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花卉图片及名称:中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24:34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 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 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

    【特征】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二陈汤

    【组成】半夏 8.0g,茯苓 5.0g,生姜 2.5g,陈皮 8.0g,炙甘草 2.5g

    【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脾胃不和等。

    【特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尔氏综合症。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 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8g 黄芩9g 桅子9g 泽泻10g 木通4g 当归8g 生地8g 柴胡8g 生甘草5g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特征】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者是妇女带下黄臭等,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 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 ,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苓桂朮甘汤

    【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10g 灸甘草6g

    【功用】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主治】中焦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病

    【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9g 阿胶9g (烊化) 麦冬9g 党参9g 甘草6g 半夏9g 生姜3片。

    【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

    【主治】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

    【特征】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 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夹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碍者。    4. 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去芦9g 白术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6g,陈皮9g 半夏12g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g 人参8g 炙甘草9g 白术15g 当归6g 陈皮6g 升麻6g 柴胡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

    【特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术、功能性低热。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十全大补汤

    【组成】人参10g 白术15g 云苓12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2g 炙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黄芪15g 肉桂9g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归脾汤

    【组成】白术15g 茯神12g 龙眼肉12g 黄芪12g 酸枣仁12g 人参9g 木香8g 炙甘草5g 远志肉8g 当归10g 生姜5片 大枣2枚

    【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血气两虚,脾不统血。

    【特征】心脾血气两虚证,证见心悸,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乏食少。病人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诸如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经期超前,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者。

    四物汤

    【组成】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8g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

    【特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知母6g 黄柏6g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饴糖30g.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

    【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

    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生脉饮

    【组成】西洋参或高丽参10g(另炖)、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萸肉20 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

    【功用】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主治】肺气虚馁,气阴不足

    【特征】肺气大虚,气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续,命在须臾

    温胆汤

    【组成】半夏l0g 橘红15g 茯苓8g 炙甘草5g 竹茹10g 枳实10g 生姜10g 大枣2枚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

    【特征】虚烦不眠,胸闷口苦,或眩晕,或呕吐,呃逆,或癫痫,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8g 知母6g 茯苓6g 川芎3g 炙甘草3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用于肝血不足,阳气偏亢

    【特征】虚烦失眠,眠则多梦易醒、头胀头痛、心悸盗汗,脉弦细而数者。

    炙甘草汤

    【组成】 酸枣仁二升,炒15~30g 茯苓6g 知母6~9g 川芎6g 甘草3g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虚劳肺痿。

    【特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甚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逍遥散

    【组成】当归6g 柴胡10g 白芍10g 白术12g 茯苓20g 甘草10g 生姜6g 薄荷6g

    【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

    【特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3g 甘草6g 通草3g 大枣15g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 寒入经络

    【特征】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苔淡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腰,股,腿,足疼痛.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起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补阳还五汤

    【组成】生黄芪60g 当归尾8g 赤芍8g 广地龙8g 红花5g 桃仁8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 6g 黄芪12g  蜜炙12g 白术 12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特征】汗出恶风,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 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 使用注意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8.0g 生 姜7.5 g 厚朴4.5g 紫苏叶3.0g 茯 苓6.0g

    【功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气结、痰涎结聚、虚寒上气、胸满气急、心腹绞痛。

    【特征】不安神经症、发作性心悸亢进、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喀痰不出、吞咽不下。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星期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节,宣肺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气滞痰阻证。

    4.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中医推荐六种提升性功能药材 效果堪比伟哥




淫羊藿

淫羊藿出自<本经>。本品为小檗科植物箭叶淫羊藿的干燥全草。生用或酥用。辛、甘,温。人肝、肾经。补肾壮阳,催情,祛风止痛。

①用于阳痿、遗精、腰肢软弱无力,常与肉苁蓉、杜仲、阳起石配伍。

②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配伍独活、威灵仙、肉桂。

③治母畜不发情、不受孕,常与党参、白术、续断配伍。用量:马、牛15—458;猪、羊6一12g。阴虚内热者忌用。

全草含淫羊嚣贰、皂贰、苦味质、核质等。药理研究:

①用淫羊霍提取物给雄性小鼠注射,能增加前列腺、贮精囊及提肛肌的重量,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②淫羊霍煎剂对脊髓灰质炎和其他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对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②促进利尿和降压作用。




阳起石

阳起石出自<本经>。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生用或假用。咸,温。入肾经。温肾壮阳,催情。用于阳痞、遗精、不孕以及腰肢无力等,常与补骨脂、肉苁蓉、菟丝于、巴戟天配伍。

阳起石含硅酸镁、硅酸钙,并含少量铁、铝、镁、铬等。药理研究:有兴奋性机能的作用。




仙茅

仙茅出自<本经)。本品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生用或酒炒用。辛,温,有小毒。人肾、肝经。补肾壮阳,祛风止痛。

