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好声音一秒转身:王 乐 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28:22

[五莲历史人物] 王 乐 平

[color=green]五莲历史人物——[/color]


[color=blue][size=18][b]王 乐 平[/b][/size][/color]



       [color=green] 王乐平(1884—1930),名者塾,字乐平,1884年12月8日出生,五莲县许孟镇西楼子村人。幼年随父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夏,去济南考入山东高等学堂,1907年由同学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生涯。此后,因参与领导群众反对清政府以山东矿产为抵押向德国借款,被校方以“革命嫌疑”为由开除学籍。1908年底,返回老家及附近的诸城、昌邑等地任教。1909年夏重返济南,考入山东法政专门学堂继续求学,并开展革命活动。期间(宣统三年)在山东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王乐平作为学校代表加入山东省各界联合会,积极参入组织了山东独立的革命活动,曾在登州(今蓬莱市)、黄县(今龙口市)、青州、诸城等地组织武装起义,并任革命军司令。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王乐平受山东革命党人委托,晋京谒见孙中山,后受孙派遣赴烟台军政府任秘书长。不久烟台军政府撤消,山东临时议会成立,他被选为省议员,任山东革命党人机关报《齐鲁日报》主编。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齐鲁日报》被迫停刊。1914年,山东都督靳云鹏大肆捕杀革命党人,王乐平流亡甘肃。1916年6月,袁世凯倒台毙命,王乐平返回山东并恢复省议员职务。1918年9月,当选为山东省第二界省议会议员兼秘书长。1922年10月,当选为国会参议员。1923年秋,与山东籍的参议员丁佛言等力持正义,拒绝曹锟贿选,愤然离京南下,寻求革命道路。
        王乐平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山东地区杰出的组织者之一。期间,他以省议会代表的身份,经常往来于上海、济南、北京之间奔走呼号,积极争取了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1919年4月下旬,京、津、鲁、沪等地的革命氛围已是山雨欲来,“五四”运动的烈焰一触即发。此时,王乐平在山东开完国民大会,于4月底抵沪开展工作。5月4日,他在上海会同旅沪鲁籍商人,以山东同乡会的名义致电北京政府,“务恳大总统钧院电饬专使,据理力争”,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5月8日,王乐平又以山东省议会代表的名义,面见鲁籍淞沪护军使卢永祥,请其设法力争青岛主权;与鲁籍国会议员张瑞萱等人联合致电鲁籍湖北督军王占元和北洋军阀吴佩孚,敦请他们迅速致电政府严惩国贼。与此同时,王乐平还积极发动和组织旅沪山东同乡,广泛开展爱国运动。5月11日下午,山东旅沪同乡会在山东会馆召开“力争山东主权爱国大会”,王乐平任主席,千余人冒雨参加,“场内无余隙,后至者多立于窗板回廊之上”。会上作出抵制日货的决定,并设立旅沪山东同乡开展爱国运动的领导机关——山东协会。5月28日,王乐平等领导的山东协会致电京、津、沪学联,坚决支持拥护他们的总罢课,并由山东会馆“山东草帽千顶,以为分送各校学生之用”。6月5日下午,王乐平以山东省议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由国民党人召集的上海工商学报各界联合大会--卡尔登饭店茶话会。此次会议,进一步坚定了上海民众“三罢”(罢工、罢市、罢课)斗争的决心。6月15日,他亲率山东情愿代表团赴北京总统府情愿,并迫使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总理龚心湛等接见情愿代表团代表,为取得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巨大胜利做出了贡献。是年12月,他在议会上以确凿证据提出动议,弹劾镇压民众爱国运动、侵吞军费300万元的山东督军张树元,并取得重大胜利,轰动了全国。
        王乐平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1919年夏,发动进步人士“以介绍新文化,提高人类知识为宗旨”,在自己家中创办齐鲁通讯社,“一方面做通讯事业传达到外面去,一方面代派各地出版物,为介绍新思想的先声。”时人评论说:“王乐平办齐鲁通讯社,在济南推销新思想的出版物,很有些力量。”1920年,通讯社改为齐鲁书社,以经营书刊为主。推销的书刊中,既有传播马列主义的,也有鼓吹无政府主义的。期间,王尽美、王翔千、王志坚等进步青年,是王乐平家的常客。他们纷纷来书社借阅进步书刊,交流体会,探讨真理。尤其和青年学生及知识分子的关系甚为密切,他尽可能给每一位求知者以指导和帮助。后来,王尽美、王志坚发起成立励新学会,会址即设在齐鲁书社。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即函约王乐平在济南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王乐平遂把正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后成为中共一大代的王尽美、邓恩铭介绍给陈独秀。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王乐平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并加以掩护,一切秘密集会、通讯及通融经费等事宜,都以齐鲁书社为掩护进行。