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名著阅读题目: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2:44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

 

3

作者:常悦

 

未央历史博客

 

 

31.鸦片战争

 

历史:同学们应了解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环境中去观察,揭示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同时还要认识到: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打开侵略中国大门而发动战争是可耻的,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和虎门销烟的正义之举符合中国的民族利益。了解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必然性。掌握禁烟运动及虎门销烟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及签订的有关条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了解马神甫事件,并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战争进程以及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联系外国宗教势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的事实,进一步理解这一宗教外衣下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实质。

地理: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进程、路线、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主要地点及战后被迫开放的口岸和割让地的地理位置。 联系当今世界毒品产地之一的东南亚“金三角”地区的位置,掌握这一地区种植鸦片的自然条件。

政治: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哲学道理。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认识鸦片走私和鸦片战争。联系当今世界范围的打击毒品犯罪的时事,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角度认识禁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青年一代应树立“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正确意识和态度。联系2000年10月梵蒂冈“封圣”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对中国人民公然挑衅的事件,并对西方反华势力企图借“封圣”歪曲和篡改历史的行径和打着宗教旗号干涉中国内政的本质加以批判,明确我们的严正立场和态度,理解我国独立自主办宗教的方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能正确理解正常宗教活动受到我国法律保护,同时区分宗教与封建迷信的不同,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联系有关时事,批判“####功”邪教组织,揭露李洪志反科学、反人民、反政府的反动本质。

 

 

32.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是在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灾难;自然灾害严重。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其原因是:从客观上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上讲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都是空想的,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功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地理:识图:太平天国形势图。掌握太平天国的主要活动区域,北伐、西征路线及太平天国活动区内的主要城市的位置。并掌握哪些是此时期被迫开放的口岸。

政治:运用内因与外因的原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局限性及其根本无法实施的原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混合。天上神权,地上皇权,地上天国,这些封建体制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得人者昌,失贤者亡,洪秀全的孤家寡人政策是其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拜上帝教在杨秀清的加工下,成为他树立个人权威。牵制天王的工具,用歪理邪说作为理论指导最终因邪教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政教合一,不修德政,治国无章是其失败的又一原因。

 

33.洋务运动

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和好”局面是暂时的,外国经济侵略在加剧;国内太平天国的斗争,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洋务运动的产生正是在清政府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产生的。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 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派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为适应洋务运动需要,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洋务运动的消极作用: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政治:运用内外因的原理,认识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 运用两点论的观点,评价认识洋务运动。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综合认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洋务运动达到自强的目的,以挽救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洋务运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诱导和推动作用更是洋务派所始料不及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 

34.门户开放

历史:近代中国门户被迫开放,经历了被迫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中国全境向列强完全开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中国沿海或内河沿岸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烟台、南京、镇江、九江、汉口、汕头、淡水、台湾、天津、亚东、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被迫开放。第二阶段: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进行直接殖民统治,并且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德国控制山东地区,俄国控制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地区,法国控制广东、广西和云南地区,英国也控制了广东、云南及长江流域,日本控制福建地区。第三阶段:1899年美国为了与列强分享侵略权益,提出与列强合作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中国全境对列强开放。这一政策使美国在其他列强的势力范围里也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达到“利益均沾”的目的,实际上使西方列强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联系“门罗主义”并结合“门户开放”政策,分析这两个政策是美国在太平洋两岸提出的内容相反而本质相同的对外扩张政策。

地理:了解中国门户开放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的具体表现,并掌握在不同时期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商埠、割占或租借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名称的演变。

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这些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如:宁波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港口,秦皇岛是对外出口煤炭码头;了解哪些港口城市在历史上曾经被迫丧失主权。

政治:将清末的门户开放和现在的对外开放进行比照,理解对外开放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规律而进行的,是为了让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并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为目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振兴。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理解现代化建设中的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的辩证关系。同时理解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分裂。

 

 