①用于阳痿、滑精、遗尿等,常与淫羊藿、枸杞子、甘草等配伍。

②治腰肢冷痛、风寒湿痹等,常与五加皮、威灵仙、当归、川苔配伍。

根含鞣质、淀粉、脂肪油、树脂以及由葡萄糖、甘露醇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黏液质。药理研究:

①对性腺机能有强壮作用,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②用平板法试验证明,本品100%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韭菜子

韭菜子出自(本草经集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种于。生用或炒用。辛、甘,温。入肝、肾经。温补肝肾,壮阳固精。

①用于阳痿、滑精、腰胯疼痛等,常与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配伍。

②治尿频,常与小茴香、益智仁、龙骨配伍。

种子含生物碱和皂贰。根含硫化物、苦类物质、蛋白质及维生素C等。药理研究:

⑦韭菜的根经压榨过滤,用其原液给兔静脉注射,有轻度降压作用;对离体雄心脏先抑制后兴奋、大剂量可使心脏停于扩张期。②1%的稀释液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③用本品蒸馏液给小鼠皮下注射,可发生休克样症状、狂躁、发组乃至呼吸麻痹而死。

附:韭菜根:味辛性温。止汗。行气散瘀。用于多汗症和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紫河车

紫河车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品为健康产妇的胎盘。烘干用。甘、咸、温,入肺、肝、肾经。益肾固精,补血,催乳,补肺止咳。

①用于虚劳、阳痞、滑精、不孕等,常与黄芪、熟地、牡蛎、菟丝子同用。

②治乳少,配当归、通草。

③治肺虚咳喘,常与党参、麦冬、五味子配伍。

紫河车含①氮多糖体:系由8分子乙酰氨基葡萄糖、6分子半乳糖及6分子甘露糖所组成;

②激素:促性腺激素A、促性腺激素B、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催产素样物质、多种团体激素等;③酶:溶茵酶、激败酶、组氨酶、催产素酶等。

药理研究:

①胎盘提取物对胸腺、脾脏、子宫、阴道、乳腺等能显著促进其发育,对甲状腺、宰丸等也有促进发育的作用。

②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还有免疫及抗过敏作用。

羊红膻

羊红膻出自<延安地区中草药手册>。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缺刻叶茴芹的干燥根或全草。生用。辛,温。人脾、胃、心、大肠、膀肮经。健脾和胃,温肾壮阳。

①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瘦弱,常与麦芽、山楂、党参、白术、茯苓配伍。

③治不孕症,单味药用。

羊红膻含黄酮、香豆精、团体、芳香油等;此外,还分离出羊红膻甲素、羊红膻乙素和结晶皿。药理研究:有较好的催情作用

   

提高身体功能——中药之最

中药之最,全方位为您的身体着想,提高身体素质,就是这样轻松,生活工作压力不断,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来应对。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别名:老翁须、金钗股、金银花藤、过冬藤。

  药用部位:茎枝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园柱形,多分枝,常缠绕成束,直径1.5~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灰绿色,光滑或被茸毛;外皮易剥落。枝上多节,节间长6~9cm,有残叶及叶痕。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无臭,老枝味微苦,嫩枝味淡。

  性味归经:寒;甘、微苦;归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熬膏贴;或研末调敷;或用鲜品捣敷。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应用

  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若湿阻中焦、脘闷纳呆者,与佩兰等同用;若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 用于呕吐、泄泻等。若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若胃寒呕吐者,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

  3. 用于暑湿症。其治暑湿,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

  4. 用于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配伍紫苏、陈皮。

  此外,可治鼻渊,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补血之最———当归

别名: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

补脾之最———山药

别名 山药、怀山药 、淮山药 、土薯、山薯、山芋、玉延。

  气味: ()甘、温、平、无毒。

  药用价值

  (注意: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山药的根茎。)

  1、心腹虚胀,手足厥逆,不思饮食。用薯蓣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关定。一天服二次。

  2、禁口痢。治方同上。

  3、小便数多。用薯蓣(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4、痰风喘急。用生薯蓣(捣烂)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匀,一次饮服。

  5、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用薯蓣、白术各一两,人参七钱半,共研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汤送下。

  6、湿热虚泄。用薯蓣、苍术等分,加饭做成丸子米汤送服。

  7、肿毒初起。用带泥的薯蓣、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过,研细敷涂即散。

  8、手足冻疮。有薯蓣一截,磨泥敷上。

  根茎入药,滋养强壮,治脾胃亏虚等,也可作副食品和酿酒原料。

  盾叶薯蓣,为薯蓣科植物,根茎横生,形似生姜,又称黄姜。以根部入药。

  盾叶薯蓣的根茎主要用于提取薯蓣皂素,薯蓣皂素为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的良好原料。现在国际国内用薯蓣皂素为原料生产6070种甾体激素药,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避孕药物等方面。

