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的爸爸娘:——记川南古刹静宁寺之百年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53:53

静里乾坤大,宁中岁月长

静里乾坤大,宁中岁月长


 


——记川南古刹静宁寺之百年风云


 


整理人:穿心莲  








一:“奇缘会”


  
  清光绪十三年,一个不满十岁的郑家女孩,因为家贫嫁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做了童养媳。丈夫朱洪顺是家中的幼子,两人合卺后,乡人们便称呼她为朱幺嫂。
  
  十三年后疫症流行,朱洪顺外出后暴病身亡,只抛下了朱幺嫂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由于悲痛过度,朱幺嫂几番晕厥,最后竟不醒人世,好几个时辰后才恍惚醒来。
  
  朱幺嫂醒后,说她本已殉夫而去,却在魂飞天外的时候,遇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声称她本是菩萨的化身之一。观世音还密传灵药可治疫症,又言某处有宝物,应建庙宇供奉。
  
  邻人们将信将疑。却看朱幺嫂一改往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习性,在离家不远处的黄桷树下设立了医棚,且是着手成春,名声渐响。随后她熬汤施药,大得人心,求救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涌而来。自此,朱幺嫂再不为稻粮谋,因观世音的法号为“妙善”即自取法号“妙禅”,施诊赠药之余,在家修行。
  
  疫症的流行过去,郑妙禅来到附近一座始建于明代,供有观音,玉皇像的残庙高峰寺(因地处山顶,又名高庙子),掘出一尊深埋地下,残缺不全的神像,不由轰动地邻。不料县衙知事一纸缉令,称朱郑氏诡医敛财,妖言惑众,将其收监入狱不予水米。七昼夜后,方许乡邻领尸而回。孰知,郑妙婵返乡竟起死回生。由此,众人敬畏追随,便以郑妙禅为首,成立了“奇缘法会”。
  
  “奇缘法会”重修高庙子,并扩建庙产。其收入主要是靠信众捐献。“奇缘会”印发的《奇缘新律经》宣称,只要加入奇缘会,就“不参禅打坐,不吃斋念佛,只要日尽伦常,修成人道即可得入天道。”
  
  这倒简单,又不用吃素又不用整日念佛,但凡入会就可以过平常日子,以期老死之后进入仙境。于是,参与者趋之若骛。
  
  十余年后,满清政府退出了中国大地的政治舞台。“观音菩萨化身”的郑妙婵已被人尊称为朱幺婆,其称谓延续至今。
  
  民国元年(1912年)的高庙子已有相当规模。“奇缘会”顺应时局更名为“联合会”,编撰了《联合一字经》、《联合金刚经二十四藏》,在每年的八大会期于高庙子盛大宣讲。赴会者上有入川的军阀如陈八师陈洪范,下有普通的老百姓,动辙便是数千人,寺院可得之功德银两相当可观。
  

二:“静宁寺”


  
  民国十年,庙宇的修建未完而香火有所冷落,朱幺婆遂携侄朱恒峰以师徒相称,外出川东一带传道,沿途行医募化。适逢川东大旱,灾民们苦不堪言。朱幺婆深谙久晴必雨的道理,更因丈夫朱洪顺的外婆,精通巫医之术已让她尝到了甜头,其外公擅于观天相、识雨晴的本事还未应用。于是她大胆揭榜,果在如期而至的滂沱大雨里,被喜极而泣的人们惊呼为“活神仙”。
  
  第二年九月十九的“观音会”,省内外因“活神仙”朱幺婆祈雨成功的受益者们,自发携带金银财物,长途跋涉朝“仙”还愿进奉,以求得沾仙气。一时,从自贡到静宁寺的沿途旅店皆告“客满”。朱幺婆却谦称不受,又道希望众人塑佛像之金身,建庙宇而积功德。由此,庙宇的修建人力财力非常充足。
  
  新修的庙宇依山而筑,高低起伏,气势宏伟。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殿阁连绵;砖木结构的建筑群画栋雕梁,斗拱柱梁;更有琉璃简瓦,搬敖座脊;整座寺庙如同一艘航船停泊山前,以字库塔为桅插于船头,极佳地体现了明、清建筑风格的对称性和古建筑的精巧典雅。
  
  寺庙仍以释教为主流,取名为“静宁寺”。
  
  此时的中国,正是军阀割据,列强环伺。国民政府领袖孙中山已在广州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在浙江嘉兴南湖胜利闭幕。
  
  静宁寺,取义“定静安虑,以期世界康宁”,却首建了聚宝盆——“慈善堂”,再建围墙,继建观音殿等。而且秉承“奇缘会”的宗旨,在新建的大雄宝殿木刻楹联上题道:
  
  其一:
  
  万教统归宗,静宁特阐奇缘会;
  
