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牌设计模板:中国面临的长期危机与解决之道 - 中国杂谈 - ShowChina[秀中国社区] - Po...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2:28:47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困局,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困境,也是一个机会。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在危机中破茧而出,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在于俺们中国人自己的应对策略。看清楚历史趋势,世界大局,做出最有效的政策应对,是对中国人,从上到下,从领导人到普通人民,都必须面对的选择,是这一代人对民族和国家应尽的责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俺曾经把中国今天的局势,和美国经济大萧条进行了类比,发现有很多情况非常相似。但是有一个情况,俺当时没有提出来,就是美国那时在世界各大工业国中,处于科技领先的地位。而今天的中国,在科技能力上,和发达工业国家尚有一些差距。
当时的美国,在经济萧条打击之下,通过二次世界大战,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强国,从英国人手里夺过了主导世界的牛耳。而今天的中国,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已经摆出了很强的坐二望一的姿态,不过俺要问一句,中国的科技能力准备好了吗?
有人也许会说,你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可以为你的世界强国地位保驾护航。这话说得不错,不过中国的情况是,在外交纵横捭阖上,在军事战略战术上,这些所有的软实力能力上,中国堪称世界超强。真正的缺陷在于军事设备的硬实力上欠缺,而这个欠缺,主要在于中国科技能力的虚弱。
因此俺对中国下一个10年定下的计划,就是在软实力上,进行中华文化复兴,在重新认识俺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当然精华和糟粕都很深厚啊),在努力吸取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优势上,进行中华文化的复兴工作,产生出符合现在国际新形势,社会新结构,人类新要求的新儒家,新道家和新佛家。让俺们将老祖宗的封尘已久的坛坛罐罐搬出来,擦擦洗洗,清理干净,然后将俺们自酿的,根据历史旧方子改进的新酒装进去。
而在硬实力上,就要进行有目的科技进步,利用现在手头上还没有贬值的大量美元,和中国分布在海外的大批人才(包括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高级科技留学生,其他国家的华裔人才,以及和中国文化有各种关系的外国人才),使中国在下一个十年中,能够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可以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平起平坐。
看一下以下的这个图表,俺们就知道问题在哪里:
下载 (11.58 KB)
2009-5-7 02:45


