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丸子怎么做:美国的素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21:49

《教育随笔辑录》

 

美国的孩子为什么胆大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富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句“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间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3、让孩子接受锻炼。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开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模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手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5、教孩子适应环境。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得男孩,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人生12个经典领悟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而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点评: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于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点评: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差,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点评: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却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曰:“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点评: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地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5、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位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点评: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6、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呀,”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点评: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7、一辆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在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点评: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分展现出来。

   8、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居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点评:事出必定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9、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口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 张三听了很纳闷,也很生气,于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点评: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悔。

  10、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点评: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11、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以后才能赶过去。”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什么?”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点评:takeiteasy!放轻松、放轻松,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地面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12、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棍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点评: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棍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你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国外的父母如何教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于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卖菜调查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 

    他忽然有了个主意。“布若先生,”总经理说:“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

  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经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

    点评:1、 人与人的差距,更多体现在思想方法上,虽然初始时就那么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越拉越大,所以发现差距及时总结,方能迎头赶上。

    2、 人要善于观察、学习、思考和总结,仅仅靠一味地苦干奋斗,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结果常常是原地踏步,明天仍旧重复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3、 成功的规则未必那么明显,需要很高的悟性,靠人去体会。

 

 

 

儿子在英国感受西方教育

我是在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不知不觉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及教育方法,早已潜移默化地溶进了我的理念之中。90年代,先是求学英国,后定居加拿大,在西方教育的氛围里,不经意地我卷入了东西方教育的碰撞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我开始反省自己。尤其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得不深思。尽管至今,我还处在两种文化的磨合期,但我愿意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原汁原味儿地写出来,供朋友们一同品尝。

    1993年,我们将儿子从北京接到英国。根据年龄他被插入小学四年级就读。此时,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顿时“失聪”啦。我知道不懂英语,是他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我十分焦急。我跑到市儿童图书馆借来好多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和磁带让儿子放学后学习英语。几个星期过去了,可我却看不出儿子有多大进步,真是着急。一天接儿子时,我特意找到他的班主任海伦,想和她聊聊,目的当然是要通过她给儿子加点儿压。

    我开门见山地抱怨儿子在语言的学习上反应不敏捷,又不刻苦,除了家庭作业外,希望老师能给他一些额外作业。听了我的话,那位金发碧眼的老师笑了。她首先表示,非常理解家长的急切心情,接下来谈话的味道就不是我所希望的了。

    海伦说:你有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儿子。他到英国虽然仅有几周的时间,可他在语言上的进步是令人吃惊的,你应该为有这么个优秀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今天早晨在我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时,发现他把明天的书也读完了。瞧,多么努力的孩子!不用担心,他会做得更好。我想没有必要为他添加额外的作业,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玩儿。

    本来是想请老师帮个忙,却吃了“闭门羹”不说,还被人家含沙射影地教训了一通,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的儿子我最了解。至于那洋老师的所谓“进步令人吃惊”的评语,实在是过分夸奖。到目前为止,儿子的英语水平还只是处于看图猜意思的原始阶段,会说的句子加起来还不足一面袋儿。可既然人家老师不那么看,我也只好认了。但内心深处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她对儿子的“过份”赞美。从此,我对海伦老师有了一份迷茫和不解。

    不知道对方怎么看我,可自从那次谈话后,我发现接儿子时,海伦老师总是尽可能地找机会向我“汇报”一下儿子的情况。当然,其内容不外乎儿子的英语进步如何大,数学做的如何出色等。可在我这个中国母亲眼里,她的标准实在太低了,那远远不是我所期待的。于是,每天放学后听磁带,看书,朗读故事仍然是儿子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可不久,我发现儿子已经不像从国内刚来时那样驯服了,他要求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都有很多玩儿的时间。他搬出海伦老师的话说:玩儿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听了儿子的话,我大发雷霆,告诉他“海伦老师是胡说。玩儿不是学习,是浪费时间”。我还提醒儿子“英国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太低了。你知道中国的老师总是给学生做不完的作业,那并不是坏事。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见我这般慷慨状,儿子不说了。我还借势告诉他“世界上最勤奋的是中国人。你看,哪个中国人不是没白天没晚上地学?不学能聪明吗?洋人只知道玩儿,就会享受”。

    突然,憋了半天的儿子说话了:“妈妈,我觉得海伦老师的话没错。比如,上周我们到郊外去游玩,可在玩儿的过程中,老师教给我们许多有关植物和昆虫的知识。我们一下就全都记住了。还有,课堂上老师们也经常让我们做各种游戏,一边玩儿,一边学东西可有趣啦。在中国时,我们的老师成天让我们读写生字,背诵课文,默写生字,作算数题,太无聊啦。我觉得英国的老师比中国的老师会教多了。我真喜欢英国的老师!”儿子有理有据的反驳使我一时间语塞,可内心深处我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话有时也挺有嚼头儿的。联想到许多中国孩子到英国后,都非常喜欢英国的学校和老师这一事实,我突然觉得英国的教育方法还真挺有魅力的,可它的高明之处何在,还有待探索。

有一天,我去学校接儿子,路上碰见了好久不见的朋友小李。因为她的女儿在我儿子的学校就读已经一年多了,我顿时觉得碰到了合适的交流对象,要说的话也一连串儿涌了出来。

当我问起小李对英国教育的感受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到“比中国好多了。孩子在这儿学习无忧无虑,轻轻松松,很多时候是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就把知识学了。可不像我们中国,孩子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学,连童年都没有。”想不到小李对英国的教育居然如此肯定。可我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坦率地说:“但我觉得这儿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太低。比如,我的儿子过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英语长进还是不大。可他的老师却总是不停地表扬他。还有,儿子说他班上有个男孩儿只会作简单加减法,老师还夸奖他是“Goodboy”(好男孩)!如果这样,学生们会自以为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疲疲塌塌很难有出息。我还把和儿子老师谈话的具体经过拎了出来。

我知道小李曾是中国内地的一名小学老师,对我国的教育模式比我门儿清,因此我很有兴趣和她深聊。听了我的话,小李笑了。她说我所提及的正是中国老师所缺少的东西。她直截了当告诉我,根据她多年当老师的感受,中国老师们的一个通病是看学生的阴暗面多,而西方的老师眼里是学生的优点长处多。其结果自然是中国的老师愿意批评指责学生,而西方的老师喜欢表扬赞赏学生。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小李讲起了对她触动很大的几件小事儿:

那是她女儿刚来英国不久。因为语言问题,孩子不愿与班里的小朋友交流,总是站在一旁显得怯生生的。她还告诉妈妈,她不想上学。可小李女儿的老师很快使形势有了改观。仅在几周的时间里,小家伙不仅变得又活泼欢快起来了,并且非常喜欢到学校去上课。原来,自小李女儿到班上后,那位老师就开始注意她的长处,比如,她喜欢画画,老师就把她的画贴到墙上让小朋友们欣赏,还夸奖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姑娘;当那位老师发现她会作简单的加减法后,就在班里表扬她,说她很不简单,还把她作的题传给大家看;女儿的英文写得乱七八糟,可老师从中挑出那屈指可数的几个“漂亮”的,鼓励她说“瞧,这几个字写得多好看啊!如果所有的都能写成这样,那就更好啦!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因为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对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小李的女儿树立了自信心,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了。讲完女儿的故事,小李自我检讨说:“每次和那位老师交流后,她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东西对我的启发都很大。尤其是她女儿的教育方法引起了我的深思。说真的,为了女儿写的乱糟糟的作业,我不止一次地骂她笨,还撕过她的本子,惩罚她重写。仔细想来,我那样做的结果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她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从而变得自卑,怯懦,缺乏自信。”

小李的故事在我的心里搅起了波澜。我想起了儿子的老师海伦。其实,小李所讲述的一切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可不同之处是她比我精明,有悟性。此时,我似乎领悟到了儿子的老师海伦的一番苦心:她是要通过鼓励的方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她那种让孩子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努力学习的方法,比起我那通过贬低孩子而让他承认自己不好,从而去努力学习的“激将法”要高明多啦。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脸上一阵燥热,心里在暗暗地向海伦老师赔罪。

儿子从4岁起便开始弹钢琴。可出国后,为儿子买架钢琴的愿望只能像梦一样跟随着我们。当我们在加拿大有了工作安定下来之后,丈夫急于实现的第一个宿愿,就是为儿子买架钢琴。