  三期开普渡,众佛来撑大愿船。
  
  其二:
  
  骏德昭垂,千秋共仰;
  
  龙华大庆,三教同归。
  
  其三:
  
  三摩印澄喻恒河,人天皆大欢喜;
  
  七宝庄严现香界,广轮遍诸吉祥。
  
  也就是说,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静宁寺的建筑风格和发展方向,就是着眼慈善之名,总揽释、道、儒三大教派信众,以求千秋共仰,皆大欢喜。
  
  原来的“联合会”随即更名为“慈善会”。朱幺婆自任会长,自流井的大盐商胡绍章任总办,并在荣县天堂寺、内江四方碑、富顺静化坛、泸县大鹏寺设立了分会。静宁寺由此名扬四川,成为川南一大名寺。
  
  慈善会虽对饥者施米,贫者施钱,病者施药,死者施棺,却有名目繁多的入会捐款。更申明,凡达到一定捐款金额的会员,即可迎请其祖宗牌位入寺,颂经以超渡亡魂,早登极乐。自然,这些功德收入,在继续修建静宁寺与日常用度之外,大量地装入了朱幺婆,李朗忠等会首的腰包。
  
  静宁寺名成的两年后,即民国十三年,朱幺婆神秘地“归天”了,而且再也没能“下凡”。
  
  关于她的死因说法不一。民间大量传说朱幺婆本是受镇于雷锋塔下的白蛇托生,现已修成正果回归天道;甚至有人言说亲眼目睹朱幺婆化身白蛇,与来自峨嵋山的和尚斗法后飞仙而去。而更实在、隐匿的传说却是:静宁寺内的香火太过鼎盛,朱幺婆爬上新建的十一层字库塔,本想相相山势以期再度扩建,不料脚下一滑,就此呜呼哀哉,魂飞魄散。至于说从前七日夜的不死传说,很可能是一场由清官府参与的一出传奇剧目,共同迷惑人心,造大影响。
  
  而字库塔,又名“惜字宫”。那时候的人们,几千年来对文化对字纸,皆有一种本能的崇拜。读书可让平民走上仕途,所以读书人是高贵的,就连写了字的纸也是神圣的。字纸往往要收集起来,举行一定的仪式后,在专为焚纸所修建的字库塔中烧毁。人们认为,如果轻慢了,甚至秽用了这些字纸,就会受到报应,甚至瞎眼。所以那些可能是患了白内障的老年人,满大街收集字纸,然后在字库塔前告祭,再虔诚地焚烧。笔者小时候,也曾因为乱丢字纸,被家中老人好一顿斥责。
  
  朱幺婆一生视字不多,本来只是想解决饥饱,却因身处乱世,民智愚昧,靠胆大妄为,机缘巧合,造就了这座非凡的寺庙,进而命丧寺中的字库塔下,也是异数了。
  

三:“慈善总会”


  
  朱幺婆死后,静宁寺还在继续修建,从远处前来朝拜的人也在继续。只是佛教观音殿里香火日渐冷落,代而兴起的是“维世玄门道”。以前慈善会的信徒十有七八都加入其中。而朱幺婆,本地的人们渐让她退出了神位,只不过是一个茶余话后的话题。有道是:“静宁寺的菩萨,应远不应近。”
  
  “维世玄门道”又称“中和道”,以静宁寺中的儒林院为主道场,传授《六了经》、《七劫经》等“飞鸾”、“降乩”等道法道术。后来,中和道的信徒们还相继参加了一贯道、先天道、真道、圣道等五花八门的,假慈善之名以敛财的道会。
  
  民国十五年(1926年),川军24军军长刘文辉相中了这个地方,将“静宁寺慈善会”改为“川南慈善联合总会”,继续他们的“慈善”之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军阀刘湘撵走了刘文辉坐镇省城,又将“川南慈善联合总会”改为“川东南慈善联合总会”,一统全川会徒。并遣专人施米、施钱、施药、施棺之外,兴建了印刷厂、制笔厂、木工厂、织布厂、砖瓦厂,专门招收只管吃喝不付工资的男女童工。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静宁寺早就不是一个宁静的寺院。各色人等出没其中,几成乌烟瘴气之地。七月,静宁寺因“非释非道非儒,淆惑人心,伪托慈善,擅取民财”之罪名,被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查封。
  
  查封后的静宁寺并没有就此草没土掩,反而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教辉煌时期。
  

四:“东北中山中学”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正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第二个年头。而东北三省早已失陷,著名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师生愤而言道:“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自193611月从北平撤离后,国立中山中学师生先南下南京,驻足于江宁县板桥镇。随着1937年上海失陷,学校迁至武汉再南下到达湖南湘乡县。1938年湖南告急,学校即派先遣队入川寻新校址。同年12月,民国四川省教育厅想起了处于查封中的静宁寺,随即发函给民国威远县政府。随后,中山学校的先遣队先至静宁寺,改校舍制教具。却不料战局更趋恶化,湘蜀道路不通。中山学校先入广西,再经桂林,师生徒步八百余里,到宜山怀远复课3个月后,化整为零到贵阳集合,前往重庆,至泸州经自贡,于1939522,同张学良将军创办的国立东北中学师生,来到这座安祥于青天白云下的静宁寺。
  
