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大一体机:楚文化玉龙形态探究 作者:张茵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6:11

楚文化玉龙形态探究 作者:张茵凝

2010年11月26日 10:53.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春秋战国时期是继商代之后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其中,楚国以其高超的制玉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审美而大放异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即是楚文化多种多样的龙纹造型。楚国的玉龙造型奔腾张扬,与中原地区相比充满着想象力及浪漫主义的情怀,特征极为明显,并对邻近诸侯国甚至汉代玉龙形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关注楚国的玉龙这一典型形象,分析其形态特征,继而扩大到邻近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探索其影响,最后试析楚玉龙对汉代龙纹的奠基作用。

     1.楚国玉龙形态分析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楚国玉器较多的主要墓葬如下:河南省战国中期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战国晚期平粮台十六号墓,湖北省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战国晚期江陵望山二号楚墓,湖南省战国晚期丰县新洲一号楚墓,安徽省战国晚期长丰县杨公二号墓、八号墓。从其出土的代表玉龙可以看出,典型的楚国玉龙除璜形外,多呈现出S形或W形的总体形态特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对玉龙形佩可以作为战国早期楚国W形玉龙的典型代表。即龙身形成三个弯曲,龙首向后回转,略微上扬,有与龙身相连或不相连之分。嘴部富有特色,一般均为张口,上唇长且卷曲,下唇或平截上弯并不与上唇相连;或者上唇形状不变,下唇如钩卷曲并连接上唇。龙角一般后翘,形状不定。眼睛椭圆或有时被省略。足是楚龙的又一典型特征,其一般多足,且成飞腾状。一般龙身会分出两至三足,分别向不同地方卷翘,顶端弯曲部分或平截或尖翘。龙尾多分支,其中之一可能内卷并连接龙身,另一枝多再次分两支,一尖翘,另一平截。纹饰及雕刻手法上来讲,多周身布满云雷纹、卧蚕纹,仅在身体外轮廓处雕刻以单阴线,少数有弦纹;素面很少,基本仅见于曾侯乙墓出土的两件:玉双龙璧和玉蟠龙配饰。研究人员多推测因入葬时准备仓促,对比制作同墓中出土的制作极尽精巧之能事的玉四节佩,并不代表楚国当时的制作水平。极少数玉龙身上纹饰特殊,如曾侯乙墓的玉透雕双龙佩,其身有网状三角纹。

       至战国晚期,楚国玉龙的形态更趋于张扬奔放,自身文化特点愈发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湖北江陵县望山二号墓出土的一对玉龙形佩,其整体形态为W形,但是与上文提到曾侯乙墓玉龙有所不同的是,其龙首与尾均与身体相连,足部和尾部的分支也更为舒展。另一例子是湖南丰县新洲一号楚墓中的玉龙形佩,以整体造型,其虽然可以被归为传统的W型玉龙,但因为足部尤其是尾部的线条极为流畅,致使整体形态呈圆弧形,似一弯新月,又极富跳跃的韵律感。这一件玉龙配饰可以视为楚国玉龙最为个性张扬的表现。

        安徽省战国晚期长丰杨公八号楚墓出土的两件玉镂空龙形佩近似W形,龙尾部化为凤鸟,整体雕刻精致。稍有不同的是杨公二号墓出土的玉镂空龙凤纹佩。

       此件和同墓中的另一玉镂空龙纹佩一样,具有不同于前面的龙首和颈的细部雕刻非常精致的特点。并且龙首下部有卷翘的胡须。这里两件佩都结构设计精巧,表现手法结合了雕、琢、镂、刻、切等多种工艺,体现了楚国玉龙除体态飞扬之外的另一种精致之美。

       河南战国晚期的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出土的一系列玉龙佩与湖南长丰新洲楚墓的玉龙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具有造型飞扬飘逸奔放的特点。但是战国中期的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中的玉龙则形态规整,具有较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如玉双夔龙纹佩和另一件玉龙佩,虽还是龙首、尾与身相连的楚龙姿态,但是在角与足的表现上明显不如湖北及湖南等地典型的楚龙那样无拘无束。我认为,这可能与河南靠近中原文化的中心有一定的关系。

      2.受楚文化影响地区以及中原玉龙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国力的增强,其影响曾一度达到河南南部和山东地区。如战国早期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五二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龙纹佩,为两龙相对,均呈S形。龙的上唇尖翘上卷,下唇如钩,四足做奔腾装,尾回旋,颇有楚龙的俊秀之感。但是同墓另一件玉龙纹佩,形态近似呈W形,甚至龙身弯曲更甚,但是其足和尾部明显没有典型楚地玉龙的那种飞腾不羁之状。说明战国早期楚文化玉龙对山东地区的影响还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战国中期曲阜鲁国五八号墓也出土有一龙形玉佩,整体看来楚文化风格更浓,但因为考古资料的局限性,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出土玉龙来支持对于其文化序列的重建,所以仅依据此来对楚文化北上的影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反观以河南、山西地区为代表的中原玉龙,虽都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玉龙整体的多弯转、张口翘角之特点,但仍然可以看出形态上的差异。在春秋早期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1657和1662号墓出土的玉两头龙饰和玉虬龙形饰,可以看出较明显的商周玉龙的特点,即玉龙头部被人为放大并是整个作品的雕刻重点,尾和足有时被省略。尤其是后一件,与殷墟出土的C形玉龙极为相似。到了春秋晚期的固始县侯古堆一号墓,其出土的玉龙才具有春秋战国的特征,但可以看出仍然略显厚重之感,不具楚国玉龙的飘逸之姿。

       山西地区的情况与河南类似。如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晋卿赵墓出土的龙形玉佩和龙凤合体佩,风格极似固始县玉龙,即便是龙凤合体佩也不是楚国凤鸟形象,其仍然较为抽象,头部与凤尾都只表现出了大致形态。甚至在战国早期,山西长治分水岭五十三号墓仍有带商周遗风的S形玉龙佩出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楚国的玉龙确实具有自身奔腾飞扬的风格。而这种形态至汉代玉龙身上仍有体现,我认为原因之一便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汉代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楚文化的精髓。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楚汉文化(至少在文艺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了解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下面就选取汉代出土玉龙的一些代表来分析上文提到的这种关联性。

       西汉的玉龙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前期玉连体双龙佩。这一玉龙已具有了一些西汉常见的灵兽的形态特征。如张口露牙,上下唇皆如钩卷翘,昂首挺胸,四足做奔跑状。但是与此同时,楚文化玉龙的影子依然可以被窥见。其雄浑的姿态即是从楚玉龙飞扬的躯体演变而来。又如西安市龙首村汉墓出土的玉龙形佩,其龙首具有鲜明的春秋战国龙的烙印:上唇长伸向体外并卷翘,下唇平截。更具代表性的则要数山东西汉后期曲阜九龙山汉墓的玉龙形佩。它具有典型的楚玉龙姿态:W形龙身,分成三支的尾部,其中一支尖翘并向内回卷,另一支再次分枝,一端卷翘,一端平截。综上所述,汉代玉龙在吸收了楚文化张扬奔放的特点,同时又衍生出自己的风格,但其中楚玉龙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