一天偶然间他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发现了一则出售钢琴的广告。据称,那是一架制作考究,保存完好的老式琴。那天晚上,丈夫把有关那架钢琴的消息告诉了我和儿子。儿子先是一阵激动,可很快又平静了。看着他那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猜测他一定是矛盾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儿子说话了:“爸爸,别买了。我不想要。”“为什么?你不是很羡慕有钢琴的孩子吗?”我不解地问。“可是……唉,我担心买了钢琴后,我会有很多麻烦。我不想给自己添加负担”。儿子叹息着说。他的话使我很反感。我没好气地说:“说穿了,你是怕吃苦,不想努力。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就不能向大陆的中国孩子那样刻苦地多学点儿东西?!”我的话火药味儿很浓,儿子回避了。只见他斜眼儿看了看我,接着把头转向了他爸爸。

“爸爸,求求您别买了。我真的不要!”儿子乞求说。为了缓和气氛,丈夫开始和稀泥了“好啦,好啦。琴怎么样还不知道呢。现在说买不买的事儿还太早,具体如何等明天看了琴在说。”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去看钢琴。可儿子却推托说他有事不能去。我明白他是诚心想把这件事儿搅黄了。于是,我一针见血地说“别来这一套!要还是不要,痛痛快快的。”“妈妈,其实我很想要钢琴,但在买琴前,我请您能答应我一个条件,行吗?”踌躇中,儿子终于说实话啦:原来他要和我谈判。“什么条件?”我反问着。“就是允许我不找钢琴老师,由我自己练琴。”儿子简单明了地将谈判条件提了出来。我一听就耐不住了:“弹琴不找老师,那学什么?瞎混事儿是不是?”就在我大动肝火的时候,丈夫又插话了“还不知道琴怎么样,你们却先认真起来了。找不找老师那是后话。我们还是先去看琴吧。”他边说边拉我和儿子往外走。

那的确是一架很有特点的钢琴。钢琴的外观与国内的现代普通立式琴很相近。不同的是那琴架的主体框架部分雕刻着的小动物和花卉。这种点缀,为那架古老的钢琴增添了几分魅力。大概是喜欢绘画艺术的缘故,那琴儿子一下就看中了。在简单试弹之后,儿子和丈夫一致认为其音色也相当不错。于是,我们当即拍板要了。两天后,搬运公司将琴送来了。当儿子放学回来看到自己的琴后,扔下书包迫不及待地坐到了钢琴前。听着儿子弹的《月光曲》,我感到他先前的功底还是依稀可见。如果能有位好的钢琴老师指导,他会很快登上一个新台阶。但丈夫不同意。他主张先把找老师的事儿放放。过段时间与儿子平心静气地谈谈再说。

转眼间,钢琴在我家落户已经1个多月了。儿子也由每天放学主动弹琴,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且总是那首《月光曲》。于是,找钢琴老师的念头又一次在我心中萌发了。就在我着手为儿子找老师之际,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使我一改初衷。

那是在清理儿子书房的时候,我偶然间发现了儿子的作文本。想不到一篇题为《我终于又有了自己的钢琴》的文章,一下子抓住了我。我把它从头到尾结结实实地读了个透。文中写到:“我非常喜欢钢琴那优美的声音。但是,童时学琴的经历,使我对钢琴又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记得当我大约4岁时,妈妈就送我出去学钢琴。虽然一周上一次课,可我每天都要练琴。最可怕的是每次练琴时,妈妈总是站在我身边,非常严肃地紧紧盯着我的手。如果弹错了音,或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妈妈就狠狠地敲我的手指,还要不停责骂我。每次练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笨,又弹错啦!”从那时起,我对钢琴有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我喜欢它,因为它那悠扬的声音真是太美啦;可我又恨它,因为它给我带来了麻烦和痛苦。我长大了。对音乐的喜欢,使我又萌生出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的梦。但我又担心有了它会使我重新回到童年那灰蒙蒙的日子。我真不忍心给自己找烦恼。因此,我从来没有向爸爸妈妈提起买钢琴的事儿。真高兴,爸爸了解我的心!他不仅圆了我的梦,还同意了我“不找老师,只是自己练琴”的请求。我弹琴的目的是因为我喜欢它(它可以表达我的情绪),而不是要作为炫耀自己有本事的资本,更不是为了考个九级。我希望能真正轻松愉快地享受音乐的美妙旋律。如果带着沉重的负担或很多压力去弹琴,我想那不是欣赏音乐,那分明是自己折磨自己。真高兴,我又有了自己的钢琴!可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实现我的那个愿望,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自己的琴声,因为妈妈可能不会放过我。我真希望妈妈能明白我的心,给我一片宁静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我的心随着儿子的文章开始发酸。先前,我曾得意于自己在儿子教育上的成功。可万万没有想到,那“成功”的背后,却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如此可怕的阴影和无法弥补的创伤。

我曾鄙视西方的家庭教育。但相比之下,我也领悟到,他们那种对子女“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有道理的,那里面包含了理解和支持。

 

 

驴的自救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 /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 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请牢记以下五个快乐的小秘诀∶1. 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2. 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3. 简单地生活。4. 多分享。5.少欲求。

 

 

 

他使两个女儿成了美国博士

    两个女儿都成了美国博士,他是怎么培养的……

    三年前,大女儿宋梦礼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后,得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教育管理博士学位。两年前,小女儿宋学达从中国人民大学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后,得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去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57岁的宋留成风尘仆仆地从鄂西山区的远安县城赶到北京,带来他花了40天时间写成的《博士姐妹》的书稿。

    “我这辈子都是为两个女儿活着的。为了她们,我放弃了读研究生,放弃了专业,我一分钱也不敢乱花……”一脸沧桑的宋留成毫不掩饰地对记者讲述着他为两个女儿做出的牺牲,“不过,一个土硕士换两个洋博士,值了!”宋留成颇为得意地补充道。

    “3年前,我的大女儿宋梦礼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后,得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我从县城赶到北京的机场,送她到美国攻读教育管理博士学位。两年前,小女儿宋学达从中国人民大学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后,得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去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我再一次到北京把她也送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飞机”。

   “当我从北京送走女儿回到县城时,每次都有许多人向我祝贺,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萦绕我脑际的不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是在首都国际机场大厅里女儿独自推着行李车远去的背影,她们那种伤感、无助的神态,无情地咬噬着我的心。10多年前,当她们先后考上大学,离开偏僻的山区到了大都市时,我也曾有过这种牵肠挂肚的感觉。不过,想到自己20年来苦心孤诣地为两个女儿设计的‘自然教育’终有成果时,我还是聊以自慰的。”

    宋留成诙谐地笑笑,“我本想把女儿推出山沟沟,一不留神推过了,推出了国门。”

    宋留成60年代初从河南农村考上西安交大,学的是计算机装置与制造专业,4年后赶上“文革”,70年代初被分配到地处鄂西山区的一家三线企业,工厂在离县城20公里外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沟里。妻子是他在河南老家的同学,婚后来到这小山沟当了厂子弟学校的老师,两个女儿也先后出生在这里。

    宋留成是本分人,但山沟里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水平极差,为了女儿的前途,他很想调离山沟。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虽然那时他已经33岁,但想到这是让孩子离开山沟的一个机会,于是就到县城报了名。不过,最终他为了女儿放弃了考研。

    “在大学时我的成绩非常优秀,我相信自己的功底,我的母校西安交大的一位老师还给我寄来了一套当时最新的专业书,只要认真准备,我想考取应该不成问题。但妻子却不同意我考研究生,认为山区教育条件本来就差,如果我走了,把两个女儿扔给她,会有很多困难,对她们的成长不利。但我还是不甘心,一天我们又在讨论这个问题,4岁多的大女儿梦礼插了一句:‘爸,你走了,你不管我们了。’一句话说得我鼻子酸酸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我当即就做出决定,放弃考研究生,也不管俩女儿听懂听不懂,我说,‘我出不去了,但一定把你们送出山沟上大学。’

    “既然放弃了考研,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离开山沟。为此我又做出了第二个重要决定,放弃已经从事8年的技术工作,到学校去当老师。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学校更有利于孩子的培养,同时还寄希望于到学校或许有调到县城的机会。虽然那县城被戏谑为“七十(其实)一座楼,九十(就是)一条街”,在别人眼里挺可笑,但我却认为山沟闭塞,对孩子的视野和思维是限制,县城的教育条件比山沟好,能让女儿见见世面。”

    宋留成虽然改行当了老师,但他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很不满。沉重的学习负担,枯燥的重复训练,生硬的知识灌输以及专制的教学管理,在他眼里是一种可怕的畸形教育。为了保护女儿不受或少受这种畸形教育的伤害,从1979年开始,他以她们作为试验对象,采取了一套有悖于现行教育观念的“自然教育”的方式。他的“自然教育”,是相对于以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言的,倡导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自然的、和谐的;孩子的学习应当是自由的、自主的;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均衡的。

    为了培养女儿的思维能力,他采取了前瞻性的教育方法。“在她们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让她们了解微积分的知识。我用棍子在地上画了一道长长的弧线,然后问:‘这条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她们答‘是弯的。’接着我用树枝把线分成很短的许多小段,然后只留下一段,把其余的全抹掉,又问‘现在这条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她们认真地看了好一会儿,才说‘是直的’。于是我说,把一条长的弯曲的线细分成许多很短的线,每一小段就变成了直的,这就叫做微分,微就是细小的意思,所以微分也就是细分。反过来,把许许多多直的小段接在一起也可以变成弯曲的一条长线,这叫做积分。将来你们上了大学就会学到微分和积分,你们看,大学的课是不是很简单?

