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书签:搞好人际关系,你有五十五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2:28:39
搞好人际关系,你有五十五招!
摘要:第1招 认清人生的意义以及毕生所全力以赴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因为你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想要成为一个人际关系高手,第一步就必须先确认你的价值观;若是你连这个都摸不清楚,就很难去看透人生的意义,更不用说什么成就感了。
第2招 列举出截至目前为止的五件重大成就
知彼者,智也;知己者,大智也。 第3招 明白自己有哪些专长和资源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
天生我才必有用。
无论你的专长是得自专业训练或是业余摸索,都可转化成一股强劲的"人际关系动能",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第4招 挥别独行侠的日子
还想像小学生那样科科争第一?别傻了,这个世界只有团队成绩,没有个人成绩,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第一名"。
告别独行侠的生涯,你的人生将从黑白转为彩色,全新出发。 第5招 为自己建立自信,自助助人
人人都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自然也不例外。
多参加一些活动,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第6招 拟定短期与长期奋斗目标,定期予以审视与修改
工作计划簿有用吗?有,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培养出三分钟的热度。
拟定目标不仅可以督促自己,也能让别人得知你有哪些需要。只要你勤于跟别人沟通,那你的朋友自然就知道你有什么困难,进而藉着人际关系这张大网来帮你早日实现自己的梦。 第7招 绘出一张人际关系"网络图",显现出自己在这项资源上的多样化与触角纵深
人际关系网的特色是:每个成员都是老大。
如果你能保有最新版本的人际关系图,就不难得知在眼前这一刻该如何以自己为主角,来善用你的人际关系资源。
第8招 以一种相当专业化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在很多场合下,你所表现出的外在形象要远比你真正的本事来得重要。 第9招 以简洁得体又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无论是在何种社交场合,想扩展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自我介绍。
要设法出奇制胜。让对方牢牢地记得你,而且是记得正面的形象。 第10招 技巧性地打开话匣子
为什么我们经常错过了许多广结人缘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常把那些黄金时段用来绞尽脑汁,却还是挤不出一句合适的开场白。
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去打开话匣子都能得心应手。一旦你能达到这个境界,那无论把你丢在任何一个场合中,必都能迅速进入状况,随心所欲地去扩展人缘,为自己在生活与事业中,营造一个又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第11招 有必要时,就主动再做一次自我介绍
如果有人主动走过来跟你打招呼,那这一定是个大人物。
多练习一下"纡尊降贵",经常不厌其烦地做自我介绍,你的人际关系通道将会愈走愈宽,也愈走愈顺。 第12招 看清他们的面目,牢记他们的大名
人们其实不在乎你对他们的底细了解多少,但很在乎你有没有仔细在听。 第13招 善于在社交场合做称职的主人
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就不愁没有机会去表达你的善意。 第14招 乐于站出来为自己打知名度
想为自己打知名度并不需要不择手段;相反地,这有助于早日实现你的理念。
适度地推荐自己,才能让人得知在什么时候能够向你求助或请教,不致让你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15招无论与任何一个人打交道,总是待之以礼
即使人生苦短,用来学礼数也是绰绰有余了。
想出奇制胜,翻身做主人,不必舍近求远,先把你的台词练好再说吧。 第16招 名片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
名片的功用是要让别人能想起世上还有你这号人物。
当别人想动用人际关系去搬救兵时,你这张名片就是一份很重要的线索,因此在设计上千万不要草率。 第17招 随时随地携带数量充足的名片
要上阵前,先检查自己是否已"全副武装"。 第18招 在情况适宜时,才递上名片
