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嘉个人资料:初中生开学频自杀 缘何如此践踏生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57:23
初中生开学频自杀 缘何如此践踏生命

    开学才两天,上海市便发生了四起初中生自杀事件,随意之举背后折射出的是初中学生脆弱的心灵。为什么初中生频频以极端的方式践踏生命?初中生抗挫折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对此,记者专访了部分心理咨询专家作深度剖析,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事件回放]两天4起初中生坠楼

    9月1日凌晨,杨浦区一名14岁的女学生从4楼家中跳下,虽暂无生命危险,但可能导致失明;当日清晨5点,浦东新区一名15岁的男孩从8楼窗户坠落,受重伤;当日上午9点,嘉定区一名初中生因被留级而想跳楼轻生,最后被警方劝回。9月2日上午7点40分,仙霞路486弄。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名12岁的男孩从6楼的窗口一跃而下,十几分钟后不治身亡。4起事件中的主角都是初中生,他们只是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了很小的事情,但却选择用试图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寻求理解。

    [追根溯源]自制力较薄弱,或受电脑游戏影响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上海市教委就出台了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规定,要求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每一门课程中,发挥自然、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显性学科的优势,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教育。“现在看起来,生命教育的内容还有待强化。”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蒋薇美说,“停留在规定的层面是不够的。”

    发生在初中生身上的这些自杀事件也要从现在的家庭教育上寻找原因。对此,蒋薇美认为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呵护,导致了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过分的呵护使得孩子自己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低,遇事稍有不顺,就好像遇到了天大的问题,反应过激。”

    蒋薇美说,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维也处在变动不拘的阶段,亟需的是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但同时,他们又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自制力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和同学间的压力,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挫败感。

    在类似的自杀事件上,媒体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负面的自杀事件不宜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在社会上要多一点正面、积极的新闻。现在的孩子很少不被电视和电脑游戏所影响,但是这些媒介往往把生命的价值放得很低,电影中的暴力,电脑游戏中死了一条命还有一条命,这些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某幼儿教育论坛上就有家长发帖反映,一些孩子受电脑游戏影响,天真地认为人死了补点血就可以“复活”,以为“跳一跳”是好玩,认识不到这么一跳的话是没有回头路再走的。

    蒋薇美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要担负起责任,例如从四川地震的报道中发掘一些热爱生命的个案,从正面激发中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挫折的情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解决之道]对学生:挫折教育需走进孩子内心

     “挫折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但是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家庭环境其实不利于挫折教育的开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玉芳说。

    林玉芳认为,在开展挫折教育之前,最重要的是找到到底是什么促使中学生选择了自杀这一途径。“现在很多的报道都只是我们成人的一种猜测,但是成人和孩子的心理是不同的,同样一件事,大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看起来就可能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走进孩子的心里,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打个比方,在初中生的心目中,可能并不把老师和家长当作权威,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学生小团体里面的那些佼佼者,那些学生中的英雄人物,即所谓的“牛人”。这些“牛人”的言语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往往从这些人那里,学生能取得自我认同,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展开挫折教育之前,首先要做足功课,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子系统,让学生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真正舞台。

    另一位专家、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指出,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我意识的认同障碍,当他们的价值被周围的人忽视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判断的失误。

    张麒提出了“归属感”和“效能感”来概括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调解因素。“归属感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家庭、学校和兴趣团体有一种存在感,真正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这种参与又必须要激起一定的反馈,有一定的实际效用,这就是效能感。这两个调节因素要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有所感知,真正在他们心中被召唤起来。”

    对家长:把孩子当人看,不能物化

    林玉芳认为,家庭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找到心理平衡感。在单亲家庭或不和睦的家庭里面,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无足轻重,但一方面又急于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所以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每个家长都有责任去营造的。”

    张麒认为,首先家长要把孩子当人看,不能把孩子物化。“所谓的物化就是指家长设立很多要求,让孩子们去实现这些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作为人的要求。”张麒补充说,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负面的需求或者行为是明令禁止的。但孩子的这些负面行为其实是他们内在需求的一种正常表达,是需要疏通和引导的。因此在包容度高的家庭里,孩子往往就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力也比较强。而那些“刚性”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在思维上就比较容易走极端。另外,很多家长什么都不要孩子去做,只要求孩子把书读好。这种单一的期望其实使得孩子缺乏了对家庭的基本责任感。“孩子其实是很需要被人有所期待的,在这种期望当中他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

    [相关链接]青少年自杀预防系统将于明年推出

    记者获悉,华东师大已经引入了一种香港的预防自杀模式,并准备在此基础上,于明年底推出适合上海的青少年自杀预防系统。目前,与该计划有关的两种模式正分别在金陵中学、梅陇中学试行。两种模式分别名为“成长的天空计划”和“正面成长计划”。(记者 王 婧 实习生 王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