消食之最———神曲

别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百草曲。

  性味归经:苦,温。①《药性考》:微苦香甘。②《纲目拾遗》:甘淡,清香。

  药用部位:入脾、胃、大肠经。麦粉、麸皮和多种药物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功效主治: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治伤食胸痞,腹痛吐泻,痢疾,感冒头痛,小儿伤饥失饱。

  清痰之最———贝母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退黄之最———茵陈

别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祛风之最———独活

功效:疏风解毒,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用于痘疮,跌打损伤,头痛、腰痛等症。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肺、脾、肾三经。

安神之最———枣仁

别名:山枣、酸枣子、别大枣、刺枣。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酸。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敛汗。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盗汗。

温里之最———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 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若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 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配合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 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与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解毒方法

  1、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钱,煎药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

  2、蜂蜜亦可解附子毒,急性中毒不适用

  3、炙甘草、莱菔煎汤,解附子毒特效

  备注: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止咳之最———杏仁

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归经:肺;;大肠经。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

  食物相克:杏仁不可与小米同食;杏仁不可与黄芪、黄芩、葛根等药同用。

  食疗作用

  1、甜杏仁性味甘、辛,苦杏仁性味苦、温;

  2、宣肺止咳,降气平喘,润肠通便,杀虫解毒;

  3、主治咳嗽,喘促胸满,喉痹咽痛,肠燥便秘,虫毒疮疡。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有呼吸系统问题的人更适合;癌症患者以及术后放化疗的人适宜食用;

  2. 婴儿慎服,阴虚咳嗽及泄痢便溏者禁服。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肺、胃、肾经。

  药效: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宁心。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肺癌 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玳瑁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又换服上方。如此交流换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状缓解,X线复查阴影消失。胃癌 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 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食管癌 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肝癌 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淋巴肉瘤 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宫颈癌 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子宫肌瘤 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白血病 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利水化饮,用于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 水煎服。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心神失养 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别名:香麝、獐子、山驴子。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生香、元寸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应用

  1.用于闭证神昏。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最宜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常配伍牛黄、冰片、朱砂等药,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抱龙丸等;用治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常配伍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即醒消丸,或与牛黄、乳香、没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用于血瘀经闭,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本品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通经散结止痛每周一次,2周一疗程,疗效满意;用治痹证疼痛,顽固不愈者,可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湿药同用。 ?4.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有催生下胎之效。常与肉桂为散,如《张氏医通》香桂散;亦有以麝香与猪牙皂、天花粉同用,葱汁为丸.外用取效,如《河北医药集锦》堕胎丸。

  此外,近代临床报导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气雾剂治疗心绞痛,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猪牙皂、白芷等制成麝香心绞痛膏,分别敷于心前区痛处及心俞穴,2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白癜风,均有显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疗肝癌及食道、胃、直肠等消化道肿瘤,可改善症状、增进饮食;对小儿麻痹症的瘫痪,亦有一定疗效。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别名:丹粟,丹砂,赤丹,汞沙,辰砂。

  性味功能:甘,微寒;无毒。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清热;重能镇怯。所以朱砂既可重镇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适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烦躁不眠,每与黄连、莲子心等合用,以增强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宁,若心血虚者,可与当归、生地黄等配伍,如朱砂安神丸;阴血虚者,又常与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等养心安神药配伍;惊恐或心气虚心神不宁者,将本品纳入猪心中炖服即可。

  2.用于惊风,癫痫。本品重镇,有镇惊安神之功。用治高热神昏、惊厥,常与牛黄、麝香等开窍、息风药物同用,如安宫牛黄丸;治小儿急惊风,多与牛黄、全蝎、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用治癫痫卒昏抽搐,每与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本品性寒,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内服、外用均效。治疗疮疡肿毒,多与雄黄、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锭;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多与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注意:本品无毒,不宜大量久服。忌火煅,水飞入药。不宜过量,久服,以免汞中毒。肝肾病患者慎用。

清热之最———石膏

药物功效: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主治: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性味归经:辛甘,寒。①《本经》:味辛,微寒。②《别录》:甘,大寒,无毒。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入肺、胃经。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药物配伍: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配桑叶,清宣肺热;配桂枝,表里双解;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配知母,清热除烦;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配甘草,清肺止咳;配竹叶,清热除烦。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泻火之最———黄连

别名:王连,支连,川连,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雅连,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野黄连,凤尾连

  药用部位: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地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燥湿药

  功效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浸汁点眼。

  用药忌宜:凡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泄泻慎服。④朱震亨:肠胃有寒及伤寒下早,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元者,皆不可用。⑤《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阴德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用药配伍:①《本草经集注》: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自鲜皮。畏款冬。胜乌头。②《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③《蜀本草》:畏牛膝。