当你确信和对方有话可说之后,时机成熟时就应恭谨地奉上名片,相互约定日后联系与合作的方式,在这种稳固基础上所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才能经得起考验。 第19招 在每张所收到的名片上记载日期以及相关事项,以便于日后整理与查核
当别人还不知道你在不在乎他们的时候,自然就不可能去在乎你。 第20招 不要吝于表达感激之意
成功人士有个特性,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以感恩的心来对待所有曾扶持过你的朋友们,主动表达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慢地,你会发现不但自己的人际关系愈加牢固,别人也将以你为仿效的对象。
第21招 无论认识或不认识,只要是能给予你激励或启发,就应诚挚地向他们言谢
要以称赞来取代嫉妒之心,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你因为提出一项绝妙点子而获得他人嘉奖时,内心是什么滋味,将心比心,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只要是能提供净言或是言行足资借镜者,都不要忘了面露微笑地跟他们说声谢谢。把这养成习惯后,不仅是你的事业前途,连你的人生观都将改写了。 第22招 适时以打电话、送小卡片,以及送小礼物的方式来向对方表达感激之意
只要肯开口赞美别人,你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要灌溉一株树木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与养分,而栽培你这棵人际关系长青树则有赖你持续性的关怀,借着打电话与送卡片、礼物等小环节来呵护这株树。可千万别让它因为营养不良而枯死。 第23招 要有自己专用的信、卡片与便条纸
用手写的信函比较有亲切感,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想建立自己的金字招牌吗?想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吗?做点小投资吧,去印一些专用的各式文具纸,当你要寄发给客户、同行或朋友时,会觉得更体面。 第24招 欣然接受他人的道谢与援助
从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他人的道谢,就可窥见其在人际关系上的功力。 第25招 建立起一套有系统又管用的人际关系网
将能更有效地提高你在人际关系上的运作效率。
为什么有人是事半功倍,有人却是事倍功半?就是因为做起事来有无章法。 第26招 名片上绝无过时的资料
假使你没有时间去每天记载新资料,至少每周要登录一次,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第27招 设立一套有效的时间管理系统
岁月不饶人。我们不能要求时间暂缓来配合我们的脚步,只能尽量迎头赶上……如果你能控制时间,你就能控制一切。
提醒你一点,只要你肯尊重自己所制定的工作表,别人就不敢随便抓你去出公差。一旦时间资源能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那治国平天下都绰绰有余了。 第28招 每天都详细检视当天的工作进度表
要如何得知你是离成功之路愈来愈近,还是在原地打转?……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都"结帐"一次,看看工作进度表的落实程度究竟如何。
每天结帐一次,你的心理负担就不会这么重,哪怕这是一项工程浩大的计划,你也可以感受到稳健的前进脚步。 第29招 今日事今日毕
其实时间没什么好管理的,因为每天都是24小时,你该担心的是要如何去摆平争食这块大饼的千百项计划。
绝对不要效法慢郎中那样去"以债养债",否则到最后你加班到三更半夜也还不清。不要滥用你的记事本,可以当场解决的就不要拖,无形之中,你的工作效率自然就会升高。 第30招 必须在24小时回复所有的来电
如果你的经营哲学是"能拖到明天,就不必急着今天做",那你这一辈子恐怕是很难熬出头了。
把24小时内回复所有来电养成一种习惯,就能确保你那条人际关系网络上的资讯畅通程度。 第31招 在拿起话筒之前,先思索一下待会儿要讲些什么
通往成功之路有四道阶梯:慎谋行动、有备而来、勇往直前和贯彻始终。 第32招 拒绝无谓的交际应酬
如果你现在糟蹋时间,将来时间就来糟蹋你。 第33招 在参加社交活动之前,应妥为规划
只要事事都能有备而来,即使祖宗没有积德,照样能飞黄腾达。 第34招 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援
你所处的是个万物共存的和谐社会,因此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大多数人都是乐于助人的,因此只要你认定他们不至于帮倒忙,就给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吧。 第35招 在开口时,应简单明了地陈述要求,而且不宜展现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
