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纳多妻子是谁: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第22条军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9:18:07
“在军队中要想不上战场只有让医生证明你疯了,要让医生诊断你必须提出申请,而提这种申请意味着你怕死,也就是你没疯。”
--《Catch-22》

“Catch-22”这一著名的”悖论“在医学中无处不在,经常让医生里外不是人,此处仅以神经科的格林-巴利综合征为例和各位战友“浅论”一下。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神经科疾病中相对常见的疾病,若严格按照医学流程,其治疗应该在诊断明确之后实施,但实际情况是等诊断能够明确时最佳治疗时机已过,部分病人可能已不需要治疗,这就是一个与“Catch-22”相似的“悖论”。

众所周知,GBS发病之初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四肢无力,伴或不伴感觉障碍、构音不清、吞咽困难或视物成双,此时对GBS确诊有直接决定意义的诸多检查,包括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或肌电图都可能没有任何提示意义。

医生面临的问题来了,是等待诊断证据还是按拟诊给予治疗方案。大多数医生应该不会机械到等2周后所有指标都明显指向GBS时才会给予相应的治疗,都会积极地按拟诊给予治疗方案。“Catch-22”的死循环似乎就此轻易打破,然而,如果医生在诊断时如果有所偏差或在治疗中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家属或社会舆论是否会给予充分的理解呢?恐怕就未必了,很多人就会跳出来叫嚣,连诊断都不肯定就直接上了治疗,医生还有没有医德?

疾病是纷繁复杂的,它与经典的“科学”并非同义词,对于人类而言,医生对疾病的了解一直是在不确定中遵循些许理性,不可能达到“庙算无遗”的迷信境界。因此误诊是肯定存在的,急性期的GBS会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高颈段脊髓炎、脑干脑炎、后循环脑梗塞甚至重症肌无力相混淆,而病人的重症又会限制一些排除性检查的进行,因此要在GBS早期100%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

让我们回到决策的另一极,那就是等一周后病人的具有诊断提示性的检查(脑脊液和肌电图)有了提示性的结果,再对病人实施相应治疗。此时医生又会面临更严峻的问题,从专业角度而言,GBS是越早治疗越好,治疗延持会造成病期延长和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增高;而从家属方面而言,他们会认为病人病情日益恶化而医生无动于衷,由此使得医生面临巨大的压力。

如何突破这一“悖论”,除了医生加强专业技术修养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和舆论导向必需清楚地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予医生一定变通的空间,对一些与责任无关的意外事件多些宽容,毕竟“治病”不像修机器那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在GBS治疗中的“Catch-22”这一死循环。

末了,环顾一下现下的医疗环境,方才落笔的豪情顿失,希望归希望,现实是现实,也许我们这些从医者还得在这条或明或暗的不归路上走完一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