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5c和5s:我对摄影之拙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24:05
有幸在老虎王生日宴会上与方寸、晓林、香槟2008、老游客、大漠边疆等诸位老师济济一堂,畅谈了对摄影流派及摄影思想、创作的各自见地,深感启迪,受益匪浅!颇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领悟。把弄摄影也已十余年,随水平未见提高,但对摄影也有颇多感悟,现做梳理,权当对个人酷爱摄影十余载之回顾。

1. 摄影的流派
与晓林兄探讨到摄影的逐流派,晓林兄对唯美的推崇及对其它诸流派的贬褒不一,使我印象极为深刻。但我认为任何一种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历史的渊源。是发展壮大也好或是自生自灭也好,其实都是依靠社会进步和历史形态的大浪淘沙来决定的,从1839年摄影产生至今以一百余年,其中经历了无数流派的起起落落,在这些起落中方使摄影旋转式的发展到今天。回顾摄影经历过的流派起落沉浮,我觉得有助于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它是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流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1851年到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富有宗教的色彩,拍摄时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追求照片的绘画效果。
写实摄影: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流派。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格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强调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要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由于写实摄影作品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所以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印象派摄影:它是1889年绘画主义摄影家罗宾森提出的以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开始它追求用软焦点镜头拍摄,用布纹像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效果,印象派摄影发展到后期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来使照片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
抽象摄影: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艺术流派,该流派否定造型艺术是可以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审美感受这一基本特性,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性,到1917年摄影家科班用木片和透明的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已变得完全比可辨认。
纯粹派摄影:它是成熟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它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他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流派摄影家可以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达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达达派摄影: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是创作近乎于戏虐。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逐渐受到较明确、完整的意识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是它的影响仍可以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堪的派摄影: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流派。该流派主张摄影自身的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
新即物主义摄影:它又称作为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流派。该摄影流派的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的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的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还有自然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等。
当然,我不可能将近一百多年来摄影所走过的路程逐一的回顾历数,但是纵观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晰的看出摄影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种独有的艺术类别。
愚以为:摄影首先要遵从真实,这是一条不变的法则。第二,摄影应当是一种由真实记录到纪实、表现、展示的一种脱变和升华。第三,摄影是技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和谐和统一。第四,摄影创作是由理性转化为感性,又从感性回归到理性的一个过程。

2.我看摄影的技术性和思想性
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存在,一种认为摄影艺术应当以技术型为主,一种认为应当以思想性为主。在我看来,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必须是运用娴熟的技术手段,通过清晰的真实影像凝练出的富有内涵和感染力的照片。
摄影是一门对技术要求很高的艺术,一幅照片要有清晰的影像,准确的曝光,良好的色彩,精美的构图,这是摄影的前提,但是仅仅有这些一个摄影者只能是一个匠气十足的、只会模仿复制的匠人,而非一个真正的摄影创作人,只会拍摄出技术精湛而缺乏艺术性、内容空洞没有灵感的作品,他将永远无法将摄影提高到艺术的层面上。
但是过分的强调自我、强调思想、而忽略或淡漠了技术性,往往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很大程度造成摄影创作者的眼高手低,很难准确表达自己创作的目的,难以达到自己创作的意图。
因此,要想准确表达自我的思想内涵,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内涵张力、感染力,只有是技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3. 看摄影的感性和理性
布列松说过: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的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
然而纵观摄影创作的整个过程, “决定性的瞬间”是由摄影者在拍摄的瞬间的感性强烈所诱发的一种创作冲动和理性的处理快门、光圈及焦距的组合来实现的。这种感性来自于敏锐的直觉和拍摄者平时对世界的认识感受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上,因此上说,许多人想通过多拍多练来达到寻找创作灵感,我觉得是一种不正确的思路,多拍多练固然是摄影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一个过程,然而敏锐的感知力是依靠摄影者长期生活的积淀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高度的文化修养来培养的。
所以我说,摄影是理性的体验生活,提高文化素养,理性的认知被摄体或景象,来达到瞬间的感性冲动和敏锐的感性把握,再有这种感性的瞬间把握转化为理性的光圈、快门组合而凝固瞬间的精彩。