  降气之最———沉香

别名:蜜香,沉水香。原植物白木香又名:土沉香,女儿香,牙香树、莞香、六麻树

  功效:降气温中,暖肾纳气。

  主治: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① 《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③《海药本草》: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④《日华子本草》: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⑤《珍珠囊》: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⑥《纲目》: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⑦《医林纂要》:坚肾,补命门,温中、燥脾湿,泻心、降逆气,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恶冷风寒痹。⑧《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性味归经:辛苦,温。①《别录》:微温。②《海药本草》:味苦,温,无毒。③《日华子本草》:味辛,热,无毒。④《纲目》:“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

  入肾、脾、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肾、命门二经。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少阴,兼入手少阴、足厥阴经。③《药品化义》:入肺、肾二经。④《本草经解》: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磨汁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亏火旺,气虚下陷者慎服。①《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之;心经有实邪者忌之;非命门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药用。②《本草汇言》:阴虚气逆上者切忌。 《本经逢原》:气虚下陷人,不可多服。④《本草从新》:阴亏火旺者,切勿沾唇。

  药物配伍:配木香:补气行气。配肉苁蓉:温肾滋阴。

止痛之最———元胡

别名:延胡索、延胡、玄胡

  药材形状与质量:块茎呈不规则的扁球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不规则网状细皱纹,上端多数凹陷,有茎痕,底部中央稍凹陷呈脐状。质坚脆,断面金黄色至黄棕色,角质样,有光泽。以个大、饱满、皮细、质坚、断面金黄色、角质样、有光泽者为佳。

  药理作用:经动物实验证明,紫堇碱、四氢巴马亭有镇痛作用,四氢巴马亭镇痛指数较高。四氢巴马亭对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电活动都能抑制,尤以皮层运动区较为敏感。去氢紫堇碱能保护大鼠因饥饿或注射可的松和利血平等所产生的实验性胃溃疡,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量。

  性味功能:元胡味辛、苦,性温。有活血散瘀,利气止痛的功能。

  主治用法:用于全身各部气滞血瘀之痛,痛经,经闭,症瘕,产后瘀阻,跌扑损伤,疝气作痛。水煎服。

  用量:煎剂:3~15克。丸散:0.35~13.5克。外用:适量。

  止血之最———三七

别名:开化三七、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盘龙七。

  特征:根的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层细胞。韧皮部散布树脂道。形成层环常略弯曲。木射线宽广,木质部导管近形成层处稍多,作径向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数草酸钙簇晶,射线细胞中淀粉粒尤多。

  主要功效: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以根、根状茎入药。是名贵中药材,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肿止痛,是云南白药主要成分,同棵植物的花叶也能入药,当茶饮。

  三七花茶的功效:三七花茶具有食用方便、润口、止渴等特点,主要功效跟三七相似,主要功效特点是: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三七花可以像喝茶一样每天喝几杯,而且它还像普洱茶一样耐泡!

  医学功能

  (1)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

  (2)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扩三七入药历史悠久,作用奇特被历代医家视为药中之宝,故有金不换之说法。

  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及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补阳之最———鹿茸

性味:甘咸、温。

  功用:补精髓,助肾阳,强筋健骨。

  主治:肾虚、头晕、耳聋、目暗、阳痿、遗精、腰膝痿弱、虚寒带下及久病虚损等症。

  禁忌: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或伤阴动血。阴虚阳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强壮药。鹿茸含有比人参更丰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温而不燥,具有振奋和提高机体功能,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免疫促进剂的作用。它能增加机体对外界的防御能力,调节体内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发生和促进创伤愈合、病体康复,从而起到强壮身体、抵抗衰老的作用。

补阴之最———女贞子

别名:女贞实、冬青子、白蜡树子、鼠梓子。

  性味归经:苦甘、平。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甘,无毒。”;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入足少阴经。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功效分类:补虚药,补阴药

  功效主治: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本草经疏》:当杂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类同施,不则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药用依据

  1、《本草经疏》: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其主补中者,以其味甘,甘为主化,故能补中也。此药有变白明目之功,累试辄验,而《经》文不载,为阙略也。

  2、《本草述》:女贞实,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气以上荣……由肾至肺,并以淫精于上下,不独髭须为然也,即广嗣方中,多用之矣。女贞同固本健阳丸服之,尚有腹疼,则信兹味性果寒也,时珍云温,亦不察之甚矣。

  3、《本草新编》:女贞实,近人多用之,然其力甚微,可入丸以补虚,不便入汤以滋益。与熟地、枸杞、南烛、麦冬、首乌、旱莲草、乌芝麻、山药、桑椹、茄花、杜仲、白术同用,真变白之神丹也,然亦为丸则验,不可责其近功。女贞子缓则有功,而速则寡效,故用之速,实不能取胜于一时,而用之缓,实能延生于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4、《癸辛杂识》:女贞之为白蜡,胜国(指元代)以前,略无纪载。