35.义和团运动

历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是社会矛盾、政治危机与民族危机的总爆发。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山东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起点,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地方。加之教会活动猖狂,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官府“袒教抑民”。义和团发展壮大: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义和团由民间反清结社迅速发展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反帝斗争: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控制京津地区,迫使清政府承认义和团合法;被清政府推向与帝国主义作战的第一线;廊坊、杨村大捷,天津战斗、北京战斗中攻打教堂,火烧外国使馆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失败原因:客观上反动力量强大,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主观上“扶清灭洋”口号的消极性和落后性;封建迷信的愚昧性;各地义和团的分散性。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19世纪末一次自发的有组织的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反帝表现在直接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因此同中外反动势力的斗争,更是带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色彩,义和团运动不是农民战争而是革命运动。但是义和团运动也正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而最终导致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扶清灭详”口号的成就与不足。 通过学习义和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青年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36.保路运动

历史: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而且还可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哪里。20世纪初,许多地区开展了收回权利的斗争。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收回铁路干线商办权,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但已募集的修路股银概不退还。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地理:了解清政府出卖铁路的修筑权和列强在华修筑铁路的概况:俄国修筑中东铁路、德国修筑胶济铁路、英国修筑广九铁路、法国修筑滇越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现在修筑的宁西铁路、青藏铁路是支持西部开发的又一基础设施的重大举措,了解宁西铁路、青藏铁路经过地区的概况。

政治:联系2000年10月中国铁路再次提速,这是在1997年和1998年两次提速的基础上对陇海线、兰新线、京九线和浙赣线进行大面积提速,是支持西部开发的重大举措。

2001年10月21日中国铁路第四次大提速。此次提速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范围广、覆盖面大;二是东西部相结合,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快运通道;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以少投入实现多产出。 “十五”期间,铁路把提速作为重大战略列入发展计划,除本次提速外,2003年和2005年还将分别进行两次提速,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铁路客运网。

大提速向西部倾斜,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提速也是同外国铁路运输进行竞争的需要,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速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提速还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重点的哲学观点。 

37.辛亥革命

历史: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且《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严禁中国人民和清朝官吏进行各种形式的反帝斗争,表明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使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和进一步发展,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清政府“新政”和“立宪”骗局及镇压保路运动激化了这些矛盾,使之成为革命的直接原因。革命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武汉地区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近代学堂中的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长期的准备工作,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宣传组织。

革命线索:发展线索:酝酿→发动→胜利→建政→危机→失败。空间转移:地区: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全国;城市:广州→武昌→南京。手段和途径:暴力革命推翻清朝→运用立法的政治手段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 辛亥革命的功绩:结束了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促进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力地冲击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力量的弱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没有依靠和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没有充分掌握有组织的革命武装;资本主义生产与发展不充分。

政治:在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在时代的前列。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革命思潮、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和思想战线上的论战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黄花冈起义、收回权利的斗争及保路运动的高涨,说明人民群众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强大动力。运用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知识理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组成及颁布的法令及措施。 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原因。

 

 

38.新文化运动

历史: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活动基地。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初期主要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前期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繁荣。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联系近代中国的几股进步思想潮流:鸦片战争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主义思想。认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每次进步思想潮流的作用。

政治:用内因、外因的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历史作用。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联系国内出现一些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的错误性,批判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年一代要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现。

 

 

39.五四运动

历史: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五四运动。它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也孕育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从国际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日本成为侵华的最主要国家,这促使人民反帝情绪的高涨;十月革命又为中国人指明了方向。从国内看,北洋军阀政府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益;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混战,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这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人民思想解放,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阶级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取得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五四精神就是爱国主义,五四精神是民主与科学,五四精神是一种文化创新精神,五四精神还在于反传统的精神,五四精神还是一种理性精神,五四精神就是人的现代化,五四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同工农大众相结合。这种精神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 