    “我们散步时看到一个砖砌的拱形门,我说‘这个拱形门上就有我上次说的微分和积分’。梦礼看了一会儿就高兴地说:‘把砖一块一块地拆下来叫微分,把砖一块一块地砌上去叫积分。’我开玩笑说:‘梦礼现在就可以上大学了。’我还用教室和大礼堂的座位来讲坐标系的概念,用测算池塘里的鱼做例子介绍古典概率论。我认为,较早地让孩子接受更高层次东西,不仅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广阔性以及对事物本质性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排除接受新知识的心理障碍。当然,我给女儿讲这些前瞻性的知识时,是让她们像听故事做游戏一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受的。”

    在女儿上小学、中学期间,宋留成经常鼓励她们“逃学”在家自学,致使她们在小学的5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家自学的。上中学时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的“逃学”,甚至在高三即将高考这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两个女儿仍旧“逃学”。

    此间,宋留成一直在实施他的“自然教育”,为了使女儿能够心胸宽广、思维开阔,他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他让女儿除高考外平时不理会考试成绩,不受教科书的束缚而博览群书,鼓励女儿发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并创造一切机会锻炼她们独立行事的能力,如安排自己的生活,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即使像高考填报志愿、考研、出国这样重大的事,也都是她们自己决定的,他只是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和参考意见。

    宋留成说:“我对她们的学习很少过问,并且很明确地告诉她们,期末考及格就行。整个小学阶段,梦礼课外用于课本知识学习的时间很少,但她学习非常认真,学习时特别专心。比如数学,每做一个题目她都会认真分析,直到真正懂了为止。其实小学就那么一点东西,如果每个题都真懂了,而不是机械地记住老师教的解法,本来就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对梦礼的课外辅导一般仅限于告诉她分析的方法,使她渐渐养成了分析的习惯。

    “学达在小学五年级时没有到学校去,一个人在家自学。她每天都有自己的安排。一般语文学习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语文课本的学习方式与学校完全不同,只是查一下生字、生词,再把课文背下来,如果课文不适合背诵,就熟读几遍,一天的语文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接着到外面活动,活动结束开始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也很简单,先看一遍书,看懂后做几个题目,和梦礼一样,练习上的题目通常只做一半。另外还有一本小学数学习题集,有时我会在上面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题目给她做。数学每天的学习时间一般也不超过一小时,既不批改作业也不需要考试,只有当她认为有必要时,我才给她讲解一下或检查一下习题。每周写一到两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来自语文课本、作文选或她的课外阅读心得等,当她找不到合适题目时就由我来出题,每篇作文我都尽可能地检查修改一遍。在其他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是用来阅读,在那一年里,她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特别是几本古典名著,读得非常熟。”

    这种边学边玩的方式,使两个女儿在小学阶段的生活是愉快的。虽然她们的成绩(仅在考试分数这种意义上)非常一般,但宋留成认为,学习的效果并不能完全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实际上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根本无法从成绩单上反映出来。他看到女儿的发展是均衡的、和谐的、健康的,在小学阶段她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预言:“她们小学轻松,中学轻松,大学更轻松。”

    大女儿梦礼高三时,除了考试都是在家自学,在这段日子里,宋留成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一些朋友对他说,现在高考竞争这么激烈,靠自学行吗?他也曾和梦礼多次说:“咱爷儿俩现在是逆潮流而动,孤军奋战。”最后证明梦礼的自学之路基本是成功的。梦礼到了读大学和读研究生时,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成绩从大二开始每年都是全班第一;研究生考试以总分超出录取线50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师大研究生;以托福667(满分677)、GRE2330分(满分2400)的优异成绩得到了美国多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据宋留成介绍,梦礼的成功并不奇怪,比如学英语,除了她的较好的语言天赋,更主要的是她在英语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工夫。她每天坚持一定量的阅读和背诵,形成了比较好的“语感”。她对学习过的每一个重要句型和重点词汇都力求透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词汇的学习,更是下了一番笨功夫。她专门有一个词汇学习的小本子,对阅读中碰到的每一个重要的单词都认真查阅词典,把它的所有用法和相关的典型例句详细地记在本子上,并不时地翻阅和复习,所以她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已不限于出现在课本中的意思,而是更全面更准确。由于有了这些笨功夫,梦礼的英语基础非常扎实。而且,梦礼善于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总结,并“悟”出了英语学习的真谛,就是把英语当成母语来学习。

    小女儿学达可以说是紧跟着姐姐的脚步走过来的,所不同的是在学达高中时,宋留成已经有了一套更完整的教育经验。在《博士姐妹》一书中,宋留成详细地介绍了为学达高考制订的“绝密计划”。当学达以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时,他并没有显得太激动,因为这个成绩本来就是他意料之中的。

    在书稿中,记录着宋留成和女儿共同试验过的有违“常规”的教育轨迹。在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智能训练使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时,在升学压力使中小学生们喘不过气来时,他却采用了一种传统的、朴素的、自然的教育方法,远离大道,远离喧嚣,孤独地沿着一条没有路的路走过来。如今,当人们都认为他成功时,他却说:“如果再重来一次,我恐怕不会有这个勇气和力量了。”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才,宋留成不仅苦苦探索了20来年的“自然教育”,而且从那时至今,他和妻子都在过着一分钱也不敢乱花的日子。

    “女儿们小时候,我和妻子的工资不足百元,双方父母都在河南农村,需要寄钱,所以我们在经济上非常拮据,常常入不敷出,只能省吃俭用。但对她们的智力投资,我们却舍得花钱。为了保证她们小时候有充足的营养,我们常常跑十几里路到村里挨家挨户去买鸡蛋,偶尔买只鸡也尽着她们吃,我们只尝尝腥。有时还到20公里外的县城给她们买3块多钱一瓶的乳白鱼肝油和苹果、桔子等山里罕见的食物,我们一口也没吃过。为了给她们广泛的业余爱好创造条件,尽管家徒四壁,但1986年我们狠狠心花600多块钱给她们买了录音机。后来又发现梦礼对钢琴特别痴迷,又下决心给她买钢琴。当时一架钢琴3000多块钱,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当我拿着攒的1000块钱和跟同事借的2000多块钱到银行汇款时,紧张得数钱时手直哆嗦。为买钢琴,我们勒紧裤带还了两年账。

    “两个女儿上大学后,我们的工资除了吃饭全给她们了。听说她们想出国留学,我们连彩电也不敢买。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买过新衣服,穿的就是两年发一套的工作服,周围的人都说我是‘老八路’。我爱人也没什么像样的衣服,女儿给她买的衣服还舍不得穿,到现在都很土。嗨,一辈子养成了穷命,有福不会享了。”

    虽然宋留成早已离开山沟到了县城,如今是中国三江航天集团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但此次来京,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这位留美博士姐妹的爸爸仍穿着条厚厚的工作裤。

    “想起1972年进山时,是我和妻子两个人,20年后,女儿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又剩下我们孤零零的两个人,真有些怅然失落。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毕竟如愿以偿了,两个女儿按照我为她们制订的目标,靠自己的努力,从山沟到北京上了大学,又从北京到美国去读博士,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果。”宋留成感叹道。

 

 

犹太人的家教

   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执著的教育追求。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理性的思维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永恒的探求心境。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你会赏识你的孩子吗

    编者按:目前正在推广的“赏识教育法”,是南京一位普通的技术员周弘创立的(周弘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周弘的女儿周婷婷,是中国第一个聋人女大学生,中国第一个聋人留美硕士生。她1岁半时全聋,3岁半才开始学说话,到5岁时居然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8岁时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千位数,创下新的吉尼斯纪录。16岁考入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3月又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心理学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

  帮助女儿创造生命奇迹的周弘,在潜心教育聋女的20年里,摸索总结出了“赏识教育法”,著书立说后,被许多家长所接受并广泛运用。“赏识教育”并非简单的表扬加鼓励,它教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孩子,赏识孩子的生命,赏识孩子的成长,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外在的激励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诱发已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潜能,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本期所采访到的内容,也许有助于你掌握这门赏识教育的艺术。

 

  聋儿也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优秀

 