  5、《本经逢原》:女贞,性禀纯阴,味偏寒滑,脾胃虚人服之,往往减食作泻。

  6、《本经》:以枸骨主治,误列此味之下,后世谬认女贞有补中安五脏之功,多致误用,滋患特甚,因表而出之。

  7、《重庆草药》:散气血,止气痛。治齁病,咳嗽,白带。

  8、《本经》: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

  9、《本草蒙筌》: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

  10、《纲目》:强阴,健腰膝,明目。

  11、《本草经疏》:凉血、益血。

  12、《本草正》: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及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

  13、《纲目》:除风散血,消肿定痛。治头目昏痛,诸恶疮肿,疡疮溃烂,久者以水煮,乘热贴之,频频换易,米醋煮亦可。口舌生疮,舌肿胀出,捣汁含浸吐涎。

  14、《贵州民间方药集》:外敷止因伤出血,消炎消肿,治汤火伤。内服可止咳嗽,止吐血。

  15、《本草再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

生津之最———石斛

别名:林兰、禁生、杜兰、金钗花、千年润、黄草、吊兰花

  药用部位:茎

  药材性状: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0.41.2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环草石斛: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绕成团,长1535cm,直径0.10.3c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乎坦。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微寒;甘;归胃、肾经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加倍),宜久煎;或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热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指胃酸分泌过少者),均禁服。

  温痰之最———半夏

别名: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

  性味: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临床功效

  1. 用于痰多咳嗽。用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浆,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治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痰湿内阻、胸脘痞闷者,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 用于瘿瘤瘰疬、疮疡肿痛、梅核气等。治瘿瘤瘰疬痰核,与海藻、昆布、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

  4.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平肝之最———羚羊角

性味:咸、寒。

  功用: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

  主治: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惊痫抽搐、目赤肿痛等症。

  禁忌:肝经无热者不宜。

  鉴别特点:质坚不易折断。气无,味淡。以角肉丰满、色润、有光泽、质嫩、无裂纹、显有鲜红血斑(称全活羚羊)者为佳。

  辛凉之最———薄荷

别名 野薄荷(各地),夜息香、南薄荷(山东),水薄荷(云南),水益母、接骨草(云南昆明),土薄荷、鱼香草(四川),人丹草,野仁丹草、见肿消(江苏),苏薄荷,蕃荷菜等。

  性味功效

  薄荷在医药上广泛用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等药品中。全草入药,辛,凉。归肺、肝经,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风疹、皮肤发痒、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症,外用有轻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经痛等。

  日常功效

  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5、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

攻下之最———大黄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凉血之最———犀角

别名: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

  性味:酸咸,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酸咸,微寒,无毒。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心、肝经。①《本草蒙筌》:入阳明。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

  ①《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

  ②《本草经集注》:解莨菪毒。

  ③《别录》:疗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气。

  ④《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

  ⑤《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

  ⑥《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

  ⑦《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理气之最———枳实

别名:枸头橙、臭橙、香橙。

  性味归经:苦、辛、酸,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1、慢性胃病,胃下垂:枳壳15克,野山楂9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久服有效。

  2、肝胃气痛(包括神经性胃痛):枳实、橘皮各6克,甘草3克,开水冲泡,一日3次分服。

  3、奔豚气痛(包括肠蠕动不安):苏枳壳焙燥研细末,以米汤送服,每服3克,一日3次。

  4、产后子宫下垂或脱肛:苏枳壳1218克,黄芪、甘草各6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5、小儿脱肛:幼小青嫩的枳实,焙燥研细末,以糖水送服,每服1.5克,一日3次。

  6、脱肛:枳壳30克,赤石脂(煅研包)、升麻各6克,黄耆12克,水煎,12次分服。

  舒肝之最———郁金

别名:玉金,姜黄、毛姜黄。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心、肺经。

  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宜忌: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  常用的壮医药性歌诀  壮族民间医生还将常用的壮药药性编成歌诀,易懂易记,广为流传,如流传于壮族聚居区百色地区一带的药性歌诀有:

  〔壮医药性歌诀〕 南疆气候温,遍地草木丛,天然壮药库,性味各不同,有毛能止血,浆液可拔脓,中空能利水,方茎发散功,毛刺多消肿,蔓藤关节通,对枝又对叶,跌打风湿痛。叶梗都有毛,止血烧伤用,诸花能发散,凡子沉降宏,方梗开白花,寒性皆相同,红花又圆梗,性味多辛温,寒凉能解热,辛温可驱风,苦味多寒品,辛散能润容。苦解热攻下,甘滋补和中,酸固涩收敛,麻治痈蛇虫,淡利水祛湿,咸软坚消痞,多液补养阴,辛热多升浮,辛味行气血,芳香多止痛,气味应结合,配伍贵变通,采药时节选,根薯宜在冬,茎叶宜夏天,花采寒露中,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壮药谱歌诀,方便临床用,拜壮医为师,实践能精通,学习壮医药,要到群众中。