4. 我对摄影的定位和态度
摄影发展到今天已逐渐摆脱了他的贵族性而趋向于平民化,尤其是摄影的数码化,更是掀开了摄影神秘的面纱,从一种贵族的消费转化成一种寻常百姓可以拥有和把玩的娱乐品。
然而,由专业或者准专业相机的人数的不断扩大,使得摄影人在面对众多的摄影流派和种类繁多的摄影大赛,以及日常的创作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困惑和迷茫。
从120相机到135相机,从胶片的黑白到彩色,然后到今天的数码卡片机,数码单反,每一次转化跳跃,都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和痛楚,每一次转换都是一次苦于乐的思辨过程。
拥有一台高档专业相机,而不能拍摄出专业的图片,面对诸多流派的迷惑,面对名目繁多的摄影大赛落选的惆怅,使苦闷、徘徊、自足、渴望等等诸多情感交织在一起,对摄影是爱或恨的矛盾不时的会萦绕在心头,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己内心对摄影的定位的模糊而诱发的自身对摄影态度的不确定而导致的。我想当我们梳理清楚自己的思绪,确立了自己的定位,相应的对待摄影的态度就会明朗化,这些困惑迷茫也会随之消失。
对于摄影的定位我想不妨从内到外结合起来来确立。
所谓内就是你想要干什么?所谓外就是受众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的照片给谁看?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分析就不难得到自己对摄影的定位。
我是学习文学的,我曾经把文章分为三大类型,我想不妨把摄影结合文章的三种类型来加以探讨。
我把文章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文章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是自己的和上帝的对话,这一类文章是不让外人看得,是自我心灵的独白。诸如日记之类的文章,这一类文章不为取悦他人,不必顾及环境的和大气候,这一类文章更加真实原始。第二类文章是有针对性的,是你和我之间的对话叙述,是不被第三方看得,也许里面会有许多专业的术语和仅有你我之间可以读懂的语言文字,这一类文章相对真实,但是会夹杂对阅读的固定对象的情感。比如书信,情书等等。为了取悦对方你会夹杂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对接受者的赞美。第三类文章是用于发表的,是为了让大多数人看得,那么这中间就必须考虑到环境的问题,社会是否接受的问题,流行的问题,否则仅仅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很有可能没有读者群。
所以,面对摄影我觉得也应该去这样的归类分析,你到底要做什么?当你知道你要做什么的时候,就是你的作品要面对谁,它的受众是谁?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那么你的照片的受众就是你自己,所以你完全没有必要去管什么流派,看别人的评价,只要自己从中得到享受就足够了。如果你的目的是为对方拍摄,有固定的对象,它的受众是固定的,那么流派也好,表现手法也好,其实完全取决于你所面对的对象的喜好,相信婚纱摄影你绝对不会用朦胧派、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去表现;广告摄影必须遵从广告策划的意图,你不可能随心所欲。再一种你的目的是给大众看的,用于发表,或者参加摄影比赛的,那么你的受众是大多数人,所以你的作品要遵从于你所投稿的刊物的类型,和刊物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如果你参加摄影比赛,那你不妨多研究研究征稿启事所罗列的注意事项,如果有心计还可以把各个评委的作品拿来研究研究,看看他们的喜好,说不定入围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做什么?然后去看这样做要面对的是谁,这样摄影的定位就很明确了。当定位明确的时候,面对摄影的态度就已经基本成型。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着它独有的魅力。我们往往面对它的时候过分的将其神圣化、崇高化,这样就会让摄影者总感觉到沉重和不安,但是摄影又决不是小朋友的游戏,它是通过镜头对社会的感悟,它是通过镜头对大自然的感概,它是通过镜头的特殊表现对人性的复归,它是对历史的凝炼,它是对摄影者自我个性的情感流露、思想的宣泄。因此上我一直坚持快乐摄影,我一直坚持摄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内心必须对拍摄的对象抱有崇高的敬意,布列松说的那句话正是我对摄影态度的准确描述和定位:“当我的右眼向外张望的时候,我的左眼就向内心回顾”!我不一定要通过摄影成名成家,但是我会通过摄影感悟人生,洗涤心灵,陶心养性,有此足以!!