40.国共十年对峙

历史: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阶级矛盾突出,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共产党则领导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并决心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种矛盾和斗争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的危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的国共矛盾和斗争仍然很尖锐,但毕竟下降为次要矛盾。国共政策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共产党方面:“九•一八”事变后,在坚持打倒蒋介石的同时,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言,并派人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3年与反蒋抗日力量签订《抗日停战协定》;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动“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国民党方面: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后又提出“捷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1933年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冯玉祥、蔡廷错举起反蒋旗帜;日本侵华,损害四大家族利益,党内分化为抗日派、亲日派;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国民党内许多人士也强烈要求团结抗日。井冈山的斗争和万里长征: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千里,将红旗插上井冈山,建立了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会师,扩大了革命武装力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赢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地理:了解1929—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识图。

了解红军长征路线,掌握红军经过的重要地区、地点的位置及这些地区大山、大河的分布状况。分析井冈山周围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状况及特点,掌握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及有利条件。昔日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市内有8大景区,60多处景点,320多处景物景观,旅游业日益成为井冈山的支柱产业。

政治: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分析认识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工农武装割据与中国以前的军阀割据的本质不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并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认识国共政策的变化。运用现象和本质及阶级的观点,认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本质。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及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规律,认识共产党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实践后最终成功的必然性。运用党的宗旨和原则认识:党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青年一代务必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图强,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现、世界观和价值观。

 

 

41.抗日战争

历史: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已经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上海的人民群众及爱国官兵已开始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七七事变”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共产党发起、组织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一整套反映抗战规律的主张和军事战略,特别是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抗日战争两个战场问题:抗日战争虽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路线不同、战场范围不同、作战部队不同、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战略地位不同,但是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开辟敌后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两个战场主要是战役配合;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敌后战场的抗战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若没有敌后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就难以坚持,两个战场是战略上配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各民主党派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促成统一战线建立,反对分裂、倒退,主张民主、团结抗战,反对独裁、专制,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少数民族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海外华侨在政治上、舆论上支援,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持抗战;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法等国的支持与合作。

政治: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原理分析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决团结抗日并发起、组织领导了抗日统一战线,说明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说明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激发青年学生仇恨侵略战争、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扩大的斗争,并加深认识理解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无穷痛苦。因此中日两国在发展关系中,日本应深刻反省历史,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发展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42.人民解放战争

 

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力图避免内战,但终因美蒋坚持发动内战,共产党只能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夺取全国的胜利。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人民解放战争发生的原因:国际形势: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企图统治世界,在中国扶蒋反共,制造内战。国内形势:人民渴望和平和自由,但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企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阴谋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因此共产党也只能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清除美蒋反动势力。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而参加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谈,通过合法斗争,确立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条战线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各阶层人民奋起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着国统区的解放斗争,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7年底,民主党派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共于1947年秋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大军挺进豫、陕、鄂边地区,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地区。其他解放区军民也转入反攻。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中共中央指挥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年4月21至23日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武装斗争;革命统一战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认识全面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表明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意愿和根本利益的。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抗日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充分认识蒋介石集团真内战、假和平的反动本质。 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区分战争、内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不同性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的彻底胜利,它充分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43.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着重重困难,不仅遭受到国内敌人的强烈反对,而且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封锁,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克服了困难,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清剿残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至1953年夏,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美国企图。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至此,彻底消灭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10月开始重点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坚决镇压反革命首要分子。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建立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接收过来,归国家所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打击投机倒把活动: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夏,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来物价暴涨的局面。 “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政治:运用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人民政府为巩固新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防御外部敌人侵犯和颠覆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对外职能。土地改革和经济领域内的斗争体现了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对内国家职能。 西藏和平解放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的中华儿女们,发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人民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4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4年公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法律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中央人民政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秋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及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地理:在掌握一五计划成就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识图。掌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经过的路线及起至城市的位置;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及武汉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重要工业企业所在城市的位置。