人际关系网是怎么牵起来的?很简单,当一个愿打。另一个愿挨的时候,这段姻缘就形成了。 第36招 只要逮到机会,就不忘冒出这句:"对了,你所认识的人当中,有哪个人……"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
下次当你碰壁时,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说话技巧是否有改进的余地。其实大多数人们都是乐于助人的,不要轻率地关闭那扇机会之门。 第37招 对于别人所提出的建议,应当即知即行
否则等三分钟的热度过后,一切都将回到原点。光说不练,无济于事。 第38招 每次和朋友交谈后,都能有受益非浅之感
懂得顺水推舟的人,想不出头恐怕也难。 第39招 积极参与各种民间社团
借着融入这个大家庭中,你不仅造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成全了许多同伴的美梦,功德无量。
当一群人本着相同目的而物以类聚时,人际关系就萌芽了。 第40招 设法在社团内担任有实权的职位
一旦你被提升为干部,就象征着你是个德高望重的前辈,而不是一个只想过来瓜分资源的庸碌之辈。 第41招 勤于利用人际关系网来处理别人的请托事务
圈子内最为人称颂的就是,个个都是赢家,因为胜利的果实是属于每个人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落魄时能有朋友为你伸出援手,最好的因应之道就是平时多做些投资。 第42招 举头三尺有神明,抬头三尺有人际
要怎么培养自信?很简单,专挑那些你不在行的事情下手……只要能突破一己的心防,大胆出击,再苦撑一下,那你必然会有倒吃甘蔗之感,渐入佳境。 第43招 经常评估你的人际关系网,不断予以扩展
人际关系网的建立需持之以恒,而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之事。 第44招 相信你的直觉
聆听你心灵的呐喊声,就能得到所有的答案。
除非你自认已经麻木不仁了,否则没有理由忽视来自心灵深处的这股声音;让它去带领你,你就能尽早掌握状况,了解周遭的一切风吹草动。 第45招 对于在人际关系网上的每个盟友,都会倾全力助他们步步高升
人际关系网的维系需要诚意与耐心。
应该借着提携盟友来培植你的实力,在这种稳固的基础上盖大楼,届时要缔造一种"双赢"的局面,也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第46招 提供朋友们一流的服务
即使你不是投身于服务业,照样有许多服务他人的机会。
你必须先竖立自己的金字招牌,让人际关系圈内的人都知道你这个人很可靠,这么一来,他们会很乐意做这种投资,因为他们知道你将来会回馈得更多。 第47招 喜欢聆听朋友的心声
有正常的听力,并不代表知道要怎么去听。
聆听的艺术就是:耐心听别人讲话,而且不要听错! 第48招 要有高尚节操与专业涵养
口不择言,后患无穷。
人际关系的确很好用,但千万不要滥用。只要待人处事都能表现出一股高尚节操与专业涵养,那即使是你的死对头也会对你心服口服,推崇备至。 第49招 以敞开的胸襟去面对每个"结缘"的机会
伟人与凡人的差别,在于前者能敬重每一个人,包括三餐不济的流浪汉。 第50招 布下滴水不漏的庞大"情报网"
能造就他人功名的仁者,必然会永垂青史。
当你变成了叮当响的人物后,这意味着你有更多的资源去邀他人前来分享,如此"良性循环"下去。这不是很好吗! 第51招 利用人际关系网去造就自己,嘉惠别人,成就事业,改变人生
如果你的公私两种生活领域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来互通有无,那就是你的人际关系网。 第52招 时时刻刻都以人际关系网为念
宝剑不用就会生锈变钝,倘若每个人都能将人际关系的运用当成生活习惯,那这个世界的面貌就会完全改观。 第53招 矢志成为强势人际关系的模范生
一个人际关系高手绝不会以屯积资源为能事,反而是不时地主动邀他人分享,并鼓励他们也如法炮制。 第54招 用一片人际关系网来将世界一网打尽
这个世界的人际关系网多得惊人,几乎每个人之间都有一条脐带相连接。 第55招 将人际关系融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所处的是个万物共存的和谐社会,因此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做爱、做人和做秀(转)
对于男女之间性行为这样一件美好的事物,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中,正面表达的方式竟然匮乏得可怜。中国文化自古就以性为耻,老百姓对于性交的指称, 各地俚语五花八门,却总上不得台面。两千年前的中国大帅哥宋玉,挥毫写下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诗句,他绝对不会想到,在他的后世“云雨”二字竟成了 男女合欢的代名词而沿袭千秋万代。
  
