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姓名人:添仓日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3:57

添仓日有感

            今天是农历二十五日,传统习俗人们称其为“天仓日”、添仓日或“填仓日”的。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主管粮仓的官),为人心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而赦免。后人为纪念他,将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日是为添仓日。上天有感应的,昨夜里就降雪了,早上还纷纷扬扬。瑞雪兆丰年啊。我国自从进入21世纪起,也就是开始构建和谐社会起,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获得大丰收。这和其他国家比起来,我国13亿人民幸运多了。在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发、世界粮食产量、储备下降的情况下,我国连续多年的粮食稳产增产是特别难能可贵的。这恐怕就是国泰民安的最好例证吧。

   我国的江南地区在添仓日,家家户户要制作“元宝宝”、“布袋袋”,入祀后设供于水瓮上,铺灯烧香,供奉“仓官”,供以专制“元宝宝”、“布袋袋”、“如意”。供者要口中念祷:“仓官来,添仓来,粮食元宝添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粮食元宝赶到俺家来。”这一日,家家都要将水瓮里的水添得满满的。意在仓官保佑,新的一年,财源茂盛,粮食满仓。

    元宝宝、布袋袋:将发酵好的面团,揪一块捏成皮,包入红糖或白糖加白面粉做的馅,捏成形似元宝、粮袋状,经烤或蒸而熟即成。江南地区早晨人们就祭天祭地鞭炮此起彼伏,中午更是鞭炮齐鸣,晚上更为隆重.一家人外出打工的,忙农活的,孩子们也早早地背起书包.这天老人们对天祈祷:祝愿全家人平平安安,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等我国北方纪念“添苍日”习俗和南方有所不同,无论在哪,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的民俗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添仓”,并与饮食紧密相连。每到这天未等天亮,大人们便早早起床,把院子清扫干净。然后到井上挑水,无论谁家,这天早晨总是要把水缸“添”得满满的,寓意添仓。

 挑满水缸后,就在自己院内和大门前“打囤”。“打囤”时,一手端着盛有草木灰的簸箕,一手用棍棒轻轻敲打,在地上均匀撒出圆形或长方形图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囤的图案旁边撒出耙子、扫帚、甚至“扇(风)车”等。有的还从场园里沿道撒灰,接到自家院内的粮仓处,俗称“引仓龙”。打好囤后,再在“囤里”放上把芝麻、小麦、玉米、高梁、大豆等,叫做“填仓”。 

 等孩子们起床后,将鞭炮放在“仓”内点燃,叫做崩囤,取意粮食爆满粮仓。并且焚香拜祝,以求丰年。如果这天没有大风,就叫“收囤”,预示着当年是个好收成。晚间则要祭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都要点上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同时,孩子们还要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找到的越多,兆头越好。

  添仓日这天的囤叫“安囤”,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还要重新“打囤”,并撒五谷于中,叫做“收囤”。地上的囤,虽然“画”得粗陋简单,却寄托了淳朴的乡亲们对能解决温饱问题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孩子们来说也是非常新奇而有吸引力,往往成群结队地跑到别人家看谁家的“粮仓”大,评一评谁家撒出的耙子、扫帚等更像真的一样。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收购粮食的商贩却正好相反。是日,商贩摆酒设宴,对卖粮者热情款待。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对于添仓节的来历,有不少传说。但我看,中国是个农业生产历史特别悠久的古国,农业自然在古代中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添仓节旨在提醒人们:天气转暖,万物萌动,劳作的季节就要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吹醒了沉睡了一冬的土地,新一轮的希望在农民的心里升起,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仓丰裕,财运通泰。

  不要说旧中国了,就是在新中国成立起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农业产值仍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特别重大的比重,被称为第一产业。那些年来,乡亲们年年添仓,却难以饱腹;而如今乡亲们农业实现机械化,打下粮食送面厂;家中粮囤早消失,随用随取新鲜粮;省出时间去打工,赚回钱来盖新房;种粮国家发补助,幸福日子万年长。只有一些老年人仍旧保存“打囤”旧俗,也成了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而绝大多数人家只是在这天吃顿白面饺子,也就象征着添仓了。

  回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虽然逐年下降,其它产业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虽然人均GDP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但一个在一百多年前还那么贫弱受欺侮的中国,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可喜可贺啊!

  我们不能自满不前飘飘然,应该乘势而上。特别今天的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我们不做到枕戈待旦,也应该不断提高和增强综合国力。咱们不称霸,但必须做到防任之心不可无,有备无患啊!(转载于网上并有所完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