图一  经合组织提供的进出口技术分布图

从这个图表看得出来,中国的主要出口是低技术和非常小的一部分中低技术,而主要进口是大部分中高技术和一部分高技术。
而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就是要在自己中高技术和高技术进口上,实现进口替代。这个可以通过技术购买和自主研发解决。
然后就在自己市场站稳的前提下,开始抢占中高技术和高技术的世界市场。
在中高技术上,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和德国。在高技术上,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英国和韩国。
如果落实到具体工业上来看,那么和日本,德国的竞争,大概是在机械制造方面,比如说汽车,工业设备等等制造业为主体的行业。而和美国,英国,和韩国的竞争,大概就是在电子,通信,半导体等高科技上面。
为啥俺一直在鼓吹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对广东汪洋老哥的腾笼换鸟政策大力支持?就是因为中国科技能力的落后,已经变成了不符合中国当前国际地位的要求,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是没有资格和人家玩大国游戏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利用中国原有的科技基础和产业布局,以西部的甘肃,陕西,四川,重庆,和东北这些原制造业基地,来实现中高产业这些制造业为主的技术进口替代和下一步的出口扩张。然后利用原先重工比较薄弱的沿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向电子,半导体,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现代医药等等高科技产业扩张。
俺心目的计划,就是要利用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历史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在今后的10年内,争取实现中国的科技进步,希望在10年后,中国可以在中高科技上和德国和日本三分天下,在高科技上超越韩国和英国,可以挑战美国,成为坐二望一的高科技大国。
考虑到中国政府的当前主要挑战是如何创造出足够的经济增长,以解决庞大的就业问题,来保障社会稳定,估计像俺这个超前想问题,拿出具体计划,实施政策调整,从而落实到实处,靠政府主导,一定有比较高的难处。因此俺的计划首先是依赖于民间主导,通过政府的政策合作,来导致中国的科技进步。
而在俺的思考里,科技进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科技进步带来的是对人力的替代,从而为中国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显然就不是好的科技进步。因此如何考虑到通过技术进步,同时又带来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当是一个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科技进步应该是促进就业机会和保障民生的一个工具,而不应该用来扩大就业,或者让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然的话,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只是少数资本家的暴利,而变成社会发展的一种恶势力。
在中国民生现在面临的压力中,被称为三座大山的看病问题,住房问题和上学问题,应该是俺们首先要考虑到面对的。
从医疗保健上,中国政府刚刚推出改革方案,算是承认了美国式的市场化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运作一个成功的国家保健为主,私人保健为辅,公共医疗和私人护理并行的制度,必须有效的减少医疗成本,令整个系统在财务上具有可操作性。
在美国,保证医疗成本费用高是两个因素。一个是美国毫无节制的医疗事故诉讼,造就了一大帮千万富翁的医疗事故索赔大律师,导致了医疗事故保险费特高,和各种不需要的额外身体检查(防止医生被病人告)。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都会最后转嫁到病人的医疗费用上。
另一个问题就是医生利益集团,通过严格控制认证程序,来限制执业医师总数,导致了医生人才的严重稀缺,造成美国中小城市里,极度缺乏医疗人才的局面。而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生,则门庭若市,保证了收费水平的高企。
以美国的3亿人总人口,医生总人数是70万,大概是每千人2.3个医生。相对于医疗制度比较完善的古巴,是11百万人口,大概是7万医生,就是每千人7个医生。所以古巴人不光可以得到比美国人多3倍的医生看护,还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医疗服务。
而古巴人的身体情况如何?每次在美洲运动会上,古巴人的奖牌都会是排在美国之后,而成为美洲的老二。
那么俺们在对比一下中国的数据。在2008年底,中国共有执业医生205万,大概是每千人1.55个医生。要是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就需要医生300万,就是要增加100万人。而要达到古巴的水平,中国需要900万医生,必须增加700万人。
再加上护士,医疗助手,各种设备操作医疗技工(比如说X光,心电图,磁力图像等等)等其他医疗保健相关的专业人士,最起码中国在这个领域里,就可以增加就业1千万人。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就会觉得7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不是那么头疼了。
中国不应该担忧医疗专业人才太多。俺们不光是有13亿这个庞大的人口,还有一些巨大人口的近邻,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东南亚那一系列国家,都是医疗条件比较差,将来都可以考虑输出医疗服务,到这些国家开医院。
在中国的医疗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解决如何让病人可以快速,方便和便宜的解决小病问题,而不是大家全部挤到大医院排队,结果就是80%的大医院门诊和急诊都是可以在小诊所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个就令俺想起了中国过去的一个体制,叫做“赤脚医生”。
大家不要笑啊。以前说起赤脚医生,大家就想起了小姑娘春苗和小伙子红雨,背着个药箱,走在田埂和乡村,给大伙儿擦点红药水紫药水,贴片狗皮膏药之类。不要小看了这些动作,这个叫做预防胜于医治,平时的小病治好的,身体检查做了,各种严重疾病早期诊断出来了,对整体医疗费用的下降可不小啊。
据美国的一个数据,以前你到汽车加油站加油,必须是全额服务。就是加油站有工作人员在那里,帮你加油,然后就帮你检查一下机油,车胎之类。后来加油站推出更便宜的自己加油服务,这些检查汽车的工作就必须你自己做了。而大部分人又懒惰又无知,几乎没有人在搞这些简单而有效的检查,结果就是导致汽车出问题而要大修的情况上升,增加了整个维修的费用。
医疗也是这样,如果预防做得好,就会减少治疗的费用。而新形势下的赤脚医生,就是开设在超级市场,药房和社区中心的连锁诊所。这种诊所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小病要到大医院排队问题,将普通内科和家庭医生的门诊工作,释放到这些小诊所里。这个工作在美国已经开始,前AOL的创设人Steve Case就在搞这个,已经弄了100来个诊所了。
当然要解决大家的一个心理问题,就是不信任这些诊所,要一定到大医院见大医生才可以放心。这个问题解决方法是,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医院系统开这些连锁诊所。另外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防止人家其实有大病,来你诊所,因为你的本事不行,设备不齐备,没有看出来,结果就是耽搁了俺的病情。
这里就要用上俺的科技更新策略了。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互联网的通信,实现远程诊断。比如说如果俺们四川要建立这些小诊所,就可以通过固定网络把诊所里的X光仪器,心电图机器,磁力震动器等等,连上网,而由成都中心医院的当班专科医生,看图诊断。对山区的边远藏区等地方,就可以通过卫星传讯远程诊断。
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小诊所里,对各类医疗人员的需要将会很大。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经过短期的培训,应该可以胜任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工作,而中国医学院校应该扩大招生,最好是1-2年的课程,就可以把各类理工科毕业生转行到医生行业来。