  西方人发明了“做爱”(Make Love)一词,为爱而做,付出且收获爱,多美好啊。难怪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终以西方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中国人不仅拥抱了西方人的民主科学,也把“做爱”一词引进了国门。中国人终于告别了云雨天气,开始大谈特谈起做爱来了。
  
  可别以为这个“做”的学问西方比中国发达,其实不然,与“云雨”这词逐渐式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做人”这另一项中国传统土特产,在当今风味飘香,大有发扬光大之势。
  
   这不,朋友小王好不容易谋得一份工作,想好好干一番事业。没想到,他抢着为办公室打开水,有人说他是为了提升;他给领导出谋划策,有人说他显摆;他受到 表扬喜形于色,有人说他肤浅,表扬他他若无其事,有人说他故作深沉;开会话多了,说他热衷于表现,开会保持沉默,说他城府太深;他赞美别人是天生爱奉承, 他从不赞美别人是目空一切自我中心;他笑多了是轻薄,他不笑有人说他苦瓜脸;同事闹矛盾他去调解是多管闲事,他不调解是袖手旁观心机叵测……难怪他身心疲 惫,直感慨:“做人真难!”
  
  “做人”这件事,说白了是指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西方文化里就找不到对应的固定词,在英语里只有“to be”(成为你自己),这有点存在主义味道,和“做人”还扯不上嫡亲关系。小王“做人难”的感慨,恐怕于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脱不了干系。
           
                一
  
   中国文化没有西方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它不倾向将个人从社会关系抽离出来进行自我反思。中国式的人格只有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自我与他人往往共 穿一条裤子。“仁者人也”(《中庸》),这是中国文化对“人”下的最为经典的定义。“仁”字从“人”从“二”,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 其中一方定义。在传统中国,这种二人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中既然含有很重要的他人成分,那么也就产生了在别人面前 “做人”的观念。
  
  孙隆基认为,中国人的人格系统把“人”两分为“身”与“心”,在文化上表现出来分别是道家与儒家。儒家可以说是“心学”,道家则是“身学”,两者相互勾结,造成了中国人今天这种行为倾向。
  中国人一般比较有“人情味”:不轻易拒绝别人的要求,急人所难,忘我地为朋友办事,甚至自己多吃一点亏也无所谓。这就是“心学”的表现,它要求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照,关照的对象就是彼此之“身”,所以中国人打招呼就是:“吃了吗?”或者“别来无恙?”这种关怀体贴,正是“仁”最要紧的元素。儒学也 是“仁学”——这是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正统,也正是中国人平常所浮出水面的部分,讲究“心心相印”、“将心比心”,处处以对方为重。
  
   而道家则没那么仁慈,它是反对二人关系而主张一已之身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 之,一也。”(《老子。法本第三十九》)在老子心目中,万物都是从这个“一”派生出来的,区区仁义一类的玩艺儿只是末流,最好直接参透到天地还未分化之前 的那个“道”,那才叫造化。
  
  道家式的注重个人,目的不过在保身养身,企图“天地与我并生”。这种目的是现世的,甚至是自私的,体现出文化深层中那种个人爱惜皮毛、明哲保身、不要好出头的倾向,是好死不如癞活的乌龟哲学的鼻祖。
  
   正如老子他老人家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套哲学亦包括如何利用二人关系,用“忘其身”的姿态来作为“利吾身”的伎俩。不少传统士大夫“退隐 终南”,也不过是宦海失意后力图东山再起。中国人往往养成“多吃一点亏”的习惯,作用还在于方便以后在对方面前能“吃得开”。这个倾向甚至堕落成一种阴谋 术,即如何利用欲取先予、欲擒故纵、欲贬先扬、以退为进的方式去算计别人,达到为自身利益服务的目的。
  
  因此,在阴阳调和、儒道合用的中国文化里,才会一方面出现“忘我无私”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存在难以说清的“私心”。儒道处世原则上的矛盾造成了中国人人格的双面性因素,这也是“做人难”的根本原因。
  
  
               二
  
   “做人难”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也有关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西方社会结构是一种个体平等的团体格局,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像是把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 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因此,在人际交往圈子里,每组关系都一组特殊的关系。在每组交往关系中,心意人情的交流也是特殊的。这种约定成俗的潜规则,西 方人是很难深刻体会和理解的。
  
  这样,“做人难”的问题就出现了。首先,要把所有关系都处理好很困难的,每一个交往对象都要以不同 的方式对待。这包含不同的“度”,过与不及都不妥,这需要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其次,心意的交流操作起可行性更差,对每个对象都投入特殊的感情是一个沉重 的精神负担。客观上讲,想要完全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感情不过是幼稚的表现,这种幼稚很容易被虚伪的人进行感情的欺骗。往往,在热忱的儒家表面姿态下潜伏着阴 暗的道家谋术。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私人的感情交往愈发趋向商业交易的环境下,这种欺骗行为尤其可能在较大范围流行。对这种文化的消极面,个人无能为力,便 只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三
  在中国文化里,由于“身”“心”的分离以及“二人”关系的人格设计,所以,个人的“自我”肯定,总是必须借助于别人的表态。因此,小王惟一能做 的只有痛定思痛,谨慎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宽容、友善地对待大伙,不刻薄也不委琐,不轻浮也不深沉,不盲目奉承也不目空一切,不表现自己也不作城府状,遇事 多替他人着想,有一点儿委屈就自己兜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努力做个“好人”。
  