  〔八味药性歌诀〕 辛酸苦麻涩咸甘淡,八味药性各专一。辛行气血能解表,跌打风湿亦散寒。酸立固涩能收敛,止泻固精疗虚汗。苦寒祛湿能攻下,治疗实热排便通。麻能镇痛散痈疖,并疗蛇伤与顽痰。涩立收敛能抗菌,止血烧伤又消炎。咸味化痞散鼠疮,通便泻下可软坚。甘味和中亦滋补,调和百药能矫味。淡味祛湿亦利水,镇静除烦且安眠。

  〔解毒消炎药歌诀〕 南方天气热,瘴痧病也多,解毒消炎药百余种,任君去选用,穿心莲苦寒,解毒消炎人人赞。一点红,抗菌又排脓。金银花清热解毒人人夸。十大功劳又叫木黄连,解毒又消炎。山豆根真苦呀!咽喉肿痛用它好。黄藤味苦,退黄消炎有用处。金果榄,热性疾病用得上。服了鱼腥草肺热咳嗽就好了。风尾草,腹泻、肝炎少不了。三叉苦,解毒消炎有好处。有了千里光,不怕身生疮。射干煎成汤,咽痛、肝炎是良方。南板蓝根,病毒疾患可治本。草鞋根又叫地胆草,清热解毒少不了。救必应,消炎止痛用之灵。淡竹叶,利尿消炎又退热。马鞭草,淤血消炎用了好。律草和竹林标,发热炎症均可消。大叶桉,外用消毒最安全。栀子色黄,治疗黄疸配姜黄。水杨梅又叫水团花,清热解毒可用它。苦丁茶,夏天炎热常用它。木芙蓉叶和花,外敷消炎要用它。胆木和苦木真是苦,治疗热病有好处。田基黄,肝胆炎症是要方。火炭母马齿苋,和大小飞扬,腹泻痢疾是良方。九节茶又叫肿节风,能消炎又止痛消肿。人字草韩信草,肝炎痢疾服了好。

  〔调气理气药歌诀〕 罗勒、佛手、九里香,治疗腹痛和肚胀,小茴香和水田七,胃痛服了真有益。花椒和干姜,胃寒是良方。茉莉花根和香附,跌打扭伤痛即除。

  〔补虚药歌诀〕 土人参、土党参,补气力量增。绞股兰,滋补又抗癌。黄精、龙眼、玉竹、何首乌,补阴补血有好处。千斤拔、倒水莲,滋补真值钱。蜂蜜味甘甜,常服可延年。蛤蚧治喘壮腰补肾。仙茅巴戟壮阳。胎盘补气血。玄参滋阴。辨明病情各施所补。

  〔通三道药歌诀〕 不出林用水煎,专治咳嗽气管炎。百部治久咳、杷叶止咳为首选。龙脷叶和洋金花,止咳也不差。桑白皮、半夏、千日红,咳嗽是常用。石仙桃,肺热咳嗽少不了。剑花和蚌花,止咳化痰也参加。

  内金、山楂和麦芽,消化不良要用它。温胃要用白胡椒。茉菔可治腹胀好。独脚金治疳积,壮医个个识。

  老年便秘用麻仁,水煎内服真是神。番泻叶,便秘用得合。芦荟又名叫油葱,便秘服了便畅通。

  〔消肿止痛药歌诀〕 苏木、莪术和姜黄,活血化瘀消肿胀。刘寄奴月季花,活血祛瘀也不差。跌打扭伤白花丹,再加风艾和泽兰。隔山香和灵香草,跌打肿痛少不了。

  〔接骨续筋药歌诀〕 大驳骨和小驳骨,加上罗伞接骨折。陆英五加接骨好,加上榕叶更加妙。宽筋藤和七叶莲,跌打接骨也值钱。接骨续筋药百种,根据情况任挑选。

  〔抗风湿药歌诀〕 地枫皮和麻骨风,治疗风湿用得通。半枫荷和龙骨骨,腰痛加上藤杜仲。威灵仙和八角枫,腰痛也用过江龙。桑寄生和豨莶草,治疗风湿也很好。走马胎和过山风,祛风除湿都可用。海风藤和石岩枫,治疗风湿牛耳风。壮医有以风治风,凡风字药可选用。

