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版权保护中心:五祖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28:28

黄梅五祖寺 

    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北16公里的东山,又称东山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湖北省黄梅县境内的大别山脉,山势险峻,峰峦层叠,风景优美。古时,境内名山多为僧有,大小寺庙遍布全县,素有“小天竺”之称。这些寺庙大多属于禅宗,故有“薪黄禅宗甲天下”之说。诸禅寺中,五祖寺影响最大,它既是禅宗五祖弘忍的说法道场,又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的圣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禅宗是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在六世纪二十年代传到中国的,达摩被称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而坐,慧可晨夕参承,达摩传心法给慧可。慧可即禅宗二祖。后慧可传袈裟给三祖僧璨。僧璨又传法给四祖道信。后道信将袈裟传给得意门生、五祖寺创始人弘忍。

    弘忍(60l一674年),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问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禅法。永徽三年(651年)道信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由于来学禅的人日益增多,唐永徽五年(654年),弘忍到双峰山东面的冯茂山建立东山寺,因五祖弘忍所创,又称五祖寺。

    中国禅宗认为,人本来具有心性,彻见此心性即可成佛。修行的办法是坐禅或静虑。禅宗从初祖达摩到三祖僧璨,其门徒都行头陀行,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居无定所。到道信和弘忍时代禅风一变。道信居黄梅山双峰山,一住三十余年,会众五百人,弘忍在东山五祖寺二十余年,僧侣多至七百人。禅徒定居一处,实行生产自给,把种田、运水、搬柴等生产劳动当作禅的修行。这一“农禅并重”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唐时五祖寺禅风兴盛。淮河上下,大江南北,四方学者,都千里迢迢,来五祖寺向弘忍学法。弘忍被称作“东山法门”前来学法的僧人少则七百,多则干余,有:四方请益,日以千计的说法。见于文献记载的著名弟子有:惠能、印宗、神秀、慧安、法照、道明、日用、智隍、智洗、法如、方义、僧达、玄颐、法持,智德、昙光、法显、玄约、道俊、慧、藏、通等等。他们分别到广东、河南、安徽、江西、河北、四川、山西、陕西、浙江、江苏和湖北等地传播禅宗,使东山法门弘扬天下。

    弘忍的得意门生是神秀(606—706年)。神秀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五十岁时,到五祖寺参遏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平日“禅灯默照,音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如此六年深受弘忍器重。弘忍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唐咸亨三年(672年),五祖寺又来了位求法的僧人惠能(慧能)(638—713年)。惠能是广东新兴县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因闻人诵《金刚经》有所领悟,于是到黄梅东山谒弘忍。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众弟子对禅法理解深浅,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众中上座神秀即作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劝大家诵之。在碓房劳动了八个月的惠能听人诵之,以为还没有吃透禅法,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后,即于夜间召惠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当即送他到九江渡口,叮嘱他南下隐居,待时行化。弘忍圆寂后,神秀在北方弘扬禅宗,成为中国禅宗北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心体清净,体与佛同”,主张“坐禅习定”,“住心看净”的渐悟。在北方贵族阶层流行一时。惠能在南方传播禅法,以定慧为本,认为人的本性原来清净,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盖复,不能自悟。假如得到善知识的指示,妄志俱灭,内外明彻,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从此,禅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流传甚广,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连后来的宋明理学和道教的性命双修,无不受禅宗影响。

    五祖寺建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弘忍圆寂后,建全身塔于东山之阳,唐代宗溢其为“大满禅师”,塔称法雨塔。宋朝神宗至徽宗年问,弘忍第十五代法嗣法演禅师,住持五祖寺,大兴祖庭,“光明照人,克世其家”,时称“演公天下第一宗师”。微宗为之御书“天下禅林”。这时有殿阁楼台二千五百余问,来学禅的常达千人。宋代末年,国势日下,东山五祖寺毁于兵乱,僧众四散。

    元朝时,了行禅师入东山,重建五祖寺。从至元到至治年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五祖寺复为江汉之间第一大寺,僧众达六百余人。元末又遭兵燹,明又修复,明末复遇战乱。