  没错,客观上“好人”是最中庸的,对他人也是最安全 的,是否“做好人”往往成为舆论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是,“做好人”也可能被某些阴谋家利用,成为赚取道德优越性的最佳手段。可是,小样,别以为神不 知鬼不觉,这套扮猪吃老虎的把戏我十年前就用过呢。因此,小王把“好人”又辛辛苦苦做得滴水不漏八面玲珑时,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没想到,别人又给他下了 另外一个定语:“会做好人”。当然,这种说法Out Day了,怎么也要换上最新流行的一个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啊,那就是“做秀”。
  
  于是,委屈的小王又在感慨:做人难,做好人更难。  
结婚前与结婚后的女人写真(转)
  结婚前,孩子们见了我说,“姐姐好。”结婚后,小朋友喊我,“阿姨好。”
  
  结婚前,我穿M号的衣服,惟恐曲线不美,结婚后,我买XL号的服装,最怕别人问我三围。
  
  结婚前,买35块钱的T恤,笑容在脸上几天都不凋谢,心里想,“又奢侈了一次。”结婚后,买350块钱的衣服,还在嘀咕,“嫁给你真倒霉啊,连衣服都买不起。”
  
  结婚前,化淡妆,喜欢套装和皮鞋,结婚后,崇尚素面朝天,羡慕牛仔和运动鞋。
  
  结婚前,喜欢下雨,穿上漂亮的衣服,撑起花伞,感觉很浪漫,结婚后,遇见雨天就皱眉,换上旧衣服挤公交。
  
  结婚前,盼着早下课,去吃饭,结婚后,喜欢晚下班来逃避做饭。
  
  结婚前,有人请客,非常高兴,想,“终于可以解馋了。”结婚后,有人请客,很欣喜,想“终于可以不用洗碗了。”
  
  结婚前,经常在食堂吃饭,总是埋怨厨师的手艺太差,饭菜太难吃,结婚后,偶尔去食堂吃一次饭,总是忠心地赞叹,手艺不错啊,比我强多了。
  
  结婚前,最清楚哪家店的玫瑰最美,哪家店的花篮最便宜,结婚后,最明白,鸡蛋哪天2块8,哪天2块9。
  
  结婚前,经常探讨海湾战争的原因,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结婚后,经常询问做粥的时候是放红豆还是绿豆,什么时候可以熄火。
  
  结婚前,找室友同铺总是被拒绝,说,“看你瘦的和骷髅似的,搂着你还不做噩梦啊,一边呆着去。”结婚后,老公总是笑眯眯地说,“看俺媳妇,白白胖胖的多好,搂着很舒服啊。”
  
  结婚前,和他拉着手还红着脸,好象玷污了纯洁的爱情,结婚后,有时候就怀疑,“最近他好象不太亲热啊,难道是外面有了野花?”
  
  结婚前,听他说喜欢自己,总是有点害羞,结婚后,经常逼问,“你爱不爱我,说。”
  
