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果然食品有限公司:村支书率村民悬崖上6年打通2公里山路(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2:04:35

村支书率村民悬崖上6年打通2公里山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8日05:50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王光国(右二)带领村民们开凿道路
村民们在悬崖边施工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谈海亮 王功尚 萧颢 特约记者正恩 周光兵

  云雾缭绕中的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一条深约数十米的峡谷,将右岸大山中的村子与左岸的两桥洼山隔开。“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远望过去,白云之下,绝壁边缘,数十名村民如蚂蚁般,在绝壁上挥动着锄头。他们要“啃”出一条通往对岸的大路。这个大胆的决定,是村支书王光国和村民代表们合议而定的。寒来暑往,路正在绝壁上一米一米地延伸。2011年,这是愚公书记王光国和村民们绝壁凿路的第6年。

  陡峭蜿蜒的山路,是进出的通道

  “十、九、八……三、二、一,放!”昨日上午11时17分,伴随着地动山摇的几声巨响,店子坪村洋芋河右岸的大山绝壁上腾起一股粉尘,碎石块噼里啪啦落进深达四五十米的峡谷里。

  巨响过后,村支书王光国带着50多名村民从山的另一边回到施工现场,继续挥动他们手里的羊角锄,一锄一锄地刨动着松散开来的页岩,碎石落进身后的峡谷里,半晌才有回音。

  这不是传说中的“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这里是让人望而叹息的两桥洼、大山两座高山。两山和峡谷的相对高度各约500米,半山腰以上,常年萦绕着白云,店子坪村位于洋芋河右岸的大山的山坪之中,7个村民小组有686人,出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最窄处不过两尺。

  小道从店子坪村村委会起头,深入山下的峡谷,再往上,爬上两桥洼山的半腰,和洋芋河左岸的青里坝村的水泥路相接。1公里多长的山路,蜿蜒在两座倾斜度约80度的高山和一条峡谷之间,走一趟需要半个多小时。

  即便是在店子坪村土生土长的人,行走在这条山路上时,也要万般小心,稍微不慎便可能滚下山谷。在过去的10年里,已有3名村民葬身峡谷。

  1989年,高考落榜的王光国,爬着这条险路回到村里。这个身高1.6米的矮个男人,成为村里的唯一一个有着高中文化程度的“秀才”。14年后,已任村支书的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坚硬页岩上凿路,誓将天堑变通途

  “修路!从村里修出一条平坦大路,直通青里坝村,接通水泥路。”2003年正月初九,刚任村支书一年的王光国,召集几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和10多名村民代表,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提出这个构想。

  大家立即炸开了锅。修路?谈何容易!虽然两山之间的相望距离不过300米,修盘山公路只有4公里,但这条路要在两座高山之间打通,要在坚硬的页岩中生生凿开!

  钱从哪里来?村民们的劳力可以不要钱,但是炸山开石需要炸药、雷管,需要钻孔的设备。

  绝壁上的路怎么炸开?岩石如何凿开?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接连抛向这位年轻的村支书。祖祖辈辈都在盼望的路,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的路,这个31岁的村支书真能搞成?“当场就有人反对,认为这项工程根本不可能实现。”王光国回忆。

  然而,闭塞的交通带给店子坪村人的刺痛感过于强烈。多少年了,留在山上的人难得讨到一个媳妇。有了大路,至少不用担心走路时滚下峡谷。王光国提出的设想,终于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接下来便是筹款。王光国和张九国等几名村民小组长,挨家挨户地给村民们做工作。“村干部带头,村民们自愿捐款,原计划每户出1000元。”王光国说。但事情进展并不顺利,第一轮筹款中,全村185户只有36户捐款,不到3万元。

  修路资金捉襟见肘,卖猪卖牛把钱凑

  村民们并不是不愿意捐款,确实是没钱。村里的土地虽然肥沃,但耕地只有715亩,出产的烟叶、土豆和苞谷,仅能维持村民的日常生活。

  王光国将自己家办的养殖场里的四五十头生猪卖了,每头大约1200多元,还清了债务,留下一部分作为家用,将剩下的几万元全部捐了出来。这个养殖场曾是他的梦想,当年从建始县职高毕业后,不顾许多同学的劝告,他执意回到老家,就是想通过办养殖业闯出一条路。为了修路,养殖场废了,他只得开起一个小杂货铺。

  一组组长张九国将自己家的耕牛卖了,捐出1000多元;村里的特困户王在雄将生猪卖了,捐出800元,大儿子王从静将卖松子的200元捐出来;70多岁的刘太白,将卖背篓得来的仅有的20元捐出来……

  2005年正月初九,在修路的决议定下整整两年之后。王光国率领50多名村民,来到青里坝村水泥路的尽头,在坚硬的岩石上挖下了第一锄。

  这一刻,这位村支书带领村民们,开始了和《愚公移山》传说中近乎一样的故事。

  按照他的设想,这条宽3米多、长约4公里的大路,将由店子坪村的村头延伸至青里坝村的村头,和该村已修成的水泥路连通,还要在峡谷里建一座桥。大路最终通往青花街,继而可以直通建始县城。

  10年,是王光国和村民们最初定下的工期。

  悬崖上的打钎声,炸山开石的炮声,锄头刨石的响声,开始在这片沉默了数百年的土地上回响。

  冒险苦干6年,希望在一点点延伸

  现实毕竟不是传说。王光国不可能像愚公那样幸运,能得“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之助。这条4公里长的路,靠的是他和村民们日日夜夜一锄一锄地苦干。

  悬崖边施工,危险性可想而知。村民们刨石头时,脚的边缘便是深达数十米的峡谷。“最怕的就是施工出现事故,万一发生意外,我就成了全村的罪人。”王光国说。

  2007年的一天,他带领20多名村民在洋芋河左岸的一处驳岸上施工,下午1点钟,就在他通知村民们到路旁休息几分钟后,驳岸突然塌方,正好砸在村民们刚才施工的地方。眼见几个月的辛苦瞬间被掩埋,在场的妇女们失声痛哭。这一次险情,至今让大家想起来就心惊肉跳。

  除了施工的难度和危险外,资金成为修路最大的困难。开工仅一年后,当初筹集到的近10万元便用光了。买炸药、雷管需要钱,买钻炮眼的空压机、风钻机需要钱,买柴油、机油需要钱……

  没钱开工时,只能停工。王光国敲开建始县交通局的门,敲开县民政局的门,敲开县扶贫办的门,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在“要钱”的路上。6年内,建始县各有关部门先后拨款10多万元。“如果不是政府和外界的援助,工程肯定到不了今天这一步。”王光国感叹。

  6年之后,这条路虽然修修停停,但已完成近一半的工程,达到最初的预定目标。“虽然困难很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条路绝不能半途而废,我相信只要埋头苦干,这条路总有修好的一天。”站在岩壁边缘,王光国语气坚定地说。

  路,正在岩壁之上一点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