  苏女士,42岁,高中学历,自办聋儿语训班。

  苏女士的女儿朱晓莹,今年14岁,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均为90多分的成绩考入广州市第10中学。朱晓莹曾被评为广州市越秀区“十佳优秀少年”、“广州市优秀少先队员”、“岭南少年报优秀小记者”,还获得过电脑、绘画等方面的许多奖项。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却是一位先天失聪的残疾儿,是她妈妈苏女士运用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法”,把她培养成才的。

  提起女儿的教育,苏女士心中有不尽的苦涩酸甜。

  女儿两岁时还不会说话,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都没反应,带她去医院一检查,原始听力98分贝(100分贝就是全聋),这才知道孩子是先天失聪。无奈之下,我们把孩子送进了聋哑康复中心去训练,到孩子5岁多时效果也不明显。怎么办?我们夫妻整天叹气,真是有点绝望了。就在这个时候,周弘老师来广州做报告,讲他怎样用赏识教育法培养他失聪的女儿,对我震动很大,我一定要把我的孩子培养成广州的“周婷婷”。

  当时按政策我可以再要一个孩子,但我决定不要,用全部的心血来培养女儿。1992年我痛下决心辞了职,在家一门心思教育女儿。我借鉴周弘老师的“语言文字同步教育法”来训练女儿。跟她多说话,教她把手放到喉部感受振荡,让她吹气球练习发音。随时带着纸和笔,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每学会一个单词,我就拍巴掌或竖起拇指鼓励她。这样在学龄前,她已经会认2000多个汉字了。

  女儿该上学了,我们没有把她送进聋哑学校,而是满怀信心地把她送进了旧部前小学,这是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名校。开始校长不收,我很诚恳地跟校长讲:“给我女儿一个机会吧,如果她跟不上,我随时把她带走。”

  女儿进了学校后,尽管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很好,可她的自卑感还是很快就表现了出来。女儿主要是靠看口形来“听”人说话的,这样听课就很困难,结果拼音考试不及格,她上学的信心又动摇了。这次我和她爸爸心里都很难过,我们流着泪把她带到了聋哑学校,跟她讲,你不用心学,就要进聋哑学校,像这里的孩子一样学打手语。女儿哭了,她说她不学打手语,她要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说话。女儿从那以后,就特别用心学习,上二年级时,她居然考了全年级惟一一个语文100分。

  女儿“听”不行,我们就希望她写行,培养她写作方面的能力。但起初,女儿写作文总是不理想,我就鼓励她给表姐、姨妈等亲戚写信,然后请求亲戚们把她信中的病句、错字改出来后,再寄给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一直陪她写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她写一篇我也写一篇,然后让她挑,挑中我写的,就让她重抄一遍交上去(我私下里会告诉老师)。这样刺激了她的好胜心,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作文常被贴出来或在班上朗读,还不时发表在岭南少年报上。她觉得自己写作方面比别人强,很自豪。

  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最怕接触社会、与人交往,我们就在这方面多锻炼她。最初是让她去买报纸,第一次去买报纸,她有点胆怯,拿了5毛钱,站在那儿半天不吭声,可当她鼓足勇气,买回来一份报纸时特别高兴,我们便夸她真行!后来我们又鼓励她和同学一起去逛街,买东西。去酒楼喝茶,也让她去点茶点。经常让她和她的堂哥、表妹在一起玩,聊天。鼓励她参加溜冰、打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这样不光是锻炼了能力,关键是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做好。

  我觉得聋儿只不过损失了30%的能力,他还有70%的潜力,如果你能帮助他把70%的潜力发挥出来,他会比一个正常的孩子更优秀,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学会赏识你的孩子。

 

  状元的妈妈说:赏识意味着尊重和放手

  

郑女士,45岁,大专学历,广州某公司经理

  郑女士的女儿王铮是广东省2001年高考语文单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化学专业。

  状元的妈妈是很懂得赏识教育真谛的,她说:赏识意味着尊重和放手。

  赏识你的孩子就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我从不强迫女儿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女儿7岁时我们开始让她学钢琴,学了一年多,发现她学琴的兴趣一直不浓,就不再要求她每周去学琴,高兴了让她就自己弹弹,不高兴了,许久不摸琴,我也不说什么。

  赏识你的孩子,就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给他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发展。尤其在学习上,你不要去充当他的拐杖,让他过多地依赖你,你应当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孩子读小学时,不少家长喜欢“陪读”,孩子做作业,家长在一旁陪着,孩子做完作业,家长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助检查纠错。我女儿学习从小都是靠她自己,我从来没有检查过她的作业,有时老师要求家长签字,我看都不看就签上名。小学阶段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但我一点也不介意,我知道她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用不着担心,由着她轻轻松松地学。

  赏识你的孩子,就要注意时时给孩子以鼓励。有不少家长喜欢数落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看人家谁谁怎么样,你就不如人家。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我从来不这样说话,我对我女儿都是多多鼓励。她取得了好成绩,我会说:“我就知道你行!”偶有失误,我会说:“没关系。”女儿中考时,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重点班,可读高一时由于一下子不适应,排名落到了年级第17名。女儿显得不那么自信了,情绪有些低落。我和她爸爸在她面前表现得很平淡,尽可能不使她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只是在饭桌上随意地跟她聊:“你们班的同学资质都比较好,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不错。”然后鼓励她“没关系,还有两年可以好好努力”。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女儿的自信心,尽量帮助她减轻压力。高二、高三,女儿又跃居年级前几名。

 

  赏识教育从幼儿开始

  

吴女士,37岁,本科学历,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园长。

  3到6岁是培养一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这一点已被中外许多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所肯定。因此,在这个阶段,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那么,从家长的角度,怎样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呢?

  鼓励幼儿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能力是从自理能力开始发展起来的,自信心是从做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幼儿3岁左右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鼓励他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摆放碗筷、收拾玩具等,见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有些家长觉得让孩子拿个东西,扫个地什么的,又费话又费时,倒不如自己做省心。殊不知,让孩子做这些小事,可以满足孩子的参与欲望和表现欲望,当孩子感觉自己会做许多事,并且有的事比爸爸妈妈做得还好时,自信心就会倍增。

  培养幼儿学会赏识自己。赏识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要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自己有很多优点。家长要善于给孩子创造赏识自己的氛围和机会。我们幼儿园就曾经开展过“画日记”的活动,引导幼儿回忆今天自己有哪些好行为,好表现,然后把它画出来,带回去给家长欣赏。孩子们把自己做早操的漂亮动作,把自己帮助小伙伴的情景都画了出来,非常有助于孩子发现及欣赏自己的好行为、好品质,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家长不妨借鉴这些做法,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小手工制作、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让孩子在展示自己的才艺中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多夸奖孩子。多说赞美的话,鼓励的话,少说贬损的话,批评的话。我们在幼儿园工作,发现家长们碰到一起,喜欢议论孩子的长短,并且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同人家的孩子比较,比较的结果多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有个小女孩画画得很好,当孩子双手捧着自己的“杰作”,得意地让爸爸欣赏时,没想到当爸爸的却不耐烦地说:“画什么,你看祈祈的钢琴弹得多好,你就只知道画画。”以后这个小女孩画画再也提不起劲了。如果这位爸爸换一种说法:“你画得真棒,要是弹钢琴也像祈祈一样好就更棒了。”有可能,小女孩不仅画画得好,而且钢琴也会弹得很出色。扬扬是个顽皮的孩子,有次我去家访,他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罗列了孩子一大堆不是,看到孩子很难为情,我赶紧说:“不会呀,扬扬最近表现可好了,昨天当值日生,还被老师和小朋友表扬了呢!扬扬你说是不是?”扬扬眼睛一亮,说:“就是嘛,我还得了一朵小红花呢。”我当即跟扬扬的妈妈讲,你以后千万不要当孩子的面数落孩子,每天要多表扬他,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扬扬今天穿衣服穿得真快”“扬扬字写得真漂亮”等等,这样鼓励孩子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扬扬妈妈的毛病我想许多家长都有,要知道家长左一个“不是”,右一个“不是”,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消极的评价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自信,有可能使孩子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正视长处还是放大短处,大不一样

  

周伟励,男,48岁,本科学历,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审

  周先生曾主编过备受家长们青睐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和《家庭教育在美国》两本书(本刊2001年第5期曾专访两本书的作者黄全愈)。周先生通过对比中西方教育的一些不同理念,谈了对赏识教育的看法。