  东北中山中学主要居住考仙院,东北中学主要居住在儒林院。后来在1941年秋,国立东北中学被国民党当局解散。原有的高中部迁往三台县并入十八中,而初中部并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后,静宁寺内的流亡师生被统称为:中山人。
  
  此时的静宁寺院落深深,幽静典雅。亭台楼阁间遍植花木,树木葱笼。每逢春夏,木芙蓉碗口大的花朵盛放,美不胜收;洁白的槐花串串流香,沁人心脾;小桥驻足,惊破放生游鱼之春梦,凉亭读书,尽览白莲红荷之娇容。对流亡而来的东北学子来说,静宁寺实在无异于人间天堂。
  
  据原中山学子郎人骏老曾回忆说:“静宁寺,我喜欢它宁静的一面。东北的城市一般地说没有春天,每当二,三月西北风仍凛冽的时候,我就怀念静宁寺的早春二月,星期天,我仰卧在草坡上吮吸着青草混合的泥土香,仰望天空飘动的几朵白云,让暖意洋洋,并带着无限温柔的春风摸抚着脸颊,令人心醉!”
  
  而静宁寺,更是中山人文化学习与理想成长的殿堂。考仙院的黄庭阁、清音阁墙壁上,张贴满了新闻、校报——《路》、《维他命》、《静宁风》、《希望》、《激流》等。
  
  “白山高,黑水长……”这首已词曲不详的歌谣是他们的“校歌”。课余、节日、假期,寺内响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校歌》、《松花江上》、《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游击队队歌》等抗日歌曲,激励着每一颗年轻的心。
  
  身处乱世,中山中学极注重军事训练。他们每周军训,每年秋季还有一次实弹演习。每逢“九•一八”,全校师生列队泣北,同唱由学校老师创作的歌曲《流亡三步曲》。在每年元旦、春节、校庆,在校内外排演过《雷雨》、《小人物狂想曲》、《血祭九•一八》、《米》等大小剧目。
  
  中山学校便在静宁寺如此优美的环境里,度过了它黄金般的八年教学时光。前后共有四千余人就读于此,造就了一大批名扬天下的专家、学者、名流。如:中科院院士赵鹏大;史学教授吴天威;翻译家章琨;教授、高级工程师方同德、廖湘思、何保献、苟池中、吴宗俭、苟质彬;军旅女诗人杨星火;著名教学教授丁尔升、分子物理教授黄崇圣等。
  
  当然,学校的政治方向始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控制,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大批进步师生对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深恶痛绝。他们在传播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先后发生了两次学潮。有69名思想进步的学生被开除,十余名教师被解聘,学校也曾面临被国民党当局解散的危险。
  

五:“宋氏三姐妹”


  
  1940年的某一天,琅琅书声中,静宁寺迎来了全世界最有名的“姊妹花”——三位对中国政局有相当影响力,却分处三条战线的“宋氏三姐妹”。
  
  自1925孙中山年因病去世后,宋庆龄虽然孀居,仍时刻关心着中国的政局。因为政见不同,与大军阀孔祥熙的夫人宋蔼龄、蒋介石的夫人宋庆龄虽时常牵挂,却难得姐妹聚首。这次是因为共同宣传抗日,宋氏姐妹隆重亮相,并肩走遍了战时陪都(即重庆)的“新生活运动”之“妇女指导委员会”、“重庆第一儿童保育院”、“伤兵之友”医院等地。她们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号召人们加强团结,坚持抗战。正是这一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而静宁寺,正因为驻守着一个以孙中山命名的,饱受日本侵华战争之苦,仍顽强不息的“中山中学”,使她们有此一行。
  
  宋氏姐妹在寺中停留的时间不长。离开了静宁寺,她们随即去往自贡、隆昌两地的保育院,探视在战争中不幸失去亲人们的儿童,才乘车返回重庆。
  
  见到这所以亲人的名义命名的学校;见到那此离乡背井,救亡图存、壮志凌云的师生们;见到这座由一名乡野女子,因缘际会而以巨资修建而成,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奇特的,美丽的静宁寺,再没人知道宋氏三姐妹是怎样的心情;再没有人能说清她们在寺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但这一次来访,却对静宁寺的扬名海内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也许是因为这三姐妹的来访,同年75,日本战斗机共68架分3批侵挠威境上空。29日,日机22架两次进入县境内,分别在新义乡鸡公岭投弹8枚、新盛乡(即静宁寺所在乡)金石湾投弹2枚,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9458月,日本广岛被美军原子弹摧毁。9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战取得了胜利。
  
