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中天街天桥:a我们的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2:48:58

a我们的家

前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见到同姓者,常说"五百年前同一家".其实,同一个姓氏,会有多种源头,所以同姓未必是同一个祖先.以秦姓来说,就有三个源头.1,秦亡后,秦国宗室后代以国为姓;2周公旦封于鲁,后裔有食邑于秦(河南范阳),便以邑为姓;3有古罗马人来中国定居者,当时中国称罗马为大秦,也就以秦为姓秦了.目今,我们无法判定源自那支,只能由近及远找到可及的祖先.洞庭秦氏源于毗陵(今常锡一带).毗陵以少游公观为一世祖.少游公的原藉是高邮.而高邮秦氏源于何处,我们尚不得而知,也就只能到此为止.

我的老家

()我家原藉是苏州洞庭西山.村名秦家堡.座落西山主峰--缥渺峰之阳.()龚自珍憧憬的"俯临太湖春水阔,仰见缥渺晴空悬"的居住环境,就是这里.    

  

()洞庭秦氏是毗陵秦氏的支系.始迁祖益之公宗迈系毗陵秦氏六世.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益之公游西山,爱山水之美,于安仁乡建别业居住.卒葬缥渺峰下之飞仙山麓.子孙就定居下来.以益之公为一世,到我们兄弟为二十八世,这一千多年间,子孙繁衍,然而在经济上也出现了分化.少数保持着书香门第,多数则日益沦为自食其力的工农劳动者.

()我们家一支是从那一代告别书香门第,没有资料可以查考.五世祖廷采公凤是驸马公的孙子,从宗谱附录<秦廷采先生传>一文看,显然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十三世祖颐庵公誌以九一岁高龄去世,得恩赐冠带寿棺的殊荣,也显非寻常老百姓.往后各代列祖列宗也仍然有名有字,似仍保留着斯文一脉.只有二十世祖义美公的嗣伯父华玉,"葬于楚"三字的记载,大体可以判定是在两湖经商,而非在外做官.

()从我懂事时的了解,我家主要是务农的,但男性成年大多外出谋生.我的祖父镇甫公,小名桂生.是在苏州枫桥一家棉布店工作.<西山镇志>看到他曾任枫桥永盛布号经理,洞庭西山旅苏同乡会候补监察委员.1948年因当时的所谓限价政策打击,导致企业亏损而歇业.暮年投靠大女婿徐冬生店做了一段时间,1951123日谢世,享年七十三岁.

()我有两个祖母,莫氏与吴氏.莫氏是亲祖母,夏家底下人.她生了我们爸爸和两位姑妈,很早就过世了,她没有见过我,更不用说我见她了.吴氏是继祖母,因祖父工作在外,所以,她始终掌管着我们这个家,直到我们兄弟析产.继祖母对待我们还是很好的.她于1959年去世,享年也是七十三岁.

()我爸爸名洪寿,小名佛宝.他是英年早逝.我是遗腹子,爸爸死时,我还在妈妈肚里,所以如同我没有见过亲祖母一样,我也没有见过我的爸爸.但是听长辈说,我爸爸是个很能干的庄户人.农活,木工,水面样样能.我家的产业,包括山地,桑田,还有鱼池.在全村是首屈一指的.,杨梅,橘子,蚕桑均是我家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我爸爸在世的时候,由他料理的精精有条.爸爸的去世,无异是折了栋梁柱.产业由此凋零.到我懂事的时候,鱼池没有了.许多果品只能自家吃吃,只剩下梅,杨梅,蚕丝还能上市卖点钱.可也得雇用短工帮忙,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

()我的妈妈姓金名福珍.妈妈对我来说,是恩比天高地厚.妈比爸小三岁,俗话说,男大三,金银山.可以说我们的爸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爸的死,对妈来说,无异天崩地裂.妈妈早寡,爸爸死时,她才廿九岁.我家有着较丰的农业出产,还有祖父的外来收入,经济上自不成问题.只是遗孤一串,是给她够烦的.我妈生我们六个子女,先前有一兄,一姐早夭.爸死时,大哥九岁,二哥五岁,三哥四岁.而在肚里还怀着我.就在我出生前几月,玲珑乖巧的三哥又死了,又给妈一个严重的打击.炎夏刚过,我的降生,给妈又频添几多烦脑.是妈独立承当了教养我们三兄弟健康成长,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妈妈于1987年去世,享年85.悼念妈妈,我们在灵前献上挽联"追思抚孤维艰,感慈恩天高地厚","痛悼反哺无术,勉儿孙永怀懿训"