在中国古代,救世为怀的良医,通常是采取价格双轨制,就是对穷人,付不起诊费和药费的病人,就赠医施药,而对于有钱的达官贵人,就收取高额的酬谢金。而这种方法,在美国这样的商业社会,就变成了非法行为,因为你不能将同样的服务和产品,根据人的不同收入来收费。不过同样的法律体系,却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来定价。总之,如何有利于富人,法律是可以随便扭曲的。
而中国要防止同样的情况出现,可以通过以私补公的方法。就是在国家主导的医疗保险的廉价体系上,同时让医疗系统可以开设高价服务的私人付费医院,来为国家医疗系统增加收入。
另一个办法,就是利用欧美的“医疗旅游”,以外补内。美国的医疗费用高企,逼得医疗保险公司将病人送到外国,用同样的医疗服务质量,但就可以节省80-85%的费用。而欧洲人则是无法容忍长时间的等待,也跑到费用低的外国接受手术。
现在大概光美国一年就有2百万病人跑出去,预计在2011年会增加到1千万人,大概是1600亿美元的生意。目前主要跑的国家是印度的孟买和泰国的曼谷。而中国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在城市建设和各个方面都要比这些地方强。尤其是安全上,不会在上海见到孟买街头上的恐怖分子城市巷战,请你吃飞弹。也不会在广州街头被曼谷街上的红杉军或者黄衫军围困,让你在酒店里做坐牢几个星期。如果好好经营,中国这方面,应该有非常大的商机。而这些外国人的医疗收费,也可以用来弥补中国国民的医疗支出。
谈完了看病难而贵这个大山,下一个就是城市里的买房难问题。
在谈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和房价问题,先要说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历史上各国现代化的规律,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城市化和中产化。就是说中国还有差不多4亿农村人口要迁移进入扩展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
无论这个过程,是采用现有城市继续扩张的“集中增长模式”,还是走积极发展中小城镇的“就地城市化”模式,城市化是不可回避的道路。而可持续的城市化所需要的全民普遍中产,必然是沿着“农民->城市低收入中产阶层->城市中收入中产阶层->城市高收入中产阶层”这样一个逐级上升的梯队迁移。换句话说,农民变成城市的低中产阶级,“低中产”再上升到“中中产”,中中产人群中的一部分再上升到“高中产”。最后“中中产”日益庞大成为主流,形成一个稳定的“枣核型”社会结构。
这个人口有多大呢?就是每年中国就要搞一个纽约市,或者是半个重庆市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为这些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住房,是中国社会的一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支柱行业。而中国人历来以念家为要事,所以这些人的确存在着定居安家购房的需要。
不过这个行业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没有啥关系。因为现在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不是为这个阶层的人民提供服务的,而是为少量的高收入中产阶层和富有阶层服务的。按照大家的常识,一个房屋的价格,差不多是你家庭年收入的5年总和。
而中国现在的情况,则是不可理喻。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社科院最近完成的调查,北京平均房价为15300多元/平方米,以90平方米计算,超过北京家庭平均年可支配收入的23倍。国际被认为可接受的房价/家庭收入比,为3-8倍,一般为5倍。美国2006年底该比例达到8倍,英国、西班牙等部分西欧国家达到10倍,澳大利亚达到7倍,已经被认为是大泡沫,“超过正常水平一倍”。
如果像北京那样,是你23年的总和,那这个房子和你这些想买房子的家庭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因此这些房子,像某些大嘴巴地产商说的那样,老子只是为有钱人盖房子的。有钱人要么自己住,要么买来出租的。和你们这帮低收入和中收入的中产阶级是没有关系的。这两个层级即使有生活实际需要,也无力购买。
现在这种矛盾的结果,就是想买房子的人,买不起。而房子盖出来了,又卖不出去,导致各种相关的产业链开工不足,导致就业压力。而各个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又过多依赖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力,还在想方设法,如何保住房市。而各个利益团体,则会利用房地产相关的上游产业开工不足,向中央政府逼宫,逼迫把这个以残民害国为己任的房地产业,搞成国家支持的相关行业。
下载 (22.14 KB)
2009-5-7 02:45


图一
北京市崇文区北部的一个楼盘的夜晚景象,已建成三年多


下载 (31.85 KB)
2009-5-7 02:45


图二
沈阳铁西区2006-2007年修好的楼盘,无人入住

这两个想买房而不得的阶层,其总人口经过数年的累积,已经达到上亿,是高中产人群的十余倍。而在未来的5-10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等机构里的各级毕业生陆续毕业,这一人群的人数,还将快速上升。这批人群,相比于目前尚无定居城市“奢望”的农民工群体,具有更强的社会口号创造力和思考力,如果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未来数年,中国的城市不稳定因素,将主要来源于这两个层级。
考虑到目前房价和当地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已经蔓延到全国一二三线各类城市。这个潜在问题,是中国各级政府官员无论身处何级,迟早必须解决的问题。谁能够较为妥当的尽早化解潜在矛盾,谁就能得到社会主流群体、民间舆论的广泛支持,作为全国的表率,获得有力的支持,提供成功经验给其他地区参考。
而俺的一帮兄弟们,以九公子为领头,发展出了一个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方案,叫做“人民之家”,用的口号叫做“人人有房住(Everybody HaS a Home)。就是用商业运作,和政府支持的办法来解决中国未来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