    清朝时,从康熙到道光近二百年间,对五祖寺不断进行修缮和重建,清咸丰以前尚有殿堂寮舍一千七百余问。至清末仍有殿堂楼阁六百余问,住僧二百余人。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常扰寺庙,僧人四散。继而又遭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庙宇毁坏十之八九,成为一片废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存殿宇十二栋,房屋六十八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历史名胜,对古寺进行了维修。1957年省佛教协会派僧人住持管理。“文化大革命”中僧人被迫离寺下山。1979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重修了长春庵、听泉亭,维修了真身殿和上山石板古道。1983年,五祖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庙建筑得到保护。1984年正式交由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这几年来,五祖寺在方丈昌明法师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先后翻修了真身殿、祖师堂、毗卢殿(麻城殿)、圣母殿、天王殿、客房、僧寮,新建了左右厢房、库房、山门、围墙;新塑了佛像,添置了庄严法器,整个寺庙焕然一新。大雄宝殿也于1989年奠基,进行了修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五祖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从南面山麓一天门到山顶白莲峰,以婉蜒石板路为主行线,沿途景色秀丽、幽静,富有特色。

    山门是一座高3.3米,宽2米的门楼,门楼左右两侧青条石砌成的围墙,依山傍涧,显得十分险峻。山门内侧有一石桥,称飞虹桥,用青石铺成,横跨谷涧,状如飞虹。过飞虹桥,迎面即是三株高大古老的“晋代古油朴树”,树围6.6米,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树龄达千年以上。

    拾级而上即是新建的石质结构大山门。山门后面是新建的天王殿,殿后为大雄宝殿基址。沿着放生池侧面而上,就到了麻城殿、圣母殿、观音堂、真身殿,这是五祖寺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体。   

    麻城殿原名毗卢殿。传说明代时,有个和尚到湖北麻城县化缘,不乞食物,世人以为是黄梅五祖菩萨到麻城显圣。城老百姓就背砖带瓦到黄梅东山建成了这座殿堂,取名麻殿。目前这里陈列着黄梅县出土的历代文物两百余件,其中以清乾隆年问绿松石磨制的编钟最为珍贵。

    圣母殿是五祖寺方丈瑞公及门人了徽等人,为纪念五祖  弘忍之母周夫人所建。圣母殿西侧,有白莲溪从山涧流过,声响如琴。这里有苏东坡书写的“流响”和清钟谷书写的“法泉”石刻手迹。

    真身殿是古寺仅存的清代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大殿门口的楹联是:

    五叶垂芳,教流西极东震,
    祖恩广被,法传北脉南宗。

    大殿内华表柱上也有一副对联:

    佛法有因,佛法有缘,有因有缘,皆成佛果,
    祖传一衣,祖传一钵,一衣一钵,乃是。祖师。

    对联之上的悬匾上写着“正法眼藏”四个苍劲大字,这是前清进士于甘侯所书。真身殿后的法雨塔,供奉着五祖弘忍的真身像。

    真身殿西侧,是方丈室。室内有两件重要文物,一是“六祖慧能坠腰石”。相传慧能在寺内服房春米时,为了加重碓力,在腰间系一石,就是这块石头。石头上刻着“六祖坠腰石”、“龙朔元年”等字样。并刻有一首诗:

    块石绳穿祖迹留,曹溪血汗此中收;
    应知一片东山月,长照支那四百州。

    另一件文物是“宋代五祖寺玉印”。以汉白玉雕刻而成,印身为正方体,长、高各ll厘米,重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刻有“天下祖庭大满身宝印”,印座上刻有“宋真宗皇帝于景德年间敕雕”字样,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在五祖寺周围,还有东塔林、西塔林和李塔林,有唐、明、清各代僧人基塔160多座,均为白灰砖石砌成,高3米左右,有八角型、圆型、长方型,有锥体、瓶体、喇叭体的,还有用扁形独柱石块雕刻的,形式多样,是研究僧塔历史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

    这些年来,五祖寺成为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和群众参观游览场所。每年来朝山拜佛、参观游览的人多达十万余人,高峰时达5000多人。港、澳、台同胞以及日本、美国的佛教徒及游人也络绎不绝。一个历史悠久,古迹繁多,寺容古朴,风景幽静的五祖寺,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背景资料