()我的外婆家姓金,金姓也是宋室南渡时迁山的名门望族.到二十世纪初,已经式微.听说,我的外公教过私塾,只是到我懂事时,外公也已去世.外婆是个极慈祥的老太太,我离家至上海前经常去看望外婆.然而当我三年学徒期满,可以回乡看望长辈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外婆了,外婆已离我们而去了,成为我的终生遗憾.

()我家的三党至亲.父党:我爸爸有两位妹妹.大姑母名菊娥,适许巷徐冬生.生表兄寿兴时去世.小姑母名福娥,适陶燧成(爱生)。.陶也曾干过一番事业,开过纺织厂,在家乡办过义务小学.只因"五反"中发现犯罪被判刑劳改.没有好结果.有一女,名文君.母党:我妈妈有四位兄弟,一位姐姐.四位舅父以次名伯声,仲涛,叔良,季诚.大舅伯声早逝,无后.经济上最有成就的是二舅仲涛,有一子(慰祖),二女(星宝,慧绚)三舅叔良抗日时去了重庆,进入政界,全国解放前,去了台湾,有二子(昌基,昌业),二女(瑞华,瑞英)昌业,瑞华现定居台湾.小舅父季诚,有四子(昌年,礼庆,建国,振国)一女(娥华).姨妈适蔡,也是西山人.有二子(根宝,耀明),二女(林仙,月娥).母系表兄弟姐妹,包括我们三兄弟,总共有十九人,到我们的下一代,人数更多,我也算不清了.

()大哥和馨,大我八岁.却是个劳碌命.在多子女家庭,兄姐一般要多承当家庭杂务,还得照看弟妹.没了爷的孩子更甚.大哥很早就外出谋生了.当学徒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还受尽凌辱.做了几个单位,历经坎坷,还染上了肺结核.幸得小姑母提携,换了科室工作,得以安稳地做到退休.我于1944年由姑母接来上海读书半年,期间生活全由大哥无微不至地照顾.记得当时职员宿舍是在两间账房间的阁楼上,共用一架扶梯上下.有晚我便急,要下阁楼,然梯子在另一间,急得我直哭.大哥醒来了,他由阁楼跳至桌面然后下地给我搬来了扶梯.大嫂蔡梅珍幼失怙恃,九岁来我家当童养媳,十分孤凄.全家虽未加歧视,二哥和我亦一直以姐姐相称.但总觉低人一等,小小年纪,地里活并家务操劳更不必说.1945年大哥大嫂完婚,初始因是童养媳之故,感情不很融合,大哥意欲抗婚,又怕祖父严厉,勉强应允.幸而以后感情日深,亲亲密密,白头偕老.生一子建华娶朱华英,生二子:战冬,展宏,均已婚配,并各已生一女;一女惠华,归倪伟祖,子倪志群.也已婚生子.四世同堂,福寿全归.大嫂于2006年去世,享年84.

(十一)二哥时欣,大我五岁,他比大哥幸运多了.在家,有了童养媳嫂子,杂活不需我们干了,可以尽情读书,看书,游乐.二哥也是爱好看课外书的.外婆家有丰富的藏书,通俗的文学作品,几乎给我们翻了个遍.外出谋生,他也没有到过陌生老板处寻食吃,先就在祖父店里当学徒,祖父虽凶,毕竟与外人不同.后来又先后在大姑丈的荣泰布店和小姑丈的大新染织厂工作,虽无特殊照顾,也总不必意外吃苦.五十年代初,经济萧条,大哥二哥均失业回乡,在家干些农活.又得姑母提携,到苏州厂里工作,之后进入公私合营工厂,积极工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调苏州日用品公司.六十年代初,在天灾人祸之余,国家严重困 难.党号召干部,职工回乡支农,为国家分担困难.二哥毅然回了乡,参加农业生产.承受了极难承受的经济困难.终于苦尽甘来,在国家经济好转的大背景下,安排了工作,女儿们也得到就业,得以安享晚年.二嫂邹士云,塔头人.名义上,二嫂也是童养媳,但与大嫂不同,她来我家已是十六七岁大姑娘,只因我家严重缺乏劳动力,提前来当个准媳妇.一二年后,二哥二嫂就完婚了.此时,我已离家至上海学徒,也就没能赶上吃他们的喜酒.二哥有四个女儿:庆华归蔡建六,生一子越平,一女淑琴,均已婚配,并均各有了下一代;芳华归黄伟杰,生子黄臻皓;岭华赘屠利群,生女秦婵玉;新华归吴坤泉,生女吴婷玉.