  中国的家长更多的是“埋怨教育”,有不少家长都是恨铁不成钢,总是埋怨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包括一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家长。我有一个同学,是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有几次,我们同学聚会,他带着儿子,便当着孩子和大家的面评价孩子,不争气了,不聪明了,说得孩子连头都抬不起来。这些现象说到底还是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的情结比较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以至于总是批评指责孩子,而很少想到去赏识孩子。我最近看到一个资料,讲济南搞过一次调查,42%的孩子“常常受到父母打骂”;47%的孩子则受到过父母“严厉批评”;另有19%的孩子说父母常贬低自己,“常说自己不如别人”。

  我编黄全愈的两本书,感到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说美国的教育强调正视孩子的长处,而中国的教育强调正视孩子的短处。这一“长”一“短”大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经常会说,我没什么优点,一想到自己首先是一大堆缺点,这能不影响孩子的自信吗?而美国的孩子常常放大自己的优点,包括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优点,比如:会踢几下球,会唱几句歌。可人家孩子就这样找出了许多比别人强的理由。

  还有,美国的孩子敢于说“NO”,敢于说“不!”有批判精神,才有创造性思维,才有个性的张扬,才有更大的进步。而中国的家长则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俯首贴耳才是好孩子,无形当中弱化了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和逆向思维能力。黄全愈曾给我讲过一个穿礼服的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导师奎茨博士有个儿子叫利克,利克的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男生穿蓝色的礼服,女生穿白色的礼服。利克认为这是性别歧视,和另两名女生一起要坚持穿错颜色,校方表示穿错颜色就不能毕业,而当时利克已获得纽约州一家著名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只待参加完毕业典礼,就去深造自己钟爱的中提琴专业。此事非同小可,特别是后来事态又严重了,校方动用警察,准备逮捕胆敢穿错校服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奎茨博士反复征求儿子的意见,晓以利害,但儿子表示要坚持。奎茨博士很平静地对儿子说,让他做好被逮捕的准备。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有惊无险,但我还是被这个故事震动了,一个孩子置自己的前途于不顾,敢于说“NO”,一个父亲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尊重儿子说“NO”的权利,很值得我们的家长从中悟出点什么。

 

 

 

 

如何对“神童”进行教育

    经过近两个月的教学,福州一些小学教师惊讶地发现,能认识几百个汉字并完成100以内加减法的一年级新生竟然不少。而这些,都大大超过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这些小“神童”是家庭“超前训练”的结果。一位学生家长一语道破天机:“大家都在学前拼命教自己的孩子,你不教,那你的孩子就亏大了!”

  小“神童”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福州湖滨小学的小羿同学说:“老师教的都是‘小case’(小意思),我早就会了!”一位数学老师说,有的学生对老师教的20以内简单加减不屑一顾,上课越来越不专心。

  是教师和教学内容“落伍”了,还是家长和孩子们太“超前”了?对此家长和学校的看法大相径庭。

  一位姓陈的家长自豪地说,我的小孩今年不到6岁,已经会背不少唐诗宋词,还会做4年级才教的四则混合运算题,但现在学校却非要孩子在6周岁后才能上一年级。他建议,对聪明的孩子完全可以让他们提前上学,甚至直接跳级。福州亚峰社区的吴先生认为,小孩提前掌握知识是件好事,说明现在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相关教育体制应作相应的调整,不能机械地应对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一位姓潘的女士则认为,时代在变化,学校还是按部就班地照原定教材教育孩子,这有悖于“因材施教”原则,应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分类教育,可以尝试办“精英班”。福建省直机关的一位干部觉得颇为无奈:“其实很多家长不是主观上刻意去训练自己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进行考试,若不教孩子,就可能被分到‘差班’,影响孩子一辈子。”

  与家长们一边倒的看法相反,校方认为家长们在孩子早期教育问题上进入了一个“死胡同”。福州钱塘小学陈老师说,相对于智力教育,孩子们在学前生活技能、生活常识、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因为这些是孩子“EQ”(情商)正常发展的基石。孩子能不能以正确的做人态度、学习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是决定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而所有这一切,都和孩子的早期“EQ”教育紧密关联。乌山小学郭老师也说,只要孩子是正常的,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上学后会“落伍”,因为教材编排是循序渐进、符合孩子心智发展规律的,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福州实验小学陈老师认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教师要面对的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不可能偏离教材而“倚重”那些“神童”。由于小“神童”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不爱听讲,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不良学习习惯,学到后面反而会跟不上。

  学校如何应对班上的小“神童”现象,则是老师与家长争议的另一个“焦点”。

  家长们几乎是“清一色”地要求学校对小“神童”实行分班教育、超前教育,并提出跳级和缩短小学教育时间等建议。他们呼吁学校不能“刻舟求剑”,而应根据孩子知识体系变化,因材施教、超前培养。

  老师们则同样对家长的意见普遍持反对态度。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的谢老师说,孩子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并不代表孩子心智就超出了“一年级”这个“阶”,因为这些孩子只不过是“人工神童”而已,这些孩子同样必须纳入一年级的教育体系,进行学习基本常识、纪律常识以及文明礼仪常识等教育。仓山实验小学游老师也说,家长完全误解了小学教育。实质上,一年级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阿拉伯数字的加减学习,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培养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孩子脱离这一阶段,思维教育势必“畸形”。

 

                                  中青在线

 

 

水桶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种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他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的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作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替破桶子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他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别人不是你的镜子

  爱因斯坦的父亲和杰克大叔去清扫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于是杰克大叔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在后,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下来时,杰克大叔依旧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跟在后面。于是当他们走出烟囱的时候,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爱因斯坦的父亲身上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看见杰克大叔的模样,新想自己的脸肯定和他一样脏,于是就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而杰克大叔看见了爱因斯坦父亲干干净净的样子,就只草草洗了洗手,然后大模大样地上街了。街上的人笑痛可肚子,还以为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哩。

  这是爱因斯坦16岁时,他父亲给他讲的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故事。父亲说:“其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如果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父亲的故事照亮了爱因斯坦的一生。爱因斯坦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自己,终于映照出了生命的光辉。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育了3个孩子和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身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认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小鸡小鸭总是把它生出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做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Lorenz.Konrad)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洛伦兹从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位于奥地利北部的家乡,承续祖业行医疗病,同时从事动物学研究。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排除,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做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须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狼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脚的答案之一。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也叫关键期教育)”都源于这一理论。洛伦兹藉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鸭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尽管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

 

 

 

人的能力是无限的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谷底,消靡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教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自己的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教室外面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其有名的音乐大师。授课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的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成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两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绕,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望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分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悟语: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歇止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

 

 

 

 

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

  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是穷困的科西嘉贵族。父亲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讷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与他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穷苦的同学。这种一致讥讽他的行为,虽然引起了他的愤怒,而他却只能一筹莫展,屈服在威势之下。

  后来实在受不住了,拿破仑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使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去使自己得到技能、富有、名誉的地位。 

  等他到了部队时,看见他的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那不受人喜欢的体格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而是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在他选择图书时,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他想像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示他能做什么。

  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

  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是一个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难道这是天才所造成的奇异改变的吗?抑或是因为他不停的工作而得到的成功呢?他确实是聪明,他也确实是肯下工夫,不过还有一种力量比知识或苦工来得更为重要,那就是他那种想超过戏弄他的人的野心。

  假使他那些同学没有嘲笑他的贫困,假使他的父亲允许他退出学校,他的感觉就不会那么难堪。他之所以成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完全是由他的一切不幸造成的。他学到了由克服自己的缺憾而得到胜利的秘诀。

 

 

学大雁别做海鸥

  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海鸥——俯视礁石嶙峋的海港,我看到一只海鸥在自由地飞翔。它的双翼强劲地向后拍打着,越升越高,越升越高,直到高过所有其它海鸟,然后滑翔出一个个华丽的弧圈。它不断地表演着,好像知道一架摄像机正对准它,记录着它的优雅。

  但是在海鸥群里,它完全变了个样子,所有的优雅与庄严都堕落为肮脏的内斗与残忍。还是那只海鸥,它像炸弹般冲入鸥群中,偷走一点肉屑,激起散落的羽毛和愤怒的尖叫。海鸥之间不存在分享与礼貌的概念,只有嫉妒和凶猛的竞争。如果你在一只海鸥的腿上系上根红丝带,使它显得与众不同,你就等于宣判了它的死刑。其它海鸥用爪子和嘴猛烈地攻击它,让它皮开肉绽、鲜血直流,直到倒在地上成为血肉模糊的一团。

  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种鸟儿作为人类社会的榜样,那么海鸥绝对不是个好选择。相反,我们应当学习大雁的行为。你曾想过为什么大雁要排成“V”字形的雁阵吗?科学家告诉我们,在雁阵中大雁飞行的速度比单飞高出71%。处于“V”字形尖端的大雁任务最为艰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因此领头的大雁每隔几分钟就要轮换,这样雁群就可以长距离飞行而无需休息。