602-675

俗姓周,黄梅县人。唐代高僧,佛教禅宗五祖。7岁出家,唐高祖武德六年(622年)21岁时,在正觉寺继承衣钵,后在黄梅东山禅寺讲经说法,门徒近千。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在其选择法嗣时,因见舂米行者惠能之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似上座神秀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之偈语,遂打破惯例,传法于惠能,从而使禅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被唐代宗谥为大满禅师,南唐加谥地广禅师,宋真宗加号贞慧禅师。

      

■人物传奇

禅宗第五祖弘忍的故事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

六祖慧能到黄梅从五祖弘忍求法的传说

慧能(638-713)到黄梅从五祖弘忍求法的传说,详见于《六祖坛经》,在禅宗界流传甚广。据《六祖坛经》记载,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北京涿县),因其父贬官岭南而成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的百姓。慧能的父亲早亡,留下孤儿寡母,家境贫寒。慧能早年以打柴卖柴维持生活。大约咸享(670-674)年间,慧能听说禅宗五祖弘忍在蕲州传教,便安置好老母,前往黄梅,以行者身份求教于弘忍。
    弘忍见到慧能后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获得什么?"慧能回答:"第子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投到大师门下,不想获得其它什么东西,只想成佛。"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尚未开化的蛮夷,怎么能成佛呢?"慧能答:"人虽然有南方或北方的地区的差别,佛的本性根本没有南方与北方的不同。我这个岭南蛮夷虽然相貌与大师有别,但是我们彼此都具有的成佛本性又有什么不同?"听了这番话,五祖还想他继续交谈下去,但是看到众多弟子都围在左右,便让慧能和大家一起去参加劳动。慧能说:"我还有话要禀告大师。弟子内心时常萌发智慧念头:不离自已的本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大师让我干什么活?"五祖道:"想不到你这个蛮夷还天资甚高!你不要再讲了,到后院碓坊干活去吧"。慧能依言退下,走到后院碓坊。有一位行者分派他劈柴,踏碓舂米,一干就是八个月。一天五祖对他说:"我认识到你有聪慧的见解,但由于怕有坏人伤害你,所以那天我故意没有和你再谈下去。你懂我的意思吗?"慧能回答:"弟子也明白大师的用意,所以这些日子一直不敢到讲法堂前抛头露面,以免被发现。"
    又过了几天,五祖召集起所有弟子,对他们说:"世人都沉沦于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之中,这是必须解决的最大问题。你们每天只是一心持戒修善追求福报,不考虑设法脱离生死轮回海!如果你们不认识自己的本性,做功德善事又怎么能拯救你们?你们都回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远用自己先天具有的智慧本性,每人作一首偈颂,拿来给我看,如果发现谁能领会佛法大意,我就把衣钵传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大众听了五祖话,相互议论:"我们这些人用不着花费心思作偈颂呈交大师,这是徒劳的。神秀上座是我们的教授师父,不用说,一定是他成为第六祖师。"
    神秀这时已作好了偈,但没有勇气呈交五祖,紧张惶恐。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我把自己作的偈颂写在讲法堂前走廊的墙壁上,由五祖去看。如果五祖欣赏,我再声明是自己写的。于是他趁夜半三更无人之际,悄悄把偈文写在墙壁上。他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五祖看过偈颂后知道是神秀所作,便公开让众僧念诵学习,并告诉大家,依照此偈修行大有好处,可以避免转生到地狱、恶鬼、畜生等极坏的转回去处。但是,五祖当夜三更又把神秀叫到自己的房间,告诉他:"从你作的这首偈来看,你还没有认识自己的本性,你还是佛法的门外汉。凭你这样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想获得至高无上的觉悟是不可能的。所谓至高无上的觉悟,是在言谈之间立即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本心本性,明白自己的本性没有生成也没有毁灭。在任何时候,在转瞬即逝的每一个念头中,都要保持这种认识和体验。要懂得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融通的,都不会相互滞碍而格格不入。由于本性的真实,一切事物或现象也都具有真实性。对一切不作区别,始终宁静的心体即是真实。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体验,就是至高无上的觉悟本性。"五祖让神秀再作一偈呈上。但神秀回去后,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始终作不出来。
    过了两天,慧能知道了神秀所作的偈,明白此偈作者尚未识心见性。由于他不会写字,便央了代笔,把自己所作的一首偈写在墙壁上。他的偈文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是针对前偈而发,大意是说:人的觉悟本性并不像一棵菩提树,先天纯洁清静的心也并非如同明镜。原本就没有一种看得见模得着的有形体的东西,又会在哪里沾染上世俗的灰尘呢?众僧见此偈后大加赞赏。五祖见后心中暗惊,唯筑有人伤害慧能。他把偈文擦掉,并告诉众弟子:"这首偈也不怎么好,也没有识心见性。"众人都相信了五祖的话。
    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看到慧能腰间拴着一块大石头,费力舂米,便说:"按照佛的教诲修行的人,为了佛法而甘愿献身。应该如此啊!"五祖接着问:"米舂了没有?"慧能回答:"米早已舂好了,不过还需要筛一下。"五祖听了没吭声,用柱杖敲击石碓三下,随即离去。慧能明白五祖的用意,等到三更天,来到五祖丈室。五祖秘密地为慧能讲《金刚经》。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慧能完全明白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离不开人的自我本性"的道理。五祖知道慧能已彻底认识本性,就把据称是菩提达摩传下来的袈娑交给他,并说:"你已成为第六代祖师,应该竭诚维护教法衣钵,广泛拯救一切有情众生,使本门教法永远流传下去。"五祖又告诉慧能:"传衣者命如悬丝,此衣(袈裟)就传到你为止了。"五祖让慧能从速到南方隐居,因为要使佛法兴盛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充满了艰难险阻,一定要忍耐,等到时机成熟再出来弘禅说法。五祖连夜把慧能送到九江驿,命其从速离去。
    慧能求法的传说自然不能完全为历史真实,其中夸张、虚构的成分不少。但是,这人传说也反映了禅宗初创时期的一些重要情况,包括禅众的生活与修行、所重视而的经典、门派的纷争、禅宗的核心教义等,因此值