5 我看摄影的共性与个性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共性和个性,摄影亦如此,为什么身处同一时空,站在同一角度,面对同样的景象,不同的人就会拍摄出不同的作品?这就是个性的差别。
摄影的共性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对光线的感知,对线条的把握,对色彩的搭配,对构图的安排上。这些都是可以学习,可以交互,可以模仿的,但是个性的东西却完全取决于个人,取决于摄影者的文化修养,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个人经历,情感等等。他是完全不可能学习得到的,所以在表现的思想形式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如果思想形式上去模仿、学习,那就是抄袭或变相的剽窃,思维个性上去模仿、学习,那就是东施效颦、鹦鹉学舌!
卡帕的个性是用生命的勇气和自己心爱的炮火拉近;史密斯的个性是以温情的眼神注视人类的痛苦;布列松的个性是利用超现实的眼睛逼视现实本身。
所以,任何一个摄影者不要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其实当你把摄影的基本语言掌握后,怎样创造出作品和创造出怎样的作品完全取决于自己,没有必要看到别人在某个地方拍到一幅作品,而蜂拥而至,也没有必要自己发现一个地方而秘而不宣,害怕别人拍摄出比你更为精彩的作品。这些都是杞人忧天。因为摄影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和独创性!

6 我看摄影的命题和命题的先后
每一幅每一组摄影作品都有一个命题,命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是画龙点睛。
洛阳的摄影家王豫明老师的《慌了神的城市》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这一组照片如果是让你看单一的一幅作品你也许寻找不到感觉,但是作为一组,展示出来的时候,它统一的影调,统一的表现手法,立即会传递给你一种清晰的信息,但是当你看到王豫明老师给这组照片的命题《慌了神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很快感受到它突兀的生命力,和带给你的震撼力,带给你的无奈,带给你的苦涩,带给你的那种拥挤的尴尬。这就是命题。
命题在我看来分为先命题和后命题。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后命题,即采风回来,把照片经过筛选后,一组题材接近的放在一起,然后命一个题目。这种方法不可谓不行,但我觉得,对于我们而言,先命题或许会好一些,每次出行之前,或者每一个时间段给自己命一个题目,在命题的同时,仔细的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的了解所要拍摄的题材及范围,打好草稿,做到有的放矢。05年的时候我去给安阳市拍摄一组旅游风景区的照片,安阳是一个文化底蕴不亚于洛阳的一个城市。我第一站先到了世界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我不假思索的用唯美的手法去表现了红旗渠的秀美、绮丽,然而当我最后到红旗渠博物馆后,听了当年的劳动模范讲述了红旗渠的历史来由,讲述了当年的艰辛和万人空巷的壮观,我立即对我所拍摄的全部照片删除,我感到没有一张使我满意的,因为表现的手法单调单一,极度的肤浅!汲取了经验教训,在去岳飞庙之前,我仔细的查阅了岳飞的身世,无数次的诵读了岳飞的《满江红》,对岳飞含冤而死的过程做到了耳熟能详,等到岳飞庙的时候我已经打好腹稿,决定在隆冬大雪纷飞的季节再去拍摄!利用雪景的衬托体现岳飞含冤而死的悲恨!等去袁林的时候我又对袁世凯的身世作了详尽的了解,袁世凯曾红极一时,然而他的死却十分的凄凉,我决定在深秋的时候再去拍摄,那时候万木萧条,树叶飘零,寒风凄凄,我和袁林的管委会谈了我的想法,深秋的时候两天不要清扫落叶,然后再去拍摄。殷墟使我心中的一个结,至今为止我都没有找到一个能够确切的表现手法去表现举世闻名的甲骨文的发源地!我想这样拍摄或许会更好一些,会比那种毫无准备,仓促上阵,见啥拍啥,萝卜白菜先拾回家再说的拍摄方法更有针对性。当然在拍摄的途中即兴拍摄一些东西也是有必要的。

7 我看风光摄影
我们现在大多数拍摄的题材是风光照片,其次是人像、民俗等等。
风光摄影就是以大自然为拍摄题材,记录大自然的壮美,多数认为风光摄影是纯唯美的,其实我觉得这种认识不够准确。在我看来,风光摄影应当是一种利用大自然的景色去表达摄影者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知,通过摄影来反映个人内心的感受。用一颗理解的心去看待大自然、拍摄大自然,你就会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而折服、而叹息;用一颗欣赏的心去看待大自然、拍摄大自然,你就会为大自然的钟灵神秀而激动、而愉悦。
中国有句古话:近山着仁,近水者智。风光摄影正是我们亲近大自然、读懂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性和养分的一个过程。大自然的时间久远,时空博大,与我们有限而短暂的生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促使我们从精神上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拓展到用我们的镜头凝固瞬间,从而把我们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广博久远的大自然中去。