政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进行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制定过渡时期路线及一五计划和领导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的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还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原理认识:三大改造实质上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的措施,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45.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历史: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党尚未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成就方面: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1956年秋,中共“八大”胜利召开,形成了全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制定了总任务和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1957年,进行全党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整风运动中开展了必要的反右派斗争。 党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失误方面:在执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 1957年,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1958年,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59年,毛泽东发动批判彭德怀等人所谓反党集团的“反右倾”斗争,这就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地理:正确识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掌握兰新铁路、包兰铁路、成昆铁路经过的地区,包头、武汉钢铁公司及上海港的地理位置。

政治: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应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切不可急于求成。这是十年探索的重要经验教训。制定方针、政策,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实际出发,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大跃进”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虽然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还是劳而无功的。 十年探索的失误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错误的理论导致了错误的实践。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的观点,分析认识十年探索的主要成就和失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事业,任何超越这一历史阶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46.文化大革命

历史: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它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时期。爆发的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毛泽东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被野心家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这也是党内长期“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必然。导火线: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点名批评吴晗写的《海瑞罢官》。文章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全面发动的标志:1966年在毛泽东领导下,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指挥部:以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党和人民对错误的抵制和斗争:1967年初,上海出现武装夺权;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同志严词批评“文革”的种种倒行逆施,被江青一伙诬为“二月逆流”。1971年,林彪集团的武装政变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进行解放干部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1976年北京和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掀起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李先念等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对文革的评价: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地理:识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掌握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经过的地区和重要城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胜利油田和南京长江大桥所在城市的位置。

政治:总结文革的教训,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 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认识文革:长期的“左”倾思想发展是“文革“发生的必然因素,批《海瑞罢官》则是“文革”发生的偶然因素,体现了必然性通过偶然事件爆发出来的道理。 “文革”对我们的启示:坚决反对搞个人崇拜;坚持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党的活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共产党员更应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党和人民粉碎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4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坚定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工作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生产力;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及经营管理方式;设立经济特区,进行全方位开放。提出重要理论: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1989年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地理:识图: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掌握: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最大的经济特区。掌握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及所在省份的名称。 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我国主要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是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较发达。辽中南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利用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加工业和制造业。

政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我国政治稳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三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的领导与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

 

 

48.有关西藏问题

历史: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区。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又于1913年在中印东段边界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这条线以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农奴制彻底废除,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

地理:西藏自治区面积 120万平方公里,首府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并有古迹布达拉宫,保存了灿烂的藏文化。西藏属西部开发的省份之一。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很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农作物主要为青稞。有天然牧场,牦牛号称“高原之舟”。毛纺织业中心:林芝。西藏地区位于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西藏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大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条件,加强了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联系。2000年国家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辖区内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对西部开发和保护并举的重大举措。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由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西藏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有了根本保障。西藏人民从此才真正享有人权,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反华势力企图利用宗教问题制造麻烦,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或利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制造边界争端,这些行为必将失败。我国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下实行西藏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对西部开发的同时,又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措施。开发是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西部,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保护是要保持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矛盾的原理坚持两分法的方法说明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西藏和平解放50年的风雨历程,揭示了一个伟大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又于1913年在中印东段边界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这条线以南。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农奴制彻底废除,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

地理:西藏自治区面积120万平方公里,首府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并有古迹布达拉宫,保存了灿烂的藏文化。西藏属西部开发的省份之一。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很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农作物主要为青稞。有天然牧场,牦牛号称“高原之舟”。毛纺织业中心:林芝。西藏地区位于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西藏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大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条件,加强了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2000年国家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辖区内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对西部开发和保护并举的重大举措。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由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西藏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有了根本保障。西藏人民从此才真正享有人权,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反华势力企图利用宗教问题制造麻烦,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或利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制造边界争端,这些行为必将失败。 我国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下实行西藏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对西部开发的同时,又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措施。开发是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西部,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保护是要保持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矛盾的原理坚持两分法的方法说明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西藏和平解放50年的风雨历程,揭示了一个伟大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