  雁阵尾部的两个位置最为轻松,强壮的大雁就让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占据这些省力的位置。雁阵不停地鸣叫,这是强壮的大雁在鼓励落后的同伴。如果哪只大雁因为过于疲劳或生病而掉队,雁群也不会遗弃它。它们会派出一只健康的大雁,陪伴掉队的同伴落到地上,一直等到它能继续飞行。

  这种紧密合作的社会秩序对于雁群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有时候我们的社会更像是亿万孤独的海鸥组成的群体,人们为个人的利益争吵不休,代价是不得不孤独地承受自身的压力。

 

 

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很难想到一个故事中有两个传奇:从小双耳全聋的周婷婷在父亲的教育下16岁就成为大学生,并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而仅初中毕业的父亲不仅办起了“婷婷人中人聋童幼儿园”,而且提出了全新的“赏识教育”理论。

    周弘是人海中的一滴水。属于“什么都被耽搁了”的老三届,1967年的初中毕业生,当过兵,当过翻砂工,南京机床厂技术员,进过“7·21工人大学”,国家还不承认文凭。

    外貌特征:秃顶,清瘦。实在太普通了。

  1980年6月27日,他的世界被彻底改变了,因为他生了个不普通的女儿。

    绝望,还是绝望

    “你的女儿是双耳全聋。”

    “针灸?只能增加无谓的痛苦。”

    “不,这在全世界都是康复禁区。她今后惟一的出路是上聋哑学校。”

    当了48天的父亲,周弘第一次体会到聋人父亲的痛苦,来看病的10多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听力,只有婷婷是双耳全聋,只能听到100分贝以上的声音。有的聋童父亲一听到医生的宣判令甚至出现山崩地动的幻象,周弘则是抱着孩子,不敢看婷婷的眼睛。他全身颤抖一路流泪回了家。

    他说自己这辈子没混好,本指望孩子有出息……但是,他绝望了。

    孩子像别的聋童一样,自卑,来客人像小动物一样躲在桌子下。从小直到哭昏过去,大人们都无法知道她要什么。打青霉素有严重药物反应。在幼儿园连要小便也不会表达,每次都悄悄尿在裤子上,寒冬腊月,周弘每天是冲刺般地去接女儿,接到女儿第一个动作:先摸孩子的裤子,如果裤子湿了,爸爸的心也结成了冰。

    偏偏女儿周婷婷小时候长得很漂亮,被阿姨们称为“哑巴白雪公主”。每次孩子们看见他都喊:“小哑巴的爸爸来了。”

       朋友们劝周弘再生一个,“你们总要离开这个世界,婷婷怎么办?没有一个亲人。”周弘心动了,想,“再有个孩子就教育他:没有姐姐就没有你的生命,让他善待姐姐。”

    一打听后,周弘放弃了———许多聋人孩子在有了弟妹后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了,产生了极度的心理失衡,还有孩子因此而自杀。

    周弘绝望了,抱住妻子两人相对而泣。

    老爸不会放弃

    一天,一岁半仍无声的婷婷在爸爸的怀里,梦中突然喊出“BaBa”,那一声是那么清晰,那么急切,周弘的泪水奔涌而出。婷婷醒来后又是无声的世界,周弘却认为这是孩子在生命最深处对自己的呼唤。

    彻底改变周弘的是电视剧《血疑》。大岛茂为了1%生存可能的女儿幸子,付出了无尽的父爱。他说幸子临死之前的笑容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我的女儿只不过是耳聋啊,生命是脆弱的也是美丽的。我一定要为她打开有声世界的门。我一定尽全部的努力,即使失败,这样女儿长大了,我也问心无愧————孩子,你的老爸久经磨难但从没放弃。”

    一开始周弘走的是“治聋”的路子,在上海的一家聋哑医院里,70多个家长带着孩子睡在一间大仓库,大小便都在门口。和别的父亲不一样,周弘每天读教育学的书都到凌晨两点,他一直记得这样的场面,一位半夜起来小便的父亲看见他读的书眼泪突然夺眶而出。“聋人的父亲,心是相通的。”

    婷婷的耳朵挨了五万多针,至今皮肤仍是青的。结果是没有一点起色。

    周弘开始“治哑”。

    他还记得骑车背着3岁半的婷婷的晚上,一路指着路灯不停地向婷婷耳朵大喊“灯———”见一个喊一遍,喊了500声、喊了40分钟的周弘感觉快要疯狂了,婷婷却始终不明白。

    周弘用食物刺激法。为了让婷婷说话,姥姥抱着饼干桶坐在婷婷对面,任婷婷哭喊,“不说不给吃”,奶奶一遍遍重复“饼干”。

    对抗了40分钟,婷婷终于发出石破天惊的两个音“布———单———(饼干)”。

    为了发准“哥”这个音,婷婷学了三年。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既然女儿听不见,聋人的视觉特别好,为什么不同时开展文字学习?除了上班,周弘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到了婷婷的教育上。

    周弘发明了母语玩字法,他将要对女儿说的每一句话写在墙上、地上、桌上、身上、手上。看见星星就写星星,看见孩子哭了,就写哭,每次到大自然中玩,父女俩玩得满身都是字回来,从不问孩子认了多少字,语言却进入孩子的潜意识。

    一次,婷婷的妈妈出差,婷婷一边追着火车跑一边喊“妈妈”。周弘抓住女儿的手,写下“依依不舍”。

    一天,5岁的婷婷在家中睡觉,梦中醒来哇哇大哭。外出的周弘夫妇却忘了带钥匙,只好打碎玻璃,婷婷大喊:“大老虎来了,大老虎来了。”周弘并不急着爬进窗户,而是用一根竹竿挑起一张纸头送进屋子,上面写着:“婷婷,外面不是大老虎,是你的爸爸妈妈。请你下床开门好吗?”婷婷看懂了,开了门。三个人抱成一团,哭成一片。

    正是因为聋童反而更依赖文字,婷婷靠着这根绳索终于来到了光明的有声世界,也开发了心智。

    在普通的小学,婷婷连跳两级。

    在婷婷的教育中,有一本重要的书对周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就是卡尔维特的《儿童早期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潜能埋伏在每个孩子身上,往往是父母亲手掐死了天才的幼苗。”

    “让孩子幸福,你就必须处于幸福状态,让孩子自信,你必须自己自信。” 无尽的父爱让周弘改变了:“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来到人间。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根据口型发音的婷婷说话有些古怪,她担心地问爸爸:“我的声音好听吗? ”周弘笑了:“你的声音好像一串串珍珠,棒极了。”

    周弘将美国天才儿童行为表贴在台板下。当婷婷读书忘了吃饭,周弘就欣喜地将她拉到台板前:“孩子,你看,你符合天才儿童第一条,读书废寝忘食,孩子,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当8岁的婷婷背出了圆周率1000位时,周弘说:“你就是天才,这就是证明。”

    当婷婷有一次数学不及格时,周弘笑着说:“太好了,你不是要当海燕吗,现在暴风雨来了。”

    每篇作文,周弘用红笔将好句子划出高声诵读,让全家热烈鼓掌。周婷婷高兴得梦里都想好句子。

    结果10岁孩子就与父亲合作写书,初中时就写出让同学们打手电筒看的6万字的科幻小说。

    婷婷的智商是105,远低于所谓天才儿童的130。但周弘告诉婷婷:“ 智商只能测记忆力,无法测悟性、灵感,而你正是这方面的天才。”

    周弘说他也许是中国第一个觉醒的父亲。“不是我教育了孩子,是孩子教育了我。对于每个父母来说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因为我们无法教育自己,成年人被破坏了,我们受的教育是苦难教育,让我们对任何事都从负面考虑,对苦难的想象力无限放大,这不准那不准,任何事情都往坏里想,我们对美好的感受力没有了,而童心是任何事都往好处想,我的女儿一会说话,每天早上对着大地说: ‘小草你好,大树你好,花儿你好。’而我们父母每天都处于焦虑中。孩子用生命带给我们一个机会。和女儿在一起我一点点成长,我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捡了回来。我是世上最不幸的,女儿是残疾;我又是最幸运的,不幸跌了一跤,有幸捡了一宝。”

    周弘说你相不相信,发誓救孩子后的十多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向天才学习的后果

    进入初中后周婷婷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全国自强模范,受到江泽民的接见。周弘也松了口气,觉得自己成功了。

    不料,在江苏教委的号召下,开展了“远学赖宁,近学婷婷”的活动。学校开展了各种学习会。老师动不动就以“人家婷婷都能……你们怎么……”打压同学,婷婷的骄娇二气上来了,周弘有一次在学校亲眼看到,同学在背后亲热地抱住婷婷时,她竟不耐烦地咬了别人一口。不到半学期,周婷婷出门放学只有一个人了,她哭了:“没想到大家都不理我,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

