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尼卡·莱文斯基写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赵氏孤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44:18

 

 

 

关山远

  陈凯歌新作《赵氏孤儿》正在热映,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故事,其忠义壮烈,相传千百年,感染无数人,陈凯歌也表示:希望通过电影来歌颂“忠义”精神。看了这部电影的观众,赞之骂之皆有,而历史爱好者也跳出来,指责陈大导演“戏说”。

  赵氏孤儿的真伪,一度是史界的讨论焦点。如果上溯至“赵氏孤儿”产生的春秋时期,再来看今天这个版本的“赵氏孤儿”,能够发现最原始版本的惨案,是如何一步步得到演义,变成影响深远的复仇故事,这或许是对中国人心路历程的一种审视。

 

一场乱伦引发的血案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晋成公八年》: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也就是说,赵氏之惨剧,源于赵庄姬这个可怕的媳妇,她跟当时的晋景公说了赵家要造反的坏话。在电影《赵氏孤儿》中,赵庄姬是范冰冰饰演的,面对杀戮拼死护子,但历史上并不是这幅模样。赵家惨遭屠戮时,作为公主,她带着儿子赵武回宫里去住了——《左传》中没有说赵武是不是赵家遭遇大难时呱呱落地的。其实,当时赵武年纪应该较大了,因为他爸爸赵朔在灭门之灾发生前就已经去世了。根据《左传》,也没有等到漫长的15年之后,赵武才作为赵氏孤儿重新执掌家业。  

  惨案发生后,韩厥(此人是赵盾提拔的,对赵家有情有谊)来找晋景公,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如果竟没有后代来继承,做善事的人恐怕就要畏缩了。《周书》说‘不敢侮鳏寡’。”于是晋景公指定赵武当了赵家的新的掌门人,把给人夺去的田地又还给赵家了。其实也就是在一年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在晋国历史上,赵家有显赫地位,赵武的曾祖父赵衰当年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重耳后来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患难之交赵衰的地位可想知;赵衰儿子赵盾,更是权倾朝野,对外代表晋国征战,对内胆敢废立君主--当然,这也给后来家族的悲剧埋下了隐患。晋成公六年,赵盾去世,赵朔继承家业,两年后,就发生了惨剧。

  那么,作为公主的赵庄姬,为何对夫家实施如此报复?其实,惨剧的源头在晋成公四年,《左传·晋成公四年》中载:“晋赵婴通于赵庄姬”。赵婴是赵盾的弟弟,也就是说,赵庄姬与叔叔辈的赵婴私通了,发生了不伦之恋。赵盾的两个哥哥赵同、赵括当然非常愤怒,不敢得罪公主,于是把赵婴给赶出晋国了。所以,才有了“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也就是说,最原始的赵氏孤儿故事,其实是一场乱伦引发的血案。

  当然,这也是表面现象,就如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不足以概括《无极》一样,真正的悲剧,是源于赵氏功高震主、威胁王室。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千百年来,屡有发生。

  赵家与几代晋侯的关系,那是相当复杂。那个小时顽劣不堪、喜欢以弹弓打人的晋灵公,跟赵盾关系不好,想把他干掉,但几次都不成功,于是赵盾要逃跑,还没跑出晋国,赵盾的弟弟赵穿就把晋灵公给干掉了,于是赵盾回到都城,迎立了晋成公。晋成公此人出生时屁股上有一大块黑色胎记,所以他被称为“公子黑臀”,赵庄姬就是他的女儿。黑臀晋成公死后,晋景公上台,想起祖辈与赵氏恩怨,他自然对赵家没好感,这时姐姐及时告状,所以晋景公趁势大开杀戒,而且是借刀杀人,血洗赵家的是当时晋国两大权势家族栾氏、郤氏,大恶人屠岸贾,是后来才出现的。

  清洗对君权有威胁的望族,在历史上从不罕见。从屠杀赵氏、转立赵孤这事来看,晋景公既凶狠又狡猾,历史上确实如此。晋景公曾攻败楚国,使楚庄王、楚共王霸业结束,晋景公亦曾攻败齐国。不过此人死得很不光彩——《左传》记载:公元前582年,晋景公“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就是说,他在吃饭前感到腹胀,便上厕所,但却掉到粪坑中淹死了。

 

热衷侠义的司马迁留下了复仇传奇

 