1921年冬,王尽美被省立一师以“危险分子”嫌疑开除学籍后,就住在齐鲁书社,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活动。王乐平对山东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马克思主义在济南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2年1月,王乐平放弃北洋政府要他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派遣,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作为山东革命团体的6名代表之一,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去上海向孙中山汇报了苏联之行的观察所得,建议采用“俄国之组织方法”。孙中山深以为然,遂按既定计划着手改组国民党。
        1922年秋,王乐平发动山东女子师范学监秦凤仪,联络教职员工在济南从事妇女运动。翌年成立女权运动同盟会,“是为山东女权运动之发轫”。又于1924年举秦凤仪为校长,在济南南关三合街创办育才小学,该校为国共合作时国民党山东临时省党部之秘密机关,实际也成了山东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场所。1923年,王乐平为培养基层人才,陆续创办了胶澳、先志等公学;为求党务发展,组织“平民学会”,总会设在齐鲁书社,为党务活动中心。另在青州、烟台、曹州(今荷泽市)、青岛、武定(今惠民县)等地设立分会,吸收革命青年,奠定革命基础。创办《十日》旬刊,宣传三民主义,报道党务活动,在全国影响很大。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王乐平是孙中山指派的山东出席代表,并在一届一中全会上被委为山东临时委员会筹备员,返回山东建立国民党组织。是年4月,在济南成立国民党山东临时省党部,王乐平被推为执行委员。此后,根据“一大”宣言精神,王乐平与王尽美等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下,亲密合作,共同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等各项工作,动员各界革命青年参加广州黄埔军校与农民运动讲习所,发动组织“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在《十月》旬刊上发表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猛烈抨击的文章,为国共两党互相团结,顺利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4年11月,为支持孙中山北上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王乐平赴北京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召开的会议,听取了李大钊、瞿秋白等的报告。会后与王尽美等四人去天津谒见孙中山,被委任为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返鲁后,在山东各县、市组建了国民会议促成会。1925年1月,他作为山东代表之一,与王尽美、路有于等出席了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大会,并被推举为总会筹备委员会主席。同年2月20日,起草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及全国总会章程。3月1日,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王乐平在茫茫的革命征途上,始终严格遵循着孙中山先生的教导前进。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后,他失去导师,痛苦异常。王乐平是治丧委员会委员,在移柩安放社稷坛时,有十数万群众自发参加恭送,形成了一次反帝反军阀的群众大示威,他任指挥员。同年4月,王乐平返鲁后,在济南公园主持召开了几十人参加的山东各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不久,王乐平赴北京参加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会议,并与刘清扬、顾孟余、苏兆征等7人被推举为常务委员。7月,国民党山东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与共产党人共同成立了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王乐平当选为执行委员。此后,张宗昌督鲁压迫愈紧,齐鲁书社屡遭搜查,王乐平被迫出走北京。
        1926年1月,王乐平代表山东参加了国民党“二大”,并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三.一八”反帝爱国斗争中,王乐平是天安门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也是与段其瑞交涉的五代表之一,斗争遭到埋伏卫队的突然袭击而致伤亡200余人,五代表之一谭季箴当即身亡,王乐平肢骨受重伤。但敌人的凶残丝毫没有动摇王乐平的爱国宏愿,他一如既往,奋勇向前。北伐战争开始后,王乐平被派为军事特派员,潜入汉口秘密掌握邮电通讯。同年8月,军阀吴佩孚在汀泗桥、贺胜桥失败后,残部退守武昌,王乐平策反武昌守敌团长贺对廷起义,成功地瓦解了敌军,避免了收复武昌的战斗伤亡。11月,孙传芳败退南昌后,王乐平派人至南昌城外收抚降兵,悉编为革命军。不久,湖北政务委员会在武汉成立,王乐平为政务委员兼电政监察委员。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王乐平等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员占了多数。会议坚持国共合作,反对独裁,撤消了蒋介石的许多重要职务,削弱了其职权。