  〔止血药歌诀〕 大蓟小蓟仙鹤草,各种血证疗效好。白及田七侧柏叶,水煎服用能止血。血余炭和黑墨草,出血开方少不了。血断流出血停。扶芳藤止血灵。

  〔利尿通淋药歌诀〕 车前金钱海金沙,利尿通淋效不差。通草又加粪箕笃,尿路感染加扁蓄。石韦木通三白草,利尿通路钱线草。玉米须和透骨草,利尿通淋也很妙。

  〔毒蛇咬伤药歌诀〕 一枝黄花半边莲,不怕毒蛇在面前。半枝莲和八角莲,毒蛇咬伤真值钱。家种七叶一枝花,毒蛇咬伤也不怕。扛板归和了刁竹,也是蛇药之一族。

  〔收涩药歌诀〕 莲子味甘涩,益脾又固精。金樱子涩酸,入肾固精良。芡实甘涩平,久泻和遗精。朝天罐酸涩,肠炎外出血。石榴皮涩温,涩肠止血能。五倍子酸咸,固涩收敛良。

  〔打虫药歌诀〕 苦楝皮味苦寒,驱蛔杀虫又止痒。鸦胆子性寒味苦,杀虫治痢有好处。槟榔君子石榴皮,绦蛔驱除效果奇。南瓜子气味香,驱除蛔虫效果良。
    〔常见病用药歌诀〕 田园山边鱼腥草,肺热痰稠咳嗽好。茅根田边旱莲草,凉血止血功效高。仙鹤草和风尾草,腹泻菌痢能治疗。患了感冒全身痛,山芝麻叶配贯众。患了传染性肝炎,栀子金钱阴阳莲。树下生长不出林,肺痨煎服可太平。家里常备有硫磺,全把疥虫消灭光。家中常种榄核莲,炎症痧麻用水煎。红眼病难见青天,请君急用穿心莲。人们阴部生了疮,快找兽类胆汁放。五指毛桃真是好,强筋壮骨功效高。山沟生长土砂仁,理气止痛健胃平。洗手果树叶有用,皮炎疮疖外洗用。宽筋藤舒筋活络,关节僵硬用得着。生姜辛温户户种,风寒感冒必需用。村边生长益母草,妇科诸证少不了。性味微温七叶莲,风湿跌打痛用先。山坡生长叶上花,骨折风湿可用它。茵陈又配木黄连,清热解毒治肝炎。人们扭伤和跌打,离不开用四块瓦。家中常备葫芦茶,外感诸热要用它。靖西种有山楂果,消食健胃用处多。骨碎补和杜仲皮,接筋接骨用及时。村边生长矮陀陀,跌打风湿用得着。家中备有岩黄连,能治癌症和消炎。家种七叶一枝花,毒蛇咬伤不怕它。谁人认得千里光,全家不怕生脓疮。家里种有叶上花,那里还怕骨开叉(可接骨)。风湿两脚分不开,请君服用走马胎。黑墨草到处都有,止血凉血不用愁。无根藤利尿性凉,肝炎肾炎服之康。商陆又名闭鞘姜,肾炎水肿为良方。紫万年青名称奇,热咳便血真可宜。苍耳草治感冒好,皮肤诸证也可疗。大风艾其气味香,能治跌打和瘙痒。树边生长野芋头,感冒发烧不用愁。家中种有半边莲,毒蛇咬伤最值钱。白花丹名节节红,风湿疖痈胃痛用。大驳骨和小驳骨,骨折跌打不必哭。首乌滋补气血强,白发转黑用得当。懂得使用黑心姜,不怕跌打和扭伤。仙人掌味苦性凉,胃气疼痛用之良。磨盘草药能通窍,耳鸣咳嗽用最妙。手脚麻木连四肢,快找草药五加皮。劳动遇着腰骨痛,请你去找过江龙。骨头卡喉威灵仙,不用求神和拜天。懂得了三十六荡,吃药中毒不用慌(三十六荡有催吐作用)。路边生长马鞭草,感冒跌打可治疗。石菖蒲的气味香,治疗耳疾和溃疡。七指蕨入地蜈蚣,劳伤咳嗽用之通。只要认得山芝麻,发痧感冒不怕它。山上采来金银花,清热解毒人人夸。古羊藤功效很高,痧麻腹泻都用到。沟边生长土半夏,蛇伤疮毒用到它。农村生长穿心草,治疗肝炎疗效好。金线风是经常用,牙痛喉痛立新功。夜交藤能补肝肾,失眠煎服能安神。韭菜气味很芳香,捣烂敷跌打扭伤。黑脚根的功效高,肝炎腹泻用得到。路边生长野菊花,解毒消炎不少它。野芥兰叫一点红,炎症发热用得通。黄皮树叶味芳香,感冒跌打和扭伤。山上生长鸡骨草,肝炎黄疸可治疗。性味清凉雷公根,解暑清凉好得很。鸭脚木皮味清苦,痧麻肝炎有好处。山豆根苦性又寒,利咽消炎喉痛安。味苦性温鸡血藤,补血调经实在神。路边红花地桃花,腹泻痢疾用到它。山沟生长九龙藤,补脾益胃可安神。卷柏草味辛性平,收敛止血定能成。藤本草药海金沙,尿路疾病要找它。吹风藤药性温和,风湿骨痛用得多。八角莲药性温苦,蛇伤散结有好处。性味甘甜水槟榔,喉痛热暑请君尝。山沟生长大血藤,邪风跌打扭伤能。性味麻辛山花椒,驱风除湿散瘀消。黄连清心有奇功,车前利尿效如风。山豆根单味独方,能医咽痛与瘙痒。板蓝根解毒很灵,病毒疾患得安宁。决明子和木贼草,清肝明目疗效好。百草霜治病效良,吐血鼻血是秘方。解毒消炎蒲公英,各种炎症真是灵。红颈蛇其身青色,风湿骨痛少不得。白芨味甘涩又苦,收敛止血它为主。桑枝再加豨莶草,关节肿痛能治疗。风热感冒葫芦茶,茅根薄荷桑菊花。风寒荆芥香白芷,香薷紫苏生姜下。肺热桑皮鱼腥草,枇叶百部疗效好。