  恶媳因恨进谗、君王借刀杀人之事,为何会演变为今天搜孤救孤的忠义传奇?因为司马迁。

  在《史记·赵世家》中,赵氏故事跟《左传》已经完全不同了: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诸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杀害了晋国宰相赵盾的全家,赵家只有庄姬(因为她是晋成公的姐姐)一人得免,她在宫中生下一子,是名赵武。屠岸贾想灭绝赵家之后,但搜查孤儿未得。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医生程婴商议,程婴假做叛徒告发公孙杵臼藏匿赵武,公孙杵臼和赵武的替身(即戏中程婴之子)一起被杀害。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忍辱负重,隐居15年,将赵武养大成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灭掉了权臣屠岸贾。最后,程婴自刎告慰公孙杵臼,赵武为其服孝三年。

  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司马迁记载的,完全是一波三折、慷慨悲歌的传奇故事了,此后的诸多版本,虽然细节、人物有所调整,但大致出于此了。司马迁为何如此改写,后人只能揣测了:汉初,“任侠”成风,司马迁深受侠义精神的影响,在《史记》中为侠客、刺客作传,其中人物,至今读来仍然肃然起敬,司马迁所颂扬的侠义精神,集中在危难时刻不变节、不图报答、见义勇为、不惜以死抗争等方面,而这些均集中体现在《史记·赵世家》的故事中。处于当时“禁武侠”的背景下,自己又遭受腐刑,侠义精神,又何尝不是司马迁内心的呐喊?

  在陈凯歌版《赵氏孤儿》中,一向以俊朗面孔出现、被讥为“花瓶”的黄晓明,此次形象大改,以“毁容”面目出演韩厥,15年复仇路,不离不弃,终成大业。从这一点来看,颇得司马迁真传——在《史记》中,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为了不连累家人而毁容自杀;豫让为人报仇,不惜涂漆吞炭,连妻子都认不出他来……可真谓千秋壮烈!

 

家国之痛缔造出不朽名作

 

  “赵氏孤儿”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有今天这般重要位置,除了司马迁外,更离不开一个名叫纪君祥的人,他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不朽名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赞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于色也”。这出戏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曾在西方被多次改编。1755年,伏尔泰曾将其改编成《中国孤儿:孔子道德五幕剧》,并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演出多达190多场,一时名声大噪。

  纪氏版本主要沿袭《史记·赵世家》的故事,但更紧凑更富戏剧性,纪君祥将原来的买婴儿改为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并把程婴的身份设定为民间医生,是赵家门客。又增加了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赵武投奔屠岸贾门下、让赵武认屠岸贾为干爹等情节。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有这么一段道白:

  〔程婴云〕谁想公主自缢死了也。我不敢久停久住,打开这药箱,将小舍人放在里面,再将些生药遮住身子。天也,可怜见赵家三百余口,诛尽杀绝,止有一点点孩儿。我如今救的他出去,你便有福,我便成功;若是搜将出来呵,你便身亡,俺一家儿都也性命不保。

  此版突出了“复仇”的主题,每一个牺牲者都嘱咐“将赵氏孤儿抬举成人,与他父母报仇”,孤儿最后也咬牙切齿对仇家“他把俺一姓戮,我也还他九族屠”。

  《赵氏孤儿》出现在元代,有其深刻原因。

  北宋覆亡后,南逃的赵宋皇朝赵武的直系后裔自称,倡导文武百官像程婴、公孙杵臼一样保存赵氏血脉,于是,程婴被加封为“忠节成信侯”,公孙杵臼被加封为“通勇忠智侯”,京城临安出现了专祭这两位古人的“祚德庙”。这种风气同样也影响到了已被金人占领的河北大片土地。

  1278年,在蒙古大军步步紧逼之下,端宗死,陆秀夫等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逃亡崖山。次年,宋水师败,陆秀夫背负年仅7岁的赵昺,投海而死,从此宋朝宣告结束。这一壮烈场景,让陷入元代黑暗统治的汉人无比伤感与痛愤。保存赵氏血脉的故事,无疑是时人的精神安慰。文天祥被俘北上时曾赋诗云:“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无疑迎合了当时人心,在民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状况。 

  此后,赵氏孤儿故事还有多个版本,京剧有《赵氏孤儿》《搜孤救孤》《兴赵灭屠》,秦腔、川剧有《赵氏孤儿》《八义图》等,胡蝶、梁醒波还主演过电影《万劫孤儿》。

  在陈凯歌版《赵氏孤儿》中,赵孤与屠岸贾决斗,在复仇最后一刻,面对义父的少年无法下手,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而赵孤也把屠岸贾给杀了。跟元杂剧《赵氏孤儿》复仇心切、杀气腾腾相比,无疑多了人性的内容。

  这无疑是属于现代人的情感解读——复仇,容易,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