区分的。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气象上通常将所能见到的天空划分为10等份,然后对天空中的云量进行估测。如天空无云,或者有零星云层,但云量不到2/10时称为晴;如天空中低云的云量为1/10~3/10,高云的云量为4/10~5/10时称为少云;如中、低云的云量为4/10~7/10,高云的云量为6/10~10/10时称为多云;低云量在8/10以上时称为阴。

4)风。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风是指标准观测场内风塔上离地10米高处所测得的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大气气流相对于地表面运动的方向。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在陆地上,一般用16个方位来表示风向。风速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速度,以米/秒(m/s)为计量单位。为便于使用,把风速按一定量级区间划分为风力等级。具体如表2。

表2:风速与风力等级对照表

风力等级

风速(m/s)

风力等级

风速(m/s)

风力等级

风速(m/s)

0

0~0.2

6

10.8~13.8

12

32.7~36.9

1

0.3~1.5

7

13.9~17.1

13

37.0~41.4

2

1.6~3.3

8

17.2~20.7

14

41.5~46.1

3

3.4~5.4

9

20.8~24.4

15

46.2~50.9

4

5.5~7.9

10

24.5~28.4

16

51.0~56.0

5

8.0~10.7

11

28.5~32.6

17

56.1~61.2

 



5)能见度。能见度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在气象学中,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能见度以km为度量单位。

6)雾。雾是指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悬浮着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 km以下的天气现象。根据水平能见度大小分“轻雾”(能见度1.0~10.0km)、“雾”(能见度0.2~1.0km)、“浓雾”(50~200m)和“强浓雾”(能见度至不足50m)。

7)霾。霾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8)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的总称,民间俗称为台风。根据《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按低层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速大小,热带气旋分为6个等级,具体如下表。

表3:热带气旋等级划分表

热带气旋等级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m/s)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

热带低压(TD)

10.8~17.1

6~7

热带风暴(TS)

17.2~24.4

8~9

强热带风暴(STS)

24.5~32.6

10~11

台风(TY)

32.7~41.4

12~13

强台风(STY)

41.5~50.9

14~15

超强台风(SuperTY)

≥51.0

16或以上

 

  
2:常用天气预报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3:常用天气预报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时间用语有:
白天:指08~20时。            上午:指08~12时。
中午前后:指10~14时。        下午:指12~20时。
傍晚前后:指17~20时。         夜里:指20时~次日08时。
上半夜:指20~24时。          下半夜:指24~08时。
半夜前后:指22~02时。        早晨:指05~08时。
上旬:指每月的1~10日         中旬:指每月的11~20日
下旬:指每月的21日~月底      汛期:指每年的5~9月
梅汛期:指每年的5~6月        台汛期:指每年的7~9月
春季:指3~5月。              夏季:指6~8月。
秋季:指9~11月。             冬季:指12月~次年2月。
以上时间指北京时,日期指公历。
4:常用天气预报时效划分
根据预报时效的长短,天气预报常分为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旬预报、月短期气候预测、中长期气候预测等。天气预报的时效由短到长是互相衔接的,但某些时段可重复。
(1)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内的天气、温度、风等气象要素的预报。其中0~3小时的预报又称为临近预报。
(2)短期预报:是指未来1~3天内逐日的天气、温度、风等的预报。
(3)中期预报:主要是指未来一周内逐日的天气、温度等的预报,目前已逐渐延长至10天。
(4)旬预报:是指每旬最后一天制作的下一旬的天气趋预测。主要内容有旬内可能出现的主要天气过程预测,一旬的平均气温、总雨量和总雨日等要素与多年均值的比较,一旬的总雨量、总雨日、平均气温、极端气温等具体要素的预测值。
(5)月短期气候预测:也称延伸期预报。指月末制作的下一月内的重大天气过程、降水和气温等趋势的预报。
(6)中长期气候预测:是指预报时效超过一个月的季、年、重要时段(如春播期、汛期、秋季低温、春运期等)等的重大天气过程、降水和气温等的趋势预测。由于时间长,准确率较差,仅供内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