  结婚前,总是娇滴滴地说,“咱们女孩子……”结婚后,喜欢说,“俺们女人……”   
中国大陆十部禁演的获奖国产片(转) 《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
  该片是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小帅的最新作品。王小帅在没有拿到审片结论之前便携片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虽赢得一尊银熊,却被禁止在国内公映。
   《鬼子来了》(2000年)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凶残本性,圈内口碑不错,因没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别的良好形象,迄今不能公映。
   《苏州河》(2000年)
  获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银座影展大奖。影片以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表现对爱的执著和爱之意义的探讨。因首先在台湾上映遭禁映。
   《赵先生》(1998年)
  本片获第51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
  导演:吕乐
  摄影:王大麟
  主演:施京明张芝华陈怡南蒋雯丽
  第5代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吕乐试图通过拍摄处女作《赵先生》,像他的同门师兄张艺谋一样成功转型成电影导演。但这一努力却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效,虽然本片在瑞士洛加诺电影节获得金奖,不过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在国内被禁映。
  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小说》据说因为情节晦涩,映射中国百姓悲惨生活,也处在封存状态中。
   《小武》(1997)
  导演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成为青年导演中后来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与其他一些人并无二致,都是走国际融资与 发行的道路,基本与本土电影市场不发生任何关系。在国内,《小武》及其他类似的电影作品,因诋毁政党形象,涉嫌煽动都是通过盗版VCD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东宫、西宫》(1996年)
  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编剧、摄影大奖。根据王小波的小说改编,讲述一对同性恋者复杂的心路历程,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涉嫌宣传腐化思维,迄今未被准许上映。
   《邮差》(1995年)
  这部电影是导演何建军得到鹿特丹电影节的一个基金的资助拍摄,并在欧洲完成后期制作的。这就决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国内获得放映的机会。从 国外电影节或电影基金获取资金支持是不少青年电影导演的基本运作方式,也是他们完成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的重要原因。涉嫌诋毁中国官员形象。
 
   《活着》(1994年)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和男演员奖。根据余华小说改编,表现人在极端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可悲的顽强和坚韧,因诋毁社会主义法制,诋毁政党执政能力,迄今不能公映。
   《蓝风筝》(1993年)
  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审查未通过即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退出东京电影节。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诋毁之政党形象,该片迄今不能获准上映。   《过年回家》(1999年)
  获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一个关于宽容和爱的故事,主人公过年回家,倾诉了17年的难言人生。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导演张元受到处罚。
让人泪流满面的中国教育纪实 同在一片天空下(转)
同在一片天空下,我们却走着不同的路。我们多少人曾经假装生活在别处,我们闭上眼睛,以为不会看见。如果人善良的心麻木了,那将是更大的悲哀。     但在这些图片面前,我们能清楚地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曾经麻木的心在疼痛中慢慢复苏。每一张都能给人心灵深深的震撼。我们只有加快教育的建设和改革,让我们的孩子在真正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多年来,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常常为人们所诟病,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呼唤了许多年,可每每一触及实处,却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陈规陋习积重难返,在一切唯成 绩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大旗下,社会舆论面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集体失语。在风平浪静貌似繁荣的中国教育背后,被忽视和掩盖的却是一些令人深思的问 题,在种种问题危害下,一代代的孩子有可能在畸形的教育下成长着……想改变教育的现状,就如同要攥着自己的头发飞离地面那样艰难——这到底是为什么?
那天,我们可以读书了,我们高兴了,爷爷却哭了
  (图2)
 
 在这里,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却只能在这样晴天四面风,雨天八方水的教室里苦苦求学……
 (图3)
 
 最震撼的呐喊 你听到了吗?难道仅仅是同情,难过……
 (图4)
 大山里一群辍学的孩子
 (图5)
 
在不能再简陋的教室里上课的教师和孩子
 (图6)
 
讲堂上的孩子
 (图7)
 
  我们未来的希望
 (图8)
 孩子们用仅剩的纸写出欢迎
 
 (图10)
 
 连板凳都没有的教室
 (图11)
 
  在田地里考试的学生
 (图12)
 
 曹会龙,八岁,贵州省峨嘎村小学学生 他最宝贵的:“一个布书包”
原因:他没有回答,只是微笑。会龙没有布书包----为了拍照他向同学借来一个。 他自己的书包是一个四百克洗衣粉塑料包装袋。
曹会龙的一天:六时起床,吃早饭,八月至二月吃粟米或三月至七月吃
薯仔 ( 小孩一般一顿吃十个薯仔,成年女性十五至二十个,成年男性二、三十个),
做家务,回到只有一个课室的学校,午饭吃粟米或薯仔,照料家里的两条牛、三头猪
和十八只鸡 (他对家里有甚么了如指掌),跟小朋友追逐或玩其它游戏,八点晚饭吃粟
米或薯仔,偶尔还有红豆,然后上床睡觉。 你觉得会龙留长头发像女孩子吗?当地的一个传统是小孩不会剪头发,直至家里
经济条件稳定,小孩的幸福有了保证。在峨嘎村有好多貌似女孩的孩子……
——网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