8 我看摄影器材的优劣及数码摄影的利弊
摄影的艺术表现最终体现在一张张精彩的照片上,而这些精彩的照片是靠一大堆摄影器材作为工具来完成的。所以摄影器材只能称得上是工具。工具的优劣只能是创作过程相对的省力,但它决不能弥补你的思想上的不成熟和技术上的不足,因此在器材上我不主张追新追高。其实我们手中的器材几乎有一半的功能都没有被我们熟练的掌握运用,我主张以题材定器材;以定位定器材,当然我也决不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当然器材还是越优越好。
数码摄影器材的出现确实给摄影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使摄影走下神坛,为大众所普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胶片时代即使照相机降低到几百元或者几十元一台,但胶片及后期冲洗的费用仍然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这笔不菲的开销成了制约摄影大众化的一个门槛。况且数码摄影即摄即见,以及后期的自我掌控这一胶片相机所不能实现的特点,是摄影人从摄影中又增添了不少的乐趣。然而,数码摄影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还带来了一种摄影态度的盲目性、题材的轻浮性和对技术的淡化。正是因为前期缺少胶片的费用和后期的冲洗费用,从而导致了许多摄影人不假思索的按动手中的快门,更有甚者,连正确的曝光都无需思考,采用包维持曝光即可;抓拍人物的神态采用连续拍摄即可。其实摄影的魅力正是创作的过程,是感性理性互为转换和柔和的过程,如此下来摄影不仅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并且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摄影的最终不严肃性。

9 我看所谓的冲击力
目前有一种思潮,摄影人张口闭口经常说到“冲击力”,大加推崇广角镜头拍摄时变形带来的冲击力。究其原因我觉得这和近几年流行的国际摄影大赛“荷赛”有着密切的渊源。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摄影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随之增加,于是国内一些人便对“荷赛”作出研究后得出结论,多用广角镜头!随之形成一种潮流,张口闭口“冲击力”,这引起了一定的误导作用,使许多盲目的摄影人无视题材的需要,一味的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追求广角的透视变形效果。我认为拍摄应该根据需求,而非简单的视觉效果上所谓的冲击力,冲击力不仅仅来自于视觉效果。一幅作品视觉的冲击力只能是短暂而瞬时的,而心理的震撼和冲击力要远远的大与视觉的冲击力·而心灵的冲击力是带有无穷的余波!它能使人回味无穷,绵延长久!

10 我看摄影之标准
摄影的任何表现手法、构图、用光等等都不是摄影最终的重点,其关键都是最终以高质量的手段为表现主题和目的服务。因此上来说摄影包含了两个层面上的标准,一个是技术性的,一个是思想性的。技术性的标准可以详细的界定,而思想上的却没有一个详近的界定标准。它不可能像体育比赛一样用时间、长度、重量、胜负来确定!即便是摄影比赛,与评委的审美角度和观点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这样说其实并不是说摄影无标准,只能说摄影的标准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就像我国的摄影,在改革开放前摄影其实就存在于两大领域,一个是照相馆,主要是全家福和证件照等人像领域。一个是作为宣传工具的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中。当时很少有私人相机,那时候的作品的标准和形式都是单一的,即使是一些非政治色彩的宣传摄影,也多是以宣扬民族自豪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标准的。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摄影方逐步体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现在的照相馆多变成了影楼,而当今的影楼也由于受到台湾和香港等地摄影师的影响,“平光去皱法”正形成了一种时尚的潮流,虽然“平光去皱法”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缺乏个性;虽然大平光的运用及厚重的妆面使人物的皮肤都缺乏质感和细节;虽然拍摄时举止的动作的程式化式的人物大多雷同缺少差异,但是,它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明星梦”,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标准。
所以我说摄影的标准是有其社会性、时空性、价值性、受众性的!我认为标准其实很简单,和上面说到的定位态度一样,首先给自己定位,然后就有了一个标准,我的标准一直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把自己的作品去年的拿出来和今年的相比,进步了!我就满足了,说明我在前进!
写这些东西我知道十分的肤浅,并有很多偏跛之处,但我想我思考了、总结了,拿出来即便是被大家批得体无完肤,如果能够营造一种讨论的风气带来一个探索的氛围,我也甚感欣慰!因为这正是我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