二、  我的童年

()一九三一年在我家是多事之秋.二月十四我爸去世,梁柱为摧.三月二十四,小哥哥镛兴又去世了.七月十九又是我的母难日.其实,这一年还有大嫂进门.只是我搞不清,大嫂和我,谁先报到.还有件巧事,大嫂大我八岁,其生日恰也是七月十九.她属猪,我属羊,猪羊一起进了门,该是个吉兆吧,当能家道兴隆了吧.经过这一年的人丁变化,我家有祖父,继祖母,妈妈,大哥,二哥,以及未来的大嫂和我七人.另外,小姑母这时已否出嫁,我搞不清.照年龄推算,小姑母大我二十五岁,很可能是已经出嫁了;然而表妹文君要小于我四岁,又似乎生的迟了.,两位兄长或许有印象吧.

()幼年生活浑浑噩噩,基本上没有记住什么,但有一件事却深深植根,就是仇恨.当我稍懂一点事的时候,就知道我家的"深仇大恨,"这是家人培育的结果.村里人常以此逗我,"你爸爸是怎么死的,"还只五六岁的我,就会脱口而出,"上面这家人家害死的.""上面这家"指的是我们的叔祖父万生家.起因是他家造屋,按当时的说法,是在不该动土的时间和地点动了土,克死了我的爸爸和小哥.或许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吧.从此两家结了深仇.不时爆发冲突.用现在的眼光,这本身是迷信思想在作怪.而在这剑拔弩张的两家之间,却有一对堂姐妹在搭着和解的桥梁.这就是小姑母福娥,和他家的长女福娣姑母.福娣姑母始终保持着同我家的亲情戚谊.而小姑母对一班堂弟妹亦是百般提携,照顾备至.靠着她的帮助,天宝,东宝两兄弟,分别在东蔡开设了大同,大成两家杂货店.仲宝则进了大新厂,和我两位兄长成了同事,"仇恨"也由淡化而至化解.

()历史竟然会惊人地重现,上个世纪末,两兄家之间居然也因翻建老屋,引起争端,形同水火.我心里难过极了.两位都是我亲爱的兄长,不愿看到他们像有深仇大恨似地在一起.从此,我有多年没回乡.甚至太湖大桥建成,小儿忠宪完婚,都没能鼓起我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故乡之愿.我们不是向妈妈表示过要"永怀懿训"?难道妈妈不是希望儿孙们永远和睦相处吗?幸而同当年一样,惠华也同老姑婆一般,不断穿梭于两家之间,播送和解的种子,几位侄女也能深明大义,积极沟通,终于兄弟和好如初.但愿而后我们的后代,切莫为财产,意气而引发兄弟阋墙的历史教训了,珍惜珍贵的亲情.

()我大约在七八岁时,跟着二哥开始读私塾.读的是三,,,.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先是在大墙门里.继而到秦氏宗祠读小学课本.由堂里一位也是姓徐的先生教,后来才来了徐慰祖老师.略具正轨了,搬到了文昌阁,还挂出了国立小学的牌子.1944,姑妈让我到上海敬德中小学,读了半年四年级.回乡又在大新义务小学读了两年,高小毕业.我读书很聪明,在上海还得了奖学金.但不是发现金,而需在下学期抵扣,实际没有得到.在大新,我的成绩名列前茅,且又是第一届.秦青麟兄弟恰在乡下,送我一本纪念 册,并题字"大新小学第一名,其名就是秦水根".让我得意了好一陈子.客观上,西山当年没中学,且在我的视野之内,看不到高学历的人,就自认为了不起,真是鼠目寸光.我因没有读过中学,历次填表,一直填写高小学历,竟至退休前,在高级职称一大堆的中学里,评个中级职称也没资格.想想少年时的得意,真是无知,可笑至极.