背景资料


五祖寺世称天下祖庭,自唐朝建寺以来,历代高僧辈出,尤以唐宋为最多,他们在此得法后,传播全国。现将其中主要高僧列后:

 

 

弘忍大师

本门开山祖师,于永徽五年(654)至上元二年(675)创立东山法门

慧能大师

南宗始祖。

神秀禅师

北宗始祖。

慧安禅师

(老安禅)弘化嵩山。

宣仆禅师

(南山念佛门禅宗)弘化终南山。

法如禅师

弘忍法裔,上元二年至弘道元年任住持。

智德禅师

高丽人,弘化扬州。

 

 

师戒禅师

弘忍下十一世,属云门宗,1015-1039年任住持。

晓常禅师

南岳下十三世,临济宗黄龙慧南法裔。

法演禅师

南岳下十四世,临济宗杨歧派。

克勤禅师

法演法裔,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3人并称三杰,亦称三佛

慧勤禅师

法演法裔,与佛果克勤、佛眼清远3人并称三杰,亦称三佛

清远禅师

法演法裔,与佛果克勤、佛鉴慧勤3人并称三杰,亦称三佛

 

 

大通禅师

了行禅师法裔,1292-1322年任住持。

德卫禅师

本邑北山宝相禅寺住持,常分五祖寺大通之座,裔其法。

法式禅师

原为虎溪第一座,受大通之请,于1322-1358年任住持。

 

 

智素禅师

弘忍下三十一世,临济宗,云溪瑛法裔。

怀清禅师

原为寺上座,后弘化蕲州义台(今属湖北)。

 

 

千仞冈禅师

临济宗,的夹山箬庵问裔法,1657-1667年任住持。

 

 

海妙法师

1958-1967年,1981-1982年两度任住持。

昌明大师

五祖寺现任住持。

昌明大师

五祖寺现任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