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罐:风言《风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6:41

风言《风语》

(2011-02-22 07:30:16)转载 标签:

杂谈

 

  《暗算》之后,电视上一锅粥涌上许多谍报剧。可惜只有《暗算》构成当初一时话题,其它均属“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就我当初观感而言,仅仅只记得其中那耳朵有特异功能的阿炳,一心想献身“大义凛然”共军安在天却始终无法如愿的可怜黄依依。所以《暗算》并未让我对所谓谍报题材产生任何兴趣,却让我由那个肥皂剧,彻底幡然醒悟过来之前多年一直被苏共和早期中国社会主义奉为经典那部政治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精神实质:真正有革命“崇高理想”的人,他们什么都可以炼得成,但终究在爱情上,却无论如何也只能是“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小说《钢铁》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有一句传世名言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但我要是他我肯定会在临死前因后悔而骂死自己:一个人忙了一辈子革命,居然把最重要的爱情给丢失了——名副其实的生命本末倒置。

  然后就是《潜伏》。但那个剧火得也相当离奇。几乎没有人太唠叨它如何谍报精彩。而大都是因为看孙红雷非常喜剧化地将当今的办公室政治,很深地“潜伏”在了一个国共争夺利益题材的肥皂剧里。接着又跟风扑上来一堆号称很谍报的剧。仍然还有人看,但仍然就是不火。

  再下来就是《黎明之前》了。它也火得让人感觉有点意外。居然只因吴秀波颇具偶像的表演,就俘虏下众多的女性观众。因此对这部剧,最值得研究的还是:普通女性的观众心理学,而不是其中的所谓谍报表现。

  又一轮,就转到了最近结局的《风语》。

  据某项也不知靠谱还是靠不住的收视调查统计:在同期播出的几部肥皂剧当中,《风语》得分最高:1.456;《延安爱情》是:0.31;《你是我的兄弟》是:0.8。

有媒体问《延安爱情》小说作者武歆:您如何理解那一代人的革命爱情的?武回答:那时代的革命爱情,始终与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是感人的‘大爱情’。”我当时一看有点不太明白了,爱情又何分“大小”?凡革命的爱就是大爱情?而反革命的爱情就一定小?一听,就又转回到《钢铁是怎炼成的》的路子上去了。而《你是我兄弟》,前后剧情跨越近三十年。而且还再现了当年的录像厅、搬家公司、废品回收站;年轻人戴蛤蟆镜、穿海魂衫、剃蘑菇头。似乎仍然沿用“金婚”的电视“编年史”办法,只是换成了“兄弟情”为主线。因此仍属变相“复制”。

但无论是“革命大爱情”还是以“突出时代特征”为主打口号的这两剧,都似乎无法大规模占领观众,倒是让《风语》又杀回来一道“谍报剧”回马枪。

所谓被媒体公布的“收视率”也都未必真实可信。而恰恰《风语》播出期间,我无意中去两三处别人家串几次门,就发现当时开着的电视机,全停在了《风语》上。当时我还收到两条短信,都提醒让我瞧瞧这个剧,说:还挺有意思的。

于是就上网瞧了前边后边几集。因为并没有看全,也只能在此断章而取义说几句“风言”——

《风语》从编剧的人物性格及历史纵深再到导演对其中人物故事的推敲,都还算相当结实。而现在的观众,早已被无数肥皂剧训练得比猴还精,所以他们不管谁在前期炒作说什么大话,自家电视遥控器间或就那么一轮,还是会找一个相对下了功夫的电视剧,而作茶余饭后的消遣。

在我看了的几集《风语》中,稍微注意到它有这样的两个特点:其一,它有点向当年以广播方式播出的《夜幕下的哈尔滨》那番“王刚式鬼祟”靠拢;其二,《风语》节奏相当缓慢,还用大段的旁白来企图表达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说不上如何出新了或又怎么太精彩,可恰恰这剧就赶在观众的心情,刚刚都被电视上的种种“晚会年夜饭”的大轰大嗡给糟蹋坏了,因此《风语》无意中形成的“低调”甚至是它的某种阴郁,反而就让观众得到了某种情绪的平缓。

再者,麦加再加刘江,他们总会把一部电视剧其中的人物关系弄得相当错综,情节也会相当扑朔,所以从来最习惯于接受影视“评书”表达的观众,显然就容易被《风语》拿下。

但当我从网上看过《风语》的最后几集之后感觉,它还是属于综合了之前那些很火的谍剧的优点,因此收视率是获得了,可却不能说它真达到了什么“独领风骚”的程度。

再看《风语》中几位主角的表演——

冯恩鹤演的“杜先生”,仍然还是《潜伏》中“吴站长”的路子,表演很到位也很准确,但并无什么突破也无创新——没毛病却并不很刺激。

有评论说:胡军这一次在《风语》中表现相当相当突出。但他无非是将自己在《十月围城》里那番铁血杀手的坏,又转移成了此剧中的阴鸷。有观众以为胡军此次表演有突破,其实他不过是在继续颠覆以往太“堂堂”的表演路数而已——同时也向观众渐渐露出他气质中本来就有的那种坏劲。因此要说胡军如今演戏不断“变脸”可以,但说他有什么太大突破,还真没太看出来。

其中的女一孙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坐下来瞪眼发呆,也算基本表现了身处敌营内部压抑和内敛吧。

 由郭晓冬演“黑室”的关键人物陈家鹄,这在网上引起一部分人的非议。其中有一番议论相当有意思,他们认为:郭晓冬将一个懂谍报科学的“海归知识分子”,给演成了一个相对朴实山村教师模样。

 于是又有人问了:那到底懂谍报科学的“海归知识分子”,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模子呢?在这一点上,观众可以回忆一下,赵文宣之前也演过一部破译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电视剧,而赵无论怎么扮,他都确实很象海外留洋归来的样子——本来他气质中就有所以也没办法。因此导演找郭来演陈家鹄,而郭也接受了这个角色,不能说他们一导一演之间有什么太大失误;但互相的“勉为其难”却一眼就能看出来。

总之,如果让我这并未看全《风语》的观众来一句最后不负责任的概括,那就是:此剧可看也说得上有意思。但它到底还是能构成一番热点收视话题。说来它与观众之间,也算不该不欠两想情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