()我爱好读书,这是从靠十岁时就开始的.先是看了一遍<西游记>,看的津津有味,培养起了浓厚的读书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到处找书看.外婆家有着丰富的藏书,给我看了个够.当自己有了经济收入的时候,留下必要的开销,差不多都进入了书商的收银柜.以至于后来居室有限,家藏的万卷书成为收藏和动迁的麻烦.小时候,我看书的记忆力特别好,能原原本本地转述.由此我成为了村里同龄人的领袖.经常围在我的周边,听我讲故事,大家一起玩乐.

()野史给生活也产生影响.交友,搞结拜兄弟,这是少年时的美好回忆.我先后参加过三次结拜.第一次是1943年在文昌阁读书的时候,由朱光裕,潘升泉,秦礼泉,蔡福泉,徐茂英和我,并由福泉引来他的好朋友蔡余春,结拜为七兄弟.第二次是在大新读书时,和我当时最要好的同学秦敬德以及他的哥哥敬明,在他们家书房微云小筑的假山洞(即今秦家堡的景点[芥舟园]),假山三结义.第三次是和秦兴法,朱国强结拜,由兴法的妈妈帮我们操办.我们三人,分别是大新第一至第三届的头名.我进入社会之后,较长时间仍和这些兄弟们保持着联系.

()当年,同龄人一起玩乐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同敬德主要是玩打乒乓.他家住的是祠堂房子,书房里有祠堂的长桌子,就像乒乓桌一样,玩的过瘾.我常住在敬德家里,和敬德同榻而眠.同伴间玩得最多的是在阶沿上凿物玩,角,桑疙瘩,铜板均可,还有滚铜板,玩扑克牌.最不应该是去那家蚕豆地里,偷来一堆蚕豆,用铁板架起烤了吃,嘻嘻哈哈,玩的高兴.时过景迁,而回想起来,却如同在眼前一般.

()村际间的孩子也打仗.孩子打仗也有玩的意味,但也可能有什么矛盾引发.秦家堡的孩子,有时同东蔡的打,有时同西蔡的打.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同东蔡打,当时我的年纪还小,秦家堡亦还人丁兴旺.战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在四角园的坟堂圈里扎了营盘,准备了武器(棍棒和砖块),我们年龄小的做砖块加工,把瓦片敲成圆形,叫砖砖砣,可以投的更远.然而,这一仗,本村还是输了,毕竟是寡不敌众.到我们这一起撑市面的时候,人丁单薄,只和西蔡一些人打打小仗.我们却长能取胜.主要我们有一员骁将,名叫蒋阿兴,是个孤儿,打起仗来,勇敢非凡.阿兴和我也很要好,可惜短寿,在我外出学徒期间去世了,我也很怀念他.

()不信佛的吃素念佛人.我自小就不爱吃蒜类食物,也不很爱吃鱼肉.偏爱豆制品,好婆叫我为"素太太".不仅常吃素,还念佛.这是为村里一位老太太当差.豆腐店(李家)有位老太太(海福的祖母)是位虔诚信佛的人,我懂事时就只见她常年地念佛烧香.她见我有点文化,能背经卷,就一股劲地要我当差,说童男子念的经值钱.我则受宠若惊,心甘情愿地常年为她服务了.

()一九四六年中秋,我到上海源茂永绒线号学徒.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童年.

三、在上海建立小家庭

(一)一个人不成其为 家庭,至少得有二人以上,构成家庭相互关系,才成其为家庭。家庭的最基本的关系,当然是夫妻关系。所以要建立家庭,首先要找对象。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找对象大都依靠家庭的帮助,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也是依靠家庭帮助的,但家庭也能倾听我本人的看法。旧小说颇多表兄妹成亲的,我有三位表妹。在我找对象的过程,或因我本人反对,或因生肖相克,或因家庭经济条件的不相称,均先后排除了。幸而排除了同表妹的联姻,否则婚姻法颁布了,不符合条件也是徒然的。继之就是由人介绍,听说上门介绍的不少,总因没能满足家庭和我本人的意愿,就这样搁着。一九五一年,我回乡过春节,适奉我结拜兄弟秦兴法结婚,我去参加婚礼,邂逅相逢荷林,她是兴法的表妹,我们是早就熟悉的,我对她也是素有好感。当时就有亲戚居间提亲,大家觉得很般配,这就订了亲.