  壮医认药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认药方法概括为看、摸、嗅、尝四字:

  1.看:看植物叶的形态、特点。如犁头草其叶象犁头一样,七叶一枝花其七片叶子轮生。看茎:香附、水蜈蚣的茎为三角形;薄荷、益母草等的茎为方形;大驳骨、小驳骨、狗肝菜、牛七、倒扣草的茎有明显膨大的节;花果、半边莲的花象半边荷花,盘龙参的花排成行列围花茎盘旋而上,象一条龙盘在柱子上。金银花花初开是白的,以后变黄;黄花倒水莲的花象一串倒吊的金钟,又叫吊钟黄等等。看刺:如两面针的叶上两面中脉和幼枝都有刺,扛板归的茎叶都有利刺。看断面:砍断根茎看横断面,如铁包金外皮紫黑本质金黄。大罗伞根是肉质,淡紫红色,切面可见小血点,所以又叫朱砂根。

  2.摸:木贼的茎很涩,可以打磨金属,所以又叫“锉草”。五指毛桃、萝芙木、大飞扬、小飞扬等一些植物其叶揉后有汁液,黑墨草揉后汁液变黑。

  3.嗅:如毛麝香有麝香的臭味,薄荷草、山香、山薄荷有薄荷气味。大风艾有冰片味。九层塔、野香薷有芫荽味。鱼腥草有鱼腥味,鸡屎藤揉之有鸡屎味,山苍树根有姜味。

  4.尝:用嘴尝药,微量不会中毒(大毒要注意),桂皮、鹰不朴有辛辣味,九里香、两面针有麻舌感,扛板归、酢浆草叶有酸味,余甘子先苦后甜,大血藤很涩,三桠苦、穿心莲、救必应很苦,冰糖草、相思藤叶有甜味。

  壮医治病用药,往往自采自种,成本很低,对如何采药,亦总结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如:

  1.药物生长环境:翻白叶、半枫荷、余甘果、酸枣等喜光植物,在阳坡可发现,八角莲、土细辛、石上柏、七叶一枝花、金线风在阴坡荫蔽潮湿的地方生长。黄花倒水莲、虎杖、闭鞘姜在沟河边生长。鸭肢木、木蝴蝶、山苍子、八角风、小罗伞、金银花、野葛生长在山坡次生杂木林中。菖蒲、水八角、谷精草、灯心草生长在沼泽地。

  2.采药时机:根茎类如葛根、土党参、何首乌宜在秋末春前采为宜。
  皮类,如桑白皮、救必应、杜仲、桂皮、丹皮宜在春季或初夏采集。
  茎叶类,如三叉苦、益母草、紫苏、宜在植物生长全盛期采。
  花类,如金银花、木棉花,宜在含苞待放或初开放时采为宜。
  果实,如枳实、吴芋、柠檬、木蝴蝶、瓜蒌、金樱子、木必子宜在果实充分成熟采摘为好。
  种子类,如扁豆、牵牛子、跌打豆,宜在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采集。
  全草类,如穿心莲、田基黄、虾蚶草、火炭母宜在植株旺盛期收取地上部分。
  民间医生说: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茎叶宜盛夏,果实熟未老,核熟方有功。

  3.注意保护药源:要爱护药源,合理利用,其原则是采大留小,采茎叶留根,采根则留部分,边采边种。有些有种子如鬼针草,叶下珠子、蔓陀罗子、跌打豆子等可在路边、村边、水沟边、荒坡、荒地广泛播种,这样取之不尽,药源丰富。
此外,壮医尚根据药物的外观颜色指导用药,易记易懂,如:1.以黄治黄:黄疸性肝炎,壮医用黄姜、木黄连、田基黄、黄根藤、虎杖等黄色药进行治疗。2.以红治红:如月经不调者壮医用月月红治之,贫血用鸡血藤治,红痢者用天青地红治之。3.以白治白:产妇乳汁少,用白浆木瓜和猪脚炖吃。4.以黑治黑:青少年头发白,用何首乌、黑墨草、黑芝麻、黑枣、熟地、黄精、杞子、当归、肉苁蓉等药浸酒服之。5.以毒攻毒:如患猪头肥、毒疮,壮医用有毒的蛤蟆皮外敷治之。6.以风治风:凡有风字的药均可治风湿,如八角风、吹风藤、半枫荷、海风藤、大风艾、吹风蛇、地枫皮、麻骨风等有风字的药均可用来治风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