    周弘反思:“我的教育目标出了问题,只追求成功,如果孩子不幸福,成绩与智力又有何意义?”从此周弘对孩子的教育进入了关注孩子生命状态的阶段。

    每次聊天,他总是问:“孩子你心情好不好?”不开心就帮孩子解心结。“ 够朋友”是他和孩子用得最多的词。

    每天他提早半个小时上班,婷婷提早半个小时上学,他们在路口的小草地上聊天。

    一次孩子严肃地问爸爸:“我是不是永远生活在边缘社会?”周弘说:“你知道吗?你是天使。正常人世界和聋人世界都会喜欢你,你是两个世界沟通的使者,你的声音是天籁,是无声世界的心灵之声。”

    她为什么6年不哭

    16岁,周婷婷成为中国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考入辽宁教育学院,开始了离开父亲的独立生活。

    一天,周婷婷在看《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发现周围的同学哭成一片,自己却只会一个劲咬指甲。婷婷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6年没有哭过了。

    当她和爸爸说起时,周弘沉默片刻说:“孩子,这是因为你是聋人!”婷婷突然明白,哭出声来。

    周婷婷一直生活在正常人中,看常人的口型辩音,人们交谈时,她无法加入,又怕别人麻烦,曾经有一度,她恨音乐,习惯于孤独,害怕三人世界,猜疑别人……一种吞噬心灵的压抑感不自觉地占据了她。她发现七八年没哭的聋人是普遍存在的,众多生活在正常人世界的聋人在自大与自卑的两极苦苦挣扎。作为聋人,这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必须自我斗争、自我调节,“我是幸运的,有人可以疏导我,那些千千万万的聋人朋友呢?他们难多了,我将来一定要帮助他们让他们摆脱内心的苦痛。”

    周婷婷选择了《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为毕业论文,提出单纯让聋人回归主流社会是不合适的,聋人应当有自己的母语————手语与自己的独立社会。聋人是“少数民族”。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权利。她想做第一个照亮聋人心灵世界的使者。最近她正在写《无言的歌————聋人大学生的心路历程》。她选择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因为加劳德特大学是全球聋人研究的中心。

    孩子你快乐吗

    “在教育婷婷中的最大体会是赏识自己的孩子。”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中国的孩子受的是物质的溺爱,精神上的挫折教育。我们却总是和别人比较,忘记了孩子的优点。让责骂时刻围绕孩子,有的孩子总结父母短暂的慈祥是‘假耐心,真火山’。父母把社会的压力、自己的压力都加在孩子身上。”

    周弘感到不少下岗工人与普通家庭完全将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本身的焦虑心态造成孩子的不幸,“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今天富人的儿子可能为穷人的孩子打工,但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可能害了孩子一辈子。”

    1996年一位绝望的聋童母亲向周弘求救:“请教教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我可以卖肾、卖眼球来换钱。”周弘感同身受。同年三个家长组成的民间聋童教育互助组成立。2000年南京“婷婷人中人聋童幼儿园”成立。

    幼儿园实行的是“追蝴蝶”的教育法。学校的标语只有:“老师你快乐吗?孩子你快乐吗?祝你们时时快乐日日好心情。”没有上下课,流动的课程完全根据学生心情兴趣而定,玩数学,玩语文,玩鸭子。是混沌灵性教育。记者发现这儿的孩子大胆调皮却懂礼貌,眼中没有一丝阴影。

    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全国劳模、陶行知式的教育家杨瑞清在观察周婷婷案例后与周弘彻夜长谈,共同提出“赏识教育”理论并在行知小学试验,还成立了赏识教育研究所。

    “赏识教育”的奥秘是:寻找幸福感是符合正常人生命规律的,教育应当关注生命状态本身,关注孩子的幸福快乐。幸福是目标,成功是副产品。

    周弘说我们太不懂孩子了,许多家长从不在孩子面前认错,孩子成了情绪发泄对象。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可能是潜在的问题儿童,因为好学生太累,没有幸福感的学习使他们“心口痛、伤害人”,他们不能和父母成为朋友,他们孤独地成长着。

    周弘说他要为那些感到孤独的孩子、受到挫折的孩子、充满恐惧的孩子,写一本书:《孩子,别怕》。

 

 

 

 

把缺点转化成发展自己的机会

   矮子的优势

  曾长期担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穿上鞋时身高只有1.63米。原先,他与其他人一样,为自己的身材而自惭形秽。年轻时,也穿过高跟鞋,但这种方法终令他不舒服,精神上的不舒服。

  他感到自欺欺人,于是便把它扔了。后来,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许多成就却与他的“矮”有关,也就是说,矮倒促使他成功。以至他说出这样的话:“但愿我生生世世都做矮子。”

  1935年,大多数的美国人尚不知道罗慕洛为何许人也。那时,他应邀到圣母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并且发表演讲。那天,高大的罗斯福总统也是演讲人,事后,他笑吟吟地怪罗慕洛“抢了美国总统的风头”。更值得回味的是,1945年,联合国创立会议在旧金山举行。罗慕洛以无足轻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身份,应邀发表演说。讲台差不多和他一般高。等大家静下来,罗慕洛庄严地说出一句:“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作最后的战场吧。”这时,全场登时寂然,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最后,他以“维护尊严、言辞和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唯一牢不可破的防线是互助互谅的防线”结束演讲时,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后来,他分析道:如果大个子说这番话,听众可能客客气气地鼓一下掌,但菲律宾那时离独立还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他来说,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天起,小小的菲律宾在联合国中就被各国当作资格十足的国家了。

  由这件事,罗慕洛认为矮子比高个子有着天赋的优势。矮子起初总被人轻视,后来,有了表现,别人就觉得出乎意料,不由得佩服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成就就格外出色,以致平常的事一经他手,就似乎成了破石惊天之举。

 

 

 

 

龟兔赛跑

 从前,有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在互相争辩谁跑得快。他们决定来一场比赛分高下,选定了路线,就此起跑。

  兔子带头冲出,奔驰了一阵子,眼看它已遥遥领先乌龟,心想,它可以在树下坐一会儿,放松一下,然后再继续比赛。

  兔子很快地在树下就睡着了,而一路上笨手笨脚走来的乌龟则超越过它,不一会儿完成比赛,成为货真价实的冠军。等兔子一觉醒来,才发觉它输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缓慢且持续的人会赢得比赛。这是从小伴随我们长大的龟兔赛跑故事的版本。

  但最近有人告诉了我一个更有趣的版本。故事这么连续下去。

  兔子当然因输了比赛而倍感失望,为此他做了些缺失预防工作(根本原因解析)。它很清楚,失败是因它太有信心,大意,以及散漫。如果它不要自认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乌龟是不可能打败它的。因此,它单挑乌龟再来另一场比赛,而乌龟也同意。这次,兔子全力以赴,从头到尾,一口气跑完,领先乌龟好几公里。

  这故事的有什么启示?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将可胜过缓慢且持续的人。

  如果在你的工作单位有两个人,一个缓慢,按部就班,且可靠,另一个则是动作快,且办事还算牢靠,那么动作快且牢靠的人会在组织中一直往上爬,升迁的速度比那缓慢且按部就班办事的人快。缓慢且持续固然很好,但动作快且牢靠则更胜一筹。

  这故事还没完没了。这下轮到乌龟要好好检讨,它很清楚,照目前的比赛方法,它不可能击败兔子。它想了一会儿,然后单挑兔子再来另一场比赛,但是是在另一条稍许不同的路线上。兔子同意,然后两者同时出发。为了确保自己立下的承诺-从头到尾要一直快速前进,兔子飞驰而出,极速奔跑,直到碰到一条宽阔的河流。而比赛的终点就在几公里外的河对面。兔子呆坐在那里,一时不知怎么办。这时候,乌龟却一路跚跚而来,撩入河里,游到对岸,继续爬行,完成比赛。

  这故事的有什么启示?首先,辨识出你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改变游戏场所以适应(发挥)你的核心竞争力。在你的工作单位,如果你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一定要想法创造机会,好好表现自己,以便让层峰注意到你。如果你的优势是从事分析工作,那么你一定要做一些研究,写一个报告,然后呈送上楼。依着自己的优势(专长)来工作,不仅会让上头的人注意到你,也会创造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故事还没结束。

  这下子,兔子和乌龟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它们一起检讨,两个都很清楚,在上一次的比赛中,它们可以表现得更好。所以,他们决定再赛一场,但这次是同队合作。它们一起出发,这次可是兔子扛着乌龟,直到河边。在那里,乌龟接手,背着兔子过河。到了河对岸,兔子再次扛着乌龟,两个一起抵达终点。比起前次,它们都感受到一种更大的成就感。

  这故事的有什么启示?