()定亲以后,我们开始谈恋爱.当时我在上海,她在乡下,只能是鸿雁传书.当年的所谓情书,也是一本正经地说说各自的工作,生活情况,相互鼓励求进步,没有什么我爱你呀等的肉麻字眼.只是,相互通信过程,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化了.荷林也接受我的意见积极地参加农村工作,搞扫盲识字,参加文艺演出,并 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随后两年春节,我都回乡的.在一九五三年春节回乡时,考虑到条件接近成熟,也考虑到丈人上海有住房,我提出让荷林来上海,既能增加彼此的接触,还能补习些功课.得到丈人丈母的同意,荷林春节后不久,来到上海.我们就筹备起婚事来.

()当时都提倡移风易俗,结婚也然,求进步的青年更是这样.婚事崇尚简办,可也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我当时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想不到我的工作居然很顺利,并未遭到什么反对.于是,首先向党支部报告并经审查批准(当时党员结婚都要经过审查批准),再向在上海仅有的两位至亲,二舅和姨妈打过招呼,就到区政府登记.没有婚宴,也不搞什么仪式,更没有婚纱摄影.只在党员大会时买点糖果,就算简单地办好婚事了.我是不知道,家里是另有打算,他们在准备,等待我们春节回乡,要补上办一次回门酒.

()我们把结婚的日期定在一九五三年八月一日,这是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原本八一是建军节,而当年更有一重意义,就是中国人民抗美战争胜利.当晚,文化广场举行报告会,由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来作报告,我有幸得以亲聆这振奋人心的报告,可以说是给我的婚礼喜上添了喜.从这天开始,我们的两人小家庭建立起来了.

()我们这个小家庭的男主人公,名叫秦书耿.1946年进入源茂永绒线号.1949年上海解放,怀着强烈的翻身感,立即投身工会工作,同年秋,被吸收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团工作.1952"五反"运动结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基层工会主席,团分支委员,团总支委员,党支部委员,党支部书记.1955年春,由中共黄浦区委决定,调共青团黄浦区委宣传 部.就此长期在机关工作.1956年调中共东昌区委宣传部,1958年随东昌区合并到浦东县,又于1961年并到川沙县,一直在宣传部和党校工作."文革"期间,走马灯似地地先后在县五七干校,杨思人民公社,耀华中学,以及川沙县物资局运输队工作.1978年欣逢思想大解放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由川沙县委决定调回党校,参与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宣传活动,和改革开放的宣传教育工作.1985年调建平中学,走完了退休前的最后六年.1991年退休,连续工龄是四十五年.

()另一位主人公名蔡荷林,洞庭西山西蔡人.西蔡和秦家堡是紧靠着的两个自然村.父名蔡复明,是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的职员.母名秦阿娥,是农村妇女,后期作为职工家属,长期定居上海.荷林有一弟一妹.弟蔡善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上海交大,分配在海军装备系统,处黑龙江几十年,现回上海定居.其妻王东臻,中学高级教师.子二:利群,向群.荷林的妹妹名蔡月英,小学高级教师.其丈夫名吴友贞,高级工程师.月英有一子(吴传广),一女(吴绵绵).现善根,月英夫妇均已退休.

()荷林来上海后,作为社会青年,团的关系在地区,参加一些地区的工作.1956,经我所在单位东昌区委的安排,进了章华毛纺厂当工人.做到1979,为给插队落户的女儿回上海顶替,而提前退休.荷林在厂工作,踏踏实实,团结群众,忍劳忍怨,多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数度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65年还荣获上海市五好职工称号,捧回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给的奖章和奖状.

()荷林具有我国劳动妇女的诸般美德,她勤劳俭朴,待人和气,在厂里是好工人,在家里是贤妻良母.她自奉甚俭,即使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也不舍得为自己多化一分钱.子女不在,不肯多添一个菜,衣服是补了又补,但对别人,却很大度.子女孝敬的,亲朋馈赠的保健品和其他食品,只要包装完好,拿的出手,决不肯自己留着吃,总要转赠亲朋好友.她能自己克服的困难,就不愿去麻烦别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在五六十年代,当个干部家属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农村干部.就以我来说,自从并入浦东县,就很少回家了.常年要背着铺盖下基层.即使不下基层时,也因工作需要,常住单位,很少回家.于是就得由她在忙完三班劳动之余,独自担起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她责己严,待人宽,数度搬家,均能处好众多的邻里关系.可以说她是位劳动妇女的典范.