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蒋运动,王乐平参与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署名讨蒋通电。但此时国民政府矛盾错综复杂,武汉形势十分紧张。期间有300余名山东旅鄂同志、青年学生请愿要求改组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打倒丁惟汾、王乐平、路友于等,并每日包围王乐平住所,声言捉拿“蒋介石之走狗”。王乐平对党内同志间的暗箭备感寒心,但仍坦诚地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愿到监委会申辩,坚持不去南昌就蒋。同年6月,经宣传部介绍去开封,任冯玉祥举办的党务训练班主任,亲授《国民党的组织与训练》的讲义,提出恢复十三年精神、改组国民党的政治主张。10月去广州开展反蒋活动。
        1928年2月与8月,王乐平与何香凝、陈树人、潘云超、王法勤等粤方委员出席了在蒋介石一手策划下召开的二届四中、五中全会。通过会议,蒋介石达到了独揽大权的目的。王乐平在四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执行委员;在五中全会上,与其他粤方委员联名提出《重新确定党的基础案》的提案,反对蒋介石独裁和地方势力派拥兵割据,因遭到右派反对而中途退席反沪,致会议草草收场。同年6月,王乐平与顾孟余、范予遂创办《前进》、《检阅》等刊物,并提出恢复十三年精神、改组国民党,整理出版自己所著《国民党的组织与训练》及其它反蒋刊物,形成了声势颇大的反蒋舆论战线。7月,与王法勤、潘云超、何香凝、陈公博等发起创办大陆大学,陈公博出国后,他代理校长。
        蒋介石为加强军事独裁,定于1929年举行“三全”大会,与会代表不用选举制而由南京政府指派、圈定,并使用威胁、操纵、收买等手段,欲使大会彻底成为蒋的御用会议。因王乐平谴责、反对这个决议,蒋便派陈果夫等人以三届中委为诱饵再三游说,但王乐平不为所动,旗帜鲜明地投入反独裁、反圈定的活动。蒋介石大怒,对他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并下令查封《前进》杂志。1928年冬,王乐平与陈公博、顾孟余、王法勤、朱霁青等人议决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社会上简称改组派),并于1929年2月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派总部设在上海,总负责人为陈公博,内设组织、宣传、总务三部,王乐平负责组织部。1929年1月陈去法国,王乐平成为实际上的总负责人。改组派发展很快,在浙、苏、鲁等十余省市以及日本、越南、法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都相继建立了支部,会员遍布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各大学校以及全国各省市的国民党组织,声势浩大。蒋介石对国内外的改组派变本加厉进行镇压,严令各地检举呈报,依法惩处。
        1929年5月,王乐平在上海主持成立“护党革命大同盟”,发表《宣言》及《缘起》两个文件,历数蒋介石背叛革命篡夺北伐胜利果实、穷兵黩武、攻桂迫冯实行个人专制等罪状。由于宣言提出的行动纲领与口号大大超出了汪精卫、陈公博等争权夺利的一贯主张,使他们深感不安,因此汪精卫立即安排陈公博回国指挥一切。鉴于汪、陈的别有用心,王乐平决定护送父柩返原籍暂离沪。蒋介石密令山东党部刘涟漪在高密车站伺机逮捕,王乐平侥幸回到老家,得杨虎城部属护佑始保安全。同年9月,王乐平从青岛乘帆船返回上海。10月,国民党中常会以“勾结军阀余孽、颠覆党国”罪,议决通缉王乐平和陈公博、顾孟于等10人,并将王乐平等9人永远开除党籍(陈公博此前已被开除)。鉴于蒋介石的阴毒残狠,同仁亲友均劝王乐平加以防范,他却漠然置之。
        在改组派的领导层中,王乐平不同于汪、陈之流。王乐平与陈公博、顾孟余之间,不仅政治主张、理论原则不尽相同,就连组织也不统一。王乐平是衷心拥护“三民主义”,坚决主张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而陈、顾只主张改组,是谋取权势的政客。在王乐平负责期间,改组派的活动给蒋介石以很大威胁。在蒋介石看来,只有王乐平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眼中钉,因而派亲信陈希曾到上海,嘱令特务头子杨虎派打手7人,于1930年2月18日深夜,闯入法租界迈尔西爱路314号办公室,乱枪狙击。王乐平身中七弹,当即身亡,时年46岁。不久,上海总部垮台,改组派陷于瘫痪。
        王乐平遇难后,灵柩安放于上海南市谨记路齐鲁别墅。1933年春,在王乐平遇难3周年之际,由汪兆铭、陈公博、于右任、蔡元培、丁惟汾、孔祥熙、冯玉祥、李宗仁、黄绍竑、何香凝、李澄之、范予遂、王立哉等130人,发起公葬并募捐修建陵园、纪念堂于千佛山东麓,同年10月建成安葬,但其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夷为平地,一直未能修复。[/color] 

转:团结报消息--------王乐平上海遇刺案

1930年2月18日深夜,上海法租界迈尔西路314号响起一阵枪声,国民党“改组派”中坚人物,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国民党左派人士王乐平遭7名杀手暗算,身中7弹死亡。下达刺王令的是陈希曾,7名杀手的派出者为特务头子杨虎。舆论公认刺王的主谋是蒋介石。

  王乐平遇难,尽管蒋介石故装“惊讶”,下令限期破案,并派人向王宅赙赠丧资,但王乐平遗属拒收赙赠,王氏长女贞民公开发表《启事》,称:“先父为何而死,与孰致之死,世人早已大白。当此元凶尚未授首,贞民何忍受仇赙?当严词拒绝……”《启事》写于2月23日,送达上海诸报后,上海沪淞司令部均令禁登。上海《革命日报》发表该《启事》时,已到了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