  194610月,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离开了静宁寺,返回辽宁沈阳复校,后结束于1949年北平解放,再于1996年复校于沈阳。
  
  至此,中山中学与威远人民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临行前,他们赠送了大量教学仪器与生物标本给威远中学,并与当地人依依惜别。
  

六:新中国之初


  
  中山人离开了,静宁寺一度宁和而沉静。但这个美丽的地方总让邪恶的人心生贪婪。曾经一度消沉的神道会首们贼心不死,一次次上下钻营,左右疏通,加上曾有“中山人”驻读于此的缘故,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天,静宁寺解禁启封。
  
  此时距上次被查封已经过去十年,神道会又再次盛行起来。随后原“川东南慈善联合总会”更名“四川省静宁寺慈善会”。第二年3月,寺内另成立了“四川静宁寺慈善会私立救济院。”
  
  这时的慈善总会与私立救济院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方组织,而是一个与国民政府紧密联系的反共机构。民国三十八(1949年)农历二月的观音会上,会首们大肆进行反共宣传,并组织“复元法会”,在重庆、泸县、隆昌,叙府暗设联络点,意图抗共图存。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1949129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所属某营进驻威远。县城内一片欢腾,各界群众张灯结彩,夹道欢迎人民子弟兵,威远解放。
  
  19506月,静宁寺慈善会以“威远县静宁寺生产教养院”之名,向人民政府登记注册,但暗地里与国民党游击队沆瀣一气,纠合叛乱。人民政府随即惩办元凶首恶,彻底取缔了这个神道组织。
  
  慈善会随之猢狲尽散,褪尽繁华的静宁寺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为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以及新店区政府的粮站仓库。虽然,寺中也曾多次组织小型工厂,皆不成气候,随开即闭。
  
  此时的静宁寺相对从此那五十年的岁月是平静的,但也是踏实的。如果没有后来的那次对中国人有巨大影晌的运动,相信静宁寺留给后世的,应该很多很多。
  
  19665月下旬,“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全县兴起。
  
  同年9月,县城内“红卫兵”,走上街头,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运动。古书、古装、古玩、戏剧道具、建筑物、浮雕装饰,非焚即毁,致使各地的寺庙、佛像、香炉、经卷等佛教器物遭受严重损失,静宁寺也不例外。
  
  昔日饱受香火的佛陀菩萨、真人诸神更不显灵,只任凭僧众尽散,殿堂狼籍。静宁寺中宏伟的考仙院、三圣殿、孔子殿几成白地,其余建筑、器物均遭受严重的毁损。
  
  1971年,全县开展整党运动。8月至9月,威中等13所中、小学和师训班共478名教职工,集中到县城整党,历时48天。据知情人透露,地点就在静宁寺内,他们主要是参加“学习班”接受再教育,并开展斗异已分子的运动。期间,一位教师不堪压力,跳进八德池溺水身亡。
  
  同年,101418日,县委、县人武部紧急集中行政22级,和农村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一千多人,到现名的“共化公社”办公地点——静宁寺,内部传达“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的中央文件,声讨林彪叛党叛国罪行。其后,在全县陆续开展了“批陈整风”、“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运动。
  
  197612月,县委召开揭批“四人帮”反党集团罪行大会。至此,“文化大革命”结束。但留存的风波却久久不可平息。
  
  对静宁寺来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恢复和全面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为川南古刹,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七:百年古刹


  
  公元1993年,数位忠实的静宁寺信徒,自发在静宁寺后山立下一块石碑,上有阳刻隶书碑文:朱郑氏之墓;落款为:静宁寺保护开发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县政府的支持下重修庙宇,再塑佛像。此讯一传,静宁寺渐有香火。不仅是前来参拜随缘,更有全国各地的昔日信众和中山学员及其后裔,专程前来探视追古。
  
  20007月,威远青峰禅院主持人李俊仙居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募资塑就观音、文殊、普贤、接引佛、地藏诸圣像和释迦牟尼佛、十八罗汉,并复修了大雄宝殿。
  
  2001年农历六月初六,寺院礼请高僧举行开光典礼,为期两天。,各地参竭拜佛的信众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20024月,寺院礼请高僧为住持;2003年,静宁寺被省、市、县有关部门批准为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并允许民间募资修复了山门殿、地藏宝殿、圆通宝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等,期望将静宁寺建成一座宏伟、盛大的川南地藏王菩萨道场。此后寺内常有法会,往从者众。
  
  200761,威远静宁寺正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历史给静宁寺的一个最公正、客观的评语。