  个人表现优异与拥有坚强的核心竞争力固然不错,但除非你能在一个团队内(与别人)同心协力,并掌控彼此间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你的表现将永远在标准之下,因为总有一些状况下,你是技不如人,而别人却干得蛮好的。团队合作主要就是有关情境(权变)领导这档事,让具备处理某一情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人当家做主。

  从这故事,我们可以学到更多

  我们了解,在遭逢失败后,兔子和乌龟都没有就此放弃。兔子决定更拼,并且投入更多的努力。在尽了全力之后,乌龟则选择改变策略。在人的一生中,当失败临头时,有时我们需更加努力。有时则需改变策略,尝试不同的抉择。有时候,两者都要一起来。兔子和乌龟也学到了最关键的一课。当我们不再与竞争对手较力,而开始逐鹿某一情境时,我们会表现得更好。

  1980年代,当古兹维塔接掌可口可乐执行长时,他面对的是百事可乐的激烈竞争,可口可乐的市场成长正被它蚕食掉。古兹维塔手下的那些管理者,把焦点全灌注在百事可乐身上,一心一意只想着一次增长百分之零点一的市场占有率。古兹维塔决定停止与百事可乐的竞争,而改与百分之零点一的成长此一情境角逐。

  他问起美国人一天的平均液态食品消耗量为多少?答案是十四盎斯。可口可乐在其中有多少?答案是两盎斯。古兹维塔说,可口可乐需要在那块市场做大占有率。我们的竞争对象不是百事可乐,要是占掉市场剩余十二盎司的水、茶、咖啡、牛奶及果汁。当大家想要喝一点什么时,应该是去找可口可乐。

  为达此目的,可口可乐在每一街头摆上贩卖机,销售量因此节节上升,百事可乐从此再也追赶不上。

     结论:龟兔赛跑的故事启发我们良多。最重要的是: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总是胜过缓慢且持续的人;依着自己的优势(专长)来工作;结合所有的资源且团队合作的人,总是打败单打独斗者;面对失败时,绝不轻言放弃;最后,与某一情境竞争,而不是限定某对手。

 

 

 

钉子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的,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拦将永远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象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注: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珍惜生命,不惧挫折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纸篓里的老鼠

  史蒂夫•莫里斯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萨吉诺城,幼年随父母搬到底特律。他和班上的同学比,很“特殊”,因为他双目失明。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特殊”意味着被嘲笑,被冷落。小史蒂夫一度生活在重重自卑中,直到他遇见了本尼迪斯太太。

  在史蒂夫记忆中,小学老师本尼迪斯太太是颗永不消逝的启明星。她让史蒂夫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教他勇于做个与众不同的人。本尼迪斯太太无疑是个睿智的人,她意识到光靠说教没法让9岁的顽童理解深奥的人生哲理。于是,她请来了一个“助手”。在“助手”的帮助下,女教师给史蒂夫上了一节难忘的人生课。他生命的乐章从此奏响。

  故事发生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本尼迪斯太太正准备上课:“安静,大家坐好,打开你们的历史书……”小学生们不安分地在凳子上扭动着,多数心不在焉。只有小史蒂夫默默无语。上堂课是体育课,孩子们刚从操场上回来,多数人还惦记着玩过的游戏,当然还有史蒂夫的洋相。

  “今天天气真棒,我知道你们宁愿在外面玩游戏,”女教师脸上露出微笑,“可是如果不学习,你们就只能一辈子做游戏。”

  “安妮,”老师提问,“亚伯拉罕•林肯是什么人?”

  安妮局促地低下头:“……他……他有大胡子。”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史蒂夫,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本尼迪斯太太说。

  “林肯先生是美国第16任总统。”史蒂夫的回答清晰准确,毫不犹豫。他一向是个优等生,但学习好无法减弱史蒂夫的自卑感。除非意识到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才能,否则史蒂夫将永远生活在自怨自艾中。

  “回答正确,”本尼迪斯太太满意地说,“亚伯拉罕•林肯是我国第16任总统,南北战争就发生在那个时候……”话讲了一半,她突然停下来,做出倾听的样子,好像听见什么异常的动静,“是谁在发怪声?”

  小学生们莫名其妙地东张西望,只有史蒂夫没动。

  “我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是抓挠的声音,”本尼迪斯太太神秘地低语,“听起来像……像是只老鼠!”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女同学尖叫起来,胆小的孩子爬上课桌。

  “镇静,大家镇静,”老师大声说,“谁能帮我找到它?可怜的小老鼠一定吓坏了。”孩子们乱嚷一气:“讲台下面”,“窗帘后面”,“安妮的书桌里”……

  “史蒂夫,你能帮我吗?”老师向静静坐在座位上的史蒂夫求助。

  “OK。”小家伙回答,他挺了挺腰板,脸上闪着自信的光芒。“请大家保持安静!史蒂夫在工作。”本尼迪斯太太示意大家肃静,小教室里很快鸦雀无声。史蒂夫歪着头,屏息凝神,手慢慢指向墙角的废纸篓:“它在那儿,我能听到。”

  一点儿没错,本尼迪斯太太果然在纸篓里找到了那只小老鼠,它正躲在废纸底下,瑟瑟发抖,结果被听觉异常敏锐的史蒂夫发现了。历史课重新开始,一切恢复原状。但史蒂夫变了,一颗自豪的种子开始在这个黑人盲童的心里生根发芽,渐渐驱散了他的自卑感。每当心情低落时,他便想起那只纸篓里的小老鼠。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知道小老鼠不是意外掉进纸篓的,而是本尼迪斯太太特地请来的“助手”。

  今天,我们更熟悉史蒂夫的艺名———斯蒂维•旺德尔。他的与众不同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旺德尔集歌手、作曲家和演奏家于一身,摘取过22项格莱美大奖,有7张专辑打入美国流行乐金榜,获得美国音乐世纪成就奖,入选“摇滚名人殿堂”……这些都是因为曾经有只小老鼠“意外”掉进了纸篓。▲(斯蒂维•旺德尔刚刚出生时,由于医院保暖箱里的氧气过量而双目失明。)

 

 

与师同行

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是在进入大学不久。学校因为要招聘三名学生校报记者,我报名参加并通过了考核。来到编辑部报到,一位三十岁左右的中年老师从办公桌前站起来笑着说:“我叫王祥龙,你的档案我从学校调出来看了,和我读大学时的情景差不多,文笔好,家里穷。我们有这么多相似之处,相信以后共事很愉快。”王老师布置给我们的采访任务,要求限时完成,否则便会遭到批评。但更多的时候是对我们的鼓励和表扬。一次他让我就目前大学生热衷于拿多种证书的现象,写一个新闻报道。我作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写成了一篇二千多字的新闻分析,发表在校报头条新闻上,受到了全校师生一致好评。王老师也特别的高兴。在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新闻写作能力也逐渐增强,毕业时顺利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王老师知道我家里条件差,常在生活和经济上接济我。但为了怕我因为接受别人的“馈赠”,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次他特意把我叫到他的家中,说起他在大学里的生活往事:“我读大学的时候,处境比你还差呢,父亲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别人都不愿与我家交往,我跟着母亲过,读书也是母亲供应。生活艰难自不必说。记得有一年寒假我留在学校打工,直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才往家中赶。坐在火车上,整个车厢就只有我一个人,火车成了我的‘专列’了……”王老师说到这儿,脸上露出一丝辛酸。我的心里也一阵酸楚。没想到王老师的大学生活竟是这样度过的。“你看,我那时都熬过来了,有了今天的这个样子。你现在的状况也只是暂时的,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王老师在大学的时候就钟情于文学写作,并着重研究郁达夫,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郁达夫传记文学。我读大学的时候,王老师正和一家出版社联系。出版社看过作品答应出版,但主编要将作品原题《萍水之恋———郁达夫的情感历程》改为《郁达夫和他的女人们》,王老师听了,愤而谢绝。王老师不愿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因为迎合世俗而扭曲。王老师捍卫了文学的尊严,但却失去出书的机会。恰在那时,我曾花费了一个暑假写成的一篇3万字的小说,接连遭到几家杂志社的退稿。我开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怀疑。王老师见了对我说:“我的作品比你的长,到今天没有发表,我都没有丧失信心,你怎么倒怀疑起自己了。我给你撑撑腰。站直了,别趴下。”一席话,说得我又找回了昔日的自信。王老师的作品几经周折,在1997年出版,我感到欣慰,也为王老师祝福。今日回想起来,我和王老师走得那么近,我突然明白,我们是走在同一条人生的道路上,奔向同一个目标。我相信,我们都会成功。

来源:《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