()安居乐业.居有定所当亦属家庭建设的必要条件.我在婚后一段时间,没有自己的住房,依附于丈人处.丈人在钜鹿路263号二楼配有前楼和一间亭子间.我们就住在亭子间里.随着人口增多,居住矛盾显现了.我向机关申请福利分房.1958年总于分得机关宿舍.地点在浦东南路10813016,一室户,有二十余平方.无煤卫,两户共用灶间.这在当时应该说条件不错了.我们于当年52日迁入新居.一住就住了三十六年,九十年代初,那里规划建造新上海商业城,1994424,合家告别了这块居住半生的地方.就是这三十六年,亦是我们的小家庭在向大家庭演化中.

四、小家庭向大家庭演化

)结了婚,就有个生儿育女的问题.在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讲计划生育的.在人口问题上,是在宣传苏联鼓励多生子女的政策,是在批马尔萨斯人口论,在批马寅初的团团转.毛主席是主张人多热气高的.因此当时的出生率是居高不下的.我家出生率也不低,1954年女儿降生,1959年三位弟弟又接踵而至.自己都觉得不胜负担了,才赶快做了绝育手续.

()女儿首先降生.她于1954923,生于中德医院.当天恰好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因此,就给她取名庆宪.这样几个弟弟就依次取名为维宪,守宪,忠宪了.庆宪读初中就赶上“读书无用论”“停课闹革命”的年代。急匆匆回乡插队去了,直到1979年顶替其母进了章华毛纺厂。在章华厂做到退休。嫁夫马国才,子马寒冰。

()维宪是第二胎.当时医疗条件不足,第二胎不能住医院.预产期是1956年的春节前夜,医院派助产士到家里接生.小家伙大概是天上的什么"星宿",迟迟地不肯"临凡",从大除夕拖 到了年初一,(公历1956212)这一拖呀,一天就是一年.他不愿意同爸爸一样属羊,偏要同妈妈一样属猴.这个大除夕呀,他要留给他的下一代秦寒玉作生日了,于是他们父子二人,一个年之首,一个年之尾,确是有始有终的奇妙安排.他在所谓中学毕业后,因有姐姐插队去了,得以留在上海,分配到公交车上卖票.他工作勤勉,很快入了党,提了干,自学完成本课学历,评上了高级经济师.是我们这个家里的佼佼者.妻董旭敏,生子秦寒玉.

()守宪生于1957929,这个日子并无什么特异.只是农历却是个闰月,解放后我们记生日,一般是记公历,有时也记农历,一年都有两个生日.他就没有这个福分,只能一年过一次生日.另外,他与乃兄不一样,来得迅速,甚至来不及去医院就在妈妈厂里出生了.那时,他妈妈是住职工宿舍的,逢休息才回家.国庆总是休息的呀,怎么国庆也不回来,经去厂里了解,才知小宝宝出生了.对一个家庭来说,生孩子是天大的事,而厂方竟忘了通知家属,真是岂有此理.他毕业时,家里已经一农一工,论资排辈进了技校,分配在航天系统.妻蔡静慧,生子秦立雄.

()忠宪生于19591024,说特异也没有什么特异.能说的是当天为二十四节气的霜降,是有些奇怪的.奇就奇在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大都生在节日或节令.如维宪父子,一个年初一,一个大除夕.而生于节令的更多,荷林生于大暑,阴历六月十九又逢观音诞日,外孙冰冰生于120日大寒,庆宪生于秋分,而今又来个霜降,加上第三代,当是完善周天之数吧.守宪父子则又不同,守宪是与国庆争先,其子立雄则与大雪擦肩而过,只能由媳妇蔡静慧,以公历元旦生日加盟。忠宪毕业后参了军,复员后分配在商业单位,后改行开出租车.妻施筱琰.

()我同荷林组成小家庭,弹指间已经五十六年有余,垂垂老矣.如今子女均已成家.我们这个小家庭也演化成为了大家庭.

因志以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